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生平

梁思成,为梁启超之长子,是梁启超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建筑 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 的旗帜性人物。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 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个人履历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 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今广东省 江门市新会区) 。 (和希特勒同一天) 1912—1914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3年5月, 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 在 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 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肄业) , 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 的博士论文, 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 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南欧结 婚旅行并观摩各地建筑和美术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 系主任和教授(1928—1931年) 。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 厦设计顾问建筑师(1946—1947年) ,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清华大学建筑 系主任(1946—1972年) 。 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 顾问。 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与林洙结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享年71岁。 生平: 成长求学时期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朝著名的改革家, 为躲避慈禧太后掌权的清 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 随父母从日本回国,曾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就学。1915年入北 平清华学校(1928年之后的清华大学)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 科。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 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未 毕业) 。1928年与林徽音在渥太华结婚后赴欧洲考察各地建筑, 回国后在沈阳 东北大学(张学良时任校长)任教,在那里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 第一个建筑学系。同时成立了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了东北大学主 楼,并测量考察了清昭陵的建筑,当时就试图保护沈阳钟鼓楼,但不 被当地政府采纳, 终于被拆毁。 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 以 《天 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略东北后, 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 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 梁思成入营造学社后的第一件工作, 就是在1932年主持故宫文渊阁的 修复工程。 梁思成原计划即时着手研究宋代《营造法式》 ,不料“这部漂亮精美的 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为了深入研究古代,他首先从 比较近的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着手, 拜北京老木匠和彩画匠为师, 配合研究北平大量清代建筑,搞懂《清工部工程作法则例》 ,在1932 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1934年出版) 。 同时期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同人, 还收集和整理清代匠作则例中建 筑师傅历代相传的《营律大木做法》 、 《大木分法》 、 《小木分法》等手 抄本,1932年出版梁思成编订的《营造算例》 ,在《中国营造学社汇 刊》上分三次刊印[3]。为了着手研究《营造法式》 ,必须收集宋代建 筑的资料。1937年时有关宋代建筑的资料,有如凤毛麟角,梁思成、 林徽因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人, 决定到中国各地找寻中国古代建筑的 实例。在交通不便、兵荒马乱时代,他冒很大风险和妻子林徽因等一起,在十几年间,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 件从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 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 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善化寺 等,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山西五台山7月7日发现当时所知中 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佛光寺。他将这些重大的考察的结果, 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并为他日后注 释《营造法式》 ,和编写《中国建筑史》 ,准备良好的基础。 1936年梁思成与史坦因(Clarence Stein,美国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专 家)有所交流。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邀请他组建“中日友好协会”,他和全家撤退到后 方,先后在昆明和四川宜宾李庄定居,在此期间培养了许多建筑师, 并绘制了重点保护文物地图,提供美国援华飞行员,在轰炸敌后时注 意避开这些地点。在后方期间仍然考察了四川彭山汉朝崖墓。在盟军 对日本国土进行总攻击时, 梁思成透过美驻重庆办事处联络官布朗森 上校,陈述了保护京都、奈良古建筑的重要性,并提交了一份关于奈 良古建筑的图纸,以及这样一段见解:“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 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如奈良唐招提 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美军 接受了梁的建议,并请其助手在军用地图上标绘出区块,进而保护日 本古都免于原子弹轰炸。 奈良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纪 念日时, 《朝日新闻》特刊一文——奉为《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 《文汇报》2006.6.28李光羽文) 。关于梁思成保护京都免于盟军空袭 说法目前尚存争议, 日本 《朝日新闻》 记者古谷浩一经过调查后表示, 虽然“很难断定京都奈良免于轰炸就是因为梁思成的建议”, 但他的建 议对中日之间意义重大。 另据战争史研究第五期报道, 当时美国曼哈顿工程负责人格罗夫斯上 校( Leslie Groves )将由战略航空兵参谋长诺斯塔德准将( Lauris Norstad)拟定的即将被原子弹轰炸的日本城市的最终名单(小仓, 京都,广岛,新泻)提交给马歇尔将军时,遭到了陆军部长史汀生的 反对,史汀生在做菲律宾总督期间多次到过京都,对这座优雅美丽的 城市感情很深。史汀生称,京都对日本人民有巨大的感情价值和宗教 意义,由此将对战后重建日本带来很大困难,格罗夫斯则坚持京都是 最有价值的目标,因为别的日本城市大多已遭空袭破坏,大量人口和 设备迁往京都, 京都已是日本战时最重要的兵工生产中心, 是拥有100 万人口的巨大工业城市。史汀生找了杜鲁门总统,劝说他划掉京都的 名字,同时将其保留在禁止轰炸的城市名单上。[5]。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北平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创办营建(建 筑城市规划)学系,毕生志力教育工作。1949年在《文汇报》发表“清 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 1946年10月—1947年应邀作为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6],并获普林斯 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被指名作为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咨询委员 会的中华民国代表,在此期间和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等人 一起共事。和史坦因交流城市规划,将这些列为他日后研究课题。平津战役中,绘制北平古物保护的地图区块,避免受到炮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梁思成设计)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兼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 任, 主持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 1950年和陈占祥发表 《关 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 (梁陈方案) 。他坚决主张保护 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 建高层建筑, 他的远见不能为那时代的人理解, 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 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和北京城墙(城墙在他去世后仍 然被拆毁) 。如果他的所有建议都被采纳,北京古城会成为世界上保 存最完好的古都和建筑博物馆, 北京城的发展也可以避免现在的极度 集中与拥挤。