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第21卷 第6期

2002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Vol.21,No.6Nov.,2002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733-09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角媛梅1,2,程国栋11

(1.,2.,摘要:,以及文,并具体探讨了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的哈尼、特征、结构和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关 键 词:景观;文化景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景观保护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景观的含义极其丰富,原意是“风景”,是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1]。19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将“景观———某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引入地理学,后被德国和原苏联地理学家当作“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使用至今[2]。1939年,德国生物地理学家Troll把景观引入生态学,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景观是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3,4]。景观地理学在德国近代地理学中的兴起,使以重视人文景观及强烈的地理、地貌学为特色的景观研究成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5,6]。受德国影响,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C.O.Sauer)也从地貌转入文化地理并对文化景观进行了研究。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王恩涌等倡导并创建了中国文化地理与文化景观的研究[7,8]。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主要研究内容为文化景观的起源和变迁、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组成及保护与规划等[9,10]。二战后,随环境问题的恶化,许多景观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由于文化景观是人类土地利用历史和遗迹的证据,可作为土地持续利用的活样板,并为人类提供享受美和愉快以及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机会;景观还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后储藏所和绝对保护区的缓冲带。为此,景观保护受到重视,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和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促进文化景观的持续发展成为文化景观研究的热点[11~16]。在中国,关于聚落和民居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演化、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城市和校园文化景观及其设计是当前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内容[17~20],有关梯田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比较缺乏。

  收稿日期:2002-04-18;修订日期:2002-07-26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2000)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角媛梅(1972-),女,云南马龙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文化生态和民族生态等方

面的教学与研究。

 734地  理  研  究21卷  复杂起伏的地形和暖湿多雨的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使云南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园和多种野生生物的庇护所。远离汉文化中心和地处边疆的位置,使云南各民族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和生产方式。生活在云南南部的哈尼族是哀牢山区的世居民族之一,集中分布在云南南部哀牢山和无量山区的元阳、绿春、红河、墨江、金平等13个县市。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哈尼族建造并保存了具有良好水土保持功能的规模巨大的“梯(田)山”。其中元阳哈尼梯田以其“分布之广,,,在世界罕见”而闻名中外。2001年5月,察,年10月12日,,包括坝达、多依树、猛品、麻栗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民族学者和社会学、文化传承等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对梯田生产和管理方式、梯田稻作礼仪以及梯田历史的研究[22,23]。王清华对哈尼族的生存空间格局和哈尼梯田文化做了较深入的调查和描述[24,25],角媛梅等对哈尼梯田的形成原因、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等进行了研究[26,27]。以上研究均强调指出,梯田是哈尼族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哈尼族精神的象征,是人地和谐共处的良性人类生态系统和土地持续利用的样板[28]。本文以哈尼族及哈尼梯田集中分布的元阳县胜村乡麻栗寨行政村为例,应用半结构访谈法深入实地调查和访问,从文化景观角度研究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以揭示梯田的社会和生态功能。针对当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面临崩塌、滑坡等威胁,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2

2.1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特征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麻栗寨行政村位于元阳县城南沙南部43公里处,共有17个自然村,1910户,10244人(均为哈尼族),8737亩梯田。其中麻栗寨梯田、坝达梯田、倮马点梯田、上马点梯田、全福庄梯田及聚落景观是观赏哈尼族梯田、云海、哈尼族建筑等景观的核心地区,也是了解、

研究、体验哈尼族文化的中心地带。梯田分布从海拔1100米(麻栗寨河谷)延伸至2000米,坡度在15-75度之间,海拔2000米以上为高山森林带。自然村落分布在海拔1400~1700米之间坡度较平缓的中山缓坡地带(图1)。

在实地考查中,以半结构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等人类学方法为调查方法。半结构访谈法是根据调研的目的和主题,设计一些基本问题,并到实地对被调查者(麻栗寨村、倮马点村的村民)进行访问。田野调查法是通过与村民到田地里进行实地的观察和了解,并绘制所看到的当地社区的资源图,并对各类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和造成的生态后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再应用科学知识做出判断和证明。

2.2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族为了满足自身对粮食(稻米)等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充分利用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地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的代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人民通过多年的农耕实践,创造性地利用了红河南岸特有的自然条件———中低山深切割地区和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山坡上开辟梯田从事稻作农业,并通过自己特有的一整套文化体系对森林生态系统、坡地

 6期角媛梅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735

图1 元阳县麻栗寨行政村哈尼聚落分布格局与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

Fig.1 ThedistributionpatternofHanivillagesandspecialstructureofterracecultural

landscapeofMalizhaiadministrativevillageinYuanyangCounty

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其按需要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而创造的景观,具有古老性、独特性、和谐性(可持续性)和美学价值等特征。

