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复合材料的再结晶

热加工工艺O #N P P Q 年第M M 期

试验研究

M L

内氧化法制备! &’(复合材料的再结晶#%" $

李红霞) 田保红) 董企铭) 刘平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南洛阳+*, -. /01

要2利用内氧化法制备了34研究了该材料在不同冷拔变形量和34其硬度值随558复合材料) 6/&76/含量下) 退火温度变化的规律) 并进行了显微组织结构分析9结果表明2采用内氧化法制备的34在铜基体中弥58复合材料) 6/&7散分布着纳米级的34经0其硬度可保持室温的>其再结晶温度高达-. 变形. . ;

关键词23458复合材料:再结晶:内氧化:硬度6/&7

中图分类号2文献标识码2文章编号2///-. . -B />-+*5. . +1--B . . -0B . /@A 3摘

&’(’M P Q M H K I D R F M S (E D ST G U N I D F N J " $V K S J I K M N C D E F G H I J " " K L J I K M NM O ! " $#%

B ) ‘B ) e B ) W X Y Z [\]^_X a bc _Z d Z [\f b gh ^i ^[\W X jk ^[\

*x y x x ) ~r) (, -. /0) ) 1l m n o p o q o r s tuv o r w z p {|m }m v m ! m p " r w n p o #s ty z p r m z r v m $%r z &m s ’s }#q s #v m }+&p m v 234x @5! T H I F J E I 6/*+, -. /, +01, 2/. 132=. 1. *40--. /405-0, +2.67,-/0*84. *89+12. /1740:+*72+01=. =7/*1. , ,*. B x @=-. 1*, 012. 5-. /728/. ; 0/260*+; ; . /. 124012. 1274409, 7; 2. /*+; ; . /. 12404*60/. *89@? @x A . , 842,, =062=722=.17107485+17-7/2+44. ,7/. =0503. B ) 2B 1. 08, 49*+, 2/+882. *+178572/+:=722=. =7/*1. , , 0; 2=. , -. 4+5. 1, +, 47/3. 49/. 27+1. *7; 2. /711. 74+132/. 725. 12. =. 172. . ;) 7=+3=2. 5-. /728/. , 8-2001*2=72/. 4/9, 2744+>72+014718. 47/3. 49/. 27/*. *71*102; 8449405-4. 2. *.=. 1711. 74+13-. . . ;) =) 4-) -. B . ; 7x @7; 2. /-=7206. =. /04743/7+13/062=4718. 08, . /=. *7; 2. /=11. 74+132/. 725. 12=. /. , 842, 74B , 0, =062=72+14/. 7, +13. +2=. /2=.7485+174012. 120/404**. ; 0/572+01*. 3/. .+14/. 7, . ,2=. =7/*1. , ,0; 2=.-/0*84. *x 5346/&78405-0, +2. 882. :. /2, 4+224. . ; ; . 42, 01, 0; 2. 1+1371*/. 4/9, 2744+>72+012. 5-. /728/. 0=. /2=. . :-. /+5. 1274/713.

234:/:+:=5C D G D M F S H 6/&78405-0, +2. . 4/9, 2744+>72+0112. /1740:+*72+017/*1. , ,

高强高导铜合金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

-G

点F 导热性及优良的工艺性9纯铜具有高的导电性H

导热性9

内氧化346/&78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25

机械合金化法和溶胶B 凝胶法) 其中内氧化法是目法H

能) 但其室温强度和高温强度均较低) 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9因此) 如何在保持较高电导率水平的前提下) 大幅度地提高强度的问题) 已成为铜基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中心任务9传统提高铜基材料强度的方法有2应变硬化H 固溶强化及沉淀强化) 但由于在高温下金属将发生再结晶H 第二相粗化和溶解及金属间化合物长大) 且固溶强化又会大大降低材料的传导率) 因此使用以上强化方法) 在室温条件下) 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材料强度) 但在高温条件下) 以上各种强化方法都将失效9

氧化物弥散强化铜合金) 是在铜基体中引入了细小弥散分布的弥散相粒子) 从而使基体强度) 特别是高

5) /G

温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的一种铜合金F 常用的氧化9

F +J , G

前规模化生产3496/&78复合材料的最佳方法5

本文采用内氧化法制备了346/&78复合材料) 5

并对其高温退火态的显微硬度和微观组织变化进行了研究) 从而揭示了346/&78复合材料的高温回复和5

再结晶行为9

-材料制备及实验方法

实验所用的原材料采用7合金粉末内氧化及B 834后续的粉末冶金法制备而成2氮气雾化法制备7*-1B 8

合金*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粉x -5? 和. x 5B ?13434末:将制备好的7合金粉末与氧化剂**51B 83478615粉末充分混合:内氧化粉末:*/1*+1氢气中还原多余的氧:*B 1冷等静压:*K 1烧结:*, 1封装:*>1热挤压成棒材:冷拔变形量分别为B *01冷拔*0? 和>+?19

