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是司马迁留给我们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孔子资料,我们所能了解的孔子,当然只能相信所谓的《史记》了。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而《史记》的编撰者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离世于公元前90年,公元前91年,55岁的司马迁就完成了《史记》。这就是说,司马迁生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那么,关于孔子的事迹自然要符合汉武帝的要求,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了。可据说西汉初年,虽说“焚书坑儒”的时代结束了,但汉高祖并不喜儒学,使得儒生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可正是汉武帝,才令孔子及其主张起死回生,并逐步迈向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

不过有一点应该清楚,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到了公元前91年《史记》成稿,已相距388年啦!如果以现在作比较,就相当于今人搬出公元1624年的人物,即明朝天启四年的事情。要知道,孔子时代那可是中华文明史中相对比较愚昧落后的阶段,那么,就孔子的事迹的真伪也就难免令人起疑喽。试想,就连相对文明程度较高且为历史记载主角的明朝皇帝,其事迹都疑点重重,孔子?贵族都没混上,又怎么可能存有真实的历史,还流传了近400年呢?那可是战乱不断的400年哪!

关于《孔子世家》的记载,这里不便列出,仅将与此相关的质疑和初步看法暂列如下,以求进一步明辨是非。

一、关于孔子的出身。孔子一直不知其父葬处,“丘生而叔梁纥死”嘛,并没有说明其父的享年,却明确记载着“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可孔子的祖先却清清楚楚,以下便是后人列出的孔子祖上名单:宋湣公→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祈父 →孔防叔→伯夏→叔梁纥→孔丘。太不可思议了,当时的孔子家族究竟何德何能,竟能保存并延续如此详细的祖谱?后来还有人考证出,孔子乃商朝的宗室,到周朝时被封于宋国,如果孔子明知自己是宋湣公的后代,就凭孔子终生渴望“克己复礼”的品行,他会情愿以孔为姓吗?再看看孔子所谓祖先的名字,大部分都有个“父”字,没有“父”字的也有伯和叔两个与父称兄道弟的称呼,这也能叫人名?还有世子胜又是怎么回事?称呼与姓名是一回事吗?尤其是那个“正考父”,“考”原指的就是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生为父,死为考嘛!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孔子十七岁时,就被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士大夫认准了,他深知孔子祖先,就因为孔子“年少好礼”,即断定孔子将来一定是位才德显达之人。这也太有先见之明了,居然后知数百载,乃至数千载。

《孔子家语》可信吗?此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所撰,比《史记》晚了180多年。不过,有一点不可不服,凡能修史者,都必须属于儒家,而且一定是大儒!

二、为何要提“野合”呢?为何要探寻贵族祖先呢?为什么孔子得到老子教诲之后,才“弟子稍益进焉”呢?其实,记述一位颇具影响的历史人物,往往应该取长补短、歌功颂德,根本没必要提及“野合”二字,很显然,这两个字的使用是必须的,是有其深意的。同时,在孔子的出身中还要极力标榜为周室宗亲,这不能不让人立刻想到汉武帝的出身,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帝王或圣人都是可以“野合”的,而且正因如此才不同凡响呢。至于别人,尤其是老百姓嘛,那就妇孺皆知喽!正应了那句话叫,“英雄不问出处”,还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恶霸逻辑。

至于老子的地位在汉武帝那儿是绝对不可撼动的,因为他的列祖列宗大多是信奉老子的,即使要树立孔子,也只能屈居第二了,而且还要教导孔子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就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在很多历史伟人中,也包括孔子,他们的很多话语都是如何得来的,真不知道,这些珍贵的语言究竟是怎么流传下去的,难道孔子拜见什么人,身边总有自己的弟子吗?