历史资料显示,哈尼族的梯田稻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新唐书・南蛮传》:“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和蛮大首领王罗祁……率部落归时,入朝贡方物”。和蛮是哈尼族在古代的称呼之一,可见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初期,哈尼族先民已生活在红河流域。晚唐时期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中就有称赞“蛮治山田,殊为精好”的记载[22]。由此可见,由梯田稻作形成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也已存在千年以上,具有古老性的特征。据麻栗寨哈尼族“贝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所言,该村的梯田已有1300年之久。其次,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历经千年而不毁,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结果。梯田稻作是云南南部传统山地农业中生产力最高的农业形式[29],而梯田对坡地水土的截留、哈尼族对梯田的管理和维护以及适应人口增长与梯田承载力的“分寨”对策等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持续存在和哈尼族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麻栗寨行政村包括麻栗寨、坝达、倮马点和上马点4个自然村、15个社,其中麻栗寨是历史最长的村寨,而倮马点则是从麻栗寨分出的子寨,两寨之间人行小道距离不到1km。第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云南南部农业景观的代表,具有独特性。在哈尼族居住的哀牢山区,由层层梯田组成的座座田山相连,规模巨大,成为该区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元阳县1995年有梯田167415亩,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坡度最高达75度,在中外梯田景观中罕见。麻栗寨行政村梯田面积8700多亩,并集中连片分布,从麻栗寨河谷地带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公路(元阳-绿春)下部,蔚为壮观。最后,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梯田、云海、蘑菇房聚落景观浑然一体,是名扬海内外的观光胜地。有关哈

 736地  理  研  究21卷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美学特征的描述很多,如毛佑全在《哈尼族》一书中写道:“在起伏连绵的哀牢群山中,无数座高达数十级乃至数百级的‘田山’巍然屹立,蔚为壮观。鳞次栉比的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层层叠叠,犹如数不完的道道天梯,从远远的山脚箐底直挂山巅云天。当冬末春初,梯田里灌满水的时候,梯田显得奇巧而壮丽……”,而有关的画册和照片也早已名扬海内外,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科考人员前来观光考察

33.1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结构

图2

Fig.2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与结构示意图ThecomponentsandstructureofHaniterraceculturallandscape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在人为调控下对自然生态系统有意识地干预、调节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它由森林景观、哈尼聚落景观和梯田景观组成(图2)。

由图1、2可见,森林景观由森林生物群落(植物和动物)和生态环境(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所组成,其格局受自然因素和哈尼族的资源利用方式约束。在麻栗寨行政村范围内,森林景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布在麻栗寨和倮马点、上马点、坝达等村之间的麻栗寨寨神林,面积约600亩。另一片分布在元阳-绿春公路南部的高海拔地区,面积广大,是周围村民薪柴、放牧、采集和狩猎之处,也是该区的水源涵养林区(图2);哈尼聚落景观是以哈尼族为核心的人文系统。它由哈尼族、哈尼聚落格局与哈尼族的梯田稻作技术等组成,是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中的异质镶嵌体和控制中心;梯田景观是一个人为控制下的不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它的生产者是农作物──水稻以及生长于梯田埂边的各种野生草本植物以及鱼、螺蛳、黄鳝、泥鳅等水生动物;分解者是各种土壤微生物、细菌等。另外,它还包括水稻土、空气、梯田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环境组分,并与气候因素有密切联系。从土地利用格局看,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各子系统是沿等高线分布的。即:在垂直高度上,分布在最高处的是森林景观,中间是哈尼聚落景观,海拔最低的是梯田景观。这

 6期角媛梅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737种林-寨-田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布模式,是红河南岸的哈尼族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图3)。麻栗寨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则表现为林(水源林、用材林)-路-寨(倮马点、上马点、坝达)-田-林(神树林)-寨(麻栗寨)-田的结构,主要是因为该区人口过多,原麻栗寨村民搬迁至较高海拔地区开挖梯田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所致(图1)

图3 哈尼梯田景观的空间结构

Fig.3ThespatialstructureofHaniterraceslandscape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功能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形成了系统内独特的能量和物质流动(见图1、3)。由图3可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内的物质流动,是以水、土、肥和微生物的流动为主,从系统的顶部———森林生态子系统开始,经过村寨文化子系统,被加强后,流入梯田生态子系统,并在梯田子系统中被层层重复利用后,流入河流。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通过森林生态子系统和梯田生态子系统内的绿色植物转化,形成可供野生动物和人及家畜利用的有机物质和能量,输入村寨文化子系统。如,森林生态子系统为其提供燃料、建材、野菜、肉类、花果和生活用水;梯田生态子系统提供稻米、鱼虾、水芹菜、饲料或建材(稻草)等。而村寨文化子系统又通过其特有的调节和控制整个系统的功能,不断地把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质变为自身的输入能量,以维持村寨文化子系统的发展;同时,它通过输出人力、畜力等辅助能和各种技术,使梯田生态子系统和森林生态子系统保持稳定,持续地提供其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功能。首先,由于森林对地表径流的截留,加之梯田修成水平面,并有一高出水平面的田埂,使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在梯田中逐级沉淀,因而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其次,林-寨-田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错落分布,使哈尼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粪便截留在梯田之中,不仅使梯田肥力增加,提高地力,还减少了人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形成一个自净系统。第三,天然降水经森林截留和储存后,以溪流或山泉的形式流入村寨,成为村寨清洁的生活用水。村寨在梯田之上,还有利于村寨的安全。第四,水稻及其它绿色植物将太阳辐射总能量的1-2%固定为化学能,然后被各种动物吸收利用,转化为肉、毛、皮、蛋等,最后以农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哈尼人消费。

