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研究方法]资料

《传播研究方法》资料

第一章 导论 要点与操作题

1、 理解传播研究方法的概念。

传播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的三大部分之一;其主要来自社会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将以社会研究方法为主体加以学习。可以说,前者是个性, 后者是共性。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是何关系?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体系,主要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①方法论

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 研究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两种基本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②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基本四种)

③具体方法和技术

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测量技术等);

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

关系:1、不同的方法论观点直接影响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两者之间形成常见模式;

2、不同的研究方式直接影响对具体方法和技术的采用,两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宏观指导→中观运用→微观操作

3、检索你感兴趣的某一方面主题的相关论文一篇,并具体分析其研究思路是怎样的。

小议刑事案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1、引言

2、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

3、刑事案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4、刑事案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5、三个方面解决刑事案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问题

A 概念:人文关怀 刑事案件 报道

人文主义 当事人 问题

媒体审判 报道媚俗化 个人隐私 媒体话语霸权 对生命权的漠视

B 问题 C 理性思考 D 解决

该文的研究思路展示的正是社会研究的过程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要点与操作题

1、 理解概念、变量、命题、假设等理论构成的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概念的层次:一个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其涵盖面就越大,特征也就越含糊

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如:性别、年龄

相对应——常量:只有一个固定不变取值的概念。如:太阳、湖北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将变量分为:

• 自变量:引起其它变量变化的变量

• 因变量:由于其它变量变化而导致自身变化的变量

中介变量:连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对于自变量来说是因变量,相对于因变量来说是自变量。

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

的命题

变量是概念的特殊形式,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

2、回顾你曾经做过的一些社会调查,思考你如何进行理论建构或理论检验的。

3、选择你所感兴趣的某一主题,预想你准备如何进行研究。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要点与操作题

1、 按照研究问题的选择方法,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作为本课程的实践案例。

2、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领域(更具一般性)

2、研究问题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1、重要性:理论(完善、创造、深化理论)和实践(指导实践)意义和价值(最容易达到)

2、创造性:在研究方法、对象、时间、地点等方面有创新

3、可行性(可能性问题)

主观条件:生活经历、研究经验、性别等

4、合适性(最佳性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熟悉度、相似性去选择最适合研究者个人做的课题

3、如何将研究问题细化?

方法——聚焦性陈述。宽泛、笼统、模糊的问题→明确、清晰、特定的问

题(对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作限定)。具体而言:

(1)缩小内容范围,从某个特定角度研究 如:青少年犯罪,可从类型、原因、后果等方面进行缩小

(2)缩小研究对象范围

(3)缩小地域范围

(4)把一个大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 :用“5w ”进行拆分

第四章 研究设计 要点与操作题

1、按照研究目的,社会研究分别可分为哪些类型?

按照研究目的的不同,将社会研究分为以下三种:

①、探索性研究--初次接触、初步了解、初步印象

在新接触一个研究问题或一个问题较新鲜还无人涉及时用。

②、描述性研究--现象分布、趋势特征、整体照片

描述现象的特征、分布、过程等——“是什么?”

③、解释性研究--因果联系、内在规律、理解解释

解释事物产生及发生变化的原因——“为什么?”

• 研究设计:

• 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包含着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举例说明分析单位、调查对象、研究内容(主题)三者之间的区别。

分析单位的定义,指的是研究对象:研究什么、研究谁。

分析单位的五种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物

分析单位与以下概念的区别:

•调查对象:研究者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

•研究内容(主题):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

3、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案包括哪些内容?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研究主题,写出其完整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法:提出问题与确定课题→确定目标与研究假设阐明结果、引出结论→设计研究方案或计划→搜集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阐明结果、引出结论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要点与操作题

1、概念(concept )再回顾我们用来表达通过观察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印象的术语或存在于头脑中的资料的标签

2、维度(dimension )概念的具体方面或层面。

3、指标(indicator )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

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概念是抽象的,指标是具体的;概念是人们的主观印象,而指标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

所以,概念只能想象,而指标是可以观察和辩认的。操作化即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比如:抽象概念“同情心”进行操作化可转化为“主动帮助盲人过街”、“主动给讨饭者钱物”、“主动向灾区捐款”。——指标就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尺子

1、 举例说明操作化在社会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1、操作化即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地位与作用:

①、操作化是社会研究中由理论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的“瓶颈”;