他所考察发现的许多古建筑,现在都成为当地引为自豪 的文化古迹。 他设计的唯一唐代风格的建筑作品是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纪念堂, 在他身后建成。 梁思成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作为“复古”的典型而被批判并抄家,其所收藏的 全部图书资料都被没收。 抄家者在其家中发现属于其早已去世的四弟 梁思忠的中正式军刀上刻有“中正赠” (中正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的 名讳) ,这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状。1972年,梁思成在贫病中去世。中 共在文革后宣布对梁思成恢复名誉。 梁思成从1930年开始着手研究《营造法式》 ,前后二十余年,在1963年完成《营造法式注释》初稿[8]。但因爆发文化大革命,出版被搁置, 直到1980年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遗稿才初次由清华大学营造法式 研究小组整理出版。 他在抗战期间的四川宜宾李庄以英文写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但唯 一的一份原稿,失踪了三十多年,后经美国友人费慰梅( Wilma Fairbank 费正清夫人)多方追寻,终于在新加坡原封不动失而复得, 于198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后, 获美国出版联合会专业 学和术书籍金奖;中文本于1992年获中国出版协会奖。 家庭生活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林徽因,第二任妻子林洙,其儿为梁从诫,女儿为 梁再冰。 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 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 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 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 书房雅号。婚后夫妻二人致力于建筑事业。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 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身高 一米八,极富绅士气度。金岳霖在晚年回忆说,他还是通过徐志摩认 识林徽因的。林徽因一家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居住的时候,金岳霖 与林家比邻。梁氏夫妇的客厅有一扇小门,穿过“老金的小院子”到他的屋子, 而他常常穿过这扇门, 参加梁氏夫妇的聚会。 到星期六下午, 老金在家里和老朋友们聚会的时候, 梁氏夫妇就穿过他的小院子来参 加老金家的聚会。 据说金岳霖的生活很讲究, 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 每天早上 就给林徽因家送过去, 没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 这样交往久了, 两个人就互相有了爱慕之心。大概是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 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告诉他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 样办才好。 当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 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 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 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梁思 成后来对他的第二个妻子林洙说,当时他和林徽因都哭了。后来林徽 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 是真正爱着你, 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 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我退出吧。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 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 裁。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 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曾跟林洙说过,作为徽因的丈夫,确实 有点累。梁思成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林洙问他关于金岳霖为了林徽 因终生不娶的故事。据林洙说,梁思成笑了笑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梁思成这样评价过林徽因之后,诙谐 地说: “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 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 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 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 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费正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文里回忆说:“我经常骑自行车或 坐人力车在天黑时到梁家去。红漆双扇大门深锁,佣人把庭院入口的 门闩打开, 我就径自穿过内花园去找徽因。 在客厅舒适的角落里坐下, 泡上两杯热茶, 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为对方保留的故事和想法讲出 来。我们有时分析比较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接着 就转向彼此在文学、艺术和冒险方面的许多共同兴趣,谈谈对方不认 识的朋友。”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 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在他们之间,是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 沟通的基础。 关肇邺《忆梁先生对我的教诲》回忆说:“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 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时争得面红 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我在旁静听,极受教益。也常有某 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岗某窟、 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评 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 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 人生磨难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原本已经在学术研究领 域举步维艰的梁思成一下子被抛进命运的深渊, 不仅学术生命戛然而 止,而且人生之路也在无限的困惑和痛苦中走到了尽头。 善良的梁思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精心培养、视为儿女的学生 们居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凶神恶煞般的革命小将,并在“革命无罪、造 反有理”的声浪中,将斗争的矛头指向自己的师长们。“文革”开始不 久,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造反派们就贴出攻击梁思成的大字报——《梁 思成是彭真死党,是混进党内的大右派》 。在极度压抑的政治氛围中, 梁思成被勒令一遍又一遍“交待”自己的“罪行”。但由于没有按照造反 派的意思去歪曲事实, 他无论怎样一丝不苟地写材料, 也不会被通过, 只能一步一步加重“罪行”。7月的一天,已年逾六旬的梁思成被造反 派们从建筑系馆推了出来,胸前挂着一块巨大的黑牌子,上面用白字 写着“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梁思成”三个字还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梁思成踉踉跄跄地站在大门口,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直不起腰。 自从1923年的车祸之后,他的腰一度要靠穿“钢背心”来支撑。其 实,疼痛的又何止是身体呢?望着面前人头攒动的观看者,听着他们 发出的刺耳的哄笑,梁思成眼前恍惚了。这批斗与其说是肉体上的折 磨,不如说是精神上的侮辱,是对这位正直学者一生坚持的高尚人格 的粗暴践踏。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梁思成只要出门就必须挂 上那块黑牌子, 他在曾经熟悉但眼前陌生的清华校园中吃力地蹒跚而 行。工作干不了,工资停发了,住处也被勒令一搬再搬,最后全家老 少被赶到清华大学北院一间没有水暖供应的小平房中生活。 这样还远未达到造反派们的目的,梁思成的家成了他们肆意查抄、勒索的“反 动堡垒”。梁思成多年以来收藏的艺术珍品损失殆尽。为了保护梁思 成的文稿,包括《营造法式》的稿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林洙将 它们交给了保姆李阿姨--一位出身贫农的善良老人,最后使这些珍贵 的稿子逃脱劫难,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林洙说:“在文革中他遭到 了批判, 但是他说, 宁愿被打倒踏上千万只脚, 也要死在祖国大地上,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觉得他有点儿迂,因为很多人都跑了,但是他就 是这样坦然。”“梁先生说北京城是封建社会的博物馆,全面地反映了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情况,现在已经没有以前的味道 了。” 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主张 “从整体上对老北京进行保护”。然而方案没有被采纳。 半个多世纪后,当北京城里许多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已经在推土机 前灰飞烟灭,当人们为出行和堵车问题怨声载道时,当初的保护主张 再次被提起,被热议。

