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摘要: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并渗透至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本文从节日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浅谈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 西方文化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公元135年从犹太教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自从基督教传入西方世界以来,它的教义经典《圣经》就在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淡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节日习俗

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这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们庆祝救世主耶稣诞生的宗教喜庆节日。圣诞节的故事源自于《圣经》。一位天使显灵并告诉牧羊人,救世主作为玛利亚和约瑟夫的儿子,已经在伯利恒的马厩里诞生。三个来自东方的先知追随着一颗奇异的星星来到婴孩耶稣身边,向耶稣伏拜,并献上黄金、乳香作为礼物。现今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圣诞节已成了家庭团聚和互赠礼物的全民假日。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按照《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在节日里,家人团聚,品尝各种传统食品,亲戚朋友见面要互相祝贺。象征生命的蛋、火、水、兔等成了复活节的吉祥物。鸡蛋和兔子在西方是新的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在复活节中,父母要特地为孩子们准备制成鸡蛋、兔子形状的巧克力糖,亲友间要互赠彩蛋。

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圣经·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于复活节前三天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天在犹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规定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受难节。它也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习俗也和基督教息息相关。洗礼是基督教的习俗之一,源自《圣经》中的传说。据称“施洗者约翰”在约旦河一带宣讲悔改的洗礼,使罪得以赦免。当时耶路撒冷及犹太各地的人纷纷来到约翰这里,承认自己有罪,愿在约旦河里接受约翰的施洗。这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到约旦河,也接受了约翰的施洗。当耶稣出水时,天忽然开了,圣灵从天上飞下,像鸽子一样落在耶稣的身上。天空传下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根据这一传说,洗礼便逐渐成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仪式,一般在新生儿出生时就施洗,成年人入教时也要受洗,以象征洗去以

前的罪孽,成为纯洁的人。

婚娶在西方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与基督教相关的习俗。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庄严的,是新婚夫妇在上帝和会众面前互立的誓约。因此婚礼仪式一般在教堂由神父主持完成,有序乐、进堂、读经、婚誓问答、交换结婚信物、教会宣告、教会贺词、唱诗、祝福祷告、礼成等固定的宗教程序。

另外,西方人的丧葬习俗也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庄重肃穆、追思,过程哀而不伤。葬礼分成两部分,第一阶段是在教堂进行追思仪式,先由神父或牧师带领唱诗、读经、祷告,接着由亲友们上台讲述死者的生平。第二阶段是墓园安葬,其过程首先仍是唱诗、读经、祷告,传统习俗是置放十字架于死者胸前或将死者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棺木入土时,让死者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而参加葬礼的诸亲友逐一将携带的鲜花覆盖棺木表达祝祷,并向家属致意后离去。通常大家还会到过世者家中聚会,这也是西方习俗中亲友相聚的重要场合。

二、语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基督教早已渗透到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作为西方第一大宗教的基督教的圣书《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基督教对日常交际语的影响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意旨安排的,因此说英语时经常提到上帝。在日常交际语中,英美人经常使用以下的感叹词。如表示惊讶时会说:“God!”,“My God!”,“Oh,my God!”,“God Lord!”,“Oh Jesus!”,“Jesus Christ!”,“Good Heavens!”(我的上帝);在表示希望自己或别人获得成功时会说:“God bless me/you!”,“May God bless me/you!”(愿上帝保佑我/你);在危险过后会说:“Thank God!”(感谢上帝);表示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时说“God save the mark!”(得罪了);表示对某人喜爱、感谢或慈爱的感情时说“God bless his soul!”,“God bless his heart!”(愿上帝保佑他);表示咒骂时说“God damn!”,“God damn you!”(该死的!);发誓时说“by God”(老天爷作证)另外,英语中频繁使用的一句话“I love you”也与基督教密切相关。英美国家人自小被教导:信上帝的人皆是姊妹,必须彼此相爱。所以西方人在大众面前说的“I love you”实际上表达的是这种“爱”是欣赏对方,而不是相恋的“性爱”。由此可见基督教对西方的日常交际语有很大的影响。

