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框架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目标:

1、重点:(1)《共同纲领》的内容及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3)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2、难点:(1)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和职权

第一课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① 时间: ② 地点:

③ 通过文件 ,作用

④ 会议决定:⑴国名 ⑵首都 ,并改名 ⑶纪年方法

⑷ 代国歌 , 年正式定为国歌⑸国旗: ⑹ 在 建立 ,此碑为纪念 后牺牲的人民英雄 ⑺选举主席 ,副主席

⑤意义: 2、开国大典:

⑴政府委员会:①时间: ②地点: ③接受 为政府施政方针

④任命:总理兼外交部长 ,军委主席 ,解放军总司令 ⑵时间: ⑶地点:

⑷经过:① ② ③ ④ ⑤ ⑸宣告唯一合法政府是 ⑹意义

第二课时

3、西藏和平解放:

⑴进军西藏时间 ,( )的胜利,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⑵和平解放时间 ⑶解放方式 ⑷谈判代表: ⑸意义:

第二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学习目标:

1、重点:①抗美援朝:这场战争的胜负影响到新中国安全和亚洲乃至世界政治力量的格局,关系到国内已起步的经济建设和土地改革能否顺利完成。 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占中国人口绝大都数的农民真正当家做主人,在农村铲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至关重要。 2、难点:理解整顿经济秩序和土地改革涉及的一些财经知识和专业术语。

第一课时

1、列举建国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有: ⑴经济上: ⑵军事上: ⑶外交上: ⑷政治上: 2、整顿经济秩序:

⑴措施:① ② ③ ④ ⑵结果: ⑶意义:

⑷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不亚于淮海战役”的是 3、抗美援朝: ⑴主要原因: ⑵目的: ⑶起止时间: ⑷参战部队: ⑸司令员: ⑹开始标志: ⑺著名战役:

⑻英雄任务:①一级战斗英雄 事迹

②特级战斗英雄 事迹 ⑼结束标志:

⑽意义:①政治: ②思想: ③外交: ④经济:

⑾文艺作品:①歌曲 、 ②电影 、 ③文学作品

⑿取胜的主要原因:① ② ③

⒀结合有关史实,针对美国称霸世界企图,谈谈感想

第二课时

4、土地改革: ⑴起止时间:

⑵主要内容:① ② ⑶法律依据(开始标志): ⑷结果:

⑸意义:① ② ④ ⑤ 5、排列顺序:⑴新中国成立(1949.10.1) ⑵整顿经济秩序

⑶土地改革开始(1950.6) ⑷抗美援朝(1950、10)

(5)西藏和平解放(1951.5)

第三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学习目标:

1、重点: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标志着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②1954年宪法的制定:这部宪法总结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方向与道路。

2、 难点: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涉及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别,需加以区别。

第一课时

1、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含义: ⑵时期:

⑶过渡总路线(指导思想、基本内容) 。 简称: ⑷总路线的主体是: 2、第一个五年计划: ⑴简称: ⑵时间: ⑶目的:

⑷基本任务(内容)

⑸成就:① ②

③ ⑤

⑹意义(作用):① ②

⑺实现( )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课时

3、三大改造(经济变革) ⑴内容: ⑵实质:

⑶途径(方式):农业、手工业 ;

资本主义工商业 、 。 ⑷完成时间: ⑸意义:

⑹①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的是(三大改造) ②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④建国后的两次所有制变革是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变革): ⑴时间: ⑵颁布会议: ⑶性质: ⑷意义:

⑸在 时期颁布的

第四课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习目标:

1、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造成的历史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2、难点: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未能及时纠正失误的原因。

第一课时

背景:

时期:1956—1966十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66) 中共八大: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 ,经济建设强调 、 。 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⑴时间: ⑵内容:

⑶评价:优 缺 ⑷总路线指导下的①两个错误: 、 ②出现错误的根源(原因): ③启示:

2、大跃进: ⑴指导思想: ⑵特点:

⑶内容表现:农业上 ,工业上 ,核心内容 ⑷过程:首先在 发动起来,而后扩展到 领域 ⑸后果:

第二课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时间:

⑵原则: ⑶表现: ⑷特点: ⑸后果:

⑹实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⑺人民公社化由 转变而来 4、国民经济的调整:

⑴国民经济困难原因:①

② ③

⑵开始时间: ⑶八字方针: ⑷结果:

⑸“七千人大会”内容

第五课 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

学习目标:

1、重点:1956—1966年,我国在工农业建设和科技进步方面的成就;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事迹及精神。

2、难点:如何由人及史,以点带面,反映1956—1966年间我国人民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业绩。

第一课时

1、“铁人”王进喜(工业战线): ⑴石油大会战:①地点: ②意义: ⑵王进喜:①事迹: ②精神:

2、“两弹元勋”邓稼先(科技战线): ⑴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⑵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⑶两弹成功爆炸的意义:

⑷邓稼先:①主要事迹: ②精神:

第二课时

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农业): ⑴工作地区: ⑵主要事迹: ⑶评价:

3、列举在1956—1966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被誉为“共和国脊梁”的代表人物、称号、主要事迹、精神。

第六课 “文化大革命”

学习目标:

1、重点:“文化大革命”的危害: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2、难点:“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历史教训。

第一课时

1、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段: 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⑴原因:①主要原因: ②根本原因: ⑵目的: ⑶性质:

⑷开始的标志: 3、全面夺权,全面内战: ⑴开始:(上海夺权) ⑵发展:(“一月革命”风暴) ⑶扩大:(全面内战)

⑷抗战:(二月逆流)实质:

⑸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升级,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的是

第二课时

4、文化大革命结束:

⑴文化大革命中两个反革命集团是 、

⑵林彪叛逃事件:又称 ,客观上宣告了 ⑶全面调整工作:①目的: ②人物: ③成果:

⑷为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的运动是

⑸文革中最大的冤案是:

⑹文革结束的标志: 5、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教训:

6、 文革与大跃进的关系,二者的共同影响:

7、 列举文革中出现的几个事件(5个):

第七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

学习目标:

1、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难点:正确把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五大的内容。

第一课时

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⑴背景:

⑵思想基础:

⑶ 揭开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⑷时间: 地点:

⑸内容:① ②

⑹意义:

⑺① (会议)形成了以 (人物)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②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是

第二个转折意义的会议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⑴中共十二大:

① 时间:

② 内容:

③ 意义:

④ 改革开放提出是在 会议,全面展开是在 会议 ⑵中共十三大:

① 时间: ④

② 内容:

③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简括为

(比较: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④“三步走”战略:

⑤意义:

第二课时

3、 南方谈话:

⑴时间:

⑵人物:

⑶内容:

⑷意义:

⑸城市:

4、 中共十四大:

⑴时间:

⑵内容:

5、 中共十五大:

⑴时间:

⑵对邓小平的评价:

⑶内容:

⑷意义:

6、 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二大会议提出,十三大会议初步形成,十五大会议最终确立。

7、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

“春天”指十一届三中全会;“老人”指邓小平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了诗篇。 .........

“春天”指南方谈话;“老人”指邓小平;“写下了诗篇”指南方谈话,进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第八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学习目标:

1、重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和自主性,促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

乡镇企业提供了人员、原料和市场,为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2、难点:城乡改革涉及生产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等经

济、行政方面的政策和术语,不易理解。

第一课时

1、 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 掀起,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⑵开始时间:

⑶开始地区: ,先行者

⑷主要形式:

⑸内容(内涵):在 前提下,经营方式改为 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 ⑹意义:

⑺评价:

⑻“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是 (政策)

下生产品的分配方式

2、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⑴意义:

⑵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路是

②在农村改革中,最能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是

第二课时

3、 国有企业改革:

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⑵原因:

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

⑷①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②改革的三个阶段: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⑸①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最好方法:

②企业经营责任制的两种形式:

③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

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启示:

5、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业政策的调整:

第九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学习目标:

1、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创设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特区作为开放的窗口,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以后进一步的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难点:理解与对外开放有关的投资、金融、贸易等专门知识。

第一课时

一、在对内改革的同时, 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

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⑴经济特区:①首先开放的时间 ,城市 ②后来增设的时间 ,城市 ③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大的是 ,被外国人誉为“一夜

崛起的城市”是

④作用:

⑵ 个沿海开放城市: 、 、 、 ⑶经济开放区: 、 、 、 ⑷对外开放格局是

① 特点:

② 地理位置特点:

③ 突破口是:

第二课时

2、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⑴目的:把上海建成:①三个中心: ②一个龙头: ⑵时间:

⑶意义: 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

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⑴原因: ,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⑵时间:

⑶简称: ,缩写 ,总部位于 ⑷意义:

⑸地位:

⑹ 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4、近代的开放与现代的开放有何不同?

