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报告(定稿)

迈向现代化 建设幸福城

共同开启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朱民阳

(2011年6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奋力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六个注重”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部署和实施“八项工程”的重要决定,全面总结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江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江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为共同开启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 1 —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和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江阴市委始终坚持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幸福江阴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幸福江阴建设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经济转型快速突破的五年,是城乡发展日新月异的五年,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五年,是社会建设活力迸发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江阴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黄金发展期。

2005年末,江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后,我们深入思考“小康达标后干什么?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引领全市上下探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科学之路。在2006年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战略构想,标志着江阴的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06年起,我们每年都举办“幸福江阴(北京)高层论坛”,邀请上级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对幸福江阴建设会诊把脉、建言献策。根据“五民五好”的发展愿景,我们制订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市政协开展五项专题调研并提出建议。2007年,江阴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门作出《关于深入推进幸福江阴建设的决议》,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幸福江阴的强大合力。

— 2 —

2008年,我们制订《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8-2010)》,并逐年对年度目标进行责任分解,将幸福江阴建设目标化、具体化,促进了经济与民生、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态的互动发展。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们坚持“民生重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坚持“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实施“六个抢”、“十个抱团”等措施,取得了经济稳健增长、群众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称赞“化危为机,江阴有股劲”。2010年初,我们贯彻落实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幸福江阴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召开幸福江阴建设再动员大会,启动编制《建设幸福江阴新三年(2011-2013)行动纲要》,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力求“在„幸福社会‟建设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来”。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我市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名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40多项全国性和国际性荣誉,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 “八连冠”。特别是2008年,我市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五年来,我们以转型发展为引领,既实现了经济总量的翻番增长,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坚持民生倒逼转型,突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2010年,在

— 3 —

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01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38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3.5倍和2.7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发展突出“紧接二产、密连三产”,探索实践工业反哺农业“七种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全市农业规模经营比例从2005年的46.8%提高到2010年的80%。工业发展突出“存量调优、增量调高”,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等,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新兴战略性产业育成化。2010年,在完成工业总产值5458亿元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五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突出“港城互动、双轮驱动”,从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高度,大力实施临港新城“500天行动计划”和“新三年行动纲要”。2010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2.8倍和20.6倍,实现了临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经济量质并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34%提高到2010年的39%,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持续深化。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展 “质量与知识产权促进年”等活动,成立全国县(市)首家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累计建成“三创”载体210万平方米。大力实施专利、品牌、标准战略,99家企业先后参与210个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订。2010年,全

— 4 —

市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五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人才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坚持“一个领军型团队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累计引进“530”项目128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名;打造江阴“人才特区”,积极对接上海杨浦,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建立柔性人才库,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5万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引导开发园区“二次创业”,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科技新城,已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成为新兴产业主阵地;靖江园区成为全省跨区域开发的率先实践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到位注册外资累计达29.7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亿美元,2010年对外投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推进企业资本运作,“江阴板块”不断扩容,五年培育科技型拟上市公司100家,新增上市公司12家,上市股票累计达30只。

五年来,我们以富民增收为重点,既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更构建了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既做大经济„蛋糕‟,更分好利益„蛋糕‟”。“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分别是2005年的1.87倍和1.74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实施“5年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121”阳光扶助工程以及大中专学生促进就业行动,解决本地

— 5 —

劳动力就业12万人次。鼓励和支持创业。建立健全政策、服务、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促进机制,实施相对宽松的创业准入门槛。2010年,全市私营企业注册数增加到2.34万家、个体工商户注册数增加到4.99万家,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3.2倍。扩大群众投资渠道。大力发展富民合作、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拆迁安臵办法,让拆迁工程成为惠民工程。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城镇职工、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16.2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并轨城保,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参保率达到100%,“城保”扩面累计净增22.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累计达170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加98.2万人次。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一体,以企业冠名为主体的慈善基金总额达到11.7亿元,创全国同类城市之最。 五年来,我们以城乡统筹为目标,既实现了全市域布局的优化完善,更促进了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坚持“既要城里人说好,也要农村人说好”的理念,按照“城市发展学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上海”的导向,不断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规划布局不断优化。把全市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大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以大智慧、大手笔、大举措快速推进城乡建设,“一中心四片区”的城市布局初步形成。创新设立临港新城,稳妥推进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重点区域实施组团式开发、板块式推进,相继实施城市客厅、謔山湾新城、南门地区、西组团的

— 6 —

开发建设,新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一大批功能性城建项目建成投运。完成老小区改造320多万平方米,平改坡1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7.7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房60.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以实施“三路工程”和“新三路工程”为重点,五年来,道路建设累计投资84亿元,新增道路588公里,改扩建“断头路”15公里,基本建成干支相连、城乡一体、快速通畅的路网体系,路网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肖山水厂三期工程建成投运,自来水实现同网同价。川气东送工程江阴段建成投运。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三中心”、“四大数据库”等城市信息平台相继建成,“12345”公共服务呼叫热线深入民心,市民卡工程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我市成为全国同类城市首家信息化示范市。镇村面貌显著变化。制订完善各镇(街道)新市镇建设规划,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新市镇,被撤并乡镇建设管理不断加强。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形成“大城管、动态化、数字式”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持续开展村庄整治工程,积极实施一街五村“三臵换”改革试点,新建社区15个,农民集中居住率达68%。建成无锡市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2个、示范村178个。

五年来,我们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既实现了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更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注重以生态优化倒逼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提升。生态意识不断强化。倡导“环境污染是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的理念,在政府、企

— 7 —

业、学校、社区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消费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关爱环境的良好氛围。生态制度创新落实。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科学决策、专家咨询、项目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入实施生态文化、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清洁家河”工程,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开征主要污染物有偿使用费,率先实行镇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发布制度,推行“河长制”落实环保责任。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污水管网累计达1650公里,城区和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1.7%和83.5%。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持“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五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5.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增加到20.1%和45%,其中林木覆盖率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循环利用为导向、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万元GDP 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分,五年累计提高了7分。坚持“不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高水平发展”的理念,在南部六镇2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不开发区域”,为可持续发展留好空间。 五年来,我们以素质提升为核心,既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更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坚持“既要身体好,更要心智好”的理念,大力推进事关百姓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

— 8 —

对幸福感的平均打分达到87.44分。一体化推进民生工程。强化“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倡导绿色出行,率先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分担率从2005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24%。坚持“民生无小事”,积极推进道路畅通工程、放心食品工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等实事工程。实施三轮累计2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168万人次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倡导“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获得“全国老年人宜居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域统筹公共服务。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不断优化整合,市、片区和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类文化体育服务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靠文化”的理念,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镇村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达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8%。成功举办纪念撤县建市20周年、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等活动。多层次创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创新创造和奉献中感受幸福,在造林绿化、城乡建设、文化繁荣上,积极采取企业赞助、冠名联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城乡注册志愿者达12.8万人,慈善义工超过1万人;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建立完善大信访、大调解格局,技防城建设实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群众对社会

— 9 —

治安的满意度达98.8%。

五年来,我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既实现了执政能力的巩固提升,更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坚持用党员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来保障发展,巩固了团结向上、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时代先锋”、“诚信榜样”评选等典型引领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人大监督的实效性不断增强。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党管武装工作取得新成效,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通过公推竞岗、公推直选、交流轮岗等形式,干部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五年来,市管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从44.85岁降至43.44岁;市管领导班子成员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上升至70.2%,提高了30个百分点;市管女干部从60人增加到129人,增加了115%;非中共干部从19人增加到27人,增加了43%。干部培训效果明显,组织市管干部和机关中层干部“双新轮训”、基层干部“带头人”培训工程、第二代企业家培训工程、“企业家大讲坛”等培训活动,构建了网络学习平台。先后选调两批共60名干部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培训。基层组织建设