三、孔子与晏子的关系如何?据记载,晏子生于公元前578年,逝世于公元前500年,这就是说,晏子比孔子年长27岁。那么,齐景公问政孔子时,晏婴大概已经62岁了。请看看晏婴给齐景公的进言:“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这段经典论断不可不为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这至少说明,孔子与晏子并没有共同的政治主张,可后世儒生们硬说晏子也是儒家!厚颜无耻,无以复加。

可历史毕竟不可假设,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还是按照晏子所指出的那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吗?不幸的是,晏子所担心的庸俗竟然成了中华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据说后世不少大儒对他们的老祖师爷在世时的“丧家之犬”之遭遇愤愤不平,尤其对晏子,竟断言孔子在齐的不得其志,一定是晏子对孔子才华的嫉恨。真是有趣,一位威震华夏的60多岁的老齐相,会嫉恨四处求官的年轻人?另外,晏子真的还很矮小嘛?孔子都快两米啦!

四、子不语怪力乱神吗?那么,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是怎么回事?还有仲尼曰:“禹致群神於会稽山,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这些都是说什么呢?如今看来,无异于信口齿黄!此外,整个《孔子世家》通篇内容,原本就不缺少怪力乱神,一位精通丧葬礼仪的专家,离开了那四个字,还拿什么来征服别人?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就有专家解释说,“不语”指的是不议论,“不争论”。的确,本来就子虚乌有,或者唯恐躲之不及,谁还有资格议论那些闻所未闻的奇事?难怪有人盛赞孔子“真乃圣人也”,无所不知,无所不懂,当然除了那些下贱的常识之外。这样一位语不惊人誓不休者,也不可能是凡人了。但是!这与招摇撞骗、故弄玄虚、蛊惑人心那可是两码事儿。

五、孔子的教育事业成就究竟如何?在《孔子世家》中,孔子一生追求仕途的脉络清晰可见,期间也断断续续做了几年弱小诸侯国的小官,也是处处碰壁,尽管终生不得其宏大之志,仍四处奔走呼号,仅所谓的“周游列国”就耗费了十四年时光,即使相信孔子27岁开始兴办教育,到孔子去世也不过46年,那么,孔子从政及远离本国的时间就理当不再办学之列吧,说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显然夸大其词。这样看来,不足30年的办学经历就已经很了不起啦,其弟子竟达3000余人,每年平均新增学生100余人,“有教无类”好像还可以,那又如何“因材施教”?难怪说孔子为圣人,的确不是常人哪!

还有所谓的七十二位贤人,据说至今都没能弄清这些优秀学子的基本情况,如此令人“高山仰止”的大教育家,优秀率才2.4%?更何况,也没几位真正曾为某小诸侯国的栋梁之才的。仅就最贤的颜回来说吧,终生不离孔子左右,在孔子哪儿的确很贤,可为社会又做了些什么呢?说穿了,大凡孔子的得意门生,最擅长的就是攀附权贵、巧舌如簧、欺世盗名,最擅长的就是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独尊”之前的遭遇正因如此,“独尊”之后的待遇更是如此!

总之,如果我们探究《孔子世家》出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出品人的政治立场,那也就不难理解孔子的伟大了,也正因为孔子的“仁义道德”,才造就了“男盗女娼”的猖獗,才造就了层出不穷的霸气与奴性完美结合的芸芸众生。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居然夹杂着一个威力无比的暗示,祭拜孔子,似乎可以升官,祭拜关羽似乎可以发财,而升官发财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生最大追求了,也许正因于此,文圣与武圣才香火最旺,才经久不衰!

《孔子世家》是司马迁留给我们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孔子资料,我们所能了解的孔子,当然只能相信所谓的《史记》了。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而《史记》的编撰者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离世于公元前90年,公元前91年,55岁的司马迁就完成了《史记》。这就是说,司马迁生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那么,关于孔子的事迹自然要符合汉武帝的要求,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了。可据说西汉初年,虽说“焚书坑儒”的时代结束了,但汉高祖并不喜儒学,使得儒生的学术源流几乎断绝,可正是汉武帝,才令孔子及其主张起死回生,并逐步迈向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

不过有一点应该清楚,孔子去世于公元前479年,到了公元前91年《史记》成稿,已相距388年啦!如果以现在作比较,就相当于今人搬出公元1624年的人物,即明朝天启四年的事情。要知道,孔子时代那可是中华文明史中相对比较愚昧落后的阶段,那么,就孔子的事迹的真伪也就难免令人起疑喽。试想,就连相对文明程度较高且为历史记载主角的明朝皇帝,其事迹都疑点重重,孔子?贵族都没混上,又怎么可能存有真实的历史,还流传了近400年呢?那可是战乱不断的400年哪!

