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摘 要: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根据国际收支的基本原理,本文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同时在重点分析双顺差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 现状 特点 原因 对策

浅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特点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应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指标。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却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我国的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2013 年,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经济好转,但新兴市场增长放缓,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向也有所分化,部分新兴经济体汇率和金融市场面临压力。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总顺差较快增长。2013 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 1828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 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3262 亿美元,上年为逆差 318 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 5090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1.77 倍。下面是2007-2013 年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具体如表1:

表 1 2007-2013 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单位:亿美元

(二)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的特点

(1)货物贸易顺差继续扩张。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1,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 22190亿美元,进口18591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和7%;顺差 3599 亿美元,增长12%,仅次于 2008年的 3606亿美元。

(2)服务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2013年,服务贸易收入20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支出 3305 亿美元,增长18%;逆差 1245 亿美元,扩大39%,其中,旅游和运输两大逆差项目分别增长 48%和21%。 2013年,货物与服务贸易顺差合计为 235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与GDP 之比为2.6%,较上年下降 0.2 个百分点。

(3)收益项目逆差扩大。2013 年,收益项目收入18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支出 2293 亿美元,增长23%;逆差 438亿美元,扩大1.2 倍。其中,职工报酬顺差161亿美元,增长5%;投资收益逆差599亿美元,扩大70%,主要反映了我国对外资产负债的结构问题,当期外商在华投资的收益较上年增长23%。

(4)直接投资保持净流入。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2013 年,直接投资顺差18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582 亿美元,增长7%;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732亿美元,增长13%。

(5)证券投资净流入有所增长。2013 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60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7%。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54亿美元,下降16%;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659 亿美元,增长22%。

(6)其他投资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13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776亿美元,上年为净流出2601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资产净增加1365亿美元,较上年减少41%;境外对我国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负债净增加2142亿美元,上年为净减少284 亿美元。

(7)储备资产增长较快。2013年,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下同),我国新增储备资产431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7倍。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4327亿美元,较上年多增3340亿美元。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38213亿美元。

由此可见,我国国际收支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我国经济遭受重创,国际收支也波动较大,全球面临流动性压力,从2008年开始我国出现了外债偿还增多的现象,我国外汇储备整体的安全性受到考验。截止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有下降趋势,但内需仍然不足、创新能力仍然不高、经济发展方式更需要多方面的改进。同时我国也存在出口结构“四多”和“四少”的问题,即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能源消耗强度低、污染排放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短期看这样的顺差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方法是一种以环境,资源位代价的不可持续道路,我国是在牺牲环境和能源换来经济的增长,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

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下面是造成我国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全社会储蓄率的过高不是由于居民储蓄过高,而是由于初次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企业存款和政府储蓄的巨幅增长与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假如消费率长期偏低,消费率和投资率之间就不能形成合理的比例,就会导致社会产品价值不能及时得到实现,大量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带来高失业率,并且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偿还贷款能力。因此,只有减少企业留利和政府税收在GDP中的比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消费启动的支撑基础。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以及工资形成机制的滞后成为中国消费增速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难以改变目前格局,消费启动依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同时,我国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一些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后,到该还贷时,虽有能力但拖欠不还;还有一些企业盲目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形成无效投资,导致平均投资回率低,还贷困难。这些现象使银行风险增大,导致“惜贷”现象出现。其结果是国内储蓄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是持续盈余和“双顺差”。

(二)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并且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贫困化增长和外资企业的高速经济增长共存的现象。

国家之所以促进出口,主要是这对政府和厂商有以下好处:(1)对政府来说,在出口导向战略初期,其财政支出和收益可以限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早期税收的边际增长超过了出口鼓励政策边际成本增长,所以财政有了大量剩余,反过来又诱使政府进一步增加对出口鼓励措施的投入;另一方面,理想的出口鼓励政策是间接干预,政府间接干预比直接干预付出的财政和声誉成本小。(2)使小厂商能够取得在国内无法取得的利润,使大厂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3)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区内的就业有了强有力的增长。凡是出口工业发达的地区,居民就业基本没有问题,而且吸引了其它落后地区的大量劳动力。

