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

[概述]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以下择其要简作介绍。

[理论背景]

以实验心理学及心理学中行为学派的理论和观点为基础,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有关实验性神经症模型的理论,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及其后继反应规律,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

2. Sk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阐明“奖励性”或“惩罚性”操作条件对行为的塑造。

3.Bandura及Watson的学习理论,前者强调社会性学习对行为的影响,后者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可以习得或弃掉的。

4.Jacom的再教育论认为病态行为可通过教育改变和改造。

[适应范围]

1.恐怖症、强迫症和焦虑症等神经症。

2.抽动症、肌痉挛、口吃、咬指甲和遗尿症等习得性的不良习惯。

3.贪食、厌食、烟酒和药物成瘾等自控不良行为。

4.阳痿、早泄、阴道痉挛、性感或性乐缺乏等性功能障碍。

5.恋物癖、异性服装癖、露阴癖等性变态。

6.慢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缓的某些不良行为。

7.轻性抑郁状态及持久的情绪反应等。

[方法及技术]

(1)系统脱敏法

这一方法于本世纪50年代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所创。它是整个行为疗法中最早被系统应用的方法之一。最初,沃尔帕是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此法的。他把一只猫臵于笼子里,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的进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多次重复后,猫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拒绝进食。最后发展到对笼子和实验室内的整个环境都产生恐惧反应。即形成了所谓“实验性恐怖症”。然后,沃尔帕用系统脱敏法对猫进行矫治,逐渐使猫消除恐惧反应,只要不再有电击,最终回到笼中就食也不再产生恐惧。此后,沃尔帕便把系统脱敏疗法广泛运用于人类的临床实践。实施这种疗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焦虑反应)。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

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异常行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它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以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

(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这一疗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多用于戒除吸烟、吸毒、酗酒、各种性行为异常和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也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强迫症。

厌恶刺激可采用疼痛刺激(如橡皮圈弹痛刺激和电刺激)、催吐剂(如阿朴吗啡)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声响刺激等,也可以采取食物剥夺或社会交往剥夺措施等,还可以通过想象作用使人在头脑中出现极端憎厌或无法接受的想象场面,从而达到厌恶刺激强化的目的。例如,要戒除酗酒的不良行为,可以在酗酒者个人生活习惯中最喜欢喝酒的时刻进行,使用催吐吗啡或电击等惩罚性刺激,造成对酒的厌恶反应,从而阻止并消除原来酗酒的不良行为。又如,戒烟,可以采用“戒烟糖”、“戒烟漱口水”等,

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使吸烟者在吸烟时感觉到一种难受的气味,而对吸烟产生厌恶感,以至最终放弃吸烟的不良行为。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shaping)。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4)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疗法。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券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奖励)的动机。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5)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的行为治疗技术。其治疗原则是让患者较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臵身于严重恐怖的环境,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1967年斯坦夫尔和列维斯首先报告一种使患者逐步暴露于恐怖情境来治疗恐怖症的行为疗法,这便是最早使用的暴露疗法,但当时称为爆破疗法。此法与系统脱敏疗法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需要让患者接触恐怖的对象(事物或情境)。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同之处:①在暴露疗法实施过程中,恐怖情境出现时无需采用松弛或其他对抗恐怖的措施。②暴露疗法需让患者暴露于恐怖情境的时间较长,如治疗严重的广场恐怖并伴有严重焦虑的患者,每次治疗时间约需2小时或更长。③系统脱敏法一般仅能对较轻的恐怖症有效;而暴露疗法则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患者。④暴露疗法不仅可用于个别治疗,还可用于集体治疗。如对广场恐怖症可对5—6名患者同时进行治疗,即同时暴露于恐怖情境,疗效与个别应用时相同。

(6)松弛反应训练

松弛反应训练,这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和强身祛病目的的行为训练技术。一般的松弛反应训练方法,使用较多的是雅可布松所首创的渐进性松弛法。此法可使被试者学会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同时能体验到自身肌肉的紧张和松弛的程度以及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和躯体的松紧、轻重和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松静的效果。

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和日本的坐禅等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一般认为,不论何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只要产生松弛反应都必须包含四种成份:①安静的环境;②被动、舒适的姿势;③心情平静,肌肉放松;④精神内守(一般通过重复默念一种声音,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来实现)。

据国内外的实验研究证实,松弛反应训练能产生如下的生理效应: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降低,耗氧量降低,心率、呼吸率减慢,收缩压下降,脑电波多呈a波等。因此,一般说来,能产生松弛反应的疗法,都能对抗紧张和焦虑。松弛反应疗法由于简便易行,还可以自我训练,故它不仅是系统脱敏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与生物反馈仪并用可收到生物反馈治疗单独进行时所得不到的效果;对于高血压、失眠、头痛、心律失常以及各种由于心理应激(紧张)所造成的疾患都有良好的疗效。今天,各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地成为人们用以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还广泛地运用于体育竞赛、文艺表演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紧张、焦虑的情境,以对抗紧张和焦虑,从而保持和发挥良好的竞赛和表演效果。

(7)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患者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紧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脑电波等几乎包括所有的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从而

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60年代开始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1967年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这一崭新的治疗技术。按照传统的观念认为,骨骼肌(随意肌)是人能够随意控制的,而内脏和腺体等平滑肌(不随意肌)则受自主神经支配,是不能随意控制的,米勒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第一次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用科学事实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以学会知道和随意地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随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

临床实践证明,生物反馈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治疗技术。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通过训练学会使用松弛反应来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情绪应激症状;同时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科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

(7)自控法

自控法主要通过确定目标、自我监察、自我强化等手段达到消除不良习惯性行为。主要适用于戒烟、戒酒、戒毒瘾及治疗贪食症等。

代表人物

行为治疗的概念最早有斯金纳和利得斯莱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理论基础

一、条件反射理论

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刺激到行为的反应,都可以简化为刺激-反应(S-R)的活动和单纯的适应功能。

所谓刺激是指引起机体行为的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其基本规律是:自发性行为在先,强化在后;行为表现的频率随该行为造成的结果而改变(效果律);取消强化物可使原已习得的操作行为消退(消退律)。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相比,操作反应是自发性的,虽有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但无明确的非条件反应出现。

在行为主义看来,任何复杂的行为以及变态的行为都来自学习,尤其是早期的行为实践。

二、情绪理论

原始的情绪模式表现为恐惧、愤怒和爱,而其他的各种复杂情绪是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情绪反应可以归结为特定内脏变化的行为表现。

三、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行为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而且行为是可以通过教育变化的,否认遗传和本能对行为的作用。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不仅通过自身行为被强化而习得新的反应,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榜样)完成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

四、人格理论

认为人格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行为习惯系统,而所谓人格不过是诸多习惯系统中占有优势的习惯系统。行为主义看来,人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行为而得以重塑。

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1、以普通心理学中的学习原理为基础,无需引入特别的理论假说

2、否认行为的遗传和本能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决定一切,也决定症状的形成和消退

3、在研究题材上和治疗上只重视可观察当事人的外显行为,即使是内隐的语言习惯也被认为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

4、认为变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之间并无质的区别,而只是数量上的差异,即过剩和不足,行为治疗的实质就是消退过剩的反应,建立缺乏和不足的反应,即“去其有余,或补其不足”

5、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重建人格就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

6、行为治疗只需就事论事,不必考虑深层的原因。 行为治疗的一般要点

1、确定需要治疗的靶行为

2、具体描述分析靶行为,如有多个靶行为,要确定治疗的先后顺序与最佳方案

3、与被治疗者一道确定治疗的具体实施方案

4、指导当事人如何实施方案

认知行为治疗

简述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英文缩写CBT,是目前应用做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尽管它的创立仅仅几十年的历史,但以其科学、高效和相对较低的复发率被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所接受和使用。

认知行为治疗 是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

构、短程、现在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以及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与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的历史

1960年代,A.T.Beck在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在前人临床心理实践的基础上开始认知行为治疗的尝试。1976年他出版了《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1979年出版了《抑郁症的认知治疗》标志着认知行为治疗的创立。在80年代初期,欧美掀起了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及应用的热潮。美国心理学会在90年代初向他颁发了心理学应用杰出贡献奖,标志着认知行为治疗的地位正式确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在1989年由季建林、徐俊冕首先将认知行为治疗介绍到中国。近年来在心理学教科书等专著中一般都增加了认知行为治疗的章节。

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概念

认知(cognition):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及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物的见解等.如小孩.青壮年和老人对“医院是什么地方”的看法不同,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同成什么,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eapy):也有一些人翻译为认知疗法,属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理论取向。认知治疗系由贝克首创。在理论上,认知治疗乃是基于一种假设:个人的看法与想法(认知)决定自己的心情以及行动;个人之所

以感到情绪困扰,主要是由于他对事、对人、对己的不适当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将导致悲观的情绪与消极的行动,乐观的看法将导致快乐的情绪与积极的行动。有人说:“人生象半杯酒”,想到空的部分会使人感到虚无;想到实的部分会令人感到存在。认知治疗法的构想是,帮助当事人认识环境,了解自我,学习对事、对人、对己应有的想法、看法与应有的态度避免钻牛角尖的行为。 认知歪曲(conitive distortion):认知中存在错误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执的成分。如:“对视不礼貌”,“我是个失败的人”,“人际关系好=被周围所有的人喜欢”,“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等。

