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轻轻地走近你

  【摘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了“隔”。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角,文本是解读的对象,我们有必要去打破这层“隔”,架设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而破“隔”之行可以是范读课文,营造情绪场,也可以是补充材料,叩响心之门,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读懂文本提升理解力的,我们都愿意去做。   【关键词】 学生 文本 破“隔”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三者之间,最重要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角,文本是解读的对象。在这两者之间的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去走进文本、去深入感受、体验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和蕴涵的内容的过程,是教师因势利导,积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化解不利因素,学生不断向文本靠近、不断认识文本进而实现文本内涵内化的过程。   可是,这三者的自然联系出了问题,是我们教师自己的问题,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感到吃力,越来越感觉到学生和文本之间存在着一层“隔”。学生无法自己去打破这层“隔”,于是,无法完全理解文本。而几十年如一日地捧着某本教科书的教师往往会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学生可真是笨”。却少了许多进一步反思,我们是伟大的领航者,学生无法到达彼岸,我们是否也要负一点责?   一、“隔”之所在   我们的学生和从前的学生一样,爱笑爱闹怕举手,可是,我们的学生和以前的孩子又是不一样的。他们是90后,他们出生的年代,生活条件好起来了,没有太多贫穷与罪恶,更没有战争,可是,我们依旧拿着亘古不变的名篇告诉他们“文革是残忍而伤痛的”、“文天祥即使化作厉鬼也要击贼”。当我们自己讲得义愤填膺时,学生却觉得莫名其妙,也许,从前的孩子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贫穷,慢节奏生活下的长者们也曾抱着他们饱含辛酸地给他们回忆过痛苦的国王。但是,这一切早就消失,我们的90后学生距离这些都太远太远。于是,“隔”就这样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堂课的“义愤填膺”也算白费,课以失败告终。   二、破“隔”之术   1. 范读课文,营造情绪场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朗读,可以运用声音,弥补书面文字的不足,赋予文字以生命力,不止‘绘声’,提高文章的感染力。特别是教师的朗读,除给学生示范外,还能辅助讲解,用声音体现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优美的朗读能够更真实、更真切、更立体地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譬如教师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稿时就很适合用范读法,作者的情绪或愤慨或平和,口吻或坚决或期待,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用自己的声音还原这些愤慨与痛苦、这些平和与期待,并努力用这种种反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问“同一篇讲稿中作者的情绪何以会有如此大、如此多的变化?”当这样的问题萌生的一瞬也就标志着这样的范读奏效了,他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已经可以走近文本了。   2. 补充材料,叩响心之门   我所说的补充材料,包括补充一些历史史实或背景故事,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影像资料,比如照片、录音带等等。   作家也是普通人,他们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普通人,任何人都生活在个人生活的小环境和社会大背景中,这些个人生活的小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必然对作家思想情感的形成产生影响,通过了解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以及文本中人物的生活环境能够深层理解文本。譬如,讲授《祝福》一课,我们可以在授课之前讲一讲祥林嫂生活的那个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社会的所谓“妇女贞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以及祭祀礼节的一套,这样一套有悖人性的东西呈现得越详细,学生就会越惊讶,对封建社会的痛恨和对祥林嫂的同情就越强烈,理解文本就越容易。鲁迅说“想研究某一时代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要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批评作家和作品,一定要将之摆到他们所赖以产生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去加以考察,以便真正理解和评价他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刻程度;唯其如此,才能较大程度上对作家好作品作出有价值的评判。所以,在授课之前介绍背景,在授课途中穿插背景对学生理解文本都大有裨益。   而照片、插图、录音等与文本配套的影像资料对于学生的刺激就更为直接。这些影像资料与文字资料相比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与启迪性,它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依旧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配合着“为自由而行走的黑人独立领袖詹姆斯倒在血泊中的一瞬”的惨烈照片和“杀害黑人的一脸戏谑的白人被告”的罪恶图像,这样的视觉刺激会让学生更能理解马丁路德・金的愤怒与期待。如果配合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现场实录,我想,效果会更好。   可见,联系文本产生的背景,全面了解作家创作文本的动机、目的、采用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才能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有整体把握,才能对文本有更准确的深层解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唐永珍.《在学生与文本之间――谈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作用的实现》.安远教研室.2013年2月版.   [3] 《叶圣陶语文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摘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了“隔”。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角,文本是解读的对象,我们有必要去打破这层“隔”,架设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而破“隔”之行可以是范读课文,营造情绪场,也可以是补充材料,叩响心之门,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读懂文本提升理解力的,我们都愿意去做。   【关键词】 学生 文本 破“隔”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三者之间,最重要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角,文本是解读的对象。在这两者之间的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去走进文本、去深入感受、体验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和蕴涵的内容的过程,是教师因势利导,积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化解不利因素,学生不断向文本靠近、不断认识文本进而实现文本内涵内化的过程。   可是,这三者的自然联系出了问题,是我们教师自己的问题,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感到吃力,越来越感觉到学生和文本之间存在着一层“隔”。学生无法自己去打破这层“隔”,于是,无法完全理解文本。而几十年如一日地捧着某本教科书的教师往往会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学生可真是笨”。却少了许多进一步反思,我们是伟大的领航者,学生无法到达彼岸,我们是否也要负一点责?   一、“隔”之所在   我们的学生和从前的学生一样,爱笑爱闹怕举手,可是,我们的学生和以前的孩子又是不一样的。他们是90后,他们出生的年代,生活条件好起来了,没有太多贫穷与罪恶,更没有战争,可是,我们依旧拿着亘古不变的名篇告诉他们“文革是残忍而伤痛的”、“文天祥即使化作厉鬼也要击贼”。当我们自己讲得义愤填膺时,学生却觉得莫名其妙,也许,从前的孩子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贫穷,慢节奏生活下的长者们也曾抱着他们饱含辛酸地给他们回忆过痛苦的国王。但是,这一切早就消失,我们的90后学生距离这些都太远太远。于是,“隔”就这样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堂课的“义愤填膺”也算白费,课以失败告终。   二、破“隔”之术   1. 范读课文,营造情绪场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朗读,可以运用声音,弥补书面文字的不足,赋予文字以生命力,不止‘绘声’,提高文章的感染力。特别是教师的朗读,除给学生示范外,还能辅助讲解,用声音体现语言文字的表达作用”。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优美的朗读能够更真实、更真切、更立体地把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譬如教师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稿时就很适合用范读法,作者的情绪或愤慨或平和,口吻或坚决或期待,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用自己的声音还原这些愤慨与痛苦、这些平和与期待,并努力用这种种反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问“同一篇讲稿中作者的情绪何以会有如此大、如此多的变化?”当这样的问题萌生的一瞬也就标志着这样的范读奏效了,他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已经可以走近文本了。   2. 补充材料,叩响心之门   我所说的补充材料,包括补充一些历史史实或背景故事,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影像资料,比如照片、录音带等等。   作家也是普通人,他们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普通人,任何人都生活在个人生活的小环境和社会大背景中,这些个人生活的小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必然对作家思想情感的形成产生影响,通过了解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以及文本中人物的生活环境能够深层理解文本。譬如,讲授《祝福》一课,我们可以在授课之前讲一讲祥林嫂生活的那个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社会的所谓“妇女贞洁”、“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以及祭祀礼节的一套,这样一套有悖人性的东西呈现得越详细,学生就会越惊讶,对封建社会的痛恨和对祥林嫂的同情就越强烈,理解文本就越容易。鲁迅说“想研究某一时代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要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批评作家和作品,一定要将之摆到他们所赖以产生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中去加以考察,以便真正理解和评价他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刻程度;唯其如此,才能较大程度上对作家好作品作出有价值的评判。所以,在授课之前介绍背景,在授课途中穿插背景对学生理解文本都大有裨益。   而照片、插图、录音等与文本配套的影像资料对于学生的刺激就更为直接。这些影像资料与文字资料相比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与启迪性,它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依旧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配合着“为自由而行走的黑人独立领袖詹姆斯倒在血泊中的一瞬”的惨烈照片和“杀害黑人的一脸戏谑的白人被告”的罪恶图像,这样的视觉刺激会让学生更能理解马丁路德・金的愤怒与期待。如果配合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现场实录,我想,效果会更好。   可见,联系文本产生的背景,全面了解作家创作文本的动机、目的、采用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才能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有整体把握,才能对文本有更准确的深层解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唐永珍.《在学生与文本之间――谈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作用的实现》.安远教研室.2013年2月版.   [3] 《叶圣陶语文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相关文章