(三)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2006年以来,中国股市走出了井喷行情,2006年初至今,上证指数从1160点涨到了4000多点,深圳指数从2860涨到了11700多点。央行自2006年6月起已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央行相继出台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对贷款增加较多的银行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等措施来缓解流动性过剩局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下面,我将从下面两个因素来分析其:

1.金融资源的供求失衡。

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下,流动性过剩表现为银行存差过高,意味着货币供给量过大。普遍的金融产品供给不足,客观上增加了资本价格的重估和上升压力,资产价格上升又形成“财富效应”,百姓入市的冲动不减,加剧着市场的流动性。微观来看,过剩的短期资金,推动股价和房价上涨,正是表明没有更多的资产来满足获利资金。只有促进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产品供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境外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

外汇储备的增长又持续加大着我国的汇率压力,使得全球热钱以各种名目(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战略投资)、以各种身份(房地产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有改头换面的对冲基金源源不断地涌入,致使我国出现了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双顺差这一世界罕见现象。

(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三、治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经济学中讲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失衡就表示资源的错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维持一时,但从长期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

(一)加快调整出口导向战略

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已经到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上,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今后,还应调整各地引进外资的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

(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

1.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

中国消费水平低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个收入问题,并不仅仅是消费的问题。所以,要刺激消费,首先是要增加农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而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长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阶层获得,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因此,要扩大消费的比例,就得改变现在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额,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

2.尽快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

目前,我国本币净储蓄的积累,是促成投资扩张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币储蓄率过高的源头正是我国财政政策在公共建设领域的长期缺位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远远不够,导致居民自身要为这些公共产品来买单,其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过高,只能通过控制当前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只有加速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使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大,每个人的储蓄率下降,才能缩减私人部门的净储蓄动机,持续有效地启动内需。

(三)调整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

调整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主要目标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改善投资的结构。

1.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

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应该带来有比国内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因为这样的外商直接投资是不会平行替代内资的,否则由于外资的优惠政策而使得原有内资企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挤出市场,那么这种市场结构是扭曲的。国内出现的假外资现象正是这种不公平待遇的结果。建议取消国内己是供过于求或供大于求产品或服务的外商投资项目中任何有别于内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根本不用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也主要是来自这些项目,如一般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但仍保留有“稀缺”技术含量的外资项目或国内仍短缺的产品或服务项目的鼓励政策。

2.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争取吸引更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投

资,这些跨国公司往往具有较强的技术及其他“产权优势”。二是在渐次开放的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中,在总比率控制的情况下,争取吸收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以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资结构。所谓比率控制是指事先确定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权风险控制的比率,如外商直接投资市场份额的比率、控股比率。比率控制有利于在初步开放的行业中建立起进口替代的机制或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同时又不会产生外资控制的风险。三是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上不应该重复过去的优惠政策。

摘 要: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根据国际收支的基本原理,本文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同时在重点分析双顺差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 现状 特点 原因 对策

浅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特点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应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指标。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却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我国的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2013 年,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发达国家经济好转,但新兴市场增长放缓,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向也有所分化,部分新兴经济体汇率和金融市场面临压力。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总顺差较快增长。2013 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 1828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 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3262 亿美元,上年为逆差 318 亿美元;国际收支总顺差 5090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1.77 倍。下面是2007-2013 年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具体如表1:

表 1 2007-2013 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单位:亿美元

(二)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的特点

(1)货物贸易顺差继续扩张。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1,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 22190亿美元,进口18591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和7%;顺差 3599 亿美元,增长12%,仅次于 2008年的 3606亿美元。

(2)服务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2013年,服务贸易收入20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支出 3305 亿美元,增长18%;逆差 1245 亿美元,扩大39%,其中,旅游和运输两大逆差项目分别增长 48%和21%。 2013年,货物与服务贸易顺差合计为 235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与GDP 之比为2.6%,较上年下降 0.2 个百分点。