认知缺乏:缺乏有关的常识或认识。如:“不知道与人说话时应正视对方”,“不知道非言语的重要性”,“不知道两性间的差距”,应知道“每个人都值得尊重”,“我是重要的”,“我有能力”。图式(schema):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的认识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图式看做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因此,在康德那里,图式是一种先验的范畴.当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赋予图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把图式看做是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

贝克认为,图式是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包括了对信息进行描绘和分类的各种规则,往往是难以触及的、深层的内容,其

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是核心信念,有时也将图式等同于核心信念,如“我是一个无能的人”。图式是由早期的学习经验建立的,由孩子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情况发展起来的,图式具有个体差异性,但同时又具有共同性,如抑郁的图式常包括剥夺、挫败、失落、无价值等主题。

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即个人已有的经验架构。个体根据以往对事物获得的经验,在遇到类似的或相关的新事物情境时,他倾向于以旧经验为架构去辨认新事物。因此,本词的简单意义就是指个人的知觉经验。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ought):指非自愿发生于当事人意识流中的一些想法与意象。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心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自动化思维与图式不同,更易触及,属于意识范畴的认知,一般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如“我约她出去,她拒绝我“。

规则(rules):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根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如“如果有人不喜欢我,说明我是没有价值

的”。

中介信念(intermediate belief):在核心信念与自动化思维之间的信念。包括态度、规则及假设。如“处于危险之中是可怕的”(态度);“我必须一直是安全的而且谨言慎行”(规则);“如果我谨言慎行,生命就不会有危险”(假设)。

个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对个案的综合陈述与了解,一般由治疗师依据某种心理治疗理论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治疗师进行个案概念化:

1.当事人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发生,又是如何持续的;

2.当事人特定的生活事件和经验;

3.当事人关于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基本观念;

4.哪些不良功能的想法与信念是与问题有关联的,哪些情绪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与当事人的想法有关;

5.当事人的假设、期望、规则及态度(中介观念)是什么;

6.当事人在处理这些负性信念所使用的策略是什么;

7.哪些自动化思维、意象以及行为造成了及疾患的持续;

8.当事人现有的信念与生活事件有什么样的关系;

9.当事人现在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他是如何看的;

10.什么样的早期学习经验造成现在的问题,潜在的想法和信念是什么等。

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概念化开始于第一次与当事人的接触,并且持续下去。个案概念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修正和诠释的过程。

信念(belief):人们对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一些特殊看法,是在幼年时期开始发展的。如“我不信任任何人”,“这个世界是残酷的”。

核心信念(core belief):支持每个表面信念的核心部分,是所有信念的基石。少数几个核心信念经常是个案所有困扰的来源。这些信念被人们认定是绝对的真理,认为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如一个认为“我是没有能力的”想法被启动后,他就会倾向于选择性地注意与此核心信念有关的某些信息,即使这种信息是不正确的,他仍然会持续抱有这一信念。大多数人会维持比较正向的核心信念,如“我是有价值的”,负向核心信念可能只在经历心理上的痛苦时才表现出来。

与自动化思维不同的是,核心信念不能完全清楚的被表达,直到治疗师持续探询当事人想法背后的意义而剥去其层层外壳。负向核心信念也包括对他人或世界的想法,如“别人是不值得信任的”,“这个世界是个堕落的地方”等。

我们用一个同心圆来说明自主思想(人们能够在意识层面知觉到的内容,如“我很聪明”,就象洋葱的表层)、自动化思维(难以觉察和控制,特别是在受挫的时候,依不同情境产生的。如“这个太难了,我肯定学不会”)、个人的假设与价值观(如“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图式(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最核心部分,如“我不能胜任”,像洋葱的内核)之间的关系。

认知行为治疗的主要特点

1.内在系统 让当事人学会识别与自己烦恼情绪有关的想法,学会评价和制定更多的适合自己想法的措施,不止是消除表面症状,而是针对当事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开展工作

2.时间限制 通常4~14次会谈,有些可能需要15~22次,每次持续50分钟

3.结构明显 每次会谈检查情绪,回顾本周情况,对前次治疗进行反馈,共同制订会谈主题,评价自己的想法并对其做出反应,布臵新的家庭作业,结束时寻求反馈

4.问题取向强调现在 与当事人一起界定当前问题及解决方向,一般情况下不回顾成长史,但有时会花时间讨论当事人的发育史或童年信念,如有人格障碍者

5.合作关系积极参与 治疗师与当事人是合作关系,治疗师鼓励当事人积极参与治疗,让他决定要谈哪个话题,识别其想法的曲解之处,概括要点等

6.教育指导防止复发 当事人要去掉歪曲的认知,就需要训练他们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与分析,治疗师在治疗中好象教师,尝试对当事人进行再教育,治疗师指导当事人确认、评估及回应他们不良功能的思想与信念,促使问题的解决,目的在于教会当事人成为自己的治疗师,防止复发

7.科学方法 采取实验的方法,治疗包括资料收集(问题、想法、态度),形成假设,实验和评估

8.家庭作业 根据治疗进程,给当事人留家庭作业,一般包括

个人资料的收集,验证假设以及认知治疗技术的练习等

9.治疗技术 治疗师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想法、情绪和行为,除了常使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技术外,行为技术和格式塔技术等也常用于认知治疗,目的在于让当事人认知其内在想法,觉察不同的解决方法或修正其意见

10.开放治疗 治疗的历程是明确、清楚、开放的治疗师和当事人能对治疗的进展彼此分享

认知行为治疗的一般原理

贝克认为,认知治疗的改变是从检验当事人的信念上达成的,而不是由哲学式的辩论或治疗师的说服完成的。当事人在治疗中学习如何成为自己的治疗师,学习认知治疗的技术并加以应用,诸如检查那些证明或接触自己诠释的证据,寻求不同的解释或行动方向,行为依据比较恰当的思考。认知治疗强调的是由当事人自己对事件得到新的意义,而不是由治疗师给予代替性的信念。治疗师不是按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原则矫正当事人对现实的歪曲,而是帮助当事人提示其自己建构的现实,让当事人明白:心理障碍来源于自己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紊乱。

贝克强调当事人与治疗师的合作关系,这种立论认为当事人可以积极参与治疗,为“自助”(self-help)这一概念提供动力。因为人的内在沟通是可以由内省得到的;内在的沟通具有高度的个人意义;这种意义是由当事人自己推论出来的,不是由治疗师分析出来的。这种治疗关系将来访者放到了一个非常主动的位臵

上。

贝克的认知治疗接受了各种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时要经过的认知中介。情绪障碍与行为障碍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但由于人们多年积累的生活经验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及评价模式。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并不是像镜子那样被动地、精确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因此,治疗师不是按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原则矫正当事人对现实的歪曲,而是帮助当事人揭示其自己建构的现实,病人的转变或重建必须经过当事人自身才能起作用。

贝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后发展成一套认知治疗技术。贝克认为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包含两个层次,即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所谓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是指与不愉快的事情有关,突现于脑中、不是周密推理的想法。负性自动想法的内容可以是对目前经验的解释,也可以是对未来经验的消极预期,或是对过去消极事件的解释,这就是导致情绪障碍的原因。深层的从童年开始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假设,用于对信息滤过、区分、评估和编码,指导对新信息的知觉、对旧信息的回忆及借助图式进行判断与推理,支配和评估行为,人们的有些假设是僵硬的、极端的、消极的,因而就表现为功能失调性态度。

我国徐俊冕等对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特征进行了研究。他们

对51名抑郁症患者、4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6名正常人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多的负性自动想法和功能失调性态度。抑郁越严重负性自动想法出现就越频繁;随抑郁缓解,自动想法减少至正常,但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得分仍然高于正常人。这表明负性自动想法是状态性的,而功能失调性态度是特征性的,即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构成抑郁障碍的易患倾向。这一研究结果基本肯定了贝克的情绪障碍两层认知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应用

认知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报道,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抑郁病一般经过12周的认知治疗,80%的病人有显著改善,疗效优于用丙咪嗪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一年,疗效稳定。另外,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组也分别报道了认知治疗可以取得象抗抑郁药物一样的疗效;其中爱丁堡大学的布莱克伯恩(1981)等人报道,将原发性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认知治疗组和药物——认知治疗合并治疗组。经过20周的积极治疗,结果发现合并治疗的门诊病人疗效优于其他二组。但对于精神性抑郁病人,认知治疗可能

效果较差。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解决问题困难。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病人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象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病人输入信息对于酒精中毒的治疗亦大有帮助。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在刚开始治疗的时候就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实质上,这些方法,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这些病人。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中,治疗师应该了解和识别病人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矫正,使得病人配合医师进行戒酒。

在对神经性厌食病人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家庭治疗外,还要注意这些病人的认知歪曲,因为这些病人往往存在着对自身外形、面庞等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必须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合理认知的对话和自我监察来进行:“消瘦的人是吃的太少,”“消瘦的人进食方式与正常体重人的进食方式不一样,”,“消瘦的人不象正常体重人那样健美,强壮”。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热卡食物摄入,并进行自我监察体重,情绪和自动化思维,逐步改变不良认知。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多不

主动,注意处理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碍病人,尤其是性欲减退病人的治疗,除了行为治疗以外,可以适当辅以认知矫正。认知治疗的策略在于改变抑制病人性欲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例如,有些病人认为“性欲旺盛是邪恶的,这种人是坏人”,在治疗中针对病人的这种抑郁性欲的错误信念进行开导、解释,提供必要的性知识。鼓励病人采用下述说明“即使我对性欲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治疗师亦可采用反问的方式,让病人识别和评价其不良性思维,例如,“如果你变得性感,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然后再指导、告戒病人,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们往往对当时所做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很少会做出违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从而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畏惧心理,为进一步行为治疗创造了条件。

