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于中国的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于中国的意义

顾则徐 今天 12:26

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纪念在国外已经比较热,中国内地则似乎很冷,但实际上有些媒体也正在紧张策划和准备,只不过似乎比较呆滞,非要等到下半年纪念月日时候才推出题目。其实,对于百年纪念来说,月、日已经没有多少意义,时间跨度大了,没有必要追求精确。

前段时间接受一个关于中国与一战问题的纪录片摄制组采访,尽管他们已经搜集很多资料并进行研究,但似乎对一战之于中国的意义很茫然。一战后中国形势突变,尤其由革命党意识形态主导的史学研究和舆论,有着强烈的贬低北洋政府的价值观及其倾向,便造成了一战之于中国的历史情节在中国史书中十分模糊,其历史意义也就更加难以认清。

纵观清末、民国历史,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对外战争关键有三次: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及相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界注重的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及相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与较晚而参与程度较小,故而不被重视。然而,改变中国历史走向深刻的,则恰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没有甲午战争,中国依然会走向追求宪政,只是进行共和革命则未必。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抗日战争)在本质上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伸和扩展。 满清被推翻,只是改朝换代而已,从晚清经辛亥革命进入民国,虽然有反复,但中国追求宪政则是一以贯之的历史性质。尽管袁世凯是个专制主义者,但国体、政体的共和宪政道义已经奠定,中国进入到了在这一道义之下从共和专制重新起步发展的阶段。革命党“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革命党已经失去翻身能力,整个国家没有了强有力的颠覆力量,中央政府的权威被完全树立,袁世凯的威望空前,中国有了平稳发展的基础。但是,这一切都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的列强势力均衡被打破,西方强国对中国政府的约束力忽然空前虚弱,袁世凯似乎可以不必太顾忌西方立场自作主张起来,而日本在东亚获得了强势,于是,在日本的鼓励下,袁世凯走上了称帝道路。由于此,包括北洋势力本身在内的国内形势山崩地裂,后来中国的军阀混战、地方割据都始于此。革命党也借机重新崛起,于是才能够发生后来的国民政府。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在东亚异军突起,作为东亚的第一强势力量不再有可以绝对给与平衡的势力,于是,在得到中国青岛后,日本对在中国势力扩大和领土野心得以空前膨胀。由于中国走上了频繁内战的道路,日本在中国各个势力之间得以纵横捭阖,尤其在东北、山东及各地日本租界的武装渗透自此进展迅速,新的侵华战争基础得以奠定。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民族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民族私人工商业资本就此形成初步规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真正开始走向了资本主义化,但随之反资本主义的左倾思潮也获得兴起,而左倾思潮与急剧衰败的农村走向趋同,跟农民结合,形成为了新的革命潮流。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袁世凯政府的倒台,段祺瑞与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令北洋政府发生进一步的灾难性崩裂,中央政府的权威被空前削弱,整个国家进入到了失控状态,日本、苏俄、革命党在中国不断制造冲突,整个中国成为了冒险家的乐园。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诞生,整个世界的历史被改写,浩荡的红色潮流得以获得世界性奠基,中国也无法逃避,陷入到了这一洪流之中。而段祺瑞政府对西北利亚的出兵和夺回外蒙古,宣示了中国对于苏俄的严重威慑,从而中国成为苏俄必欲给予战略性颠覆和控制的远东第一敌人。就此,共产党在中国出现,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国民党也迅速左转。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然仍然属于弱国,但第一次作为战胜国在世界上站立了起来,作为现代东方大国的地位获得世界接受,段祺瑞的参战决策令中国第一次主动参与到世界伟大运动当中,为蒋介石坚持抗日并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确立世界大国地位进行了奠基。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强烈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令中国失去了自戊戌变法后形成的博大、包容、自由胸怀,开始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两极之间撞击,而革命党的重新崛起则令民族精神走向革命崇拜,在土匪也声称自己是革命者的革命宗教中,越来越激进的主义得以扫荡包括革命者自己在内的一切。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轻易失败宣告了旧文化的极度衰朽,新文化运动得以蓬勃兴起,而关于青岛的国际权益交涉则成为了一个契机,新文化运动演变出五四运动,至于五四运动对于历史的影响,研究家们已经是把能说的话都已经说遍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于中国的意义

顾则徐 今天 12:26

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纪念在国外已经比较热,中国内地则似乎很冷,但实际上有些媒体也正在紧张策划和准备,只不过似乎比较呆滞,非要等到下半年纪念月日时候才推出题目。其实,对于百年纪念来说,月、日已经没有多少意义,时间跨度大了,没有必要追求精确。