②、只有通过操作化的过程,将思辨色彩很浓的理论概念“转变成”、“翻译成”经验世界中那些人人课件的具体事实,假设检验才成为可能。

2、 举例说明测量的四种层次及之间的关系。

测量的概念: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被广泛采用的四种测量层次:定类层次、定序层次、定距层次、定比层次

定类层次:主要用于分类。用于测量定类变量,如性别、职业、信仰等。

具有穷尽性与互斥性这,最低测量层次

定序层次:用于分类、排序,用于测量定序变量,如学历、社会地位、生活水

平等。具有数学特征,比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高一个层次。虔诚度

定距层次:用于分类、排序、区分相差的大小或距离。用于测量定距变量,如气

温、体温、智商等。IQ

定比层次:用于分类、排序、区分相差的大小或距离、区分相差的倍数。如:年

龄、收入等。定类、定序、定距、定比,测量层次依次升高。

较高层次则可以转换到较低层次,但不能把较低层次的测量转换到较高层次。

3、掌握几种主要指数与量表的操作方法。

指数(Index )就是由多个不同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因此也称为总加量表。

量表:总加量表、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4、理解测量的效度和信度。

信度与效度是评判测量质量好坏的两个标准。

效度:反映有效性或准确性 测量工具能够准确地、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信度:反映可靠性或稳定性 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第六章 抽样 要点与操作题

1、了解抽样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 抽样的概念和相关术语(重点):

• 1)总体(population ):所有研究对象的集合;

• 2)样本(sample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 3)抽样(sampling ):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 4)抽样单位(sampling unit):一次直接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 5)抽样框(sampling frame):又称抽样范围,是总体要素的列表或准列表 抽样主要涉及和处理有关总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抽样作为人们从部分认知整体之一关键过程,是实现人们“由部分认识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抽样的基本程序:①确定调查总体 ②设计和抽取样本 ③搜集样本资料 ④计算样本资料和推论调查总体 (一般认为最少样本数为100)

2、举例说明概率抽样的五种类型。

①、简单随机抽样 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方法:a. 总体较少:搅拌抽签(总 体规模

②、系统抽样 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比如:3000名大学生中要抽取容量

为100 的大学生样本,将学生依次编号,抽样样距为

3000/100=30,在1~30的数码中随机抽取一位学生编号,依次选

出100个数号作为本次抽取样本。

③、分层抽样 又称类型抽样。抽样框层与层之间的差别较大,而层内差别不大。 ④、整群抽样 将总体按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个子群为一个抽样单位,

用随机方法从中抽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结合起来

构成样本。 比如:全国电视观众调查

⑤、多段抽样 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将抽样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完

成,从整群抽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如:大学——院系——班级

——学生

3、应用概率抽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实践。

第七章 调查研究 要点与操作题

1、掌握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形式设计。

问题的形式:a. 填空式 b. 是否式 c. 单项选择式 d. 多项限选式

e. 多项任选式 f. 多项排序式

问题的数量:自填式邮寄调查或小组调查:答题时间不超过30分钟

面对面调查:答题时间不超过30分钟

电话调查:答题时间不超过10分钟

问卷中题目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

1、先问易于回答的问题;

2、先问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后问容易引起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

3、先问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后问他们感到生疏的题;

4、先问为后面的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先问自变量,问因变量);

5、按逻辑次序排列问题(时间、参考框架);

6、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方面的问题;

7、个人、敏感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放在问卷后面

2、理解调查问卷中答案的设计原则。

关于答案的设计,除了要与所提问题保持一致外,还应注意答案的穷尽性与互斥性原则。

所谓答案的穷尽性,指的是现有答案中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所谓互斥性,指的是答案之间不交叉重叠或互相包含。

3、学会规避问卷问题设计中的误区。

概念抽象、问题含糊、问题带有倾向性、问题提法不妥、问题与答案不协调、“一题两问”的问题

问卷的问题和答案设计中应注意:

(1)避免提笼统、抽象、或过于专业化的问题;

(2)避免用不确切的词: 你是否经常看电影?

(3)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句子:你春节是出门旅游,还是休息?