— 10 —

不断创新。以争创全省党的建设模范区为统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主题活动,有效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实现党员人才服务中心全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服务体系。创新多层次“结对共建”模式,促进各类党组织资源共享、人才互动、活动互助、优势互补。形成了以“七彩党建工作法”为引领的党建特色品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开展重点重大工作专项督查117次,有效保证了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突出反腐倡廉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深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拓展源头防腐领域,创建“江上清风”廉政文化建设品牌,90多家单位被命名为省市廉政教育基地和示范点。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创新建立党代表监督工作站,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家县级电子监察平台。坚持纠建并举,深入开展机关“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组织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省委、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 11 —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从初步构想到清晰蓝图,从集思广益到创新实践,从市委倡导到百姓认同,最深刻的转变是科学发展推动了思想再解放、理念再创新,最实质的突破是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同步提升,最生动的实践是城乡联动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是科技人才激发了经济社会的内生动力,最宝贵的财富是在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中凝聚了人心士气。江阴不但日益展现出殷实富裕、开放大气、环境优美、团结向上、风清气正的生动模样,而且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幸福江阴”成为江阴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江阴人民不竭的精神动力,成为江阴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幸福江阴建设为江阴的科学发展探索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在实践中也积累起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主要是:

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的根本导向。我们坚持把幸福江阴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围绕 “五民五好”的奋斗目标,“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惠民利民上,促进了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人民幸福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幸福江阴建设的成果,才能凝聚起最广泛的智慧,形成最强大的合力。

必须始终坚持以统筹协调提升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妥善协调处理各方利益,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统筹新型工

— 12 —

业化、城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城市竞争力从经济实力强转变为综合实力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践证明,统筹协调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只有统筹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必须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坚持用改革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创新来化解发展中的矛盾,以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为引领,突出政府与企业互动、行政与市场互动、内力与外力互动,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出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与合力。实践证明,体制机制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只有与时俱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充分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不断取得发展的突破和跃升。

必须始终坚持以江阴精神激励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坚持把华西经验、江阴精神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把开展“七个学”、“结对竞赛”等活动作为转型发展重要途径,攀高比强、取长补短,全市上下更加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经受住了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次跨越。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快慢,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激励斗志、跨越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保障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石,不断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突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 “三支队伍”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

— 13 —

全社会形成了凝心聚力、创先争优、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只有党的组织坚强有力,只有党建工作扎实推进,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还较为突出,以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推进经济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群众增收与经济发展还不够同步,富民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四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还需加大,全社会共建共享幸福江阴的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市民素质和人口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对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满怀发展豪情,深感责任重大。今后的五年,是我们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的攻坚时期,从探索幸福江阴建设向探索幸福社会建

— 14 —

设迈进的重要阶段。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三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考验:一是科学发展如何先行?面对“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赞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荣誉已经过去,成绩属于昨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区域一体化日益深化,产业高新化全面提速,转型发展已成为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可以说,转型发展的加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发展的先行度。能否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激发创新活力,破解要素制约,在转型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这是江阴新一轮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是幸福江阴如何深化?当前,增进民生幸福成为社会各界的发展共识,提升百姓福祉成为科学发展的施政导向。五年来的幸福江阴建设,为我们探索了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然而,幸福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是永不停息、永无止境的。能否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盼,不断丰富幸福内涵、提升幸福品质、做响幸福品牌,这是江阴新一轮发展肩负的重大使命。三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何率先?“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总定位,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是省委对苏南发展的总要求。放眼周边,越来越多的先进县市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十二五”发展的目标定位。必须看到,“第二个率先”的发展竞跑是对城市竞争力的重新洗牌。能否抢抓机遇、创新实践、率先作为,这是江阴新一轮区域竞争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这样的形势和要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 15 —

展观,以“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民生优先、幸福导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区域融合;生态优化、文化提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五大基本策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探索幸福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

围绕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把江阴打造成为“三区三城”,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创新型经济的先导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江海联动的枢纽港城、学习进取的创新智城、和谐宜居的幸福名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必须看到,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更大多数人更全面的发展”,与幸福江阴建设所追求的“更大多数人更幸福的生活”,这“两大目标”在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发展上是有机统一的。实践中,我们要将“两大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把提升百姓福祉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坚持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变成幸福江阴建设不断提升的过程,力求让每一个勤劳、淳朴、诚信的江阴人进一步在个个都有好工作中创造幸福、在家家都有好收入中提升幸福、在处处都有好环境中享受幸福、在天天都有好心情中品味幸福、在人人都有好身体中体验幸福,

— 16 —

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江阴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生为本,推进产业现代化,力求工作更充实。致力于藏富于企,在政策和要素的聚集中,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大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以质量提升促进总量扩大、滚动发展,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立市”新格局。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经济基础。到2015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力争达到45%,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 比重达到3%。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富为纲,推进社会现代化,力求收入更富足。致力于普惠于民,积极拓宽群众持续增收渠道,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保障帮扶贫弱群体,做大做强中等收入群体,鼓励和保护富裕群体合法权益,让社会各阶层各展所长、各尽所能。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标志。到2015年,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1以内。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享为先,推进生态现代化,力求环境更宜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提升,大力推进不开发区域建设,健全生态倒逼机制,完善区域功能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全市域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内在要求。到201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GDP 能耗比2010年下降20%,环境质量

— 17 —

综合指数达到95分,不开发区域的核心区和一般区土地开发强度分别下降到8.5%和10.5%以下。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安为基,推进城市现代化,力求心情更舒畅。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以能级提升为目标、以特色彰显为依托、以品质消费为动力,从城市软硬环境入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强城市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一个中心城区、四个卫星城区”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70%,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0%以上。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强为重,推进人的现代化,力求身体更健康。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开展幸福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努力把江阴从人口数量大市变成人力资源强市。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根本目的。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增加到3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8%,体育人口比重达到5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 新使命催生新动力,新任务呼唤新作为。幸福江阴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继续以敢为人先的信心和决心,在理念上求突破,在机制上求创新,在工作上求实效,用现代化的目标引领发展,用现代化的思维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方式推动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幸福导向、创新驱动、统筹发展、

— 18 —

标杆引领”的基本原则:

幸福导向,就是要用幸福衡量发展,用民生倒逼转型。把提升百姓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力求惠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百姓幸福感的方式方法,着力破除制约幸福感提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以民生需求倒逼思想观念解放,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倒逼发展环境优化。

创新驱动,就是要用改革赢得先机,用创新激发活力。把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创新作为率先发展的首要支撑,以改革促发展、促开放,以创新增活力、强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坚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统筹发展,就是要用协调共促稳定,用发展共创和谐。把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作为发展的重要路径,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促进绿色增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文明有序;坚持民生与民主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标杆引领,就是要用典型凝聚合力,用先进激发斗志。把学

— 19 —

习先进、超越自我作为发展的重要方法,进一步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进一步拉高标杆、开阔视野,以国内外先进地区为新坐标和参照系,外学新加坡,内学沪广深,创新开展产业转型学上海杨浦、居民增收学深圳宝安、城乡统筹学上海嘉定、不开发区域建设学广州增城、市民素质提升学上海卢湾(新黄浦)等“五个学”活动,把江阴的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全国发展的大格局、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趋势中来考量和谋划,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抢占转型发展的制高点,加快确立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措施

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攻坚突破,确保落实。今后五年,我们要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为重点,着力构建“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夯实经济基础。加快产业现代化,既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民生福祉的经济基础。未来五年,必须紧紧抓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个关键环节,推进江阴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1、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仍是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上,要深入实施“以工哺