关于《孔子世家》的记载,这里不便列出,仅将与此相关的质疑和初步看法暂列如下,以求进一步明辨是非。

一、关于孔子的出身。孔子一直不知其父葬处,“丘生而叔梁纥死”嘛,并没有说明其父的享年,却明确记载着“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可孔子的祖先却清清楚楚,以下便是后人列出的孔子祖上名单:宋湣公→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祈父 →孔防叔→伯夏→叔梁纥→孔丘。太不可思议了,当时的孔子家族究竟何德何能,竟能保存并延续如此详细的祖谱?后来还有人考证出,孔子乃商朝的宗室,到周朝时被封于宋国,如果孔子明知自己是宋湣公的后代,就凭孔子终生渴望“克己复礼”的品行,他会情愿以孔为姓吗?再看看孔子所谓祖先的名字,大部分都有个“父”字,没有“父”字的也有伯和叔两个与父称兄道弟的称呼,这也能叫人名?还有世子胜又是怎么回事?称呼与姓名是一回事吗?尤其是那个“正考父”,“考”原指的就是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生为父,死为考嘛!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孔子十七岁时,就被一位即将离开人世的士大夫认准了,他深知孔子祖先,就因为孔子“年少好礼”,即断定孔子将来一定是位才德显达之人。这也太有先见之明了,居然后知数百载,乃至数千载。

《孔子家语》可信吗?此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所撰,比《史记》晚了180多年。不过,有一点不可不服,凡能修史者,都必须属于儒家,而且一定是大儒!

二、为何要提“野合”呢?为何要探寻贵族祖先呢?为什么孔子得到老子教诲之后,才“弟子稍益进焉”呢?其实,记述一位颇具影响的历史人物,往往应该取长补短、歌功颂德,根本没必要提及“野合”二字,很显然,这两个字的使用是必须的,是有其深意的。同时,在孔子的出身中还要极力标榜为周室宗亲,这不能不让人立刻想到汉武帝的出身,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帝王或圣人都是可以“野合”的,而且正因如此才不同凡响呢。至于别人,尤其是老百姓嘛,那就妇孺皆知喽!正应了那句话叫,“英雄不问出处”,还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恶霸逻辑。

至于老子的地位在汉武帝那儿是绝对不可撼动的,因为他的列祖列宗大多是信奉老子的,即使要树立孔子,也只能屈居第二了,而且还要教导孔子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就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在很多历史伟人中,也包括孔子,他们的很多话语都是如何得来的,真不知道,这些珍贵的语言究竟是怎么流传下去的,难道孔子拜见什么人,身边总有自己的弟子吗?

三、孔子与晏子的关系如何?据记载,晏子生于公元前578年,逝世于公元前500年,这就是说,晏子比孔子年长27岁。那么,齐景公问政孔子时,晏婴大概已经62岁了。请看看晏婴给齐景公的进言:“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这段经典论断不可不为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这至少说明,孔子与晏子并没有共同的政治主张,可后世儒生们硬说晏子也是儒家!厚颜无耻,无以复加。

可历史毕竟不可假设,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还是按照晏子所指出的那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的吗?不幸的是,晏子所担心的庸俗竟然成了中华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据说后世不少大儒对他们的老祖师爷在世时的“丧家之犬”之遭遇愤愤不平,尤其对晏子,竟断言孔子在齐的不得其志,一定是晏子对孔子才华的嫉恨。真是有趣,一位威震华夏的60多岁的老齐相,会嫉恨四处求官的年轻人?另外,晏子真的还很矮小嘛?孔子都快两米啦!