(4)避免引导性提问;

(5)避免提断定性的问题;

(6)避免直接提出令被访者难堪、禁忌和敏感的问题;

(7)问句要考虑时间性;

(8)拟定问句要有明确的界限;

(9)避免一问多答的问题;

(10)注意提问的顺序

第八章 实验研究 要点与操作题

1、理解实验研究中的三对要素。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实验的基本内容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自变量通常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状况。

②、前测与后测 前测:在实施实验刺激(自变量)之前,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后测:在实施实验刺激(自变量)之后,对因变量进行测量。

③、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接受实验刺激的实验对象组;控制组(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刺激的对象组,其它条件与实验组尽可能相同。

3、 学会运用实验研究的设计方式来进行实验。

1、只有实验组的前后测设计

• 此种设计基本假定是:自变量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因变量的前测和后测之差来分析。只有当实验人员能够假定除自变量以外的外部因素都得以很好控制时才用。 实验组:前测-- →实验刺激-- →后测

4、 实验刺激的影响 = 后测-前测

2、包含实验设计中所有要素的经典实验设计包含实验设计中的所有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以及随机指派,故又称双组前后测模式。

实验组: 前测1---→实验刺激---→后测1

5、 控制组: 前测2---------------------→后测2

步骤:①、结合传播学经典研究来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

②、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或控制组;

③、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即前测;

④、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控制组不给予;

⑤、对两组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

⑥、比较两组前后两次测量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响。

实验效应= 实验组的分差 – 控制组的分差

=(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例子:【(1)假设: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2)自变量:看电视的时间长短

因变量:学习成绩

(3)实验组:A 校初中二年级住校生150人

控制组:B 校初中二年级住校生150人

(4)前测:分别用相同的考卷A 、 B 两校学生的学习成绩。

测试结果:A 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6.5分, B 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4.3 分。

(5)实验刺激:对A 校学生看电视的时间不加限制,对B 校学生仍像从前一样有严格的时间控制。

(6)后测:两个月后对A 、 B 两校学生学习成绩再测, A 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4.9分, B 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3.6分。

(7)实验效应:

实验效应=(74.9-86.5)-(83.6-84.3)=-10.9

(8)实验结论:看电视时间增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九章 文献研究 要点与操作题

1、掌握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1) 、选择主题2) 、决定样本或普查3) 、定义要计算的概念或单位4) 、建构类

5) 、制作编码表6) 、训练编码员7) 、收集资料8) 、测量编码员之间的信度

9) 、分析数据10) 、报告结果

2、学会内容分析法的方法。

3、找一份婚姻家庭类杂志,对其中的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

第十章 实地研究 要点与操作题

1、掌握参与式观察的步骤。

参与式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以收集有关资料。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①、确立研究目的

②、选择研究地点

③、获得进入观察地点的许可

④、抽样

⑤、收集数据

⑥、离开观察环境

⑦、分析数据并撰写报告

2、从《街角社会》来领会参与观察过程中的技巧。

第一、5个“W ”的问题是被认为是无聊的问题,不必问,自己可以慢慢得到答 案。

第二,不必盲目地想完全融入你想要研究的社会,保持自己的新鲜感。

第三,在被这个社会群体所接纳以后,作为一个参与式观察者,还必须处理好 自己的角色。

附:【《街角社会》经典案例】作者:威廉·富特·怀特

主要内容:作者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于1936年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在文中称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得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3、 若要进入一个正式组织(如医院)、一个公共场合(如火车站)和一个私人背景(如家庭)开展实地研究,该如何获准进入?

有如下方法可以采用:

• 1)识别出控制进入许可的“把门人”,说服他该研究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 2)找到一个担保人,他可以保证研究的有用性,同时可以帮助研究者选出研究的参与者

• 3)和研究参与者进行协商,达成共同参与研究的协议

《传播研究方法》资料

第一章 导论 要点与操作题

1、 理解传播研究方法的概念。

传播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的三大部分之一;其主要来自社会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将以社会研究方法为主体加以学习。可以说,前者是个性, 后者是共性。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是何关系?