梁思成,为梁启超之长子,是梁启超原配夫人李蕙仙所生,建筑 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 的旗帜性人物。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 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个人履历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 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今广东省 江门市新会区) 。 (和希特勒同一天) 1912—1914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3年5月, 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 在 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 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肄业) , 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 的博士论文, 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 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南欧结 婚旅行并观摩各地建筑和美术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 系主任和教授(1928—1931年) 。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 厦设计顾问建筑师(1946—1947年) ,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清华大学建筑 系主任(1946—1972年) 。 1947年,被中国政府派往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 顾问。 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与林洙结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享年71岁。 生平: 成长求学时期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朝著名的改革家, 为躲避慈禧太后掌权的清 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 随父母从日本回国,曾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就学。1915年入北 平清华学校(1928年之后的清华大学)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 科。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 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未 毕业) 。1928年与林徽音在渥太华结婚后赴欧洲考察各地建筑, 回国后在沈阳 东北大学(张学良时任校长)任教,在那里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 第一个建筑学系。同时成立了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造了东北大学主 楼,并测量考察了清昭陵的建筑,当时就试图保护沈阳钟鼓楼,但不 被当地政府采纳, 终于被拆毁。 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 以 《天 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略东北后, 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 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 梁思成入营造学社后的第一件工作, 就是在1932年主持故宫文渊阁的 修复工程。 梁思成原计划即时着手研究宋代《营造法式》 ,不料“这部漂亮精美的 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为了深入研究古代,他首先从 比较近的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着手, 拜北京老木匠和彩画匠为师, 配合研究北平大量清代建筑,搞懂《清工部工程作法则例》 ,在1932 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1934年出版) 。 同时期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同人, 还收集和整理清代匠作则例中建 筑师傅历代相传的《营律大木做法》 、 《大木分法》 、 《小木分法》等手 抄本,1932年出版梁思成编订的《营造算例》 ,在《中国营造学社汇 刊》上分三次刊印[3]。为了着手研究《营造法式》 ,必须收集宋代建 筑的资料。1937年时有关宋代建筑的资料,有如凤毛麟角,梁思成、 林徽因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人, 决定到中国各地找寻中国古代建筑的 实例。在交通不便、兵荒马乱时代,他冒很大风险和妻子林徽因等一起,在十几年间,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 件从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 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 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善化寺 等,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山西五台山7月7日发现当时所知中 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佛光寺。他将这些重大的考察的结果, 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并为他日后注 释《营造法式》 ,和编写《中国建筑史》 ,准备良好的基础。 1936年梁思成与史坦因(Clarence Stein,美国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专 家)有所交流。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邀请他组建“中日友好协会”,他和全家撤退到后 方,先后在昆明和四川宜宾李庄定居,在此期间培养了许多建筑师, 并绘制了重点保护文物地图,提供美国援华飞行员,在轰炸敌后时注 意避开这些地点。在后方期间仍然考察了四川彭山汉朝崖墓。在盟军 对日本国土进行总攻击时, 梁思成透过美驻重庆办事处联络官布朗森 上校,陈述了保护京都、奈良古建筑的重要性,并提交了一份关于奈 良古建筑的图纸,以及这样一段见解:“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 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如奈良唐招提 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美军 接受了梁的建议,并请其助手在军用地图上标绘出区块,进而保护日 本古都免于原子弹轰炸。 