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的产生→货币经营业

现代商业银行的形成

1.旧式高利贷性质的银行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威尼斯银行

2.根据资本主义原则组建股份制银行,这是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英格兰银行  从历史上看,近代银行起源于意大利。

1272年意大利弗罗伦萨出现了巴尔迪银行,1310年设立佩鲁齐银行,1397年麦迪西银行成立,并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控制了整个意大利的银行业→富裕家庭为经商方便设立的私人银行

1580年近代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金融机构-威尼斯银行的产生,特征:利率较高,主要贷款对象为政府。

英国银行起源于为顾客保管金银的金匠(金匠业)

 现代银行的发展是在英国。英国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吸收短期存款和为商业企业融通短期资金。因此,英国将银行称为商业银行。

 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它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体系的开始。

 中国的银行业是从明清时代开始的。

1845年,英国人在中国开办了第一家新式银行-丽如银行,1848年改为东方银行。

1897年5月27日,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商业银行业的开始。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

尽管各国商业银行产生的条件不同,称谓也不一样,但发展基本遵循两种传统:

 以英国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分业经营

 以德国为代表的综合模式→混业经营

1.英国模式:融通短期资金模式→以短为主、强调流动性

 特点: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短期商业性贷款→自偿性

优点:

1.自偿性贷款偿还期限短,流动性强,可以保证银行资金安全

2.自偿性贷款是根据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发放的,不会造成货币和信用膨胀

缺点:业务发展受限

成因

 企业:英国资本市场发达,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筹集;工业革命初期,

企业生产设备简单,长期资本需求较少,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商品周转过程中的临时性短期贷款。

 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信用创造能力有限,为保证经营安全,不愿意提

供长期贷款。

2.德国模式:综合银行模式→以全为主、强调效率

 特点:商业银行除了提供短期商业性贷款外,还提供长期贷款,甚至直接投资于企

业股票与债券、替公司包销证券、参与企业决策与发展、并向企业提供合并与兼并所需要的财务支持和财务咨询等投资银行服务

 优点:业务全面、作用发挥充分

 局限性:

1.银行业务范围过于广泛,在经营管理和资金流动性方面易于出问题,加大了银行风险;

2.银行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会导致银行势力的过份膨胀。

 发展趋势:全能型

成因

 企业:德国资本市场落后,企业资金需求除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还需要长期固定资

产贷款,甚至要求银行参股。

 银行:为巩固和客户的关系,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

商业银行的性质

含义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性质:特殊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1)拥有自有资本→如股本

(2)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3)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经营货币资金

(1)经营范围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是货币信用领域。

(2)一般企业创造的是使用价值,商业银行创造的是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存款货币。

3.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特殊的金融企业

(1)与中央银行相比

 A、服务对象不同: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公众、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中

央银行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及金融机构。

 B、货币创造不同:商业银行创造的是存款货币;中央银行创造的是基础货币。

C、地位不同: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处于主体地位,接受中央银行的领导;中央银行处于领导地位,具有超然性(独立性)。

4.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 A、职能不同: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存款,创造信用货币,而其他金融机构则不能。  B、业务范围不同: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万能银行、金融百货公

司),而其它金融机构只能提供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性质

 《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法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商业银行的功能

1.信用中介→基本功能 2.支付中介 3.金融服务4.信用创造 5.调节经济6.风险管理

1.信用中介→基本功能

 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将

其投向需要资金的各部门,充当资金闲置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人,实现资金的融通。

 商业银行充当买卖资本商品使用权(非所有权)的角色,获取利差收入。

商业银行发挥这一功能具有如下作用:

(1)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使闲散资本得到充分利用,扩大社会资本规模,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2)将社会小额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所需的大额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总体增值能力。

(3)续短为长,将社会短期闲散资金转化为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资金,满足社会对长期资本的需求→存款种类多样化,使短期资金来源在期限上相衔接,变成长期巨额稳定资金

2.支付中介→早于信用中介功能

 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

款等业务活动。

 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的传统功能,借助于这一功能,商业银行成了企业、政府、个

人的货币保管人、出纳人和支付代理人。

作用:

(1)使商业银行持续拥有比较稳定的廉价资金来源→先开户存款,可获取低息或无息资金

(2)可节约社会流通费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转帐结算、支票收付节约现金使用量、流通量,减少其铸造、印刷、保管费用

(3)为客户提供了方便→转帐结算

3.金融服务

 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提供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

业务中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运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和工具,为客户提供的其他服务。

 主要有:财务咨询、代理融通、信托、租赁、计算机服务、代客理财、衍生品交易

等→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服务

作用:扩大社会联系面和市场份额;取得非信贷服务收入;加快信息传播,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4.信用创造→特殊功能

 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

款,最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了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存款货币的创造  作用:对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信贷总规模和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大影响。

 由于商业银行能够创造(信用)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因而成为中央银行监管的重

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而运用的。

5.调节经济

 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

指引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构,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还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6.风险管理

 商业银行用借入资金向资金需求者发放贷款时,实际承担了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

险的职能。

二、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商业银行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

2.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3.商业银行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中心

4.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5.商业银行已成为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

一、商业银行的创立→按公司法组织

创立商业银行的条件→经济、金融条件

1.经济条件

(1)地区人口状况→影响资金来源与运用

(2)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银行资金来源及对银行资金的需求

(3)工商企业经营状况(4)地理位置

2.金融条件

(1)人们的信用意识(2)经济的货币化程度(3)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4)金融机构竞争状况(5)管理当局的有关政策→政策环境

经济的货币化

指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的过程,它可以用广义货币M2占GNP(或GDP)的比值(M2/GNP或M2/GDP)来表示。

创立商业银行的程序

1.申请登记(获取金融许可证)2.招募股份3.验资营业(获取营业执照)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体系

 一般分为四个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管理系统

(一) 决策系统

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董事会下设置的各种委员会构成。

1. 股东大会→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

2. 董事会→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二) 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由总经理(行长)、副总经理(副行长)及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构成。

(三) 监督系统

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监事会、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及银行的稽核部门构成

(四) 管理系统

1.资产管理 2.资金财务管理 3.国际业务管理 4.经营管理 5.个人金融管理

一、 建立商业银行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有利于银行业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善服务,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竞争原则要求国家提倡和保护银行业竞争,允许新银行进入该领域,让各家商业银行遵循

优胜劣汰的规律进行竞争。

(二)有利于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

 合理有序的竞争可以提高经营效率,过度竞争导致银行破产倒闭→不计成本高息揽

存或从事高风险投资

 一家银行倒闭会引起各方面的连锁反应,有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影响整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作为建立本国银行制度所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

 根据这一原则,各国的银行法中都规定了银行开业的最低资本额、业务范围、必须

保持的流动性比率等。

(三)使银行保持适当的规模

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具有一个“最合理规模” →实

现成本最低,利润最优;商业银行也应遵循规模经济规律的要求,银行规模合理时,其管理费用和其他成本最低,服务质量最优。

 在经济波动中,小银行容易倒闭→影响其他银行的安全→影响地方经济。因此,许

多国家的政府都鼓励规模过小的银行合并,组成具有适度规模的银行→业务多样化、资金实力强、分支机构多、抗风险能力强

我国:资本所有权多样化

1.国有控股商行:工农中建交→主体

2.企业集团所有的银行:光大、华夏、中信

3.股份公司制的银行:招商、深发展、浦发、兴业

4.民营银行:由非公有制民营企业入股,民生、浙商银行

按组织形式分

1.单元制银行:一家一行、有利竞争、美国为最

 银行业务完全由各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允许设分支机构。

 优点:防止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有利于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能适合本地区

经济发展需要,集中全力为本地区服务;各行独立性、自主性大,经营较灵活;管理层次少,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中央银行管理和控制。

 缺点:业务限制在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易受该地区、该行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风险难以分散;规模较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经营成本较高,不易取得规模效益,业务发展创新受到限制;不利于资金余缺的调剂,使资金无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2.分行制银行:一家多行、规模经营、多国实行、起源于英国

 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在国内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总行为中心、庞大的银

行网络,分支机构由总行统一领导指挥→更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形式:

 按总行职能不同,划分为总行制和总管理处制

 总行制:总行除管理、控制分行外,本身也对外营业、办理业务。

总管理处制:总管理处只负责管理、控制分行,本身不对外营业、办理业务,如交行 优点:

 分支机构多,易于吸收存款,扩大资本总额和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竞争

力;

优胜劣汰的规律进行竞争。

(二)有利于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

 合理有序的竞争可以提高经营效率,过度竞争导致银行破产倒闭→不计成本高息揽

存或从事高风险投资

 一家银行倒闭会引起各方面的连锁反应,有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影响整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作为建立本国银行制度所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

 根据这一原则,各国的银行法中都规定了银行开业的最低资本额、业务范围、必须

保持的流动性比率等。

(三)使银行保持适当的规模

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具有一个“最合理规模” →实

现成本最低,利润最优;商业银行也应遵循规模经济规律的要求,银行规模合理时,其管理费用和其他成本最低,服务质量最优。

 在经济波动中,小银行容易倒闭→影响其他银行的安全→影响地方经济。因此,许

多国家的政府都鼓励规模过小的银行合并,组成具有适度规模的银行→业务多样化、资金实力强、分支机构多、抗风险能力强

我国:资本所有权多样化

1.国有控股商行:工农中建交→主体

2.企业集团所有的银行:光大、华夏、中信

3.股份公司制的银行:招商、深发展、浦发、兴业

4.民营银行:由非公有制民营企业入股,民生、浙商银行

按组织形式分

1.单元制银行:一家一行、有利竞争、美国为最

 银行业务完全由各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允许设分支机构。

 优点:防止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有利于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能适合本地区

经济发展需要,集中全力为本地区服务;各行独立性、自主性大,经营较灵活;管理层次少,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中央银行管理和控制。

 缺点:业务限制在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易受该地区、该行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风险难以分散;规模较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经营成本较高,不易取得规模效益,业务发展创新受到限制;不利于资金余缺的调剂,使资金无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2.分行制银行:一家多行、规模经营、多国实行、起源于英国

 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在国内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总行为中心、庞大的银

行网络,分支机构由总行统一领导指挥→更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形式:

 按总行职能不同,划分为总行制和总管理处制

 总行制:总行除管理、控制分行外,本身也对外营业、办理业务。

总管理处制:总管理处只负责管理、控制分行,本身不对外营业、办理业务,如交行 优点:

 分支机构多,易于吸收存款,扩大资本总额和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竞争

力;

 银行规模较大,易于采用现代化手段、设备,提高服务质量、加速资金周转;  利于调剂资金,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本、分散风险;

 放款分散,风险分散,提高银行的安全性;

 银行总数少,便于金融当局的控制管理。

缺点:

 容易造成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吞并,形成垄断,妨碍竞争;

 银行规模过大,内部层次、机构较多,管理困难。

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总分行制,我国也是。

3.持股公司制银行:上合下分、集团控股、一大家族

 又叫集团制银行,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或控制若干独立银行,

这些银行法律上独立,业务与经营决策属于同一股权公司控制→25%以上的控股权,以美国为代表

 持股公司有两类:非银行性持股公司和银行性持股公司。

 非银行性持股公司:大企业控制某一银行的主要股份

 银行性持股公司:大银行直接组织控股公司,若干较小的银行从属于这一大银行,

花旗集团通过银行持股的方式,目前已控制300多家银行。

 优点:规避限制设立分支机构和经营范围的规定,有效扩大资本总量,增强银行实

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形成垄断利润;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

 缺点:容易形成垄断,妨碍竞争;容易形成金融权力过分集中,限制银行经营的自

主性;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难度加大,甚至危及国家经济金融稳定。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三性目标” → “三性”平衡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保证资金的安全、保持资产的流动、争取最大的盈利。

(一)安全性目标

1.含义

 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

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心

 商业银行是高负债企业,安全性取决于资产的规模及结构、取决于资产的风险度及

现金储备的多少。

对策:

1.合理安排资产的规模和结构,注重资产质量→贷款与存款比、有问题贷款与全部贷款的比率要合理;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和优质的有价证券改善资产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

2.提高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比重→判断银行实力、赢得客户信任

3.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保持良好形象、取得法律保护及央行支持

(二)流动性目标

1.含义

 商业银行保持随时能以适当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

行其他支付需要。

 银行流动性需求来自于:客户提存、客户对新增贷款的需求。

 银行流动性供给来自于:到期收回的贷款、短期有价证券资产变现及现金资产;客

户新增存款和商业银行借入款项。

 流动性管理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根据流动性需求安排流动性供给,保持流动性供给与

流动性需求的平衡。

商业银行流动性包括两层含义:负债流动性和资产流动性。

 负债流动性:指商业银行通过存款负债及主动负债借入资金的能力,包括:向中央

银行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可转让存单、同业拆借、回购协议。

 资产流动性:指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标准: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变现

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变现速度越快流动性越强。

2.保持流动性的方法

⑴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使资产的期限结构与负债的期限结构相适应,避免借短贷长。

⑵根据资产流动性强弱,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保持资产流动性。

 资产变现力的强弱顺序:

最强:库存现金、在央行存款、同业存款等。

次之:对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的临时贷款、购买的国库券及其他短期债券等。 较差:长期债券、抵押贷款、长期信用贷款

⑶加强负债管理,借入流动性→保持与同业特别是中央银行的良好关系,保持负债的可得性及整体流动性。

⑷编制流动性计划,安排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与流动性供给,分年度、季度、月度及隔日4种。

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存贷比

 存贷比=各项贷款/一般性存款余额

 银监会确定的监管红线:存贷比

(三)盈利性目标

1.含义

 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要求经营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追求利润最

大化。

2.盈利=银行业务收入-银行业务支出

 业务收入包括:

(1)贷款利息;(2)投资收益(股息、利息、资本利得);(3)劳务收入(手续费、佣金)。

 业务支出:

(1)存款利息;(2)借入资金利息支出;(3)贷款与投资损失;(4)工资、办公费、设备维修费、税金等

3.实现盈利性目标的途径

(1)尽可能减少现金资产,扩大盈利性资产比重。

(2)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资金,提供更多的服务。

(3)减少贷款和投资损失。

(4)加强内部经济核算,提高员工劳动收入,节约管理费开支。

(5)严格操作规程,完善监管机制,减少事故和差错,防止内部人员因违法、犯罪活动而造成银行重大损失。

三、“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 统一性:盈利性是核心,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离开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就失

去存在的价值;离开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性就成了空中楼阁

 矛盾性:安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安全性要求商业银行扩大现金资产,减少高风险、

高盈利的资产,而盈利性要求商业银行尽可能减少现金资产,扩大高盈利性资产  协调矛盾的原则→首先考虑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利润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也称作《1933年银行法》。

 是美国国会于1933年对1929-1933著名的金融灾难做出的反应。该法的重要内容之

一就是确立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立体制。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保证商业银行避免证券业的风险。

 这项内容由国会议员格拉斯和斯蒂格尔两人促成,故通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 Glass-Steagall Act )”。

 该法案令美国金融业形成了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

一、资本的含义

 商业银行拥有的、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包括在开业注册登记时所载明、界定银

行经营规模的资金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补充的资金→银行投资者为了正常的经营活动及获取利润而投入的货币资金和保留在银行的利润

特征:自由支配使用、无须偿还

二、功能

1.保护功能:银行发生亏损,资本金可以对存款人提供保护,减少损失,起到缓冲垫作用→破产风险的缓冲器、增强公众信心

2.营业功能:用自有资本购置房屋、设施形成固定资产;用来注册资本、组织运营→银行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3.管理功能:金融管理当局通过规定最低资本比率、资本充足率来进行风险约束和控制银行资产的随意扩张,维护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银行资本具有双重资本的特点

 1988年7月,西方12国的央行在瑞士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业的

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确立了商业银行资本双重性的规范。

 除了所有者权益外,银行资本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债务资本;前者称一级资本或核心

资本,后者称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

银行资本的构成

(一)股本:普通股和优先股→外源资本

 通过发放普通股和优先股形成→最基本、最稳定

 股本是银行股东持有的主权证书。

1.普通股→银行资本核心部分

含义:对股东权利不加特别限制,股东权利平等、并随股份公司利润取得相应收益的股票,不仅代表对银行的所有权,而且权益具有永久性

 弊端:净收入增加→增发红利压力增大;交易费用高→股息税后列支,无法从应税

收益中扣除;增发时稀释股权,遭大股东阻挠→失去控股地位

银行发行普通股的考虑因素:

 其他外源资本的可得性

 筹集未来外源资本的灵活性

 不同形式外源资本的比较

2.优先股

 含义:股息领取和剩余财产分配比普通股股东优先,一般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

→兼有股票和债券的特点

常见形式:固定股息率优先股、可调整股息的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赎回优先股、非累计优先股、累计优先股

 优点:减缓普通股股价下降,减轻普通股被抛售的压力;无到期日,不存在偿债压

力;股息固定,红利分配总量小于普通股,资本成本低于普通股。

 缺点:优先股股息在税后列支,无法从应税收益中扣除,交易费用高;股利发放缺

乏灵活性。

(二)盈余:资本盈余+留存收益

1.资本盈余(资本公积)→外源资本

 主要由投资者超缴资本所为,主体是股票溢价,还包括财产重估增值、接受的捐赠。  作用:转增资本金、发放股息

2.留存收益→内源资本

 含义:银行尚未动用的累积税后利润,包括以前年度累计尚未用完的留存额及本年

留存额。

 取决于:银行盈利、股息政策及税收等因素→盈利越强、股息支付越少、税收越低,

留存收益越大

 作用:调节资本金、影响股息政策、影响银行对外投资的规模→银行支付高额股息

或扩大投资规模,留存收益减少

(三)债务资本:资本票据、资本债券→外源资本

 具有特殊性:求偿权排在存款之后且平均期限较长,也称后期偿付债券或次级债务

←如果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不佳,还可以拖延对其本息的偿还

 这类资本是银行的长期债务,被列作补充资本,用来防止银行兑现危机,保护存款

人利益。

 优点:

⑴利息税前列支,可降低筹资成本;

⑵不影响原有股东对银行的控制权;

⑶利息固定,在银行经营状况较好时,可以为普通股股东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使普通股股东收益率上涨。

 缺点:有法定到期清偿性,银行应注意支付能力,避免违约。

(四)其他来源:储备金

 含义:为了应付未来回购、赎回资本债务或防止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提留的资金→

逐年累积,一次或多次使用 ,包括:

 偿债基金→应付优先股购回导致的股本减少

 损失准备金→用于弥补贷款呆帐损失和证券投资损失

优点:应付因优先股拆回造成的股权资本减少和贷款投资损失造成的资产损失起重要作用;逐年计提不会对当年分红产生巨大影响,补偿取用时避免因资产损失对当年收益造

成冲击;税前列支享有税收优惠。

弊端:受银行收益规模、股利政策及金融管理部门的管制,储备金在资本中占比不大;提留储备金降低当年银行的利润 ,造成股价波动。

一、资本充足性是银行安全经营的要求

1.从存款人的角度看:充足的资本有助于保障其债权的安全。

2.从金融管理当局来看:充足的资本有助于保证金融的稳定。

3.从银行来看:充足的资本是其安全经营、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银行资本充足性的含义

含义: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规定的、能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新增资本的具体目的。

1.资本数量充足→银行健康稳定经营的重要标志

 难以界定→受经营规模、金融管理当局规定的影响→开业许可额是最低限额  银行债权人:希望银行资本越多越好。

 银行家:态度不一→稳健型银行家为树立公众信心,愿意持有更多的资本;风险型

银行家为获取高利,会减少资本额

资本充足性包含有资本适度的含义

 资本过低会增加对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支付存款利息会使银行收益下降。  高资本量带来高资本成本,会降低盈利→包括股息、红利、资本债券利息和银行管

理资本的费用,加重经营负担重

 对商业银行来讲,资本充足性是资本适度,而非越多越好→满足成本最低、赢利最

高的经营目标所需的资本量。

2.资本结构合理

1. 含义:资本构成中的各个部分→普通股、优先股、留存收益、债务资本保持合理的比重,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经营管理和进一步筹资的灵活性,并符合金融管理当局的规定。

2. 静态而言: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率或债务资本在总资本中的占比→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前提下,核心资本约为全部资本的50%

3. 动态而言:银行的资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银行为满足自身成长需要或为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或为增强融资灵活性,应对融资手段有一个基本排序以增加资本或调整资本构成。

4. 资本结构与金融管理当局的规定、银行的经营状况及银行规模有关。

5. 金融管理部门规定:最低资本额必须由核心资本(普通股、不可赎回的优先股、资本盈余、留存收益、可转换资本债券、各种补偿金)满足,因此,核心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占比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风险。

 规模不同的银行资本结构不同

 规模较大的银行其资本构成中股票溢价和未分配利润占有较大比重,其次是银行发

行的长期债务和普通股的股票;对于小银行而言,其资本组成更主要地是依赖于自身的未分配利润。

 原因:大银行和小银行通过金融市场筹资的难易程度不同。

 从某种程度上讲,小银行更注重自有资本的充足程度的提高,因而资本充足性更高。  资本结构受银行经营状况影响

 借款需求不足而存款供给充分时应以增加附属资本为主;反之应以增加核心资本为

主。

二、 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测定

(一)测定指标

 比率在评价银行资本充足性方面最直观,也容易理解,常见的测定指标包括:

1.资本与存款比率→传统指标,防止流动性风险

 表明银行资本对存款的耐力(保障)程度:10%。

2.资本与总资产比率

 将银行资本量与全部资产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资本抵御资产意外损失的能

力,要求在8%左右。

3.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

 风险资产指不包括商业银行一、二级准备金在内的资产,只有这些风险资产才有必

要考虑其保障程度,该指标要求在15%以上。

 将无需资本给予保障的资产排除在外,较多的体现了资本抵御资产意外损失的功

能,比前两个指标更具科学性。

(二)测定方法

1.分类比率法:又称纽约公式→根据风险差异将商行资产分为六类,分别规定各自的资本要求比率→将银行资本需要与资产风险程度挂钩

(1)无风险资产:如现金、存放同业、短期国债等→流动性强、风险低、无需资本作担保,资本要求比率为0

(2)风险较小的资产:如5年以上的政府债券、安全性好的信用担保贷款等→流动性较强,风险较小,要求5%的资本保障

(3)普通风险资产:除政府公债以外的证券投资和证券贷款→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风险权数为12%,要求12%的资本保障

(4)风险较高的资产:对财务状况差、信用水平低、担保不足的债务人的贷款,要求20%的资本保障。

(5)有问题资产:超过偿付期限的贷款、可疑贷款→银行资产损失概率大,要求50%的资本保障。

(6)亏损资产和固定资产:亏损资产指银行投入的因损失收不回来的资产;固定资产是购置的生存发展、开展业务的物质条件→由银行资本金抵偿,要求100%的资本保障。

 在以上分类基础上,将上述资产额分别乘以各自的资本资产比率要求,并进行加总,

即可计算出所要求的银行最低资本量。

2.综合分析法(美国)

 认为影响资本充足性的因素主要有8个: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资产流动性、受益

与留存收益、存款结构与潜在变化、银行股东的特点和信誉、营业费用、营业活动的有效性、银行满足本地现在与将来竞争需要的能力

二、银行资本管理的对策

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法无非是两条:

 分子对策:不断地补充分子,通过补充资本金扩大分子。

 分母对策:通过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数额,达到资本监管要求。

(一)分子对策

 根据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尽量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

选择内源资本还是外源资本取决于该资本来源的优点及代价

1.内源融资策略:增加留存收益→银行充实资本金的第一选择

 必然减少股利分配,可能导致股价下跌,银行实际总股本受损

 优点:

⑴成本低:筹资费用低→免发行费、免交所得税、节省发行新股的费用

⑵不会削弱原股东的控股权,不会稀释股权→不会影响现有股东的控制权和收益(总资产一定,股权份数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股权被稀释)

 内源融资的限制:

(1)银行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较强,才能保有较多留存收益,充实资本。

(2)银行的股利政策:如果银行股利政策更有利于投资者,则银行很难保留较多利润

 因此,银行应在留存收益与股利支付之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2.外源融资策略

 外源资本: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债务资本

 策略 银行 监管当局

发行普通股 稀释股权 增加核心资本

债务资本 利息税前支付 有限制条件

 策略:

⑴对于核心资本不足的银行,一般通过发行普通股来增加资本,为了股东利益,可考虑发行非累计优先股。

⑵对于核心资本已占总资本50%以上的银行,可通过发行债务资本的方式来增加附属资本。

发行普通股

优点

 资金来源稳定性强,可永久使用

 因收益率高容易被市场接受

 没有固定的股息负担

 通过扩大股东数量和范围提升银行知名度、扩大客户群

 弊端

 股息在税后支付,发行成本高

 影响老股东的控制权决策权,稀释了原有股东的权益

发行优先股

优点:

 股息确定,在银行收益大幅上升时可获得财务杠杆正效应;

 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容易被原有股东接受

弊端:

 股息在税后支付,发行成本高

 因股息固定,在银行收益下降时会使普通股收益加速下降。

发行中长期债券

优点:

 债券利息税前列支,可以节约筹资成本

 不影响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

 具有财务杠杆正效应(债券资本所得收益超过利息成本,可以增加每股股票收益)  利息可免税

弊端:

 具有还本付息的压力

 承担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资本筹集方式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 1.所有权控制2.红利政策3.交易成本4.市场状况 5.财务风险

(二)分母策略

1.压缩银行资产规模。

 资产规模越大,对资本的需求越强。

 资本不足的银行通过主动放慢资产扩张速度、销售部分高风险或市价较高的金融资

产,来减少银行资产规模,相应就提高了资本与资产的比率。

2.调整资产结构

 银行在资产规模不变情况下,通过资产组合的调整,来降低资产的风险权数,达到

缩小分母-风险资产的目的→尽量降低风险权重高的资产的比重,同时加强表外业务管理,尽可能选择转换系数较小及相应风险权数小的表外资产

 资产结构的调整主要在于证券投资和贷款。

 证券投资:投资于不同种类、不同期限的证券降低投资风险。

我国国有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措施

 总体上来说,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有三个途径:

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的积累;

二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

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

1.核心资本

 股本

 已发行并完全缴足的普通股

 永久性非累积优先股

 公开储备

 留存收益、其它收益(如股本发行溢价)等转化而来,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

公开标明

 附属资本

 未公开储备

 资产重估储备

 对证券资产的增值应打55%的折扣,以反映其潜在的波动性、税收费用等

 普通准备金或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

 被限制在风险资产的1.25%

 混合资本工具

 如累积优先股

 长期从属债务

 传统无担保的、期限5年以上的长期从属债务工具,不超过核心资本的50%

从属债务

 又称后期偿付债务,次级长期债务

 债务人破产清算时,对资产的要求权比较靠后的债务,只有在有更高的要求权的其

它债务获得清偿后才予以支付的债务

 作为银行资本时,在最后的5年期里,每年对这部分资本进行20%的累积折扣,反

映其作为资本来源的价值缩减情况

(二)资本标准

 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8%以上,其中,核心资

本占总资本的比重至少要达到50%,一级资本比率不低于4%,附属资本内普通准备金不能高于风险资产的1.25%,次级长期债务的金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50%。  一级资本比率=核心资本/风险资产×100%

 二级资本比率=附属资本/风险资产×100%

 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风险资产×100%=一级资本比率+二

级资本比率

 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 资本总额=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除项

 加权资产总额=∑(资产×风险权重)

 资本充足率≥8%

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 核心资本充足率≥4%

(二)《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精神

 《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精神是银行风险监管的三大支柱。

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Pillar 1 – 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

 这一部分讨论如何计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1.资本充足率

(1)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即:

 核心资本比率=核心资本/风险加权资产×100%=核心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12.5 × 市场风险+12.5 × 操作风险) ×100%≥4%

(2)总资本比率不得低于8%,二级资本最高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100%。

 其中,作为二级资本的次级债务和中期优先股的总额最高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

50%。即:

 总风险资本比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100%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 × 市场风险+12.5 × 操作风险) ×100%≥8%

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管检查。

(Pillar 2 – Supervisory review of capital adequacy )

 即针对银行风险而制定监督检查的主要原则、风险管理指引和风险透明度及问责

制,其中包括如何处理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如何加强跨境交流与合作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指引。

第三支柱:市场纪律。

(Pillar 3 – market discipline)

 这一支柱是对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补充,具体说来就是建立一套披露要求,已达

到促进市场纪律的目的。披露要求将便于市场参与者评价有关适用范围、资本、风险、风险评估程序以及银行资本充足率等信息。

税盾效应 :即债务成本(利息)在税前支付,而股权成本(利润)在税后支付,因此企业向债权人和股东支付相同的回报时,实际需要生产较少的利润,起到保护利润的作用。

银行负债的含义

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尚未偿还的经济义务。

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除自有资本以外一切的资金来源→包括资本期票和长期债务资本等二级资本

狭义:银行存款、借款等一切非资本性债务

二、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优先存在的经济义务→过去的、已了结的、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包括在内

2.数量必须能够用货币来确定计量。

3.只能偿付以后才消失→以债抵债只是负债延期,不构成新的负债

三、作用

1.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负债业务的规模、结构制约资产业务的规模、结构;负债业务是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

2.保持流动性的手段,决定银行的盈利→主动负债筹集资金用于应对客户贷款和提现;负债成本影响盈利;负债资金用于贷款可以生利

3.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通过负债将闲置资金集中,扩大社会生产资金总量

4.银行负债构成流通中的货币量→银行存款

5.负债是银行同社会各界联系的主要渠道。

四、构成

1.存款负债→主要,银行经常性的资金来源,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2.借入负债:同业拆借、向央行借款、金融债券→随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上升

3.其他负债:应交税金、汇出款项

二、传统的存款业务

(一)活期存款

1.含义

 无期限规定、客户随存随取→支取方便

 提款方式:支票→又称为支票存款

 国外各种经济交易都通过活期存款账户进行,因此,活期存款又被称为交易账户。

2.活期存款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经营管理的重点。

 活期存款在商业银行负债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重要的资金来源,约占30%。  我国银行的活期存款主要来自企业和单位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中活期占比仅为

20%。

3.特点:

 活期存款具有货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 活期存款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利息成本低,能有效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 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扩大信用、联系客户的重要渠道。

(二)定期存款

1.含义

 客户与银行事先约定期限的存款→7天、3个月、6个月、1年、5年等

 提款方式:存单

 规定:

⑵ 到期才能提取,提前支取按活期利率计息;

⑵到期未取,过期按活期利率计息。

2.定期存款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意义

⑴期限长、不能提前支取,是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发放中长期贷款、无流动性风险之忧 ⑵稳定性高于活期存款,存款准备金率低于活期存款,吸收存款的大部分用于放贷增加盈利。

⑶营业成本低于活期存款→存款只需开立一张存单、到期一次性办理手续、期间无需其他服务,管理费用低

(三)储蓄存款

 含义:我国仅指居民在银行的存款,为居民个人积蓄货币和获取利息设定的一种存

款→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 种类:活期、定期

定活两便:开户时不约定存期,银行根据客户的实际存款存期计息,可随时支取 整存整取:开户时约定存期,整笔存入,到期一次整笔支取本息 。

零存整取:开户时约定存期、分次每月固定存款金额、到期一次支取本息。

整存零取:开户时约定存期、本金一次存入,固定期限分次支取本金。

存本取息:开户时约定存期、整笔一次存入,按固定期限分次支取利息,到期一次支取本金。

通知存款:存款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事先通知银行,约定取款日期和金额。 教育储蓄:为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

二、存款工具创新→根据客户的动机和需求,创造推出新的存款品种,满足客户需求

(一)原则

1.规范性

 创新必须符合存款的基本特征和规范,脱离存款本质特征的设计就不是存款工具了

→根据存款固有的功能进行设计,对不同的利率形式、计息方法、服务特点、期限差异、流通转让程度、提取方式进行排列和组合,以创造出无限丰富的存款品种

2.效益性

 创新以获利为目标,高成本的存款创新会减少银行收益,背离银行的经营目标,没

有生命力。

3.连续性

 坚持不断开发、连续创新→银行产品无专利权,易于模仿和改进,为应对激烈竞争,

银行应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信息,不断推陈出新,提供适合我本国国情的存款新品种

4.社会性

 新存款工具的推出不能有损于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应有利于平衡货币供求矛盾、

调节生产消费关系、缓和商品供应和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矛盾→我国的住房储蓄存款和按揭贷款相结合,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具有代表性的存款工具创新简介→以美为例

1.活期存款工具创新(支票账户)

⑴可转让支付凭证账户(NOWs)

 起源于1970年,针对个人、非营利机构开立的计算利息的活期存款账户。

 以支付命令书取代支票,存户可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提现或向第三方支付,存款余

额可取得利息收入→在此之前,客户要获得利息,必须将存款存入储蓄账户;要获得支付便利,必须开立一个活期存款账户。现在合二为一,给客户带来很大方便,银行也省去了很多手续。

⑵超级可转让支付凭证账户(super NOWs)

 始办于1985年,条件比较苛刻,法定最低开户金额和平均余额为2500美元,签发

支票可以不加限制。对保持2500美元或更大余额的账户,利率不受管制;如账户余额降到最低限额以下,只支付5.5%的最高利率。

 该账户要缴纳存款准备金,为吸引客户,银行还提供补贴和奖励,因此,该账户成

本较高,利息要低于货币市场存款,且客户要按月支付服务费。

2.定期存款工具创新

⑴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 大商行发行的,期限、利率固定、不可提前支取、到期前可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的

存款凭证。

 美国花旗银行1960年首创→规避“Q项条例”

 特点:

面额较大,期限短(一年以内),利率高于同期储蓄存款,不记名、不可提前支取但到期前可随时在二级市场转让,对客户颇具吸引力。

⑵货币市场存单(MMC)

 1982年创新的产品,性质介于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之间。

 特点:

有2500美元的最低限额;存款利率没有上限限制,可以浮动,一般按市场规定的每日利率为基础随时计算,每天复利于月底打入该账户;余额低于2500美元,按储蓄存款计息;10万美元的存款可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存款者每月可办理6次自动转账或电话转账,其中支票付款不得超过3次,个人取款不受限制;存款不规定最短期限,但客户提

款需提前7天通知银行;存户对象不限,个人、非营利机构和工商企业均可开户;个人不提交存款准备金、非个人储户上交3%的存款准备金。客户会定期收到一份结算清单。 ⑶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

 由电话转帐服务发展而来→电话转帐时,客户可通过电话,将有息的储蓄账户上的

资金划转到无息的活期存款支票账户上。自动转账服务帐户指客户同时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储蓄账户和活期存款账户。

⑷协定账户

 自动转账服务账户的进一步创新,是一种可以在活期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

户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三者之间自动转帐的新型活期存款账户。

3.储蓄存款工具创新

⑴零续定期储蓄存款:

 多次存入、期限在半年以上、5年以内的储蓄存款,类似于我国的零存整取。  借鉴之处:

 对每次存入的金额没有最高和最低的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日期限制;

 期满前3个月为“搁置期”,既不能存,也不能取;

 存款采取定期利率计算

这种存款对收入较高且不稳定的客户较有吸引力

⑵联立定期储蓄:将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的优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即一本存折上有多笔定期存款,每笔存款都规定有最低限额,但不规定存入期限。每到年末,银行自动将满一年的每笔存款汇集成一个大数;客户取款时要提前通知银行,凡年限已满1年的存款,可提取一笔或多笔。

 便于存户化零为整,增加收益。

⑶指数存款:

 在通货膨胀下为确保储户存款不贬值而推出的存款工具。

 它使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与物价水平挂钩,即储蓄存款的名义利率随物价指数的升

降而升降。

 如我国推出的保值储蓄。

⑷特种储蓄存款

 针对客户的某种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存款创新工具,主要有:养老金储蓄、团体储蓄、

存贷结合储蓄、旅游账户、教育帐户、假期账户、宠物账户等。充分满足了客户的不同个性化需要,深受客户欢迎。

我国类似的储蓄存款有:住房储蓄、礼仪储蓄等

⑸股金汇票账户

 美国信贷协会在1974年首创,兼具支票账户功能,是支付利息的账户,是为逃避

利率管制的一种创新。

第三节 银行存款的经营管理

一、积极经营与提高存款稳定性的策略

(一)银行存款的积极经营策略

 对银行而言,存款是种被动负债,积极经营的策略:

 在储蓄存款方面:

1.重视利率的杠杆作用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并针对客户的储蓄动机设计多样化的储蓄存款工具;

2.重视营销工作,做好广告宣传,加强外勤工作,合理设置网点;

3.重视储蓄业务操作的现代化建设,改善服务态度。

 在企业存款方面:

应以提供全方位的信用服务,密切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为核心,开发多样化的存款工具,努力以贷引存,做到存贷结合,并能结合银行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协助企业管好、用好资金等

家庭选择储蓄存款银行时要考虑

信誉程度、高利息、交易便利、地理位置、收费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变动的内部因素

存款利率 、银行服务 、银行的实力和信誉 、银行对客户的贷款支持 、存款种类、银行与社会各界的关系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变动的外部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周期 、金融法规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偏好

(二)提高存款稳定性(基本目标)的策略

 衡量存款稳定性的主要指标:

活期存款稳定率=(活期存款最低余额/活期存款平均余额)×100%

活期存款平均占用天数=(活期存款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存款支付总额

提高存款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提高活期存款的稳定率和延长存款的平均占用天数

 就存款波动程度而言,银行存款可分为三类:

(1)易变性存款:活期存款,客户随存随取,稳定性最差

⑵准变性存款: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客户不能随时提取、

⑶ 稳定性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单及专项存款等,约定期限内不客户能提取,

保证银行存款稳定性的经营策略:

(1)提高易变性存款的稳定性

A.努力争取存款客户→存户越少,个别客户的存款波动对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影响越大;

B.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

(2)努力延长稳定性存款和易变性存款的平均占用天数

A.保管性存款:银行采取安全、保值和保险措施,做好存款转存和复利计算工作,尽量延长其占用天数。

B.投资性存款:视金融市场价格变化及自身承受能力适当提高利率,加强存款更安全可靠的宣传以延长平均占用天数。

没有支取约定期限的限制,稳定性介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

二、存款成本管理→银行吸收存款所支付的费用

(一)存款成本构成

1.利息成本:银行按约定的存款利率与存款金额的乘积,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存款者的报酬。

2.营业成本(银行成本控制的重点):除利息以外的其他所有开支,如柜台和外勤人员

的工资、广告宣传费、折旧摊提费、办公费及为客户提供其他服务的费用等。

3.资金成本:银行为吸收存款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包括利息成本和营业成本之和。  资金成本率=[(利息成本+营业成本)/吸收的全部存款资金] ×100%

4.可用资金成本:银行可用资金所应负担的全部成本,是银行吸收的存款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之后的资金成本。

5.相关成本:与增加存款有关,但未包括在以上四种成本中的支出,主要有:风险成本、连锁反应成本

6.加权平均成本:所有存款资金的每单位平均成本。

 银行全部存款的加权平均成本

7.边际存款成本:指银行增加最后一个单位存款所支付的成本

(二)存款成本控制

1.存款结构和成本选择

 一般情况下,存款期限长→利率高→利息成本高;反之,存款期限短→利率低→利

息成本低。

 但是,活期存款利率虽低,但营业成本高;定期存款利率高,但营业成本低。 ⑴尽量扩大低息存款的吸收,降低利息成本的相对数;

⑵正确处理不同存款的利息成本和营业成本的关系,力求不断降低营业成本的支出; ⑷活期存款不宜过多,否则挤占定期存款额度,影响银行信贷业务;

定期存款不宜过多,否则挤占活期存款额度,影响银行存款派生能力。

.存款总量和成本控制

 在实践中,存款总量和成本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四种组合:

⑴逆向组合模式:存款总量增长,成本反而下降;

⑵同向组合模式:存款总量增长,成本随之上升;

⑶总量单项变化模式:存款总量不变,成本不变;

⑷成本单项变化模式:存款总量不变,成本增加。

 银行应努力实现逆向组合模式和总量单项变化模式,以求不增加货币投入,尽量组

合更多的存款,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不能用先提高存款利率、增设营业网点、增加内勤扩大存款市场,而应在改变存款结构、创新品种、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市场营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定价、促销

存款工具定价的方法

1.以成本为基础定价。

2.交易账户的定价公式。

3.金融市场存款账户的定价:即按金融市场利率来定价,这种存款账户的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4.定期存单市场按银行层次定价:银行层次按取决于银行的信用等级。

1、对当前银行要求职工揽存的看法:存款立行对吗?

2、“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越多越好”,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负债规模的因素

 外部因素:

一般经济活动水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关的金融法规、税收政策

 内部因素:

存款利率、服务收费、金融新产品的开发、金融服务的项目和质量、银行资信和贷款便利、银行网点设置和营业设施、银行形象和雇员形象

存款多少,是衡量一家银行规模和实力的标志。那么,是否是“存款越多越好”?

 从宏观上看,一国存款的供给总量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

 从微观上看,企业居民存款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社会再生产的规模、企业的经营状况、

国家金融政策、商业信用的发达程度、银行结算的质量和速度、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减、社会文化习俗等。

 从宏观上评判银行存款总额的适度性,通常用三个指标:存款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企业存款/企业销售总额;居民存款总额/居民收入总额。

 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讲,一家银行的存款量应限制在其贷款可发放程度及吸收存

款的成本和管理负担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超过这一范围,银行存款的增加就属于不适度增长,会给银行经营带来困难。

 我国银行业经营现状:负债业务筹资成本较高,资产业务发展缓慢且品种单一,导

致依靠存贷利差获得利润的经营道路难以为继。

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负债业务的筹资成本率,对

被动负债进行主动管理,丰富主动负债产品类型,以缓解银行的资金运作压力。

一、短期借款的特征和意义

(一)短期借款的特征

1.对时间和金额上的流动性需要十分明确→在时间和金额上有明确的契约规定,便于银行事先的计划控制

2.对流动性的需要相对集中→每笔借款的平均金额高于每笔存款,约期归还

3.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且与市场资金供求密切相关

4.主要用于短期头寸不足的需要→期限短、用于调剂头寸、临时性周转困难

(二)短期借款的意义

1.为银行提供了绝大多数非存款资金来源→同业拆借、向央行借款、回购协议等

2.满足银行周转金的重要手段→满足可能出现的支付需求、节约现金持有

3.提高银行的资金管理效率→按三性的需要对借款金额、时间有效安排

4.既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规模,又加强了与外部的联系和往来→资金来源增多可扩大资产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是商行与央行及同业加强联系的重要渠道

二、短期借款的主要渠道

(一)同业拆借

 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是商业银行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调整法定存款准备

金头寸的主要渠道。

 一般通过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账户进行,实际上是超额准备金的调剂,因此,又

称中央银行基金,美国称为联邦基金。

 特点:同业性、短期性、市场性、优惠性、信用性

(二)向中央银行借款

 主要形式:再贴现(间接借款);再贷款(信用借款,也称为直接借款)  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主要采用再贷款这一形式。

 原则:维护货币金融的稳定,利率不定,高于同业拆借率。

 用途:调剂头寸、补充储备不足、资产应急调整,不能用于贷款和投资。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的利率来调节商业银行准备金,以达到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目的

(三)其他借款渠道

1.转贴现:商业银行在资金紧张、周转不畅的情况下,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交给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转贴现以取得借款的方法。

 转贴现借款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以外的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票据交易的行为。  转贴现的期限一般从贴现之日起到票据到期日止,按实际天数计算。

 转贴现利率可由双方议定,也可以贴现率为基础参照再贴现率来确定。

2.回购协议:商业银行在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订协议,商定在未来某日以某一价格购回,以获得可用资金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用出售金融资产的形式取得短期资金的行为。

 通常,回购协议是隔夜回购,但也可以是较长时期,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 交易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交易双方同意按相同的价格出售和回购,回购时其金

额为本金加双方约定的利息金额;另一种是把回购价格定得高于原出售价格,其差额就是即时资金提供者的收益。

3.大面额存单:面额大、存期短、流动性好、无记名→兼有活期存款流动性和定期存款盈利性的优点

 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定期存单的主要优点是:资金来源比较稳定;发行成本较低。

4.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 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可以不受利率管制,在税收及存款方面的要求也较宽松,还可

以逃避一些国家金融法规的管制。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借入短期负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吸引固定利率的定期存款 ;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出售银行承兑票据等来筹集短期资金,或者直接向其他银行借入短期款项。

欧洲货币市场本身具有的内在优势

 不受任何国家法律法规的管制→超国家、无国籍

 高度自由的市场→借贷条件灵活、用途不限

 独特的利率体系:存款利率高于货币发行国,贷款利率低于货币发行国,存

贷利差低于传统国金市场

 批发市场:以银行间交易为主

 资金规模大,币种多→交易的主要是境外货币

一、长期借款的意义

 一般采取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为何发行,取决于不同于存款的特点:

1.筹资目的不同:吸收存款是为全面扩大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发债为增加长期资金来源、满足特定用途的资金需要。

2.筹资机制不同:存款吸收是经常性、无限额的,取决于客户意愿,属于买方市场;发债是集中性、有限额的,银行掌握主动权,属卖方市场。

3.筹资效率不同:金融债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对客户新引力强,筹资效率高。

4.所吸收资金的稳定性不同:金融债约定期限,一般不提前偿还,资金稳定性强。

5.资金流动性不同:存款的信用关系固定在银行和存款客户间,不能转让;金融债不记名,二级市场可以装让,流动性强

二、金融债券的主要种类

(一)一般性金融债券

1.担保债券和信用债券

 担保债券:包括由第三方担保的债券和以发行者本身的财产作抵押的抵押担保债

券。

 信用债券:无担保债券,完全由发行者本身的信用为保证而发行的债券。  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一般为信用债券。

(二)资本性金融债券

1.次级债

 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特殊债务形式。固定期限不低

于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可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银行长期债务。

 次级债拓宽银行资本筹措渠道,增加资本实力。

 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

核心资本的50%。

2.混合债

 针对巴塞尔协议对于混合资本工具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债券形式,所募资金可计入

银行附属资本。具有债券和资本的双重属性。

 特点:

 具有较高资本属性:当银行倒闭或清算,其清偿顺序列于次级债之后,先于股权资

本。

 期限:要求在15年以上,且10年内不得赎回,10年后银行有一次赎回权,但需得

到监管部门的批准。

 利息递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发行人可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递延的利息将根据

债券的利率计算利息。

转债

 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

 具有债权和期权的双重属性,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获取还本付息;也可以

选择在约定时间内转换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可转债比股票还有优先偿还的要求权。

 对投资者而言是保证本金的股票。

(三)国际金融债券

 国际金融债券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面额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券。

1.外国金融债券:债券发行银行通过外国金融市场所在国家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发行的以该国货币为面值的金融债券,如我国银行通过日本银行或金融机构在东京市场发行的日元债券。

2.欧洲金融债券:债券发行银行通过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在债券面值货币以外的国家发行并推销的债券,债券发行银行、发行市场、发行货币分属不同的国家,如我国在伦敦市场发行美元债称欧洲美元债券。

3.平行金融债券:发行债券的银行为筹集一笔资金,同时在几个国家发行的债券,分别以各投资国的货币标价,各债券筹资条件和利率基本相同。

一、现金资产的构成

 现金资产指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包

括:

(一)库存现金

 商业银行保存在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

 作用:应付客户提现和日常零星开支→非盈利性资产,保持适度规模

(二)在中央银行存款

 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1.法定存款准备金

 商业银行按照法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目的:最初→使银行备足资

金应付存款人的提存,避免因流动性不足产生偿付危机;目前演变成为中央银行调节信用的一种政策手段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可用资金↓→信贷扩张能力↓,反之亦然

2.超额准备金有两种含义:

 广义: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余额→即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  狭义: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犹如企

业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中保有的用于日常支付和债权债务清算的资金

 通常指的是狭义的超额准备金。

(三)同业存款

 商业银行存放在代理行和相关银行的存款→便于银行之间开展代理业务和结算收

 同业存款属于活期存款,因而可以视同银行的现金资产。

(四)在途资金

 也称托收未达款,指本行通过对方行向外地付款单位或个人收取的票据。在资金收

妥之前,是一笔被对方行占有的资金,收妥后即成为同业存款。

二、现金资产的作用

(一)保持清偿力

 商业银行是高负债企业,存款和借入款项随时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准备以应付偿付,

因此在资产结构安排中,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

(二)保持流动性

对流动性需求主要体现在新的贷款和投资机会,因此在资产中保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有助于及时抓住新的贷款和投资机会,为增加盈利、吸引客户提供条件

(三)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四)同业清算及同业支付

一、资金头寸及其构成

 资金头寸指商业银行能够运用的资金,包括时点头寸(某一时点的可用资金)和时

期头寸(某一时期的可用资金)。

 根据层次,资金头寸可分为基础头寸和可用头寸。

(一)基础头寸及其构成

 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之和。

为何称为基础头寸?