(二)基督教对一般词汇的影响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都与基督教有关。有些词汇与基督教有直接的关系,如:Christianity(基督教)、Jesus Christ(耶稣基督)、Roman Catholic(罗马天主教)、Protestant(新教)、Bible(圣经)、New Testament《新约》、Old Testament《旧约》、cross(十字架)、pray(祈祷)、church(教堂)、cathedral(大教堂)、chapel(小教

堂)、paradise(天堂)、hell(地狱)、Mass(弥撒)、bishop(主教)、preacher(布道者)、priest(牧师)、pilgrim(朝圣)、gospel(福音)、hymn(赞歌)、worship(崇拜)、confession(忏悔)等等①。

有些词汇蕴含着基督教文化。如:breakfast(早餐)来自基督教“解除禁食”(breaking the fast)的习俗。人们分手时说Goodbye(再会),其本意就是“God be with you(神与你同在)”,holiday(假日)的本意是“holy-day(圣日)”的意思。restaurant(餐厅)一词中的“rest”也源于《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来我们这里,我就使你们安息。”(马太福音第11章第28节)。这类词语还有:Scapegoat(替罪羊),grace(美德、慈善),disciple(追随者、信奉者),lecture(演讲、讲座),martyr(受害者、烈士)等等。

(三)基督教对习语的影响

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没有习语,语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②。英语中的大量习语都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如英语习语中的“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直译为“别把珍珠放在猪的面前”,意译为“对牛弹琴”),出自于《马太福音》第7章第6节。耶稣用此句告诫他的门徒,要有洞察力,而不要随意论断别人;也不要枉费心机,企图把福音传给那些不知好歹的人。

英语中非常流行的习语“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本是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21章24-25节中记载地用以惩罚暴行的一个条例。

习语“sow the wind and reap whirlwind(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出自《旧约·何西阿书》第8章第7节:上帝不满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告诫他们:“他们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后来人们用这个习语表达“恶有恶报。”

又如,Judas(犹大)是《圣经》中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为了三十块银币把他的老师耶稣卖给大祭司。在逾越节的晚餐上,耶稣指出门徒中有卖主之人,犹大吓得提前离席溜走,去给敌人引路捉拿耶稣。他们约好以亲吻为暗号,犹大吻谁,谁就是耶稣。他们一到,犹大径直走向耶稣,假惺惺地喊了声“祝福,老师!”然后就亲吻他,大祭司手下人就立刻把耶稣绑起来,带往祭司长那里去受审,随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大以亲吻的方式出卖了耶稣,由此人们便引出Judas’kiss(犹大之吻)一语,来比喻背叛的行为。

英语中有一个成语“curious as Lot's wife”也是源于《圣经》。根据《圣经·创世纪》第十九章的说法,罗德(Lot)本人住在著名的罪恶城市所多马(Sodom),有一妻两[1]田亚亚著,《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商洛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60页。

[2]李群著,《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9页。

女。后来,上帝要毁灭所多马以及和它邻接的几个罪恶城市;由于罗德平素是个好人,又是先知亚伯拉罕的侄子,所以上帝特别打发两名天使,在诸城被毁的前夕到了罗德家里,催促罗德一家人赶快出城,并吩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千万别回头,要火速跑到山顶。但是罗德的妻子出于好奇,在诸城被毁,闹得天翻地覆之时,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以致触犯诫条,身体顿时化成了一条盐柱。从此curious as Lot's wife就成了“过分好奇”的代名词。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也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据《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记述:有一次古巴比伦的国王伯沙撒在宫殿里设宴纵饮时,突然,不知从哪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手指,当着国王的面,在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写下了三个奇怪的单词:MENE (弥尼)、TEKEL(提客勒)、UPHARSING(乌法珥新)。国王张皇失措,惊恐万分,众人谁也不懂墙上所写的字是什么意思。后来叫来了被虏的犹太预言家但以理,才明白了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大难临头。他说:“弥尼就是上帝已经算定你国的年日到此完结;提客勒就是你在天平里的份量显得无足轻重;乌法珥新就是你的国家即将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但以理的预言当天晚上就应验了:伯沙撒被杀,巴比伦的王位被玛代人达利乌夺去。于是“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的确切含义就是:迫在眉睫的灾祸或不祥的预兆。