另外,认知治疗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人格障碍、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对于海洛因成瘾病人,认知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加强治疗作用。近年来有些报道认为,认知治疗与药物治疗合用,可治疗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但认知治疗也有自己的禁忌症,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病或抑郁症的病人,受到严重的认知损害,不稳定的家庭系统的病人就不适合进行认知治疗。

常见心理障碍的认知解释

我们都知道,心理障碍是生物、心理与环境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认知治疗认为当事人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贝克认为每一种神经症障碍都有特定的认知内容,了解这些可以对认知干预提供有益的帮助。

抑郁症出现的认知主题是:剥夺、挫败、失落。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还会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很消极。这种消极的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抑郁症患者消极的认知方式来源于其深层的认知图式,而个体的认知图式又与他的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认知图式形成后,会潜在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一般他是不会被个体主观意识到的。如同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成年后遇到人际关系破裂的打击,可能触发其潜在的丧失感;考试成绩不佳、患病、遇到严重困难,会诱发失败、失落的强烈体验。随着不良体验的加深,其想法逐渐充满抑郁的内容,而不考虑现实情况,将会逐步失去客观判断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遇到这些问题都会产生抑郁倾向,但对那些具有抑郁认知图式的人而言,其处理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选择、真实性检验和推理等其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认知歪曲,如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等就会在这种图式的影响下变得更为显著,他们对现实的境遇评价会更低,客观性就会更差。 自杀出现的认知主题是:贝克认为自杀者的认知过程有两个特征: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认知缺陷时产生自杀倾向的一个影响因素。治疗师在自杀病患当中,发现了问题解决能力不足、认知僵化、无法预知行为后果认知力以理解自己,个人有注意力、集中思考、回忆等方面的困扰。认知模式关注的是信息处理如何受到图式的影响而出现偏差。贝克说,技能不良的信念之所以是问题,是因为这种信念会干扰正常的认知处理,而不是因为这种信念不理性。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是: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

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认知图式具有倾向于对通常情境做威胁性甚至灾难性的解释,他们或者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能,或者期望过高,以致实际情况常常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当出现这种认知不协调时,或者维持原有的信念,否定或排斥显示经验;或者转变自己的信念,加之又缺乏积极的应对策略,焦虑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证实了焦虑的认知内容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在焦虑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危险“的负性自动想法和焦虑关系密切,而由非理性信念所反映的特定的认知图式可能促使患者过度夸大危险性。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两因素理论和贝克的认知模式。

强迫症患者存在两种主要的认知模式,即对危险的过高评价;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注意,记忆,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具体来说:

(1) 过高的不适当的责任感

对责任的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的表现形式。他们具有对事件的过高的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的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

(2) 对威胁的评估

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的估计过低。

(3)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的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的过高评价。强迫症完美主义的形式包括: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 思维的至关重要性

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与行为的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

(5) 过分要求控制

强迫症的核心是他们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的环境,通过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的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的思维的正常的精神系统的崩溃。

(6) 万事要求确定

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的不确定,对自我效能的怀疑是强迫症的认知方式之一。当事人苛求确定性的时候,他会反复说“我可能就是万一出问题的那个人”,认知治疗师承认这种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事人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引出其采用确定性来预测事物的需要的探讨,它表明了当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

要,否则灾难就会降临。

常用认知评估工具

Beck抑郁问卷(DBI)、Beck焦虑问卷(BAI)、Beck绝望量表(BHS)、自动想法问卷(ATQ)、功能失调性态度(DAS)。 认知行为治疗的常用技术

苏格拉底式对话

箭头向下

行为实验

活动监察/计划

分心和再集中

放松

应付卡片

分级暴露

角色扮演

运用“馅饼”技术

自我与积极自我陈述的功能对照

诱发意象作为治疗工具

利弊分析

三栏技术

DTRS表

理性情绪疗法

一、 简介

RET理性情绪治疗法是Ellis在1950年代所发展的人格理论及心理治疗法。RET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有明显交互作用及因果关系,可视为多模式和折衷取向的学派。

二、Ellis的生平

艾尔伯特 艾里斯(Albert Ellis)1913年出生于美国宾州匹兹堡,4岁时全家至纽约定居便在那长大。

(一)Ellis的家庭及童年时期

Ellis的父亲是商人,很少在家,偶尔他出现时,是个机智、友善、迷人的爸爸;妈妈个性热爱社交,因常去教堂或玩桥牌而晚回家烧饭,对孩子的管教似乎是「放牛吃草」的方式,这使Ellis从小就学会照顾自己和弟妹,很能独立照自己的意思来安排或追求生活,纵使父亲在他11岁时因与母亲好友多年有染被发现而导致离婚,据Ellis说,对他并没任何影响。

Ellis是家中长子,下有小他19个月的弟弟和小他4岁的妹妹。他的弟弟反叛捣蛋成性,两人常相依作伴,共同编织白日梦。妹妹受家庭影响个性不是很平衡,与弟弟相处如仇敌相见,也多年依赖Ellis的心理帮助,这种种使得Ellis7岁左右就开始了凡是靠自己解决的习惯。

在此时期影响Ellis最糟的是他在4岁半时得了肾脏炎,因而几乎死于并发的扁桃腺炎。从那以后到9岁之间,曾进出医院9次,最长时还停留一个月,因而影响学校生活。他也对自己的头痛十分怨恨。

Ellis自认童年经验对他的影响之一是使他成为一个很会自力救济(self-helped)的人。在不快乐的时候努力想出一些办法让自己少不快乐些。所以从某一角度来说,Ellis认为他是自己的治疗师;在另一方面由于常为母亲的迟归担忧,Ellis容易变得焦虑。这也是自认最大个性困扰之一。这相伴而来的是非常害羞。先是怕权威人物(如校长),后来则变成怕女孩。直到19岁时才强迫自己改变成功。

当时Ellis常被别人批评的特质如:言语武断尖锐、相貌严肃、不够社交性,不必靠别人也可过好自己,似乎都与上述的家庭童年经验、个人角色及经历有关。

(二)学生时代及求学生涯

1920至1930之间,即青少年阶段,为解决自己害羞和公众场合的焦虑,Ellis读了许多哲学著作,而逐渐开始对哲学有兴趣。此外,由于从小环境中自我导向之风的影响,Ellis经历了对不同事物的喜爱,像:轻歌剧、文学、政治……等;再加上他具备了专注奉献及不辍的怀疑精神,导致了未来的成功。

在12岁时,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作家,于是仔细规画自己的教育生涯。他先进高职学校,再进纽约市立大学主修商业管理,

想在商场上赚足够的钱,以便写任何想写的题材。只是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让他的美梦无法实现,但他仍持续写作不论如何都不气馁,之后写作有关性、爱情、婚姻方面的文章,成为此领域的权威,许多亲朋好友向他讨教。

当他了解自己很能照顾辅导别人并引此为乐后,便决定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在大学毕业8年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研究临床心理学,1943年拿到硕士学位;1947年拿到博士学位。

(三)职业生涯

当时Ellis认为精神分析学派是最精深的,于是在1947年到1953年从事古典分析及分析导向的心理治疗。但在1950年代后逐渐怀疑其效用,终于在1955年初,他把人本的、哲学的、行为的治疗组合成理性情绪治疗法。1956年时提出11个基本的非理性信念之概念。于是Ellis被公认为理情治疗法之父及认知行为治疗法之祖。

其实Ellis自年轻时就发展他的治疗法,并用来处理自己的问题。像在19岁时,他强迫自己在布朗克斯(bronx)的植物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跟一百位女孩子说话,虽然他不曾经由这些短暂的接触而跟任何一位女孩子约会,但逐渐不担心被女性拒绝。借着认知行为治疗法的应用他已克服了一些最糟的障碍。 Ellis自童年开始身体就不太好,但是他努力照顾自己的身体不使自己因疾病陷入悲惨,反而精力充沛地过生活。听过他演讲的人常对他精辟、幽默、灿烂的风格赞赏不已。他同时也是著

作丰富多产的作家。他以工作为生活重心,并以此为乐。他曾获得多项奖项,深受世人肯定。

综观Ellis一生,可看出Ellis是个具有努力奋进、敢于突破之高passion的人。他所发展的理情治疗法可谓他一生自救的法宝,不但帮助了许多人,也养成了他乐观开朗且迷人的个性。

三、背景与发展

(一)~1955

Ellis在此时期以婚姻谘商为主,但仅只于提供讯息。因发觉提供讯息仍无法解决问题,便转向精神分析;本以为精神分析是最精深的,但在1953年发现精神分析肤浅而不科学,且过度被动及消极,便在1955年创立理性治疗法(RT)。 (二)1955~1961

Ellis引用希腊哲学家Epictetus所说:“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强调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并且他开始重视人们的情绪。

(三)1961~1993

由于对情绪的重视,他便将字自己的理论改名为(RET)。但Ellis并不满意,因为只是了解思考与情绪,对当事人帮助不大,对情况也无法改善。因此他开始研究行为改变技术。

(四)1993~

直到1993,Ellis终于加入了使理论更臻完善的行为技术,并改名为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REBT),发展至今仍为大家所推崇。

