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审小麦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1

品种名称:绵麦48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阳01821/贵农19-4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幼苗半直立,生长势较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93厘米左右,茎秆弹性较好。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2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6.6克。抗倒力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慢条锈病,中感赤霉病,高感/中抗(抗性分离)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2006、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克/升、770克/升,硬度指数52.8(2008年),蛋白质含量11.49%、13.42%;面粉湿面筋含量23.0%、25.4%,沉降值20.6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5.7%、56.6%,稳定时间2.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8E.U 、182E.U ,延伸性15.5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35.9平方厘米、39.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3.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8%;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0.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0.3公斤,比对照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4万-16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多雨年份注意防治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湖北襄樊地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2

品种名称:云麦53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96B-254/96B-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偏弱,植株生长较旺。株高89厘米左右,叶片下披。穗层较整齐,大穗,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1.0万穗,穗粒数41.9粒,千粒重49.6克。抗倒力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慢条锈病、叶锈病,中感赤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2006、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8克/升、764克/升, 硬度指数59.8(2008年),蛋白质含量13.34%、13.46%;面粉湿面筋含量28.8%、25.6%,沉降值16.4毫升、18.2毫升,吸水率59.3%、59.7%,稳定时间1.1分钟、1.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E.U 、40E.U ,延伸性15.8厘米、11.5厘米,拉伸面积8.1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9.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9%;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62.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6.2公斤,比对照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最佳播种期10月20-25日。

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4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云南、重庆、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地区、贵州北部、湖北襄樊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3

品种名称:宁麦16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 宁麦8号/宁麦9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直立,苗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7厘米左右,叶片略披,株型略松散。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0.1万穗,穗粒数42.5粒,千粒重41.2克。抗倒性中等偏低。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较重。2006、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786克/升,硬度指数58.0(2008年),蛋白质含量13.28%、13.00%;面粉湿面筋含量28.0%、28.0%,沉降值36.9毫升、33.5毫升,吸水率53.1%、53.1%,稳定时间7.2分钟、6.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70E.U 、460E.U ,延伸性15.2厘米、13.2厘米,拉伸面积116.3平方厘米、82.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3.9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51.3公斤,比对照扬麦158

增产4.6%。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1.6公斤,比对照增产11.5%。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理密植,土壤肥沃的高产田每亩基本苗12万苗左右,土壤肥力中等的田块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皖西地区除外)、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4

品种名称:生选6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麦8号/宁麦9号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2天。幼苗直立,苗叶色深绿,苗期叶片细长上举,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欠整齐,穗纺锤形,较小,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3.3万穗,穗粒数38.6粒,千粒重39.2克。抗倒性中等偏强。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赤霉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784克/升,硬度指数54.3(2008年),蛋白质含量13.10%、13.10%;面粉湿面筋含量26.6%、26.3%,沉降值24.0毫升、23.5毫升,吸水率53.1%、54.0%,稳定时间2.2分钟、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0E.U 、152E.U ,延伸性12.7

厘米、16.3厘米,拉伸面积15.0平方厘米、35.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7.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4%;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3.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0.5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0.4公斤,比对照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5

品种名称:许科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97-042/漯麦四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与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茎秆粗壮。穗层厚,穗大穗匀,码密,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7.0粒,千粒重45.8克。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较好。后期较耐高温,叶功能好,耐热性较好,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条锈病、纹

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1克/升、776克/升,硬度指数64、67,蛋白质含量12.96%、12.99%;面粉湿面筋含量28%、26.4%,沉降值23.4毫升、24.4毫升,吸水率59.2%、60.4%,稳定时间2.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54E.U 、169E. ,延伸性14.0厘米、13.4厘米,拉伸面积32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10.1%;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8.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要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以控制植株过高,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6

品种名称:洛麦21号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洛麦1号/周麦13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近直立,叶黄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较好,茎杆较粗。穗层厚,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大小较均匀,

腹沟深,饱满度一般。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4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4.8克。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中等偏弱。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颖枯病偏重发生,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68克/升、775克/升,硬度指数6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29%、14.02%;面粉湿面筋含量33.1%、30.4%,沉降值28.7毫升、26.7mL 毫升,吸水率58.5%、56.8%,稳定时间2.4分钟、2.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4 E.U、163E.U ,延伸性16.4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42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3.4%;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4.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8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颖枯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省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7

品种名称:豫农982

选育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HY9153/百农3217//豫麦49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

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上冲。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码密粒多,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度好,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9.8万穗,穗粒数33.9粒,千粒重45.6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较强。灌浆较快,耐后期高温能力一般,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叶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9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63(2008年),蛋白质含量14.22%、13.48%;面粉湿面筋含量30.6%、28.6%,沉降值31.5毫升、28.3毫升,吸水率56.8%、54.6%,稳定时间5.5分钟、4.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6 E.U、170E.U ,延伸性15.5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48平方厘米、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9.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5.3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8.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8

品种名称:洛麦23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豫麦18/淮阴9628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6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粒小、整齐饱满。对肥水敏感,后期有早衰现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0万穗,穗粒数35.5粒,千粒重39.1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白粉病、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颖枯病较重。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8克/升、796克/升, 硬度指数51.0、50.4,蛋白质含量14.13%、13.66%;面粉湿面筋含量31.5%、31.3%,沉降值24.4毫升、25.4毫升,吸水率57.4%、57.7%,稳定时间2.0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0E.U 、164E.U ,延伸性13.8厘米、14.4厘米,拉伸面积34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5.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4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1.1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条锈病、颖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9

品种名称:淮麦28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麦13/新麦9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比对照周麦18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色, 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偏低。株高9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长、上冲,叶色深绿,植株有蜡质,株行间透光性好。穗层不整齐,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腹沟较深、饱满度一般。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7.4万穗,穗粒数38.7粒,千粒重41.3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弱。抗倒性中等。较耐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高感赤霉病、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叶枯病,高感叶锈病和条锈病,有颖枯病发生。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8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49.0、51.5,蛋白质含量13.53%、14.12%;面粉湿面筋含量27.4%、28.2%,沉降值29.8毫升、32.7毫升,吸水率53.1%、53.4%,稳定时间6.4分钟、8.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8E.U 、387E.U ,延伸性13.9厘米、12.4厘米,拉伸面积59平方厘米、6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5.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5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