总之,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区内的典型景观,是哈尼文化的代表,也是人地和谐共处的具有持续发展特性的文化景观,对降雨条件较好的亚热带山地的农业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山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指导作用。3.2

 738地  理  研  究21卷4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

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创造并保持了许多蕴藏着道德信息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景观,而人口爆炸、城市扩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世界许多地方的景观,使之面临退化和消失。为此,景观保护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之一,包括自然要素和文化价值的景观多样性受到关注。生物多样性间的紧密关系,的研究者所认识和接受,,多样性的内涵[30]。1992,并有4处“文化景。(IUCN)大会提出要利用景观生态学。另外,将景观作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管理,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保护景观(特别是具有较大价值的文化景观)和地方特色的重要性[11]。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族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创造自然而形成的文化遗产,在红河南岸地区极为典型,也非常壮观,具有极高的美学和保护价值。哈尼族对梯田、水沟和森林的长期保持和维护,是保证文化-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是哈尼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发扬。近年来,随着交通和医疗状况的改善、人口的增加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哈尼人改变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毁林开荒(表1)、过度猎杀和采集野生动植物,使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面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的威胁,影响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持续存在。同时,由于历史上的封闭和自然环境的多样,使哈尼族形成了20余个支系,如哈尼、叶车、阿卡、哈欧、碧约、卡多、白宏、糯比等等,各支系均发展了独特的服饰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哈尼文化多样性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之一。但哈尼族没有统一的语言,更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的传承仅靠为数很少的“摩批”和“贝玛”的口头传唱。在现代信息和传媒的冲击下,很多哈尼人已经不会说哈尼话,民族文化危在旦夕。因此,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抢救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环境的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表11985-1999年倮马点村人口与耕地变化(单位:人,亩)

Tab.1 ThepopulationandlandusechangesinLuomadianVillagefrom1985to1999

总人口劳动力耕地总面积

1985

1988

1991

1993

1995

1997

[***********][***********][1**********]09.8401.8394.8384.8386.8394.8465.8其中:水稻[***********]161包谷[1**********]296杂粮[1**********]824大豆[**************]0蔬菜芭蕉芋56茶叶0.80.80.[**************]00.80.80.80.8

针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哈尼文化的特征和现状,可采取以下保护措施:第一,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提高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知名度,获取国际资助,以确保哈尼梯田文

 6期角媛梅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739化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使之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二,以哈尼梯田农业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哈尼族风情,以及丰富的天然旅游资源(溶洞、动植物)为基础,发展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第三,开展林-寨-田结构及比例的研究,确定一定面积的梯田所需的水源涵养林面积及其位置,并依此规划梯田文化景观的用地构成和比例;第四,加强梯田渠系的建设,确保多雨季节水源的调配和分流,定性程度(坡度),;第五,尼文化的科研队伍,挖掘哈尼文化的价值,优秀部分,摒弃不良传统,5,可作为土地持续,并为人类提供享受美和愉快以及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机会。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族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哈尼族精神的象征,是人地和谐共处的良性人类生态系统和土地持续利用的样板。目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受传统哈尼文化变迁的影响,面临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本文通过对元阳县胜村乡麻栗寨行政村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考察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的代表,具有古老性、独特性、持续性和美学价值等特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由森林景观、哈尼聚落景观和梯田景观组成,并在空间上形成林-寨-田的垂直分布格局。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保持水土、提供清洁水源、保障村寨生态安全的功能。

交通、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改变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和谐,使其面临崩塌、滑坡等灾害的威胁。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可采取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发展生态旅游、调整用地构成、加强渠系建设和发扬哈尼族传统生态文化等措施实现。

研究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土地利用构成与水土流失过程的关系,不仅可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持续存在提供依据,并可促进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的发展。参考文献:

[1] 谢凝高,等.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2] NavehZ,LiebermanAS.LandscapeEcology.TheoryandApplication,Springer-Verlag,1984.356.

[3] FormanRTT,GodronM.LandscapeEcology.NewYork:JohnWiley&Sons,1986.

[4] PickettSTA,CadenassoML.Landscapeecology:spatialheterogeneityinecologicalsystems.Science,

1995,269:331

~334.

[5] 王凤慧.国外现代景观地理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地理研究,1987,6(3):81~89.

[6] 肖笃宁.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地理科学,1999,19(4):379~384.

[7]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223~224.

[8] 王恩涌编著.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 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人文地理,1998.13(2):41~45.

[10] 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9.

 740地  理  研  究21卷

[11] WithKA.Landscapeconservation:anewparadigmfortheconservationofbiodiversity.In:WiensJA.(Eds)

.Issues

inLandscapeEcology.Ontario: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IALE)press,1999.78~82.

[12]

[13]陈昌笃.景观保护与受胁景观红皮书.生物多样性,1994.2(3):177~183.傅伯杰.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生态意义.地理学报,1996.51(5):454~462.

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12.[14] 张新时.对生物多样性的几点认识.见: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生物

[15]肖笃宁,李团胜.论景观与文化.大自然探索,1997,16(2):68~71.