— 20 —

农”、“接二连三”战略举措,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农业的“小比例”也能取得大发展、获得高效益。工业上,要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把重点重大项目投入作为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着力加强与国外行业龙头企业和央企的合资合作,全力推进科技型、规模型、环保型、效益型龙头项目落户江阴、落地生根。开发区要加快转型为科技新城,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全力建设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临港新城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靖江园区要努力发挥跨江联动开发的先导示范作用,围绕优势产业,加快打造千亿园区;各镇(街道)要突出产业集聚、优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加快传统制造业高新化,引导企业技术革新、装备更新和品牌创新,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占比在2010年65%的基础上,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上,要突出政策引领、载体建设、体制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功能集聚区相互促进,大力推进主辅分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投资、现代商贸等服务业。“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

— 21 —

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争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健全完善全市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要积极构筑创新载体和功能平台优势。围绕创建国家级功能性载体的总目标,按照“人性化、专业化、社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五年再新建“三创”载体100万平方米,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集中集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特色的产业基地。要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结合的倍增效应。创新推进“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大赢家”的转型发展模式,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信贷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金进行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实现科技企业的加速裂变扩张,全力打造全国县域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合作创新示范区。

3、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不断增强转型发展的活力。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 “千人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城市转型需要,吸引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到江阴创新创业。“十二五”期末,全市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

— 22 —

重达6%以上。要加快培育本土优秀人才。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工程与“百千万”技能人才引进培训工程,为转型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万人;加快对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和引导,打造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胆略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要营造留人用人的发展环境。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

4、大力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以国际化、高新化为导向,引导企业在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提升中培育核心竞争力。要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赴境外投资,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以“总部—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的形式向外扩张,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兼并、租赁、重组、臵换等方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形成2家千亿级企业集团、8家500亿级企业集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优势成长型科技企业健康发展。要推动企业资本经营。保持并放大“江阴板块”的领先优势。“十二五”期间,培育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公司3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拟上市公司100家,新增上市公司20家以上,上市公司累计超过50家。

— 23 —

二、以提升城市能级为重点,着力构建“功能完备、活力充沛”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城市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使生产与生态、城市与农村、现实发展力与未来竞争力更加协调,打造我市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

1、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扎实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规合一”,加快打造“一个中心城区、四个卫星城区”的新格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按照“大集中、小分散、多组团”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南拓,推动城市形态由带状向块状发展,为加快城市现代化注入新动力。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树立精品意识,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建筑的规划设计,促进风格、色彩、形态和谐统一,形成我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2、以高标准建管提升城市功能。要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轨道交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新一轮市域主干道建设,拉开城市骨架,构建以深水港、干线航道、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为支撑的大交通格局。加快提升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城市发展“215计划”,推进活力、低碳、和谐、魅力、生态“五大工程”,建设高效便捷的现代城市,打造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加快提升城市现代管理能力,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基础信息

— 24 —

投入、管理和应用,推进人性化服务、网络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以一流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吸引一流的产业和人才,全面加快产业和城市同步转型。

3、以高品质特色消费增强城市辐射。要大力培育特色品质消费,加快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大力拓展文化消费、医疗消费、教育消费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消费名街、消费名店、江阴名品。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引进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和企业50家以上。全力扩大休闲旅游消费,充分挖掘徐霞客故里、军事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引进战略资本,创新发展旅游休闲业,使江阴成为城市旅游的目的地。着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在事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的领域发挥好政府的监管作用,保障农副产品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加强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建设一批示范街、示范店,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4、以高水平建设加快城乡融合。要坚持把新市镇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内涵的重要节点,通过强化规划设计、挖掘山水人文、营造景观水廊等方式,真正把新市镇打造成人口集中居住、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小城市,促进农村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全面加快城乡融合进程。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三臵换”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和农民集中居住模式,使农村发展的格局取得更大突破。高度重视

— 25 —

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多渠道探索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重视城乡结合部、镇域联接带和被撤并乡镇的发展,从全市域层面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形象。

三、以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为重点,着力构建“多元和谐、共生共荣”的橄榄型社会新结构,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筑牢社会基础。社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地区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突破,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1、畅通“五大渠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要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突出工作重点,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如期实现。从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慈善金等“五金”入手,拓宽就业增收、创业增收、投资增收、社保增收和帮扶增收等“五大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增加保障性收入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积极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 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确保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 26 —

2、构建“五大体系”,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要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制度接轨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保障网。要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重点抓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确保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要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更加注重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努力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使养老服务与社会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整合“五大力量”,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社会结构的调整需要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要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理念,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强人民幸福感的要求,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等“五大力量”,探索“民主促民生、共建促共享”的社会管理机制,构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保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要进一步

— 27 —

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企业家依法诚信经营,善待企业员工,重视环境保护,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扶社会弱势群体,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我市企业的一种文化特色。要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与监管力度,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支持发展行业性社会组织,引导发展学术团体、网络社团等社会组织。完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机制,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规范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公信力。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十二五”期末,城乡社区全部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四、以不开发区域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生态环境新优势,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拓展发展空间。环境优势是最宝贵的优势,生态发展是最可持续的发展。要从“环保优先”走向“生态自觉”,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突出生态布局优化,推进区域功能提升。要创新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南部六镇资源,优化规划定位,促进产业提升,努力实现不开发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在保护

— 28 —

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走高效益农业、高水平工业、高品质人居、高标准旅游的发展新路,实现更高要求、更高水平的发展,为全市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完善转移支付、生态补偿、飞地招商、目标考核等政策,加快建设农田、水源地、林地、旅游景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五大功能区建设,打造城市“绿肺”、“绿肾”,让不开发区域成为苏南乃至全国转型发展的重要实验区和示范区。

2、突出生态制度建设,强化刚性约束机制。要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全面引入市场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新机制,全面提升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3、突出生态环境改善,提升人居生活品质。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和污泥处理无害化,重视雨污分流和中水回用,加快备用水源地建设。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工地道路扬尘、工业烟尘粉尘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力度,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防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坚持不懈开展植树造林,扩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成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十二五”期间,创成“联合国人居

— 29 —

环境奖”。

4、突出生态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约集聚。要从功能、平台、政策、服务等方面着手,以产业链为联结,以资源共享为纽带,全力打造各显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十二五”期末,开发园区亩均产出达到650万元以上。加快“退城入园”、“腾笼换凤”步伐,加快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和改造,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建成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以提升市民素质为重点,着力构建“开放包容、平和理性”的社会发展新环境,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注入生机活力。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和动力。提升市民素质,就是以提升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为目标,加快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和融洽的社会关系。

1、强化广泛参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要在学习中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塑造城市的精气神,使学习成为江阴的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源泉。注重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的互动,打造各类学习平台,完善学习保障制度。突出教育优先,立足教育公平,构建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大教育”体系,打造市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综合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重点抓好学习型机关、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家庭建设,夯实学习型城市基础。强化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现代农民等培训,充分调动市民学习

— 30 —

积极性,培育市民开放大气的心态、理性包容的品质、宽广博大的胸怀,营造在和而不同中学人之长、创我之新的环境和氛围。

2、强化教育引导,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要大力实施“百万人口素质大提升工程”,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围绕“创文明城、做文明人”的主题,深入实施行为规范工程、素质培训工程、典型引导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长效机制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对市民的幸福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深入推进“朝阳行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健全志愿者长效化管理制度。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大力推进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创新人口管理机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培训,促进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3、强化多元和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注重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互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繁荣。保护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文化设施新一轮达标建设,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体系。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加快推进专题文化场馆建设。以文艺作品、广播影视作品等为重点,创作一批有特色、有水准、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推进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龙头型文化企业。广泛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交流,提升

— 31 —

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强化公开公正,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要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加强依法行政,完善以行政机关执法为主的综合执法体制,切实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预警和应急管理等机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重点,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把江阴初步建成行政依法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建设示范区。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时代精神。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

目标要达到、蓝图要实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主线,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江阴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

— 32 —

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真正体现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

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党校轮训等多种形式,强化理论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着力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扎实开展创先争优等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

