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渝府发〔2012〕84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

三年振兴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人民

政府

2012年8月15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庆市迅速崛起的新兴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提升配套能力为重点,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软硬兼具的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重庆市工业的支柱产业,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创建了垂直整合和全微笑曲线的发展模式。惠普、宏碁、华硕、东芝、富士通等五大品牌,广达、富士康、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六大代工企业分别布局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500余家零部件企业聚集璧山、铜梁、永川、江津等区县,引进了惠普、华硕、佳杰、贝宝结算中心和惠普、宏碁研发中心等,形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的“5+6+500”产业体系和“研发+制造+结算”的发展模式。

2.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

值及软件业务收入201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达45.8%。其中,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1511.28亿元,年均增长率46.9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软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505.8亿元,年均增长率44.67%。

3.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增长。2011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比2005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万元/人?年,比2005年增长114%。

4.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所提升。2011年企业R&D研发投入强度为1.2%,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10%,通信和数字医疗等相关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5.产业能耗水平有所下降。企业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加强,2011年制造业万元产值耗煤0.0138吨,比2005年下降了近20%。

6.物流大通道建成。“渝新欧”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开通,“渝深”和“渝沪”五定班列常态开行,重庆成为内陆首个中欧“安智贸”试点港口,实现多国海关“一卡通”。国际航空货运实现从无到有,国际出口货量增幅、货运航空公司数量、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国际货运航班频率在中西部位列第一。

表1 重庆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尚待优化。目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笔记本电脑行业一枝独秀,产值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超过40%,产业抗风险、抗市场波动能力不强。

表2 2011年重庆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各行业比重表

2.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30家,其中百亿元以上的仅4家。除笔记本电脑产业外,其他领域尚缺乏规模较大、产品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重大项目。

3.产业创新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企业R&D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研发体系不健全,设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比例仅为18%。云计算核心关键技术还需进一步突破。

4.行业服务体系尚待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特别是在软件和集成电路、物联网等领域的研发、测试、培训等公共性服务有待拓宽和完善。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估和创新人才的评价培养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建立。

(三)发展趋势。

1.人类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更新,全球主要国家都将电子信息产业视为经济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到2015年将比2011年上升17%。但目前由于西方国家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政策刺激和区域生产成本差距缩小等因素,出现了高端电子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中低端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一些周边国家的趋势。

2.电子信息产业在当前各行业融合创新、工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下具备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产业增长点。一方面,电

子信息产业内各行业多有交集,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与生产各环节的持续深化应用,将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新增长点,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以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物联网、高性能芯片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规划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0万亿元,并将在“十二五”期间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部分信息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进行转移,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信息产业的空间布局加速调整。

4.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日趋成熟。随着产业环境的改善,产业平台的搭建,人才体系的健全,物流通道的完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落户,我市迎来了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特别是,中央批准我市建立的内陆地区最大的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以及近些年来“无中生有”形成的电脑产业垂直整合模式,吸引了一批世界级的跨国电子巨头落户我市,并带动一大批战略伙伴随之跟进,为我市快速建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工业

转型升级规划的要求,以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龙头产品为牵引,以西永微电园、两江新区为核心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发展关联性强的产业链,着力促进电子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产业发展的共性支撑平台,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信息产业的附加值、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努力建成内陆地区最大的信息产业高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长期发展与近期稳增长相结合。既要着眼长远,加快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和创新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又要全力以赴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坚持引进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在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或国内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本土企业,打造本地知名品牌。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产业新增长点。

――坚持研发、制造、结算并举与品牌、代工、配套垂直整合相结合。依托制造基地建设,同步引进研发机构和结算中心,构建全流程微笑曲线,推动“品牌商、代工企业、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发展。

――坚持离岸与在岸、软件与硬件、产品与服务相结合。鼓励引导商业模式创新,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整合推进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