Ontario: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press~[16] NassauerJI.CultureasameansforexperimentationandIn:JA.()ecology.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7]

[28]

[29]刘之浩,金其铭..),22(4):120~123.冯健,张小林,金其铭..人文地理,2000,15(1):23~地理研究.2000,19(3):257~263..地理研究,2001.20(4):463~470..春城晚报:2001-05-08.孙官生.古老.神奇.博大———哈尼族文化探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27.王清华.哀牢山自然生态与哈尼族生存空间格局.云南社会科学,1998,(2):71~74.王清华.梯田文化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角媛梅,等.云贵川大坡度梯田形成原因探析———以红河南岸哈尼梯田为例.经济地理,2000,20(4):94~96.黄绍文.生态农业奇观:哈尼梯田.生态经济,2001,(10):85~86.尹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28.

~41.[22] 毛佑全,李期博.哈尼族.昆明:民族出版社,1989.[26] 角媛梅.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研究.人文地理,1999,增刊:56~59.[30] 王建华,许建初,裴盛基.西双版纳勐宋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管理.生态学杂志,2000,19(2)∶36

AstudyontheculturallandscapeofHani’s

terraceanditsprotection

JIAOYuan-mei1,2,CHENGGuo-dong1,XIAODu-ning1(1.TheKeyLaboratoryofFrozenSoil,ColdandAridRegionsEnvironmentand

EngineeringInstitute,CAS,Lanzhou730000,China;

2.TheTourismandGeographyDepartment,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092,China)

Abstract:Theconceptsoflandscapearediverse.Culturallandscapeistheevidenceoflandusehistoryandrelicscanbeseenasalivingmodelofsustainablelanduseandcanprovidehumanbe2ingsmorechancestoenjoyscenery,happinessaswellasnaturalandculturaldiversities.Itisal2sothelastreserveofbiodiversityandthebufferzoneofabsolutelyprotectedarea.Thus,mor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protectionoflandscape.TheYuanyangTerrace,famousforitslargearea,widedistribution,astonishingarchitecture,uniquenessinChinaandrarityintheworld,wasdesignatedasthecoreareaoftheculturallandscapeofHaniterracesbythegovern2mentofHongheHaniandYiAutonomousPrefectureofYunnanProvince,China.TheterraceswerethephysicalbasisofHanipeoples’lifeandthe

symbolizationofHanipeoples’spirit.And

 6期角媛梅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741theculturallandscapeofHaniterraceswasthemodelofsustainablelanduseandharmonioushu2manecosystembetweencultureandnature.Inthispaper,weselectedMalizhaiadministrativevillagelocatedinShengcunTownshipofYuanyangCountyasastudyarea.Usingsemi-direc2tiveinterviewandfieldsurveymothods,weanalysedthecharacteristics,spatialstructureandfunctionsofHaniterracesandconcludedthattheHaniterraceshaveantiquity,uniqueness,sus2tainabilityandaestheticvalues.Theverticalstructureoftheofandterracesalongwithaltitudecanbenefitbothputfor2wardcorrespondingconservationterracesinlightwiththeriskysituationofKeyw;;theculturallandscapeofHaniterrace;landscape2

中欧合作科研项目“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系统管理

与城乡互动发展研究”启动会召开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鲁奇研究员任中方总协调人的中国与欧盟合作科研项

目———“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与城乡互动发展研究(SustainableAgroecosystemManagementandtheDevelopmentofRural-UrbanInteractioninRegionsandCitiesinChina)”项目启动会于2002年10月14日至16日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来自欧盟、MTTAgrifoodFinland(芬兰)、TheImperialCollegeofScience,TechnologyandMedicine(英国)、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同济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与会各方就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和分工协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达成共识。

该项目的研究区域涉及北京、上海、重庆、吉林、河北、陕西、四川、湖南和湖北等省和直辖市

的典型城市和乡村以及潮白河流域、燕沟流域等。该项目将对上述地区的城乡发展、农村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城乡互动发展和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和管理模型,提出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对策,探讨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的途径。该项目历时三年,计划于2005年6月完成。

(吴佩林)

第21卷 第6期

2002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Vol.21,No.6Nov.,2002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733-09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角媛梅1,2,程国栋11

(1.,2.,摘要:,以及文,并具体探讨了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的哈尼、特征、结构和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关 键 词:景观;文化景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景观保护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景观的含义极其丰富,原意是“风景”,是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1]。19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将“景观———某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引入地理学,后被德国和原苏联地理学家当作“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使用至今[2]。1939年,德国生物地理学家Troll把景观引入生态学,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景观是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3,4]。景观地理学在德国近代地理学中的兴起,使以重视人文景观及强烈的地理、地貌学为特色的景观研究成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5,6]。受德国影响,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C.O.Sauer)也从地貌转入文化地理并对文化景观进行了研究。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王恩涌等倡导并创建了中国文化地理与文化景观的研究[7,8]。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主要研究内容为文化景观的起源和变迁、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组成及保护与规划等[9,10]。二战后,随环境问题的恶化,许多景观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由于文化景观是人类土地利用历史和遗迹的证据,可作为土地持续利用的活样板,并为人类提供享受美和愉快以及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机会;景观还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后储藏所和绝对保护区的缓冲带。为此,景观保护受到重视,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和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促进文化景观的持续发展成为文化景观研究的热点[11~16]。在中国,关于聚落和民居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演化、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城市和校园文化景观及其设计是当前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内容[17~20],有关梯田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比较缺乏。