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0

品种名称:淮麦29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淮麦20/绵阳04254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叶上冲,植株有蜡质,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好,茎秆弹性一般。穗层厚,穗多穗匀,穗偏小,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均匀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8万穗,穗粒数32.9粒,千粒重41.7克。冬季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抗倒性中等偏弱。后期有早衰现象,耐旱性一般,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高感条锈病,叶枯病重。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808克/升,硬度指数64.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91%、14.08%;面粉湿面筋含量33.3%、31.0%,沉降值35.0毫升、30.2毫升,吸水率59.3%,57.0%,稳定时间6.8分钟、6.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6 E.U、324E.U ,延伸性13.4厘米、13.2厘米, 拉伸面积64平方厘米、5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5.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3.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1.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高水

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1

品种名称:浚麦99-7

选育单位:浚县丰黎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8264/豫麦5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新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叶宽短、叶色浓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偏紧凑,旗叶短宽直立,干尖较明显,茎秆弹性一般。穗层整齐,穗子较大。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3万穗,穗粒数36.1粒,千粒重40.0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弱。抗倒性中等偏弱。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纹枯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叶枯病中等偏重发生,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6克/升、782克/升,蛋白质含量14.78%、14.13/%;面粉湿面筋含量32.6%、31.2/%,沉降值32.9毫升、33.3毫升,吸水率54.5%、53.3/%,稳定时间2.6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3 E.U 、216E.U ,延伸性17.0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5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0.5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4.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2

品种名称:郑育麦9987

选育单位: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21 /豫麦2号//豫麦57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成穗数中等。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短宽、上冲,株行间透光性好,茎秆硬。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穗近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光泽度好、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8.6万穗,穗粒数30.7粒,千粒重51.2克。冬季抗寒性中等,耐倒春寒能力较弱。抗倒性较强。叶功能好,耐后期高温,熟相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条锈病较重。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7克/升、780克/升,硬度指数62.0(2008年),蛋白质含量13.41%、13.42%;面粉湿面筋含量30.0%、28.9%,沉降值19.1毫升、24.7毫升,吸水率59.1%、57.8%,稳定时间2.2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3 E.U 、132E.U ,延伸性15.5厘米、14.1厘米,拉伸面积33平方厘米、28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2.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3.9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7.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2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条锈病。春季适当提早进行返青期、拔节期的水肥管理。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3

品种名称:轮选98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市中农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

品种来源: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松散,旗叶窄长、上挺,下部郁蔽,茎秆弹性差。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1万穗,穗粒数33.7粒,千粒重43.5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抗倒性较差。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慢条锈病、叶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感白粉病较重,叶枯病中等发生。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4克/升、792克/升,硬度指数62.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31%、14.16%;面粉湿面筋含量32.2%、32.0%,沉

降值32.8毫升、31.3毫升,吸水率63.4%、63.4%,稳定时间2.0分钟、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2 E.U、168E.U ,延伸性16.4厘米、17.9厘米,拉伸面积46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3.5%;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5.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9%。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9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4

品种名称:新麦21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偃展1号/新麦9号

特征特性:弱春性偏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叶短宽,分蘖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较长,码稀,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7万穗,穗粒数34.1粒,千粒重40.9克。冬季抗寒性好,耐倒春寒性较好。抗倒性较好。有一定耐旱性,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

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5克/升、800克/升,硬度指数65.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95%、15.04%;面粉湿面筋含量35.7%、34.7%,沉降值30.0毫升、34.5毫升,吸水率64.2%、63.6%,稳定时间2.3分钟、2.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4 E.U、145E.U ,延伸性20.0厘米、22.0厘米,拉伸面积51平方厘米、4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1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7.2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5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左右。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5

品种名称:山农17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泰安市泰山区瑞丰作物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L156 /莱州137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3天。幼苗近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1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上冲,茎秆细软,弹性一般。穗层整齐度一般,穗长,小穗排列较稀,顶部小穗不育明显,小穗上位小花结实性差。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6.3万穗,穗粒数34.9粒,千粒重38.7克。抗寒

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4克/升、812克/升,硬度指数65.0、65.8,蛋白质含量13.33%、12.97%;面粉湿面筋含量28.1%、26.2%,沉降值37.5毫升、35.0毫升,吸水率56.6%、59.1%,稳定时间10.5分钟、8.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93E.U 、530E.U ,延伸性12.8厘米、12.2厘米,拉伸面积85平方厘米、8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18%;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7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7.9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0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7.2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2万苗。高肥水地块注意控制播量,适当晚浇返青期、拔节期水,防止倒伏。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6

品种名称:冀5265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5006/9204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左右。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73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宽,干尖重,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4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0.4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3克/升、813克/升,硬度指数61.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36%、14.83%;面粉湿面筋含量32.0%、33.5%,沉降值31.7毫升、28.4毫升,吸水率56.6%、56.5%,稳定时间3.6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0E.U 、156E.U ,延伸性17.2厘米、18.2厘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78%;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2.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91%。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2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5.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播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7

品种名称:邯麦13号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山农太91136/冀麦36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长相清秀,茎杆坚硬。穗层较整齐,小穗排列紧密。穗纺锤形,短芒,白粒,角质,籽粒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0.3万穗,穗粒数37.7粒,千粒重40.6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2级,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好。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感叶枯病较重。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克/升、822克/升,硬度指数61.0(2008年),蛋白质含量15.22%、15.43%;面粉湿面筋含量33.9%、35.0%,沉降值36.4毫升、34.1毫升,吸水率56.6%、57.4%,稳定时间4.1分钟、3.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8E.U 、202E.U ,延伸性16.2厘米、17.4厘米,拉伸面积51平方厘米、5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5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7.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07%。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2.9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5.6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5-15日,中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2万苗。注意足墒播种、播后镇压,

浇越冬水,注意防治叶锈病、叶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8

品种名称:石麦19号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石4185//(烟辐188/临8014)F 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有干尖,茎秆韧性好。穗层整齐,小穗排列紧密,小穗多,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光泽好,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0万穗,穗粒数38.2粒,千粒重40.3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8克/升、806克/升,硬度指数62.0、63.6,蛋白质含量14.43%、13.61%;面粉湿面筋含量30.3%、29.1%,沉降值28.6毫升、31.0毫升,吸水率54.1%、55.6%,稳定时间4.4分钟、4.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68E.U 、358E.U ,延伸性12.6厘米、11.4厘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5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

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1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3.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0.1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0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5-15日,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2万苗,晚播适当加大播种量。播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9