四、理论基础

(一)哲学观

理性情绪治疗法建立在有利的哲学基础上。Ellis选择

Epictetus(公元元年之禁欲主义哲学家)的一段话作为RET的起点:「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扰,而是受到他们对这些事情看法的困扰。」因此在哲学上强调:

(1)认识论

理性与情绪哲学认为科学方法最能使我们取得有关自己、别人及世界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先有一个问题,再以各事件的关系形成一假设,再以观察及测量来试验假设,以证明是否有此事,且其是否为真。对于病人所陈述的每一个想法,适宜的RET问题是:「你相信是真的吗?证据在那里?」主要是希望病人成为好的科学家,使其获得正确数据及证据,以建立正确的、自助的想法。

(2)辩证法

逻辑思考的艺术不易获得。大多数的人似乎擅长于不合逻辑。 例:我应该是完美的

刚刚我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这样证明我是不完美的而且因此是无价值的

案主很少察觉他们在思考上的主要前提及他们想法的演绎过程,他们只把焦点放在结论上。结论如果是不合逻辑的,很可能产生情绪问题。理性的思考方式包含经由经验的证实、或可验证陈述的逻辑推理。如果我们能合理地思考,我们就不可能得到导致极端困扰感的一些结论。 (3)价值体系

人广泛持有RET哲学中两个明确的价值,即生存与快乐。因此RET认为:任何提高人生存与快乐的事,可被定义成合理的;反之为不合理的。

(4)伦理

理性与情绪哲学认为我们要公平对待别人;利用别人,或对别人有害的举动是错的。所谓的伦理是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事实上绝对的对或错,正是会导致罪恶感、害羞、焦虑、忧郁以及对别人的敌意无法忍受。它强调一种有社会责任的伦理。

(二)人性观

Ellis对人的本性思考及情绪困扰与不快乐的原因有以下诸点主张:

1.人生而同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特质。

2.人有理性思考的潜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

3.人们的困扰源自于本身的非理性思考,而非外在世界的某事件。

4.人运用理性思考时,会产生积极正向的情绪;人运用非理性思考时,则会带来消极负向的情绪。

5.人们的不好情绪会带来不好的行为;人们的好情绪则会带来好的行为。

6.人单凭思考及想象即可形成观念或信念:理性的思考方式会形成「理性信念」;非理性思考方式会形成「非理性观念」。

7.人具有改变认知、情绪及行为历程的天赋能力。

总而言之Ellis对人性的看法是中性(既是理性也是非理性)、偏向乐观的(人的思考观念情绪及行为都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他也认为人们本身具有自我对话(self-talking)、自我评鉴(self-evaluating)及自我支持(self-sustaining)的特性。

(三)人格理论

1.生理学层面:

Ellis认为人与生俱有理性思考及伤害自我的潜能。因为渴望每件事情都完美,无法做到就会苛责自己、苛责别人与世界,唯有他面对很大困难时,人格才能成熟。

2.社会层面:

Ellis认为个人太关心或太在意别人对他的想法与情绪的困扰有密切关联。人只有当别人对他有好评时才能接纳自己,否则变得焦虑、依赖、沮丧。情绪的成熟是个人对于人际关系的关心恰到好处,维持很好的平衡状态。

3.心理学层面:

人格的ABC理论是RET的核心(容后详述)

(四)非理性信念

Ellis在临床的观察上找出一些患有情绪困扰或适应不良的人常持有的观念:

1.在自己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需要得到每一位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 person)的爱和赞许。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子才是有价值的。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恶意的,为了他们的恶行,那些人应该受到严厉的责备与惩罚。

4.假如发生的事情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或自己所期待的,那是很糟糕可怕的。

5.人的不快乐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一个人很少有(或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忧伤和烦恼。

6.对于危险或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应该非常挂心,而且应该随时顾虑到它会发生的可能性。

7.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他们容易。

8.一个人应该依靠别人,而且需要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依靠。

9.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对他目前的行为是极重要的决定因素;因为某事过去曾影响一个人,它应该继续会(甚至永远)具有同样影响效果。

10.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妥当、完善的解决途径;如果无法找到此一完善的解决,那是遭透的事。

11.人可以从不活动和消极的自我享乐中,获得最大的幸福。

Ellis从不合理信念中的「必须」出发找出了他认为经常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三种思维方式:

1)糟糕透顶(Awfulizing)

如:「我没做得像我必须做到得那样好,这真是遭透了!」

2)我简直无法忍受( I Can‘t Stand It!)

如:「我受不了这个,没法忍受这种事发生在我头上,这是根本就不应该发生的!」

3)一钱不值( Worthlessness)

如:「如果我没能做得像我必须做的那么好;没赢得我必须赢得的赞赏,那我就是毫无价值的人!」

这三种思维方式都是从人们对事物绝对化的要求?「必须」产生出来的,常使人陷入负的极端的情绪之中而难以自拔。

(五)A-B-C理论

A-B-C人格理论是Ellis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理论的精华所在。这理论不但说明了人类情绪及困扰的原因,也阐释了消弭情绪及行为困扰的心理治疗之道:

A: activating event 指发生的事件

B: belief 指人们对事件抱持的观念或信念

C:empotional and behavior consequence 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D:disputing intervention 指劝导干预

E:effect 指治疗或谘商效果

F:new feeling 指治疗或谘商后的新感觉

Ellis认为事件(a)本身并非是情绪反应或行为后果(c)之原因,反而人们对事件的非理性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释)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之不好的情绪及行为,就要劝导干预(d)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而待之以理性的观念。等到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正向情绪及行为,心里的困扰因而消除或减弱,人也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f)。

五、理情治疗的实施

(一)治疗目标

在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里采用的许多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一个主要目标:「培养更实际的生活哲学,减少当事人的情绪困扰与自我挫败的行为。」也就是减低因生活中的错误而责备自己或别人的倾向(消极目标),及教导当事人如何有效处理未来的困难(积极目标)。

此外还要培养当事人有下列具体特质:

1.自我兴趣(self-interest)

2.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

3.自我引导(self-direction)

4.容忍(tolerance)

5. 弹性(flexibility)

6.接纳不确定性(acceptance of uncertainty)

7.科学化思考(scientific thinking)

8.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

9.冒险(risk taking)

10.非理想主义者(nonutopianism)

11自我负责(self-responsibility)

(二)治疗过程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在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解说阶段):对当事人说明其问题是因非理性观念所致。

2.第二阶段(证明阶段):对当事人证明其情绪困扰一直存在乃因其继续存有不合逻辑的的思考所致,并找出此一不合理想法。

3.第三阶段(放弃阶段):以驳斥挑战的方式使当事人修正或放弃非理性想法。

4.第四阶段(重建阶段):鼓励并教导当事人建立更合理的生活哲学。

(三)治疗技术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者使用多模式的整合式治疗法,并使用个各种不同的认知情绪与行为技术,并且依当事人情形而定。

1.认知技术:驳斥非理性念、认知的家庭作业、改变自我告知内容、幽默的作用。

2.情绪技术:理情心像、角色扮演、羞恶攻击演练、强力与气势的使用。

3.行为技术:操作制约、自我管理原则、系统减敏感法、松弛技术、示范。

(四)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

Ellis曾提出七项可以成为更有效的谘商员的基本条件:1.智慧2.治疗的知识3.同理心4.坚忍性5.助人的兴趣6.科学的识见7.接受过合理情绪治疗。

(五)治疗特色

1. 强调认知,主张理性克服非理性。

2. 强调指导,且是直接,迅速地指导。

3. 强调此时此地的经验。

4. 强调面对事实,确定自我负责。

5. 强调实际操作,消除不适行为,建立适应行为。

6. 强调治疗者主动的精神。

六、治疗关系

在理性情绪行为治疗中温暖并不是最重要的,治疗者的功能是当一位导师,而当事人是一个学生。

行为治疗

[概述]

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以下择其要简作介绍。

[理论背景]

以实验心理学及心理学中行为学派的理论和观点为基础,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有关实验性神经症模型的理论,强调条件化刺激和反应的联系及其后继反应规律,解释行为的建立、改变和消退。

2. Sk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阐明“奖励性”或“惩罚性”操作条件对行为的塑造。

3.Bandura及Watson的学习理论,前者强调社会性学习对行为的影响,后者认为任何行为都是可以习得或弃掉的。

4.Jacom的再教育论认为病态行为可通过教育改变和改造。

[适应范围]

1.恐怖症、强迫症和焦虑症等神经症。

2.抽动症、肌痉挛、口吃、咬指甲和遗尿症等习得性的不良习惯。

3.贪食、厌食、烟酒和药物成瘾等自控不良行为。

4.阳痿、早泄、阴道痉挛、性感或性乐缺乏等性功能障碍。

5.恋物癖、异性服装癖、露阴癖等性变态。

6.慢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缓的某些不良行为。

7.轻性抑郁状态及持久的情绪反应等。

[方法及技术]

(1)系统脱敏法

这一方法于本世纪50年代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所创。它是整个行为疗法中最早被系统应用的方法之一。最初,沃尔帕是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此法的。他把一只猫臵于笼子里,每当食物出现引起猫的进食反应时,即施以强烈电击。多次重复后,猫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反应,拒绝进食。最后发展到对笼子和实验室内的整个环境都产生恐惧反应。即形成了所谓“实验性恐怖症”。然后,沃尔帕用系统脱敏法对猫进行矫治,逐渐使猫消除恐惧反应,只要不再有电击,最终回到笼中就食也不再产生恐惧。此后,沃尔帕便把系统脱敏疗法广泛运用于人类的临床实践。实施这种疗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即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焦虑反应)。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