  收稿日期:2002-04-18;修订日期:2002-07-26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2000)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角媛梅(1972-),女,云南马龙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景观生态、文化生态和民族生态等方

面的教学与研究。

 734地  理  研  究21卷  复杂起伏的地形和暖湿多雨的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使云南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园和多种野生生物的庇护所。远离汉文化中心和地处边疆的位置,使云南各民族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和生产方式。生活在云南南部的哈尼族是哀牢山区的世居民族之一,集中分布在云南南部哀牢山和无量山区的元阳、绿春、红河、墨江、金平等13个县市。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哈尼族建造并保存了具有良好水土保持功能的规模巨大的“梯(田)山”。其中元阳哈尼梯田以其“分布之广,,,在世界罕见”而闻名中外。2001年5月,察,年10月12日,,包括坝达、多依树、猛品、麻栗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民族学者和社会学、文化传承等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对梯田生产和管理方式、梯田稻作礼仪以及梯田历史的研究[22,23]。王清华对哈尼族的生存空间格局和哈尼梯田文化做了较深入的调查和描述[24,25],角媛梅等对哈尼梯田的形成原因、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等进行了研究[26,27]。以上研究均强调指出,梯田是哈尼族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哈尼族精神的象征,是人地和谐共处的良性人类生态系统和土地持续利用的样板[28]。本文以哈尼族及哈尼梯田集中分布的元阳县胜村乡麻栗寨行政村为例,应用半结构访谈法深入实地调查和访问,从文化景观角度研究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以揭示梯田的社会和生态功能。针对当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面临崩塌、滑坡等威胁,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2

2.1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特征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麻栗寨行政村位于元阳县城南沙南部43公里处,共有17个自然村,1910户,10244人(均为哈尼族),8737亩梯田。其中麻栗寨梯田、坝达梯田、倮马点梯田、上马点梯田、全福庄梯田及聚落景观是观赏哈尼族梯田、云海、哈尼族建筑等景观的核心地区,也是了解、

研究、体验哈尼族文化的中心地带。梯田分布从海拔1100米(麻栗寨河谷)延伸至2000米,坡度在15-75度之间,海拔2000米以上为高山森林带。自然村落分布在海拔1400~1700米之间坡度较平缓的中山缓坡地带(图1)。

在实地考查中,以半结构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等人类学方法为调查方法。半结构访谈法是根据调研的目的和主题,设计一些基本问题,并到实地对被调查者(麻栗寨村、倮马点村的村民)进行访问。田野调查法是通过与村民到田地里进行实地的观察和了解,并绘制所看到的当地社区的资源图,并对各类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和造成的生态后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再应用科学知识做出判断和证明。

2.2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族为了满足自身对粮食(稻米)等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充分利用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地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的代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人民通过多年的农耕实践,创造性地利用了红河南岸特有的自然条件———中低山深切割地区和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山坡上开辟梯田从事稻作农业,并通过自己特有的一整套文化体系对森林生态系统、坡地

 6期角媛梅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735

图1 元阳县麻栗寨行政村哈尼聚落分布格局与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

Fig.1 ThedistributionpatternofHanivillagesandspecialstructureofterracecultural

landscapeofMalizhaiadministrativevillageinYuanyangCounty

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其按需要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而创造的景观,具有古老性、独特性、和谐性(可持续性)和美学价值等特征。

历史资料显示,哈尼族的梯田稻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新唐书・南蛮传》:“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和蛮大首领王罗祁……率部落归时,入朝贡方物”。和蛮是哈尼族在古代的称呼之一,可见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初期,哈尼族先民已生活在红河流域。晚唐时期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中就有称赞“蛮治山田,殊为精好”的记载[22]。由此可见,由梯田稻作形成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也已存在千年以上,具有古老性的特征。据麻栗寨哈尼族“贝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所言,该村的梯田已有1300年之久。其次,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历经千年而不毁,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结果。梯田稻作是云南南部传统山地农业中生产力最高的农业形式[29],而梯田对坡地水土的截留、哈尼族对梯田的管理和维护以及适应人口增长与梯田承载力的“分寨”对策等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持续存在和哈尼族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麻栗寨行政村包括麻栗寨、坝达、倮马点和上马点4个自然村、15个社,其中麻栗寨是历史最长的村寨,而倮马点则是从麻栗寨分出的子寨,两寨之间人行小道距离不到1km。第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云南南部农业景观的代表,具有独特性。在哈尼族居住的哀牢山区,由层层梯田组成的座座田山相连,规模巨大,成为该区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元阳县1995年有梯田167415亩,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坡度最高达75度,在中外梯田景观中罕见。麻栗寨行政村梯田面积8700多亩,并集中连片分布,从麻栗寨河谷地带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公路(元阳-绿春)下部,蔚为壮观。最后,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梯田、云海、蘑菇房聚落景观浑然一体,是名扬海内外的观光胜地。有关哈

