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导学案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特点及其作用;说出苏联成立的概况;概述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成就;描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2.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并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3.懂得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4.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 国内战争 结束后,苏俄进入 和平建设 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了。 ②时间: 1921年 。

③主要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④作用: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2)苏联的成立:右图是苏联的标志。苏联成立于何年?最初成员国是哪几个?后来扩大到多少个?

1922年;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5个。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右图人物中左为 列宁 ,右为 斯大林 。1924年 列宁 逝世后,苏联人民在 斯大林 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 1928~1937 年,苏联实施第 一、二 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 重工业 。

(3)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成就是: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 集体化 的步伐。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形成时间及标志: 1936 年苏联通过 新宪法 ,宣布苏联建成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

(2)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3)阅读课本,找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

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的。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根据所学知识,探讨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1)工业化建设:①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重点发展重工业。②结果: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农业集体化: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探究问题二】想一想,议一议: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实现了苏联工业化和加强了国防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所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见《导学测评》P31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特点及其作用;说出苏联成立的概况;概述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成就;描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2.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并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3.懂得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4.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 国内战争 结束后,苏俄进入 和平建设 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了。 ②时间: 1921年 。

③主要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④作用: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2)苏联的成立:右图是苏联的标志。苏联成立于何年?最初成员国是哪几个?后来扩大到多少个?

1922年;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5个。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右图人物中左为 列宁 ,右为 斯大林 。1924年 列宁 逝世后,苏联人民在 斯大林 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 1928~1937 年,苏联实施第 一、二 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 重工业 。

(3)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成就是: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 集体化 的步伐。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形成时间及标志: 1936 年苏联通过 新宪法 ,宣布苏联建成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

(2)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3)阅读课本,找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背景。

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的。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根据所学知识,探讨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1)工业化建设:①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重点发展重工业。②结果: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农业集体化: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探究问题二】想一想,议一议: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实现了苏联工业化和加强了国防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所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见《导学测评》P31


    相关文章

    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梦

    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梦 [字体:大中小] 2013年03月20日 来源: 光明日报 (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深刻阐释,无疑道出了当代 ...

    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宋一秀 北京大学哲学系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志愿.毛泽东是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驱者和开拓者,邓小平则是这一伟大事业的集大成者 ...

    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索

    作者:宋才发 学习与探索 1996年02期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共性与个性的新生事物,带有极大的开拓性和探索性,不应存在固定的模式.从1917年列宁的探索开始,到毛泽东关于走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 ...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反思

    反思一: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反思 按照学校教研室的工作计划,从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全体教师进行组内教研.我讲授的是复习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授课班级是九年六班. 本节课是中考复习的第一轮,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全部 ...

    道路自信实现中国梦的保障

    [摘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就承担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中国梦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道路连接过去,通向未来,决定高度.可以这样说 ...

    1.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一. 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 ...

    论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2

    论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立刻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经 ...

    宪法修正案与"中国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举什么旗,走什么 ...

    如何认识志士仁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如何认识志士仁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015-01-25 09:58:07) 转载 近代史 论文 大学 ▼ 标签: 分类: 议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中华民族一次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为了追求国家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