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即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异常行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它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以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

(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一种帮助人们(包括患者)将所要戒除的靶行为(或症状)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靶行为出现的目的。这一疗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泛地被应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多用于戒除吸烟、吸毒、酗酒、各种性行为异常和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也可以用于治疗某些强迫症。

厌恶刺激可采用疼痛刺激(如橡皮圈弹痛刺激和电刺激)、催吐剂(如阿朴吗啡)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声响刺激等,也可以采取食物剥夺或社会交往剥夺措施等,还可以通过想象作用使人在头脑中出现极端憎厌或无法接受的想象场面,从而达到厌恶刺激强化的目的。例如,要戒除酗酒的不良行为,可以在酗酒者个人生活习惯中最喜欢喝酒的时刻进行,使用催吐吗啡或电击等惩罚性刺激,造成对酒的厌恶反应,从而阻止并消除原来酗酒的不良行为。又如,戒烟,可以采用“戒烟糖”、“戒烟漱口水”等,

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使吸烟者在吸烟时感觉到一种难受的气味,而对吸烟产生厌恶感,以至最终放弃吸烟的不良行为。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shaping)。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4)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疗法。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券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奖励)的动机。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

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5)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的行为治疗技术。其治疗原则是让患者较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臵身于严重恐怖的环境,从而达到消退恐惧的目的。1967年斯坦夫尔和列维斯首先报告一种使患者逐步暴露于恐怖情境来治疗恐怖症的行为疗法,这便是最早使用的暴露疗法,但当时称为爆破疗法。此法与系统脱敏疗法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需要让患者接触恐怖的对象(事物或情境)。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同之处:①在暴露疗法实施过程中,恐怖情境出现时无需采用松弛或其他对抗恐怖的措施。②暴露疗法需让患者暴露于恐怖情境的时间较长,如治疗严重的广场恐怖并伴有严重焦虑的患者,每次治疗时间约需2小时或更长。③系统脱敏法一般仅能对较轻的恐怖症有效;而暴露疗法则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患者。④暴露疗法不仅可用于个别治疗,还可用于集体治疗。如对广场恐怖症可对5—6名患者同时进行治疗,即同时暴露于恐怖情境,疗效与个别应用时相同。

(6)松弛反应训练

松弛反应训练,这是一种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紧张和强身祛病目的的行为训练技术。一般的松弛反应训练方法,使用较多的是雅可布松所首创的渐进性松弛法。此法可使被试者学会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同时能体验到自身肌肉的紧张和松弛的程度以及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和躯体的松紧、轻重和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松静的效果。

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和日本的坐禅等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一般认为,不论何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只要产生松弛反应都必须包含四种成份:①安静的环境;②被动、舒适的姿势;③心情平静,肌肉放松;④精神内守(一般通过重复默念一种声音,一个词或一个短句来实现)。

据国内外的实验研究证实,松弛反应训练能产生如下的生理效应: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降低,耗氧量降低,心率、呼吸率减慢,收缩压下降,脑电波多呈a波等。因此,一般说来,能产生松弛反应的疗法,都能对抗紧张和焦虑。松弛反应疗法由于简便易行,还可以自我训练,故它不仅是系统脱敏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与生物反馈仪并用可收到生物反馈治疗单独进行时所得不到的效果;对于高血压、失眠、头痛、心律失常以及各种由于心理应激(紧张)所造成的疾患都有良好的疗效。今天,各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地成为人们用以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还广泛地运用于体育竞赛、文艺表演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紧张、焦虑的情境,以对抗紧张和焦虑,从而保持和发挥良好的竞赛和表演效果。

(7)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患者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紧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脑电波等几乎包括所有的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从而

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60年代开始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1967年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这一崭新的治疗技术。按照传统的观念认为,骨骼肌(随意肌)是人能够随意控制的,而内脏和腺体等平滑肌(不随意肌)则受自主神经支配,是不能随意控制的,米勒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第一次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用科学事实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以学会知道和随意地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随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

临床实践证明,生物反馈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治疗技术。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通过训练学会使用松弛反应来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情绪应激症状;同时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科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

(7)自控法

自控法主要通过确定目标、自我监察、自我强化等手段达到消除不良习惯性行为。主要适用于戒烟、戒酒、戒毒瘾及治疗贪食症等。

代表人物

行为治疗的概念最早有斯金纳和利得斯莱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理论基础

一、条件反射理论

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刺激到行为的反应,都可以简化为刺激-反应(S-R)的活动和单纯的适应功能。

所谓刺激是指引起机体行为的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巴普洛夫提出经典条件反射。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其基本规律是:自发性行为在先,强化在后;行为表现的频率随该行为造成的结果而改变(效果律);取消强化物可使原已习得的操作行为消退(消退律)。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相比,操作反应是自发性的,虽有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但无明确的非条件反应出现。

在行为主义看来,任何复杂的行为以及变态的行为都来自学习,尤其是早期的行为实践。

二、情绪理论

原始的情绪模式表现为恐惧、愤怒和爱,而其他的各种复杂情绪是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情绪反应可以归结为特定内脏变化的行为表现。

三、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行为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而且行为是可以通过教育变化的,否认遗传和本能对行为的作用。新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不仅通过自身行为被强化而习得新的反应,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榜样)完成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

四、人格理论

认为人格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切动作的总和,是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行为习惯系统,而所谓人格不过是诸多习惯系统中占有优势的习惯系统。行为主义看来,人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行为而得以重塑。

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1、以普通心理学中的学习原理为基础,无需引入特别的理论假说

2、否认行为的遗传和本能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决定一切,也决定症状的形成和消退

3、在研究题材上和治疗上只重视可观察当事人的外显行为,即使是内隐的语言习惯也被认为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

4、认为变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之间并无质的区别,而只是数量上的差异,即过剩和不足,行为治疗的实质就是消退过剩的反应,建立缺乏和不足的反应,即“去其有余,或补其不足”

5、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重建人格就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

6、行为治疗只需就事论事,不必考虑深层的原因。 行为治疗的一般要点

1、确定需要治疗的靶行为

2、具体描述分析靶行为,如有多个靶行为,要确定治疗的先后顺序与最佳方案

3、与被治疗者一道确定治疗的具体实施方案

4、指导当事人如何实施方案

认知行为治疗

简述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英文缩写CBT,是目前应用做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尽管它的创立仅仅几十年的历史,但以其科学、高效和相对较低的复发率被大多数临床心理学家所接受和使用。

认知行为治疗 是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

构、短程、现在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以及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与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的历史

1960年代,A.T.Beck在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在前人临床心理实践的基础上开始认知行为治疗的尝试。1976年他出版了《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1979年出版了《抑郁症的认知治疗》标志着认知行为治疗的创立。在80年代初期,欧美掀起了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及应用的热潮。美国心理学会在90年代初向他颁发了心理学应用杰出贡献奖,标志着认知行为治疗的地位正式确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在1989年由季建林、徐俊冕首先将认知行为治疗介绍到中国。近年来在心理学教科书等专著中一般都增加了认知行为治疗的章节。

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概念

认知(cognition):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及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物的见解等.如小孩.青壮年和老人对“医院是什么地方”的看法不同,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同成什么,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eapy):也有一些人翻译为认知疗法,属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理论取向。认知治疗系由贝克首创。在理论上,认知治疗乃是基于一种假设:个人的看法与想法(认知)决定自己的心情以及行动;个人之所

以感到情绪困扰,主要是由于他对事、对人、对己的不适当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将导致悲观的情绪与消极的行动,乐观的看法将导致快乐的情绪与积极的行动。有人说:“人生象半杯酒”,想到空的部分会使人感到虚无;想到实的部分会令人感到存在。认知治疗法的构想是,帮助当事人认识环境,了解自我,学习对事、对人、对己应有的想法、看法与应有的态度避免钻牛角尖的行为。 认知歪曲(conitive distortion):认知中存在错误的、不合理的、片面的或偏执的成分。如:“对视不礼貌”,“我是个失败的人”,“人际关系好=被周围所有的人喜欢”,“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等。

认知缺乏:缺乏有关的常识或认识。如:“不知道与人说话时应正视对方”,“不知道非言语的重要性”,“不知道两性间的差距”,应知道“每个人都值得尊重”,“我是重要的”,“我有能力”。图式(schema):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的认识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图式看做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因此,在康德那里,图式是一种先验的范畴.当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赋予图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把图式看做是包括动作结构和运算结构在内的从经验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

贝克认为,图式是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包括了对信息进行描绘和分类的各种规则,往往是难以触及的、深层的内容,其

中的某些内容可能是核心信念,有时也将图式等同于核心信念,如“我是一个无能的人”。图式是由早期的学习经验建立的,由孩子与重要他人的互动情况发展起来的,图式具有个体差异性,但同时又具有共同性,如抑郁的图式常包括剥夺、挫败、失落、无价值等主题。

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即个人已有的经验架构。个体根据以往对事物获得的经验,在遇到类似的或相关的新事物情境时,他倾向于以旧经验为架构去辨认新事物。因此,本词的简单意义就是指个人的知觉经验。