 736地  理  研  究21卷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美学特征的描述很多,如毛佑全在《哈尼族》一书中写道:“在起伏连绵的哀牢群山中,无数座高达数十级乃至数百级的‘田山’巍然屹立,蔚为壮观。鳞次栉比的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层层叠叠,犹如数不完的道道天梯,从远远的山脚箐底直挂山巅云天。当冬末春初,梯田里灌满水的时候,梯田显得奇巧而壮丽……”,而有关的画册和照片也早已名扬海内外,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科考人员前来观光考察

33.1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结构

图2

Fig.2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与结构示意图ThecomponentsandstructureofHaniterraceculturallandscape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在人为调控下对自然生态系统有意识地干预、调节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它由森林景观、哈尼聚落景观和梯田景观组成(图2)。

由图1、2可见,森林景观由森林生物群落(植物和动物)和生态环境(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所组成,其格局受自然因素和哈尼族的资源利用方式约束。在麻栗寨行政村范围内,森林景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布在麻栗寨和倮马点、上马点、坝达等村之间的麻栗寨寨神林,面积约600亩。另一片分布在元阳-绿春公路南部的高海拔地区,面积广大,是周围村民薪柴、放牧、采集和狩猎之处,也是该区的水源涵养林区(图2);哈尼聚落景观是以哈尼族为核心的人文系统。它由哈尼族、哈尼聚落格局与哈尼族的梯田稻作技术等组成,是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中的异质镶嵌体和控制中心;梯田景观是一个人为控制下的不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它的生产者是农作物──水稻以及生长于梯田埂边的各种野生草本植物以及鱼、螺蛳、黄鳝、泥鳅等水生动物;分解者是各种土壤微生物、细菌等。另外,它还包括水稻土、空气、梯田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环境组分,并与气候因素有密切联系。从土地利用格局看,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各子系统是沿等高线分布的。即:在垂直高度上,分布在最高处的是森林景观,中间是哈尼聚落景观,海拔最低的是梯田景观。这

 6期角媛梅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737种林-寨-田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布模式,是红河南岸的哈尼族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图3)。麻栗寨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则表现为林(水源林、用材林)-路-寨(倮马点、上马点、坝达)-田-林(神树林)-寨(麻栗寨)-田的结构,主要是因为该区人口过多,原麻栗寨村民搬迁至较高海拔地区开挖梯田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所致(图1)

图3 哈尼梯田景观的空间结构

Fig.3ThespatialstructureofHaniterraceslandscape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功能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形成了系统内独特的能量和物质流动(见图1、3)。由图3可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内的物质流动,是以水、土、肥和微生物的流动为主,从系统的顶部———森林生态子系统开始,经过村寨文化子系统,被加强后,流入梯田生态子系统,并在梯田子系统中被层层重复利用后,流入河流。系统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能,通过森林生态子系统和梯田生态子系统内的绿色植物转化,形成可供野生动物和人及家畜利用的有机物质和能量,输入村寨文化子系统。如,森林生态子系统为其提供燃料、建材、野菜、肉类、花果和生活用水;梯田生态子系统提供稻米、鱼虾、水芹菜、饲料或建材(稻草)等。而村寨文化子系统又通过其特有的调节和控制整个系统的功能,不断地把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质变为自身的输入能量,以维持村寨文化子系统的发展;同时,它通过输出人力、畜力等辅助能和各种技术,使梯田生态子系统和森林生态子系统保持稳定,持续地提供其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功能。首先,由于森林对地表径流的截留,加之梯田修成水平面,并有一高出水平面的田埂,使地表径流及其携带的泥沙在梯田中逐级沉淀,因而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其次,林-寨-田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的错落分布,使哈尼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粪便截留在梯田之中,不仅使梯田肥力增加,提高地力,还减少了人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形成一个自净系统。第三,天然降水经森林截留和储存后,以溪流或山泉的形式流入村寨,成为村寨清洁的生活用水。村寨在梯田之上,还有利于村寨的安全。第四,水稻及其它绿色植物将太阳辐射总能量的1-2%固定为化学能,然后被各种动物吸收利用,转化为肉、毛、皮、蛋等,最后以农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哈尼人消费。

总之,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区内的典型景观,是哈尼文化的代表,也是人地和谐共处的具有持续发展特性的文化景观,对降雨条件较好的亚热带山地的农业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为山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指导作用。3.2

 738地  理  研  究21卷4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

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创造并保持了许多蕴藏着道德信息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景观,而人口爆炸、城市扩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世界许多地方的景观,使之面临退化和消失。为此,景观保护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之一,包括自然要素和文化价值的景观多样性受到关注。生物多样性间的紧密关系,的研究者所认识和接受,,多样性的内涵[30]。1992,并有4处“文化景。(IUCN)大会提出要利用景观生态学。另外,将景观作为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管理,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保护景观(特别是具有较大价值的文化景观)和地方特色的重要性[11]。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族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创造自然而形成的文化遗产,在红河南岸地区极为典型,也非常壮观,具有极高的美学和保护价值。哈尼族对梯田、水沟和森林的长期保持和维护,是保证文化-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是哈尼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发扬。近年来,随着交通和医疗状况的改善、人口的增加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哈尼人改变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毁林开荒(表1)、过度猎杀和采集野生动植物,使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面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的威胁,影响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持续存在。同时,由于历史上的封闭和自然环境的多样,使哈尼族形成了20余个支系,如哈尼、叶车、阿卡、哈欧、碧约、卡多、白宏、糯比等等,各支系均发展了独特的服饰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哈尼文化多样性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之一。但哈尼族没有统一的语言,更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的传承仅靠为数很少的“摩批”和“贝玛”的口头传唱。在现代信息和传媒的冲击下,很多哈尼人已经不会说哈尼话,民族文化危在旦夕。因此,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抢救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环境的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表11985-1999年倮马点村人口与耕地变化(单位:人,亩)