基地,形成“3+6+3”产业体系,即:六千亿计算机、两千亿软件及信息服务、千亿通信设备及物联网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家电、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光伏与LED、智能仪器仪表、数字医疗与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电子装备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园、经开区3个千亿级产业基地。打造“2+10+2”千百亿企业,即:两家千亿级企业,10家以上百亿级企业,其中包含两家总部设在重庆的百亿品牌企业。把重庆建成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国际离岸云计算数据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物联网、智能仪器仪表、集成电路、数字医疗产业基地,努力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庆的第一支柱产业。实现四大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力争完成总投资30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0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0%,占重庆工业产值的1/3。

――效益目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增长2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0万元/人?年。

――创新目标。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

1.3%,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超过40%;在云计算、通信与物联网、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光伏与LED、智能仪器仪表、数字医疗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业主要装备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质量目标。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实现新产品产值率52%,培育2个百亿级本地品牌。主要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表3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提升振兴目标

三、重点任务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全力保障产业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优先发展笔记本电脑等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应用电子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扶持电子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结合区域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切实推进重大项目,大力培育骨干企业,狠抓技术改造与创新,积极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必须保持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当前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全力争取品牌商订单,切实解

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物流环境,推进重大项目投产、达产、扩产,落实“稳增长”、“扩内需”等激励政策,确保2012年实现3300亿元产值目标,同比增长65%。

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巩固深化税费、物流、要素、融资、土地成本“五低”商务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到境外围绕重要资源、先进技术等进行并购投资,开拓新兴市场;加大对本地产品扶持力度,拉动本地产品生产和销售。到2015年,产值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4.7%。

(二)重点构建九大产业板块。

围绕做大做强计算机产业、创新云计算发展模式、开拓物联网应用市场,建设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壮大家用电子、突破基础电子、扶持应用电子,打造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1.六千亿计算机产业集群。

整机领域:依托广达、富士康等重点企业,扩大整机生产规模;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具备轻薄便携、低功耗、触控、高清与三维(3D)显示等特点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大屏幕、触摸型一体式等新型计算机,积极发展打印机、显示器等周边产品。到2015年,形成1亿台笔记本电脑、5000万台打印机、5000万台显示器生产能力。

配套领域:以整机需求为牵引,按照笔记本电脑产业模块级、部件级、元件级、原材料级四个层级,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模块级重点发展显示、系统、机构、主板等四大模块,部件级重点发展面板、硬盘、电池、蓝牙等,元件级重点发展电阻、电容、电感等,原材料级重点发展铜、镁、铝、碳纤维、钢、塑胶颗粒、粘合剂、橡胶等。

2.两千亿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围绕“国际离岸云计算试验区”和“国际电子商务结算中心”两大龙头项目,继续深化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重点发展云计算、电子商务及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外包、行业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五大新兴产业,打造亚洲最大离岸云计算中心和国际信息港,建成中国软件外包前沿城市。

3.千亿通信设备及物联网产业集群。

通信领域:重点把握智能终端发展趋势,从引进和建设通信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入手,大力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智能手机等产品,带动配套和销售服务的发展,吸引战略级元器件厂商集聚,以手机终端生产带动通信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物联网领域:积极突破传感、传输和智能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物联网产品;充分发挥我市运营资源优势,创新市场商业模式,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物联网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以应用带动各类硬件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注重用市场吸引和带动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将我市建设成为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产品应用、产业集群等方面领先的物联网技术应用高地和产业示范基地。

加快智能家电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数字视听的研发能力,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渝建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发展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应用数字接口技术、智能家电整机产品核心关键件、关键设备制造技术以及相关环保、节能技术等数字家电基础共性技术,开发生产数字家电产品。建设完善智能家电与数字视听产业集群。鼓励家电制造企业大力引进重点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加快家电产品本地配套体系建设。

5.两百亿集成电路与元器件产业集群。

积极引导整机企业与集成电路企业合作,以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为突破,带动IC设计、封装测试和电子材料等产业链整体发展。建立国内领先的公共设计平台,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团队,突破并掌握纳米工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加快现有8英寸和两条6英寸芯片制造项目达产,继续引进12英寸65纳米及以下大尺寸芯片项目;支持芯片封装测试产业发展,基本实现与设计制造相适应的封装测试能力;扶持本地中小企业,提升芯片自主设计能力;发展相关的原材料生产。