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ought):指非自愿发生于当事人意识流中的一些想法与意象。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这就是贝克理论中“自动化思维”的含义。这样,思维过程中心一些错误观念也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自动化思维与图式不同,更易触及,属于意识范畴的认知,一般是对特定情境的反应。如“我约她出去,她拒绝我“。

规则(rules):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个体根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现在的行为。但是贝克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也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如“如果有人不喜欢我,说明我是没有价值

的”。

中介信念(intermediate belief):在核心信念与自动化思维之间的信念。包括态度、规则及假设。如“处于危险之中是可怕的”(态度);“我必须一直是安全的而且谨言慎行”(规则);“如果我谨言慎行,生命就不会有危险”(假设)。

个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对个案的综合陈述与了解,一般由治疗师依据某种心理治疗理论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治疗师进行个案概念化:

1.当事人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发生,又是如何持续的;

2.当事人特定的生活事件和经验;

3.当事人关于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基本观念;

4.哪些不良功能的想法与信念是与问题有关联的,哪些情绪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与当事人的想法有关;

5.当事人的假设、期望、规则及态度(中介观念)是什么;

6.当事人在处理这些负性信念所使用的策略是什么;

7.哪些自动化思维、意象以及行为造成了及疾患的持续;

8.当事人现有的信念与生活事件有什么样的关系;

9.当事人现在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他是如何看的;

10.什么样的早期学习经验造成现在的问题,潜在的想法和信念是什么等。

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概念化开始于第一次与当事人的接触,并且持续下去。个案概念化是一个不断进行修正和诠释的过程。

信念(belief):人们对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一些特殊看法,是在幼年时期开始发展的。如“我不信任任何人”,“这个世界是残酷的”。

核心信念(core belief):支持每个表面信念的核心部分,是所有信念的基石。少数几个核心信念经常是个案所有困扰的来源。这些信念被人们认定是绝对的真理,认为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如一个认为“我是没有能力的”想法被启动后,他就会倾向于选择性地注意与此核心信念有关的某些信息,即使这种信息是不正确的,他仍然会持续抱有这一信念。大多数人会维持比较正向的核心信念,如“我是有价值的”,负向核心信念可能只在经历心理上的痛苦时才表现出来。

与自动化思维不同的是,核心信念不能完全清楚的被表达,直到治疗师持续探询当事人想法背后的意义而剥去其层层外壳。负向核心信念也包括对他人或世界的想法,如“别人是不值得信任的”,“这个世界是个堕落的地方”等。

我们用一个同心圆来说明自主思想(人们能够在意识层面知觉到的内容,如“我很聪明”,就象洋葱的表层)、自动化思维(难以觉察和控制,特别是在受挫的时候,依不同情境产生的。如“这个太难了,我肯定学不会”)、个人的假设与价值观(如“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图式(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最核心部分,如“我不能胜任”,像洋葱的内核)之间的关系。

认知行为治疗的主要特点

1.内在系统 让当事人学会识别与自己烦恼情绪有关的想法,学会评价和制定更多的适合自己想法的措施,不止是消除表面症状,而是针对当事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开展工作

2.时间限制 通常4~14次会谈,有些可能需要15~22次,每次持续50分钟

3.结构明显 每次会谈检查情绪,回顾本周情况,对前次治疗进行反馈,共同制订会谈主题,评价自己的想法并对其做出反应,布臵新的家庭作业,结束时寻求反馈

4.问题取向强调现在 与当事人一起界定当前问题及解决方向,一般情况下不回顾成长史,但有时会花时间讨论当事人的发育史或童年信念,如有人格障碍者

5.合作关系积极参与 治疗师与当事人是合作关系,治疗师鼓励当事人积极参与治疗,让他决定要谈哪个话题,识别其想法的曲解之处,概括要点等

6.教育指导防止复发 当事人要去掉歪曲的认知,就需要训练他们科学地进行逻辑思维与分析,治疗师在治疗中好象教师,尝试对当事人进行再教育,治疗师指导当事人确认、评估及回应他们不良功能的思想与信念,促使问题的解决,目的在于教会当事人成为自己的治疗师,防止复发

7.科学方法 采取实验的方法,治疗包括资料收集(问题、想法、态度),形成假设,实验和评估

8.家庭作业 根据治疗进程,给当事人留家庭作业,一般包括

个人资料的收集,验证假设以及认知治疗技术的练习等

9.治疗技术 治疗师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想法、情绪和行为,除了常使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技术外,行为技术和格式塔技术等也常用于认知治疗,目的在于让当事人认知其内在想法,觉察不同的解决方法或修正其意见

10.开放治疗 治疗的历程是明确、清楚、开放的治疗师和当事人能对治疗的进展彼此分享

认知行为治疗的一般原理

贝克认为,认知治疗的改变是从检验当事人的信念上达成的,而不是由哲学式的辩论或治疗师的说服完成的。当事人在治疗中学习如何成为自己的治疗师,学习认知治疗的技术并加以应用,诸如检查那些证明或接触自己诠释的证据,寻求不同的解释或行动方向,行为依据比较恰当的思考。认知治疗强调的是由当事人自己对事件得到新的意义,而不是由治疗师给予代替性的信念。治疗师不是按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原则矫正当事人对现实的歪曲,而是帮助当事人提示其自己建构的现实,让当事人明白:心理障碍来源于自己信息加工系统的功能紊乱。

贝克强调当事人与治疗师的合作关系,这种立论认为当事人可以积极参与治疗,为“自助”(self-help)这一概念提供动力。因为人的内在沟通是可以由内省得到的;内在的沟通具有高度的个人意义;这种意义是由当事人自己推论出来的,不是由治疗师分析出来的。这种治疗关系将来访者放到了一个非常主动的位臵

上。

贝克的认知治疗接受了各种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时要经过的认知中介。情绪障碍与行为障碍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但由于人们多年积累的生活经验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及评价模式。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并不是像镜子那样被动地、精确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因此,治疗师不是按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原则矫正当事人对现实的歪曲,而是帮助当事人揭示其自己建构的现实,病人的转变或重建必须经过当事人自身才能起作用。

贝克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后发展成一套认知治疗技术。贝克认为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包含两个层次,即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和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所谓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是指与不愉快的事情有关,突现于脑中、不是周密推理的想法。负性自动想法的内容可以是对目前经验的解释,也可以是对未来经验的消极预期,或是对过去消极事件的解释,这就是导致情绪障碍的原因。深层的从童年开始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假设,用于对信息滤过、区分、评估和编码,指导对新信息的知觉、对旧信息的回忆及借助图式进行判断与推理,支配和评估行为,人们的有些假设是僵硬的、极端的、消极的,因而就表现为功能失调性态度。

我国徐俊冕等对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特征进行了研究。他们

对51名抑郁症患者、4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6名正常人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及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多的负性自动想法和功能失调性态度。抑郁越严重负性自动想法出现就越频繁;随抑郁缓解,自动想法减少至正常,但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得分仍然高于正常人。这表明负性自动想法是状态性的,而功能失调性态度是特征性的,即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构成抑郁障碍的易患倾向。这一研究结果基本肯定了贝克的情绪障碍两层认知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应用

认知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报道,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抑郁病一般经过12周的认知治疗,80%的病人有显著改善,疗效优于用丙咪嗪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一年,疗效稳定。另外,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组也分别报道了认知治疗可以取得象抗抑郁药物一样的疗效;其中爱丁堡大学的布莱克伯恩(1981)等人报道,将原发性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认知治疗组和药物——认知治疗合并治疗组。经过20周的积极治疗,结果发现合并治疗的门诊病人疗效优于其他二组。但对于精神性抑郁病人,认知治疗可能

效果较差。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解决问题困难。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病人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象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病人输入信息对于酒精中毒的治疗亦大有帮助。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在刚开始治疗的时候就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实质上,这些方法,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这些病人。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中,治疗师应该了解和识别病人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矫正,使得病人配合医师进行戒酒。

在对神经性厌食病人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家庭治疗外,还要注意这些病人的认知歪曲,因为这些病人往往存在着对自身外形、面庞等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必须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合理认知的对话和自我监察来进行:“消瘦的人是吃的太少,”“消瘦的人进食方式与正常体重人的进食方式不一样,”,“消瘦的人不象正常体重人那样健美,强壮”。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热卡食物摄入,并进行自我监察体重,情绪和自动化思维,逐步改变不良认知。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多不

主动,注意处理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碍病人,尤其是性欲减退病人的治疗,除了行为治疗以外,可以适当辅以认知矫正。认知治疗的策略在于改变抑制病人性欲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例如,有些病人认为“性欲旺盛是邪恶的,这种人是坏人”,在治疗中针对病人的这种抑郁性欲的错误信念进行开导、解释,提供必要的性知识。鼓励病人采用下述说明“即使我对性欲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治疗师亦可采用反问的方式,让病人识别和评价其不良性思维,例如,“如果你变得性感,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然后再指导、告戒病人,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们往往对当时所做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很少会做出违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从而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畏惧心理,为进一步行为治疗创造了条件。

另外,认知治疗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人格障碍、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对于海洛因成瘾病人,认知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加强治疗作用。近年来有些报道认为,认知治疗与药物治疗合用,可治疗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但认知治疗也有自己的禁忌症,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病或抑郁症的病人,受到严重的认知损害,不稳定的家庭系统的病人就不适合进行认知治疗。