Tab.1 ThepopulationandlandusechangesinLuomadianVillagefrom1985to1999

总人口劳动力耕地总面积

1985

1988

1991

1993

1995

1997

[***********][***********][1**********]09.8401.8394.8384.8386.8394.8465.8其中:水稻[***********]161包谷[1**********]296杂粮[1**********]824大豆[**************]0蔬菜芭蕉芋56茶叶0.80.80.[**************]00.80.80.80.8

针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哈尼文化的特征和现状,可采取以下保护措施:第一,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提高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知名度,获取国际资助,以确保哈尼梯田文

 6期角媛梅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739化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使之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二,以哈尼梯田农业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哈尼族风情,以及丰富的天然旅游资源(溶洞、动植物)为基础,发展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第三,开展林-寨-田结构及比例的研究,确定一定面积的梯田所需的水源涵养林面积及其位置,并依此规划梯田文化景观的用地构成和比例;第四,加强梯田渠系的建设,确保多雨季节水源的调配和分流,定性程度(坡度),;第五,尼文化的科研队伍,挖掘哈尼文化的价值,优秀部分,摒弃不良传统,5,可作为土地持续,并为人类提供享受美和愉快以及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机会。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族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哈尼族精神的象征,是人地和谐共处的良性人类生态系统和土地持续利用的样板。目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受传统哈尼文化变迁的影响,面临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本文通过对元阳县胜村乡麻栗寨行政村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考察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的代表,具有古老性、独特性、持续性和美学价值等特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由森林景观、哈尼聚落景观和梯田景观组成,并在空间上形成林-寨-田的垂直分布格局。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保持水土、提供清洁水源、保障村寨生态安全的功能。

交通、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改变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和谐,使其面临崩塌、滑坡等灾害的威胁。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可采取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发展生态旅游、调整用地构成、加强渠系建设和发扬哈尼族传统生态文化等措施实现。

研究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土地利用构成与水土流失过程的关系,不仅可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持续存在提供依据,并可促进景观格局与过程研究的发展。参考文献:

[1] 谢凝高,等.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2] NavehZ,LiebermanAS.LandscapeEcology.TheoryandApplication,Springer-Verlag,1984.356.

[3] FormanRTT,GodronM.LandscapeEcology.NewYork:JohnWiley&Sons,1986.

[4] PickettSTA,CadenassoML.Landscapeecology:spatialheterogeneityinecologicalsystems.Science,

1995,269:331

~334.

[5] 王凤慧.国外现代景观地理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地理研究,1987,6(3):81~89.

[6] 肖笃宁.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地理科学,1999,19(4):379~384.

[7]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223~224.

[8] 王恩涌编著.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 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人文地理,1998.13(2):41~45.

[10] 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70~79.

 740地  理  研  究21卷

[11] WithKA.Landscapeconservation:anewparadigmfortheconservationofbiodiversity.In:WiensJA.(Eds)

.Issues

inLandscapeEcology.Ontario: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cology(IALE)press,1999.78~82.

[12]

[13]陈昌笃.景观保护与受胁景观红皮书.生物多样性,1994.2(3):177~183.傅伯杰.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生态意义.地理学报,1996.51(5):454~462.

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12.[14] 张新时.对生物多样性的几点认识.见: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生物

[15]肖笃宁,李团胜.论景观与文化.大自然探索,1997,16(2):68~71.

Ontario: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Landscape(Epress~[16] NassauerJI.CultureasameansforexperimentationandIn:JA.()ecology.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7]

[28]

[29]刘之浩,金其铭..),22(4):120~123.冯健,张小林,金其铭..人文地理,2000,15(1):23~地理研究.2000,19(3):257~263..地理研究,2001.20(4):463~470..春城晚报:2001-05-08.孙官生.古老.神奇.博大———哈尼族文化探源.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27.王清华.哀牢山自然生态与哈尼族生存空间格局.云南社会科学,1998,(2):71~74.王清华.梯田文化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角媛梅,等.云贵川大坡度梯田形成原因探析———以红河南岸哈尼梯田为例.经济地理,2000,20(4):94~96.黄绍文.生态农业奇观:哈尼梯田.生态经济,2001,(10):85~86.尹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128.