6.两百亿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传统仪器仪表生产基地的优势,提升智能仪器仪表产品的研发能力,加速产业化进程;加强对外招商,发展MEMS微传感器及高端工业用智能仪表,完善仪器仪表产品结构,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把重庆打造成国家数字化仪器仪表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以应用为导向,带动LED及光伏产业的发展,吸引海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重庆。突破LED外延及芯片制造、测试封装瓶颈,拓展LED节能灯在汽车摩托车灯具、城市景观、道路隧道照明、办公照明、大功率高亮度显示屏等领域的应用,构建蓝宝石衬底、外延片、芯片、封装、智能控制应用为主的LED绿色光源产业集群;谋划多晶硅、单晶硅、硅棒及硅切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兆瓦级聚光光伏发电成套设备等新能源项目,形成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集群。

8.百亿数字医疗、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集群。 数字医疗领域:积极研发临床急需的新型诊断、治疗、监测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部分需求大、应用广的医疗电子设备方面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合理产业结构和上下游产业链条,打造国家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医疗产业聚集区。

汽车电子领域:加强与国际汽车电子知名企业的衔接和沟通,鼓励其在重庆布局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基地;以本地整车企业为带动,提高汽车电子产品本地化配套能力,加快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我市传统的汽摩产业优势,整合计算机、物联网、通讯、服务业等行业资源,搭建研发、营销、后台处理等公共平台,提高我市汽车产品电子化率,形成全国重要的汽车电子产业聚集区。

9.百亿电子装备产业集群。

积极推进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控制系统及工业自动化设备等装备产业,加快形成重庆电子装备产业集群。结合当前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趋势,重点引进以SMT为主的电子整机装备、半导体设备、新型显示器件装备、太阳能光伏装备、注塑机等专用设备生产厂商。

专栏1 重点电子信息产业板块

(三)着力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引导、优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与结构布局,培育形成3个千亿级、4个百亿级产业园区,鼓励有关区县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有机互补、错位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千亿两江新区。以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北部新区等为主要载体,发展笔记本电脑、软件和云计算、智能家电、通信设备、智能仪器仪表、LED、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应用电子等产业。

千亿西永微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打印成像设备、集成电路与元器件、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设备等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

千亿经开区。重点发展移动终端、物联网、智能家电、消费类电子等产品,做强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西部重

要的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四个百亿工业园。高新区重点发展PC零部件、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家电、通信设备、应用电子等;万州工业园重点发展光伏与LED、电子元器件、智能家电等;璧山工业园重点发展PC零部件、汽车电子、电子装备等;永川工业园重点发展PC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

(四)切实推进重大项目。

围绕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和六大百亿产业集群,以“3+4”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推进75个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近3000亿元,销售产值近万亿元,进一步扩大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

专栏2 重点项目规划表

(五)引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壮大本地已有企业,着力打造一批骨干企业。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内、国内及全球范围内开展兼并重组,做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发展“十百千亿”大型企业集团的

同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各种规模企业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构建国有、民营、三资“三足鼎立”发展形势。

专栏3 着力打造的电子信息企业

(六)狠抓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围绕提高本行业的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含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工艺等制造水平,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重点提升蓝宝石衬底、太阳能光伏材料、碳纤维、电子玻纤等10种基础材料的工程化技术;优化纳米技术、硅材料提纯、MEMS传感、阳极电镀、精密模具制造等10个基础工艺;提高声光电器件、智能传感器、绿色

电池、印刷电路板等20种基础零部件制造质量,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力争到2015年,技术改造投入占行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0%,主要整机的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80%以上,重要原材料实现本地采购。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0万元/人?年,利润率达到8%以上。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产业技术研发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重要载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新产品“上市一批、在研一批、启动一批”滚动计划,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2%。推动企业主导和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组建光机电、半导体等前沿技术中心,重点突破计算机轻薄化、触控、低功耗等技术,云计算核心关键技术,LTE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感知、传输、处理等相关技术。到2015年,全行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0家、市级技术中心30家,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比重达到40%。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R&D投入强度上升到1.3%。力争到2015年,开发出智能移动终端、轻薄便携式计算机、平板电脑、新型传感器、智能家电、触控显示模组等50项重点新产品。