(1)这部分资金是商业银行随时可以动用的资金;

(2)这部分资金还是商业银行一切资金清算的最终手段。

 在基础头寸中,库存现金和超额准备金可以相互转化:商业银行从其在央行的超额

准备金账户中提取现金,就增加库存现金,减少超额准备金;反之亦然。

(二)可用头寸及其构成

 可用头寸指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全部资金,包括基础头寸和同业存款。

 可用头寸又可分为:

⑴备付金:应付客户提存和满足债权债务清偿,一般称为支付准备金;

⑵可贷头寸:发放贷款和进行新投资→形成盈利性资产的基础

 数量上,可贷头寸=全部可用头寸-规定限额的支付准备金

二、资金头寸的预测

1.原因→保证适度流动性

 资金头寸过高影响银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

 过低影响银行的支付需要

 银行需要准确预测资金头寸为流动性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2.实质

 预测资金头寸实际上就是预测流动性的需要量。

3.影响因素→银行存贷款资金运动的变化

 存款支出和贷款增加→减少头寸;存款增加和贷款回收→增加头寸。

 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变化会引起头寸结构的变化,如上缴准备金、收回或增加同

业存款等。

4.结论

 银行资金头寸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存贷款的变化,因此,对银行头寸的预测主要是预

测存贷款的变化趋势

Ⅰ存款

 银行的被动负债,银行无法直接控制存款的变化数量和趋势。

 存款预测的对象主要是易变性存款:包括可能提取的存款,如定活两便的、零存整

取的存款等;随时提取的存款,如活期存款。

 把存款的最低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核心存款线,核心存款线以上的曲线为易变性

存款线,核心存款稳定性强,一般没有流动性需求。银行存款的流动性需求通过易

变性存款线反映。

 核心存款: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对利率变化不太敏感的存款,季节和经济环境对其

影响也较小,核心存款是银行资金的稳定来源。核心存款不一定为定期存款,它只是存款中保持稳定的部分。

(2)贷款的变化趋势

贷款变化趋势线由贷款需求的最高点连接而成,表示银行贷款需要量的变化趋势。波动线在趋势线以下,表示不同点贷款需要量的变化幅度和期限。在一定时期内低于上限的贷款数是银行为满足季节性、周期性变化需要应持有的可贷头寸

 在一定时期,商业银行需要的资金头寸量是贷款增量和存款增量之差,用公式表示:  资金头寸需要量=预计的贷款增量+应缴存款准备金增量-预计的存款增量

 如果计算结果为正,表明银行的贷款规模呈上升趋势,银行需要补充资金头寸;若

存款供给量不能相应增加,就需要其他渠道借款筹资。

 如计算结果为负,则情况恰好相反,表明银行还有剩余的资金头寸,可通过其他渠

道把多余的头寸转化为盈利性资产。

第三节 现金资产的管理

一、目标

 保证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将持有现金资产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作为银行经营安

全性和盈利性的杠杆,服务于银行整体经营状况最优化目标。

 为此,银行在现金资产的管理中,应当坚持总量适度、适时调节和安全保障原则。

二、管理原则

(一)总量适度

 现金资产总量必须保持适当的规模。

 适当的规模:在保证经营过程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银行为保持现金资产所付出的

机会成本最低时的现金资产数量→实现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促进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 总量适度是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最重要的原则。

(二)适时调节

 银行要根据业务过程中现金流量的变化,及时调节资金头寸,确保现金资产的规模

适度。

 当现金收>支→现金资产存量超过其适度规模时,应及时将多余部分头寸运用出

去;

 当现金收<支→现金资产存量小于其适度规模时,应及时筹措资金补足头寸

(三)安全保障原则

 银行要加强现金资产特别是库存现金的管理,健全安全保卫制度,严格业务操作规

程,确保资金的安全无损→避免被盗、被抢和清点、包装差错及自然灾害的损失风险

二、现金资产的日常管理

(一)库存现金的管理

1.影响银行库存现金的因素

⑴现金收支规律→数量上、时间上

 对公出纳业务总是上午大量支出现金,下午大量收入现金。一年当中,受季节性因

素影响,现金收支也不同。

⑵营业网点的多少→正比

 每一个营业网点需要有一定量的铺底资金。

⑶后勤保障的条件

 如运送现金的车辆、保安充足,需要少

⑷与中央银行发行库的距离、交通条件及发行库的规定

 银行营业网点与央行发行库距离较近,交通运输条件较好,银行就可以尽量压缩库

存现金的规模。

 央行发行库营业时间短、规定的出入库时间和次数少,增加库存现金

⑸银行内部管理→是否列入业绩考核指标、是否与员工经济利益挂钩等

2.银行库存现金规模的确定

⑴库存现金需要量的匡算(支行)

 库存现金是为完成每天现金收支活动而需要持有的即期周转金,匡算库存现金需要

量应考虑两个因素:

 库存现金需要量=库存现金周转天数×即期库存现金支出水平

1.库存现金周转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

 银行营业网点的分布状况和距离、交通运输工具的先进程度和经办人员的配置、进

出库制度与营业时间的相互衔接情况等

 网点分布近、交通便利、周转时间短;

 管理层次多的银行周转时间长

2.即期库存现金支出水平:每天库存现金的支出量。

 一方面要考虑历史上同期的现金支出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一些季节性和临时性

因素的影响。

 在实际工作中,用以下公式来计算现金支出水平

即期现金支出水平=(前期平均现金支出水平×保险系数)×历史同时期平均发展速度  求出即期现金支出水平以后,将其与库存现金周转时间相乘,再加减一些其它因素,

即为库存现金需要量。

⑵最适送钞量的测算(营业网点)

 银行有必要对运送现金的成本收益作一个比较,以决定最适的送钞量。在这个最适

的送钞量上,银行为占用库存现金和运送钞票所花费的费用之和应当是最小的,我们可以运用经济批量法来进行测算:

 T=C·Q/2+P·A/Q

 其中:

T表示总成本;C表示现金占有费率;

Q表示每次运钞数量;Q/2表示平均库存现金量;

C·Q/2表示库存现金全年平均占用费用;

P表示每次运钞费用;

A表示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收入(或支出)量;

A/Q表示运钞次数;P·A/Q表示全年运钞总费用。

 现金调拨临界点=平均每天正常支出量×提前天数+保险库存量

 保险库存量=(预计每天最大支出-平均每天正常支出)×提前天数

 接上例:该分理处的最适运钞量为16.63万元,提前时间为1天,平均每天正常支

出5万元,预计每天的最大支出为7万元,则:

 保险库存量=(7-5)×1=2万元

 现金调拨临界点=5×1+2=7(万元)

 因此,当该分理处的库存现金降到7万元时,就应当申请调拨现金。

(二)存款准备金的管理

 存款准备金是现金资产的主要构成,包括两部分: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上缴的法

定存款准备金;准备金账户中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超额准备金。

 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包括:

一是满足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

二是适度控制超额准备金的规模。

(一)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 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主要是准确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需要量和及时上缴应缴的

准备金。

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方法有两种:

 滞后准备金计算法:适用于对非交易性账户存款的准备金计算

 同步准备金计算法:适用于对交易性账户存款的准备金计算

1.滞后准备金计算法→非交易性账户

 根据前期存款余额确定本期准备金需要量→银行应根据两周前的存款余额来确定

目前应持有的准备金数量

 按照这种方法,银行可根据两周前的7天作为基期,以基期的实际存款余额为基础,

计算准备金持有周应持有的准备金的平均数。

2.同步准备金计算法→交易性账户

 以本期存款余额为基础,计算本期准备金需要量的方法。

 通常做法:确定两周为一个计算期,如从2月5日(星期二)到2月18日(星期

一)为一个计算期,计算在这14天中银行交易性账户的日平均余额,准备金的保持期从2月7日(星期四)开始,到2月20日(星期三)结束。在这14天的准备金平均余额以2月5日到18日的存款平均余额为基础计算。

 按照滞后准备金计算法计算出来的准备金 需要量与按照同步准备金计算法计算

出来的准备金需要量的合计,就是银行在一定时期需要交纳的全部存款准备金。 这个需要量与已交纳的存款准备金余额进行比较,如果余额不足,银行应当及时补足;如果已有的准备金余额已超过了应缴准备金数,则应及时从中央银行调减准备金,增加银行的可用头寸

(二)超额准备金的管理

 超额准备金=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中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

 超额准备金是银行进行投资、贷款、清偿债务的准备资产;有利息收入,但很低。

因此,不宜保留过多。

 管理重点:在准确预测超额准备金需要量的前提下,适当控制超额准备金的规模。

1.影响超额准备金需要量的因素

⑴存款波动→存款增加:超额准备金增加,重点分析存款减少的情况,超额准备金需要量增加

⑵贷款的发放与收回

 发放贷款→超额准备金减少;收回贷款→超额准备金增加

 需要考虑贷款对象

 发放时:贷款对象是本行开户的企业,本行在央行的存款不会变化;如是他行开户

的企业会使本行在央行的存款减少,超额准备金会下降,银行需要准备足够的超额准备金

 收回时:本行开户的企业归还贷款不会影响超额准备金的需要量;他行开户的企业

归还贷款会使本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

⑶其他因素

 向央行的借款:借款>还款→超额准备金↑

 同业往来:拆入>拆出→超额准备金↓

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增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 信贷资金调拨:信贷资金调出→超额准备金↓

 财政性存款:财政性存款上缴→超额准备金↓

2.超额准备金的调节

 超额准备金不足应拆入头寸;反之则拆出头寸。

 银行调剂头寸的渠道和方法:

(1)同业拆借

(2)通过中央银行融资:再贷款、再贴现

(3)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资金调度:上下级行之间调入调出资金。

(4)出售其他资产:中长期债券、贷款、固定资产

(5)短期债券回购、商业票据交易

(三)同业存款的管理

1.同业存款的目的

 支付代理行代办业务的手续费

 过多机会成本大,过少影响银行委托他行代理业务的开展,应适度。

2.同业存款需要量的测算

⑴使用代理行的服务数量和项目。

⑵代理行的收费标准。

⑶可投资余额的收益率。代理行是通过对同业存款的投资获取收益来弥补其为他行代理业务所支付的成本的,因此,同业存款的可投资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同业存款的需要量→同业存款中可投资余额收益率高,同业存款的需要量就少些

第一节 贷款种类和政策

一、含义

 贷款指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

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

 由贷款对象、条件、用途、期限、利率和方式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

形成了不同的贷款种类。

⒉按保障条件

⑴信用贷款:银行完全凭借客户信誉、无需提供抵押物或第三者保证发放的贷款→风险大、利率高、对借方要求高

⑶票据贴现: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对票据持有人进行的融资→票据到期后,银行可收取票款,贷款的一种特殊方式

⑵担保贷款:有一定的财产或信用作还款保证→风险小、手续复杂,花费评估保管等费用,成本大

 按还款保证不同,分为:

①抵押贷款:按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者的财产作为抵押发放的贷款。

②质押贷款:按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者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 ③保证贷款:按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

 区别:

 标的物不同:抵押标的物以不动产为准;质押标的物通常是动产、权利,如票据、

股票。

 方式不同:抵押不转移标的物的占有,仍由标的物所有权人占有;质押出质人必须

转移质物的占有,占有权归质权人。

 担保范围不同:抵押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

权的费用;质押担保范围除此之外,还包括质物保管费用、为保管质物质权人要支付的必要费用。

 意义:以保障程度划分有利于银行依据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发展业绩选择不同

的贷款方式,以提高贷款的安全性;有利于借款人灵活选择筹资渠道。

⒊按贷款用途

⑴ 款对象的部门:工业、商业、农业、科技贷款和消费贷款。

 意义:

按部门划分有利于银行监控贷款的部门分布结构,以便银行合理安排贷款结构,防范贷款风险

⑵贷款具体用途: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金贷款。

 流动资金贷款:满足生产经营过程中周转的短期资金需求发放的贷款→期限短、手

续简便、周转性较强、融资成本低

 固定资金贷款:为解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需求发放的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

产项目的建设、购置、改造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

 意义:按用途划分有利于银行依据资金的不同使用性质安排贷款顺序→先满足企业

生产性流动资金需要,其次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要

⒋按偿还方式

⑴一次性偿还贷款:贷款到期日一次性还清本金,利息可以分期支付,也可在归还本金时一次性付清。

⑵分期偿还贷款:借款人按规定期限分次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

 意义:按偿还方式划分有利于银行监测贷款到期和收回情况,准确预测银行头寸的

变动趋势;有利于银行考核收益率,加强对应收利息的管理。

⒌按贷款质量(风险程度)

⑴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借款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还本付息→借款人财务状况好

⑵关注贷款:贷款本息偿还仍然正常,但是发生了一些可能会影响贷款偿还的不利因素→需要关注或监控

⑶次级贷款:借款人依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偿还贷款本息,不得不通过重新融资来归还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

⑷可疑贷款:借款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会造成一部分损失→损失程度较4严重

⑸损失贷款: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依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小部分→没有意义保留在账面资产,应立即冲销

⒍按银行发放贷款的自主程度

⑴自营贷款:银行以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贷款风险及回收责任由银行承担

⑵委托贷款: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银行(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回收的贷款→银行不承担风险,收取委托人的手续费

⑶特定贷款:在我国,指经国务院批准并对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后,责成国有银行发放的贷款→银行不承担风险

 意义:有利于银行根据不同贷款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有利于考核信贷员的

工作质量,加强其责任心。

二、贷款政策

(一)含义

 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

和。

 贷款政策构成银行业务政策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书面的、详细的、明确的。制定和

及时修改贷款政策是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职责。

(二)基本要求→完整性、充分性、及时性

 完整性:必须覆盖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不能出现没有政策规定的领域。  充分性:要求贷款政策能真正达到识别、管理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 及时性:要求银行能根据市场环境和业务经营品种的变化,及时修改和补充信贷政

策。

(四)贷款政策的内容

1.贷款业务发展战略

 包括:

 开展业务应遵循的原则→三性

 希望开展业务的行业、区域、业务品种

 希望达到的业务开展的规模、速度

 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本行的实际能力→不能高估

自己的发展能力导致业务发展失控、增加贷款风险;不能低估发展能力束缚手脚,丧失业务发展的机会

2.贷款工作规程及权限划分→贷款业务操作的规范

 Ⅰ贷款程序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⑴贷前的推销、调查及信用分析阶段→贷款科学决策的基础

⑵银行接收贷款申请后评估、审查及贷款发放阶段→贷款决策和具体发放阶段,关键 ⑵ 贷款发放以后的监督检查、风险监测及贷款本息收回阶段。

Ⅱ贷款政策文件必须明确规定贷款的审批制度

⑴我国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将上述贷款程序的三阶段交由三个不同的岗位来完成,并相应承担由于各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而带来的风险责任。

 贷款调查评估人员:负责贷前调查评估、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责任

 贷款审查人员:负责贷款风险审查、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

 贷款检查人员:负责贷后检查和清收、承担检查失误和清收不力责任

⑵贷款分级审批制度:分级授权

 授权:银行根据信贷部门有关组织、人员的能力、经验、职务、工作实绩及所负责

贷款业务的特点等决定每位有权审批贷款的人员或组织的贷款审批品种和最高贷款限额。

 一般,分级授权的主要依据是贷款金额。

 授权一般由银行董事会或最高决策层统一批准,自董事会到基层行管理层,权限逐

级下降,不得超越授权发放贷款。

 通常分为三个层次:董事会、贷款委员会或高级管理层、信贷部门经理。

3.贷款规模和比例控制→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  银行依据负债资金来源及其稳定性状况、央行规定的存款准备率、资本金状况、银

行自身流动性、经营环境、贷款需求、经管水平等因素确定计划的贷款规模。  银行可以使用一些指标来评判贷款规模是否适度、结构是否合理。

 ⑴贷款/存款:反映银行资金用于贷款的比重及贷款能力的大小≤75%→越低说明安

全性高,但盈利低

 ⑵贷款/资本:反映银行资本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对贷款损失的承受能力,间接通过资

本充足率反映→越高说明银行在能收回本息的前提下盈利越高,承受损失能力越强  ⑶单个企业贷款比例:银行向最大一家客户或最大10家客户的贷款占银行资本金

的比,反映银行贷款的集中程度和风险状况≤10%、50%→越低说明贷款集中程度低,风险分散

 ⑷中长期贷款比例:银行发放的1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与1年期以上的各项存

款余额的比,反映了银行贷款的流动性状况≤120%→越高流动性越差

4.贷款种类及区域→贷款结构

 品种:银行应在考虑贷款风险、保持流动性、需要服务的客户类型、员工能力等因

素后,在企业贷款、消费贷款、农业贷款等贷款领域中配置贷款额度。

 区域:贷款区域与银行规模有关→大银行分支机构多,一般不对此作出限制;中小

银行将贷款业务限制在其所在的城市、地区或传统服务地区:了解、与当地工商界关系良好、对借款人的分析、贷款跟踪方便可靠,放款安全。

三、贷款程序

(一)贷款申请

(二)贷款调查→银行接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后,应派专人进行调查,

(三)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 6C原则

(四)贷款审批(五)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

(六)贷款发放(七)贷款检查(八)贷款收回

一、贷款定价原则

(一)利润最大化

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存贷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利润最大化不一定

意味着高价格,银行应确保贷款收益足以弥补资金成本和各项费用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扩大市场份额

 必须考虑同业和同类贷款的价格,除非有自己的特别优势,切勿盲目实行高价政策。

有时银行会降低期短期内的利润预期,通过降价稳定其市场地位。

(三)保证贷款安全

 必须遵循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在贷款价格中反映银行承担风险所应该得到的风险

报酬。

(四)维护银行形象

 银行应守法诚信稳健合法经营,不能利用贷款价格搞恶性竞争,破坏金融秩序稳定。

二、贷款价格的构成

(一)贷款利率→贷款价格的主体

 指贷款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

 贷款利率的确定应以收取的利息足以弥补支出并取得合理利润为依据。

 银行支出包括:资金成本、提供贷款的费用及今后可能发生的损失等。

 合理利润:由贷款收益提供的、与其他银行或企业相当的利润水平。

(二)贷款承诺费

 指银行对已承诺贷给顾客,而顾客没有使用的那部分资金收取的费用。

 理由:银行放弃将该笔资金用于其他贷款或投资利益损失的补偿。

(三)补偿余额

 指应银行要求,借款人保持在银行的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和低利率定期存款。  要求补偿余额的理由:资金的提供者才能成为资金的使用者。

补偿余额相当于变相提高了贷款利率

(四)隐含价格

 指贷款定价中的一些非货币性内容,体现为贷款协议中规定的一些附加性条款。

 可以是禁止性的,如规定融资限额及各种禁止事项等;可以是义务性的,规定借款

人必须遵守的特别条款。

 附加性条款不能给银行带来直接受益,但可以防止借款人经营状况的重大变化给银

行造成损失。

三、影响贷款价格的主要因素

(一)资金成本

 指为筹集资金所花费的利息及费用总和。

 一般以现有资金来源情况为依据,不考虑未来利率、费用的变化

 每一种资金来源都会有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资金所需要花费的利息费用额),

应当使用全部新增资金来源的平均边际成本。

 高进高出,低进低出。

(二)贷款风险程度

 不同种类的贷款风险程度不同→贷款风险费用(风险成本)不同→贷款定价不同  风险费用包括:风险管理费和风险损失补偿费

 风险管理费用可根据历史上某类贷款的平均费用水平,并考虑未来各种新增因素后

确定贷款风险费用率。

 风险管理费用=风险管理费用率×贷款金额

(三)贷款费用

 指银行在贷款之前和贷款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信用调查、分析、评估;对担保品

进行鉴定、评估、管理;对贷款的各种资料、文件进行整理、归档、保管

 通常,银行制定各类贷款的收费标准。

(四)借款人的信用及与银行的关系

 借款人的信用主要指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越好,贷款风险越小,贷款价

格越低

 借款人与银行的关系指借款人与银行的正常业务关系,如借款人在银行的存款情

况,借款人使用银行服务的情况→在银行有大量存款,广泛使用银行提供的各项服务,或长期有规律的借用银行贷款的客户,贷款价格低

(五)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合理,过高贷款价格失去竞争力

(六)贷款供求状况→供大于求价格降;供不应求价格升

(七)其他→贷款期限、经济发展状况、银根松紧等因素

四、贷款定价方法

(一)目标收益率定价法

 根据银行的目标收益率来确定贷款价格,通常用股权收益率来表现。

税前产权资本收益率=(贷款收益-贷款费用)/应摊产权资本

(二)基础利率定价法

 在基础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数额来确定贷款利率。

(四)成本加成定价法

 以借入资金的成本加上一定利差来决定贷款利率,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是这种方

法。

(五)优惠加数定价法和优惠乘数定价法

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使用。

 优惠加数定价法:在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加若干个百分点而形成的利率。

 优惠乘数定价法:在优惠利率的基础上乘一个系数而形成的利率。

(六)保留补偿余额定价法

 将借款人在银行保留补偿余额看作是其贷款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考虑了借款人

保留余额的多少后决定贷款利率的一种定价方法。

一、信用贷款

(一)特点

 指银行完全凭借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

 特点:

1.以借款人的信用和未来的现金流作为还款保证。

2.风险大、利率高→未来的现金流不确定性大

3.手续简便→省去对担保品的选择、估价、管理;对保证人资格、信用、财务等方面的审查

 风险大、谨慎办理、严格审查

二、担保贷款

 含义:银行要求借款人根据规定的担保方式提供担保发放的贷款→不符合信用贷款

发放条件

(一)担保方式与担保贷款的种类

 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有:保证、质押、抵押,对应包括保证贷款、质押

贷款、抵押贷款。

1.保证与保证贷款

 保证:保证人与银行约定,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责任的行为。  保证贷款:银行根据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担保法中规定的保证方式包括: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

 一般保证:保证人保证,当借款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其承担履行债务的责任→负

补充责任

 连带责任保证:保证人保证,由其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履约责任→债权人可以要求

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 银行对保证方式的基本选择:连带责任保证。

2.质押与质押贷款

 质押: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动产或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担保。

 质押贷款:以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 质押物类别:

 动产质押:钱、器物,能移动

 权利质押:票据、债券、存单、提单;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依法可以转让

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其他权利

3.抵押与抵押贷款

 抵押: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抵押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担保。正是由于

不转移抵押物的占有,抵押人可以使用、收益、处分抵押物,从而使抵押物的使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 抵押贷款:以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有权按担保法规定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 质押与抵押的区别:

 质押贷款中,借款人要将质押物作法定移交,但可以不做实际的实物移交,只交付

储存货物的仓库钥匙或货物的可转让储单即可;

 抵押贷款中,借款人不需要移交抵押物。

贷款保证人应是具有法人地位并有经济承保能力的经济实体、其他组织和公民。我国法律规定: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幼儿园、医院等)等不得作为保证人

抵押物的选择

 借款人申请抵押贷款时,应向银行提交抵押物清单,由银行选择符合要求的财产作

为抵押物。

 银行选择抵押物的原则:

 合法性:法律允许抵押的财产

 易售性:市场需求稳定,易于出售且花费小

 稳定性:价格、性能稳定,易于保管、不易变质

 易测性:品质、价格易于测定

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在抵押贷款中,抵押物由抵押人占管;在质押贷款中,质押物由抵押权人占管。

 处分抵押物应具备的条件:

A:抵押合同期满,借款人不能履约还款;

B:抵押期间借款宣告解散或破产;

C:个体工商户作为抵押人在抵押期间死亡、失踪,且其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不能偿还其债务。

 处分抵押物的方式:

A:拍卖B:转让:证券、无形资产的处分C:兑现:有价证券到期

票据贴现是一种以票据所有权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

 票据贴现前体现为票据付款人对票据持有人的负债;贴现后体现为票据付款人对银

行的负债→形式上看是票据的买卖,实质上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通过贴现,银行间接地把款项贷给了票据的付款人,因而,票据贴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贷款 与其他贷款方式相比,票据贴现特点:

1.以持票人(收款人)作为贷款直接对象,其他是购货企业(付款人);

2.以票据承兑人(第一还款人)的信誉作为还款保证;

3.以票据的剩余期限为贷款期限;

4.实行预收利息的方法,利率较低。

一、信用分析→保障贷款的安全与盈利

 信用分析是对借款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进行系

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

5C”: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以及环境(condition)。

二、信用分析技术

(一)财务报表分析

 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放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上。

 (二)财务比率分析

三、贷款损失的控制与处理

(一)贷款分类

1.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属于事后统计,不利于对贷款风险进行事前控制

2.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

五类贷款的特征

正常贷款

 借款人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银行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各方面情况

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会遭受损失。

关注贷款: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没有问题,但是存在潜在缺陷,继续存在下去将会影响贷款的偿还

次级贷款:贷款缺陷已很明显,正常经营收入不足以保证还款,需通过出售变卖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

可疑贷款:贷款肯定要发生一定的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不能确定

损失贷款:贷款大部分或全部分发生损失,特征:

 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经法定清偿后,仍不能还清贷款

不良贷款的控制与处理

1.监督企业整改,积极催收到期贷款。

2.签订贷款处理协议,借贷双方共同努力,确保贷款安全。

3.落实贷款债权债务,防止企业逃废银行债务。

4.依靠法律武器,收回贷款本息:借款人无力还贷,银行可依法处分抵押物或追究保证人的的担保责任,若不足以还贷或没有设定担保,可提起诉讼,由法庭解决。

5.呆帐冲销:经充分努力仍未收回的贷款列入呆账,由贷款呆帐准备金冲销,总行审核批准

 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可以避免或减少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

一、含义

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指在商业银行业务活动中,为保持资产流动性和增强资产收益性

而将资金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行为。

 银行证券投资的基本目的: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入最大化。

二、方式(176页)

1.银行为获利而持有各种组合的证券。

2.银行通过管理证券交易账户从事广泛的证券业务。

三、功能

1.获取收益→利息、资本利得

2.分散风险→资产分散;证券投资比较灵活,可根据需要随时买进卖出

3.保持流动性→短期证券作为二级准备

4.合理避税→地方政府债券有税收优惠

5.逆经济周期的调节手段→经济高涨期,贷款需求旺,减少证券投资;反之亦然,熨平银行收益的波动

1.政府债券

 中央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

⑴中央政府债券(国家债券)

 含义:由中央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借款凭证。

 特点: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抵押代用率高

 分类

①按发行对象:

• 公开销售债券:向社会公众销售,可以自由交易。

• 指定销售债券:向指定机构销售,不能自由交易和转移。

商业银行投资的一般是公开销售债券。

②按期限分为:

 短期:国库券;1年以内、用于中央财政临时性开支,贴现发行。

 中长期:公债券, 2~10年为中期,10年以上为长期,用于平衡中央财政预算赤字,

含息票。

⑵政府机构债券

 含义:除中央财政部门以外其它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如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发

行的债券等。

 特点与中央政府债券相似,违约风险小,二级市场交易活跃。

 通常以中长期债券为主,流动性不如国库券,但收益率比较高。

 虽然不是政府的直接债务,通常由政府担保,债券信誉较高,风险较低。  通常要交纳中央所得税,不用缴纳地方所得税,税后收益率比较高。

⑶地方政府债券(市政债券)

 含义:各级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务凭证,多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  分类:按还贷保障程度

①一般义务债券:一般用于提供基本的政府服务,如教育等,由地方政府税收作担保,债券本息全部从税收收入中支付,安全性高。

②收益债券:用于政府所属企业或公益事业单位的特定功用事业项目,由投资项目的未来收益作担保,安全性不如前者。

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和流通市场不如国家债券活跃。

2.公司债券

 含义:公司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发行公司向债券持有者作出承诺,在指

定的时间按票面金额还本付息,分为两类:

 抵押债券:公司以不动产或动产做抵押发行的债券,债券到期公司不能还本付息,债

权人可以依法请求拍卖抵押品,所得收入偿还债务人。

 信用债券:公司仅凭信用发行债券,只有信誉卓著的大公司才有资格发行→实力雄

厚,信用度高,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

商业银行投资的公司债券有限,主要原因:

 公司债券的收益一般要缴纳中央和地方所得税,税后收益比其它债券低。

 公司做为私人企业,破产倒闭的可能性比政府和地方机构大,公司债券的风险大。  由于公司债券的税后收益较低,风险又较高,所以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不如政府债

券。

4.商业票据

 含义:在商品交易基础上产生的,用来证明交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分

为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两种形式。

 商业汇票:债权人签发,要求债务人按约定期限向指定的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票款的

无条件支付命令书,往往由商品交易的卖方签发。由于商业汇票由债权人签发,必须经承兑才具有法律效力。

 商业本票:债务人签发的,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票款的债务凭证。商业本票由债

务人本人签发,无需承兑。

5.资产抵押证券

 含义:以某种资产组合为基础发行的证券,融资成本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普

遍。

 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抵押债券

 应收账款为抵押的债券

 消费贷款为抵押的债券

四、证券投资的风险

(一)含义

 风险:不确定性。

 投资风险:投资者所投资对象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 潜在的投资风险与潜在的投资收益正相关→证券投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

小,收益越小

(二)证券投资风险的类别

 整体性投资风险

利率风险、货币购买力风险、经济波动风险、政治政策风险、市场技术风险

 局部性投资风险

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提前赎回风险、提前偿还风险

1.信用风险

 又称违约风险,指债务人到期无法偿还本息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受证券发行

人的经营能力、资本额、事业前途和事业稳定性等影响

 政府债券信用风险小,特别是中央政府债券,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债券、外国

债券。

 除直接了解和调查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外,西方国家银行更多依据权威资信评级机构

评定的债券信用等级对证券进行选择和投资决策。

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

2.通货膨胀风险

 又称购买力风险,是由于不可预期的物价波动使证券投资实际收入下降的可能性  实际收益=名义收益-物价上涨率

 当实际通货膨胀率超过预期时,银行投资收益将大幅下降。

3.利率风险

 由于市场利率波动引起证券价格变动给银行证券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表现在: ⑴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反向变动,市场利率上升使债券价格下跌,当银行因各种需要在未到期前出售证券时,有可能因为市价下降产生损失。

债券价格=债券利息/利率

⑵利率变化会引起再投资的风险。在利率下降过程中,银行证券投资的利息和到期本金偿还所得到的资金,可能不得不按较低的市场利率重新投资。

4.提前赎回风险

 在利率相对较高的时期,公司债或市政债券的发行一般附有提前赎回条款。

 对于证券投资者来讲,提前赎回条款常属不利,因为银行出售证券后只能以低利率

再投资,因此提前赎回风险也导致再投资风险。

5.流动性风险

 证券难以变现使银行收入受损的可能性。越易变现,就表示流动能力风险越小;反之,

流动能力风险就越大。

五、证券的收益率与价格

 收益率:泛指投资回报,是投资收益与本金之比。

证券投资收益包括利息和资本损益,债券收益率一般与市场利率正相关,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六、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策略

 分散化投资法

 流动性准备方法、梯形期限策略

 期限分离法

 杠铃结构方法、前置期限策略、后置期限策略

 灵活调整法(操纵收益曲线法)

 利率周期期限决策方法

• 表外业务(OBS业务):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

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表外业务有广义、狭义之分。

1.狭义: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与表内的资产、负债业务密切相关,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或有资产或或有负债,有风险,如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

2.广义: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除了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支付结算、咨询、代理等无风险的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

• 通常所说的是狭义的表外业务。

二、特点(251页)→与表内业务相比

1.最突出的特点:提供非资金的金融服务,资金与服务相分离→银行也没有垫付任何资金

2.灵活性大:交易方式自主选择→交易者、中间人、有形市场、无形市场

3.规模庞大:百万美元到上亿美元。

4.盈亏巨大:金融衍生工具杠杆性极高。

5.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

四、发展原因

• 表外业务具备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统一→商行积极发展表外业务的内在因素

1.利润增长的压力:增加资产负债表之外的盈利来源

2.规模扩张的制约:监管当局增强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3.抵御风险的需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分散转移风险

4.拓展市场的途径

5.混业经营的趋势:国家放松管制

6.金融开放的冲击

7.适应竞争的要求: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导致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8.适应客户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私人财富的增长,增殖服务需求增加

9.银行自身拥有的有利条件促使银行发展表外业务

10.科技进步的推动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信技术进步使商行能够设计出更复杂的工具

五、分类

1.按是否构成银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

⑴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包括贷款承诺、担保和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

⑵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无风险的服务,银行只提供服务不承担任何资金损失的风险,收取手续费,不构成银行的或有债权、债务。

(一)商业信用证

1.信用证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双方缺乏了解,互不信任

• 进口商不愿先付款,怕出口商不按时发货;出口商不愿先发货或将单据交给进口商,

怕进口商不付款。

银行可以出面充当保证人

2.含义:进口方银行(开证行)根据买方(申请人)的要求,向卖方(受益人)开立的,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出口商做到单证相符(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相符),开证行保证付款的书面承诺→进口商主动请求进口方银行开立信用证,为自己的付款责任做出保证 • 信用证是银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

• 有条件:单证相符、一定金额、规定期限

3.商业信用证特点

• ⑴开证银行负第一性付款责任:出口商直接向银行要求凭单付款,无须先找进口商。 • ⑵信用证是一种独立文件:根据买卖合同开立,但独立于买卖合同,不受买卖合同约

束。

• ⑶银行处理信用证业务时以单据为准,而不以货物为准,即只审查受益人提交的单

据是否与信用证条款相符,以决定其是否履行付款责任。

备用信用证

1.含义:开证行在开证申请人未能履行义务时,受益人只要凭备用信用证的规定向开证行开具汇票(或不开汇票)并提交开证申请人未履行义务的声明或证明文件,即可获得开证行的偿付。

• 实质:开证行对借款人的一种担保行为,保证在借款人破产或不能及时履行义务的

情况下,由开证行向受益人及时支付本利。

2.特点

• 开证行承担的是第二性付款义务。

• 为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提供担保,开立信用证。

票据发行便利(NIFs)

1.含义

 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的(5~7年)、周转性的票据发行融资承诺。 根据这种承诺,客户(借款人)可以在协议期限内用自己的名义以不高于预定利率的水平发行短期票据筹集资金,银行承诺购买客户未能在市场上出售的票据或向客户提供没有销售出部分的等额银行贷款

2.实质

• 票据发行便利实质上是直接融资,是借款人(银行客户)与投资者(票据购买人)

之间的直接信用关系,银行充当包销商的角色。

3.特点

 票据发行人周转性发行短期票据,可以获得连续的资金。

 发行的票据期限短、面额大:期限从7天至一年不等,大部分为3个月或6个月的,

属于短期信用形式。

 包销银行承担期限转变便利的责任。

票据发行便利涉及三种费用:

• 一次性缴纳发行管理费用(承诺费)

• 在每期票据期未向承包银行支付发行费用(发行费)

• 向贷款人支付LIBOR加一定额度的利息(贷款利息)

种类

• 根据有无包销可分为:包销的和无包销的票据发行便利(基于筹资人能够全部售出

的前提)

• 包销的票据发行便利又可分为循环包销便利、可转让的循环包销便利和多元票据发

行便利。

贷款承诺

• 贷款承诺是银行与借款客户之间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契约,银行将在有效

承诺期内,按照双方约定的金额、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要求向其提供信贷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承诺佣金。

1.含义:贷款承诺是指银行承诺客户在未来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双方事先确定的条件,应客户的要求,随时提供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贷款。

事先确定的条件:通常包括贷款利率的计算方式、贷款期限及贷款使用方向等

2.贷款承诺是典型的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

 如果市场利率低于贷款承诺中规定的利率(低1%以上),客户就会放弃使用贷款承

诺。

贷款承诺的定价

• 手续费(贷款承诺金额的一定比例)+承诺使用费(未使用资金的1%)

• 为履约银行必须:保持相应的放款能力、按照约定的利率和其他条款发放贷款、在

贷款承诺采用固定利率时,承担市场利率上升(变动)的损失(风险)。

• 贷款承诺定价要考虑:贷款承诺的期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借款人的盈利能力。

表外业务的风险

1.信用风险2.市场风险3.国家风险4.流动性风险5.筹资风险6.结算风险7.操作风险8.定价风险9.经营风险10.信息风险

远期利率协议

一、远期利率协议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远期利率协议

1.远期与金融远期

• 远期合约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

种现货的契约。金融远期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现货金融资产的契约。

• 远期合约是为了规避现货交易的风险而产生的非标准化契约。金融远期契约中的交

易双方往往均为商誉良好,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尤其在多次交易后,双方的信息基本对称,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

• 金融远期契约主要有远期利率、远期外汇、远期股票。

远期利率合约是买卖双方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时期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按照约定利率借贷一笔约定数额和币种的名义本金的契约。

二、远期利率协议的特点

(一)成本较低;并不进行资金的实际借贷,尽管名义本金额可能很大,但由于只是对以名义本金计算的利息的差额进行支付,因此实际结算量可能很小。在结算日前不必事

先支付任何费用,只在结算日发生一次利息差额的支付。

(二)灵活性大;作为一种场外交易工具,远期利率协议的合同条款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做”,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保密性好。

一、互换业务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互换

 互换(Swap),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易对手方根据预先制定的规则,在一段时期

内交换一系列款项的支付活动。这些款项有本金、利息、收益和价格支付流等,可以是一项,也可以是多项,以达到多方互利的目的。

二、互换的特点

1、可保持债权债务关系不变2、能较好地限制信用风险

三、互换的种类

1、利率互换2、货币互换

一、含义

 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或其他委托事

项,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二、性质

1.居间地位。

2.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性质。

3.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获得收益。

4.中间业务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

3.特点

⑴成本低、收益高、易开展、风险少、收入稳定、安全可靠

⑵主要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

⑶创造了新的信用形式

⑷中间业务的交叉性

⑶ 间业务充分利用了银行的资源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意义

⑴增加银行收入

⑵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⑶可以减轻资本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限制

⑷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⑸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

⑹有利于银行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大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加快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全面深入创新

一、含义

•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因不确定因素的单一或综合影响,使商业

银行遭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 商业银行风险涉及四个基本要素:风险承受者、收益和风险的相关程度、不确定性

因素和风险量度。

不确定因素

• 与银行经营的经济环境、经营策略、银行经营者、金融工具的选择有关。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源于客观经济环境及其经营策略和管理水平

(一)商业银行的风险源于客观经济环境

• 银行的业务经营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的,经济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可能对

银行构成风险威胁。

• 客观经济环境分析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

四、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别→按业务面临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应对客户取款需要或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引起的风险。

• 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可能导致所有债权人挤兑,银行也从流动性问题转向清偿问题,

可能进一步导致银行倒闭。

• 评判指标:存贷比率、流动比率、大面额负债率、存贷变动率等。

银行保持流动性的途径

• 1.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中储备流动性 ,即保留一定的现金资产和信誉好、流动性强、

易变现的证券,如国库券及其它的政府短期债券等。

• 2.银行直接在金融市场购买流动性,即在金融市场购买短期资产增加其流动性。 • 银行保持流动性以牺牲收益为代价,因此银行对流动性需求的测定非常重要。

2.利率风险:市场利率波动造成银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风险。

• 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因素

• 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存款种类、数量、期限、贷款种类、数量、期限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 市场利率的波动:受货币供求影响→货币供给:国际货币市场 、股票和债券市场、

经济增长;货币需求:投资需求、通货膨胀

衡量指标:利率风险敞口、利率变动等。

• 利率风险管理方法:融资缺口管理、持续期缺口管理、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等手段。 • 研究利率风险必须重点研究央行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价格水平、国际金融

市场等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3.信贷风险:接受信贷者不能按约偿付贷款的可能性,将导致银行产生大量无法收回的贷款呆账,严重影响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过度的信贷风险可能导致银行倒闭。 • 从原因分析,可分为客户风险和贷款决策风险。

• 客户风险:也称企业风险或道德风险,是借款者将经营管理面临的各种风险转嫁到银行,而使银行贷款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贷款决策风险:指银行自身贷款业务的组织和管理上,由于贷款决策的失误而引起贷

款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4.投资风险:银行因受未来不确定性的变动影响使其投入的本金和预期收益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 按投资内容包括证券投资、信托投资、租赁投资风险。

• 投资风险主要来自经济风险、政治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 经济风险:投资风险的主要来源

• 内部风险:被投资方经营管理不善引发,一是被投资方经营无方使运营结果得不到

应有补偿;二是被投资方财务运营得不到补偿出现破产、违约的可能。

• 外部风险:被投资方之外的经济因素引发,包括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

汇率风险等。

• 政治风险:政治体制变动、政策变动引发,会强烈影响国内经济活动,并在投资收

益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对银行投资影响相对较大。

• 道德风险:被投资方不诚信、不履行义务引发。

• 法律风险:投资行为不合法引发。

5.汇率风险: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属于外汇风险的范畴。

• 衡量指标:外汇风险敞口、汇率变动等。

6.资本风险:商业银行资本金过少,缺乏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缺乏对存款及其他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

• 银行资本越充足,承受违约资产的能力越大,资本风险下降,但盈利性下降。 • 衡量指标包括资本与存款比率,资本与资产比率等等。

一、含义

•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职员从

事的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制约,以减少和控制潜在风险损失的一种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的自律行为。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 银行通过建立内控机制来控制风险,防止减少损失,保障经营活动安全顺利的进行,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风险损失发生前,以最低成本控制风险

2.风险损失发生后,以最少损失确保盈利

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

1.含义

• 内部稽核指商业银行对自身的稽核检查,是商业银行内部为银行服务的、对控制系

• 统和经营质量进行独立评估的一项功能。 功能:防错、纠错、保障和揭露,且通过进一步消除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不利因素和

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制度,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2.内容

资产负债稽核 会计稽核 财务稽核 金融服务稽核 横向联系稽核

4.稽核方法

观察法、审阅法、听证法、复查法、核对法、盘点法、查询法

第四节 银行风险管理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

• 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流动性来源不足以满足流动性需求而引发清偿问题的可能性。 • 手段:流动性需求预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流动性需求的预算来估计是否发生流动

性缺口,当发生流动性缺口时,银行将通过流动资产变现或在金融市场购买流动性解决。

二、信贷风险管理

• 信贷风险指银行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可能性。

• 授信对象不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存在差异。

• (一)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

• (二)消费贷款风险管理

• (三)不动产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产生→货币经营业

现代商业银行的形成

1.旧式高利贷性质的银行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威尼斯银行

2.根据资本主义原则组建股份制银行,这是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英格兰银行  从历史上看,近代银行起源于意大利。

1272年意大利弗罗伦萨出现了巴尔迪银行,1310年设立佩鲁齐银行,1397年麦迪西银行成立,并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控制了整个意大利的银行业→富裕家庭为经商方便设立的私人银行

1580年近代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金融机构-威尼斯银行的产生,特征:利率较高,主要贷款对象为政府。

英国银行起源于为顾客保管金银的金匠(金匠业)

 现代银行的发展是在英国。英国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吸收短期存款和为商业企业融通短期资金。因此,英国将银行称为商业银行。

 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它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体系的开始。

 中国的银行业是从明清时代开始的。

1845年,英国人在中国开办了第一家新式银行-丽如银行,1848年改为东方银行。

1897年5月27日,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商业银行业的开始。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

尽管各国商业银行产生的条件不同,称谓也不一样,但发展基本遵循两种传统:

 以英国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分业经营

 以德国为代表的综合模式→混业经营

1.英国模式:融通短期资金模式→以短为主、强调流动性

 特点:银行贷款主要集中于短期商业性贷款→自偿性

优点:

1.自偿性贷款偿还期限短,流动性强,可以保证银行资金安全

2.自偿性贷款是根据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发放的,不会造成货币和信用膨胀

缺点:业务发展受限

成因

 企业:英国资本市场发达,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筹集;工业革命初期,

企业生产设备简单,长期资本需求较少,银行贷款主要用于商品周转过程中的临时性短期贷款。

 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信用创造能力有限,为保证经营安全,不愿意提

供长期贷款。

2.德国模式:综合银行模式→以全为主、强调效率

 特点:商业银行除了提供短期商业性贷款外,还提供长期贷款,甚至直接投资于企

业股票与债券、替公司包销证券、参与企业决策与发展、并向企业提供合并与兼并所需要的财务支持和财务咨询等投资银行服务

 优点:业务全面、作用发挥充分

 局限性:

1.银行业务范围过于广泛,在经营管理和资金流动性方面易于出问题,加大了银行风险;

2.银行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会导致银行势力的过份膨胀。

 发展趋势:全能型

成因

 企业:德国资本市场落后,企业资金需求除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还需要长期固定资

产贷款,甚至要求银行参股。

 银行:为巩固和客户的关系,也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

商业银行的性质

含义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性质:特殊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1)拥有自有资本→如股本

(2)独立核算、自主经营

(3)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2.商业银行是特殊企业→经营货币资金

(1)经营范围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是货币信用领域。

(2)一般企业创造的是使用价值,商业银行创造的是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存款货币。

3.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特殊的金融企业

(1)与中央银行相比

 A、服务对象不同: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公众、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中

央银行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及金融机构。

 B、货币创造不同:商业银行创造的是存款货币;中央银行创造的是基础货币。

C、地位不同: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处于主体地位,接受中央银行的领导;中央银行处于领导地位,具有超然性(独立性)。

4.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 A、职能不同:商业银行能够吸收存款,创造信用货币,而其他金融机构则不能。  B、业务范围不同: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万能银行、金融百货公

司),而其它金融机构只能提供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性质

 《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法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商业银行的功能

1.信用中介→基本功能 2.支付中介 3.金融服务4.信用创造 5.调节经济6.风险管理

1.信用中介→基本功能

 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将

其投向需要资金的各部门,充当资金闲置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人,实现资金的融通。

 商业银行充当买卖资本商品使用权(非所有权)的角色,获取利差收入。

商业银行发挥这一功能具有如下作用:

(1)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使闲散资本得到充分利用,扩大社会资本规模,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

(2)将社会小额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所需的大额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总体增值能力。

(3)续短为长,将社会短期闲散资金转化为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资金,满足社会对长期资本的需求→存款种类多样化,使短期资金来源在期限上相衔接,变成长期巨额稳定资金

2.支付中介→早于信用中介功能

 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

款等业务活动。

 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的传统功能,借助于这一功能,商业银行成了企业、政府、个

人的货币保管人、出纳人和支付代理人。

作用:

(1)使商业银行持续拥有比较稳定的廉价资金来源→先开户存款,可获取低息或无息资金

(2)可节约社会流通费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转帐结算、支票收付节约现金使用量、流通量,减少其铸造、印刷、保管费用

(3)为客户提供了方便→转帐结算

3.金融服务

 指商业银行利用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提供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

业务中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运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和工具,为客户提供的其他服务。

 主要有:财务咨询、代理融通、信托、租赁、计算机服务、代客理财、衍生品交易

等→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化服务

作用:扩大社会联系面和市场份额;取得非信贷服务收入;加快信息传播,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4.信用创造→特殊功能

 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

款,最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了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存款货币的创造  作用:对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信贷总规模和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大影响。

 由于商业银行能够创造(信用)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因而成为中央银行监管的重

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中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而运用的。

5.调节经济

 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

指引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构,调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还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6.风险管理

 商业银行用借入资金向资金需求者发放贷款时,实际承担了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

险的职能。

二、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商业银行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

2.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3.商业银行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中心

4.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5.商业银行已成为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

一、商业银行的创立→按公司法组织

创立商业银行的条件→经济、金融条件

1.经济条件

(1)地区人口状况→影响资金来源与运用

(2)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银行资金来源及对银行资金的需求

(3)工商企业经营状况(4)地理位置

2.金融条件

(1)人们的信用意识(2)经济的货币化程度(3)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4)金融机构竞争状况(5)管理当局的有关政策→政策环境

经济的货币化

指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的过程,它可以用广义货币M2占GNP(或GDP)的比值(M2/GNP或M2/GDP)来表示。

创立商业银行的程序

1.申请登记(获取金融许可证)2.招募股份3.验资营业(获取营业执照)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体系

 一般分为四个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管理系统

(一) 决策系统

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董事会下设置的各种委员会构成。

1. 股东大会→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

2. 董事会→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二) 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由总经理(行长)、副总经理(副行长)及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构成。

(三) 监督系统

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监事会、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及银行的稽核部门构成

(四) 管理系统

1.资产管理 2.资金财务管理 3.国际业务管理 4.经营管理 5.个人金融管理

一、 建立商业银行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有利于银行业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商业银行改善服务,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竞争原则要求国家提倡和保护银行业竞争,允许新银行进入该领域,让各家商业银行遵循

优胜劣汰的规律进行竞争。

(二)有利于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

 合理有序的竞争可以提高经营效率,过度竞争导致银行破产倒闭→不计成本高息揽

存或从事高风险投资

 一家银行倒闭会引起各方面的连锁反应,有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影响整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作为建立本国银行制度所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

 根据这一原则,各国的银行法中都规定了银行开业的最低资本额、业务范围、必须

保持的流动性比率等。

(三)使银行保持适当的规模

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具有一个“最合理规模” →实

现成本最低,利润最优;商业银行也应遵循规模经济规律的要求,银行规模合理时,其管理费用和其他成本最低,服务质量最优。

 在经济波动中,小银行容易倒闭→影响其他银行的安全→影响地方经济。因此,许

多国家的政府都鼓励规模过小的银行合并,组成具有适度规模的银行→业务多样化、资金实力强、分支机构多、抗风险能力强

我国:资本所有权多样化

1.国有控股商行:工农中建交→主体

2.企业集团所有的银行:光大、华夏、中信

3.股份公司制的银行:招商、深发展、浦发、兴业

4.民营银行:由非公有制民营企业入股,民生、浙商银行

按组织形式分

1.单元制银行:一家一行、有利竞争、美国为最

 银行业务完全由各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允许设分支机构。

 优点:防止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有利于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能适合本地区

经济发展需要,集中全力为本地区服务;各行独立性、自主性大,经营较灵活;管理层次少,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中央银行管理和控制。

 缺点:业务限制在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易受该地区、该行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风险难以分散;规模较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经营成本较高,不易取得规模效益,业务发展创新受到限制;不利于资金余缺的调剂,使资金无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2.分行制银行:一家多行、规模经营、多国实行、起源于英国

 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在国内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总行为中心、庞大的银

行网络,分支机构由总行统一领导指挥→更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形式:

 按总行职能不同,划分为总行制和总管理处制

 总行制:总行除管理、控制分行外,本身也对外营业、办理业务。

总管理处制:总管理处只负责管理、控制分行,本身不对外营业、办理业务,如交行 优点:

 分支机构多,易于吸收存款,扩大资本总额和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竞争

力;

优胜劣汰的规律进行竞争。

(二)有利于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

 合理有序的竞争可以提高经营效率,过度竞争导致银行破产倒闭→不计成本高息揽

存或从事高风险投资

 一家银行倒闭会引起各方面的连锁反应,有可能触发金融危机,影响整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保护银行体系的安全作为建立本国银行制度所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

 根据这一原则,各国的银行法中都规定了银行开业的最低资本额、业务范围、必须

保持的流动性比率等。

(三)使银行保持适当的规模

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具有一个“最合理规模” →实

现成本最低,利润最优;商业银行也应遵循规模经济规律的要求,银行规模合理时,其管理费用和其他成本最低,服务质量最优。

 在经济波动中,小银行容易倒闭→影响其他银行的安全→影响地方经济。因此,许

多国家的政府都鼓励规模过小的银行合并,组成具有适度规模的银行→业务多样化、资金实力强、分支机构多、抗风险能力强

我国:资本所有权多样化

1.国有控股商行:工农中建交→主体

2.企业集团所有的银行:光大、华夏、中信

3.股份公司制的银行:招商、深发展、浦发、兴业

4.民营银行:由非公有制民营企业入股,民生、浙商银行

按组织形式分

1.单元制银行:一家一行、有利竞争、美国为最

 银行业务完全由各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允许设分支机构。

 优点:防止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有利于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能适合本地区

经济发展需要,集中全力为本地区服务;各行独立性、自主性大,经营较灵活;管理层次少,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中央银行管理和控制。

 缺点:业务限制在某个地区、某个行业,易受该地区、该行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风险难以分散;规模较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经营成本较高,不易取得规模效益,业务发展创新受到限制;不利于资金余缺的调剂,使资金无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2.分行制银行:一家多行、规模经营、多国实行、起源于英国

 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在国内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总行为中心、庞大的银

行网络,分支机构由总行统一领导指挥→更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形式:

 按总行职能不同,划分为总行制和总管理处制

 总行制:总行除管理、控制分行外,本身也对外营业、办理业务。

总管理处制:总管理处只负责管理、控制分行,本身不对外营业、办理业务,如交行 优点:

 分支机构多,易于吸收存款,扩大资本总额和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竞争

力;

 银行规模较大,易于采用现代化手段、设备,提高服务质量、加速资金周转;  利于调剂资金,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本、分散风险;

 放款分散,风险分散,提高银行的安全性;

 银行总数少,便于金融当局的控制管理。

缺点:

 容易造成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吞并,形成垄断,妨碍竞争;

 银行规模过大,内部层次、机构较多,管理困难。

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总分行制,我国也是。

3.持股公司制银行:上合下分、集团控股、一大家族

 又叫集团制银行,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或控制若干独立银行,

这些银行法律上独立,业务与经营决策属于同一股权公司控制→25%以上的控股权,以美国为代表

 持股公司有两类:非银行性持股公司和银行性持股公司。

 非银行性持股公司:大企业控制某一银行的主要股份

 银行性持股公司:大银行直接组织控股公司,若干较小的银行从属于这一大银行,

花旗集团通过银行持股的方式,目前已控制300多家银行。

 优点:规避限制设立分支机构和经营范围的规定,有效扩大资本总量,增强银行实

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形成垄断利润;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

 缺点:容易形成垄断,妨碍竞争;容易形成金融权力过分集中,限制银行经营的自

主性;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难度加大,甚至危及国家经济金融稳定。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三性目标” → “三性”平衡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保证资金的安全、保持资产的流动、争取最大的盈利。

(一)安全性目标

1.含义

 要求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能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

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心

 商业银行是高负债企业,安全性取决于资产的规模及结构、取决于资产的风险度及

现金储备的多少。

对策:

1.合理安排资产的规模和结构,注重资产质量→贷款与存款比、有问题贷款与全部贷款的比率要合理;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和优质的有价证券改善资产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

2.提高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比重→判断银行实力、赢得客户信任

3.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保持良好形象、取得法律保护及央行支持

(二)流动性目标

1.含义

 商业银行保持随时能以适当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

行其他支付需要。

 银行流动性需求来自于:客户提存、客户对新增贷款的需求。

 银行流动性供给来自于:到期收回的贷款、短期有价证券资产变现及现金资产;客

户新增存款和商业银行借入款项。

 流动性管理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根据流动性需求安排流动性供给,保持流动性供给与

流动性需求的平衡。

商业银行流动性包括两层含义:负债流动性和资产流动性。

 负债流动性:指商业银行通过存款负债及主动负债借入资金的能力,包括:向中央

银行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可转让存单、同业拆借、回购协议。

 资产流动性:指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衡量标准: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变现

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变现速度越快流动性越强。

2.保持流动性的方法

⑴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使资产的期限结构与负债的期限结构相适应,避免借短贷长。

⑵根据资产流动性强弱,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保持资产流动性。

 资产变现力的强弱顺序:

最强:库存现金、在央行存款、同业存款等。

次之:对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的临时贷款、购买的国库券及其他短期债券等。 较差:长期债券、抵押贷款、长期信用贷款

⑶加强负债管理,借入流动性→保持与同业特别是中央银行的良好关系,保持负债的可得性及整体流动性。

⑷编制流动性计划,安排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与流动性供给,分年度、季度、月度及隔日4种。

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要指标:存贷比

 存贷比=各项贷款/一般性存款余额

 银监会确定的监管红线:存贷比

(三)盈利性目标

1.含义

 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要求经营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追求利润最

大化。

2.盈利=银行业务收入-银行业务支出

 业务收入包括:

(1)贷款利息;(2)投资收益(股息、利息、资本利得);(3)劳务收入(手续费、佣金)。

 业务支出:

(1)存款利息;(2)借入资金利息支出;(3)贷款与投资损失;(4)工资、办公费、设备维修费、税金等

3.实现盈利性目标的途径

(1)尽可能减少现金资产,扩大盈利性资产比重。

(2)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资金,提供更多的服务。

(3)减少贷款和投资损失。

(4)加强内部经济核算,提高员工劳动收入,节约管理费开支。

(5)严格操作规程,完善监管机制,减少事故和差错,防止内部人员因违法、犯罪活动而造成银行重大损失。

三、“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 统一性:盈利性是核心,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离开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就失

去存在的价值;离开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性就成了空中楼阁

 矛盾性:安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安全性要求商业银行扩大现金资产,减少高风险、

高盈利的资产,而盈利性要求商业银行尽可能减少现金资产,扩大高盈利性资产  协调矛盾的原则→首先考虑安全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利润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也称作《1933年银行法》。

 是美国国会于1933年对1929-1933著名的金融灾难做出的反应。该法的重要内容之

一就是确立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立体制。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保证商业银行避免证券业的风险。

 这项内容由国会议员格拉斯和斯蒂格尔两人促成,故通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 Glass-Steagall Act )”。

 该法案令美国金融业形成了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

一、资本的含义

 商业银行拥有的、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包括在开业注册登记时所载明、界定银

行经营规模的资金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补充的资金→银行投资者为了正常的经营活动及获取利润而投入的货币资金和保留在银行的利润

特征:自由支配使用、无须偿还

二、功能

1.保护功能:银行发生亏损,资本金可以对存款人提供保护,减少损失,起到缓冲垫作用→破产风险的缓冲器、增强公众信心

2.营业功能:用自有资本购置房屋、设施形成固定资产;用来注册资本、组织运营→银行经营的前提和基础

3.管理功能:金融管理当局通过规定最低资本比率、资本充足率来进行风险约束和控制银行资产的随意扩张,维护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银行资本具有双重资本的特点

 1988年7月,西方12国的央行在瑞士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业的

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确立了商业银行资本双重性的规范。

 除了所有者权益外,银行资本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债务资本;前者称一级资本或核心

资本,后者称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

银行资本的构成

(一)股本:普通股和优先股→外源资本

 通过发放普通股和优先股形成→最基本、最稳定

 股本是银行股东持有的主权证书。

1.普通股→银行资本核心部分

含义:对股东权利不加特别限制,股东权利平等、并随股份公司利润取得相应收益的股票,不仅代表对银行的所有权,而且权益具有永久性

 弊端:净收入增加→增发红利压力增大;交易费用高→股息税后列支,无法从应税

收益中扣除;增发时稀释股权,遭大股东阻挠→失去控股地位

银行发行普通股的考虑因素:

 其他外源资本的可得性

 筹集未来外源资本的灵活性

 不同形式外源资本的比较

2.优先股

 含义:股息领取和剩余财产分配比普通股股东优先,一般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

→兼有股票和债券的特点

常见形式:固定股息率优先股、可调整股息的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可赎回优先股、非累计优先股、累计优先股

 优点:减缓普通股股价下降,减轻普通股被抛售的压力;无到期日,不存在偿债压

力;股息固定,红利分配总量小于普通股,资本成本低于普通股。

 缺点:优先股股息在税后列支,无法从应税收益中扣除,交易费用高;股利发放缺

乏灵活性。

(二)盈余:资本盈余+留存收益

1.资本盈余(资本公积)→外源资本

 主要由投资者超缴资本所为,主体是股票溢价,还包括财产重估增值、接受的捐赠。  作用:转增资本金、发放股息

2.留存收益→内源资本

 含义:银行尚未动用的累积税后利润,包括以前年度累计尚未用完的留存额及本年

留存额。

 取决于:银行盈利、股息政策及税收等因素→盈利越强、股息支付越少、税收越低,

留存收益越大

 作用:调节资本金、影响股息政策、影响银行对外投资的规模→银行支付高额股息

或扩大投资规模,留存收益减少

(三)债务资本:资本票据、资本债券→外源资本

 具有特殊性:求偿权排在存款之后且平均期限较长,也称后期偿付债券或次级债务

←如果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不佳,还可以拖延对其本息的偿还

 这类资本是银行的长期债务,被列作补充资本,用来防止银行兑现危机,保护存款

人利益。

 优点:

⑴利息税前列支,可降低筹资成本;

⑵不影响原有股东对银行的控制权;

⑶利息固定,在银行经营状况较好时,可以为普通股股东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使普通股股东收益率上涨。

 缺点:有法定到期清偿性,银行应注意支付能力,避免违约。

(四)其他来源:储备金

 含义:为了应付未来回购、赎回资本债务或防止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提留的资金→

逐年累积,一次或多次使用 ,包括:

 偿债基金→应付优先股购回导致的股本减少

 损失准备金→用于弥补贷款呆帐损失和证券投资损失

优点:应付因优先股拆回造成的股权资本减少和贷款投资损失造成的资产损失起重要作用;逐年计提不会对当年分红产生巨大影响,补偿取用时避免因资产损失对当年收益造

成冲击;税前列支享有税收优惠。

弊端:受银行收益规模、股利政策及金融管理部门的管制,储备金在资本中占比不大;提留储备金降低当年银行的利润 ,造成股价波动。

一、资本充足性是银行安全经营的要求

1.从存款人的角度看:充足的资本有助于保障其债权的安全。

2.从金融管理当局来看:充足的资本有助于保证金融的稳定。

3.从银行来看:充足的资本是其安全经营、稳定发展的基础。

二、银行资本充足性的含义

含义: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规定的、能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新增资本的具体目的。

1.资本数量充足→银行健康稳定经营的重要标志

 难以界定→受经营规模、金融管理当局规定的影响→开业许可额是最低限额  银行债权人:希望银行资本越多越好。

 银行家:态度不一→稳健型银行家为树立公众信心,愿意持有更多的资本;风险型

银行家为获取高利,会减少资本额

资本充足性包含有资本适度的含义

 资本过低会增加对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支付存款利息会使银行收益下降。  高资本量带来高资本成本,会降低盈利→包括股息、红利、资本债券利息和银行管

理资本的费用,加重经营负担重

 对商业银行来讲,资本充足性是资本适度,而非越多越好→满足成本最低、赢利最

高的经营目标所需的资本量。

2.资本结构合理

1. 含义:资本构成中的各个部分→普通股、优先股、留存收益、债务资本保持合理的比重,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经营管理和进一步筹资的灵活性,并符合金融管理当局的规定。

2. 静态而言: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率或债务资本在总资本中的占比→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前提下,核心资本约为全部资本的50%

3. 动态而言:银行的资本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银行为满足自身成长需要或为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或为增强融资灵活性,应对融资手段有一个基本排序以增加资本或调整资本构成。

4. 资本结构与金融管理当局的规定、银行的经营状况及银行规模有关。

5. 金融管理部门规定:最低资本额必须由核心资本(普通股、不可赎回的优先股、资本盈余、留存收益、可转换资本债券、各种补偿金)满足,因此,核心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占比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风险。

 规模不同的银行资本结构不同

 规模较大的银行其资本构成中股票溢价和未分配利润占有较大比重,其次是银行发

行的长期债务和普通股的股票;对于小银行而言,其资本组成更主要地是依赖于自身的未分配利润。

 原因:大银行和小银行通过金融市场筹资的难易程度不同。

 从某种程度上讲,小银行更注重自有资本的充足程度的提高,因而资本充足性更高。  资本结构受银行经营状况影响

 借款需求不足而存款供给充分时应以增加附属资本为主;反之应以增加核心资本为

主。

二、 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测定

(一)测定指标

 比率在评价银行资本充足性方面最直观,也容易理解,常见的测定指标包括:

1.资本与存款比率→传统指标,防止流动性风险

 表明银行资本对存款的耐力(保障)程度:10%。

2.资本与总资产比率

 将银行资本量与全部资产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资本抵御资产意外损失的能

力,要求在8%左右。

3.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

 风险资产指不包括商业银行一、二级准备金在内的资产,只有这些风险资产才有必

要考虑其保障程度,该指标要求在15%以上。

 将无需资本给予保障的资产排除在外,较多的体现了资本抵御资产意外损失的功

能,比前两个指标更具科学性。

(二)测定方法

1.分类比率法:又称纽约公式→根据风险差异将商行资产分为六类,分别规定各自的资本要求比率→将银行资本需要与资产风险程度挂钩

(1)无风险资产:如现金、存放同业、短期国债等→流动性强、风险低、无需资本作担保,资本要求比率为0

(2)风险较小的资产:如5年以上的政府债券、安全性好的信用担保贷款等→流动性较强,风险较小,要求5%的资本保障

(3)普通风险资产:除政府公债以外的证券投资和证券贷款→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风险权数为12%,要求12%的资本保障

(4)风险较高的资产:对财务状况差、信用水平低、担保不足的债务人的贷款,要求20%的资本保障。

(5)有问题资产:超过偿付期限的贷款、可疑贷款→银行资产损失概率大,要求50%的资本保障。

(6)亏损资产和固定资产:亏损资产指银行投入的因损失收不回来的资产;固定资产是购置的生存发展、开展业务的物质条件→由银行资本金抵偿,要求100%的资本保障。

 在以上分类基础上,将上述资产额分别乘以各自的资本资产比率要求,并进行加总,

即可计算出所要求的银行最低资本量。

2.综合分析法(美国)

 认为影响资本充足性的因素主要有8个: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资产流动性、受益

与留存收益、存款结构与潜在变化、银行股东的特点和信誉、营业费用、营业活动的有效性、银行满足本地现在与将来竞争需要的能力

二、银行资本管理的对策

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法无非是两条:

 分子对策:不断地补充分子,通过补充资本金扩大分子。

 分母对策:通过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数额,达到资本监管要求。

(一)分子对策

 根据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尽量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

选择内源资本还是外源资本取决于该资本来源的优点及代价

1.内源融资策略:增加留存收益→银行充实资本金的第一选择

 必然减少股利分配,可能导致股价下跌,银行实际总股本受损

 优点:

⑴成本低:筹资费用低→免发行费、免交所得税、节省发行新股的费用

⑵不会削弱原股东的控股权,不会稀释股权→不会影响现有股东的控制权和收益(总资产一定,股权份数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股权被稀释)

 内源融资的限制:

(1)银行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较强,才能保有较多留存收益,充实资本。

(2)银行的股利政策:如果银行股利政策更有利于投资者,则银行很难保留较多利润

 因此,银行应在留存收益与股利支付之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2.外源融资策略

 外源资本: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债务资本

 策略 银行 监管当局

发行普通股 稀释股权 增加核心资本

债务资本 利息税前支付 有限制条件

 策略:

⑴对于核心资本不足的银行,一般通过发行普通股来增加资本,为了股东利益,可考虑发行非累计优先股。

⑵对于核心资本已占总资本50%以上的银行,可通过发行债务资本的方式来增加附属资本。

发行普通股

优点

 资金来源稳定性强,可永久使用

 因收益率高容易被市场接受

 没有固定的股息负担

 通过扩大股东数量和范围提升银行知名度、扩大客户群

 弊端

 股息在税后支付,发行成本高

 影响老股东的控制权决策权,稀释了原有股东的权益

发行优先股

优点:

 股息确定,在银行收益大幅上升时可获得财务杠杆正效应;

 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容易被原有股东接受

弊端:

 股息在税后支付,发行成本高

 因股息固定,在银行收益下降时会使普通股收益加速下降。

发行中长期债券

优点:

 债券利息税前列支,可以节约筹资成本

 不影响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

 具有财务杠杆正效应(债券资本所得收益超过利息成本,可以增加每股股票收益)  利息可免税

弊端:

 具有还本付息的压力

 承担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资本筹集方式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 1.所有权控制2.红利政策3.交易成本4.市场状况 5.财务风险

(二)分母策略

1.压缩银行资产规模。

 资产规模越大,对资本的需求越强。

 资本不足的银行通过主动放慢资产扩张速度、销售部分高风险或市价较高的金融资

产,来减少银行资产规模,相应就提高了资本与资产的比率。

2.调整资产结构

 银行在资产规模不变情况下,通过资产组合的调整,来降低资产的风险权数,达到

缩小分母-风险资产的目的→尽量降低风险权重高的资产的比重,同时加强表外业务管理,尽可能选择转换系数较小及相应风险权数小的表外资产

 资产结构的调整主要在于证券投资和贷款。

 证券投资:投资于不同种类、不同期限的证券降低投资风险。

我国国有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措施

 总体上来说,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有三个途径:

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的积累;

二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

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

1.核心资本

 股本

 已发行并完全缴足的普通股

 永久性非累积优先股

 公开储备

 留存收益、其它收益(如股本发行溢价)等转化而来,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

公开标明

 附属资本

 未公开储备

 资产重估储备

 对证券资产的增值应打55%的折扣,以反映其潜在的波动性、税收费用等

 普通准备金或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

 被限制在风险资产的1.25%

 混合资本工具

 如累积优先股

 长期从属债务

 传统无担保的、期限5年以上的长期从属债务工具,不超过核心资本的50%

从属债务

 又称后期偿付债务,次级长期债务

 债务人破产清算时,对资产的要求权比较靠后的债务,只有在有更高的要求权的其

它债务获得清偿后才予以支付的债务

 作为银行资本时,在最后的5年期里,每年对这部分资本进行20%的累积折扣,反

映其作为资本来源的价值缩减情况

(二)资本标准

 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8%以上,其中,核心资

本占总资本的比重至少要达到50%,一级资本比率不低于4%,附属资本内普通准备金不能高于风险资产的1.25%,次级长期债务的金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50%。  一级资本比率=核心资本/风险资产×100%

 二级资本比率=附属资本/风险资产×100%

 资本对风险资产比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风险资产×100%=一级资本比率+二

级资本比率

 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 资本总额=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除项

 加权资产总额=∑(资产×风险权重)

 资本充足率≥8%

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 核心资本充足率≥4%

(二)《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精神

 《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精神是银行风险监管的三大支柱。

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Pillar 1 – 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

 这一部分讨论如何计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1.资本充足率

(1)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即:

 核心资本比率=核心资本/风险加权资产×100%=核心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12.5 × 市场风险+12.5 × 操作风险) ×100%≥4%

(2)总资本比率不得低于8%,二级资本最高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100%。

 其中,作为二级资本的次级债务和中期优先股的总额最高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

50%。即:

 总风险资本比率=总资本/风险加权资产×100%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 × 市场风险+12.5 × 操作风险) ×100%≥8%

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管检查。

(Pillar 2 – Supervisory review of capital adequacy )

 即针对银行风险而制定监督检查的主要原则、风险管理指引和风险透明度及问责

制,其中包括如何处理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如何加强跨境交流与合作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指引。

第三支柱:市场纪律。

(Pillar 3 – market discipline)

 这一支柱是对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补充,具体说来就是建立一套披露要求,已达

到促进市场纪律的目的。披露要求将便于市场参与者评价有关适用范围、资本、风险、风险评估程序以及银行资本充足率等信息。

税盾效应 :即债务成本(利息)在税前支付,而股权成本(利润)在税后支付,因此企业向债权人和股东支付相同的回报时,实际需要生产较少的利润,起到保护利润的作用。

银行负债的含义

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尚未偿还的经济义务。

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除自有资本以外一切的资金来源→包括资本期票和长期债务资本等二级资本

狭义:银行存款、借款等一切非资本性债务

二、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优先存在的经济义务→过去的、已了结的、将来可能发生的不包括在内

2.数量必须能够用货币来确定计量。

3.只能偿付以后才消失→以债抵债只是负债延期,不构成新的负债

三、作用

1.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负债业务的规模、结构制约资产业务的规模、结构;负债业务是开展中间业务的基础

2.保持流动性的手段,决定银行的盈利→主动负债筹集资金用于应对客户贷款和提现;负债成本影响盈利;负债资金用于贷款可以生利

3.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通过负债将闲置资金集中,扩大社会生产资金总量

4.银行负债构成流通中的货币量→银行存款

5.负债是银行同社会各界联系的主要渠道。

四、构成

1.存款负债→主要,银行经常性的资金来源,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2.借入负债:同业拆借、向央行借款、金融债券→随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上升

3.其他负债:应交税金、汇出款项

二、传统的存款业务

(一)活期存款

1.含义

 无期限规定、客户随存随取→支取方便

 提款方式:支票→又称为支票存款

 国外各种经济交易都通过活期存款账户进行,因此,活期存款又被称为交易账户。

2.活期存款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经营管理的重点。

 活期存款在商业银行负债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重要的资金来源,约占30%。  我国银行的活期存款主要来自企业和单位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中活期占比仅为

20%。

3.特点:

 活期存款具有货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 活期存款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利息成本低,能有效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  活期存款是商业银行扩大信用、联系客户的重要渠道。

(二)定期存款

1.含义

 客户与银行事先约定期限的存款→7天、3个月、6个月、1年、5年等

 提款方式:存单

 规定:

⑵ 到期才能提取,提前支取按活期利率计息;

⑵到期未取,过期按活期利率计息。

2.定期存款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意义

⑴期限长、不能提前支取,是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发放中长期贷款、无流动性风险之忧 ⑵稳定性高于活期存款,存款准备金率低于活期存款,吸收存款的大部分用于放贷增加盈利。

⑶营业成本低于活期存款→存款只需开立一张存单、到期一次性办理手续、期间无需其他服务,管理费用低

(三)储蓄存款

 含义:我国仅指居民在银行的存款,为居民个人积蓄货币和获取利息设定的一种存

款→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

 种类:活期、定期

定活两便:开户时不约定存期,银行根据客户的实际存款存期计息,可随时支取 整存整取:开户时约定存期,整笔存入,到期一次整笔支取本息 。

零存整取:开户时约定存期、分次每月固定存款金额、到期一次支取本息。

整存零取:开户时约定存期、本金一次存入,固定期限分次支取本金。

存本取息:开户时约定存期、整笔一次存入,按固定期限分次支取利息,到期一次支取本金。

通知存款:存款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事先通知银行,约定取款日期和金额。 教育储蓄:为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积蓄资金。

二、存款工具创新→根据客户的动机和需求,创造推出新的存款品种,满足客户需求

(一)原则

1.规范性

 创新必须符合存款的基本特征和规范,脱离存款本质特征的设计就不是存款工具了

→根据存款固有的功能进行设计,对不同的利率形式、计息方法、服务特点、期限差异、流通转让程度、提取方式进行排列和组合,以创造出无限丰富的存款品种

2.效益性

 创新以获利为目标,高成本的存款创新会减少银行收益,背离银行的经营目标,没

有生命力。

3.连续性

 坚持不断开发、连续创新→银行产品无专利权,易于模仿和改进,为应对激烈竞争,

银行应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信息,不断推陈出新,提供适合我本国国情的存款新品种

4.社会性

 新存款工具的推出不能有损于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应有利于平衡货币供求矛盾、

调节生产消费关系、缓和商品供应和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矛盾→我国的住房储蓄存款和按揭贷款相结合,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具有代表性的存款工具创新简介→以美为例

1.活期存款工具创新(支票账户)

⑴可转让支付凭证账户(NOWs)

 起源于1970年,针对个人、非营利机构开立的计算利息的活期存款账户。

 以支付命令书取代支票,存户可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提现或向第三方支付,存款余

额可取得利息收入→在此之前,客户要获得利息,必须将存款存入储蓄账户;要获得支付便利,必须开立一个活期存款账户。现在合二为一,给客户带来很大方便,银行也省去了很多手续。

⑵超级可转让支付凭证账户(super NOWs)

 始办于1985年,条件比较苛刻,法定最低开户金额和平均余额为2500美元,签发

支票可以不加限制。对保持2500美元或更大余额的账户,利率不受管制;如账户余额降到最低限额以下,只支付5.5%的最高利率。

 该账户要缴纳存款准备金,为吸引客户,银行还提供补贴和奖励,因此,该账户成

本较高,利息要低于货币市场存款,且客户要按月支付服务费。

2.定期存款工具创新

⑴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 大商行发行的,期限、利率固定、不可提前支取、到期前可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的

存款凭证。

 美国花旗银行1960年首创→规避“Q项条例”

 特点:

面额较大,期限短(一年以内),利率高于同期储蓄存款,不记名、不可提前支取但到期前可随时在二级市场转让,对客户颇具吸引力。

⑵货币市场存单(MMC)

 1982年创新的产品,性质介于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之间。

 特点:

有2500美元的最低限额;存款利率没有上限限制,可以浮动,一般按市场规定的每日利率为基础随时计算,每天复利于月底打入该账户;余额低于2500美元,按储蓄存款计息;10万美元的存款可得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存款者每月可办理6次自动转账或电话转账,其中支票付款不得超过3次,个人取款不受限制;存款不规定最短期限,但客户提

款需提前7天通知银行;存户对象不限,个人、非营利机构和工商企业均可开户;个人不提交存款准备金、非个人储户上交3%的存款准备金。客户会定期收到一份结算清单。 ⑶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

 由电话转帐服务发展而来→电话转帐时,客户可通过电话,将有息的储蓄账户上的

资金划转到无息的活期存款支票账户上。自动转账服务帐户指客户同时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储蓄账户和活期存款账户。

⑷协定账户

 自动转账服务账户的进一步创新,是一种可以在活期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

户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三者之间自动转帐的新型活期存款账户。

3.储蓄存款工具创新

⑴零续定期储蓄存款:

 多次存入、期限在半年以上、5年以内的储蓄存款,类似于我国的零存整取。  借鉴之处:

 对每次存入的金额没有最高和最低的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日期限制;

 期满前3个月为“搁置期”,既不能存,也不能取;

 存款采取定期利率计算

这种存款对收入较高且不稳定的客户较有吸引力

⑵联立定期储蓄:将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的优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即一本存折上有多笔定期存款,每笔存款都规定有最低限额,但不规定存入期限。每到年末,银行自动将满一年的每笔存款汇集成一个大数;客户取款时要提前通知银行,凡年限已满1年的存款,可提取一笔或多笔。

 便于存户化零为整,增加收益。

⑶指数存款:

 在通货膨胀下为确保储户存款不贬值而推出的存款工具。

 它使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与物价水平挂钩,即储蓄存款的名义利率随物价指数的升

降而升降。

 如我国推出的保值储蓄。

⑷特种储蓄存款

 针对客户的某种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存款创新工具,主要有:养老金储蓄、团体储蓄、

存贷结合储蓄、旅游账户、教育帐户、假期账户、宠物账户等。充分满足了客户的不同个性化需要,深受客户欢迎。

我国类似的储蓄存款有:住房储蓄、礼仪储蓄等

⑸股金汇票账户

 美国信贷协会在1974年首创,兼具支票账户功能,是支付利息的账户,是为逃避

利率管制的一种创新。

第三节 银行存款的经营管理

一、积极经营与提高存款稳定性的策略

(一)银行存款的积极经营策略

 对银行而言,存款是种被动负债,积极经营的策略:

 在储蓄存款方面:

1.重视利率的杠杆作用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并针对客户的储蓄动机设计多样化的储蓄存款工具;

2.重视营销工作,做好广告宣传,加强外勤工作,合理设置网点;

3.重视储蓄业务操作的现代化建设,改善服务态度。

 在企业存款方面:

应以提供全方位的信用服务,密切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为核心,开发多样化的存款工具,努力以贷引存,做到存贷结合,并能结合银行的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协助企业管好、用好资金等

家庭选择储蓄存款银行时要考虑

信誉程度、高利息、交易便利、地理位置、收费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变动的内部因素

存款利率 、银行服务 、银行的实力和信誉 、银行对客户的贷款支持 、存款种类、银行与社会各界的关系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变动的外部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周期 、金融法规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偏好

(二)提高存款稳定性(基本目标)的策略

 衡量存款稳定性的主要指标:

活期存款稳定率=(活期存款最低余额/活期存款平均余额)×100%

活期存款平均占用天数=(活期存款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存款支付总额

提高存款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提高活期存款的稳定率和延长存款的平均占用天数

 就存款波动程度而言,银行存款可分为三类:

(1)易变性存款:活期存款,客户随存随取,稳定性最差

⑵准变性存款: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客户不能随时提取、

⑶ 稳定性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单及专项存款等,约定期限内不客户能提取,

保证银行存款稳定性的经营策略:

(1)提高易变性存款的稳定性

A.努力争取存款客户→存户越少,个别客户的存款波动对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影响越大;

B.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

(2)努力延长稳定性存款和易变性存款的平均占用天数

A.保管性存款:银行采取安全、保值和保险措施,做好存款转存和复利计算工作,尽量延长其占用天数。

B.投资性存款:视金融市场价格变化及自身承受能力适当提高利率,加强存款更安全可靠的宣传以延长平均占用天数。

没有支取约定期限的限制,稳定性介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之间

二、存款成本管理→银行吸收存款所支付的费用

(一)存款成本构成

1.利息成本:银行按约定的存款利率与存款金额的乘积,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存款者的报酬。

2.营业成本(银行成本控制的重点):除利息以外的其他所有开支,如柜台和外勤人员

的工资、广告宣传费、折旧摊提费、办公费及为客户提供其他服务的费用等。

3.资金成本:银行为吸收存款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包括利息成本和营业成本之和。  资金成本率=[(利息成本+营业成本)/吸收的全部存款资金] ×100%

4.可用资金成本:银行可用资金所应负担的全部成本,是银行吸收的存款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之后的资金成本。

5.相关成本:与增加存款有关,但未包括在以上四种成本中的支出,主要有:风险成本、连锁反应成本

6.加权平均成本:所有存款资金的每单位平均成本。

 银行全部存款的加权平均成本

7.边际存款成本:指银行增加最后一个单位存款所支付的成本

(二)存款成本控制

1.存款结构和成本选择

 一般情况下,存款期限长→利率高→利息成本高;反之,存款期限短→利率低→利

息成本低。

 但是,活期存款利率虽低,但营业成本高;定期存款利率高,但营业成本低。 ⑴尽量扩大低息存款的吸收,降低利息成本的相对数;

⑵正确处理不同存款的利息成本和营业成本的关系,力求不断降低营业成本的支出; ⑷活期存款不宜过多,否则挤占定期存款额度,影响银行信贷业务;

定期存款不宜过多,否则挤占活期存款额度,影响银行存款派生能力。

.存款总量和成本控制

 在实践中,存款总量和成本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四种组合:

⑴逆向组合模式:存款总量增长,成本反而下降;

⑵同向组合模式:存款总量增长,成本随之上升;

⑶总量单项变化模式:存款总量不变,成本不变;

⑷成本单项变化模式:存款总量不变,成本增加。

 银行应努力实现逆向组合模式和总量单项变化模式,以求不增加货币投入,尽量组

合更多的存款,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不能用先提高存款利率、增设营业网点、增加内勤扩大存款市场,而应在改变存款结构、创新品种、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市场营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定价、促销

存款工具定价的方法

1.以成本为基础定价。

2.交易账户的定价公式。

3.金融市场存款账户的定价:即按金融市场利率来定价,这种存款账户的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4.定期存单市场按银行层次定价:银行层次按取决于银行的信用等级。

1、对当前银行要求职工揽存的看法:存款立行对吗?

2、“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越多越好”,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负债规模的因素

 外部因素:

一般经济活动水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关的金融法规、税收政策

 内部因素:

存款利率、服务收费、金融新产品的开发、金融服务的项目和质量、银行资信和贷款便利、银行网点设置和营业设施、银行形象和雇员形象

存款多少,是衡量一家银行规模和实力的标志。那么,是否是“存款越多越好”?

 从宏观上看,一国存款的供给总量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

 从微观上看,企业居民存款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社会再生产的规模、企业的经营状况、

国家金融政策、商业信用的发达程度、银行结算的质量和速度、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减、社会文化习俗等。

 从宏观上评判银行存款总额的适度性,通常用三个指标:存款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企业存款/企业销售总额;居民存款总额/居民收入总额。

 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讲,一家银行的存款量应限制在其贷款可发放程度及吸收存

款的成本和管理负担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超过这一范围,银行存款的增加就属于不适度增长,会给银行经营带来困难。

 我国银行业经营现状:负债业务筹资成本较高,资产业务发展缓慢且品种单一,导

致依靠存贷利差获得利润的经营道路难以为继。

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负债业务的筹资成本率,对

被动负债进行主动管理,丰富主动负债产品类型,以缓解银行的资金运作压力。

一、短期借款的特征和意义

(一)短期借款的特征

1.对时间和金额上的流动性需要十分明确→在时间和金额上有明确的契约规定,便于银行事先的计划控制

2.对流动性的需要相对集中→每笔借款的平均金额高于每笔存款,约期归还

3.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且与市场资金供求密切相关

4.主要用于短期头寸不足的需要→期限短、用于调剂头寸、临时性周转困难

(二)短期借款的意义

1.为银行提供了绝大多数非存款资金来源→同业拆借、向央行借款、回购协议等

2.满足银行周转金的重要手段→满足可能出现的支付需求、节约现金持有

3.提高银行的资金管理效率→按三性的需要对借款金额、时间有效安排

4.既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规模,又加强了与外部的联系和往来→资金来源增多可扩大资产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是商行与央行及同业加强联系的重要渠道

二、短期借款的主要渠道

(一)同业拆借

 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是商业银行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调整法定存款准备

金头寸的主要渠道。

 一般通过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账户进行,实际上是超额准备金的调剂,因此,又

称中央银行基金,美国称为联邦基金。

 特点:同业性、短期性、市场性、优惠性、信用性

(二)向中央银行借款

 主要形式:再贴现(间接借款);再贷款(信用借款,也称为直接借款)  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主要采用再贷款这一形式。

 原则:维护货币金融的稳定,利率不定,高于同业拆借率。

 用途:调剂头寸、补充储备不足、资产应急调整,不能用于贷款和投资。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的利率来调节商业银行准备金,以达到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目的

(三)其他借款渠道

1.转贴现:商业银行在资金紧张、周转不畅的情况下,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交给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进行转贴现以取得借款的方法。

 转贴现借款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以外的投资人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票据交易的行为。  转贴现的期限一般从贴现之日起到票据到期日止,按实际天数计算。

 转贴现利率可由双方议定,也可以贴现率为基础参照再贴现率来确定。

2.回购协议:商业银行在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订协议,商定在未来某日以某一价格购回,以获得可用资金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用出售金融资产的形式取得短期资金的行为。

 通常,回购协议是隔夜回购,但也可以是较长时期,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 交易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交易双方同意按相同的价格出售和回购,回购时其金

额为本金加双方约定的利息金额;另一种是把回购价格定得高于原出售价格,其差额就是即时资金提供者的收益。

3.大面额存单:面额大、存期短、流动性好、无记名→兼有活期存款流动性和定期存款盈利性的优点

 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定期存单的主要优点是:资金来源比较稳定;发行成本较低。

4.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 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可以不受利率管制,在税收及存款方面的要求也较宽松,还可

以逃避一些国家金融法规的管制。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借入短期负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吸引固定利率的定期存款 ;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出售银行承兑票据等来筹集短期资金,或者直接向其他银行借入短期款项。

欧洲货币市场本身具有的内在优势

 不受任何国家法律法规的管制→超国家、无国籍

 高度自由的市场→借贷条件灵活、用途不限

 独特的利率体系:存款利率高于货币发行国,贷款利率低于货币发行国,存

贷利差低于传统国金市场

 批发市场:以银行间交易为主

 资金规模大,币种多→交易的主要是境外货币

一、长期借款的意义

 一般采取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为何发行,取决于不同于存款的特点:

1.筹资目的不同:吸收存款是为全面扩大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发债为增加长期资金来源、满足特定用途的资金需要。

2.筹资机制不同:存款吸收是经常性、无限额的,取决于客户意愿,属于买方市场;发债是集中性、有限额的,银行掌握主动权,属卖方市场。

3.筹资效率不同:金融债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对客户新引力强,筹资效率高。

4.所吸收资金的稳定性不同:金融债约定期限,一般不提前偿还,资金稳定性强。

5.资金流动性不同:存款的信用关系固定在银行和存款客户间,不能转让;金融债不记名,二级市场可以装让,流动性强

二、金融债券的主要种类

(一)一般性金融债券

1.担保债券和信用债券

 担保债券:包括由第三方担保的债券和以发行者本身的财产作抵押的抵押担保债

券。

 信用债券:无担保债券,完全由发行者本身的信用为保证而发行的债券。  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一般为信用债券。

(二)资本性金融债券

1.次级债

 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特殊债务形式。固定期限不低

于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可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银行长期债务。

 次级债拓宽银行资本筹措渠道,增加资本实力。

 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

核心资本的50%。

2.混合债

 针对巴塞尔协议对于混合资本工具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债券形式,所募资金可计入

银行附属资本。具有债券和资本的双重属性。

 特点:

 具有较高资本属性:当银行倒闭或清算,其清偿顺序列于次级债之后,先于股权资

本。

 期限:要求在15年以上,且10年内不得赎回,10年后银行有一次赎回权,但需得

到监管部门的批准。

 利息递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发行人可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递延的利息将根据

债券的利率计算利息。

转债

 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

 具有债权和期权的双重属性,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获取还本付息;也可以

选择在约定时间内转换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可转债比股票还有优先偿还的要求权。

 对投资者而言是保证本金的股票。

(三)国际金融债券

 国际金融债券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面额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券。

1.外国金融债券:债券发行银行通过外国金融市场所在国家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发行的以该国货币为面值的金融债券,如我国银行通过日本银行或金融机构在东京市场发行的日元债券。

2.欧洲金融债券:债券发行银行通过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在债券面值货币以外的国家发行并推销的债券,债券发行银行、发行市场、发行货币分属不同的国家,如我国在伦敦市场发行美元债称欧洲美元债券。

3.平行金融债券:发行债券的银行为筹集一笔资金,同时在几个国家发行的债券,分别以各投资国的货币标价,各债券筹资条件和利率基本相同。

一、现金资产的构成

 现金资产指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包

括:

(一)库存现金

 商业银行保存在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

 作用:应付客户提现和日常零星开支→非盈利性资产,保持适度规模

(二)在中央银行存款

 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1.法定存款准备金

 商业银行按照法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目的:最初→使银行备足资

金应付存款人的提存,避免因流动性不足产生偿付危机;目前演变成为中央银行调节信用的一种政策手段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可用资金↓→信贷扩张能力↓,反之亦然

2.超额准备金有两种含义:

 广义: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后的余额→即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  狭义: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犹如企

业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中保有的用于日常支付和债权债务清算的资金

 通常指的是狭义的超额准备金。

(三)同业存款

 商业银行存放在代理行和相关银行的存款→便于银行之间开展代理业务和结算收

 同业存款属于活期存款,因而可以视同银行的现金资产。

(四)在途资金

 也称托收未达款,指本行通过对方行向外地付款单位或个人收取的票据。在资金收

妥之前,是一笔被对方行占有的资金,收妥后即成为同业存款。

二、现金资产的作用

(一)保持清偿力

 商业银行是高负债企业,存款和借入款项随时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准备以应付偿付,

因此在资产结构安排中,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

(二)保持流动性

对流动性需求主要体现在新的贷款和投资机会,因此在资产中保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有助于及时抓住新的贷款和投资机会,为增加盈利、吸引客户提供条件

(三)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四)同业清算及同业支付

一、资金头寸及其构成

 资金头寸指商业银行能够运用的资金,包括时点头寸(某一时点的可用资金)和时

期头寸(某一时期的可用资金)。

 根据层次,资金头寸可分为基础头寸和可用头寸。

(一)基础头寸及其构成

 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之和。

为何称为基础头寸?