英语中还有许多习语源于基督教故事或反映基督教思想,如“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九死一生)”,“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the patience of Job(及大的耐心)”,“doubting Thomas(多疑的人)”,“bear one’s cross(献身,忍受痛苦)”,“man propose,God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let the dead bury the dead(既往不咎)”,“God bles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等等。

三、文学

这么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基督教和《圣经》里接受了丰富的遗产。西方许多伟大的作家都以《圣经》为思想源泉,创作出众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意大利最伟大的文学家但丁将他的名著《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大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受基督教影响之深。但丁描写自己由地狱到天堂的行程,实际反映了《圣经》的思想:人如何摆脱罪恶,使灵魂得到净化,最终使心灵得到完善,归向上帝。在但丁之后产生的人文主义者薄伽丘、拉伯雷、彼得拉克等人的著作,在揭露教会腐败的同时,积极宣传了基督的爱,宣讲基督教宽容、顺

从的精神。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虽然没有一部属于宗教题材,但所有作品无一不渗透着基督教的原罪观。他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善恶一体”的思想,认为“罪”与“恶”本属人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合理性,故莎士比亚笔下没有纯粹的善人,也没有纯粹的恶人。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上帝的爱,面对有罪的

人类,上帝用他毫无功利的无私之爱,仁慈地对待他们,拯救他们。这种上帝永恒的爱和宽恕精神贯穿于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之中。

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和雪莱的文学作品也深受基督教精神和《圣经》的影响。拜伦的诗剧《该隐》,以《创世纪》中该隐杀弟的故事为素材,塑造出一位反抗上帝,追求真理的青年英雄形象。整个诗剧探讨了基督教所关心的人类受苦、犯罪和死亡的根源。而自称“无神论者”的雪莱,早年就醉心于《圣经》文学,《圣经》中瑰丽的诗意常使他喜不自胜。在他的《基督教会史》一书中更是盛赞耶稣宽厚仁慈的美德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艺术

《圣经》在影响西方文学的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西方的绘画和音乐艺术。自中世纪起直至18世纪,很多教堂建筑里的绘画风格,其主题重点往往放在对耶稣生平的描述,尤其是对耶稣受难场面的描绘。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各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画家,创作了大量以《圣经》为题材的杰作。在意大利有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旷世杰作《最后的晚餐》、拉斐尔举世闻名的圣母像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巨作《创世纪》及《最后的审判》,艺术成就无与伦比。虽然18世纪下半叶之后,西方日趋世俗化,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塑逐渐减少,但仍有一批以《圣经》为题材的名作,如19世纪的雕塑大师罗丹,曾根据《圣经》创作了雕像《夏娃》、《地狱之门》、《圣徒约翰》等不朽之作。

回顾一下西方音乐发展史,便可以看到西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就不会有今天的西方音乐。教堂音乐发展到今天,按类大体可分为:弥撒曲、受难曲、神曲、安魂曲、圣歌、圣诞歌曲、赞美诗等。所有这些歌曲的题材或歌词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圣经》。西方著名音乐家为教堂音乐曾作过许多名曲,如莫扎特创作的圣歌《上帝保佑我》和弥撒曲《主日》,海顿的《橄榄山上的基督》,门德尔松的神曲《以利亚》,舒伯特的《F大调弥撒曲》等。这些著名作曲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巴赫。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他的音乐不仅对基督教徒影响甚大,而且对当今世俗社会的精神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结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诚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西方的基督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惟一最重要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是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心理和文化色彩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同时又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可见,“假如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化史要重新撰写”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