加强品牌质量建设。一是加强质量控制,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健全技术标准、优化产品设计、改造技术装备、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强化企业质量管理,推动企业通过相关质量体系认证,促进企业对标达标工作,实现产品在性能、成本、数量、效率、服务方面的最优组合。二是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支持企业

通过收购国外品牌、自主品牌海外注册等方式,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塑造两个百亿级本地品牌。三是加快建设覆盖全行业的质量检测体系,依托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测评中心重庆分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等行业服务平台,解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积极推动电子产品体验中心建设,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力争到2015年,重点骨干企业对标达标率达到100%,产品合格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专栏4 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新工艺

(七)积极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提升计算机、通信设备、智能家电等整机产品能效;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电耗降低至120千瓦时/公斤,印制电路行业铜回收再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水回收再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严格控制集成电路及元器件制造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降低相关产业中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有用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业统筹调控。

一是积极引导本地企业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对投产、在建项目进行梳理,分解落实责任,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予以支持,帮助企业尽快达产,释放产能。二是加大重点企业市场营销支持力度,对推销我市生产制造产品给予奖励,鼓励系统总集成企业和产业链上的企业采购本地产品。三是抓好资金、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调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保障。四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跨国界、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和技术收购,扩大规模。五是加大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引导其进入本地整机企业配套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继续加强招商引资。

一是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营造整机、零部件、系统互动的产业生态环境,打造政策洼地,增强我市招商引资的竞争力。二是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招商的层次和水平。按照熟悉成本、专业、物流、外语等“多位一体”模式,组建30个电子产业专业招商团队。三是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大力引进产业链上游企业,提升外资利用的质量和水平;策划10个以上投资额超过50亿元的重大招商项目和30个以上投资额超过10亿元的招商项目;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IT100强企业、国内龙头企业来渝建立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结算中心。四是抓好对已落户项目的优惠政策兑现,并进一步研究制定新的招商引资政策,增强我市招商政策优势。

(三)强化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融合互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产业联盟,共建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加强生产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研发,对行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升我市电子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三是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高校等,合作建立工业前沿技术研究机构,有效整合国内外智力资源,加强技术研究和储备,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国际品牌。五是对企业自主创新、高校研究成果产业化等项目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六是加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做好电子产品质量监管、正版软件监督等工作,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参与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制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四)完善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进一步整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资源,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基地为载体促进产业向园区转移和集聚。二是积极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三是加速物流通道建设,增加国内外客、货运航线和航班,打造国际枢纽空港;完善“重庆―兰州―阿拉山口―欧洲”的“渝新欧”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箱公里运价,提高综合效益,推进“重庆―昆明―缅甸石兑港”南亚铁路通道建设;加快西部重要城市间城际铁路建设,畅通西部出口通道,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五)提供产业人才支撑。

一是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二是鼓励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服务本地经济,设立相关学院,开设相关学科,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加快本地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推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的技术合作,鼓励企业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

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各人民团体。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8月16日印发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渝府发〔2012〕84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

三年振兴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人民

政府

2012年8月15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三年振兴规划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重庆市迅速崛起的新兴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提升配套能力为重点,坚持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软硬兼具的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重庆市工业的支柱产业,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创建了垂直整合和全微笑曲线的发展模式。惠普、宏碁、华硕、东芝、富士通等五大品牌,广达、富士康、英业达、仁宝、纬创、和硕六大代工企业分别布局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500余家零部件企业聚集璧山、铜梁、永川、江津等区县,引进了惠普、华硕、佳杰、贝宝结算中心和惠普、宏碁研发中心等,形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的“5+6+500”产业体系和“研发+制造+结算”的发展模式。

2.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产

值及软件业务收入201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率达45.8%。其中,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1511.28亿元,年均增长率46.9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软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505.8亿元,年均增长率44.67%。