    轻轻的走近你[情感美文]

    hnnycyx图书馆真诚欢迎您的到来,有空来坐坐,我的图书馆有您更精彩,留言有您更温暖!祝您快乐每一天! 轻轻的走近你 文/心心  整理/hnnycyx 习惯在夜晚悄悄来临的时候, 轻轻的走近你, 用心的去读你, 这样, 是因为喜欢夜的沉寂 ...

    优秀班会课教案

    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主题班会课教案 教育目的 1.步掌握一些卫生知识和急救技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各种形式巩固并拓展学生对"自护"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主题: ...

    深秋的田野

    徐安国<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06日   24 版) 深秋的鲁西北平原,深秋的故乡. 晴空里,几片洁白的云朵,似在风儿的舞动下,轻轻地擦拭着蔚蓝的天幕:又似温柔的羊群,悠闲地漫步于辽阔的草原.大地上,所有的叶子--树 ...

    上穷碧落下黄泉

    风从不知名的远方簌簌吹来,缭乱了一地繁花落寂,她轻轻抬起头,看向远方,他会否,还会站在他们朝夕相伴十年的院子里,一声一声低唤:碧落,沏茶:碧落,磨墨:碧落,我们出去走走-- 梦断了,当她从十余年的繁华美梦里一朝惊醒,看着那些遥远暗沉的岁月, ...

    清水河,我心陶醉(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清水河,我心陶醉(700字)作文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塞外山城--张家口,这 里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清水河.它虽没有长江.黄河那么浩浩荡荡,没有漓江那么秀丽,没有 黄浦江那么浪漫,但它在家乡人民的心目中,却是一条最美丽,最亲切的河流,堪称 ...

    中考满分作文:放心吧,有我们在

    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天空,流动岁月的云.那场火还在烧吗?美得心痛的风景固化为刺,鲠在您的咽喉,红肿.发炎.结疤,之后,成了不堪回首的耻辱.飞溅的血泪湿透你最苍白的灵魂.飘的风轻轻地,翻越沉重的黄袍.看,记忆之外的笑容,没有 ...

    [优秀作文]走出乌云,走进阳光

    何时才能真正的走进阳光呢? 我常常抱怨身边没有温暖,连阳光都不肯走近我,一想到同学眼睛里就冒火.自己总会拿着一本本杂志,看上面的小名人介绍,然后气愤的用手指指点点的大骂,"什么又一个音乐天才"莫扎特",不就是一 ...

    [再别康桥]特色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 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 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 ...

    桃花又开了

    桃花又开了 高原雪狼 残冬的最后一丝苍凉蹒跚着离去之后,和煦的春风便轻轻地抚上了面颊.脱掉厚厚的冬衣,穿上轻便的春装,心儿也随之轻灵飘逸起来了.春姑娘一路低吟浅唱,轻歌曼舞,带着你也带着我无悔的爱,来得这般轻巧.飘逸,一眨眼的工夫,就从沉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