品种名称:河农6049

选育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石6021/河农91459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旗叶宽大。穗层厚,穗层整齐度一般,穗较大。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40.5粒,千粒重36.5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强。抗倒性中等。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

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8克/升、799克/升,硬度指数55.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88%、14.64%;面粉湿面筋含量34.4%、33.2%,沉降值19.5毫升、19.1毫升,吸水率55.2%、53.7%,稳定时间1.4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3E.U 、100E.U ,延伸性11.9厘米、11.9厘米,拉伸面积15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6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2.6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5.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6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7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5-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高肥水地块适当减少播种量,防止倒伏。返青管理捉控结合,春季第一水尽量晚浇。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20

品种名称:洛旱11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豫麦25号/山农45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洛旱2号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6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宽大、半披,茎杆粗壮。穗层整齐,穗码较密。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粉质,饱满度较

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0万穗,穗粒数32.3粒,千粒重42.5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好。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8克/升、760克/升,硬度指数48.0、52.2,蛋白质含量14.87%、13.55%;面粉湿面筋含量30.4%、29.5%,沉降值23.8毫升、23.1毫升,吸水率55.6%、56.5%,稳定时间1.9分钟、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1E.U 、108 E.U,延伸性12.6厘米、12.0厘米,拉伸面积20平方厘米、1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5.6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6.2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8.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1.6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11.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山东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1

品种名称:山农优麦2号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PH85-115-2//79401/鲁麦1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洛旱2号晚熟1

天。幼苗匍匐,叶片较宽,叶色黄绿,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松散,旗叶上举。穗层厚。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5.3万穗,穗粒数30.2粒,千粒重45.8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6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克/升、805克/升,硬度指数64.0(2008年),蛋白质含量15.55%、16.54%;面粉湿面筋含量34.6%、34.2%,沉降值46.7毫升、58.0毫升,吸水率62.2%、61.7%,稳定时间4.6分钟、4.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1 E.U 、296 E.U ,延伸性20.0厘米(2008年), 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8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2.5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3.0%;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2.0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3.0%。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3.6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20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山东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2

品种名称:洛旱9号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豫麦49/山农45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

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旗叶上举,叶长叶宽。穗层整齐,穗大、粒大,结实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0.6万穗,穗粒数25.6粒,千粒重43.8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好。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5克/升、781克/升,硬度指数61.0(2008年),蛋白质含量16.39%、14.31%,湿面筋含量35.7%、30.9%,沉降值24.7毫升、20.7毫升,吸水率59.4%、58.6%,稳定时间1.4分钟、1.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4 E.U 、78 E.U,延伸性14.2厘米、10.8厘米,拉伸面积23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8.7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5.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00.8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2.0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3.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南西北部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3

品种名称:洛旱13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洛旱2号/晋麦47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晋麦47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色浅绿,叶片较小。穗层整齐,结实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0.1万穗,穗粒数28.2粒,千粒重42.4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性较好。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 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4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66.0、65.5,蛋白质含量12.92%、13.01%;面粉湿面筋含量30.3%、30.4%,沉降值29.6毫升、28.0毫升,吸水率62.3%、62.0%,稳定时间1.6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6 E.U、124 E.U,延伸性17.2厘米、16.6厘米,拉伸面积42平方厘米、3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7.9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8.8%;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46.0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2.9%。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8.5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4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南西北部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4

品种名称:河农825

选育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临远95-3019/石4185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左右。穗层较整齐,穗大粒多。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0.8万穗、穗粒数37.0粒、千粒重38.2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4克/升、814克/升,硬度指数64.1(2009年),蛋白质含量13.27%、14.10%;面粉湿面筋含量32.2%、33.8%,沉降值28.8毫升、30.3毫升,吸水率56.9%、60.0%,稳定时间2.0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4E.U 、154 E.U,延伸性16.7厘米、17.3厘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3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5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4.3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2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注意防病,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5

品种名称:石麦15号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品种来源:GS 冀麦38/92R137

以往审定情况:2005年、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3.4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39.2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倒性较强。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49克/升、780克/升,硬度指数68.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62%、14.68%;面粉湿面筋含量32.1%、32.0%,沉降值20.3毫升、20.5毫升,吸水率55.8%、57.6%,稳定时间1.7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0E.U 、92 E.U,延伸性13.4厘米、11.8厘米,拉伸面积18平方厘米、15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0.6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9.5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3.1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北部冬麦区适宜播种期9月25日至10月5日。适期播种量高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5万-20万苗,中水肥地18万-22万苗,晚播麦田应适当加大播量;注意除虫

防病,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和黑穗病;小麦扬花后及时防治麦蚜。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根据农业部第943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中高水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6

品种名称:龙辐麦16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7439/克88-596)诱变处理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与对照克旱20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株高88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1万穗,穗粒数30.3粒,千粒重36.9克。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叶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克/升、825克/升,蛋白质含量14.7%、15.3%;面粉湿面筋含量33.1%、33.9%,沉降值35.4毫升、40.7毫升,吸水率67.5%、67.2%,稳定时间2.8分钟、2.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2E.U 、88E.U ,延伸性18.8厘米、17.1厘米,拉伸面积34.4平方厘米、20.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2.6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9.9%;2007

年续试,平均亩产327.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4.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5.2公斤,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5%。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5万苗。秋季深施肥或春季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防止倒伏。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7

品种名称:华建60-1

选育单位(选育者):周晓东

品种来源:引进品种选系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株高77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8.9万穗,穗粒数35.9粒,千粒重35.7克。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抗至高抗叶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59克/升、814克/升,蛋白质含量14.5%、14.3%;面粉湿面筋含量31.9%、29.9%,沉降值32.7毫升、36.1毫升,吸水率65.6%、62.9%,稳定时间2.0分钟、3.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5E.U 、100E.U ,延伸性16.1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15.0平方厘米、2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9.3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3.0%;2007年

续试,平均亩产338.7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7.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4.3公斤,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5万苗。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8

品种名称:巴丰5号

选育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永1087//Y2008-6/巴麦10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宁春4号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弱,成穗率较低。株高83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落粒性中等,籽粒硬质、饱满,黑胚率较低。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中抗至中感条锈病,高感黄矮病、白粉病。抗寒性中等。抗青干能力较弱。抗倒性差。成熟落黄较好。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35克/升、822克/升,蛋白质含量15.38%、14.08%;面粉湿面筋含量33.6%、30.1%,沉降值34.0毫升、30.7毫升,吸水率60.9%、58.1%,稳定时间10.9分钟、8.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52E.U 、505 E.U,延伸性11.8厘米、14.5厘米,拉伸面积81平方厘米、91.8平方厘