退火试样取自于冷拔后的棒料9试样在氮气保护

收稿日期25. . +B . , B --基金项目2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5. 5-/. . 1作者简介2李红霞*女) 山西河津人) 高级工程师) 硕士9-0K , B 1)

物增强相有34其6/H @=65H A . 6H @+6H 7/65H I /65等) 5

中346/是最常用的弥散相9在346/&78复合材料55中) 由于34且在高温下热稳定性好及对6/颗粒硬) 5

甚至在接近铜熔点的温度下都能保78基体的不溶性)

持其原来的粒度和间距) 所以346/&78复合材料在5

E

高温下能保持其大部分硬度9同时由于34颗粒含6/5

万方数据

量少) 且细小弥散分布) 所以能保持铜基体的高导电H

2V

W X Y X 5W :Z 344

V V j k \[\]^\_‘a b cd e f g b \h \c i 2

下加热! 加热温度分别为" ##$%##$&##$’###$

保温时间为’*将试样取出打’#(#)! +退火完成后!

磨! 在维氏硬度计上测试其硬度! 加载砝码为’保##, ! 压时间’进行微观组#-+用线切割法截取. /0试样! 织观察+

散粒子和间距不但能在冷变形时作为位错源增加D E 基体的位错密度! 见图1对位错和晶界运动造成F H ! S 阻碍! 提高其室温强度和硬度! 而且使高温退火后同时也@A B C 9D E 复合材料的硬度得到较好的保持! 1

提高了其再结晶的温度+

1结果与讨论

23459:6; 复合材料的再结晶行为728

图’所示为? 的#3’1@A D E 复合材料B C 91采用@A 含量为#合金粉末完全内氧F 3’1? 的D G E @A 化后所得的@A 1

B C 9D E 复合材料H 的硬度值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见! 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 硬度下降缓慢! 经&##) 退火! 其硬度值尚能保持室温硬度的%" ? 以上I 高于&##) 退火! 硬度下降较快! 因此其软化温度为&##)I 在低于’###) 的退火态试样中存在的横纵截面硬度差到’###) 消失

+

图’? 的#3’1@A 1B C 9D E 复合材料不同截面的

硬度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D E 基体中第二相颗粒的存在!

既可以加速也可以阻滞再结晶的进行! 这主要依赖于第二相颗粒的尺寸

和颗粒间距J %! &K +粗大且间距大的第二相颗粒的存在!

将加速D E 基体再结晶的进行!

在冷变形时位错采用B L M N O P 机制绕过@A 1B C 粒子! 使@A 1B C 颗粒附近盘踞高密度的位错! 造成储存能在颗粒附近增加! 再结晶驱动力增大! 促使再结晶形核+同时! 因颗粒间距较大! 在颗粒附近! 再结晶形核并到达形成了可动性高的大角度晶界F 或角度较大的亚晶界H 之前! 很少遇到第二相粒子的阻碍! 因而有利于再结晶的进行+颗粒尺寸和间距小的弥散分布的第二相颗粒的存在! 将推迟甚至完全抑制再结晶的进行+细小的@A 1

B C 颗粒在晶粒内部及晶界弥散分布! 能够显著提高位错及亚晶界移动的阻力! 使位错及亚晶界在再结晶形核时较难迁移! 从而提高临界晶核半径! 使再结晶形核受到抑制! 同时在晶界上小的@A 1B C 颗粒也将钉扎晶界的移动! 阻碍晶粒长大+

图1F O H 显示用内氧化法制备的@A 1

B C 9D E 复合材料在晶内和万方数据

晶界弥散分布着大量的@A 1B C 颗粒! 粒径约为1#Q(#P R ! 粒子间距C #Q’1#P R !

如此细小的弥图1复合材料热挤压态下弥散分布的@A 1B C 颗粒F

O H 及其冷拔态下的高密度位错形貌F S

H 图C 显示&##) 退火后@A 1

B C 9D E 复合材料内仍存在明显的变形织构! 且以胞状组织为主! 表明在此状态下! @A 1B C 9D E 复合材料未发生明显的再结晶+微观组织观察结果与图’中复合材料的硬度变化规律相吻合! 实验表明T 室温Q &##) 退火为@A 1B C 9D E 复合材料的回复阶段+

图C 复合材料&##) 退火后的微观组织F O G U /0I S G . /0H

图>显示经’###) 退火后!