第十课 民主法制建设

学习目标:

1、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和历程。

2、难点:理解法律知识和专门术语。

第一课时

一、背景: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革”时期,刘少奇被迫害而死,从根本上说明了 。 后,我国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

二、1、依法治国:

⑴目的:

⑵具体措施:在 ,把 写进宪法,并作为一项

2、建立以 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⑴ 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 、 ,标志着

⑵ 年4月,通过并颁布 ,并于 年施行。

第二课时

3、 村民自治:

⑴ 年后,全国各地普遍废除了“政社合一”的 建立

⑵ 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

⑶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

⑷村民自治适应地区

⑸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是

(6)评价:实行村民自治,实践证明它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对经济建设有什么意义?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学习目标:

1、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

一、国家对各民族的基本政策 、 、 、 二、1、民族政策 、 :

⒈民族分布特点:

⒉民族政策具体措施:⑴政治:

⑵经济:

⑶习俗:

⑷文教:

⒊意义:

⒋ 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以前,西藏是一个 、 的 社会, 年实行 后,西藏彻底废除了 , 昔日百万农奴和奴隶成了新社会的主人。

第二课时

2、民族制度:

⒈性质:

⒉目的:

⒊内容(含义):

⒋前提:①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 、 三级,②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 、 、 。其中第一个(最早)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最大的是 , 最小的是 。

⒌意义:

3、 各民族共同繁荣:

⒈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发展的区别:

前:政治上:

经济上:

后:政治上:

经济上具体措施:①

⒉结果:①

第十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习目标:

1、 重点: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港澳回归和治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问题。

第一课时

一、“一国两制”构想:

⒈目的:

⒉提出时间:

⒊提出人:

⒋出发点:

⒌基本内涵:

⒍意义:①

⒎评价: ⒏①“一国两制”的构想第一次成功的实践是香港回归

②“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⒈香港回归:

⑴背景:1842年《 》割香港岛,长期被 国占领。——割让原因 ⑵过程:①1984年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

②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③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是

④区旗

⑶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实现香港回归?

⒉澳门回归:

⑴背景:澳门长期被 占领

⑵过程:①1987年,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

②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③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④区旗

⒊港澳回归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三、台湾问题:

⒈背景:①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

②分离

③回归

④ 分离

⒉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宣布争取用 统一祖国

⒊两岸关系缓和:①表现:

②原因:

③意义:

⒋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原则

⒌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①有利因素:

②不利因素:

⒍你对两岸关系(台湾问题)的认识(看法):

四、港、澳、台问题在实质上是否一致?

第十四课 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学习目标:

1、 重点:人民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2、 难点:了解一些军事术语、武器性能。

第一课时

一、海、空军的建立:

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在 宣告成立

⒉①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的标志是 年 在 成立 ②( )( )与( )相继成立,人民海军建设初具规模。

③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 ,在 宣告中国海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⒊ 年,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飞行中队 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⒋海、空军建立的意义:

二、导弹部队的的建立和发展:

⒈目的:

⒉被命名为“二炮”的是 ,地位

⒊人民解放军中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

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形成的战略防御体系是

⒌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原则 承诺

第二课时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⒈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两条强军之路(途径)是 、 ⒉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三个目标 、 、

⒊ 是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⒋意义:

四、各历史时期的人民军队名称: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工农红军

2、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

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

五、1、人民海军建军时间:1949.4

2、人民空军建立时间:1949.11

3、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1966.7

六、军种的增加顺序:陆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

第十五课 新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

1、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2、 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

第一课时

一、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⑴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⑵新中国的外交原则:

⑶内容:

⑷意义:

⑸①1953年, 和 两国,在关于 问题时首次提出

② 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⑴时间:

⑵地点:

⑶参与国家:

⑷中国领导人:

⑸性质(特点):

⑹方针(原则):

⑺精神:

⑻意义:

⑼ 为新中国的外交开辟了新的天地。

3、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时间:

⑵会议:

⑶原因:

⑷意义:

⑸图片“开怀大笑”说明了

第二课时

4、1972年,中日建交

5、1979年,中美建交:

⑴过程:①

⑵意义:

⑶① 打开了中美之间的友好往来的闸门。 ②“历史性握手”改变世界的一周指 。 ③ 表示中美两国开始步入关系正常轨道。 ④ 奠定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⑤ 中美正式建交

⑷①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 。

②中美建交三原则 ③《建交公报》中承认(美国的立场)

⑸你认为未来两国的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

⑹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关系正常化给你的启示?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怎样巨大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三、列举与周恩来相关的事件:

第十六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重点: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

2、难点:恐怖主义、双边和多边领域、冷战思维等外交术语较难理解。

第一课时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新特点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 的发展趋势, 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局势呈现出 的特点。

2、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二、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亚太经合组织:①成立时间:

②简称:

③性质:

2、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①加入时间:

②原则:

③重要活动:

3、① 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② 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二课时

三、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成立时间:

2、成员国:

3、性质:

4、上海合作组织是

四、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

1、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2、影响:

五、列举世纪交替之际的外交成就: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

1、重点:“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863”计划。

2、难点:对科技术语的理解。

第一课时

列举建国后我国重大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原子能领域):

⑴两弹指 和 ,核弹包括 和

⑵研制目的:

⑶研制成功时间:① 年,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② 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③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⑷意义:

2、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航空领域):

⑴ 是衡量一个国家空间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⑵① 年,我国正式开始研制人造卫星

②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标志着 ③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 ,1981年,成功发射

二、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生物领域):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第二课时

三、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农业领域):

⑴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被誉为 ⑵特点:

⑶意义:

⑷ ,在理论上否定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观点

四、“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计算机领域):

⑴时间:

⑵提出者:

⑶核心内容:

⑷名称由来:

⑸ 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 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 产业到2000年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四、启示:

第十九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重点: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2、难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第一课时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

⒉ 把教育基础纳入法制轨道,开始依法实施 ⒊1983年 提出“三个方向”,具体内容是 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一项工程是

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 ”战略,明确提出要把 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⒍1986年开始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到2001年看,收到的效果是 ⒎义务教育普及的意义:

⒏义务教育的难点在:

第二课时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⒈新中国成立初期:

⒉文革时期 。 年,在 的主持下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 ⒊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 的需求(改革目的)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 、 、 、 ⒋新时期,形成 、 、 、 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 和 为实施 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概括科技、经济、教育三者的关系:

第二十课 文化艺术和体育

学习目标:

1、重点:新中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2、难点:①本课内容丰富,人物事迹多,较难记忆。②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深深地渗透着历史发展的印迹。

第一课时

一、文化艺术的繁荣:

⒈文化大革命前(五六十年代):

⑴指导方针

⑵优秀作品: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是20世纪中国文艺经典之作 ②电影 、

③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是 ④第一部彩色电影戏剧片

⒉文化大革命期间

⒊改革开放后:⑴由复苏走向 ,在创作题材上呈现的趋势是 ⑵优秀作品:①京剧:

②电影: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背景: 年,中国恢复在 的合法席位, 年,中国重返奥委会。

2、列举新中国体育界的第一:

⑴建国初期:①第一个世界冠军

②第一个男子世界纪录

③第一个女子世界纪录 ,被誉为“宣告中国体育运动

春天降临的一只燕子”

④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⑵改革开放后:①第一枚奥运金牌 ,项目

②第一枚奥运三大球金牌

③第一枚奥运田径金牌 ,被誉为“东方神鹿” ④亚洲人奥运会田径短道比赛第一枚金牌

⑤ 年,北京申奥成功

⑥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 年,举办 届

第二课时

三、3、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实现“零的突破”是在 地方举行的第 届 夏季奥运会。

4、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是在 奥运会,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5、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指导方针

6、从中国重返奥运会到2008年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历时 年

7、我国的 项目在世界体坛保持领先水平

8、他被称为“亚洲飞人” ,他来自上海,转战美国,NBA赛场上

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第二十一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学习目标:

1、重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其意义。

2、难点: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专用名词和具体操作环节较难理解。

第一课时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 的就业制度,解决了 问题。

2、改革开放后:

①改革:通过 和 ,最后过渡到 。

目的

②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 、

③法律保障: ,从法律上保障了 、 的权利。 ④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成果: 、 、

3、① 在 的试行和推广,标志着我国就业管理体制的改

革已由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

②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 ,是人才竞争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发

展的需要。

③ 和 ,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调节渠道。 ④就业制度的改革对人们的影响有哪些?