(1)这部分资金是商业银行随时可以动用的资金;

(2)这部分资金还是商业银行一切资金清算的最终手段。

 在基础头寸中,库存现金和超额准备金可以相互转化:商业银行从其在央行的超额

准备金账户中提取现金,就增加库存现金,减少超额准备金;反之亦然。

(二)可用头寸及其构成

 可用头寸指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全部资金,包括基础头寸和同业存款。

 可用头寸又可分为:

⑴备付金:应付客户提存和满足债权债务清偿,一般称为支付准备金;

⑵可贷头寸:发放贷款和进行新投资→形成盈利性资产的基础

 数量上,可贷头寸=全部可用头寸-规定限额的支付准备金

二、资金头寸的预测

1.原因→保证适度流动性

 资金头寸过高影响银行盈利性目标的实现;

 过低影响银行的支付需要

 银行需要准确预测资金头寸为流动性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2.实质

 预测资金头寸实际上就是预测流动性的需要量。

3.影响因素→银行存贷款资金运动的变化

 存款支出和贷款增加→减少头寸;存款增加和贷款回收→增加头寸。

 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变化会引起头寸结构的变化,如上缴准备金、收回或增加同

业存款等。

4.结论

 银行资金头寸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存贷款的变化,因此,对银行头寸的预测主要是预

测存贷款的变化趋势

Ⅰ存款

 银行的被动负债,银行无法直接控制存款的变化数量和趋势。

 存款预测的对象主要是易变性存款:包括可能提取的存款,如定活两便的、零存整

取的存款等;随时提取的存款,如活期存款。

 把存款的最低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核心存款线,核心存款线以上的曲线为易变性

存款线,核心存款稳定性强,一般没有流动性需求。银行存款的流动性需求通过易

变性存款线反映。

 核心存款: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对利率变化不太敏感的存款,季节和经济环境对其

影响也较小,核心存款是银行资金的稳定来源。核心存款不一定为定期存款,它只是存款中保持稳定的部分。

(2)贷款的变化趋势

贷款变化趋势线由贷款需求的最高点连接而成,表示银行贷款需要量的变化趋势。波动线在趋势线以下,表示不同点贷款需要量的变化幅度和期限。在一定时期内低于上限的贷款数是银行为满足季节性、周期性变化需要应持有的可贷头寸

 在一定时期,商业银行需要的资金头寸量是贷款增量和存款增量之差,用公式表示:  资金头寸需要量=预计的贷款增量+应缴存款准备金增量-预计的存款增量

 如果计算结果为正,表明银行的贷款规模呈上升趋势,银行需要补充资金头寸;若

存款供给量不能相应增加,就需要其他渠道借款筹资。

 如计算结果为负,则情况恰好相反,表明银行还有剩余的资金头寸,可通过其他渠

道把多余的头寸转化为盈利性资产。

第三节 现金资产的管理

一、目标

 保证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将持有现金资产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作为银行经营安

全性和盈利性的杠杆,服务于银行整体经营状况最优化目标。

 为此,银行在现金资产的管理中,应当坚持总量适度、适时调节和安全保障原则。

二、管理原则

(一)总量适度

 现金资产总量必须保持适当的规模。

 适当的规模:在保证经营过程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银行为保持现金资产所付出的

机会成本最低时的现金资产数量→实现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促进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 总量适度是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最重要的原则。

(二)适时调节

 银行要根据业务过程中现金流量的变化,及时调节资金头寸,确保现金资产的规模

适度。

 当现金收>支→现金资产存量超过其适度规模时,应及时将多余部分头寸运用出

去;

 当现金收<支→现金资产存量小于其适度规模时,应及时筹措资金补足头寸

(三)安全保障原则

 银行要加强现金资产特别是库存现金的管理,健全安全保卫制度,严格业务操作规

程,确保资金的安全无损→避免被盗、被抢和清点、包装差错及自然灾害的损失风险

二、现金资产的日常管理

(一)库存现金的管理

1.影响银行库存现金的因素

⑴现金收支规律→数量上、时间上

 对公出纳业务总是上午大量支出现金,下午大量收入现金。一年当中,受季节性因

素影响,现金收支也不同。

⑵营业网点的多少→正比

 每一个营业网点需要有一定量的铺底资金。

⑶后勤保障的条件

 如运送现金的车辆、保安充足,需要少

⑷与中央银行发行库的距离、交通条件及发行库的规定

 银行营业网点与央行发行库距离较近,交通运输条件较好,银行就可以尽量压缩库

存现金的规模。

 央行发行库营业时间短、规定的出入库时间和次数少,增加库存现金

⑸银行内部管理→是否列入业绩考核指标、是否与员工经济利益挂钩等

2.银行库存现金规模的确定

⑴库存现金需要量的匡算(支行)

 库存现金是为完成每天现金收支活动而需要持有的即期周转金,匡算库存现金需要

量应考虑两个因素:

 库存现金需要量=库存现金周转天数×即期库存现金支出水平

1.库存现金周转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

 银行营业网点的分布状况和距离、交通运输工具的先进程度和经办人员的配置、进

出库制度与营业时间的相互衔接情况等

 网点分布近、交通便利、周转时间短;

 管理层次多的银行周转时间长

2.即期库存现金支出水平:每天库存现金的支出量。

 一方面要考虑历史上同期的现金支出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一些季节性和临时性

因素的影响。

 在实际工作中,用以下公式来计算现金支出水平

即期现金支出水平=(前期平均现金支出水平×保险系数)×历史同时期平均发展速度  求出即期现金支出水平以后,将其与库存现金周转时间相乘,再加减一些其它因素,

即为库存现金需要量。

⑵最适送钞量的测算(营业网点)

 银行有必要对运送现金的成本收益作一个比较,以决定最适的送钞量。在这个最适

的送钞量上,银行为占用库存现金和运送钞票所花费的费用之和应当是最小的,我们可以运用经济批量法来进行测算:

 T=C·Q/2+P·A/Q

 其中:

T表示总成本;C表示现金占有费率;

Q表示每次运钞数量;Q/2表示平均库存现金量;

C·Q/2表示库存现金全年平均占用费用;

P表示每次运钞费用;

A表示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收入(或支出)量;

A/Q表示运钞次数;P·A/Q表示全年运钞总费用。

 现金调拨临界点=平均每天正常支出量×提前天数+保险库存量

 保险库存量=(预计每天最大支出-平均每天正常支出)×提前天数

 接上例:该分理处的最适运钞量为16.63万元,提前时间为1天,平均每天正常支

出5万元,预计每天的最大支出为7万元,则:

 保险库存量=(7-5)×1=2万元

 现金调拨临界点=5×1+2=7(万元)

 因此,当该分理处的库存现金降到7万元时,就应当申请调拨现金。

(二)存款准备金的管理

 存款准备金是现金资产的主要构成,包括两部分: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上缴的法

定存款准备金;准备金账户中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超额准备金。

 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包括:

一是满足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

二是适度控制超额准备金的规模。

(一)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

 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主要是准确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需要量和及时上缴应缴的

准备金。

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方法有两种:

 滞后准备金计算法:适用于对非交易性账户存款的准备金计算

 同步准备金计算法:适用于对交易性账户存款的准备金计算

1.滞后准备金计算法→非交易性账户

 根据前期存款余额确定本期准备金需要量→银行应根据两周前的存款余额来确定

目前应持有的准备金数量

 按照这种方法,银行可根据两周前的7天作为基期,以基期的实际存款余额为基础,

计算准备金持有周应持有的准备金的平均数。

2.同步准备金计算法→交易性账户

 以本期存款余额为基础,计算本期准备金需要量的方法。

 通常做法:确定两周为一个计算期,如从2月5日(星期二)到2月18日(星期

一)为一个计算期,计算在这14天中银行交易性账户的日平均余额,准备金的保持期从2月7日(星期四)开始,到2月20日(星期三)结束。在这14天的准备金平均余额以2月5日到18日的存款平均余额为基础计算。

 按照滞后准备金计算法计算出来的准备金 需要量与按照同步准备金计算法计算

出来的准备金需要量的合计,就是银行在一定时期需要交纳的全部存款准备金。 这个需要量与已交纳的存款准备金余额进行比较,如果余额不足,银行应当及时补足;如果已有的准备金余额已超过了应缴准备金数,则应及时从中央银行调减准备金,增加银行的可用头寸

(二)超额准备金的管理

 超额准备金=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中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

 超额准备金是银行进行投资、贷款、清偿债务的准备资产;有利息收入,但很低。

因此,不宜保留过多。

 管理重点:在准确预测超额准备金需要量的前提下,适当控制超额准备金的规模。

1.影响超额准备金需要量的因素

⑴存款波动→存款增加:超额准备金增加,重点分析存款减少的情况,超额准备金需要量增加

⑵贷款的发放与收回

 发放贷款→超额准备金减少;收回贷款→超额准备金增加

 需要考虑贷款对象

 发放时:贷款对象是本行开户的企业,本行在央行的存款不会变化;如是他行开户

的企业会使本行在央行的存款减少,超额准备金会下降,银行需要准备足够的超额准备金

 收回时:本行开户的企业归还贷款不会影响超额准备金的需要量;他行开户的企业

归还贷款会使本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

⑶其他因素

 向央行的借款:借款>还款→超额准备金↑

 同业往来:拆入>拆出→超额准备金↓

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增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 信贷资金调拨:信贷资金调出→超额准备金↓

 财政性存款:财政性存款上缴→超额准备金↓

2.超额准备金的调节

 超额准备金不足应拆入头寸;反之则拆出头寸。

 银行调剂头寸的渠道和方法:

(1)同业拆借

(2)通过中央银行融资:再贷款、再贴现

(3)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资金调度:上下级行之间调入调出资金。

(4)出售其他资产:中长期债券、贷款、固定资产

(5)短期债券回购、商业票据交易

(三)同业存款的管理

1.同业存款的目的

 支付代理行代办业务的手续费

 过多机会成本大,过少影响银行委托他行代理业务的开展,应适度。

2.同业存款需要量的测算

⑴使用代理行的服务数量和项目。

⑵代理行的收费标准。

⑶可投资余额的收益率。代理行是通过对同业存款的投资获取收益来弥补其为他行代理业务所支付的成本的,因此,同业存款的可投资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同业存款的需要量→同业存款中可投资余额收益率高,同业存款的需要量就少些

第一节 贷款种类和政策

一、含义

 贷款指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

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

 由贷款对象、条件、用途、期限、利率和方式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

形成了不同的贷款种类。

⒉按保障条件

⑴信用贷款:银行完全凭借客户信誉、无需提供抵押物或第三者保证发放的贷款→风险大、利率高、对借方要求高

⑶票据贴现:银行应客户的要求买进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对票据持有人进行的融资→票据到期后,银行可收取票款,贷款的一种特殊方式

⑵担保贷款:有一定的财产或信用作还款保证→风险小、手续复杂,花费评估保管等费用,成本大

 按还款保证不同,分为:

①抵押贷款:按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者的财产作为抵押发放的贷款。

②质押贷款:按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者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 ③保证贷款:按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

 区别:

 标的物不同:抵押标的物以不动产为准;质押标的物通常是动产、权利,如票据、

股票。

 方式不同:抵押不转移标的物的占有,仍由标的物所有权人占有;质押出质人必须

转移质物的占有,占有权归质权人。

 担保范围不同:抵押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

权的费用;质押担保范围除此之外,还包括质物保管费用、为保管质物质权人要支付的必要费用。

 意义:以保障程度划分有利于银行依据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发展业绩选择不同

的贷款方式,以提高贷款的安全性;有利于借款人灵活选择筹资渠道。

⒊按贷款用途

⑴ 款对象的部门:工业、商业、农业、科技贷款和消费贷款。

 意义:

按部门划分有利于银行监控贷款的部门分布结构,以便银行合理安排贷款结构,防范贷款风险

⑵贷款具体用途: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金贷款。

 流动资金贷款:满足生产经营过程中周转的短期资金需求发放的贷款→期限短、手

续简便、周转性较强、融资成本低

 固定资金贷款:为解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需求发放的贷款,主要用于固定资

产项目的建设、购置、改造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贷款。

 意义:按用途划分有利于银行依据资金的不同使用性质安排贷款顺序→先满足企业

生产性流动资金需要,其次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要

⒋按偿还方式

⑴一次性偿还贷款:贷款到期日一次性还清本金,利息可以分期支付,也可在归还本金时一次性付清。

⑵分期偿还贷款:借款人按规定期限分次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

 意义:按偿还方式划分有利于银行监测贷款到期和收回情况,准确预测银行头寸的

变动趋势;有利于银行考核收益率,加强对应收利息的管理。

⒌按贷款质量(风险程度)

⑴正常贷款:借款人能够履行借款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还本付息→借款人财务状况好

⑵关注贷款:贷款本息偿还仍然正常,但是发生了一些可能会影响贷款偿还的不利因素→需要关注或监控

⑶次级贷款:借款人依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偿还贷款本息,不得不通过重新融资来归还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

⑷可疑贷款:借款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会造成一部分损失→损失程度较4严重

⑸损失贷款: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依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小部分→没有意义保留在账面资产,应立即冲销

⒍按银行发放贷款的自主程度

⑴自营贷款:银行以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贷款风险及回收责任由银行承担

⑵委托贷款: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银行(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回收的贷款→银行不承担风险,收取委托人的手续费

⑶特定贷款:在我国,指经国务院批准并对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后,责成国有银行发放的贷款→银行不承担风险

 意义:有利于银行根据不同贷款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有利于考核信贷员的

工作质量,加强其责任心。

二、贷款政策

(一)含义

 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

和。

 贷款政策构成银行业务政策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书面的、详细的、明确的。制定和

及时修改贷款政策是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职责。

(二)基本要求→完整性、充分性、及时性

 完整性:必须覆盖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不能出现没有政策规定的领域。  充分性:要求贷款政策能真正达到识别、管理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 及时性:要求银行能根据市场环境和业务经营品种的变化,及时修改和补充信贷政

策。

(四)贷款政策的内容

1.贷款业务发展战略

 包括:

 开展业务应遵循的原则→三性

 希望开展业务的行业、区域、业务品种

 希望达到的业务开展的规模、速度

 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本行的实际能力→不能高估

自己的发展能力导致业务发展失控、增加贷款风险;不能低估发展能力束缚手脚,丧失业务发展的机会

2.贷款工作规程及权限划分→贷款业务操作的规范

 Ⅰ贷款程序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⑴贷前的推销、调查及信用分析阶段→贷款科学决策的基础

⑵银行接收贷款申请后评估、审查及贷款发放阶段→贷款决策和具体发放阶段,关键 ⑵ 贷款发放以后的监督检查、风险监测及贷款本息收回阶段。

Ⅱ贷款政策文件必须明确规定贷款的审批制度

⑴我国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将上述贷款程序的三阶段交由三个不同的岗位来完成,并相应承担由于各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而带来的风险责任。

 贷款调查评估人员:负责贷前调查评估、承担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准责任

 贷款审查人员:负责贷款风险审查、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

 贷款检查人员:负责贷后检查和清收、承担检查失误和清收不力责任

⑵贷款分级审批制度:分级授权

 授权:银行根据信贷部门有关组织、人员的能力、经验、职务、工作实绩及所负责

贷款业务的特点等决定每位有权审批贷款的人员或组织的贷款审批品种和最高贷款限额。

 一般,分级授权的主要依据是贷款金额。

 授权一般由银行董事会或最高决策层统一批准,自董事会到基层行管理层,权限逐

级下降,不得超越授权发放贷款。

 通常分为三个层次:董事会、贷款委员会或高级管理层、信贷部门经理。

3.贷款规模和比例控制→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  银行依据负债资金来源及其稳定性状况、央行规定的存款准备率、资本金状况、银

行自身流动性、经营环境、贷款需求、经管水平等因素确定计划的贷款规模。  银行可以使用一些指标来评判贷款规模是否适度、结构是否合理。

 ⑴贷款/存款:反映银行资金用于贷款的比重及贷款能力的大小≤75%→越低说明安

全性高,但盈利低

 ⑵贷款/资本:反映银行资本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对贷款损失的承受能力,间接通过资

本充足率反映→越高说明银行在能收回本息的前提下盈利越高,承受损失能力越强  ⑶单个企业贷款比例:银行向最大一家客户或最大10家客户的贷款占银行资本金

的比,反映银行贷款的集中程度和风险状况≤10%、50%→越低说明贷款集中程度低,风险分散

 ⑷中长期贷款比例:银行发放的1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与1年期以上的各项存

款余额的比,反映了银行贷款的流动性状况≤120%→越高流动性越差

4.贷款种类及区域→贷款结构

 品种:银行应在考虑贷款风险、保持流动性、需要服务的客户类型、员工能力等因

素后,在企业贷款、消费贷款、农业贷款等贷款领域中配置贷款额度。

 区域:贷款区域与银行规模有关→大银行分支机构多,一般不对此作出限制;中小

银行将贷款业务限制在其所在的城市、地区或传统服务地区:了解、与当地工商界关系良好、对借款人的分析、贷款跟踪方便可靠,放款安全。

三、贷款程序

(一)贷款申请

(二)贷款调查→银行接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后,应派专人进行调查,

(三)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 6C原则

(四)贷款审批(五)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

(六)贷款发放(七)贷款检查(八)贷款收回

一、贷款定价原则

(一)利润最大化

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存贷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利润最大化不一定

意味着高价格,银行应确保贷款收益足以弥补资金成本和各项费用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扩大市场份额

 必须考虑同业和同类贷款的价格,除非有自己的特别优势,切勿盲目实行高价政策。

有时银行会降低期短期内的利润预期,通过降价稳定其市场地位。

(三)保证贷款安全

 必须遵循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在贷款价格中反映银行承担风险所应该得到的风险

报酬。

(四)维护银行形象

 银行应守法诚信稳健合法经营,不能利用贷款价格搞恶性竞争,破坏金融秩序稳定。

二、贷款价格的构成

(一)贷款利率→贷款价格的主体

 指贷款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

 贷款利率的确定应以收取的利息足以弥补支出并取得合理利润为依据。

 银行支出包括:资金成本、提供贷款的费用及今后可能发生的损失等。

 合理利润:由贷款收益提供的、与其他银行或企业相当的利润水平。

(二)贷款承诺费

 指银行对已承诺贷给顾客,而顾客没有使用的那部分资金收取的费用。

 理由:银行放弃将该笔资金用于其他贷款或投资利益损失的补偿。

(三)补偿余额

 指应银行要求,借款人保持在银行的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和低利率定期存款。  要求补偿余额的理由:资金的提供者才能成为资金的使用者。

补偿余额相当于变相提高了贷款利率

(四)隐含价格

 指贷款定价中的一些非货币性内容,体现为贷款协议中规定的一些附加性条款。

 可以是禁止性的,如规定融资限额及各种禁止事项等;可以是义务性的,规定借款

人必须遵守的特别条款。

 附加性条款不能给银行带来直接受益,但可以防止借款人经营状况的重大变化给银

行造成损失。

三、影响贷款价格的主要因素

(一)资金成本

 指为筹集资金所花费的利息及费用总和。

 一般以现有资金来源情况为依据,不考虑未来利率、费用的变化

 每一种资金来源都会有边际成本(每增加一单位资金所需要花费的利息费用额),

应当使用全部新增资金来源的平均边际成本。

 高进高出,低进低出。

(二)贷款风险程度

 不同种类的贷款风险程度不同→贷款风险费用(风险成本)不同→贷款定价不同  风险费用包括:风险管理费和风险损失补偿费

 风险管理费用可根据历史上某类贷款的平均费用水平,并考虑未来各种新增因素后

确定贷款风险费用率。

 风险管理费用=风险管理费用率×贷款金额

(三)贷款费用

 指银行在贷款之前和贷款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信用调查、分析、评估;对担保品

进行鉴定、评估、管理;对贷款的各种资料、文件进行整理、归档、保管

 通常,银行制定各类贷款的收费标准。

(四)借款人的信用及与银行的关系

 借款人的信用主要指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越好,贷款风险越小,贷款价

格越低

 借款人与银行的关系指借款人与银行的正常业务关系,如借款人在银行的存款情

况,借款人使用银行服务的情况→在银行有大量存款,广泛使用银行提供的各项服务,或长期有规律的借用银行贷款的客户,贷款价格低

(五)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合理,过高贷款价格失去竞争力

(六)贷款供求状况→供大于求价格降;供不应求价格升

(七)其他→贷款期限、经济发展状况、银根松紧等因素

四、贷款定价方法

(一)目标收益率定价法

 根据银行的目标收益率来确定贷款价格,通常用股权收益率来表现。

税前产权资本收益率=(贷款收益-贷款费用)/应摊产权资本

(二)基础利率定价法

 在基础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数额来确定贷款利率。

(四)成本加成定价法

 以借入资金的成本加上一定利差来决定贷款利率,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是这种方

法。

(五)优惠加数定价法和优惠乘数定价法

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使用。

 优惠加数定价法:在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加若干个百分点而形成的利率。

 优惠乘数定价法:在优惠利率的基础上乘一个系数而形成的利率。

(六)保留补偿余额定价法

 将借款人在银行保留补偿余额看作是其贷款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考虑了借款人

保留余额的多少后决定贷款利率的一种定价方法。

一、信用贷款

(一)特点

 指银行完全凭借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

 特点:

1.以借款人的信用和未来的现金流作为还款保证。

2.风险大、利率高→未来的现金流不确定性大

3.手续简便→省去对担保品的选择、估价、管理;对保证人资格、信用、财务等方面的审查

 风险大、谨慎办理、严格审查

二、担保贷款

 含义:银行要求借款人根据规定的担保方式提供担保发放的贷款→不符合信用贷款

发放条件

(一)担保方式与担保贷款的种类

 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有:保证、质押、抵押,对应包括保证贷款、质押

贷款、抵押贷款。

1.保证与保证贷款

 保证:保证人与银行约定,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责任的行为。  保证贷款:银行根据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担保法中规定的保证方式包括: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

 一般保证:保证人保证,当借款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其承担履行债务的责任→负

补充责任

 连带责任保证:保证人保证,由其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履约责任→债权人可以要求

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 银行对保证方式的基本选择:连带责任保证。

2.质押与质押贷款

 质押: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动产或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担保。

 质押贷款:以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 质押物类别:

 动产质押:钱、器物,能移动

 权利质押:票据、债券、存单、提单;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依法可以转让

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其他权利

3.抵押与抵押贷款

 抵押: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抵押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担保。正是由于

不转移抵押物的占有,抵押人可以使用、收益、处分抵押物,从而使抵押物的使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 抵押贷款:以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债权人有权按担保法规定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 质押与抵押的区别:

 质押贷款中,借款人要将质押物作法定移交,但可以不做实际的实物移交,只交付

储存货物的仓库钥匙或货物的可转让储单即可;

 抵押贷款中,借款人不需要移交抵押物。

贷款保证人应是具有法人地位并有经济承保能力的经济实体、其他组织和公民。我国法律规定: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幼儿园、医院等)等不得作为保证人

抵押物的选择

 借款人申请抵押贷款时,应向银行提交抵押物清单,由银行选择符合要求的财产作

为抵押物。

 银行选择抵押物的原则:

 合法性:法律允许抵押的财产

 易售性:市场需求稳定,易于出售且花费小

 稳定性:价格、性能稳定,易于保管、不易变质

 易测性:品质、价格易于测定

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在抵押贷款中,抵押物由抵押人占管;在质押贷款中,质押物由抵押权人占管。

 处分抵押物应具备的条件:

A:抵押合同期满,借款人不能履约还款;

B:抵押期间借款宣告解散或破产;

C:个体工商户作为抵押人在抵押期间死亡、失踪,且其继承人或受遗赠人不能偿还其债务。

 处分抵押物的方式:

A:拍卖B:转让:证券、无形资产的处分C:兑现:有价证券到期

票据贴现是一种以票据所有权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

 票据贴现前体现为票据付款人对票据持有人的负债;贴现后体现为票据付款人对银

行的负债→形式上看是票据的买卖,实质上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转移,通过贴现,银行间接地把款项贷给了票据的付款人,因而,票据贴现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贷款 与其他贷款方式相比,票据贴现特点:

1.以持票人(收款人)作为贷款直接对象,其他是购货企业(付款人);

2.以票据承兑人(第一还款人)的信誉作为还款保证;

3.以票据的剩余期限为贷款期限;

4.实行预收利息的方法,利率较低。

一、信用分析→保障贷款的安全与盈利

 信用分析是对借款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进行系

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

5C”: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以及环境(condition)。

二、信用分析技术

(一)财务报表分析

 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放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上。

 (二)财务比率分析

三、贷款损失的控制与处理

(一)贷款分类

1.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属于事后统计,不利于对贷款风险进行事前控制

2.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

五类贷款的特征

正常贷款

 借款人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银行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各方面情况

正常,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会遭受损失。

关注贷款: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没有问题,但是存在潜在缺陷,继续存在下去将会影响贷款的偿还

次级贷款:贷款缺陷已很明显,正常经营收入不足以保证还款,需通过出售变卖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

可疑贷款:贷款肯定要发生一定的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兼并、合并、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不能确定

损失贷款:贷款大部分或全部分发生损失,特征:

 借款人和担保人依法宣告破产,经法定清偿后,仍不能还清贷款

不良贷款的控制与处理

1.监督企业整改,积极催收到期贷款。

2.签订贷款处理协议,借贷双方共同努力,确保贷款安全。

3.落实贷款债权债务,防止企业逃废银行债务。

4.依靠法律武器,收回贷款本息:借款人无力还贷,银行可依法处分抵押物或追究保证人的的担保责任,若不足以还贷或没有设定担保,可提起诉讼,由法庭解决。

5.呆帐冲销:经充分努力仍未收回的贷款列入呆账,由贷款呆帐准备金冲销,总行审核批准

 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可以避免或减少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

一、含义

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指在商业银行业务活动中,为保持资产流动性和增强资产收益性

而将资金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行为。

 银行证券投资的基本目的: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入最大化。

二、方式(176页)

1.银行为获利而持有各种组合的证券。

2.银行通过管理证券交易账户从事广泛的证券业务。

三、功能

1.获取收益→利息、资本利得

2.分散风险→资产分散;证券投资比较灵活,可根据需要随时买进卖出

3.保持流动性→短期证券作为二级准备

4.合理避税→地方政府债券有税收优惠

5.逆经济周期的调节手段→经济高涨期,贷款需求旺,减少证券投资;反之亦然,熨平银行收益的波动

1.政府债券

 中央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

⑴中央政府债券(国家债券)

 含义:由中央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借款凭证。

 特点: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抵押代用率高

 分类

①按发行对象:

• 公开销售债券:向社会公众销售,可以自由交易。

• 指定销售债券:向指定机构销售,不能自由交易和转移。

商业银行投资的一般是公开销售债券。

②按期限分为:

 短期:国库券;1年以内、用于中央财政临时性开支,贴现发行。

 中长期:公债券, 2~10年为中期,10年以上为长期,用于平衡中央财政预算赤字,

含息票。

⑵政府机构债券

 含义:除中央财政部门以外其它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如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发

行的债券等。

 特点与中央政府债券相似,违约风险小,二级市场交易活跃。

 通常以中长期债券为主,流动性不如国库券,但收益率比较高。

 虽然不是政府的直接债务,通常由政府担保,债券信誉较高,风险较低。  通常要交纳中央所得税,不用缴纳地方所得税,税后收益率比较高。

⑶地方政府债券(市政债券)

 含义:各级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务凭证,多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  分类:按还贷保障程度

①一般义务债券:一般用于提供基本的政府服务,如教育等,由地方政府税收作担保,债券本息全部从税收收入中支付,安全性高。

②收益债券:用于政府所属企业或公益事业单位的特定功用事业项目,由投资项目的未来收益作担保,安全性不如前者。

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和流通市场不如国家债券活跃。

2.公司债券

 含义:公司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发行公司向债券持有者作出承诺,在指

定的时间按票面金额还本付息,分为两类:

 抵押债券:公司以不动产或动产做抵押发行的债券,债券到期公司不能还本付息,债

权人可以依法请求拍卖抵押品,所得收入偿还债务人。

 信用债券:公司仅凭信用发行债券,只有信誉卓著的大公司才有资格发行→实力雄

厚,信用度高,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

商业银行投资的公司债券有限,主要原因:

 公司债券的收益一般要缴纳中央和地方所得税,税后收益比其它债券低。

 公司做为私人企业,破产倒闭的可能性比政府和地方机构大,公司债券的风险大。  由于公司债券的税后收益较低,风险又较高,所以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不如政府债

券。

4.商业票据

 含义:在商品交易基础上产生的,用来证明交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分

为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两种形式。

 商业汇票:债权人签发,要求债务人按约定期限向指定的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票款的

无条件支付命令书,往往由商品交易的卖方签发。由于商业汇票由债权人签发,必须经承兑才具有法律效力。

 商业本票:债务人签发的,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票款的债务凭证。商业本票由债

务人本人签发,无需承兑。

5.资产抵押证券

 含义:以某种资产组合为基础发行的证券,融资成本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普

遍。

 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抵押债券

 应收账款为抵押的债券

 消费贷款为抵押的债券

四、证券投资的风险

(一)含义

 风险:不确定性。

 投资风险:投资者所投资对象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 潜在的投资风险与潜在的投资收益正相关→证券投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

小,收益越小

(二)证券投资风险的类别

 整体性投资风险

利率风险、货币购买力风险、经济波动风险、政治政策风险、市场技术风险

 局部性投资风险

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提前赎回风险、提前偿还风险

1.信用风险

 又称违约风险,指债务人到期无法偿还本息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受证券发行

人的经营能力、资本额、事业前途和事业稳定性等影响

 政府债券信用风险小,特别是中央政府债券,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公司债券、外国

债券。

 除直接了解和调查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外,西方国家银行更多依据权威资信评级机构

评定的债券信用等级对证券进行选择和投资决策。

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

2.通货膨胀风险

 又称购买力风险,是由于不可预期的物价波动使证券投资实际收入下降的可能性  实际收益=名义收益-物价上涨率

 当实际通货膨胀率超过预期时,银行投资收益将大幅下降。

3.利率风险

 由于市场利率波动引起证券价格变动给银行证券投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表现在: ⑴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反向变动,市场利率上升使债券价格下跌,当银行因各种需要在未到期前出售证券时,有可能因为市价下降产生损失。

债券价格=债券利息/利率

⑵利率变化会引起再投资的风险。在利率下降过程中,银行证券投资的利息和到期本金偿还所得到的资金,可能不得不按较低的市场利率重新投资。

4.提前赎回风险

 在利率相对较高的时期,公司债或市政债券的发行一般附有提前赎回条款。

 对于证券投资者来讲,提前赎回条款常属不利,因为银行出售证券后只能以低利率

再投资,因此提前赎回风险也导致再投资风险。

5.流动性风险

 证券难以变现使银行收入受损的可能性。越易变现,就表示流动能力风险越小;反之,

流动能力风险就越大。

五、证券的收益率与价格

 收益率:泛指投资回报,是投资收益与本金之比。

证券投资收益包括利息和资本损益,债券收益率一般与市场利率正相关,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六、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策略

 分散化投资法

 流动性准备方法、梯形期限策略

 期限分离法

 杠铃结构方法、前置期限策略、后置期限策略

 灵活调整法(操纵收益曲线法)

 利率周期期限决策方法

• 表外业务(OBS业务):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

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表外业务有广义、狭义之分。

1.狭义: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与表内的资产、负债业务密切相关,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或有资产或或有负债,有风险,如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

2.广义: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除了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支付结算、咨询、代理等无风险的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

• 通常所说的是狭义的表外业务。

二、特点(251页)→与表内业务相比

1.最突出的特点:提供非资金的金融服务,资金与服务相分离→银行也没有垫付任何资金

2.灵活性大:交易方式自主选择→交易者、中间人、有形市场、无形市场

3.规模庞大:百万美元到上亿美元。

4.盈亏巨大:金融衍生工具杠杆性极高。

5.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

四、发展原因

• 表外业务具备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统一→商行积极发展表外业务的内在因素

1.利润增长的压力:增加资产负债表之外的盈利来源

2.规模扩张的制约:监管当局增强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3.抵御风险的需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分散转移风险

4.拓展市场的途径

5.混业经营的趋势:国家放松管制

6.金融开放的冲击

7.适应竞争的要求: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导致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8.适应客户对银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私人财富的增长,增殖服务需求增加

9.银行自身拥有的有利条件促使银行发展表外业务

10.科技进步的推动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电信技术进步使商行能够设计出更复杂的工具

五、分类

1.按是否构成银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

⑴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包括贷款承诺、担保和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

⑵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无风险的服务,银行只提供服务不承担任何资金损失的风险,收取手续费,不构成银行的或有债权、债务。

(一)商业信用证

1.信用证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双方缺乏了解,互不信任

• 进口商不愿先付款,怕出口商不按时发货;出口商不愿先发货或将单据交给进口商,

怕进口商不付款。

银行可以出面充当保证人

2.含义:进口方银行(开证行)根据买方(申请人)的要求,向卖方(受益人)开立的,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出口商做到单证相符(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条款相符),开证行保证付款的书面承诺→进口商主动请求进口方银行开立信用证,为自己的付款责任做出保证 • 信用证是银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

• 有条件:单证相符、一定金额、规定期限

3.商业信用证特点

• ⑴开证银行负第一性付款责任:出口商直接向银行要求凭单付款,无须先找进口商。 • ⑵信用证是一种独立文件:根据买卖合同开立,但独立于买卖合同,不受买卖合同约

束。

• ⑶银行处理信用证业务时以单据为准,而不以货物为准,即只审查受益人提交的单

据是否与信用证条款相符,以决定其是否履行付款责任。

备用信用证

1.含义:开证行在开证申请人未能履行义务时,受益人只要凭备用信用证的规定向开证行开具汇票(或不开汇票)并提交开证申请人未履行义务的声明或证明文件,即可获得开证行的偿付。

• 实质:开证行对借款人的一种担保行为,保证在借款人破产或不能及时履行义务的

情况下,由开证行向受益人及时支付本利。

2.特点

• 开证行承担的是第二性付款义务。

• 为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提供担保,开立信用证。

票据发行便利(NIFs)

1.含义

 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的(5~7年)、周转性的票据发行融资承诺。 根据这种承诺,客户(借款人)可以在协议期限内用自己的名义以不高于预定利率的水平发行短期票据筹集资金,银行承诺购买客户未能在市场上出售的票据或向客户提供没有销售出部分的等额银行贷款

2.实质

• 票据发行便利实质上是直接融资,是借款人(银行客户)与投资者(票据购买人)

之间的直接信用关系,银行充当包销商的角色。

3.特点

 票据发行人周转性发行短期票据,可以获得连续的资金。

 发行的票据期限短、面额大:期限从7天至一年不等,大部分为3个月或6个月的,

属于短期信用形式。

 包销银行承担期限转变便利的责任。

票据发行便利涉及三种费用:

• 一次性缴纳发行管理费用(承诺费)

• 在每期票据期未向承包银行支付发行费用(发行费)

• 向贷款人支付LIBOR加一定额度的利息(贷款利息)

种类

• 根据有无包销可分为:包销的和无包销的票据发行便利(基于筹资人能够全部售出

的前提)

• 包销的票据发行便利又可分为循环包销便利、可转让的循环包销便利和多元票据发

行便利。

贷款承诺

• 贷款承诺是银行与借款客户之间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契约,银行将在有效

承诺期内,按照双方约定的金额、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要求向其提供信贷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承诺佣金。

1.含义:贷款承诺是指银行承诺客户在未来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双方事先确定的条件,应客户的要求,随时提供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贷款。

事先确定的条件:通常包括贷款利率的计算方式、贷款期限及贷款使用方向等

2.贷款承诺是典型的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

 如果市场利率低于贷款承诺中规定的利率(低1%以上),客户就会放弃使用贷款承

诺。

贷款承诺的定价

• 手续费(贷款承诺金额的一定比例)+承诺使用费(未使用资金的1%)

• 为履约银行必须:保持相应的放款能力、按照约定的利率和其他条款发放贷款、在

贷款承诺采用固定利率时,承担市场利率上升(变动)的损失(风险)。

• 贷款承诺定价要考虑:贷款承诺的期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借款人的盈利能力。

表外业务的风险

1.信用风险2.市场风险3.国家风险4.流动性风险5.筹资风险6.结算风险7.操作风险8.定价风险9.经营风险10.信息风险

远期利率协议

一、远期利率协议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远期利率协议

1.远期与金融远期

• 远期合约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

种现货的契约。金融远期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现货金融资产的契约。

• 远期合约是为了规避现货交易的风险而产生的非标准化契约。金融远期契约中的交

易双方往往均为商誉良好,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尤其在多次交易后,双方的信息基本对称,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

• 金融远期契约主要有远期利率、远期外汇、远期股票。

远期利率合约是买卖双方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时期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按照约定利率借贷一笔约定数额和币种的名义本金的契约。

二、远期利率协议的特点

(一)成本较低;并不进行资金的实际借贷,尽管名义本金额可能很大,但由于只是对以名义本金计算的利息的差额进行支付,因此实际结算量可能很小。在结算日前不必事

先支付任何费用,只在结算日发生一次利息差额的支付。

(二)灵活性大;作为一种场外交易工具,远期利率协议的合同条款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做”,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三)保密性好。

一、互换业务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互换

 互换(Swap),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易对手方根据预先制定的规则,在一段时期

内交换一系列款项的支付活动。这些款项有本金、利息、收益和价格支付流等,可以是一项,也可以是多项,以达到多方互利的目的。

二、互换的特点

1、可保持债权债务关系不变2、能较好地限制信用风险

三、互换的种类

1、利率互换2、货币互换

一、含义

 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或其他委托事

项,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二、性质

1.居间地位。

2.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性质。

3.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获得收益。

4.中间业务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

3.特点

⑴成本低、收益高、易开展、风险少、收入稳定、安全可靠

⑵主要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

⑶创造了新的信用形式

⑷中间业务的交叉性

⑶ 间业务充分利用了银行的资源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意义

⑴增加银行收入

⑵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⑶可以减轻资本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限制

⑷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⑸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

⑹有利于银行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大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加快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全面深入创新

一、含义

•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因不确定因素的单一或综合影响,使商业

银行遭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 商业银行风险涉及四个基本要素:风险承受者、收益和风险的相关程度、不确定性

因素和风险量度。

不确定因素

• 与银行经营的经济环境、经营策略、银行经营者、金融工具的选择有关。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源于客观经济环境及其经营策略和管理水平

(一)商业银行的风险源于客观经济环境

• 银行的业务经营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的,经济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可能对

银行构成风险威胁。

• 客观经济环境分析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

四、商业银行风险的类别→按业务面临的风险

1.流动性风险: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应对客户取款需要或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引起的风险。

• 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可能导致所有债权人挤兑,银行也从流动性问题转向清偿问题,

可能进一步导致银行倒闭。

• 评判指标:存贷比率、流动比率、大面额负债率、存贷变动率等。

银行保持流动性的途径

• 1.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中储备流动性 ,即保留一定的现金资产和信誉好、流动性强、

易变现的证券,如国库券及其它的政府短期债券等。

• 2.银行直接在金融市场购买流动性,即在金融市场购买短期资产增加其流动性。 • 银行保持流动性以牺牲收益为代价,因此银行对流动性需求的测定非常重要。

2.利率风险:市场利率波动造成银行持有资产的资本损失和对银行收支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风险。

• 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因素

• 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存款种类、数量、期限、贷款种类、数量、期限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 市场利率的波动:受货币供求影响→货币供给:国际货币市场 、股票和债券市场、

经济增长;货币需求:投资需求、通货膨胀

衡量指标:利率风险敞口、利率变动等。

• 利率风险管理方法:融资缺口管理、持续期缺口管理、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等手段。 • 研究利率风险必须重点研究央行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价格水平、国际金融

市场等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3.信贷风险:接受信贷者不能按约偿付贷款的可能性,将导致银行产生大量无法收回的贷款呆账,严重影响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过度的信贷风险可能导致银行倒闭。 • 从原因分析,可分为客户风险和贷款决策风险。

• 客户风险:也称企业风险或道德风险,是借款者将经营管理面临的各种风险转嫁到银行,而使银行贷款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贷款决策风险:指银行自身贷款业务的组织和管理上,由于贷款决策的失误而引起贷

款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4.投资风险:银行因受未来不确定性的变动影响使其投入的本金和预期收益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 按投资内容包括证券投资、信托投资、租赁投资风险。

• 投资风险主要来自经济风险、政治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 经济风险:投资风险的主要来源

• 内部风险:被投资方经营管理不善引发,一是被投资方经营无方使运营结果得不到

应有补偿;二是被投资方财务运营得不到补偿出现破产、违约的可能。

• 外部风险:被投资方之外的经济因素引发,包括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

汇率风险等。

• 政治风险:政治体制变动、政策变动引发,会强烈影响国内经济活动,并在投资收

益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对银行投资影响相对较大。

• 道德风险:被投资方不诚信、不履行义务引发。

• 法律风险:投资行为不合法引发。

5.汇率风险: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属于外汇风险的范畴。

• 衡量指标:外汇风险敞口、汇率变动等。

6.资本风险:商业银行资本金过少,缺乏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缺乏对存款及其他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

• 银行资本越充足,承受违约资产的能力越大,资本风险下降,但盈利性下降。 • 衡量指标包括资本与存款比率,资本与资产比率等等。

一、含义

•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职员从

事的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制约,以减少和控制潜在风险损失的一种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的自律行为。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 银行通过建立内控机制来控制风险,防止减少损失,保障经营活动安全顺利的进行,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风险损失发生前,以最低成本控制风险

2.风险损失发生后,以最少损失确保盈利

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

1.含义

• 内部稽核指商业银行对自身的稽核检查,是商业银行内部为银行服务的、对控制系

• 统和经营质量进行独立评估的一项功能。 功能:防错、纠错、保障和揭露,且通过进一步消除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不利因素和

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制度,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2.内容

资产负债稽核 会计稽核 财务稽核 金融服务稽核 横向联系稽核

4.稽核方法

观察法、审阅法、听证法、复查法、核对法、盘点法、查询法

第四节 银行风险管理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

• 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流动性来源不足以满足流动性需求而引发清偿问题的可能性。 • 手段:流动性需求预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流动性需求的预算来估计是否发生流动

性缺口,当发生流动性缺口时,银行将通过流动资产变现或在金融市场购买流动性解决。

二、信贷风险管理

• 信贷风险指银行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可能性。

• 授信对象不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点存在差异。

• (一)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

• (二)消费贷款风险管理

• (三)不动产贷款风险管理


    相关文章

    我国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风险 管理研究 学科专业:金融学 作者姓名:李 振 指导教师:陈忠阳 作者简介:李振,出生于山东嘉祥,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11级本科金融学二学位学生,学号201125007 论文摘要 随着 ...

    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是战后出现的最大国际借贷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借贷资本和银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跨国银行是欧洲货币市场的经营主体.美国跨国银行长期以来是欧洲货币市场实力最强大的银行,对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

    货币银行学4学分大纲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学 分] :4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 [总 学 时] : 64 [适用对象] :金融.保险专业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政治经济学.西 ...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于住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购置住房.在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起步较晚,由于制度的.法律的.操作的以及收入变化的因素等,导致了个人住房贷 ...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1

    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 填空题 1.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一国或国家货币联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金融秩序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管机构,也是国家最重要 ...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银行学,王广谦)习题

    第一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 填空题 1.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一国或国家货币联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金融秩序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管机构,也是国家最重要 ...

    金融学网考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 目前,我国的银行组织形式主要采取( ). A)单一银行制 B)分支行制 C)银行持股公司制 D)跨国银行制 2. "劣币驱逐良币"一语出自 16 世纪英国政治家.理财家( )给英国女王的建议书中. A)格雷 ...

    个人空间 | 如果银行存款利息收入金额不大,则将其全部作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2:19:14, 分类: 财务会计 如果银行存款利息收入金额不大,则将其全部作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结论1:从注册会计师实务操作及银行存款性质的角度 在四大工作的某朋友--一般企业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应放入经营活动(活期存款利息收入通常 ...

    外资银行进入.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进入.金融深化发展现状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资产和业务概况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以后,外资银行在我国取得了较 ...

    金融学课程标准(经济专业)

    陇东学院经济学专业课程标准 <货币银行学> 1.课程编码:0332308 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3.总 学 时:54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4.学 分:3学分 5.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6.选用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