3.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增长。2011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比2005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万元/人?年,比2005年增长114%。

4.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所提升。2011年企业R&D研发投入强度为1.2%,比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10%,通信和数字医疗等相关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5.产业能耗水平有所下降。企业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加强,2011年制造业万元产值耗煤0.0138吨,比2005年下降了近20%。

6.物流大通道建成。“渝新欧”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开通,“渝深”和“渝沪”五定班列常态开行,重庆成为内陆首个中欧“安智贸”试点港口,实现多国海关“一卡通”。国际航空货运实现从无到有,国际出口货量增幅、货运航空公司数量、国际货运航线数量、国际货运航班频率在中西部位列第一。

表1 重庆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尚待优化。目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笔记本电脑行业一枝独秀,产值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超过40%,产业抗风险、抗市场波动能力不强。

表2 2011年重庆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各行业比重表

2.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30家,其中百亿元以上的仅4家。除笔记本电脑产业外,其他领域尚缺乏规模较大、产品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和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重大项目。

3.产业创新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企业R&D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研发体系不健全,设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比例仅为18%。云计算核心关键技术还需进一步突破。

4.行业服务体系尚待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特别是在软件和集成电路、物联网等领域的研发、测试、培训等公共性服务有待拓宽和完善。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估和创新人才的评价培养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建立。

(三)发展趋势。

1.人类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更新,全球主要国家都将电子信息产业视为经济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将处于稳步增长阶段,到2015年将比2011年上升17%。但目前由于西方国家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政策刺激和区域生产成本差距缩小等因素,出现了高端电子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中低端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一些周边国家的趋势。

2.电子信息产业在当前各行业融合创新、工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下具备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产业增长点。一方面,电

子信息产业内各行业多有交集,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与生产各环节的持续深化应用,将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新增长点,为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以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物联网、高性能芯片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规划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0万亿元,并将在“十二五”期间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部分信息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进行转移,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信息产业的空间布局加速调整。

4.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日趋成熟。随着产业环境的改善,产业平台的搭建,人才体系的健全,物流通道的完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落户,我市迎来了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机。特别是,中央批准我市建立的内陆地区最大的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以及近些年来“无中生有”形成的电脑产业垂直整合模式,吸引了一批世界级的跨国电子巨头落户我市,并带动一大批战略伙伴随之跟进,为我市快速建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工业

转型升级规划的要求,以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龙头产品为牵引,以西永微电园、两江新区为核心平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发展关联性强的产业链,着力促进电子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产业发展的共性支撑平台,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信息产业的附加值、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努力建成内陆地区最大的信息产业高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长期发展与近期稳增长相结合。既要着眼长远,加快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和创新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又要全力以赴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坚持引进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在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或国内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本土企业,打造本地知名品牌。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产业新增长点。

――坚持研发、制造、结算并举与品牌、代工、配套垂直整合相结合。依托制造基地建设,同步引进研发机构和结算中心,构建全流程微笑曲线,推动“品牌商、代工企业、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发展。

――坚持离岸与在岸、软件与硬件、产品与服务相结合。鼓励引导商业模式创新,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整合推进云计算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

基地,形成“3+6+3”产业体系,即:六千亿计算机、两千亿软件及信息服务、千亿通信设备及物联网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家电、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光伏与LED、智能仪器仪表、数字医疗与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电子装备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园、经开区3个千亿级产业基地。打造“2+10+2”千百亿企业,即:两家千亿级企业,10家以上百亿级企业,其中包含两家总部设在重庆的百亿品牌企业。把重庆建成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国际离岸云计算数据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物联网、智能仪器仪表、集成电路、数字医疗产业基地,努力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庆的第一支柱产业。实现四大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力争完成总投资30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0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0%,占重庆工业产值的1/3。

――效益目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增长2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0万元/人?年。

――创新目标。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

1.3%,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超过40%;在云计算、通信与物联网、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光伏与LED、智能仪器仪表、数字医疗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业主要装备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质量目标。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实现新产品产值率52%,培育2个百亿级本地品牌。主要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表3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提升振兴目标