前段时间接受一个关于中国与一战问题的纪录片摄制组采访,尽管他们已经搜集很多资料并进行研究,但似乎对一战之于中国的意义很茫然。一战后中国形势突变,尤其由革命党意识形态主导的史学研究和舆论,有着强烈的贬低北洋政府的价值观及其倾向,便造成了一战之于中国的历史情节在中国史书中十分模糊,其历史意义也就更加难以认清。

纵观清末、民国历史,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对外战争关键有三次: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及相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界注重的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及相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与较晚而参与程度较小,故而不被重视。然而,改变中国历史走向深刻的,则恰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没有甲午战争,中国依然会走向追求宪政,只是进行共和革命则未必。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抗日战争)在本质上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伸和扩展。 满清被推翻,只是改朝换代而已,从晚清经辛亥革命进入民国,虽然有反复,但中国追求宪政则是一以贯之的历史性质。尽管袁世凯是个专制主义者,但国体、政体的共和宪政道义已经奠定,中国进入到了在这一道义之下从共和专制重新起步发展的阶段。革命党“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革命党已经失去翻身能力,整个国家没有了强有力的颠覆力量,中央政府的权威被完全树立,袁世凯的威望空前,中国有了平稳发展的基础。但是,这一切都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的列强势力均衡被打破,西方强国对中国政府的约束力忽然空前虚弱,袁世凯似乎可以不必太顾忌西方立场自作主张起来,而日本在东亚获得了强势,于是,在日本的鼓励下,袁世凯走上了称帝道路。由于此,包括北洋势力本身在内的国内形势山崩地裂,后来中国的军阀混战、地方割据都始于此。革命党也借机重新崛起,于是才能够发生后来的国民政府。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在东亚异军突起,作为东亚的第一强势力量不再有可以绝对给与平衡的势力,于是,在得到中国青岛后,日本对在中国势力扩大和领土野心得以空前膨胀。由于中国走上了频繁内战的道路,日本在中国各个势力之间得以纵横捭阖,尤其在东北、山东及各地日本租界的武装渗透自此进展迅速,新的侵华战争基础得以奠定。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民族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民族私人工商业资本就此形成初步规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真正开始走向了资本主义化,但随之反资本主义的左倾思潮也获得兴起,而左倾思潮与急剧衰败的农村走向趋同,跟农民结合,形成为了新的革命潮流。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袁世凯政府的倒台,段祺瑞与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令北洋政府发生进一步的灾难性崩裂,中央政府的权威被空前削弱,整个国家进入到了失控状态,日本、苏俄、革命党在中国不断制造冲突,整个中国成为了冒险家的乐园。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诞生,整个世界的历史被改写,浩荡的红色潮流得以获得世界性奠基,中国也无法逃避,陷入到了这一洪流之中。而段祺瑞政府对西北利亚的出兵和夺回外蒙古,宣示了中国对于苏俄的严重威慑,从而中国成为苏俄必欲给予战略性颠覆和控制的远东第一敌人。就此,共产党在中国出现,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国民党也迅速左转。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然仍然属于弱国,但第一次作为战胜国在世界上站立了起来,作为现代东方大国的地位获得世界接受,段祺瑞的参战决策令中国第一次主动参与到世界伟大运动当中,为蒋介石坚持抗日并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确立世界大国地位进行了奠基。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强烈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令中国失去了自戊戌变法后形成的博大、包容、自由胸怀,开始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两极之间撞击,而革命党的重新崛起则令民族精神走向革命崇拜,在土匪也声称自己是革命者的革命宗教中,越来越激进的主义得以扫荡包括革命者自己在内的一切。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轻易失败宣告了旧文化的极度衰朽,新文化运动得以蓬勃兴起,而关于青岛的国际权益交涉则成为了一个契机,新文化运动演变出五四运动,至于五四运动对于历史的影响,研究家们已经是把能说的话都已经说遍了。


    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战略

    中国文化战略 --寻找大国崛起的精神支撑 中国正在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这是中国人历经沧桑巨变之后迎来的壮丽气象.大国的崛起不仅取决于经济军事这些"硬"指标,而且表现为文化的"软"因素. 这时,制定正确 ...

    讲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

    讲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故事 2013年,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4年来,这一理念渐成世界的共识.不久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方案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回响,不仅在于东方智慧给出了可取代丛林法则的另一种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 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 ...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

    [摘要]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商贸通道.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还对沿线地区.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 ...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简单应用)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A.试卷分值和考试时间 1.试卷满分为100分,闭卷40分,开卷60分. 2.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先闭卷20分钟,试卷收上来再开卷40分钟. B.复习提纲 考点1 侵略与反抗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 ...

    201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3)

    201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秦汉时期 1.据局面.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2017广东中考历史考纲

    <广东省2017年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 2002]26号)的有 ...

    同等学力加试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分数与题型 1.总分 100分 2.论述题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考试内容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考试要求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