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要深入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不照搬、不停步,锐意创新,勇于开拓。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先试先行,在全社会营造敢创新、善创新、能创新的良好氛围。

用民主团结凝聚发展合力。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努力扩大党内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

— 33 —

民武装等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把老干部的积极作用发挥好。

二、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以结构优化为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优化领导班子结构,选优配强“一把手”,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原则,维护团结,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合力。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工作经历结构,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女干部和非中共干部。开展广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干部培训,促进领导班子群体素质提高和整体功能发挥。

以深化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十二五”期末,新提拔委任制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比例达到15%左右。加大差额选拔力度,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部记实制度。加大干部交流,每年交流比例保持在20%左右。注重从基层培养和选拔干部,健全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信访一线、招商一线、窗口一线、社区一线的多岗位培养模式,加大优秀村(社区)干部培养选拔力度。

以制度建设为目标,不断提升干部管理水平。要健全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完善党内通报制度、

— 34 —

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健全领导干部日常管理、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多方联合审计等制度,对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实行重点管理、重点监督。完善制度管人的科学机制,形成集教育、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干部管理体系。

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考核体系。要坚持显绩考核与潜绩考核相结合、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民主评议和社会公认相结合的原则,推行“三公四评”制度,完善覆盖机关部门、镇(街道)、开发园区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并以此作为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级干部创新执政理念,提升执政能力,维护执政形象。

三、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要以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为抓手,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创新党建理念,赋予基层党建新内涵。要树立促发展的理念,力求党建工作与转型发展相结合,真正实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的。树立惠民生的理念,采取融合、渗透、整合、关爱的工作方法。树立创品牌的理念,以“七彩党建工作法”为引领,扩大江阴党建品牌的知名度。树立强投入的理念,以建立“强基工程”专项资金为基础,加强党建工作载体、平台和阵地建设。树立大党建的理念,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依

— 35 —

托、共建共享为内涵的工作格局。

健全组织设置,拓展基层党建新领域。要适应“两新”组织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等新变化,科学调整组织设臵,加快“两新”组织组建党组织的步伐,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动态组建率力争达到100%。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通过创设专业型党组织,依托产业链、行业协会,借助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员管理站等建立健全党组织,推动党建工作在各领域的有效覆盖。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基层党建新格局。要针对农村、社区、企业、机关等不同类型和特点,通过党员目标承诺、“一人一职”、“设岗定职”等,健全完善党员分类管理机制。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整合研究力量,健全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的鲜活经验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全面推行民主自治、党员履职积分、党员提案和党代表工作站等,不断完善民主促进民生机制。完善市、镇(街道) 、村(社区、企业) 三级党内关爱帮扶体系,逐步健全党内关爱机制。

丰富工作内容,探索基层党建新途径。要强化党建工作示范化引领,广泛开展“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实施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推行质量管理论证,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行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加强电子党务、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建设,加快党建信息化进程。争创党建工作品牌化特色,大力开展

— 36 —

党建品牌工程创评活动,形成一批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单位。

四、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公信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事关民心向背和事业成败。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同心同德、团结合作。团结是一种品质和修养,更是一种责任和能力,是改革发展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要继续巩固江阴团结进取、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统筹协调、团结合作,形成锐意奋进不争论、凝心聚力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坚持转变作风、提高效能。要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发展目标要更加符合市情实际、更能反映基层诉求、更好地体现群众意愿。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克服形式主义和浮躁情绪,力戒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多做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

坚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强化党内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的运行监控机制,严肃查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风

— 37 —

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们,崇高的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苏省委和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继往开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幸福江阴建设新局面、攀登现代化建设新高峰而努力奋斗!

— 38 —

名 词 注 解

1、六个注重: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工作提出的六个方面的新要求,即: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2、八项工程:2011年4月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提出,全省“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实施八个工程:即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文化建设工程、民生幸福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党建工作创新工程。

3、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是指用4年时间(2010年—2013年)重点打造以风电为主的低碳产业、车船装备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产业、现代物流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新传感器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园区、地区总部经济园区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

4、“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是指对女40周岁、男45周岁以上的弱势就业群体,给予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培训等政策扶持,帮助其实现再就业。

5、“121”阳光扶助工程:是指对女40周岁、男45周岁以上

— 39 —

的弱势就业群体,劳动保障部门给予1次申请、2次推荐、1个月内上岗的就业帮扶。

6、创先争优活动:即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

7、七彩党建工作法:是指“红色先锋”、“橙色关爱”、“金色活力”、“绿色和谐”、“青色成长”、“蓝色民主”、“紫色品牌”等七大特色化党建方法。

8、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是综合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包括农业的产出效益、科技进步、产业化经营、物质装备、生态环境、支持保障等六大类21个考核指标。

9、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是综合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包括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等4个考核指标。

10、体育人口:是指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强度中等以上的社会群体。

11、“百千万”技能人才引进培训工程:是指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引进100名紧缺型高技能人才,每年自主培养3000名高技能人才,每年开展1万名技能人才提升培训。

12、城市发展“215”计划:是指从2011年起,用两年时间,实施100余个重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推进活力工程、低碳工程、和谐工程、魅力工程、生态工程等五大工程。

— 40 —

13、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是指一个社区党委、一个居委会、一个管理服务站、一个综合治理办公室。

14、“绿肺”、“绿肾”:“绿肺”是对城市中提供新鲜氧气地方的形象称谓;“绿肾”是对城市中具备水体净化功能的湖泊、湿地等的形象称谓。

15、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是指联合国人居中心为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上作出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而设立的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项。

16、百万人口素质大提升工程:是指在全市深入推进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社会文明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五大行动,全面提高全市人口整体素质。

17、朝阳行动:是指通过环境育人、阵地育人、队伍育人、实践育人,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

18、三公四评:是指目标公开、实绩公示、群众公议,上级评、本级评、内部评、基层评。

19、“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

20、“五好”党组织:是指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基层党组织。

— 41 —

迈向现代化 建设幸福城

共同开启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朱民阳

(2011年6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江阴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奋力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六个注重”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部署和实施“八项工程”的重要决定,全面总结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江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江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为共同开启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 1 —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和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江阴市委始终坚持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幸福江阴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幸福江阴建设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经济转型快速突破的五年,是城乡发展日新月异的五年,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五年,是社会建设活力迸发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江阴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黄金发展期。

2005年末,江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后,我们深入思考“小康达标后干什么?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引领全市上下探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科学之路。在2006年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战略构想,标志着江阴的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2006年起,我们每年都举办“幸福江阴(北京)高层论坛”,邀请上级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对幸福江阴建设会诊把脉、建言献策。根据“五民五好”的发展愿景,我们制订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市政协开展五项专题调研并提出建议。2007年,江阴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门作出《关于深入推进幸福江阴建设的决议》,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幸福江阴的强大合力。

— 2 —

2008年,我们制订《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8-2010)》,并逐年对年度目标进行责任分解,将幸福江阴建设目标化、具体化,促进了经济与民生、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态的互动发展。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们坚持“民生重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坚持“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实施“六个抢”、“十个抱团”等措施,取得了经济稳健增长、群众稳定增收的良好局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称赞“化危为机,江阴有股劲”。2010年初,我们贯彻落实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幸福江阴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召开幸福江阴建设再动员大会,启动编制《建设幸福江阴新三年(2011-2013)行动纲要》,以更新的理念、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力求“在„幸福社会‟建设上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来”。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我市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首批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名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40多项全国性和国际性荣誉,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 “八连冠”。特别是2008年,我市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五年来,我们以转型发展为引领,既实现了经济总量的翻番增长,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坚持民生倒逼转型,突出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2010年,在