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8.6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减产3.3%;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17.3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5.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5公斤,平均对照增产1.4%。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旺苗控水,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青海东部和柴达木盆地、新疆北疆的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9

品种名称:晋春15号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YecorarF70/晋春9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宁春4号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7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落粒性中等,籽粒硬质,较饱满,黑胚率中等。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4.3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40.0克。抗寒性中等。抗青干能力较弱。抗倒性较差。成熟落黄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22克/升、810克/升,蛋白质含量15.7%、15.27%;面粉湿面筋含量34.4%、33.9%,沉降值48.2毫升、40.8毫升,吸水率61.0%、59.3%,稳定时间7.7分钟、6.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68E.U 、492 E.U ,延伸性17.8

厘米、16.3厘米,拉伸面积130平方厘米、105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9.6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减产0.8%;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09.0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6公斤,比对照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旺苗控水,防止倒伏,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青海东部和柴达木盆地的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0

品种名称:陇春27号

选育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8858-2/陇春8号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5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强,苗绿色,叶片窄长披垂,茸毛多。平均株高72厘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 红粒,口紧不易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5.0万穗,穗粒数27.6粒,千粒重39.0克。抗倒性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2级,抗旱性较好。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抗至中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8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含量17.1%、15.2%;面粉湿面筋含量33.5%、34.7%,沉降值38.0毫升、29.9毫升,吸水率56.9%、57.8%,稳定时间1.9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E.U 、98E.U ,延伸性16.2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28.8平方厘米、23.8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8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4.91%;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201.9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21.3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7. 7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2.71%。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当气温稳定通过0℃时抢墒播种。合理密植,川旱地和梯田亩产150-300公斤的地区, 每亩保苗20万-30万苗为宜;山坡地亩产100-150公斤的地区, 每亩保苗15万-20万株苗为宜。注意防治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定西、榆中、临夏、会宁,青海互助、大通,宁夏固原、西吉,河北坝上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1

品种名称:高原412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高原602/181//临汾5309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5天。幼苗半直立,芽鞘白色。株高平均86厘米。穗纺锤形,无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腹沟较深,冠毛少。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9.5万穗,穗粒数31.4粒,千粒重40.1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差。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6克/升、772克/升,蛋白质含量16.75%、16.11%;面粉湿面

筋含量32.2%、36.5%,沉降值62.2毫升、66.6毫升,吸水率63.3%、60.0%,稳定时间5.6分钟、5.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2E.U 、342E.U ,延伸性16.0厘米、194.4厘米,拉伸面积23.8平方厘米、68.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6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4.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71.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6.2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2.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当平均气温达到1-3℃,土壤解冻5-6厘米时,抢墒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每亩适宜播种量15-20 公斤,每亩保基本苗25万-35万苗。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互助、大通、湟中,甘肃定西、通渭、会宁、榆中、永靖,宁夏西海固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2

品种名称:定西40号

选育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8152-8/永257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3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平均株高88厘米,株型紧凑。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不易落粒,籽粒硬质,较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5.1万穗,穗粒数27.8粒,千粒重39.3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差。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高感叶锈病、白粉

病、黄矮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68克/升、776克/升,蛋白质含量17.8%、15.9%;面粉湿面筋含量34.9%、33.4%,沉降值30.4毫升、23.0毫升,吸水率58.1%、57.3%,稳定时间2.1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0E.U 、78E.U ,延伸性15.2厘米、13.4厘米,拉伸面积21.6平方厘米、11.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0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0.95%;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190.1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6.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6.2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5.8%。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适宜播种期3月中下旬。合理密植,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23万苗。播前药剂拌种防黑穗病,播后遇雨及时耙耱破板结保全苗,分蘖前锄草松土增地温,抽穗后应注意防治蚜虫和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定西、会宁、永靖、通渭,宁夏海原、西吉,青海大通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3

品种名称:青春41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SANTA//03702/W97208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 芽鞘绿色。平均株高82厘米,株型紧凑,叶片窄长上举。穗纺锤形,顶芒,白壳,红粒,口

紧不易落粒,籽粒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8.8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37.8克。抗倒性较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差。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中感条锈病、叶锈病,高感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8克/升、787克/升,蛋白质含量15.3%、14.8%;面粉湿面筋含量34.0%、59.0%,沉降值50.7毫升、65.1毫升,吸水率60.7%、65.1%,稳定时间4.5分钟、4.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5E.U 、280E.U ,延伸性14.5厘米、17.0厘米,拉伸面积58.0平方厘米、66.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9.0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1.3%;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92.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4.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0.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4.1%。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播种深度4-5厘米。每亩播种量16-20公斤,在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降低播种量,每亩保苗30万-35万苗。注意防治麦茎蜂和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大通、互助、湟中、平安,甘肃定西、通渭、临夏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1

品种名称:绵麦48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阳01821/贵农19-4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幼苗半直立,生长势较旺,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93厘米左右,茎秆弹性较好。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2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6.6克。抗倒力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慢条锈病,中感赤霉病,高感/中抗(抗性分离)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2006、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克/升、770克/升,硬度指数52.8(2008年),蛋白质含量11.49%、13.42%;面粉湿面筋含量23.0%、25.4%,沉降值20.6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5.7%、56.6%,稳定时间2.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8E.U 、182E.U ,延伸性15.5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35.9平方厘米、39.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3.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8%;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0.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0.3公斤,比对照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4万-16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多雨年份注意防治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湖北襄樊地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2

品种名称:云麦53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96B-254/96B-6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偏弱,植株生长较旺。株高89厘米左右,叶片下披。穗层较整齐,大穗,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1.0万穗,穗粒数41.9粒,千粒重49.6克。抗倒力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慢条锈病、叶锈病,中感赤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2006、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8克/升、764克/升, 硬度指数59.8(2008年),蛋白质含量13.34%、13.46%;面粉湿面筋含量28.8%、25.6%,沉降值16.4毫升、18.2毫升,吸水率59.3%、59.7%,稳定时间1.1分钟、1.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E.U 、40E.U ,延伸性15.8厘米、11.5厘米,拉伸面积8.1平方厘米、5.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9.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9%;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62.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6.2公斤,比对照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最佳播种期10月20-25日。