等轴晶大量出现! 再结晶正在进行+图’显示’###) 退火态的硬度值较

图>’###) 退火后微观组织

图(’#(#) 退火后微观组织

&##) 退火态的硬度值有大幅下降! 且’###) 退火态的横纵方向硬度差值消失! 实验表明T @A 1B C 9D E 复合材料实际再结晶温度约为’###)+

热加工工艺p ’o m m s 年第r r 期

图! 显示经"#复合材料内局部出现! #$退火后%

晶粒长大现象&

’(’变形量对硬度和再结晶的影响

图) 所示是不同变形量的#(" *+, -. /01复合材*料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见%在同样温度的退火条件下%变形量大的复合材料的硬度值较变形量小的复合材料高%这主要是由于变形量增加%位错密度升高%位错与第二相粒子的作用加剧%从而使其强度和硬度得以提高&当退火温度为2变形量大##$34##$%的复合材料的硬度值下降的快%这是由于冷变形量大%储存能高%回复驱动力大%在相同时间内回复程度越高的缘故&但实验所进行的两种变形量对其软化温度和再结晶温度影响不大

&

试验研究

’r

粒的粗化较后者容易进行有关&这两种+, -. /01复*

合材料中的+, -. 颗粒含量对其软化温度和再结晶温*度的影响不大&

. 结论

采用内氧化法制备的+, 在9" =1复合材料%-. /0*

这些尺寸01基体中弥散分布着纳米级的+, -. 颗粒%*

小? 间距小的弥散相的存在%一方面提高了其室温硬度%并使高温退火后复合材料的硬度值能得到较好的保持%同时也阻滞了0提高了其再结晶1基的再结晶%温度&#(" *##$退火期+, -. /01复合材料在室温34*间为回复阶段%再结晶温度约为"#在"###$%! #$退火时%局部出现晶粒长大现象@#(" *-. /0+, 1复合材*

料的软化温度高达4##$&

在实验所采用的两种变形量条件下%9*=#(" *-. /01复合材料的硬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升+, *

高%同时变形量增加也使得回复的速度提高%但变形量对软化温度和再结晶温度影响不大&

在实验所选用的两种+, 9. =01-. 含量的+, -. /**复合材料条件下%+, -. 含量升高显著提高了+, -. /**

图) 不同变形量的#(" **+, -. /01复合材料硬度

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

并使其在低于4##$退火态下01复合材料的硬度值%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但对软化温度和再结晶温度的影响不大&参考文献A

张生龙(高强高导铜合金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B 矿冶工B " C 尹志民%C (D

程%*##*%**9*=A " E ! (河北毛磊%刘宗茂%等(+, E C (B *C 孙世清%-. 01复合材料研究进展B D *科技大学学报%*##" %**9" =A 2E " #(汪明朴%钟卫佳%等(内氧化法制备的+, B . C 程建奕%E -. 01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B 材料热处理学报%C (*##. %*F 9" =A *. E *2(D 丁秉钧(制备弥散强化铜的新工艺B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B F C 贾燕民%C (D 程%*###%*49*=A " F " E " F . (B ! C

’(5687’5含量对硬度和再结晶的影响

图2所示是不同+, 01复合材-. 含量的+, -. /**

料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见%在同样温度的退火条件下%#(*! (" *-. /+, 01复合材料的硬度值较#*这是由于在一定范围内%1复合材料的高%+, -. /0*

粒子间距越小%则弥散强化效果+, -. 粒子数量越多%*越好所致&在4前者的硬度保持量9

为##$退火态下%

(E G H I J K L I L I+%G H I J K L I L IM N N O P Q R S O P T U V0U H H R S +, 1W O P I

0U W H U X O Q R XQ K S U 1T KY , R P J O P TI P JZR [K I P O [I , +, , U L O P T\U ]J R S

B C (ZI %"44! %" ) A F " E F ! (ZR Q I , , 1S T L^U 1Q R X D Q R S O I , X I P J_R X O T P

崔春翔%吴人洁%等(合金内氧化工艺及动力学研究E B ) C 申玉田%01+,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B C (*##" %. #9" =A F F E F >(D

B 2C ZU %E %E 1X Q I V IN‘+a J R , b I W O Jc +a J d , K I L+Z (0U H H R SZI Q S O e

B C (ZI %*##*%! . A *F F E *F 4(f R [K P O g 1R D Q R S O I , X h R Q Q R S X

N O 0I P J +, -. \I S Q O [1, I Q R 0U W H U X O Q R Xa L \U ]J R SZR Q I , , 1S T L *

图2不同+, **-. 含量的+, -. /01复合材料

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9;! 4

B >C 0%ZU (^U Q Q R S O , , \1, J\^R [S L X Q I , , O i I Q O U PI P JM S I O PT S U ]Q KO P

(%" 42) (" >#E *F 4(ZR Q I , X B Z C h R R N 1S S R LG P O j R S X O Q L\S R X X B 4C

B C (ZI E X Q S R P T Q K R P R J[U H H R S X Q S O H X D Q R S O I , X N [O R P [R I P Jd P T O P R R S %*##" %" . A *F E . . (O P T +.