奈良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纪 念日时, 《朝日新闻》特刊一文——奉为《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 《文汇报》2006.6.28李光羽文) 。关于梁思成保护京都免于盟军空袭 说法目前尚存争议, 日本 《朝日新闻》 记者古谷浩一经过调查后表示, 虽然“很难断定京都奈良免于轰炸就是因为梁思成的建议”, 但他的建 议对中日之间意义重大。 另据战争史研究第五期报道, 当时美国曼哈顿工程负责人格罗夫斯上 校( Leslie Groves )将由战略航空兵参谋长诺斯塔德准将( Lauris Norstad)拟定的即将被原子弹轰炸的日本城市的最终名单(小仓, 京都,广岛,新泻)提交给马歇尔将军时,遭到了陆军部长史汀生的 反对,史汀生在做菲律宾总督期间多次到过京都,对这座优雅美丽的 城市感情很深。史汀生称,京都对日本人民有巨大的感情价值和宗教 意义,由此将对战后重建日本带来很大困难,格罗夫斯则坚持京都是 最有价值的目标,因为别的日本城市大多已遭空袭破坏,大量人口和 设备迁往京都, 京都已是日本战时最重要的兵工生产中心, 是拥有100 万人口的巨大工业城市。史汀生找了杜鲁门总统,劝说他划掉京都的 名字,同时将其保留在禁止轰炸的城市名单上。[5]。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北平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创办营建(建 筑城市规划)学系,毕生志力教育工作。1949年在《文汇报》发表“清 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 1946年10月—1947年应邀作为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6],并获普林斯 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被指名作为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咨询委员 会的中华民国代表,在此期间和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等人 一起共事。和史坦因交流城市规划,将这些列为他日后研究课题。平津战役中,绘制北平古物保护的地图区块,避免受到炮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梁思成设计)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兼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 任, 主持了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 1950年和陈占祥发表 《关 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 (梁陈方案) 。他坚决主张保护 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 建高层建筑, 他的远见不能为那时代的人理解, 这些建议没有被采纳。 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和北京城墙(城墙在他去世后仍 然被拆毁) 。如果他的所有建议都被采纳,北京古城会成为世界上保 存最完好的古都和建筑博物馆, 北京城的发展也可以避免现在的极度 集中与拥挤。他所考察发现的许多古建筑,现在都成为当地引为自豪 的文化古迹。 他设计的唯一唐代风格的建筑作品是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纪念堂, 在他身后建成。 梁思成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作为“复古”的典型而被批判并抄家,其所收藏的 全部图书资料都被没收。 抄家者在其家中发现属于其早已去世的四弟 梁思忠的中正式军刀上刻有“中正赠” (中正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的 名讳) ,这也成了他的一大罪状。1972年,梁思成在贫病中去世。中 共在文革后宣布对梁思成恢复名誉。 梁思成从1930年开始着手研究《营造法式》 ,前后二十余年,在1963年完成《营造法式注释》初稿[8]。但因爆发文化大革命,出版被搁置, 直到1980年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遗稿才初次由清华大学营造法式 研究小组整理出版。 他在抗战期间的四川宜宾李庄以英文写成《图像中国建筑史》 ,但唯 一的一份原稿,失踪了三十多年,后经美国友人费慰梅( Wilma Fairbank 费正清夫人)多方追寻,终于在新加坡原封不动失而复得, 于198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后, 获美国出版联合会专业 学和术书籍金奖;中文本于1992年获中国出版协会奖。 家庭生活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林徽因,第二任妻子林洙,其儿为梁从诫,女儿为 梁再冰。 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 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按照其父梁启超的安排,赴欧洲参 观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在 协和医院生下其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 书房雅号。婚后夫妻二人致力于建筑事业。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 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身高 一米八,极富绅士气度。金岳霖在晚年回忆说,他还是通过徐志摩认 识林徽因的。林徽因一家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居住的时候,金岳霖 与林家比邻。梁氏夫妇的客厅有一扇小门,穿过“老金的小院子”到他的屋子, 而他常常穿过这扇门, 参加梁氏夫妇的聚会。 到星期六下午, 老金在家里和老朋友们聚会的时候, 梁氏夫妇就穿过他的小院子来参 加老金家的聚会。 据说金岳霖的生活很讲究, 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 每天早上 就给林徽因家送过去, 没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 这样交往久了, 两个人就互相有了爱慕之心。大概是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 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告诉他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 样办才好。 