参考文献

[1]田亚亚著,《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商洛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60页。

[2]李群著,《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9页。

[3]R.Dean Peterson著,《基督教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刘易斯·霍普菲,马克·伍德沃德著,《Religions of the World》[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5]顾嘉祖等著,《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6]袁瑛著,《试论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124页。

[7]梁汉平著,《论宗教对英语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102页。

[8]韩国军著,《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84页。

[9]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10]蔡军著,《试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漫谈英语,2003年8月,第4页。

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摘要:基督教对西方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并渗透至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本文从节日习俗、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浅谈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 西方文化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公元135年从犹太教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公元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自从基督教传入西方世界以来,它的教义经典《圣经》就在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淡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节日习俗

在西方国家,圣诞节、复活节和受难节这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们庆祝救世主耶稣诞生的宗教喜庆节日。圣诞节的故事源自于《圣经》。一位天使显灵并告诉牧羊人,救世主作为玛利亚和约瑟夫的儿子,已经在伯利恒的马厩里诞生。三个来自东方的先知追随着一颗奇异的星星来到婴孩耶稣身边,向耶稣伏拜,并献上黄金、乳香作为礼物。现今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圣诞节已成了家庭团聚和互赠礼物的全民假日。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按照《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在节日里,家人团聚,品尝各种传统食品,亲戚朋友见面要互相祝贺。象征生命的蛋、火、水、兔等成了复活节的吉祥物。鸡蛋和兔子在西方是新的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在复活节中,父母要特地为孩子们准备制成鸡蛋、兔子形状的巧克力糖,亲友间要互赠彩蛋。

受难节是纪念耶稣受难的节日。《圣经·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于复活节前三天被罗马统治者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天在犹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规定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为受难节。它也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习俗也和基督教息息相关。洗礼是基督教的习俗之一,源自《圣经》中的传说。据称“施洗者约翰”在约旦河一带宣讲悔改的洗礼,使罪得以赦免。当时耶路撒冷及犹太各地的人纷纷来到约翰这里,承认自己有罪,愿在约旦河里接受约翰的施洗。这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到约旦河,也接受了约翰的施洗。当耶稣出水时,天忽然开了,圣灵从天上飞下,像鸽子一样落在耶稣的身上。天空传下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根据这一传说,洗礼便逐渐成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仪式,一般在新生儿出生时就施洗,成年人入教时也要受洗,以象征洗去以

前的罪孽,成为纯洁的人。

婚娶在西方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与基督教相关的习俗。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庄严的,是新婚夫妇在上帝和会众面前互立的誓约。因此婚礼仪式一般在教堂由神父主持完成,有序乐、进堂、读经、婚誓问答、交换结婚信物、教会宣告、教会贺词、唱诗、祝福祷告、礼成等固定的宗教程序。

另外,西方人的丧葬习俗也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庄重肃穆、追思,过程哀而不伤。葬礼分成两部分,第一阶段是在教堂进行追思仪式,先由神父或牧师带领唱诗、读经、祷告,接着由亲友们上台讲述死者的生平。第二阶段是墓园安葬,其过程首先仍是唱诗、读经、祷告,传统习俗是置放十字架于死者胸前或将死者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棺木入土时,让死者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而参加葬礼的诸亲友逐一将携带的鲜花覆盖棺木表达祝祷,并向家属致意后离去。通常大家还会到过世者家中聚会,这也是西方习俗中亲友相聚的重要场合。

二、语言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基督教早已渗透到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作为西方第一大宗教的基督教的圣书《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基督教对日常交际语的影响