远高于后者的硬度保持量&"#前者的4>

硬度值下降幅度高于后者%这可能与前者中+, -. 颗*

k O W N b %h R R _l (^R [S L X Q I , , O i I Q O U P U VI , 1W O P I J O X H R S X O U P

欢迎订阅’年o 热加工工艺p 杂志q m m n 万方数据

内氧化法制备Al2O3/Cu复合材料的再结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红霞, 田保红, 董企铭, 刘平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39热加工工艺

HOT WORKING TECHNOLOGY2004(11)5次

1. 尹志民;张生龙 高强高导铜合金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矿冶工程 2002(02)2. 孙世清;毛磊;刘宗茂 Al2O3-Cu 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01(01)

3. 程建奕;汪明朴;钟卫佳 内氧化法制备的Al2O3-Cu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期刊论文]-材料热处理学报 2003(01)4. 贾燕民;丁秉钧 制备弥散强化铜的新工艺[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0(02)

5. Upadhyaya A;Upadhyaya G S Sintering of Copper-Alumina Composites through Blending and MechanicalAlloying Powder Metallurgy Routes 1995

6. 申玉田;崔春翔;吴人洁 Cu-Al合金内氧化工艺及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1(01)7. MOUSTAFA S F;Abdel-Hamid Z;Abd-Elhay A M Copper Matrix SiC and Al2O3 Particulate Composites byPowder Metallurgy Technique[外文期刊] 2002

8. Cotterill P;Mould P R Recrystallization and Grain growth in Metals 19769. KIM S H;Lee D N 查看详情 2001

1. 林阳明. 宋克兴. 李红霞. LIN Yang-ming. SONG Ke-xing. LI Hong-xia Al2O3/Cu复合材料强化机理研究[期刊论文]-热加工工艺2005(4)

2. 武建军. 张运. 李国彬. 雷廷权. WU Jian-jun. ZHANG Yun. LI Guo-bin. LEI Ting-quan Al2O3/Cu复合材料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期刊论文]-复合材料学报2000,17(2)

3. 李红霞. 田保红. 宋克兴. 刘平. LI Hong-xia. TIAN Bao-hong. SONG Ke-xing. Liu Ping 内氧化法制备表面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与性能[期刊论文]-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8(2)

4. 李红霞. 田保红. 林阳明. 康布熙. 刘平 基于氧在固态铜中进行非稳态扩散的动力学研究[会议论文]-20055. 庞兴志. 曾建民. 何国强. 郑进城. Pang Xingzhi. Zeng Jianmin. He Guoqiang. ZhengJincheng 冷轧变形铝锡复合材料的再结晶[期刊论文]-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8,28(4)

6. 李红霞. 田保红. 林阳明. 康布熙. 刘平. LI Hongxia. TIAN Baohong. LIN Yangming. KANG Buxi. LIU Ping 基于氧在固态铜中进行非稳态扩散的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金属热处理2005,30(z1)

7. 李红霞. 田保红. 宋克兴. 刘平 内氧化法制备Al2O3/ Cu复合材料[期刊论文]-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27(5)8. 张文龙 SiCw/Al复合材料的大应变变形和再结晶[期刊论文]-材料导报2000,14(12)

9. 王永鹏. 宋克兴. 李红霞. 张彦敏. 国秀花. 王青 Cr2O3表面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会议论文]-200910. 李红霞. 田保红. 林阳明. 李士凯. 刘平. Li Hongxia. Tian Baohong. Lin Yangming. Li Shikai. Liu Ping 内氧化法制备Al2O3/Cu复合材料的再结晶行为[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34(7)

1. 秦改元 原位合成A12O3颗粒增强铜基表面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1(23)

2. 张晓楠. 赵冬梅. 董企铭. 刘平. 任凤章. 田保红 内氧化制备Cu/Al2O3弥散强化铜的组织性能研究[期刊论文]-铸造技术 2006(9)

3. 王永朝 纳米Al2O3强化铜基ODS 20的组织与性能[期刊论文]-材料开发与应用 2006(3)

4. 刘爱辉. 周祝龙. 丁红燕. 周广宏 原位复合法制备高强高导Al2O3/Cu复合材料[期刊论文]-热加工工艺 2011(8)5. 王永鹏. 宋克兴. 国秀花. 李亚东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导线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热加工工艺 2009(1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jggy200411007.aspx

热加工工艺O #N P P Q 年第M M 期

试验研究

M L

内氧化法制备! &’(复合材料的再结晶#%" $

李红霞) 田保红) 董企铭) 刘平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南洛阳+*, -. /01

要2利用内氧化法制备了34研究了该材料在不同冷拔变形量和34其硬度值随558复合材料) 6/&76/含量下) 退火温度变化的规律) 并进行了显微组织结构分析9结果表明2采用内氧化法制备的34在铜基体中弥58复合材料) 6/&7散分布着纳米级的34经0其硬度可保持室温的>其再结晶温度高达-. 变形. . ;