三、重点任务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全力保障产业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优先发展笔记本电脑等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应用电子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扶持电子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结合区域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切实推进重大项目,大力培育骨干企业,狠抓技术改造与创新,积极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必须保持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当前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全力争取品牌商订单,切实解

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物流环境,推进重大项目投产、达产、扩产,落实“稳增长”、“扩内需”等激励政策,确保2012年实现3300亿元产值目标,同比增长65%。

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巩固深化税费、物流、要素、融资、土地成本“五低”商务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到境外围绕重要资源、先进技术等进行并购投资,开拓新兴市场;加大对本地产品扶持力度,拉动本地产品生产和销售。到2015年,产值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4.7%。

(二)重点构建九大产业板块。

围绕做大做强计算机产业、创新云计算发展模式、开拓物联网应用市场,建设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壮大家用电子、突破基础电子、扶持应用电子,打造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1.六千亿计算机产业集群。

整机领域:依托广达、富士康等重点企业,扩大整机生产规模;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具备轻薄便携、低功耗、触控、高清与三维(3D)显示等特点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大屏幕、触摸型一体式等新型计算机,积极发展打印机、显示器等周边产品。到2015年,形成1亿台笔记本电脑、5000万台打印机、5000万台显示器生产能力。

配套领域:以整机需求为牵引,按照笔记本电脑产业模块级、部件级、元件级、原材料级四个层级,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模块级重点发展显示、系统、机构、主板等四大模块,部件级重点发展面板、硬盘、电池、蓝牙等,元件级重点发展电阻、电容、电感等,原材料级重点发展铜、镁、铝、碳纤维、钢、塑胶颗粒、粘合剂、橡胶等。

2.两千亿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围绕“国际离岸云计算试验区”和“国际电子商务结算中心”两大龙头项目,继续深化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重点发展云计算、电子商务及互联网、软件信息服务外包、行业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五大新兴产业,打造亚洲最大离岸云计算中心和国际信息港,建成中国软件外包前沿城市。

3.千亿通信设备及物联网产业集群。

通信领域:重点把握智能终端发展趋势,从引进和建设通信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入手,大力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智能手机等产品,带动配套和销售服务的发展,吸引战略级元器件厂商集聚,以手机终端生产带动通信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物联网领域:积极突破传感、传输和智能处理等关键技术,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物联网产品;充分发挥我市运营资源优势,创新市场商业模式,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物联网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以应用带动各类硬件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注重用市场吸引和带动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将我市建设成为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产品应用、产业集群等方面领先的物联网技术应用高地和产业示范基地。

加快智能家电生产基地建设,提升数字视听的研发能力,引导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渝建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发展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应用数字接口技术、智能家电整机产品核心关键件、关键设备制造技术以及相关环保、节能技术等数字家电基础共性技术,开发生产数字家电产品。建设完善智能家电与数字视听产业集群。鼓励家电制造企业大力引进重点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加快家电产品本地配套体系建设。

5.两百亿集成电路与元器件产业集群。

积极引导整机企业与集成电路企业合作,以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为突破,带动IC设计、封装测试和电子材料等产业链整体发展。建立国内领先的公共设计平台,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团队,突破并掌握纳米工艺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加快现有8英寸和两条6英寸芯片制造项目达产,继续引进12英寸65纳米及以下大尺寸芯片项目;支持芯片封装测试产业发展,基本实现与设计制造相适应的封装测试能力;扶持本地中小企业,提升芯片自主设计能力;发展相关的原材料生产。

6.两百亿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传统仪器仪表生产基地的优势,提升智能仪器仪表产品的研发能力,加速产业化进程;加强对外招商,发展MEMS微传感器及高端工业用智能仪表,完善仪器仪表产品结构,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把重庆打造成国家数字化仪器仪表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以应用为导向,带动LED及光伏产业的发展,吸引海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重庆。突破LED外延及芯片制造、测试封装瓶颈,拓展LED节能灯在汽车摩托车灯具、城市景观、道路隧道照明、办公照明、大功率高亮度显示屏等领域的应用,构建蓝宝石衬底、外延片、芯片、封装、智能控制应用为主的LED绿色光源产业集群;谋划多晶硅、单晶硅、硅棒及硅切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兆瓦级聚光光伏发电成套设备等新能源项目,形成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集群。