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4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云南、重庆、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地区、贵州北部、湖北襄樊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3

品种名称:宁麦16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 宁麦8号/宁麦9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直立,苗叶色淡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7厘米左右,叶片略披,株型略松散。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0.1万穗,穗粒数42.5粒,千粒重41.2克。抗倒性中等偏低。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较重。2006、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786克/升,硬度指数58.0(2008年),蛋白质含量13.28%、13.00%;面粉湿面筋含量28.0%、28.0%,沉降值36.9毫升、33.5毫升,吸水率53.1%、53.1%,稳定时间7.2分钟、6.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70E.U 、460E.U ,延伸性15.2厘米、13.2厘米,拉伸面积116.3平方厘米、82.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3.9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51.3公斤,比对照扬麦158

增产4.6%。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1.6公斤,比对照增产11.5%。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理密植,土壤肥沃的高产田每亩基本苗12万苗左右,土壤肥力中等的田块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皖西地区除外)、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4

品种名称:生选6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麦8号/宁麦9号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2天。幼苗直立,苗叶色深绿,苗期叶片细长上举,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欠整齐,穗纺锤形,较小,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3.3万穗,穗粒数38.6粒,千粒重39.2克。抗倒性中等偏强。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赤霉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784克/升,硬度指数54.3(2008年),蛋白质含量13.10%、13.10%;面粉湿面筋含量26.6%、26.3%,沉降值24.0毫升、23.5毫升,吸水率53.1%、54.0%,稳定时间2.2分钟、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0E.U 、152E.U ,延伸性12.7

厘米、16.3厘米,拉伸面积15.0平方厘米、35.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7.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4%;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3.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0.5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0.4公斤,比对照增产5.9%。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5

品种名称:许科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97-042/漯麦四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与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茎秆粗壮。穗层厚,穗大穗匀,码密,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7.0粒,千粒重45.8克。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较好。后期较耐高温,叶功能好,耐热性较好,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条锈病、纹

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1克/升、776克/升,硬度指数64、67,蛋白质含量12.96%、12.99%;面粉湿面筋含量28%、26.4%,沉降值23.4毫升、24.4毫升,吸水率59.2%、60.4%,稳定时间2.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54E.U 、169E. ,延伸性14.0厘米、13.4厘米,拉伸面积32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0.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10.1%;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8.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4.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要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以控制植株过高,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6

品种名称:洛麦21号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洛麦1号/周麦13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近直立,叶黄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较好,茎杆较粗。穗层厚,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大小较均匀,

腹沟深,饱满度一般。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4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4.8克。冬季抗寒性一般,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中等偏弱。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颖枯病偏重发生,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68克/升、775克/升,硬度指数6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29%、14.02%;面粉湿面筋含量33.1%、30.4%,沉降值28.7毫升、26.7mL 毫升,吸水率58.5%、56.8%,稳定时间2.4分钟、2.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4 E.U、163E.U ,延伸性16.4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42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3.4%;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4.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8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颖枯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省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7

品种名称:豫农982

选育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HY9153/百农3217//豫麦49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

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上冲。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码密粒多,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度好,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9.8万穗,穗粒数33.9粒,千粒重45.6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较强。灌浆较快,耐后期高温能力一般,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叶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9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63(2008年),蛋白质含量14.22%、13.48%;面粉湿面筋含量30.6%、28.6%,沉降值31.5毫升、28.3毫升,吸水率56.8%、54.6%,稳定时间5.5分钟、4.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6 E.U、170E.U ,延伸性15.5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48平方厘米、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9.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5.3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8.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8

品种名称:洛麦23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豫麦18/淮阴9628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6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粒小、整齐饱满。对肥水敏感,后期有早衰现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0万穗,穗粒数35.5粒,千粒重39.1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白粉病、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颖枯病较重。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8克/升、796克/升, 硬度指数51.0、50.4,蛋白质含量14.13%、13.66%;面粉湿面筋含量31.5%、31.3%,沉降值24.4毫升、25.4毫升,吸水率57.4%、57.7%,稳定时间2.0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0E.U 、164E.U ,延伸性13.8厘米、14.4厘米,拉伸面积34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5.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2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4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1.1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条锈病、颖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09

品种名称:淮麦28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周麦13/新麦9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比对照周麦18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色, 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偏低。株高9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长、上冲,叶色深绿,植株有蜡质,株行间透光性好。穗层不整齐,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腹沟较深、饱满度一般。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7.4万穗,穗粒数38.7粒,千粒重41.3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弱。抗倒性中等。较耐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高感赤霉病、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叶枯病,高感叶锈病和条锈病,有颖枯病发生。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8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49.0、51.5,蛋白质含量13.53%、14.12%;面粉湿面筋含量27.4%、28.2%,沉降值29.8毫升、32.7毫升,吸水率53.1%、53.4%,稳定时间6.4分钟、8.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8E.U 、387E.U ,延伸性13.9厘米、12.4厘米,拉伸面积59平方厘米、6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6.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5.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9.5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

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0

品种名称:淮麦29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淮麦20/绵阳04254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叶上冲,植株有蜡质,长相清秀,株行间透光性好,茎秆弹性一般。穗层厚,穗多穗匀,穗偏小,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均匀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8万穗,穗粒数32.9粒,千粒重41.7克。冬季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抗倒性中等偏弱。后期有早衰现象,耐旱性一般,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高感条锈病,叶枯病重。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808克/升,硬度指数64.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91%、14.08%;面粉湿面筋含量33.3%、31.0%,沉降值35.0毫升、30.2毫升,吸水率59.3%,57.0%,稳定时间6.8分钟、6.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6 E.U、324E.U ,延伸性13.4厘米、13.2厘米, 拉伸面积64平方厘米、5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5.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3.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1.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高水

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1

品种名称:浚麦99-7

选育单位:浚县丰黎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8264/豫麦5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新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叶宽短、叶色浓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偏紧凑,旗叶短宽直立,干尖较明显,茎秆弹性一般。穗层整齐,穗子较大。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3万穗,穗粒数36.1粒,千粒重40.0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弱。抗倒性中等偏弱。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纹枯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叶枯病中等偏重发生,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6克/升、782克/升,蛋白质含量14.78%、14.13/%;面粉湿面筋含量32.6%、31.2/%,沉降值32.9毫升、33.3毫升,吸水率54.5%、53.3/%,稳定时间2.6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3 E.U 、216E.U ,延伸性17.0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5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0.5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4.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7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2