关键词23458复合材料:再结晶:内氧化:硬度6/&7

中图分类号2文献标识码2文章编号2///-. . -B />-+*5. . +1--B . . -0B . /@A 3摘

&’(’M P Q M H K I D R F M S (E D ST G U N I D F N J " $V K S J I K M N C D E F G H I J " " K L J I K M NM O ! " $#%

B ) ‘B ) e B ) W X Y Z [\]^_X a bc _Z d Z [\f b gh ^i ^[\W X jk ^[\

*x y x x ) ~r) (, -. /0) ) 1l m n o p o q o r s tuv o r w z p {|m }m v m ! m p " r w n p o #s ty z p r m z r v m $%r z &m s ’s }#q s #v m }+&p m v 234x @5! T H I F J E I 6/*+, -. /, +01, 2/. 132=. 1. *40--. /405-0, +2.67,-/0*84. *89+12. /1740:+*72+01=. =7/*1. , ,*. B x @=-. 1*, 012. 5-. /728/. ; 0/260*+; ; . /. 124012. 1274409, 7; 2. /*+; ; . /. 12404*60/. *89@? @x A . , 842,, =062=722=.17107485+17-7/2+44. ,7/. =0503. B ) 2B 1. 08, 49*+, 2/+882. *+178572/+:=722=. =7/*1. , , 0; 2=. , -. 4+5. 1, +, 47/3. 49/. 27+1. *7; 2. /711. 74+132/. 725. 12. =. 172. . ;) 7=+3=2. 5-. /728/. , 8-2001*2=72/. 4/9, 2744+>72+014718. 47/3. 49/. 27/*. *71*102; 8449405-4. 2. *.=. 1711. 74+13-. . . ;) =) 4-) -. B . ; 7x @7; 2. /-=7206. =. /04743/7+13/062=4718. 08, . /=. *7; 2. /=11. 74+132/. 725. 12=. /. , 842, 74B , 0, =062=72+14/. 7, +13. +2=. /2=.7485+174012. 120/404**. ; 0/572+01*. 3/. .+14/. 7, . ,2=. =7/*1. , ,0; 2=.-/0*84. *x 5346/&78405-0, +2. 882. :. /2, 4+224. . ; ; . 42, 01, 0; 2. 1+1371*/. 4/9, 2744+>72+012. 5-. /728/. 0=. /2=. . :-. /+5. 1274/713.

234:/:+:=5C D G D M F S H 6/&78405-0, +2. . 4/9, 2744+>72+0112. /1740:+*72+017/*1. , ,

高强高导铜合金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

-G

点F 导热性及优良的工艺性9纯铜具有高的导电性H

导热性9

内氧化346/&78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25

机械合金化法和溶胶B 凝胶法) 其中内氧化法是目法H

能) 但其室温强度和高温强度均较低) 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9因此) 如何在保持较高电导率水平的前提下) 大幅度地提高强度的问题) 已成为铜基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中心任务9传统提高铜基材料强度的方法有2应变硬化H 固溶强化及沉淀强化) 但由于在高温下金属将发生再结晶H 第二相粗化和溶解及金属间化合物长大) 且固溶强化又会大大降低材料的传导率) 因此使用以上强化方法) 在室温条件下) 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材料强度) 但在高温条件下) 以上各种强化方法都将失效9

氧化物弥散强化铜合金) 是在铜基体中引入了细小弥散分布的弥散相粒子) 从而使基体强度) 特别是高

5) /G

温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的一种铜合金F 常用的氧化9

F +J , G

前规模化生产3496/&78复合材料的最佳方法5

本文采用内氧化法制备了346/&78复合材料) 5

并对其高温退火态的显微硬度和微观组织变化进行了研究) 从而揭示了346/&78复合材料的高温回复和5

再结晶行为9

-材料制备及实验方法

实验所用的原材料采用7合金粉末内氧化及B 834后续的粉末冶金法制备而成2氮气雾化法制备7*-1B 8

合金*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粉x -5? 和. x 5B ?13434末:将制备好的7合金粉末与氧化剂**51B 83478615粉末充分混合:内氧化粉末:*/1*+1氢气中还原多余的氧:*B 1冷等静压:*K 1烧结:*, 1封装:*>1热挤压成棒材:冷拔变形量分别为B *01冷拔*0? 和>+?19

退火试样取自于冷拔后的棒料9试样在氮气保护

收稿日期25. . +B . , B --基金项目2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5. 5-/. . 1作者简介2李红霞*女) 山西河津人) 高级工程师) 硕士9-0K , B 1)

物增强相有34其6/H @=65H A . 6H @+6H 7/65H I /65等) 5

中346/是最常用的弥散相9在346/&78复合材料55中) 由于34且在高温下热稳定性好及对6/颗粒硬) 5

甚至在接近铜熔点的温度下都能保78基体的不溶性)

持其原来的粒度和间距) 所以346/&78复合材料在5

E

高温下能保持其大部分硬度9同时由于34颗粒含6/5

万方数据

量少) 且细小弥散分布) 所以能保持铜基体的高导电H

2V

W X Y X 5W :Z 344

V V j k \[\]^\_‘a b cd e f g b \h \c i 2

下加热! 加热温度分别为" ##$%##$&##$’###$

保温时间为’*将试样取出打’#(#)! +退火完成后!