社会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体系,主要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①方法论

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 研究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两种基本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②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基本四种)

③具体方法和技术

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测量技术等);

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

关系:1、不同的方法论观点直接影响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两者之间形成常见模式;

2、不同的研究方式直接影响对具体方法和技术的采用,两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宏观指导→中观运用→微观操作

3、检索你感兴趣的某一方面主题的相关论文一篇,并具体分析其研究思路是怎样的。

小议刑事案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1、引言

2、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

3、刑事案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4、刑事案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5、三个方面解决刑事案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问题

A 概念:人文关怀 刑事案件 报道

人文主义 当事人 问题

媒体审判 报道媚俗化 个人隐私 媒体话语霸权 对生命权的漠视

B 问题 C 理性思考 D 解决

该文的研究思路展示的正是社会研究的过程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要点与操作题

1、 理解概念、变量、命题、假设等理论构成的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概念的层次:一个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其涵盖面就越大,特征也就越含糊

变量: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可以实际测量的概念。如:性别、年龄

相对应——常量:只有一个固定不变取值的概念。如:太阳、湖北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将变量分为:

• 自变量:引起其它变量变化的变量

• 因变量:由于其它变量变化而导致自身变化的变量

中介变量:连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对于自变量来说是因变量,相对于因变量来说是自变量。

命题:关于概念的特征或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关于变量的特征或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

的命题

变量是概念的特殊形式,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

2、回顾你曾经做过的一些社会调查,思考你如何进行理论建构或理论检验的。

3、选择你所感兴趣的某一主题,预想你准备如何进行研究。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要点与操作题

1、 按照研究问题的选择方法,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作为本课程的实践案例。

2、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现象或问题领域(更具一般性)

2、研究问题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1、重要性:理论(完善、创造、深化理论)和实践(指导实践)意义和价值(最容易达到)

2、创造性:在研究方法、对象、时间、地点等方面有创新

3、可行性(可能性问题)

主观条件:生活经历、研究经验、性别等

4、合适性(最佳性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熟悉度、相似性去选择最适合研究者个人做的课题

3、如何将研究问题细化?

方法——聚焦性陈述。宽泛、笼统、模糊的问题→明确、清晰、特定的问

题(对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作限定)。具体而言:

(1)缩小内容范围,从某个特定角度研究 如:青少年犯罪,可从类型、原因、后果等方面进行缩小

(2)缩小研究对象范围

(3)缩小地域范围

(4)把一个大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 :用“5w ”进行拆分

第四章 研究设计 要点与操作题

1、按照研究目的,社会研究分别可分为哪些类型?

按照研究目的的不同,将社会研究分为以下三种:

①、探索性研究--初次接触、初步了解、初步印象

在新接触一个研究问题或一个问题较新鲜还无人涉及时用。

②、描述性研究--现象分布、趋势特征、整体照片

描述现象的特征、分布、过程等——“是什么?”

③、解释性研究--因果联系、内在规律、理解解释

解释事物产生及发生变化的原因——“为什么?”

• 研究设计:

• 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包含着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举例说明分析单位、调查对象、研究内容(主题)三者之间的区别。

分析单位的定义,指的是研究对象:研究什么、研究谁。

分析单位的五种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物

分析单位与以下概念的区别:

•调查对象:研究者收集资料时直接询问的对象

•研究内容(主题):分析单位的属性或特征

3、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案包括哪些内容?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研究主题,写出其完整的研究方案。

研究方法:提出问题与确定课题→确定目标与研究假设阐明结果、引出结论→设计研究方案或计划→搜集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阐明结果、引出结论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要点与操作题

1、概念(concept )再回顾我们用来表达通过观察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印象的术语或存在于头脑中的资料的标签

2、维度(dimension )概念的具体方面或层面。

3、指标(indicator )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称作这

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概念是抽象的,指标是具体的;概念是人们的主观印象,而指标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

所以,概念只能想象,而指标是可以观察和辩认的。操作化即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比如:抽象概念“同情心”进行操作化可转化为“主动帮助盲人过街”、“主动给讨饭者钱物”、“主动向灾区捐款”。——指标就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尺子

1、 举例说明操作化在社会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1、操作化即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地位与作用:

①、操作化是社会研究中由理论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的“瓶颈”;

②、只有通过操作化的过程,将思辨色彩很浓的理论概念“转变成”、“翻译成”经验世界中那些人人课件的具体事实,假设检验才成为可能。

2、 举例说明测量的四种层次及之间的关系。

测量的概念: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被广泛采用的四种测量层次:定类层次、定序层次、定距层次、定比层次