常见心理障碍的认知解释

我们都知道,心理障碍是生物、心理与环境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认知治疗认为当事人的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贝克认为每一种神经症障碍都有特定的认知内容,了解这些可以对认知干预提供有益的帮助。

抑郁症出现的认知主题是:剥夺、挫败、失落。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还会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很消极。这种消极的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抑郁症患者消极的认知方式来源于其深层的认知图式,而个体的认知图式又与他的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认知图式形成后,会潜在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一般他是不会被个体主观意识到的。如同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成年后遇到人际关系破裂的打击,可能触发其潜在的丧失感;考试成绩不佳、患病、遇到严重困难,会诱发失败、失落的强烈体验。随着不良体验的加深,其想法逐渐充满抑郁的内容,而不考虑现实情况,将会逐步失去客观判断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遇到这些问题都会产生抑郁倾向,但对那些具有抑郁认知图式的人而言,其处理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选择、真实性检验和推理等其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认知歪曲,如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等就会在这种图式的影响下变得更为显著,他们对现实的境遇评价会更低,客观性就会更差。 自杀出现的认知主题是:贝克认为自杀者的认知过程有两个特征: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不可能解决问题的认知缺陷时产生自杀倾向的一个影响因素。治疗师在自杀病患当中,发现了问题解决能力不足、认知僵化、无法预知行为后果认知力以理解自己,个人有注意力、集中思考、回忆等方面的困扰。认知模式关注的是信息处理如何受到图式的影响而出现偏差。贝克说,技能不良的信念之所以是问题,是因为这种信念会干扰正常的认知处理,而不是因为这种信念不理性。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是: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

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认知图式具有倾向于对通常情境做威胁性甚至灾难性的解释,他们或者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能,或者期望过高,以致实际情况常常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当出现这种认知不协调时,或者维持原有的信念,否定或排斥显示经验;或者转变自己的信念,加之又缺乏积极的应对策略,焦虑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证实了焦虑的认知内容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在焦虑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危险“的负性自动想法和焦虑关系密切,而由非理性信念所反映的特定的认知图式可能促使患者过度夸大危险性。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两因素理论和贝克的认知模式。

强迫症患者存在两种主要的认知模式,即对危险的过高评价;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注意,记忆,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具体来说:

(1) 过高的不适当的责任感

对责任的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的表现形式。他们具有对事件的过高的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的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

(2) 对威胁的评估

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的估计过低。

(3)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的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的过高评价。强迫症完美主义的形式包括: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 思维的至关重要性

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与行为的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

(5) 过分要求控制

强迫症的核心是他们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的环境,通过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的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的思维的正常的精神系统的崩溃。

(6) 万事要求确定

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的不确定,对自我效能的怀疑是强迫症的认知方式之一。当事人苛求确定性的时候,他会反复说“我可能就是万一出问题的那个人”,认知治疗师承认这种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事人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引出其采用确定性来预测事物的需要的探讨,它表明了当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

要,否则灾难就会降临。

常用认知评估工具

Beck抑郁问卷(DBI)、Beck焦虑问卷(BAI)、Beck绝望量表(BHS)、自动想法问卷(ATQ)、功能失调性态度(DAS)。 认知行为治疗的常用技术

苏格拉底式对话

箭头向下

行为实验

活动监察/计划

分心和再集中

放松

应付卡片

分级暴露

角色扮演

运用“馅饼”技术

自我与积极自我陈述的功能对照

诱发意象作为治疗工具

利弊分析

三栏技术

DTRS表

理性情绪疗法

一、 简介

RET理性情绪治疗法是Ellis在1950年代所发展的人格理论及心理治疗法。RET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有明显交互作用及因果关系,可视为多模式和折衷取向的学派。

二、Ellis的生平

艾尔伯特 艾里斯(Albert Ellis)1913年出生于美国宾州匹兹堡,4岁时全家至纽约定居便在那长大。

(一)Ellis的家庭及童年时期

Ellis的父亲是商人,很少在家,偶尔他出现时,是个机智、友善、迷人的爸爸;妈妈个性热爱社交,因常去教堂或玩桥牌而晚回家烧饭,对孩子的管教似乎是「放牛吃草」的方式,这使Ellis从小就学会照顾自己和弟妹,很能独立照自己的意思来安排或追求生活,纵使父亲在他11岁时因与母亲好友多年有染被发现而导致离婚,据Ellis说,对他并没任何影响。

Ellis是家中长子,下有小他19个月的弟弟和小他4岁的妹妹。他的弟弟反叛捣蛋成性,两人常相依作伴,共同编织白日梦。妹妹受家庭影响个性不是很平衡,与弟弟相处如仇敌相见,也多年依赖Ellis的心理帮助,这种种使得Ellis7岁左右就开始了凡是靠自己解决的习惯。

在此时期影响Ellis最糟的是他在4岁半时得了肾脏炎,因而几乎死于并发的扁桃腺炎。从那以后到9岁之间,曾进出医院9次,最长时还停留一个月,因而影响学校生活。他也对自己的头痛十分怨恨。

Ellis自认童年经验对他的影响之一是使他成为一个很会自力救济(self-helped)的人。在不快乐的时候努力想出一些办法让自己少不快乐些。所以从某一角度来说,Ellis认为他是自己的治疗师;在另一方面由于常为母亲的迟归担忧,Ellis容易变得焦虑。这也是自认最大个性困扰之一。这相伴而来的是非常害羞。先是怕权威人物(如校长),后来则变成怕女孩。直到19岁时才强迫自己改变成功。

当时Ellis常被别人批评的特质如:言语武断尖锐、相貌严肃、不够社交性,不必靠别人也可过好自己,似乎都与上述的家庭童年经验、个人角色及经历有关。

(二)学生时代及求学生涯

1920至1930之间,即青少年阶段,为解决自己害羞和公众场合的焦虑,Ellis读了许多哲学著作,而逐渐开始对哲学有兴趣。此外,由于从小环境中自我导向之风的影响,Ellis经历了对不同事物的喜爱,像:轻歌剧、文学、政治……等;再加上他具备了专注奉献及不辍的怀疑精神,导致了未来的成功。

在12岁时,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作家,于是仔细规画自己的教育生涯。他先进高职学校,再进纽约市立大学主修商业管理,

想在商场上赚足够的钱,以便写任何想写的题材。只是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让他的美梦无法实现,但他仍持续写作不论如何都不气馁,之后写作有关性、爱情、婚姻方面的文章,成为此领域的权威,许多亲朋好友向他讨教。

当他了解自己很能照顾辅导别人并引此为乐后,便决定成为一个心理学家。在大学毕业8年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研究临床心理学,1943年拿到硕士学位;1947年拿到博士学位。

(三)职业生涯

当时Ellis认为精神分析学派是最精深的,于是在1947年到1953年从事古典分析及分析导向的心理治疗。但在1950年代后逐渐怀疑其效用,终于在1955年初,他把人本的、哲学的、行为的治疗组合成理性情绪治疗法。1956年时提出11个基本的非理性信念之概念。于是Ellis被公认为理情治疗法之父及认知行为治疗法之祖。

其实Ellis自年轻时就发展他的治疗法,并用来处理自己的问题。像在19岁时,他强迫自己在布朗克斯(bronx)的植物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跟一百位女孩子说话,虽然他不曾经由这些短暂的接触而跟任何一位女孩子约会,但逐渐不担心被女性拒绝。借着认知行为治疗法的应用他已克服了一些最糟的障碍。 Ellis自童年开始身体就不太好,但是他努力照顾自己的身体不使自己因疾病陷入悲惨,反而精力充沛地过生活。听过他演讲的人常对他精辟、幽默、灿烂的风格赞赏不已。他同时也是著

作丰富多产的作家。他以工作为生活重心,并以此为乐。他曾获得多项奖项,深受世人肯定。

综观Ellis一生,可看出Ellis是个具有努力奋进、敢于突破之高passion的人。他所发展的理情治疗法可谓他一生自救的法宝,不但帮助了许多人,也养成了他乐观开朗且迷人的个性。

三、背景与发展

(一)~1955

Ellis在此时期以婚姻谘商为主,但仅只于提供讯息。因发觉提供讯息仍无法解决问题,便转向精神分析;本以为精神分析是最精深的,但在1953年发现精神分析肤浅而不科学,且过度被动及消极,便在1955年创立理性治疗法(RT)。 (二)1955~1961

Ellis引用希腊哲学家Epictetus所说:“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强调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并且他开始重视人们的情绪。

(三)1961~1993

由于对情绪的重视,他便将字自己的理论改名为(RET)。但Ellis并不满意,因为只是了解思考与情绪,对当事人帮助不大,对情况也无法改善。因此他开始研究行为改变技术。

(四)1993~

直到1993,Ellis终于加入了使理论更臻完善的行为技术,并改名为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REBT),发展至今仍为大家所推崇。

四、理论基础

(一)哲学观

理性情绪治疗法建立在有利的哲学基础上。Ellis选择

Epictetus(公元元年之禁欲主义哲学家)的一段话作为RET的起点:「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扰,而是受到他们对这些事情看法的困扰。」因此在哲学上强调:

(1)认识论

理性与情绪哲学认为科学方法最能使我们取得有关自己、别人及世界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先有一个问题,再以各事件的关系形成一假设,再以观察及测量来试验假设,以证明是否有此事,且其是否为真。对于病人所陈述的每一个想法,适宜的RET问题是:「你相信是真的吗?证据在那里?」主要是希望病人成为好的科学家,使其获得正确数据及证据,以建立正确的、自助的想法。