磨! 在维氏硬度计上测试其硬度! 加载砝码为’保##, ! 压时间’进行微观组#-+用线切割法截取. /0试样! 织观察+

散粒子和间距不但能在冷变形时作为位错源增加D E 基体的位错密度! 见图1对位错和晶界运动造成F H ! S 阻碍! 提高其室温强度和硬度! 而且使高温退火后同时也@A B C 9D E 复合材料的硬度得到较好的保持! 1

提高了其再结晶的温度+

1结果与讨论

23459:6; 复合材料的再结晶行为728

图’所示为? 的#3’1@A D E 复合材料B C 91采用@A 含量为#合金粉末完全内氧F 3’1? 的D G E @A 化后所得的@A 1

B C 9D E 复合材料H 的硬度值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见! 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 硬度下降缓慢! 经&##) 退火! 其硬度值尚能保持室温硬度的%" ? 以上I 高于&##) 退火! 硬度下降较快! 因此其软化温度为&##)I 在低于’###) 的退火态试样中存在的横纵截面硬度差到’###) 消失

+

图’? 的#3’1@A 1B C 9D E 复合材料不同截面的

硬度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D E 基体中第二相颗粒的存在!

既可以加速也可以阻滞再结晶的进行! 这主要依赖于第二相颗粒的尺寸

和颗粒间距J %! &K +粗大且间距大的第二相颗粒的存在!

将加速D E 基体再结晶的进行!

在冷变形时位错采用B L M N O P 机制绕过@A 1B C 粒子! 使@A 1B C 颗粒附近盘踞高密度的位错! 造成储存能在颗粒附近增加! 再结晶驱动力增大! 促使再结晶形核+同时! 因颗粒间距较大! 在颗粒附近! 再结晶形核并到达形成了可动性高的大角度晶界F 或角度较大的亚晶界H 之前! 很少遇到第二相粒子的阻碍! 因而有利于再结晶的进行+颗粒尺寸和间距小的弥散分布的第二相颗粒的存在! 将推迟甚至完全抑制再结晶的进行+细小的@A 1

B C 颗粒在晶粒内部及晶界弥散分布! 能够显著提高位错及亚晶界移动的阻力! 使位错及亚晶界在再结晶形核时较难迁移! 从而提高临界晶核半径! 使再结晶形核受到抑制! 同时在晶界上小的@A 1B C 颗粒也将钉扎晶界的移动! 阻碍晶粒长大+

图1F O H 显示用内氧化法制备的@A 1

B C 9D E 复合材料在晶内和万方数据

晶界弥散分布着大量的@A 1B C 颗粒! 粒径约为1#Q(#P R ! 粒子间距C #Q’1#P R !

如此细小的弥图1复合材料热挤压态下弥散分布的@A 1B C 颗粒F

O H 及其冷拔态下的高密度位错形貌F S

H 图C 显示&##) 退火后@A 1

B C 9D E 复合材料内仍存在明显的变形织构! 且以胞状组织为主! 表明在此状态下! @A 1B C 9D E 复合材料未发生明显的再结晶+微观组织观察结果与图’中复合材料的硬度变化规律相吻合! 实验表明T 室温Q &##) 退火为@A 1B C 9D E 复合材料的回复阶段+

图C 复合材料&##) 退火后的微观组织F O G U /0I S G . /0H

图>显示经’###) 退火后!

等轴晶大量出现! 再结晶正在进行+图’显示’###) 退火态的硬度值较

图>’###) 退火后微观组织

图(’#(#) 退火后微观组织

&##) 退火态的硬度值有大幅下降! 且’###) 退火态的横纵方向硬度差值消失! 实验表明T @A 1B C 9D E 复合材料实际再结晶温度约为’###)+

热加工工艺p ’o m m s 年第r r 期

图! 显示经"#复合材料内局部出现! #$退火后%

晶粒长大现象&

’(’变形量对硬度和再结晶的影响

图) 所示是不同变形量的#(" *+, -. /01复合材*料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见%在同样温度的退火条件下%变形量大的复合材料的硬度值较变形量小的复合材料高%这主要是由于变形量增加%位错密度升高%位错与第二相粒子的作用加剧%从而使其强度和硬度得以提高&当退火温度为2变形量大##$34##$%的复合材料的硬度值下降的快%这是由于冷变形量大%储存能高%回复驱动力大%在相同时间内回复程度越高的缘故&但实验所进行的两种变形量对其软化温度和再结晶温度影响不大

&

试验研究

’r

粒的粗化较后者容易进行有关&这两种+, -. /01复*

合材料中的+, -. 颗粒含量对其软化温度和再结晶温*度的影响不大&

. 结论

采用内氧化法制备的+, 在9" =1复合材料%-. /0*

这些尺寸01基体中弥散分布着纳米级的+, -. 颗粒%*

小? 间距小的弥散相的存在%一方面提高了其室温硬度%并使高温退火后复合材料的硬度值能得到较好的保持%同时也阻滞了0提高了其再结晶1基的再结晶%温度&#(" *##$退火期+, -. /01复合材料在室温34*间为回复阶段%再结晶温度约为"#在"###$%! #$退火时%局部出现晶粒长大现象@#(" *-. /0+, 1复合材*

料的软化温度高达4##$&

在实验所采用的两种变形量条件下%9*=#(" *-. /01复合材料的硬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升+, *