— 3 —

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01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38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3.5倍和2.7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发展突出“紧接二产、密连三产”,探索实践工业反哺农业“七种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全市农业规模经营比例从2005年的46.8%提高到2010年的80%。工业发展突出“存量调优、增量调高”,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等,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新兴战略性产业育成化。2010年,在完成工业总产值5458亿元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五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突出“港城互动、双轮驱动”,从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高度,大力实施临港新城“500天行动计划”和“新三年行动纲要”。2010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2.8倍和20.6倍,实现了临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经济量质并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34%提高到2010年的39%,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持续深化。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展 “质量与知识产权促进年”等活动,成立全国县(市)首家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累计建成“三创”载体210万平方米。大力实施专利、品牌、标准战略,99家企业先后参与210个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订。2010年,全

— 4 —

市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五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人才支撑作用持续强化。坚持“一个领军型团队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累计引进“530”项目128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名;打造江阴“人才特区”,积极对接上海杨浦,与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建立柔性人才库,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3.5万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引导开发园区“二次创业”,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科技新城,已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成为新兴产业主阵地;靖江园区成为全省跨区域开发的率先实践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到位注册外资累计达29.7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亿美元,2010年对外投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推进企业资本运作,“江阴板块”不断扩容,五年培育科技型拟上市公司100家,新增上市公司12家,上市股票累计达30只。

五年来,我们以富民增收为重点,既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更构建了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既做大经济„蛋糕‟,更分好利益„蛋糕‟”。“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分别是2005年的1.87倍和1.74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名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实施“5年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121”阳光扶助工程以及大中专学生促进就业行动,解决本地

— 5 —

劳动力就业12万人次。鼓励和支持创业。建立健全政策、服务、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促进机制,实施相对宽松的创业准入门槛。2010年,全市私营企业注册数增加到2.34万家、个体工商户注册数增加到4.99万家,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3.2倍。扩大群众投资渠道。大力发展富民合作、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拆迁安臵办法,让拆迁工程成为惠民工程。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城镇职工、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16.2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并轨城保,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参保率达到100%,“城保”扩面累计净增22.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累计达170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加98.2万人次。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一体,以企业冠名为主体的慈善基金总额达到11.7亿元,创全国同类城市之最。 五年来,我们以城乡统筹为目标,既实现了全市域布局的优化完善,更促进了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坚持“既要城里人说好,也要农村人说好”的理念,按照“城市发展学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上海”的导向,不断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规划布局不断优化。把全市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大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以大智慧、大手笔、大举措快速推进城乡建设,“一中心四片区”的城市布局初步形成。创新设立临港新城,稳妥推进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重点区域实施组团式开发、板块式推进,相继实施城市客厅、謔山湾新城、南门地区、西组团的

— 6 —

开发建设,新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一大批功能性城建项目建成投运。完成老小区改造320多万平方米,平改坡1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27.7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租赁房60.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以实施“三路工程”和“新三路工程”为重点,五年来,道路建设累计投资84亿元,新增道路588公里,改扩建“断头路”15公里,基本建成干支相连、城乡一体、快速通畅的路网体系,路网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肖山水厂三期工程建成投运,自来水实现同网同价。川气东送工程江阴段建成投运。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三中心”、“四大数据库”等城市信息平台相继建成,“12345”公共服务呼叫热线深入民心,市民卡工程连续三届被评为“国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我市成为全国同类城市首家信息化示范市。镇村面貌显著变化。制订完善各镇(街道)新市镇建设规划,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新市镇,被撤并乡镇建设管理不断加强。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初步形成“大城管、动态化、数字式”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持续开展村庄整治工程,积极实施一街五村“三臵换”改革试点,新建社区15个,农民集中居住率达68%。建成无锡市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2个、示范村178个。

五年来,我们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既实现了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更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注重以生态优化倒逼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提升。生态意识不断强化。倡导“环境污染是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的理念,在政府、企

— 7 —

业、学校、社区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消费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关爱环境的良好氛围。生态制度创新落实。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科学决策、专家咨询、项目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入实施生态文化、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清洁家河”工程,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开征主要污染物有偿使用费,率先实行镇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发布制度,推行“河长制”落实环保责任。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污水管网累计达1650公里,城区和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1.7%和83.5%。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持“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五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5.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增加到20.1%和45%,其中林木覆盖率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循环利用为导向、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万元GDP 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分,五年累计提高了7分。坚持“不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高水平发展”的理念,在南部六镇2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不开发区域”,为可持续发展留好空间。 五年来,我们以素质提升为核心,既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更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坚持“既要身体好,更要心智好”的理念,大力推进事关百姓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

— 8 —

对幸福感的平均打分达到87.44分。一体化推进民生工程。强化“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倡导绿色出行,率先在全省同类城市中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分担率从2005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24%。坚持“民生无小事”,积极推进道路畅通工程、放心食品工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等实事工程。实施三轮累计2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168万人次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倡导“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获得“全国老年人宜居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域统筹公共服务。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不断优化整合,市、片区和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类文化体育服务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靠文化”的理念,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镇村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达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8%。成功举办纪念撤县建市20周年、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等活动。多层次创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创新创造和奉献中感受幸福,在造林绿化、城乡建设、文化繁荣上,积极采取企业赞助、冠名联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城乡注册志愿者达12.8万人,慈善义工超过1万人;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建立完善大信访、大调解格局,技防城建设实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群众对社会

— 9 —

治安的满意度达98.8%。

五年来,我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既实现了执政能力的巩固提升,更营造了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坚持用党员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来保障发展,巩固了团结向上、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时代先锋”、“诚信榜样”评选等典型引领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人大监督的实效性不断增强。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坚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党管武装工作取得新成效,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通过公推竞岗、公推直选、交流轮岗等形式,干部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五年来,市管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从44.85岁降至43.44岁;市管领导班子成员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上升至70.2%,提高了30个百分点;市管女干部从60人增加到129人,增加了115%;非中共干部从19人增加到27人,增加了43%。干部培训效果明显,组织市管干部和机关中层干部“双新轮训”、基层干部“带头人”培训工程、第二代企业家培训工程、“企业家大讲坛”等培训活动,构建了网络学习平台。先后选调两批共60名干部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培训。基层组织建设

— 10 —

不断创新。以争创全省党的建设模范区为统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主题活动,有效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实现党员人才服务中心全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建服务体系。创新多层次“结对共建”模式,促进各类党组织资源共享、人才互动、活动互助、优势互补。形成了以“七彩党建工作法”为引领的党建特色品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开展重点重大工作专项督查117次,有效保证了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突出反腐倡廉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深化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拓展源头防腐领域,创建“江上清风”廉政文化建设品牌,90多家单位被命名为省市廉政教育基地和示范点。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创新建立党代表监督工作站,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家县级电子监察平台。坚持纠建并举,深入开展机关“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组织开展“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省委、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江阴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 11 —

幸福江阴建设五年来,从初步构想到清晰蓝图,从集思广益到创新实践,从市委倡导到百姓认同,最深刻的转变是科学发展推动了思想再解放、理念再创新,最实质的突破是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同步提升,最生动的实践是城乡联动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是科技人才激发了经济社会的内生动力,最宝贵的财富是在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中凝聚了人心士气。江阴不但日益展现出殷实富裕、开放大气、环境优美、团结向上、风清气正的生动模样,而且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幸福江阴”成为江阴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江阴人民不竭的精神动力,成为江阴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幸福江阴建设为江阴的科学发展探索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在实践中也积累起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主要是:

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的根本导向。我们坚持把幸福江阴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围绕 “五民五好”的奋斗目标,“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优化、以经济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惠民利民上,促进了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实践证明,人民幸福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幸福江阴建设的成果,才能凝聚起最广泛的智慧,形成最强大的合力。

必须始终坚持以统筹协调提升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妥善协调处理各方利益,统筹改革、发展与稳定,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统筹新型工