欧美人多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意旨安排的,因此说英语时经常提到上帝。在日常交际语中,英美人经常使用以下的感叹词。如表示惊讶时会说:“God!”,“My God!”,“Oh,my God!”,“God Lord!”,“Oh Jesus!”,“Jesus Christ!”,“Good Heavens!”(我的上帝);在表示希望自己或别人获得成功时会说:“God bless me/you!”,“May God bless me/you!”(愿上帝保佑我/你);在危险过后会说:“Thank God!”(感谢上帝);表示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时说“God save the mark!”(得罪了);表示对某人喜爱、感谢或慈爱的感情时说“God bless his soul!”,“God bless his heart!”(愿上帝保佑他);表示咒骂时说“God damn!”,“God damn you!”(该死的!);发誓时说“by God”(老天爷作证)另外,英语中频繁使用的一句话“I love you”也与基督教密切相关。英美国家人自小被教导:信上帝的人皆是姊妹,必须彼此相爱。所以西方人在大众面前说的“I love you”实际上表达的是这种“爱”是欣赏对方,而不是相恋的“性爱”。由此可见基督教对西方的日常交际语有很大的影响。

(二)基督教对一般词汇的影响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都与基督教有关。有些词汇与基督教有直接的关系,如:Christianity(基督教)、Jesus Christ(耶稣基督)、Roman Catholic(罗马天主教)、Protestant(新教)、Bible(圣经)、New Testament《新约》、Old Testament《旧约》、cross(十字架)、pray(祈祷)、church(教堂)、cathedral(大教堂)、chapel(小教

堂)、paradise(天堂)、hell(地狱)、Mass(弥撒)、bishop(主教)、preacher(布道者)、priest(牧师)、pilgrim(朝圣)、gospel(福音)、hymn(赞歌)、worship(崇拜)、confession(忏悔)等等①。

有些词汇蕴含着基督教文化。如:breakfast(早餐)来自基督教“解除禁食”(breaking the fast)的习俗。人们分手时说Goodbye(再会),其本意就是“God be with you(神与你同在)”,holiday(假日)的本意是“holy-day(圣日)”的意思。restaurant(餐厅)一词中的“rest”也源于《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来我们这里,我就使你们安息。”(马太福音第11章第28节)。这类词语还有:Scapegoat(替罪羊),grace(美德、慈善),disciple(追随者、信奉者),lecture(演讲、讲座),martyr(受害者、烈士)等等。

(三)基督教对习语的影响

习语(idiom)包括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谚语(proverb)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没有习语,语言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②。英语中的大量习语都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如英语习语中的“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直译为“别把珍珠放在猪的面前”,意译为“对牛弹琴”),出自于《马太福音》第7章第6节。耶稣用此句告诫他的门徒,要有洞察力,而不要随意论断别人;也不要枉费心机,企图把福音传给那些不知好歹的人。

英语中非常流行的习语“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本是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21章24-25节中记载地用以惩罚暴行的一个条例。

习语“sow the wind and reap whirlwind(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出自《旧约·何西阿书》第8章第7节:上帝不满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告诫他们:“他们种的是风,收的是风暴。”后来人们用这个习语表达“恶有恶报。”

又如,Judas(犹大)是《圣经》中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为了三十块银币把他的老师耶稣卖给大祭司。在逾越节的晚餐上,耶稣指出门徒中有卖主之人,犹大吓得提前离席溜走,去给敌人引路捉拿耶稣。他们约好以亲吻为暗号,犹大吻谁,谁就是耶稣。他们一到,犹大径直走向耶稣,假惺惺地喊了声“祝福,老师!”然后就亲吻他,大祭司手下人就立刻把耶稣绑起来,带往祭司长那里去受审,随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大以亲吻的方式出卖了耶稣,由此人们便引出Judas’kiss(犹大之吻)一语,来比喻背叛的行为。

英语中有一个成语“curious as Lot's wife”也是源于《圣经》。根据《圣经·创世纪》第十九章的说法,罗德(Lot)本人住在著名的罪恶城市所多马(Sodom),有一妻两[1]田亚亚著,《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商洛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60页。