(2)辩证法

逻辑思考的艺术不易获得。大多数的人似乎擅长于不合逻辑。 例:我应该是完美的

刚刚我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这样证明我是不完美的而且因此是无价值的

案主很少察觉他们在思考上的主要前提及他们想法的演绎过程,他们只把焦点放在结论上。结论如果是不合逻辑的,很可能产生情绪问题。理性的思考方式包含经由经验的证实、或可验证陈述的逻辑推理。如果我们能合理地思考,我们就不可能得到导致极端困扰感的一些结论。 (3)价值体系

人广泛持有RET哲学中两个明确的价值,即生存与快乐。因此RET认为:任何提高人生存与快乐的事,可被定义成合理的;反之为不合理的。

(4)伦理

理性与情绪哲学认为我们要公平对待别人;利用别人,或对别人有害的举动是错的。所谓的伦理是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事实上绝对的对或错,正是会导致罪恶感、害羞、焦虑、忧郁以及对别人的敌意无法忍受。它强调一种有社会责任的伦理。

(二)人性观

Ellis对人的本性思考及情绪困扰与不快乐的原因有以下诸点主张:

1.人生而同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特质。

2.人有理性思考的潜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

3.人们的困扰源自于本身的非理性思考,而非外在世界的某事件。

4.人运用理性思考时,会产生积极正向的情绪;人运用非理性思考时,则会带来消极负向的情绪。

5.人们的不好情绪会带来不好的行为;人们的好情绪则会带来好的行为。

6.人单凭思考及想象即可形成观念或信念:理性的思考方式会形成「理性信念」;非理性思考方式会形成「非理性观念」。

7.人具有改变认知、情绪及行为历程的天赋能力。

总而言之Ellis对人性的看法是中性(既是理性也是非理性)、偏向乐观的(人的思考观念情绪及行为都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他也认为人们本身具有自我对话(self-talking)、自我评鉴(self-evaluating)及自我支持(self-sustaining)的特性。

(三)人格理论

1.生理学层面:

Ellis认为人与生俱有理性思考及伤害自我的潜能。因为渴望每件事情都完美,无法做到就会苛责自己、苛责别人与世界,唯有他面对很大困难时,人格才能成熟。

2.社会层面:

Ellis认为个人太关心或太在意别人对他的想法与情绪的困扰有密切关联。人只有当别人对他有好评时才能接纳自己,否则变得焦虑、依赖、沮丧。情绪的成熟是个人对于人际关系的关心恰到好处,维持很好的平衡状态。

3.心理学层面:

人格的ABC理论是RET的核心(容后详述)

(四)非理性信念

Ellis在临床的观察上找出一些患有情绪困扰或适应不良的人常持有的观念:

1.在自己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需要得到每一位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 person)的爱和赞许。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子才是有价值的。

3.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恶意的,为了他们的恶行,那些人应该受到严厉的责备与惩罚。

4.假如发生的事情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或自己所期待的,那是很糟糕可怕的。

5.人的不快乐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一个人很少有(或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忧伤和烦恼。

6.对于危险或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应该非常挂心,而且应该随时顾虑到它会发生的可能性。

7.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他们容易。

8.一个人应该依靠别人,而且需要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依靠。

9.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对他目前的行为是极重要的决定因素;因为某事过去曾影响一个人,它应该继续会(甚至永远)具有同样影响效果。

10.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妥当、完善的解决途径;如果无法找到此一完善的解决,那是遭透的事。

11.人可以从不活动和消极的自我享乐中,获得最大的幸福。

Ellis从不合理信念中的「必须」出发找出了他认为经常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三种思维方式:

1)糟糕透顶(Awfulizing)

如:「我没做得像我必须做到得那样好,这真是遭透了!」

2)我简直无法忍受( I Can‘t Stand It!)

如:「我受不了这个,没法忍受这种事发生在我头上,这是根本就不应该发生的!」

3)一钱不值( Worthlessness)

如:「如果我没能做得像我必须做的那么好;没赢得我必须赢得的赞赏,那我就是毫无价值的人!」

这三种思维方式都是从人们对事物绝对化的要求?「必须」产生出来的,常使人陷入负的极端的情绪之中而难以自拔。

(五)A-B-C理论

A-B-C人格理论是Ellis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理论的精华所在。这理论不但说明了人类情绪及困扰的原因,也阐释了消弭情绪及行为困扰的心理治疗之道:

A: activating event 指发生的事件

B: belief 指人们对事件抱持的观念或信念

C:empotional and behavior consequence 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D:disputing intervention 指劝导干预

E:effect 指治疗或谘商效果

F:new feeling 指治疗或谘商后的新感觉

Ellis认为事件(a)本身并非是情绪反应或行为后果(c)之原因,反而人们对事件的非理性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释)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之不好的情绪及行为,就要劝导干预(d)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而待之以理性的观念。等到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正向情绪及行为,心里的困扰因而消除或减弱,人也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f)。

五、理情治疗的实施

(一)治疗目标

在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里采用的许多方法都是为了达到一个主要目标:「培养更实际的生活哲学,减少当事人的情绪困扰与自我挫败的行为。」也就是减低因生活中的错误而责备自己或别人的倾向(消极目标),及教导当事人如何有效处理未来的困难(积极目标)。

此外还要培养当事人有下列具体特质:

1.自我兴趣(self-interest)

2.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

3.自我引导(self-direction)

4.容忍(tolerance)

5. 弹性(flexibility)

6.接纳不确定性(acceptance of uncertainty)

7.科学化思考(scientific thinking)

8.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

9.冒险(risk taking)

10.非理想主义者(nonutopianism)

11自我负责(self-responsibility)

(二)治疗过程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在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解说阶段):对当事人说明其问题是因非理性观念所致。

2.第二阶段(证明阶段):对当事人证明其情绪困扰一直存在乃因其继续存有不合逻辑的的思考所致,并找出此一不合理想法。

3.第三阶段(放弃阶段):以驳斥挑战的方式使当事人修正或放弃非理性想法。

4.第四阶段(重建阶段):鼓励并教导当事人建立更合理的生活哲学。

(三)治疗技术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者使用多模式的整合式治疗法,并使用个各种不同的认知情绪与行为技术,并且依当事人情形而定。

1.认知技术:驳斥非理性念、认知的家庭作业、改变自我告知内容、幽默的作用。

2.情绪技术:理情心像、角色扮演、羞恶攻击演练、强力与气势的使用。

3.行为技术:操作制约、自我管理原则、系统减敏感法、松弛技术、示范。

(四)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

Ellis曾提出七项可以成为更有效的谘商员的基本条件:1.智慧2.治疗的知识3.同理心4.坚忍性5.助人的兴趣6.科学的识见7.接受过合理情绪治疗。

(五)治疗特色

1. 强调认知,主张理性克服非理性。

2. 强调指导,且是直接,迅速地指导。

3. 强调此时此地的经验。

4. 强调面对事实,确定自我负责。

5. 强调实际操作,消除不适行为,建立适应行为。

6. 强调治疗者主动的精神。

六、治疗关系

在理性情绪行为治疗中温暖并不是最重要的,治疗者的功能是当一位导师,而当事人是一个学生。


    相关文章

    护理心理学5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91分 单选题 1.让病人直接面对能产生强烈焦虑的环境的行为疗法是: A 逐级暴露 B 生物反馈 C 满灌疗法 D 厌恶疗法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系统脱敏疗法的步骤不包括: A 制订焦虑等级 B 消除阻抗 C 脱敏 ...

    心理咨询一般程序

    心理咨询一般程序 (一)资料的搜集 1.搜集资料的途径:摄入性会谈与记录:观察与记录:访谈与记录:心理测量,问卷调查:实验室记录 2.资料内容:人口学资料:个人成长史:个人健康史:家族健康史:个人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对自己家庭及成员的看法 ...

    理性情绪治疗摸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里斯1955年所创立,该理论又被称为ABC性格理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在现代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一种理性情绪治疗. 一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理性情绪治疗 ...

    学期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即在収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収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当代教育的一个突出变化是重视个体差异的存在.(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収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冴. 2. ...

    川大网络教育[精神病护理学]第一次网上作业100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欧美神科护理发展过程看,精神科护理的发展阶段经过了哪些时期( ) ( A ) A. 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B. ...

    心理治疗中的不当行为

    心理治疗中的不当行为(2009-07-28 10:44:40) 心理治疗中的不当行为 心理治疗中的不当行为通常发生在那些初学者身上,但在那些缺乏系统性心理治疗培训者之中也不乏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屡犯错误者,这样,心理治疗就常给人留下效果不好的 ...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单选与多选: 1. 2. 3. 4. 5. 6. 7. 8. 9. 治疗关系是一种治疗联盟. 治疗关系的特征: 1独特性.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3专业限制 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1.共情2.积极关注3.尊重与温暖4.真诚 ...

    音乐改善罪犯心理健康

    Corcoran State Prison 囚犯心理健康问题 ▼ 精神健康问题在罪犯中很常见.惩罚性的环境,剥夺自主权和自由,孤立于社会和家庭之外,以及与监狱工作人员的负面关系,都会对监狱环境中的罪犯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这些不良影响可以分 ...

    九种心理治疗方法

    九种心理治疗方法 阳性强化法的原理.工作程序.注意事项.适用范围? 一,原理:行为主义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他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目标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