当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 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而林徽因,不仅没有离开他, 反而感动万分地对梁思成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 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梁思 成后来对他的第二个妻子林洙说,当时他和林徽因都哭了。后来林徽 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 是真正爱着你, 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 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我退出吧。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 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 裁。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 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曾跟林洙说过,作为徽因的丈夫,确实 有点累。梁思成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林洙问他关于金岳霖为了林徽 因终生不娶的故事。据林洙说,梁思成笑了笑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梁思成这样评价过林徽因之后,诙谐 地说: “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 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 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 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 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费正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文里回忆说:“我经常骑自行车或 坐人力车在天黑时到梁家去。红漆双扇大门深锁,佣人把庭院入口的 门闩打开, 我就径自穿过内花园去找徽因。 在客厅舒适的角落里坐下, 泡上两杯热茶, 我们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为对方保留的故事和想法讲出 来。我们有时分析比较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接着 就转向彼此在文学、艺术和冒险方面的许多共同兴趣,谈谈对方不认 识的朋友。” 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 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在他们之间,是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 沟通的基础。 关肇邺《忆梁先生对我的教诲》回忆说:“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 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时争得面红 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我在旁静听,极受教益。也常有某 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岗某窟、 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评 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 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 人生磨难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原本已经在学术研究领 域举步维艰的梁思成一下子被抛进命运的深渊, 不仅学术生命戛然而 止,而且人生之路也在无限的困惑和痛苦中走到了尽头。 善良的梁思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精心培养、视为儿女的学生 们居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凶神恶煞般的革命小将,并在“革命无罪、造 反有理”的声浪中,将斗争的矛头指向自己的师长们。“文革”开始不 久,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造反派们就贴出攻击梁思成的大字报——《梁 思成是彭真死党,是混进党内的大右派》 。在极度压抑的政治氛围中, 梁思成被勒令一遍又一遍“交待”自己的“罪行”。但由于没有按照造反 派的意思去歪曲事实, 他无论怎样一丝不苟地写材料, 也不会被通过, 只能一步一步加重“罪行”。7月的一天,已年逾六旬的梁思成被造反 派们从建筑系馆推了出来,胸前挂着一块巨大的黑牌子,上面用白字 写着“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梁思成”三个字还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梁思成踉踉跄跄地站在大门口,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直不起腰。 自从1923年的车祸之后,他的腰一度要靠穿“钢背心”来支撑。其 实,疼痛的又何止是身体呢?望着面前人头攒动的观看者,听着他们 发出的刺耳的哄笑,梁思成眼前恍惚了。这批斗与其说是肉体上的折 磨,不如说是精神上的侮辱,是对这位正直学者一生坚持的高尚人格 的粗暴践踏。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梁思成只要出门就必须挂 上那块黑牌子, 他在曾经熟悉但眼前陌生的清华校园中吃力地蹒跚而 行。工作干不了,工资停发了,住处也被勒令一搬再搬,最后全家老 少被赶到清华大学北院一间没有水暖供应的小平房中生活。 这样还远未达到造反派们的目的,梁思成的家成了他们肆意查抄、勒索的“反 动堡垒”。梁思成多年以来收藏的艺术珍品损失殆尽。为了保护梁思 成的文稿,包括《营造法式》的稿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林洙将 它们交给了保姆李阿姨--一位出身贫农的善良老人,最后使这些珍贵 的稿子逃脱劫难,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林洙说:“在文革中他遭到 了批判, 但是他说, 宁愿被打倒踏上千万只脚, 也要死在祖国大地上,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觉得他有点儿迂,因为很多人都跑了,但是他就 是这样坦然。”“梁先生说北京城是封建社会的博物馆,全面地反映了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情况,现在已经没有以前的味道 了。” 半个多世纪前,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主张 “从整体上对老北京进行保护”。然而方案没有被采纳。 半个多世纪后,当北京城里许多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已经在推土机 前灰飞烟灭,当人们为出行和堵车问题怨声载道时,当初的保护主张 再次被提起,被热议。