定类层次:主要用于分类。用于测量定类变量,如性别、职业、信仰等。

具有穷尽性与互斥性这,最低测量层次

定序层次:用于分类、排序,用于测量定序变量,如学历、社会地位、生活水

平等。具有数学特征,比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高一个层次。虔诚度

定距层次:用于分类、排序、区分相差的大小或距离。用于测量定距变量,如气

温、体温、智商等。IQ

定比层次:用于分类、排序、区分相差的大小或距离、区分相差的倍数。如:年

龄、收入等。定类、定序、定距、定比,测量层次依次升高。

较高层次则可以转换到较低层次,但不能把较低层次的测量转换到较高层次。

3、掌握几种主要指数与量表的操作方法。

指数(Index )就是由多个不同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因此也称为总加量表。

量表:总加量表、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

4、理解测量的效度和信度。

信度与效度是评判测量质量好坏的两个标准。

效度:反映有效性或准确性 测量工具能够准确地、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信度:反映可靠性或稳定性 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第六章 抽样 要点与操作题

1、了解抽样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 抽样的概念和相关术语(重点):

• 1)总体(population ):所有研究对象的集合;

• 2)样本(sample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 3)抽样(sampling ):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 4)抽样单位(sampling unit):一次直接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 5)抽样框(sampling frame):又称抽样范围,是总体要素的列表或准列表 抽样主要涉及和处理有关总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抽样作为人们从部分认知整体之一关键过程,是实现人们“由部分认识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抽样的基本程序:①确定调查总体 ②设计和抽取样本 ③搜集样本资料 ④计算样本资料和推论调查总体 (一般认为最少样本数为100)

2、举例说明概率抽样的五种类型。

①、简单随机抽样 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方法:a. 总体较少:搅拌抽签(总 体规模

②、系统抽样 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比如:3000名大学生中要抽取容量

为100 的大学生样本,将学生依次编号,抽样样距为

3000/100=30,在1~30的数码中随机抽取一位学生编号,依次选

出100个数号作为本次抽取样本。

③、分层抽样 又称类型抽样。抽样框层与层之间的差别较大,而层内差别不大。 ④、整群抽样 将总体按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个子群为一个抽样单位,

用随机方法从中抽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结合起来

构成样本。 比如:全国电视观众调查

⑤、多段抽样 又称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将抽样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完

成,从整群抽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如:大学——院系——班级

——学生

3、应用概率抽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实践。

第七章 调查研究 要点与操作题

1、掌握调查问卷中问题的形式设计。

问题的形式:a. 填空式 b. 是否式 c. 单项选择式 d. 多项限选式

e. 多项任选式 f. 多项排序式

问题的数量:自填式邮寄调查或小组调查:答题时间不超过30分钟

面对面调查:答题时间不超过30分钟

电话调查:答题时间不超过10分钟

问卷中题目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

1、先问易于回答的问题;

2、先问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后问容易引起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

3、先问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后问他们感到生疏的题;

4、先问为后面的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先问自变量,问因变量);

5、按逻辑次序排列问题(时间、参考框架);

6、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方面的问题;

7、个人、敏感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放在问卷后面

2、理解调查问卷中答案的设计原则。

关于答案的设计,除了要与所提问题保持一致外,还应注意答案的穷尽性与互斥性原则。

所谓答案的穷尽性,指的是现有答案中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

所谓互斥性,指的是答案之间不交叉重叠或互相包含。

3、学会规避问卷问题设计中的误区。

概念抽象、问题含糊、问题带有倾向性、问题提法不妥、问题与答案不协调、“一题两问”的问题

问卷的问题和答案设计中应注意:

(1)避免提笼统、抽象、或过于专业化的问题;

(2)避免用不确切的词: 你是否经常看电影?

(3)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句子:你春节是出门旅游,还是休息?

(4)避免引导性提问;

(5)避免提断定性的问题;

(6)避免直接提出令被访者难堪、禁忌和敏感的问题;

(7)问句要考虑时间性;

(8)拟定问句要有明确的界限;

(9)避免一问多答的问题;

(10)注意提问的顺序

第八章 实验研究 要点与操作题

1、理解实验研究中的三对要素。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实验的基本内容就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自变量通常是实验中的刺激因素;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状况。

②、前测与后测 前测:在实施实验刺激(自变量)之前,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后测:在实施实验刺激(自变量)之后,对因变量进行测量。

③、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接受实验刺激的实验对象组;控制组(对照组):不接受实验刺激的对象组,其它条件与实验组尽可能相同。