(3)收益项目逆差扩大。2013 年,收益项目收入18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支出 2293 亿美元,增长23%;逆差 438亿美元,扩大1.2 倍。其中,职工报酬顺差161亿美元,增长5%;投资收益逆差599亿美元,扩大70%,主要反映了我国对外资产负债的结构问题,当期外商在华投资的收益较上年增长23%。

(4)直接投资保持净流入。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2013 年,直接投资顺差18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582 亿美元,增长7%;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732亿美元,增长13%。

(5)证券投资净流入有所增长。2013 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60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7%。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54亿美元,下降16%;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659 亿美元,增长22%。

(6)其他投资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13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776亿美元,上年为净流出2601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资产净增加1365亿美元,较上年减少41%;境外对我国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负债净增加2142亿美元,上年为净减少284 亿美元。

(7)储备资产增长较快。2013年,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下同),我国新增储备资产431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7倍。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4327亿美元,较上年多增3340亿美元。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38213亿美元。

由此可见,我国国际收支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我国经济遭受重创,国际收支也波动较大,全球面临流动性压力,从2008年开始我国出现了外债偿还增多的现象,我国外汇储备整体的安全性受到考验。截止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有下降趋势,但内需仍然不足、创新能力仍然不高、经济发展方式更需要多方面的改进。同时我国也存在出口结构“四多”和“四少”的问题,即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产品出口多;能源消耗强度低、污染排放强度小的产品出口少;产业链低端产品出口多、高新产业出口少;货物贸易出口多、服务贸易出口少。短期看这样的顺差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方法是一种以环境,资源位代价的不可持续道路,我国是在牺牲环境和能源换来经济的增长,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这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又是各国国际收支结构实践中罕见的,其之所以能够维持十余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国内特殊的管理体制与鼓励政策,但其本身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观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

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由于我国国内金融市场比较不发达,国内企业往往借助境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从而增加了资本的快速流入。下面是造成我国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

(一)储蓄率过高

我国经济增长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过高。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全社会储蓄率的过高不是由于居民储蓄过高,而是由于初次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企业存款和政府储蓄的巨幅增长与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假如消费率长期偏低,消费率和投资率之间就不能形成合理的比例,就会导致社会产品价值不能及时得到实现,大量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带来高失业率,并且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偿还贷款能力。因此,只有减少企业留利和政府税收在GDP中的比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消费启动的支撑基础。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以及工资形成机制的滞后成为中国消费增速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难以改变目前格局,消费启动依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同时,我国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一些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后,到该还贷时,虽有能力但拖欠不还;还有一些企业盲目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形成无效投资,导致平均投资回率低,还贷困难。这些现象使银行风险增大,导致“惜贷”现象出现。其结果是国内储蓄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是持续盈余和“双顺差”。

(二)非对称性的国际收支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并且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贫困化增长和外资企业的高速经济增长共存的现象。

国家之所以促进出口,主要是这对政府和厂商有以下好处:(1)对政府来说,在出口导向战略初期,其财政支出和收益可以限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早期税收的边际增长超过了出口鼓励政策边际成本增长,所以财政有了大量剩余,反过来又诱使政府进一步增加对出口鼓励措施的投入;另一方面,理想的出口鼓励政策是间接干预,政府间接干预比直接干预付出的财政和声誉成本小。(2)使小厂商能够取得在国内无法取得的利润,使大厂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3)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区内的就业有了强有力的增长。凡是出口工业发达的地区,居民就业基本没有问题,而且吸引了其它落后地区的大量劳动力。

(三)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2006年以来,中国股市走出了井喷行情,2006年初至今,上证指数从1160点涨到了4000多点,深圳指数从2860涨到了11700多点。央行自2006年6月起已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央行相继出台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对贷款增加较多的银行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等措施来缓解流动性过剩局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下面,我将从下面两个因素来分析其:

1.金融资源的供求失衡。

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下,流动性过剩表现为银行存差过高,意味着货币供给量过大。普遍的金融产品供给不足,客观上增加了资本价格的重估和上升压力,资产价格上升又形成“财富效应”,百姓入市的冲动不减,加剧着市场的流动性。微观来看,过剩的短期资金,推动股价和房价上涨,正是表明没有更多的资产来满足获利资金。只有促进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产品供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境外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

外汇储备的增长又持续加大着我国的汇率压力,使得全球热钱以各种名目(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战略投资)、以各种身份(房地产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有改头换面的对冲基金源源不断地涌入,致使我国出现了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双顺差这一世界罕见现象。

(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三、治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经济学中讲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失衡就表示资源的错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维持一时,但从长期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

(一)加快调整出口导向战略

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已经到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上,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今后,还应调整各地引进外资的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

(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

1.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

中国消费水平低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个收入问题,并不仅仅是消费的问题。所以,要刺激消费,首先是要增加农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而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长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阶层获得,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因此,要扩大消费的比例,就得改变现在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额,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

2.尽快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

目前,我国本币净储蓄的积累,是促成投资扩张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币储蓄率过高的源头正是我国财政政策在公共建设领域的长期缺位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远远不够,导致居民自身要为这些公共产品来买单,其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过高,只能通过控制当前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只有加速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使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大,每个人的储蓄率下降,才能缩减私人部门的净储蓄动机,持续有效地启动内需。

(三)调整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

调整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主要目标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改善投资的结构。

1.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

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应该带来有比国内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因为这样的外商直接投资是不会平行替代内资的,否则由于外资的优惠政策而使得原有内资企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挤出市场,那么这种市场结构是扭曲的。国内出现的假外资现象正是这种不公平待遇的结果。建议取消国内己是供过于求或供大于求产品或服务的外商投资项目中任何有别于内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根本不用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也主要是来自这些项目,如一般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但仍保留有“稀缺”技术含量的外资项目或国内仍短缺的产品或服务项目的鼓励政策。

2.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争取吸引更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投

资,这些跨国公司往往具有较强的技术及其他“产权优势”。二是在渐次开放的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中,在总比率控制的情况下,争取吸收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以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资结构。所谓比率控制是指事先确定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权风险控制的比率,如外商直接投资市场份额的比率、控股比率。比率控制有利于在初步开放的行业中建立起进口替代的机制或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同时又不会产生外资控制的风险。三是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上不应该重复过去的优惠政策。


    相关文章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monkar 摘 要:劳动分工理论的提出给全球贸易带来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过程中中美二国的贸易关系逐步增强,但同时相应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本文将从中美贸易的现状出发,分析贸易摩擦是由贸易不平衡.政治. ...

    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其影响

    浅析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其影响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外汇储备对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本文着重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外汇储备完善有所建议. [关键词] 外汇储备 外汇 ...

    汇率变动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变动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 本文将对2000到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进行描述分析,讨论汇率变动与贸易余额变动的关系,并浅析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对中国实体和虚体经济及美元国际地位的影响. [关键词] 汇率 贸易余额 实体经 ...

    国际经济与贸易 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论文选题参考 注意:应结合自己的兴趣,结合本省,本地区或本县的行业或企业来 进行选题,不宜选太大的题. 1. 美国的贸易逆差:原因.影响.趋势 2. 中国的贸易顺差:原因.影响.趋势 3. 国际石油价格的发展趋势 4. 国际石油供求的发展趋 ...

    浅析中国与南非的经济合作

    浅析中国与南非的经济合作 [摘要]: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拥有极为丰富的能量和资源..而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是非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并且极具有发展潜力.南非经济较为开放,对外贸易一直是南非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在南非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 ...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2010-5-24 摘 要:自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迫于内在经济发展需要及外部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人民币升值问题一度成为世界讨论的焦点.通过国内国外内外两方面来分析人 ...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WTO 贸易救济措施研究 入世后, 两岸三地投资经贸关系发展研究 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 论我国进 ...

    2015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5届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刘立平 01.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2.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03.中俄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4.中韩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05.中印经贸 ...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安徽财经大学2010届金融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次贷危机"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 QDII实施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3. QFII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4. 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 5. 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