[2]李群著,《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9页。

女。后来,上帝要毁灭所多马以及和它邻接的几个罪恶城市;由于罗德平素是个好人,又是先知亚伯拉罕的侄子,所以上帝特别打发两名天使,在诸城被毁的前夕到了罗德家里,催促罗德一家人赶快出城,并吩咐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千万别回头,要火速跑到山顶。但是罗德的妻子出于好奇,在诸城被毁,闹得天翻地覆之时,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以致触犯诫条,身体顿时化成了一条盐柱。从此curious as Lot's wife就成了“过分好奇”的代名词。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也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据《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记述:有一次古巴比伦的国王伯沙撒在宫殿里设宴纵饮时,突然,不知从哪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手指,当着国王的面,在与灯台相对的粉墙上写下了三个奇怪的单词:MENE (弥尼)、TEKEL(提客勒)、UPHARSING(乌法珥新)。国王张皇失措,惊恐万分,众人谁也不懂墙上所写的字是什么意思。后来叫来了被虏的犹太预言家但以理,才明白了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大难临头。他说:“弥尼就是上帝已经算定你国的年日到此完结;提客勒就是你在天平里的份量显得无足轻重;乌法珥新就是你的国家即将分裂,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但以理的预言当天晚上就应验了:伯沙撒被杀,巴比伦的王位被玛代人达利乌夺去。于是“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的确切含义就是:迫在眉睫的灾祸或不祥的预兆。

英语中还有许多习语源于基督教故事或反映基督教思想,如“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九死一生)”,“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the patience of Job(及大的耐心)”,“doubting Thomas(多疑的人)”,“bear one’s cross(献身,忍受痛苦)”,“man propose,God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let the dead bury the dead(既往不咎)”,“God bles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等等。

三、文学

这么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基督教和《圣经》里接受了丰富的遗产。西方许多伟大的作家都以《圣经》为思想源泉,创作出众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意大利最伟大的文学家但丁将他的名著《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大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受基督教影响之深。但丁描写自己由地狱到天堂的行程,实际反映了《圣经》的思想:人如何摆脱罪恶,使灵魂得到净化,最终使心灵得到完善,归向上帝。在但丁之后产生的人文主义者薄伽丘、拉伯雷、彼得拉克等人的著作,在揭露教会腐败的同时,积极宣传了基督的爱,宣讲基督教宽容、顺

从的精神。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虽然没有一部属于宗教题材,但所有作品无一不渗透着基督教的原罪观。他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善恶一体”的思想,认为“罪”与“恶”本属人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其合理性,故莎士比亚笔下没有纯粹的善人,也没有纯粹的恶人。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上帝的爱,面对有罪的

人类,上帝用他毫无功利的无私之爱,仁慈地对待他们,拯救他们。这种上帝永恒的爱和宽恕精神贯穿于莎士比亚的所有戏剧之中。

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和雪莱的文学作品也深受基督教精神和《圣经》的影响。拜伦的诗剧《该隐》,以《创世纪》中该隐杀弟的故事为素材,塑造出一位反抗上帝,追求真理的青年英雄形象。整个诗剧探讨了基督教所关心的人类受苦、犯罪和死亡的根源。而自称“无神论者”的雪莱,早年就醉心于《圣经》文学,《圣经》中瑰丽的诗意常使他喜不自胜。在他的《基督教会史》一书中更是盛赞耶稣宽厚仁慈的美德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艺术

《圣经》在影响西方文学的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西方的绘画和音乐艺术。自中世纪起直至18世纪,很多教堂建筑里的绘画风格,其主题重点往往放在对耶稣生平的描述,尤其是对耶稣受难场面的描绘。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各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画家,创作了大量以《圣经》为题材的杰作。在意大利有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旷世杰作《最后的晚餐》、拉斐尔举世闻名的圣母像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巨作《创世纪》及《最后的审判》,艺术成就无与伦比。虽然18世纪下半叶之后,西方日趋世俗化,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塑逐渐减少,但仍有一批以《圣经》为题材的名作,如19世纪的雕塑大师罗丹,曾根据《圣经》创作了雕像《夏娃》、《地狱之门》、《圣徒约翰》等不朽之作。