品种名称:郑育麦9987

选育单位: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麦21 /豫麦2号//豫麦57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成穗数中等。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短宽、上冲,株行间透光性好,茎秆硬。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穗近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光泽度好、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8.6万穗,穗粒数30.7粒,千粒重51.2克。冬季抗寒性中等,耐倒春寒能力较弱。抗倒性较强。叶功能好,耐后期高温,熟相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条锈病较重。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7克/升、780克/升,硬度指数62.0(2008年),蛋白质含量13.41%、13.42%;面粉湿面筋含量30.0%、28.9%,沉降值19.1毫升、24.7毫升,吸水率59.1%、57.8%,稳定时间2.2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3 E.U 、132E.U ,延伸性15.5厘米、14.1厘米,拉伸面积33平方厘米、28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2.3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3.9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67.6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6.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2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条锈病。春季适当提早进行返青期、拔节期的水肥管理。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3

品种名称:轮选98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市中农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

品种来源: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松散,旗叶窄长、上挺,下部郁蔽,茎秆弹性差。穗层整齐,穗大穗匀。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1万穗,穗粒数33.7粒,千粒重43.5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抗倒性较差。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慢条锈病、叶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感白粉病较重,叶枯病中等发生。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4克/升、792克/升,硬度指数62.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31%、14.16%;面粉湿面筋含量32.2%、32.0%,沉

降值32.8毫升、31.3毫升,吸水率63.4%、63.4%,稳定时间2.0分钟、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2 E.U、168E.U ,延伸性16.4厘米、17.9厘米,拉伸面积46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7.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3.5%;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75.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9%。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9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4

品种名称:新麦21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偃展1号/新麦9号

特征特性:弱春性偏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叶短宽,分蘖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较长,码稀,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7万穗,穗粒数34.1粒,千粒重40.9克。冬季抗寒性好,耐倒春寒性较好。抗倒性较好。有一定耐旱性,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

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5克/升、800克/升,硬度指数65.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95%、15.04%;面粉湿面筋含量35.7%、34.7%,沉降值30.0毫升、34.5毫升,吸水率64.2%、63.6%,稳定时间2.3分钟、2.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4 E.U、145E.U ,延伸性20.0厘米、22.0厘米,拉伸面积51平方厘米、4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1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7.2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6%。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5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左右。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5

品种名称:山农17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泰安市泰山区瑞丰作物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L156 /莱州137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3天。幼苗近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1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上冲,茎秆细软,弹性一般。穗层整齐度一般,穗长,小穗排列较稀,顶部小穗不育明显,小穗上位小花结实性差。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6.3万穗,穗粒数34.9粒,千粒重38.7克。抗寒

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4克/升、812克/升,硬度指数65.0、65.8,蛋白质含量13.33%、12.97%;面粉湿面筋含量28.1%、26.2%,沉降值37.5毫升、35.0毫升,吸水率56.6%、59.1%,稳定时间10.5分钟、8.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93E.U 、530E.U ,延伸性12.8厘米、12.2厘米,拉伸面积85平方厘米、8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18%;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7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7.9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0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7.2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2万苗。高肥水地块注意控制播量,适当晚浇返青期、拔节期水,防止倒伏。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6

品种名称:冀5265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5006/9204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左右。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73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宽,干尖重,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1.4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0.4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3克/升、813克/升,硬度指数61.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36%、14.83%;面粉湿面筋含量32.0%、33.5%,沉降值31.7毫升、28.4毫升,吸水率56.6%、56.5%,稳定时间3.6分钟、2.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0E.U 、156E.U ,延伸性17.2厘米、18.2厘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78%;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2.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91%。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2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5.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播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7

品种名称:邯麦13号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山农太91136/冀麦36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长相清秀,茎杆坚硬。穗层较整齐,小穗排列紧密。穗纺锤形,短芒,白粒,角质,籽粒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0.3万穗,穗粒数37.7粒,千粒重40.6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2级,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好。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感叶枯病较重。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克/升、822克/升,硬度指数61.0(2008年),蛋白质含量15.22%、15.43%;面粉湿面筋含量33.9%、35.0%,沉降值36.4毫升、34.1毫升,吸水率56.6%、57.4%,稳定时间4.1分钟、3.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8E.U 、202E.U ,延伸性16.2厘米、17.4厘米,拉伸面积51平方厘米、5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5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7.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4.07%。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2.9公斤,比对照品种石4185增产5.6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5-15日,中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2万苗。注意足墒播种、播后镇压,

浇越冬水,注意防治叶锈病、叶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8

品种名称:石麦19号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石4185//(烟辐188/临8014)F 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有干尖,茎秆韧性好。穗层整齐,小穗排列紧密,小穗多,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光泽好,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0万穗,穗粒数38.2粒,千粒重40.3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8克/升、806克/升,硬度指数62.0、63.6,蛋白质含量14.43%、13.61%;面粉湿面筋含量30.3%、29.1%,沉降值28.6毫升、31.0毫升,吸水率54.1%、55.6%,稳定时间4.4分钟、4.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68E.U 、358E.U ,延伸性12.6厘米、11.4厘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5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

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1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3.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0.1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0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5-15日,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2万苗,晚播适当加大播种量。播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19

品种名称:河农6049

选育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石6021/河农91459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石4185相当。幼苗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旗叶宽大。穗层厚,穗层整齐度一般,穗较大。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40.5粒,千粒重36.5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强。抗倒性中等。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

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8克/升、799克/升,硬度指数55.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88%、14.64%;面粉湿面筋含量34.4%、33.2%,沉降值19.5毫升、19.1毫升,吸水率55.2%、53.7%,稳定时间1.4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3E.U 、100E.U ,延伸性11.9厘米、11.9厘米,拉伸面积15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6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2.6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5.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68%。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3.7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5-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高肥水地块适当减少播种量,防止倒伏。返青管理捉控结合,春季第一水尽量晚浇。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高中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20

品种名称:洛旱11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豫麦25号/山农45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洛旱2号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6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宽大、半披,茎杆粗壮。穗层整齐,穗码较密。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粉质,饱满度较