3、 学会运用实验研究的设计方式来进行实验。

1、只有实验组的前后测设计

• 此种设计基本假定是:自变量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因变量的前测和后测之差来分析。只有当实验人员能够假定除自变量以外的外部因素都得以很好控制时才用。 实验组:前测-- →实验刺激-- →后测

4、 实验刺激的影响 = 后测-前测

2、包含实验设计中所有要素的经典实验设计包含实验设计中的所有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以及随机指派,故又称双组前后测模式。

实验组: 前测1---→实验刺激---→后测1

5、 控制组: 前测2---------------------→后测2

步骤:①、结合传播学经典研究来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

②、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或控制组;

③、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即前测;

④、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控制组不给予;

⑤、对两组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

⑥、比较两组前后两次测量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响。

实验效应= 实验组的分差 – 控制组的分差

=(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例子:【(1)假设: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2)自变量:看电视的时间长短

因变量:学习成绩

(3)实验组:A 校初中二年级住校生150人

控制组:B 校初中二年级住校生150人

(4)前测:分别用相同的考卷A 、 B 两校学生的学习成绩。

测试结果:A 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6.5分, B 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4.3 分。

(5)实验刺激:对A 校学生看电视的时间不加限制,对B 校学生仍像从前一样有严格的时间控制。

(6)后测:两个月后对A 、 B 两校学生学习成绩再测, A 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4.9分, B 校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3.6分。

(7)实验效应:

实验效应=(74.9-86.5)-(83.6-84.3)=-10.9

(8)实验结论:看电视时间增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九章 文献研究 要点与操作题

1、掌握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1) 、选择主题2) 、决定样本或普查3) 、定义要计算的概念或单位4) 、建构类

5) 、制作编码表6) 、训练编码员7) 、收集资料8) 、测量编码员之间的信度

9) 、分析数据10) 、报告结果

2、学会内容分析法的方法。

3、找一份婚姻家庭类杂志,对其中的征婚广告进行内容分析。

第十章 实地研究 要点与操作题

1、掌握参与式观察的步骤。

参与式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以收集有关资料。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①、确立研究目的

②、选择研究地点

③、获得进入观察地点的许可

④、抽样

⑤、收集数据

⑥、离开观察环境

⑦、分析数据并撰写报告

2、从《街角社会》来领会参与观察过程中的技巧。

第一、5个“W ”的问题是被认为是无聊的问题,不必问,自己可以慢慢得到答 案。

第二,不必盲目地想完全融入你想要研究的社会,保持自己的新鲜感。

第三,在被这个社会群体所接纳以后,作为一个参与式观察者,还必须处理好 自己的角色。

附:【《街角社会》经典案例】作者:威廉·富特·怀特

主要内容:作者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于1936年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在文中称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得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3、 若要进入一个正式组织(如医院)、一个公共场合(如火车站)和一个私人背景(如家庭)开展实地研究,该如何获准进入?

有如下方法可以采用:

• 1)识别出控制进入许可的“把门人”,说服他该研究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 2)找到一个担保人,他可以保证研究的有用性,同时可以帮助研究者选出研究的参与者

• 3)和研究参与者进行协商,达成共同参与研究的协议


    相关文章

    流行病学人卫第六版(李立明)复习重点1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 论 一.定义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 ...

    从传播学看社会科学的学科特征

    从传播学看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而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 ...

    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及其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海峡两岸虽同属中国文化,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分隔,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少有互相借鉴.本文在对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等进行了全方 ...

    传播学课程讲义

    传播学 第一讲 传播,与传播学 I.什么是传播? Communication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戈德 ▲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格伯 ...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四章 一.信息 含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二.传播 (一)含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 ...

    试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变_张振亭

    试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变 ! 张振亭 我国早期新闻界关于报刊的论述并无专门的方法,直到!"!#年之后才开始提出研究方法的问题.两大阶级对立时期,阶级分析方法是新闻学研究的主导性方法.!"$"年之后,在一系 ...

    初二物理光现象教材分析

    初二物理光现象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观察和实 ...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

    考新传,上传新网就go 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考研资料热点http://chuanxinwang.cn/ <传播学教程>框架图 1.国外 1)共享说 互动说 符号说 影响说 2.郭氏 二.传播类型: 人内--人际--群体--组织-- ...

    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科学>四年级下册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第一单元 <电> 1.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 )和(负电荷 ). 2.带同种电的物体靠近时会(互相排斥 ),带异种电的物体靠近时会(互相吸引 ). 3.使电荷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