高%同时变形量增加也使得回复的速度提高%但变形量对软化温度和再结晶温度影响不大&

在实验所选用的两种+, 9. =01-. 含量的+, -. /**复合材料条件下%+, -. 含量升高显著提高了+, -. /**

图) 不同变形量的#(" **+, -. /01复合材料硬度

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

并使其在低于4##$退火态下01复合材料的硬度值%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但对软化温度和再结晶温度的影响不大&参考文献A

张生龙(高强高导铜合金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B 矿冶工B " C 尹志民%C (D

程%*##*%**9*=A " E ! (河北毛磊%刘宗茂%等(+, E C (B *C 孙世清%-. 01复合材料研究进展B D *科技大学学报%*##" %**9" =A 2E " #(汪明朴%钟卫佳%等(内氧化法制备的+, B . C 程建奕%E -. 01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B 材料热处理学报%C (*##. %*F 9" =A *. E *2(D 丁秉钧(制备弥散强化铜的新工艺B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B F C 贾燕民%C (D 程%*###%*49*=A " F " E " F . (B ! C

’(5687’5含量对硬度和再结晶的影响

图2所示是不同+, 01复合材-. 含量的+, -. /**

料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见%在同样温度的退火条件下%#(*! (" *-. /+, 01复合材料的硬度值较#*这是由于在一定范围内%1复合材料的高%+, -. /0*

粒子间距越小%则弥散强化效果+, -. 粒子数量越多%*越好所致&在4前者的硬度保持量9

为##$退火态下%

(E G H I J K L I L I+%G H I J K L I L IM N N O P Q R S O P T U V0U H H R S +, 1W O P I

0U W H U X O Q R XQ K S U 1T KY , R P J O P TI P JZR [K I P O [I , +, , U L O P T\U ]J R S

B C (ZI %"44! %" ) A F " E F ! (ZR Q I , , 1S T L^U 1Q R X D Q R S O I , X I P J_R X O T P

崔春翔%吴人洁%等(合金内氧化工艺及动力学研究E B ) C 申玉田%01+,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B C (*##" %. #9" =A F F E F >(D

B 2C ZU %E %E 1X Q I V IN‘+a J R , b I W O Jc +a J d , K I L+Z (0U H H R SZI Q S O e

B C (ZI %*##*%! . A *F F E *F 4(f R [K P O g 1R D Q R S O I , X h R Q Q R S X

N O 0I P J +, -. \I S Q O [1, I Q R 0U W H U X O Q R Xa L \U ]J R SZR Q I , , 1S T L *

图2不同+, **-. 含量的+, -. /01复合材料

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9;! 4

B >C 0%ZU (^U Q Q R S O , , \1, J\^R [S L X Q I , , O i I Q O U PI P JM S I O PT S U ]Q KO P

(%" 42) (" >#E *F 4(ZR Q I , X B Z C h R R N 1S S R LG P O j R S X O Q L\S R X X B 4C

B C (ZI E X Q S R P T Q K R P R J[U H H R S X Q S O H X D Q R S O I , X N [O R P [R I P Jd P T O P R R S %*##" %" . A *F E . . (O P T +.

远高于后者的硬度保持量&"#前者的4>

硬度值下降幅度高于后者%这可能与前者中+, -. 颗*

k O W N b %h R R _l (^R [S L X Q I , , O i I Q O U P U VI , 1W O P I J O X H R S X O U P

欢迎订阅’年o 热加工工艺p 杂志q m m n 万方数据

内氧化法制备Al2O3/Cu复合材料的再结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红霞, 田保红, 董企铭, 刘平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39热加工工艺

HOT WORKING TECHNOLOGY2004(11)5次

1. 尹志民;张生龙 高强高导铜合金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矿冶工程 2002(02)2. 孙世清;毛磊;刘宗茂 Al2O3-Cu 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01(01)

3. 程建奕;汪明朴;钟卫佳 内氧化法制备的Al2O3-Cu合金的显微组织与性能[期刊论文]-材料热处理学报 2003(01)4. 贾燕民;丁秉钧 制备弥散强化铜的新工艺[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0(02)

5. Upadhyaya A;Upadhyaya G S Sintering of Copper-Alumina Composites through Blending and MechanicalAlloying Powder Metallurgy Routes 1995

6. 申玉田;崔春翔;吴人洁 Cu-Al合金内氧化工艺及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1(01)7. MOUSTAFA S F;Abdel-Hamid Z;Abd-Elhay A M Copper Matrix SiC and Al2O3 Particulate Composites byPowder Metallurgy Technique[外文期刊] 2002

8. Cotterill P;Mould P R Recrystallization and Grain growth in Metals 19769. KIM S H;Lee D N 查看详情 2001

1. 林阳明. 宋克兴. 李红霞. LIN Yang-ming. SONG Ke-xing. LI Hong-xia Al2O3/Cu复合材料强化机理研究[期刊论文]-热加工工艺2005(4)