    相关文章

    近年林徽因传记写作及其研究理路

    作者:姚雅欣 齐鲁学刊 2005年04期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5)01-0115-03 作为一位集多种才华于一身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林徽因的学识.思想和人格魅力远 播今日,岁月的风 ...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是怎么做到的?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是怎么做到的? 48 收藏成功查看我的收藏>> [摘要]在日本的梁启超,则在这一时期为长女梁思顺延请了家教,以学习数理化,他甚至还在家里建了一个实验室,让孩子们在遇到想不通的 ...

    金岳霖的爱情守候

    年轻时的林徽因有美丽的容颜,美丽的情怀,美丽的才思,美丽的文字,她集才气.美质.傲骨于一体.连陪伴梁思成走过最后岁月的林洙女士也不由慨叹:"一举一动.一言一谈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 ...

    2010高考:人物传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阅读要领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考试要点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因而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1单列1个人物传记单元,并单独编辑了选修9<传 ...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教案

    篇一:2014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物传记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 ...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 陈立春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 ...

    林徽因与金岳霖

    冬天脚冷应该如何预防? 1.吃芝麻.花生.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可以帮助维生素B的吸收,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维生素E 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强肢体末梢儿的血液循环. 2.吃洋葱.辣椒等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 3 ...

    林徽因墓前[散文欣赏]

    一座小巧的坟墓平躺着,墓碑上是简简单单地几个字,没有主人的生平简介,没有立碑人的记载,不过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就已经说明了她的身份:这里埋着林徽因,一位诗人,母亲和建筑师."建筑师林徽因墓"普通的几个字却吸引了一个时 ...

    为什么中国现在没有大师

    中国现在为什么没有大师 但这篇并非读文章的有感,而是读跟帖的有感.既然文章都商榷了,索性连跟帖也一并有感一下.跟帖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的作用,二是为什么现在出不了大师.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用一个答案就可以回答. 中国有句老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