8.百亿数字医疗、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集群。 数字医疗领域:积极研发临床急需的新型诊断、治疗、监测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在部分需求大、应用广的医疗电子设备方面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合理产业结构和上下游产业链条,打造国家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医疗产业聚集区。

汽车电子领域:加强与国际汽车电子知名企业的衔接和沟通,鼓励其在重庆布局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基地;以本地整车企业为带动,提高汽车电子产品本地化配套能力,加快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我市传统的汽摩产业优势,整合计算机、物联网、通讯、服务业等行业资源,搭建研发、营销、后台处理等公共平台,提高我市汽车产品电子化率,形成全国重要的汽车电子产业聚集区。

9.百亿电子装备产业集群。

积极推进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控制系统及工业自动化设备等装备产业,加快形成重庆电子装备产业集群。结合当前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趋势,重点引进以SMT为主的电子整机装备、半导体设备、新型显示器件装备、太阳能光伏装备、注塑机等专用设备生产厂商。

专栏1 重点电子信息产业板块

(三)着力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引导、优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与结构布局,培育形成3个千亿级、4个百亿级产业园区,鼓励有关区县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有机互补、错位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千亿两江新区。以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北部新区等为主要载体,发展笔记本电脑、软件和云计算、智能家电、通信设备、智能仪器仪表、LED、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应用电子等产业。

千亿西永微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打印成像设备、集成电路与元器件、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设备等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

千亿经开区。重点发展移动终端、物联网、智能家电、消费类电子等产品,做强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西部重

要的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四个百亿工业园。高新区重点发展PC零部件、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家电、通信设备、应用电子等;万州工业园重点发展光伏与LED、电子元器件、智能家电等;璧山工业园重点发展PC零部件、汽车电子、电子装备等;永川工业园重点发展PC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

(四)切实推进重大项目。

围绕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和六大百亿产业集群,以“3+4”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推进75个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近3000亿元,销售产值近万亿元,进一步扩大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

专栏2 重点项目规划表

(五)引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壮大本地已有企业,着力打造一批骨干企业。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内、国内及全球范围内开展兼并重组,做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发展“十百千亿”大型企业集团的

同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各种规模企业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构建国有、民营、三资“三足鼎立”发展形势。

专栏3 着力打造的电子信息企业

(六)狠抓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围绕提高本行业的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含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工艺等制造水平,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重点提升蓝宝石衬底、太阳能光伏材料、碳纤维、电子玻纤等10种基础材料的工程化技术;优化纳米技术、硅材料提纯、MEMS传感、阳极电镀、精密模具制造等10个基础工艺;提高声光电器件、智能传感器、绿色

电池、印刷电路板等20种基础零部件制造质量,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力争到2015年,技术改造投入占行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0%,主要整机的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达到80%以上,重要原材料实现本地采购。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0万元/人?年,利润率达到8%以上。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产业技术研发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重要载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新产品“上市一批、在研一批、启动一批”滚动计划,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2%。推动企业主导和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组建光机电、半导体等前沿技术中心,重点突破计算机轻薄化、触控、低功耗等技术,云计算核心关键技术,LTE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感知、传输、处理等相关技术。到2015年,全行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0家、市级技术中心30家,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比重达到40%。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R&D投入强度上升到1.3%。力争到2015年,开发出智能移动终端、轻薄便携式计算机、平板电脑、新型传感器、智能家电、触控显示模组等50项重点新产品。

加强品牌质量建设。一是加强质量控制,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健全技术标准、优化产品设计、改造技术装备、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强化企业质量管理,推动企业通过相关质量体系认证,促进企业对标达标工作,实现产品在性能、成本、数量、效率、服务方面的最优组合。二是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支持企业