— 12 —

业化、城市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城市竞争力从经济实力强转变为综合实力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践证明,统筹协调是社会和谐的关键。只有统筹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必须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发展的有效路径。我们坚持用改革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用创新来化解发展中的矛盾,以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为引领,突出政府与企业互动、行政与市场互动、内力与外力互动,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出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与合力。实践证明,体制机制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只有与时俱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充分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不断取得发展的突破和跃升。

必须始终坚持以江阴精神激励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坚持把华西经验、江阴精神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把开展“七个学”、“结对竞赛”等活动作为转型发展重要途径,攀高比强、取长补短,全市上下更加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经受住了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考验,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次跨越。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发展快慢,精神状态至关重要。只有始终保持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激励斗志、跨越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保障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石,不断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突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和科技人才 “三支队伍”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

— 13 —

全社会形成了凝心聚力、创先争优、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只有党的组织坚强有力,只有党建工作扎实推进,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还较为突出,以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推进经济转型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群众增收与经济发展还不够同步,富民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四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还需加大,全社会共建共享幸福江阴的氛围还需进一步营造,市民素质和人口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对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满怀发展豪情,深感责任重大。今后的五年,是我们从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的攻坚时期,从探索幸福江阴建设向探索幸福社会建

— 14 —

设迈进的重要阶段。新时期、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三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考验:一是科学发展如何先行?面对“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赞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荣誉已经过去,成绩属于昨天。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区域一体化日益深化,产业高新化全面提速,转型发展已成为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可以说,转型发展的加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发展的先行度。能否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激发创新活力,破解要素制约,在转型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这是江阴新一轮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是幸福江阴如何深化?当前,增进民生幸福成为社会各界的发展共识,提升百姓福祉成为科学发展的施政导向。五年来的幸福江阴建设,为我们探索了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然而,幸福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是永不停息、永无止境的。能否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盼,不断丰富幸福内涵、提升幸福品质、做响幸福品牌,这是江阴新一轮发展肩负的重大使命。三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如何率先?“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总定位,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是省委对苏南发展的总要求。放眼周边,越来越多的先进县市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十二五”发展的目标定位。必须看到,“第二个率先”的发展竞跑是对城市竞争力的重新洗牌。能否抢抓机遇、创新实践、率先作为,这是江阴新一轮区域竞争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这样的形势和要求,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 15 —

展观,以“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民生优先、幸福导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区域融合;生态优化、文化提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五大基本策略”,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探索幸福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争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排头兵。

围绕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努力把江阴打造成为“三区三城”,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区、创新型经济的先导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江海联动的枢纽港城、学习进取的创新智城、和谐宜居的幸福名城,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

必须看到,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更大多数人更全面的发展”,与幸福江阴建设所追求的“更大多数人更幸福的生活”,这“两大目标”在本质上是息息相通的,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发展上是有机统一的。实践中,我们要将“两大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把提升百姓福祉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坚持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变成幸福江阴建设不断提升的过程,力求让每一个勤劳、淳朴、诚信的江阴人进一步在个个都有好工作中创造幸福、在家家都有好收入中提升幸福、在处处都有好环境中享受幸福、在天天都有好心情中品味幸福、在人人都有好身体中体验幸福,

— 16 —

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江阴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生为本,推进产业现代化,力求工作更充实。致力于藏富于企,在政策和要素的聚集中,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大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以质量提升促进总量扩大、滚动发展,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立市”新格局。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经济基础。到2015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90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力争达到45%,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 比重达到3%。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富为纲,推进社会现代化,力求收入更富足。致力于普惠于民,积极拓宽群众持续增收渠道,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保障帮扶贫弱群体,做大做强中等收入群体,鼓励和保护富裕群体合法权益,让社会各阶层各展所长、各尽所能。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标志。到2015年,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1以内。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享为先,推进生态现代化,力求环境更宜人。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提升,大力推进不开发区域建设,健全生态倒逼机制,完善区域功能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形成全市域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内在要求。到201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万元GDP 能耗比2010年下降20%,环境质量

— 17 —

综合指数达到95分,不开发区域的核心区和一般区土地开发强度分别下降到8.5%和10.5%以下。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安为基,推进城市现代化,力求心情更舒畅。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以能级提升为目标、以特色彰显为依托、以品质消费为动力,从城市软硬环境入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强城市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重要支撑。到2015年,“一个中心城区、四个卫星城区”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70%,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0%以上。

迈向现代化、建设幸福城,就是要坚持以民强为重,推进人的现代化,力求身体更健康。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广泛开展幸福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努力把江阴从人口数量大市变成人力资源强市。这是实现“两大目标”的根本目的。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增加到3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8%,体育人口比重达到5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 新使命催生新动力,新任务呼唤新作为。幸福江阴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继续以敢为人先的信心和决心,在理念上求突破,在机制上求创新,在工作上求实效,用现代化的目标引领发展,用现代化的思维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方式推动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幸福导向、创新驱动、统筹发展、

— 18 —

标杆引领”的基本原则:

幸福导向,就是要用幸福衡量发展,用民生倒逼转型。把提升百姓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力求惠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升百姓幸福感的方式方法,着力破除制约幸福感提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以民生需求倒逼思想观念解放,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倒逼发展环境优化。

创新驱动,就是要用改革赢得先机,用创新激发活力。把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创新作为率先发展的首要支撑,以改革促发展、促开放,以创新增活力、强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攻坚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统筹发展,就是要用协调共促稳定,用发展共创和谐。把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作为发展的重要路径,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促进绿色增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文明有序;坚持民生与民主的有机统一,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标杆引领,就是要用典型凝聚合力,用先进激发斗志。把学

— 19 —

习先进、超越自我作为发展的重要方法,进一步学习华西经验、弘扬江阴精神,进一步拉高标杆、开阔视野,以国内外先进地区为新坐标和参照系,外学新加坡,内学沪广深,创新开展产业转型学上海杨浦、居民增收学深圳宝安、城乡统筹学上海嘉定、不开发区域建设学广州增城、市民素质提升学上海卢湾(新黄浦)等“五个学”活动,把江阴的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全国发展的大格局、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趋势中来考量和谋划,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抢占转型发展的制高点,加快确立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措施

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做的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攻坚突破,确保落实。今后五年,我们要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为重点,着力构建“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夯实经济基础。加快产业现代化,既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民生福祉的经济基础。未来五年,必须紧紧抓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个关键环节,推进江阴的产业现代化进程。

1、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仍是今后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上,要深入实施“以工哺

— 20 —

农”、“接二连三”战略举措,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农业的“小比例”也能取得大发展、获得高效益。工业上,要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把重点重大项目投入作为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着力加强与国外行业龙头企业和央企的合资合作,全力推进科技型、规模型、环保型、效益型龙头项目落户江阴、落地生根。开发区要加快转型为科技新城,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全力建设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临港新城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打造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靖江园区要努力发挥跨江联动开发的先导示范作用,围绕优势产业,加快打造千亿园区;各镇(街道)要突出产业集聚、优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加快传统制造业高新化,引导企业技术革新、装备更新和品牌创新,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占比在2010年65%的基础上,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上,要突出政策引领、载体建设、体制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功能集聚区相互促进,大力推进主辅分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投资、现代商贸等服务业。“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

— 21 —

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争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健全完善全市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要积极构筑创新载体和功能平台优势。围绕创建国家级功能性载体的总目标,按照“人性化、专业化、社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三创”载体建设,五年再新建“三创”载体100万平方米,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项目集中集聚,形成一批高新技术特色的产业基地。要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结合的倍增效应。创新推进“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大赢家”的转型发展模式,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信贷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金进行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实现科技企业的加速裂变扩张,全力打造全国县域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合作创新示范区。

3、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不断增强转型发展的活力。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 “千人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城市转型需要,吸引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到江阴创新创业。“十二五”期末,全市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