~41.[22] 毛佑全,李期博.哈尼族.昆明:民族出版社,1989.[26] 角媛梅.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研究.人文地理,1999,增刊:56~59.[30] 王建华,许建初,裴盛基.西双版纳勐宋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管理.生态学杂志,2000,19(2)∶36

AstudyontheculturallandscapeofHani’s

terraceanditsprotection

JIAOYuan-mei1,2,CHENGGuo-dong1,XIAODu-ning1(1.TheKeyLaboratoryofFrozenSoil,ColdandAridRegionsEnvironmentand

EngineeringInstitute,CAS,Lanzhou730000,China;

2.TheTourismandGeographyDepartment,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650092,China)

Abstract:Theconceptsoflandscapearediverse.Culturallandscapeistheevidenceoflandusehistoryandrelicscanbeseenasalivingmodelofsustainablelanduseandcanprovidehumanbe2ingsmorechancestoenjoyscenery,happinessaswellasnaturalandculturaldiversities.Itisal2sothelastreserveofbiodiversityandthebufferzoneofabsolutelyprotectedarea.Thus,mor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protectionoflandscape.TheYuanyangTerrace,famousforitslargearea,widedistribution,astonishingarchitecture,uniquenessinChinaandrarityintheworld,wasdesignatedasthecoreareaoftheculturallandscapeofHaniterracesbythegovern2mentofHongheHaniandYiAutonomousPrefectureofYunnanProvince,China.TheterraceswerethephysicalbasisofHanipeoples’lifeandthe

symbolizationofHanipeoples’spirit.And

 6期角媛梅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741theculturallandscapeofHaniterraceswasthemodelofsustainablelanduseandharmonioushu2manecosystembetweencultureandnature.Inthispaper,weselectedMalizhaiadministrativevillagelocatedinShengcunTownshipofYuanyangCountyasastudyarea.Usingsemi-direc2tiveinterviewandfieldsurveymothods,weanalysedthecharacteristics,spatialstructureandfunctionsofHaniterracesandconcludedthattheHaniterraceshaveantiquity,uniqueness,sus2tainabilityandaestheticvalues.Theverticalstructureoftheofandterracesalongwithaltitudecanbenefitbothputfor2wardcorrespondingconservationterracesinlightwiththeriskysituationofKeyw;;theculturallandscapeofHaniterrace;landscape2

中欧合作科研项目“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系统管理

与城乡互动发展研究”启动会召开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鲁奇研究员任中方总协调人的中国与欧盟合作科研项

目———“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与城乡互动发展研究(SustainableAgroecosystemManagementandtheDevelopmentofRural-UrbanInteractioninRegionsandCitiesinChina)”项目启动会于2002年10月14日至16日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来自欧盟、MTTAgrifoodFinland(芬兰)、TheImperialCollegeofScience,TechnologyandMedicine(英国)、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同济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与会各方就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和分工协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达成共识。

该项目的研究区域涉及北京、上海、重庆、吉林、河北、陕西、四川、湖南和湖北等省和直辖市

的典型城市和乡村以及潮白河流域、燕沟流域等。该项目将对上述地区的城乡发展、农村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城乡互动发展和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和管理模型,提出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对策,探讨城乡互动与协调发展的途径。该项目历时三年,计划于2005年6月完成。

(吴佩林)


    相关文章

    哈尼文化区的特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第15卷第1期云南地理环境研宄Vol・15,Ho・11111堡!旦型些!!!竺坠竺!!!兰!竺!堡竺竺坚:--丝垒当竖文章编号:1001---7852(2003}叭一005l" 哈尼文化区的特质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角媛梅1'2 ...

    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旅游胜地)

    至静唯美的湘西凤凰 春秋战国时期湘西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属楚国疆域.在漫长的时代演变中,湘西凤凰曾 属不同的县郡,名称也多次的变迁,直至 1957 年才最后定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至今. 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 ...

    与山为邻(1)

    <与山为邻>的教学设计 三官中学 姜丽华 课标要求: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场" ...

    特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_以农耕文化旅游为例

    --以农耕文化旅游为例特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 陈丽军,夏庆利,王庆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农耕文化为例,摘要从特色旅游.特色旅游资源的定义入手,以最具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通过对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典 ...

    [如画的梯田]教案

    <如画的梯田>教案 教材分析:<如画的梯田>向我们展现的是不同于平原的山区区域生活,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言,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前一课的继续和延伸.民时教材所挑选的山区的自然环境不同,因而所显现的独特的山区生产 ...

    七彩霓虹的云贵文化

    地处海拔500-1000米以上的云贵高原,最高海拔6740米,总面积57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由石灰岩组成的奇山秀岭,沿着第三级阶梯地形而展开.其高山矗峙,峡谷幽长,江河纵横,湖泊密集,奇洞处处,瀑布飞泄,流泉 ...

    中国最美的十大村落

    [导语] :我们不出国门,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地貌.奇异景观,但是中国国内 最吸引人的也许是这些带有浓浓人情味儿的美丽村落.少数名族的瑶寨.侗寨. 藏寨.苗寨.哈尼寨,客家的土楼.宏村与婺源的古民居,各有各的魅力,这些 都是玩家一生必去的地方 ...

    中国最美的十二大梯田,1月灌溉季节正当时,不容错过!

    梯田是人类面对自然环境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春天到了,播种时节,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农民们犁田.砌埂.削壁.灌水或牛拉,或人牵,点缀在如镜般的梯田水面,勾画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秋天到了,沉甸甸 ...

    云南云南特色景观规划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Virescence ·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应用基金项目(编号:2007E027M).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