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0万穗,穗粒数32.3粒,千粒重42.5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好。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8克/升、760克/升,硬度指数48.0、52.2,蛋白质含量14.87%、13.55%;面粉湿面筋含量30.4%、29.5%,沉降值23.8毫升、23.1毫升,吸水率55.6%、56.5%,稳定时间1.9分钟、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1E.U 、108 E.U,延伸性12.6厘米、12.0厘米,拉伸面积20平方厘米、1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5.6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6.2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8.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1.6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11.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山东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1

品种名称:山农优麦2号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PH85-115-2//79401/鲁麦11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0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洛旱2号晚熟1

天。幼苗匍匐,叶片较宽,叶色黄绿,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松散,旗叶上举。穗层厚。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5.3万穗,穗粒数30.2粒,千粒重45.8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6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克/升、805克/升,硬度指数64.0(2008年),蛋白质含量15.55%、16.54%;面粉湿面筋含量34.6%、34.2%,沉降值46.7毫升、58.0毫升,吸水率62.2%、61.7%,稳定时间4.6分钟、4.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1 E.U 、296 E.U ,延伸性20.0厘米(2008年), 拉伸面积56平方厘米、8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92.5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3.0%;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2.0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3.0%。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3.6公斤,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20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山东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2

品种名称:洛旱9号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豫麦49/山农45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

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旗叶上举,叶长叶宽。穗层整齐,穗大、粒大,结实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0.6万穗,穗粒数25.6粒,千粒重43.8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好。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5克/升、781克/升,硬度指数61.0(2008年),蛋白质含量16.39%、14.31%,湿面筋含量35.7%、30.9%,沉降值24.7毫升、20.7毫升,吸水率59.4%、58.6%,稳定时间1.4分钟、1.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4 E.U 、78 E.U,延伸性14.2厘米、10.8厘米,拉伸面积23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8.7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5.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00.8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2.0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3.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南西北部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3

品种名称:洛旱13

选育单位: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洛旱2号/晋麦47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对照晋麦47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一般。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色浅绿,叶片较小。穗层整齐,结实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0.1万穗,穗粒数28.2粒,千粒重42.4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性较好。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 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感黄矮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04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66.0、65.5,蛋白质含量12.92%、13.01%;面粉湿面筋含量30.3%、30.4%,沉降值29.6毫升、28.0毫升,吸水率62.3%、62.0%,稳定时间1.6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6 E.U、124 E.U,延伸性17.2厘米、16.6厘米,拉伸面积42平方厘米、3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7.9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8.8%;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46.0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2.9%。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8.5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4万苗。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渭北旱塬、河南西北部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4

品种名称:河农825

选育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临远95-3019/石4185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左右。穗层较整齐,穗大粒多。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0.8万穗、穗粒数37.0粒、千粒重38.2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94克/升、814克/升,硬度指数64.1(2009年),蛋白质含量13.27%、14.10%;面粉湿面筋含量32.2%、33.8%,沉降值28.8毫升、30.3毫升,吸水率56.9%、60.0%,稳定时间2.0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4E.U 、154 E.U,延伸性16.7厘米、17.3厘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3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8.5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4.3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2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注意防病,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5

品种名称:石麦15号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

品种来源:GS 冀麦38/92R137

以往审定情况:2005年、2007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晚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3.4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39.2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倒性较强。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49克/升、780克/升,硬度指数68.0(2008年),蛋白质含量14.62%、14.68%;面粉湿面筋含量32.1%、32.0%,沉降值20.3毫升、20.5毫升,吸水率55.8%、57.6%,稳定时间1.7分钟、1.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0E.U 、92 E.U,延伸性13.4厘米、11.8厘米,拉伸面积18平方厘米、15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0.6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9.5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4%。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3.1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北部冬麦区适宜播种期9月25日至10月5日。适期播种量高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5万-20万苗,中水肥地18万-22万苗,晚播麦田应适当加大播量;注意除虫

防病,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或用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和黑穗病;小麦扬花后及时防治麦蚜。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根据农业部第943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中高水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6

品种名称:龙辐麦16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7439/克88-596)诱变处理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与对照克旱20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株高88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2.1万穗,穗粒数30.3粒,千粒重36.9克。抗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叶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克/升、825克/升,蛋白质含量14.7%、15.3%;面粉湿面筋含量33.1%、33.9%,沉降值35.4毫升、40.7毫升,吸水率67.5%、67.2%,稳定时间2.8分钟、2.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2E.U 、88E.U ,延伸性18.8厘米、17.1厘米,拉伸面积34.4平方厘米、20.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2.6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9.9%;2007

年续试,平均亩产327.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4.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5.2公斤,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5%。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5万苗。秋季深施肥或春季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防止倒伏。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7

品种名称:华建60-1

选育单位(选育者):周晓东

品种来源:引进品种选系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株高77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8.9万穗,穗粒数35.9粒,千粒重35.7克。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抗至高抗叶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59克/升、814克/升,蛋白质含量14.5%、14.3%;面粉湿面筋含量31.9%、29.9%,沉降值32.7毫升、36.1毫升,吸水率65.6%、62.9%,稳定时间2.0分钟、3.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5E.U 、100E.U ,延伸性16.1厘米、16.8厘米,拉伸面积15.0平方厘米、2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9.3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3.0%;2007年

续试,平均亩产338.7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7.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4.3公斤,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1%。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5万苗。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8

品种名称:巴丰5号

选育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永1087//Y2008-6/巴麦10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宁春4号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弱,成穗率较低。株高83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落粒性中等,籽粒硬质、饱满,黑胚率较低。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中抗至中感条锈病,高感黄矮病、白粉病。抗寒性中等。抗青干能力较弱。抗倒性差。成熟落黄较好。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35克/升、822克/升,蛋白质含量15.38%、14.08%;面粉湿面筋含量33.6%、30.1%,沉降值34.0毫升、30.7毫升,吸水率60.9%、58.1%,稳定时间10.9分钟、8.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52E.U 、505 E.U,延伸性11.8厘米、14.5厘米,拉伸面积81平方厘米、91.8平方厘

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8.6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减产3.3%;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17.3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5.4%。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5公斤,平均对照增产1.4%。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旺苗控水,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青海东部和柴达木盆地、新疆北疆的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29

品种名称:晋春15号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YecorarF70/晋春9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宁春4号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7厘米左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落粒性中等,籽粒硬质,较饱满,黑胚率中等。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44.3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40.0克。抗寒性中等。抗青干能力较弱。抗倒性较差。成熟落黄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822克/升、810克/升,蛋白质含量15.7%、15.27%;面粉湿面筋含量34.4%、33.9%,沉降值48.2毫升、40.8毫升,吸水率61.0%、59.3%,稳定时间7.7分钟、6.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68E.U 、492 E.U ,延伸性17.8