2. 武建军. 张运. 李国彬. 雷廷权. WU Jian-jun. ZHANG Yun. LI Guo-bin. LEI Ting-quan Al2O3/Cu复合材料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期刊论文]-复合材料学报2000,17(2)

3. 李红霞. 田保红. 宋克兴. 刘平. LI Hong-xia. TIAN Bao-hong. SONG Ke-xing. Liu Ping 内氧化法制备表面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与性能[期刊论文]-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8(2)

4. 李红霞. 田保红. 林阳明. 康布熙. 刘平 基于氧在固态铜中进行非稳态扩散的动力学研究[会议论文]-20055. 庞兴志. 曾建民. 何国强. 郑进城. Pang Xingzhi. Zeng Jianmin. He Guoqiang. ZhengJincheng 冷轧变形铝锡复合材料的再结晶[期刊论文]-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8,28(4)

6. 李红霞. 田保红. 林阳明. 康布熙. 刘平. LI Hongxia. TIAN Baohong. LIN Yangming. KANG Buxi. LIU Ping 基于氧在固态铜中进行非稳态扩散的动力学研究[期刊论文]-金属热处理2005,30(z1)

7. 李红霞. 田保红. 宋克兴. 刘平 内氧化法制备Al2O3/ Cu复合材料[期刊论文]-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27(5)8. 张文龙 SiCw/Al复合材料的大应变变形和再结晶[期刊论文]-材料导报2000,14(12)

9. 王永鹏. 宋克兴. 李红霞. 张彦敏. 国秀花. 王青 Cr2O3表面弥散强化铜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会议论文]-200910. 李红霞. 田保红. 林阳明. 李士凯. 刘平. Li Hongxia. Tian Baohong. Lin Yangming. Li Shikai. Liu Ping 内氧化法制备Al2O3/Cu复合材料的再结晶行为[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34(7)

1. 秦改元 原位合成A12O3颗粒增强铜基表面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 2011(23)

2. 张晓楠. 赵冬梅. 董企铭. 刘平. 任凤章. 田保红 内氧化制备Cu/Al2O3弥散强化铜的组织性能研究[期刊论文]-铸造技术 2006(9)

3. 王永朝 纳米Al2O3强化铜基ODS 20的组织与性能[期刊论文]-材料开发与应用 2006(3)

4. 刘爱辉. 周祝龙. 丁红燕. 周广宏 原位复合法制备高强高导Al2O3/Cu复合材料[期刊论文]-热加工工艺 2011(8)5. 王永鹏. 宋克兴. 国秀花. 李亚东 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导线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热加工工艺 2009(1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jggy200411007.aspx


    相关文章

    纳米CaCO3填充聚丙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第19卷第6期2003年11月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P0LYM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 INEERIN VO1. 19 NO . 6NOv . 2003 =========================== ...

    塑性变形再结晶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试验一 塑性变形再结晶对Q235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一 引言 1.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金属经塑性变形后,不仅形状和尺寸上发生变化,其组织和性能也发生变化.随着塑性变形量的增大,金属材料的由原始的等轴晶组织向纤维状组织转变,即晶粒将 ...

    注塑部材料性能总结.

    注塑部材料性能总结 (按供应商牌号归类) 尼龙 PA旭化成Leona 1. 材料特性 聚酰胺(PA),俗称尼龙,是一种综合性能较好的工程塑料,PA 的品种繁多,包括PA6.PA66.PA12.PA46.PA6T 等.不同的PA 结构上有一些 ...

    材料的力学行为

    第二章 材料的力学行为 2.1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是关于材料强度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材料受力 作用后的力学行为规律及其物理本质和评定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 1.金属材料在各种服役条件下的失效现象及微观机理: 2.金属 ...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工法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工法 中铁十三局集团第六公司四分公司 白东辉 1.前言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是引进加拿大专有技术而生产的含有特殊活性化学物质以渗透结晶为主的无机防水材料,其防水性能优越,是一种无毒无公害环保型防水材料.主要用于刚 ...

    高分子材料报告

    高分子材料 课程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高分子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黏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高分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高分子材料种 ...

    高分子物理考研习题整理00 影响因素

    01构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旋光异构 ①试述不同构型聚丙烯的聚集态结构特点和常温下力学性能的差异. 全同立构或间同立构聚丙烯结构比较规整,容易结晶,熔点远高于聚乙烯,用作塑料时较耐热,可用作微波炉容器,还可以纺丝制成纤维(丙纶)或成膜: 而无 ...

    POM材料与尼龙材料的区别

    POM材料与尼龙材料的区别 尼龙本色为象牙色,POM本色为白色. 聚甲醛塑料是继尼龙之后发展的又一优良树脂品种,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聚甲醛有着良好的耐溶剂.耐油类.耐弱酸.弱碱等性能.聚甲醛有着很高的硬度和钢性,具有高度抗蠕变和应力松驰能 ...

    聚合物结晶动力学

    第6卷第12期2007年12月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NanyangNormalUniversityVol.6No112 Dec.2007 聚合物结晶动力学 杨 海,刘天西 1 2 (1.中原油田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南濮阳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