— 22 —

重达6%以上。要加快培育本土优秀人才。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工程与“百千万”技能人才引进培训工程,为转型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万人;加快对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和引导,打造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胆略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队伍。要营造留人用人的发展环境。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特别环境,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

4、大力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以国际化、高新化为导向,引导企业在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提升中培育核心竞争力。要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提升利用外资水平,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赴境外投资,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以“总部—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的形式向外扩张,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通过兼并、租赁、重组、臵换等方式,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形成2家千亿级企业集团、8家500亿级企业集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优势成长型科技企业健康发展。要推动企业资本经营。保持并放大“江阴板块”的领先优势。“十二五”期间,培育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公司3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拟上市公司100家,新增上市公司20家以上,上市公司累计超过50家。

— 23 —

二、以提升城市能级为重点,着力构建“功能完备、活力充沛”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城市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使生产与生态、城市与农村、现实发展力与未来竞争力更加协调,打造我市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

1、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扎实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规合一”,加快打造“一个中心城区、四个卫星城区”的新格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按照“大集中、小分散、多组团”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南拓,推动城市形态由带状向块状发展,为加快城市现代化注入新动力。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树立精品意识,加强重点区域、重要建筑的规划设计,促进风格、色彩、形态和谐统一,形成我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2、以高标准建管提升城市功能。要加快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轨道交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新一轮市域主干道建设,拉开城市骨架,构建以深水港、干线航道、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为支撑的大交通格局。加快提升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城市发展“215计划”,推进活力、低碳、和谐、魅力、生态“五大工程”,建设高效便捷的现代城市,打造宜人宜居的生态环境。加快提升城市现代管理能力,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基础信息

— 24 —

投入、管理和应用,推进人性化服务、网络化覆盖、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以一流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吸引一流的产业和人才,全面加快产业和城市同步转型。

3、以高品质特色消费增强城市辐射。要大力培育特色品质消费,加快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大力拓展文化消费、医疗消费、教育消费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消费名街、消费名店、江阴名品。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引进全球最具价值的品牌和企业50家以上。全力扩大休闲旅游消费,充分挖掘徐霞客故里、军事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引进战略资本,创新发展旅游休闲业,使江阴成为城市旅游的目的地。着力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在事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的领域发挥好政府的监管作用,保障农副产品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加强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建设一批示范街、示范店,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4、以高水平建设加快城乡融合。要坚持把新市镇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内涵的重要节点,通过强化规划设计、挖掘山水人文、营造景观水廊等方式,真正把新市镇打造成人口集中居住、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现代化小城市,促进农村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全面加快城乡融合进程。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三臵换”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和农民集中居住模式,使农村发展的格局取得更大突破。高度重视

— 25 —

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多渠道探索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重视城乡结合部、镇域联接带和被撤并乡镇的发展,从全市域层面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形象。

三、以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为重点,着力构建“多元和谐、共生共荣”的橄榄型社会新结构,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筑牢社会基础。社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地区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突破,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1、畅通“五大渠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要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突出工作重点,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如期实现。从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慈善金等“五金”入手,拓宽就业增收、创业增收、投资增收、社保增收和帮扶增收等“五大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鼓励和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民众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增加保障性收入和加强帮扶增加转移性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积极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 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确保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

— 26 —

2、构建“五大体系”,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要构建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制度接轨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保障网。要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重点抓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确保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要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更加注重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努力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使养老服务与社会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整合“五大力量”,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社会结构的调整需要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要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理念,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强人民幸福感的要求,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群众等“五大力量”,探索“民主促民生、共建促共享”的社会管理机制,构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保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要进一步

— 27 —

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积极鼓励、引导和帮助企业家依法诚信经营,善待企业员工,重视环境保护,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帮扶社会弱势群体,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我市企业的一种文化特色。要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与监管力度,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支持发展行业性社会组织,引导发展学术团体、网络社团等社会组织。完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机制,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规范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社会公信力。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十二五”期末,城乡社区全部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

四、以不开发区域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生态环境新优势,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拓展发展空间。环境优势是最宝贵的优势,生态发展是最可持续的发展。要从“环保优先”走向“生态自觉”,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突出生态布局优化,推进区域功能提升。要创新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南部六镇资源,优化规划定位,促进产业提升,努力实现不开发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在保护

— 28 —

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走高效益农业、高水平工业、高品质人居、高标准旅游的发展新路,实现更高要求、更高水平的发展,为全市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完善转移支付、生态补偿、飞地招商、目标考核等政策,加快建设农田、水源地、林地、旅游景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五大功能区建设,打造城市“绿肺”、“绿肾”,让不开发区域成为苏南乃至全国转型发展的重要实验区和示范区。

2、突出生态制度建设,强化刚性约束机制。要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全面引入市场参与机制,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新机制,全面提升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3、突出生态环境改善,提升人居生活品质。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促进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和污泥处理无害化,重视雨污分流和中水回用,加快备用水源地建设。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工地道路扬尘、工业烟尘粉尘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力度,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防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坚持不懈开展植树造林,扩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成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十二五”期间,创成“联合国人居

— 29 —

环境奖”。

4、突出生态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约集聚。要从功能、平台、政策、服务等方面着手,以产业链为联结,以资源共享为纽带,全力打造各显特色的产业集群,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十二五”期末,开发园区亩均产出达到650万元以上。加快“退城入园”、“腾笼换凤”步伐,加快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和改造,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建成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以提升市民素质为重点,着力构建“开放包容、平和理性”的社会发展新环境,为深化幸福江阴建设注入生机活力。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和动力。提升市民素质,就是以提升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为目标,加快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和融洽的社会关系。

1、强化广泛参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要在学习中吸收优秀文明成果,塑造城市的精气神,使学习成为江阴的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源泉。注重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的互动,打造各类学习平台,完善学习保障制度。突出教育优先,立足教育公平,构建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大教育”体系,打造市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综合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重点抓好学习型机关、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家庭建设,夯实学习型城市基础。强化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现代农民等培训,充分调动市民学习

— 30 —

积极性,培育市民开放大气的心态、理性包容的品质、宽广博大的胸怀,营造在和而不同中学人之长、创我之新的环境和氛围。

2、强化教育引导,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要大力实施“百万人口素质大提升工程”,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围绕“创文明城、做文明人”的主题,深入实施行为规范工程、素质培训工程、典型引导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长效机制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对市民的幸福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深入推进“朝阳行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健全志愿者长效化管理制度。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大力推进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创新人口管理机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培训,促进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3、强化多元和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注重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互动,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繁荣。保护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文化设施新一轮达标建设,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体系。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加快推进专题文化场馆建设。以文艺作品、广播影视作品等为重点,创作一批有特色、有水准、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推进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龙头型文化企业。广泛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交流,提升

— 31 —

城市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强化公开公正,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要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加强依法行政,完善以行政机关执法为主的综合执法体制,切实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预警和应急管理等机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重点,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把江阴初步建成行政依法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建设示范区。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时代精神。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

目标要达到、蓝图要实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主线,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江阴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

— 32 —

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真正体现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

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党校轮训等多种形式,强化理论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着力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扎实开展创先争优等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

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要深入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不照搬、不停步,锐意创新,勇于开拓。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先试先行,在全社会营造敢创新、善创新、能创新的良好氛围。

用民主团结凝聚发展合力。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努力扩大党内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

— 33 —

民武装等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把老干部的积极作用发挥好。

二、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以结构优化为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优化领导班子结构,选优配强“一把手”,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原则,维护团结,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合力。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工作经历结构,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女干部和非中共干部。开展广覆盖、多手段、高质量的干部培训,促进领导班子群体素质提高和整体功能发挥。

以深化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十二五”期末,新提拔委任制领导干部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比例达到15%左右。加大差额选拔力度,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全部记实制度。加大干部交流,每年交流比例保持在20%左右。注重从基层培养和选拔干部,健全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信访一线、招商一线、窗口一线、社区一线的多岗位培养模式,加大优秀村(社区)干部培养选拔力度。