厘米、16.3厘米,拉伸面积130平方厘米、105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9.6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减产0.8%;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409.0公斤,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3.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6公斤,比对照增产2.8%。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旺苗控水,防止倒伏,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宁夏、甘肃、内蒙古中西部、青海东部和柴达木盆地的水浇地作春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0

品种名称:陇春27号

选育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8858-2/陇春8号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5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强,苗绿色,叶片窄长披垂,茸毛多。平均株高72厘米。穗纺锤形,长芒,白壳, 红粒,口紧不易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5.0万穗,穗粒数27.6粒,千粒重39.0克。抗倒性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2级,抗旱性较好。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抗至中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8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含量17.1%、15.2%;面粉湿面筋含量33.5%、34.7%,沉降值38.0毫升、29.9毫升,吸水率56.9%、57.8%,稳定时间1.9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E.U 、98E.U ,延伸性16.2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28.8平方厘米、23.8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8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4.91%;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201.9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21.3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7. 7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2.71%。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当气温稳定通过0℃时抢墒播种。合理密植,川旱地和梯田亩产150-300公斤的地区, 每亩保苗20万-30万苗为宜;山坡地亩产100-150公斤的地区, 每亩保苗15万-20万株苗为宜。注意防治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定西、榆中、临夏、会宁,青海互助、大通,宁夏固原、西吉,河北坝上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1

品种名称:高原412

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高原602/181//临汾5309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5天。幼苗半直立,芽鞘白色。株高平均86厘米。穗纺锤形,无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腹沟较深,冠毛少。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9.5万穗,穗粒数31.4粒,千粒重40.1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差。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76克/升、772克/升,蛋白质含量16.75%、16.11%;面粉湿面

筋含量32.2%、36.5%,沉降值62.2毫升、66.6毫升,吸水率63.3%、60.0%,稳定时间5.6分钟、5.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2E.U 、342E.U ,延伸性16.0厘米、194.4厘米,拉伸面积23.8平方厘米、68.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6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4.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71.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6.23%。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2.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0.1%。

栽培技术要点:当平均气温达到1-3℃,土壤解冻5-6厘米时,抢墒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每亩适宜播种量15-20 公斤,每亩保基本苗25万-35万苗。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互助、大通、湟中,甘肃定西、通渭、会宁、榆中、永靖,宁夏西海固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2

品种名称:定西40号

选育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8152-8/永257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3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平均株高88厘米,株型紧凑。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不易落粒,籽粒硬质,较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5.1万穗,穗粒数27.8粒,千粒重39.3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抗倒性较差。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高感叶锈病、白粉

病、黄矮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68克/升、776克/升,蛋白质含量17.8%、15.9%;面粉湿面筋含量34.9%、33.4%,沉降值30.4毫升、23.0毫升,吸水率58.1%、57.3%,稳定时间2.1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10E.U 、78E.U ,延伸性15.2厘米、13.4厘米,拉伸面积21.6平方厘米、11.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0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0.95%;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190.1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6.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6.2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5.8%。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早播,适宜播种期3月中下旬。合理密植,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23万苗。播前药剂拌种防黑穗病,播后遇雨及时耙耱破板结保全苗,分蘖前锄草松土增地温,抽穗后应注意防治蚜虫和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甘肃定西、会宁、永靖、通渭,宁夏海原、西吉,青海大通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9033

品种名称:青春41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SANTA//03702/W97208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定西35号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 芽鞘绿色。平均株高82厘米,株型紧凑,叶片窄长上举。穗纺锤形,顶芒,白壳,红粒,口

紧不易落粒,籽粒饱满。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28.8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37.8克。抗倒性较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差。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中感条锈病、叶锈病,高感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混合样):籽粒容重788克/升、787克/升,蛋白质含量15.3%、14.8%;面粉湿面筋含量34.0%、59.0%,沉降值50.7毫升、65.1毫升,吸水率60.7%、65.1%,稳定时间4.5分钟、4.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5E.U 、280E.U ,延伸性14.5厘米、17.0厘米,拉伸面积58.0平方厘米、66.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北春麦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9.0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1.3%;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292.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4.5%。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30.5公斤,比对照定西35号增产14.1%。

栽培技术要点:适期早播。播种深度4-5厘米。每亩播种量16-20公斤,在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降低播种量,每亩保苗30万-35万苗。注意防治麦茎蜂和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大通、互助、湟中、平安,甘肃定西、通渭、临夏的春麦区旱地种植。


    相关文章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的研究进展_杨丽娟

    种业导刊,2014年第10期Journal of Seed Industry Guide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的研究进展 杨丽娟,盛 坤,蒋志凯,刘朝辉,赵宗武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摘 要:农杆菌介导法具有操作简 ...

    2009年种子管理站年终工作总结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2009年种子管理站在种植业服务中心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 ...

    四川省粮食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四川省粮食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粮食产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粮食安全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事关全局的社会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 ...

    2009年县科技入户工作总结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概况及前两年工作回顾 我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73多万亩,单产438公斤, xx年年播种面积达到81.5万亩。自xx年9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小麦示范县,到目前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小麦示范项目。经过努力,xx-xx年度 ...

    2009年农业局科技入户个人工作总结

    2009年是##市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第四年,自这项工程实施以来,对稳定我镇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是探索创新农技推广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东沙河镇的农业科技入户指导员,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

    农业局2009年秋季农资打假工作总结

    今秋以来,我们按照农业部《关于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季行动的通知》要求和省农业厅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认真组织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秋季活动,进一步落实农业行政执法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维权意识和诚信意识,严 ...

    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研究

    2009年3月 第3期(总第124期) 广西轻工业 GuANGⅪJouRH虬oF uGHTINDusTRY 食品与生物 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研究 毛海锋,吴卫国,肖华西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 要]采用快速黏 ...

    小麦良种混杂退化原因及防止方法

    农艺学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1期 小麦良种混杂退化原因及防止方法 陈刚1王静z张士灿3张审3 ('安徽省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安徽太和236600:2太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太和县赵集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摘要任何一个优良品种 ...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通过对2009-2012年湖北省3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主导品种郑麦9023.襄麦55.襄麦25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