四、子不语怪力乱神吗?那么,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是怎么回事?还有仲尼曰:“禹致群神於会稽山,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僬侥氏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这些都是说什么呢?如今看来,无异于信口齿黄!此外,整个《孔子世家》通篇内容,原本就不缺少怪力乱神,一位精通丧葬礼仪的专家,离开了那四个字,还拿什么来征服别人?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就有专家解释说,“不语”指的是不议论,“不争论”。的确,本来就子虚乌有,或者唯恐躲之不及,谁还有资格议论那些闻所未闻的奇事?难怪有人盛赞孔子“真乃圣人也”,无所不知,无所不懂,当然除了那些下贱的常识之外。这样一位语不惊人誓不休者,也不可能是凡人了。但是!这与招摇撞骗、故弄玄虚、蛊惑人心那可是两码事儿。

五、孔子的教育事业成就究竟如何?在《孔子世家》中,孔子一生追求仕途的脉络清晰可见,期间也断断续续做了几年弱小诸侯国的小官,也是处处碰壁,尽管终生不得其宏大之志,仍四处奔走呼号,仅所谓的“周游列国”就耗费了十四年时光,即使相信孔子27岁开始兴办教育,到孔子去世也不过46年,那么,孔子从政及远离本国的时间就理当不再办学之列吧,说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显然夸大其词。这样看来,不足30年的办学经历就已经很了不起啦,其弟子竟达3000余人,每年平均新增学生100余人,“有教无类”好像还可以,那又如何“因材施教”?难怪说孔子为圣人,的确不是常人哪!

还有所谓的七十二位贤人,据说至今都没能弄清这些优秀学子的基本情况,如此令人“高山仰止”的大教育家,优秀率才2.4%?更何况,也没几位真正曾为某小诸侯国的栋梁之才的。仅就最贤的颜回来说吧,终生不离孔子左右,在孔子哪儿的确很贤,可为社会又做了些什么呢?说穿了,大凡孔子的得意门生,最擅长的就是攀附权贵、巧舌如簧、欺世盗名,最擅长的就是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独尊”之前的遭遇正因如此,“独尊”之后的待遇更是如此!

总之,如果我们探究《孔子世家》出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出品人的政治立场,那也就不难理解孔子的伟大了,也正因为孔子的“仁义道德”,才造就了“男盗女娼”的猖獗,才造就了层出不穷的霸气与奴性完美结合的芸芸众生。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居然夹杂着一个威力无比的暗示,祭拜孔子,似乎可以升官,祭拜关羽似乎可以发财,而升官发财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人生最大追求了,也许正因于此,文圣与武圣才香火最旺,才经久不衰!


    相关文章

    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 ...

    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

    中国历史要籍 一. 名词解释 1.[跋文] 跋文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又称题跋或跋尾.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若干篇. 起源::跋文在中国汉晋时代还没有,唐代称"题 ...

    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翻译与详解

    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翻译与详解 特级教师 李迪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 ...

    读[孔子世家]

    段晓梦 2013213748 <孔子世家>篇幅较长,记事详尽,在<史记>中占有重要地位,太史公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评价孔子,可见孔子的地位之重要.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散文著作中的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第16卷第2期2009年4月 JoURNALoF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DoNGGUANUNlVERSITYoFTECHNoLoGY V01.16No.2 Apr.2009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著作中的 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张 岩 (东北财 ...

    孔子世家赞教案

    课 题 <孔子世家赞> 课 型 实 教 现 学 目 标 目 重 点 难 点 有 常态课 课 时 2 主备教师 尹红艳 总 课 时 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 ...

    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学生自学.教师讲评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机警,通晓事理.寤:wù,古同"悟",理解,明白),七岁能属文( ...

    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 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

    孔子身世小考

    孔子身世小考 摘要:从先秦的史籍看,对于能够证明孔子的身世的记载很难考证.而关于详细的孔子出身之说,多是后世弟子尊贤溢美之词.本篇着力从孔子的父系传承.母系来源.婚姻制度几个方面考证,试图说明孔子的身世不明确,还这一命题以历史的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