以制度建设为目标,不断提升干部管理水平。要健全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完善党内通报制度、

— 34 —

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健全领导干部日常管理、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多方联合审计等制度,对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实行重点管理、重点监督。完善制度管人的科学机制,形成集教育、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干部管理体系。

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考核体系。要坚持显绩考核与潜绩考核相结合、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民主评议和社会公认相结合的原则,推行“三公四评”制度,完善覆盖机关部门、镇(街道)、开发园区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并以此作为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级干部创新执政理念,提升执政能力,维护执政形象。

三、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要以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为抓手,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创新党建理念,赋予基层党建新内涵。要树立促发展的理念,力求党建工作与转型发展相结合,真正实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的。树立惠民生的理念,采取融合、渗透、整合、关爱的工作方法。树立创品牌的理念,以“七彩党建工作法”为引领,扩大江阴党建品牌的知名度。树立强投入的理念,以建立“强基工程”专项资金为基础,加强党建工作载体、平台和阵地建设。树立大党建的理念,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依

— 35 —

托、共建共享为内涵的工作格局。

健全组织设置,拓展基层党建新领域。要适应“两新”组织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等新变化,科学调整组织设臵,加快“两新”组织组建党组织的步伐,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动态组建率力争达到100%。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通过创设专业型党组织,依托产业链、行业协会,借助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员管理站等建立健全党组织,推动党建工作在各领域的有效覆盖。

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基层党建新格局。要针对农村、社区、企业、机关等不同类型和特点,通过党员目标承诺、“一人一职”、“设岗定职”等,健全完善党员分类管理机制。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整合研究力量,健全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的鲜活经验及时转化为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全面推行民主自治、党员履职积分、党员提案和党代表工作站等,不断完善民主促进民生机制。完善市、镇(街道) 、村(社区、企业) 三级党内关爱帮扶体系,逐步健全党内关爱机制。

丰富工作内容,探索基层党建新途径。要强化党建工作示范化引领,广泛开展“五好”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实施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在基层党组织中普遍推行质量管理论证,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行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加强电子党务、远程教育网络等平台建设,加快党建信息化进程。争创党建工作品牌化特色,大力开展

— 36 —

党建品牌工程创评活动,形成一批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单位。

四、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公信力。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事关民心向背和事业成败。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同心同德、团结合作。团结是一种品质和修养,更是一种责任和能力,是改革发展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要继续巩固江阴团结进取、和衷共济的良好局面,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统筹协调、团结合作,形成锐意奋进不争论、凝心聚力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坚持转变作风、提高效能。要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发展目标要更加符合市情实际、更能反映基层诉求、更好地体现群众意愿。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克服形式主义和浮躁情绪,力戒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多做顺民意、得民心的实事,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

坚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要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强化党内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的运行监控机制,严肃查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的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风

— 37 —

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江阴科学发展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们,崇高的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苏省委和无锡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继往开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开创幸福江阴建设新局面、攀登现代化建设新高峰而努力奋斗!

— 38 —

名 词 注 解

1、六个注重: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工作提出的六个方面的新要求,即: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2、八项工程:2011年4月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提出,全省“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实施八个工程:即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文化建设工程、民生幸福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党建工作创新工程。

3、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是指用4年时间(2010年—2013年)重点打造以风电为主的低碳产业、车船装备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产业、现代物流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区、新传感器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园区、地区总部经济园区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

4、“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是指对女40周岁、男45周岁以上的弱势就业群体,给予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培训等政策扶持,帮助其实现再就业。

5、“121”阳光扶助工程:是指对女40周岁、男45周岁以上

— 39 —

的弱势就业群体,劳动保障部门给予1次申请、2次推荐、1个月内上岗的就业帮扶。

6、创先争优活动:即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

7、七彩党建工作法:是指“红色先锋”、“橙色关爱”、“金色活力”、“绿色和谐”、“青色成长”、“蓝色民主”、“紫色品牌”等七大特色化党建方法。

8、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是综合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包括农业的产出效益、科技进步、产业化经营、物质装备、生态环境、支持保障等六大类21个考核指标。

9、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是综合反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包括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等4个考核指标。

10、体育人口:是指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强度中等以上的社会群体。

11、“百千万”技能人才引进培训工程:是指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引进100名紧缺型高技能人才,每年自主培养3000名高技能人才,每年开展1万名技能人才提升培训。

12、城市发展“215”计划:是指从2011年起,用两年时间,实施100余个重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推进活力工程、低碳工程、和谐工程、魅力工程、生态工程等五大工程。

— 40 —

13、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是指一个社区党委、一个居委会、一个管理服务站、一个综合治理办公室。

14、“绿肺”、“绿肾”:“绿肺”是对城市中提供新鲜氧气地方的形象称谓;“绿肾”是对城市中具备水体净化功能的湖泊、湿地等的形象称谓。

15、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是指联合国人居中心为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上作出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而设立的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项。

16、百万人口素质大提升工程:是指在全市深入推进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社会文明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五大行动,全面提高全市人口整体素质。

17、朝阳行动:是指通过环境育人、阵地育人、队伍育人、实践育人,在全社会营造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

18、三公四评:是指目标公开、实绩公示、群众公议,上级评、本级评、内部评、基层评。

19、“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

20、“五好”党组织:是指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基层党组织。

— 41 —


    相关文章

    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定稿

    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 各位村民: 你们好! 为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市委提出在全市村级组织推行"四权工作法",通过强化党支部决策权.保障村代会决定权.落实村委会执行权.完善群众监督权,建立权责 ...

    40出席区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预选选票定稿1

    [中国共产党三堡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材料之四十] 三堡乡出席中国共产党高昌区第一次代表大会 代表候选人 预 选 选 票 二〇一六年四月 三堡乡出席中国共产党高昌区第一次代表大会 代表候选人 汉族候选人4名,应选3名,差额1名,按姓氏笔 ...

    乡镇换届工作程序

    一、大会筹备阶段 (一)党委研究决定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的有关事宜 乡镇召开党委会,初步研究确定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的时间、指导思想、主要议程、代表名额、代表构成的指导性比例、代表分配方案、代表选举产生办法;排换届选举工作计划,明确人员分工。 (二 ...

    党代会大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XX县第XX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7年1月 日) 同志们: 按照<党章>规定和XX市委的部署,经县委十届十四次全委会决定,中国共产党XX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今年二月下旬召开.现在,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即将开 ...

    厂务公开制度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厂厂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的内容和程序,提高厂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厂务公开的原则 1、遵 ...

    明光市工商联换届大会工作方案

    明光市工商联换届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民间商会)2012年换届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17号>和省委办公厅皖办发[2011]21号文件精神,现制定我 ...

    职工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报告

    XX公司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 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筹备工作报告 XXX XX年XX月XX日 同志们: 我受XX上一届工会委员会委托,作筹备工作报告. 为圆满完成本次大会的各项任务,公司工会成立了文秘组.宣传组.会务组三个筹备小组,分 ...

    代表团会议主持词

    位同志: 现在开会。 经请示,区委和市少工委批准,少先队市林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将于明天上午开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区少代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 为了开好这次大会,经团区委、区教育局共同协商,成立了少先队市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工 ...

    学校选举工作总结

    从200x年12月开始,我们**镇党委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周密安排,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换届选举各项工作,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xx镇第十次党代会于200x年2月24日胜利召开,圆满完成了党委换届选举工作, ...

    第二届 双代会的策划书

    土木与建筑学院 第二届团员.学生代表大会 策 划 书 土木与建筑学院第四届分团委组织部 二○一一年十月 一.活动背景 继续落实校团委<关于认真做好基层团组织设置调整与选举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做好我院第二届团员.学生代表大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