回顾一下西方音乐发展史,便可以看到西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中世纪的教堂音乐,就不会有今天的西方音乐。教堂音乐发展到今天,按类大体可分为:弥撒曲、受难曲、神曲、安魂曲、圣歌、圣诞歌曲、赞美诗等。所有这些歌曲的题材或歌词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圣经》。西方著名音乐家为教堂音乐曾作过许多名曲,如莫扎特创作的圣歌《上帝保佑我》和弥撒曲《主日》,海顿的《橄榄山上的基督》,门德尔松的神曲《以利亚》,舒伯特的《F大调弥撒曲》等。这些著名作曲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巴赫。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宗教音乐,“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他的音乐不仅对基督教徒影响甚大,而且对当今世俗社会的精神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结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诚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西方的基督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惟一最重要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是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心理和文化色彩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同时又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可见,“假如没有《圣经》,一部西方文化史要重新撰写”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

参考文献

[1]田亚亚著,《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商洛大学学报,2009年6月,第60页。

[2]李群著,《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29页。

[3]R.Dean Peterson著,《基督教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刘易斯·霍普菲,马克·伍德沃德著,《Religions of the World》[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5]顾嘉祖等著,《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6]袁瑛著,《试论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124页。

[7]梁汉平著,《论宗教对英语的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102页。

[8]韩国军著,《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84页。

[9]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10]蔡军著,《试论基督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J],漫谈英语,2003年8月,第4页。


    相关文章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

    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圣经>与<希腊神话>上西方文学源头:两希文化.<圣经> 导语:朱光潜先生曾将文学与哲学进行过比较,他说:"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 ...

    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摘要:<圣经>是基督教的主要经典,也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础.它对于基督教文化的西方国家来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自中世纪以来,<圣经>的影响在西方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西 ...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

    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 内容摘要 基督教在西方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在促进西方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以及转变西方社会风气.促进西方经济恢复与发展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作为中世纪初期西欧 ...

    论中西文化比较

    论 中 西 文 化 比 较 所谓中.西文化比较,便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比较.所谓中国文化,便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文化.所谓西方文化,便是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儒.释.道文化之中,以儒家为主,也可以说,几千年来儒家文化担当了中国主流文化的角色 ...

    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111

    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兼谈人权和民主思想的渊源 西方文明是个内涵相当宽广而丰富的概念,作为其主流的,则是基督教信仰和人权.民主思想. 西方人多数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一个人一旦出生,上帝就赋予以做人的基本权利,即称天赋人权.人权的主要内 ...

    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文章信息 复制本文地址 简 繁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基督教网站 发布时间:2005年9月10日下午3点11分 | 进入论坛 [字体:大 中 小][页面调色版 ] 1.在中国教会存在着不少消极的神学思想,进行神学思想建设就是为了以引导的方式 ...

    论西方三次思想文化变革运动的文化意义

    <欧洲文化史>课程论文 题目: 论西方三次思想文化变革运动的文化意义 院(部): 医学院 专业班级: XXXXXX 学 号: 序 号: 90 学生姓名: X X X 授课教师: 叶如祥 2012年10 月 22 日 论西方三次思 ...

    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级) 中西方文化比较课程期末论文 题 目:古希腊文化对西方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学 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班级序号:1班 学 号:[1********* ...

    论文中文版

    春节和圣诞节的差异 摘要 1. 简介 2. 文化的定义 3. 春节和圣诞节的起源和习俗 3.1 春节和圣诞节的起源 3.2 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 4. 分析春节和圣诞节的不同 4.1 分析春节和圣诞节的文化内涵 4.1.1 分析春节的文化内涵 ...

    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3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2008年05月11日 星期日 下午 02:15 [摘 要]中国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礼仪制度正式为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