通过收购国外品牌、自主品牌海外注册等方式,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塑造两个百亿级本地品牌。三是加快建设覆盖全行业的质量检测体系,依托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测评中心重庆分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等行业服务平台,解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积极推动电子产品体验中心建设,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力争到2015年,重点骨干企业对标达标率达到100%,产品合格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专栏4 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新工艺

(七)积极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提升计算机、通信设备、智能家电等整机产品能效;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平均综合电耗降低至120千瓦时/公斤,印制电路行业铜回收再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水回收再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严格控制集成电路及元器件制造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降低相关产业中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有用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业统筹调控。

一是积极引导本地企业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对投产、在建项目进行梳理,分解落实责任,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予以支持,帮助企业尽快达产,释放产能。二是加大重点企业市场营销支持力度,对推销我市生产制造产品给予奖励,鼓励系统总集成企业和产业链上的企业采购本地产品。三是抓好资金、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调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保障。四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跨国界、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和技术收购,扩大规模。五是加大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引导其进入本地整机企业配套体系,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继续加强招商引资。

一是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营造整机、零部件、系统互动的产业生态环境,打造政策洼地,增强我市招商引资的竞争力。二是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招商的层次和水平。按照熟悉成本、专业、物流、外语等“多位一体”模式,组建30个电子产业专业招商团队。三是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结构,大力引进产业链上游企业,提升外资利用的质量和水平;策划10个以上投资额超过50亿元的重大招商项目和30个以上投资额超过10亿元的招商项目;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IT100强企业、国内龙头企业来渝建立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结算中心。四是抓好对已落户项目的优惠政策兑现,并进一步研究制定新的招商引资政策,增强我市招商政策优势。

(三)强化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融合互动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产业联盟,共建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加强生产技术改造,加快新产品研发,对行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升我市电子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三是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高校等,合作建立工业前沿技术研究机构,有效整合国内外智力资源,加强技术研究和储备,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四是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培育国际品牌。五是对企业自主创新、高校研究成果产业化等项目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六是加强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做好电子产品质量监管、正版软件监督等工作,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参与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制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四)完善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进一步整合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资源,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基地为载体促进产业向园区转移和集聚。二是积极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三是加速物流通道建设,增加国内外客、货运航线和航班,打造国际枢纽空港;完善“重庆―兰州―阿拉山口―欧洲”的“渝新欧”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箱公里运价,提高综合效益,推进“重庆―昆明―缅甸石兑港”南亚铁路通道建设;加快西部重要城市间城际铁路建设,畅通西部出口通道,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五)提供产业人才支撑。

一是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二是鼓励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服务本地经济,设立相关学院,开设相关学科,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大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加快本地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推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的技术合作,鼓励企业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

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各人民团体。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8月16日印发


    相关文章

    重庆60家重点药企及100个重点药品目录

    府发[2013]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年)>已经20 ...

    重庆物流业现状及其近期发展建议_李淑芳

    DOI:10.13395/j.cnki.issn.1009-0061.2010.06.004 ·现代物流· 重庆物流业现状及其近期发展建议 ●李淑芳1,聂 维2,蒋长兵2,白丽君2 (1.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53:2.浙江工商 ...

    第四期处级干部轮训班考察报告

    第四期处级干部轮训班考察报告 谭艳文 2004年9月13日至17日,我作为跟班教师,参加了副处班重庆广安的考察活动.在重庆市委党校我们听取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庆城镇化问题研究>.<西部大开发与重庆大发展>两个辅导 ...

    2016年数字出版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数字出版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分 析报告(2016-2021年) 报告编号:163521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

    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全部出台[1]

    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全部出台 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2月25日审议并 级,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 ...

    电子邀请函设计(共5篇)

    篇一:2015成都电子展邀请函 成都电子展 2015中国(成都)电子展 (cef west china 2015) 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2015年7月16日-18日 指导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支持单 ...

    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目录 编辑本段概述 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一样,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 综合保税区一角 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与保税区一字之差的保税港区功能更为齐全,它整合原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 ...

    2016年船舶工业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调查分析及发展趋势预 测报告(2016-2022年) 报告编号:189666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

    2016年数字出版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2016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 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6767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