第二课时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 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

制定了关于 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作用

3、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保障制度:

①原因:

②改革方向:

③改革目的:

④改革成果:

⑤主要特点:

4、改革后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实行 与 相结合的模式 (简称 )

4、 意义:

第二十二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1、 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 难点: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从贫困到小康(物质生活):

1、新中国刚成立:⑴生活状况:

⑵原因:

2、改革开放前:⑴生活状况:

⑵原因:

3、改革开放后:⑴生活状况:

⑵原因:

4、变化原因:

证明了:

5、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展趋势:

第二课时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生活):

1、主要原因:

2、主要表现:⑴ 的增多;

⑵ 及 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 ⑶人们更多关注 , 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展现了生活的 与

3、文化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是在 之后(时间)

4、⑴ 是看得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审美潮流

⑵改革开放后 、 成为新时尚

5、“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出现在

三、1、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

2、票证产生的时间 ,原因

3、票证结束的时间 ,原因

4、改革开放后的衣食住行用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目标:

1、重点:(1)《共同纲领》的内容及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3)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2、难点:(1)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和职权

第一课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① 时间: ② 地点:

③ 通过文件 ,作用

④ 会议决定:⑴国名 ⑵首都 ,并改名 ⑶纪年方法

⑷ 代国歌 , 年正式定为国歌⑸国旗: ⑹ 在 建立 ,此碑为纪念 后牺牲的人民英雄 ⑺选举主席 ,副主席

⑤意义: 2、开国大典:

⑴政府委员会:①时间: ②地点: ③接受 为政府施政方针

④任命:总理兼外交部长 ,军委主席 ,解放军总司令 ⑵时间: ⑶地点:

⑷经过:① ② ③ ④ ⑤ ⑸宣告唯一合法政府是 ⑹意义

第二课时

3、西藏和平解放:

⑴进军西藏时间 ,( )的胜利,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⑵和平解放时间 ⑶解放方式 ⑷谈判代表: ⑸意义:

第二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学习目标:

1、重点:①抗美援朝:这场战争的胜负影响到新中国安全和亚洲乃至世界政治力量的格局,关系到国内已起步的经济建设和土地改革能否顺利完成。 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占中国人口绝大都数的农民真正当家做主人,在农村铲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对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至关重要。 2、难点:理解整顿经济秩序和土地改革涉及的一些财经知识和专业术语。

第一课时

1、列举建国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有: ⑴经济上: ⑵军事上: ⑶外交上: ⑷政治上: 2、整顿经济秩序:

⑴措施:① ② ③ ④ ⑵结果: ⑶意义:

⑷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不亚于淮海战役”的是 3、抗美援朝: ⑴主要原因: ⑵目的: ⑶起止时间: ⑷参战部队: ⑸司令员: ⑹开始标志: ⑺著名战役:

⑻英雄任务:①一级战斗英雄 事迹

②特级战斗英雄 事迹 ⑼结束标志:

⑽意义:①政治: ②思想: ③外交: ④经济:

⑾文艺作品:①歌曲 、 ②电影 、 ③文学作品

⑿取胜的主要原因:① ② ③

⒀结合有关史实,针对美国称霸世界企图,谈谈感想

第二课时

4、土地改革: ⑴起止时间:

⑵主要内容:① ② ⑶法律依据(开始标志): ⑷结果:

⑸意义:① ② ④ ⑤ 5、排列顺序:⑴新中国成立(1949.10.1) ⑵整顿经济秩序

⑶土地改革开始(1950.6) ⑷抗美援朝(1950、10)

(5)西藏和平解放(1951.5)

第三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学习目标:

1、重点: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标志着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②1954年宪法的制定:这部宪法总结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方向与道路。

2、 难点: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涉及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别,需加以区别。

第一课时

1、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含义: ⑵时期:

⑶过渡总路线(指导思想、基本内容) 。 简称: ⑷总路线的主体是: 2、第一个五年计划: ⑴简称: ⑵时间: ⑶目的:

⑷基本任务(内容)

⑸成就:① ②

③ ⑤

⑹意义(作用):① ②

⑺实现( )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课时

3、三大改造(经济变革) ⑴内容: ⑵实质:

⑶途径(方式):农业、手工业 ;

资本主义工商业 、 。 ⑷完成时间: ⑸意义:

⑹①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的是(三大改造) ②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 ④建国后的两次所有制变革是土地改革、三大改造。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变革): ⑴时间: ⑵颁布会议: ⑶性质: ⑷意义:

⑸在 时期颁布的

第四课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习目标:

1、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造成的历史影响及其历史教训。

2、难点: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未能及时纠正失误的原因。

第一课时

背景:

时期:1956—1966十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66) 中共八大: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 ,经济建设强调 、 。 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⑴时间: ⑵内容:

⑶评价:优 缺 ⑷总路线指导下的①两个错误: 、 ②出现错误的根源(原因): ③启示:

2、大跃进: ⑴指导思想: ⑵特点:

⑶内容表现:农业上 ,工业上 ,核心内容 ⑷过程:首先在 发动起来,而后扩展到 领域 ⑸后果:

第二课时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时间:

⑵原则: ⑶表现: ⑷特点: ⑸后果:

⑹实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⑺人民公社化由 转变而来 4、国民经济的调整:

⑴国民经济困难原因:①

② ③

⑵开始时间: ⑶八字方针: ⑷结果:

⑸“七千人大会”内容

第五课 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

学习目标:

1、重点:1956—1966年,我国在工农业建设和科技进步方面的成就;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的事迹及精神。

2、难点:如何由人及史,以点带面,反映1956—1966年间我国人民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业绩。

第一课时

1、“铁人”王进喜(工业战线): ⑴石油大会战:①地点: ②意义: ⑵王进喜:①事迹: ②精神:

2、“两弹元勋”邓稼先(科技战线): ⑴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⑵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⑶两弹成功爆炸的意义:

⑷邓稼先:①主要事迹: ②精神:

第二课时

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农业): ⑴工作地区: ⑵主要事迹: ⑶评价:

3、列举在1956—1966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被誉为“共和国脊梁”的代表人物、称号、主要事迹、精神。

第六课 “文化大革命”

学习目标:

1、重点:“文化大革命”的危害: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2、难点:“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历史教训。

第一课时

1、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段: 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⑴原因:①主要原因: ②根本原因: ⑵目的: ⑶性质:

⑷开始的标志: 3、全面夺权,全面内战: ⑴开始:(上海夺权) ⑵发展:(“一月革命”风暴) ⑶扩大:(全面内战)

⑷抗战:(二月逆流)实质:

⑸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升级,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的是

第二课时

4、文化大革命结束:

⑴文化大革命中两个反革命集团是 、

⑵林彪叛逃事件:又称 ,客观上宣告了 ⑶全面调整工作:①目的: ②人物: ③成果:

⑷为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的运动是

⑸文革中最大的冤案是:

⑹文革结束的标志: 5、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和教训:

6、 文革与大跃进的关系,二者的共同影响:

7、 列举文革中出现的几个事件(5个):

第七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

学习目标:

1、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难点:正确把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五大的内容。

第一课时

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⑴背景:

⑵思想基础:

⑶ 揭开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⑷时间: 地点:

⑸内容:① ②

⑹意义:

⑺① (会议)形成了以 (人物)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②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是

第二个转折意义的会议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⑴中共十二大:

① 时间:

② 内容:

③ 意义:

④ 改革开放提出是在 会议,全面展开是在 会议 ⑵中共十三大:

① 时间: ④

② 内容:

③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简括为

(比较: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④“三步走”战略:

⑤意义:

第二课时

3、 南方谈话:

⑴时间:

⑵人物:

⑶内容:

⑷意义:

⑸城市:

4、 中共十四大:

⑴时间:

⑵内容:

5、 中共十五大:

⑴时间:

⑵对邓小平的评价:

⑶内容:

⑷意义:

6、 邓小平理论在中共十二大会议提出,十三大会议初步形成,十五大会议最终确立。

7、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

“春天”指十一届三中全会;“老人”指邓小平

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了诗篇。 .........

“春天”指南方谈话;“老人”指邓小平;“写下了诗篇”指南方谈话,进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第八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学习目标:

1、重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措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和自主性,促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

乡镇企业提供了人员、原料和市场,为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

2、难点:城乡改革涉及生产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等经

济、行政方面的政策和术语,不易理解。

第一课时

1、 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 掀起,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⑵开始时间:

⑶开始地区: ,先行者

⑷主要形式:

⑸内容(内涵):在 前提下,经营方式改为 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 ⑹意义:

⑺评价:

⑻“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是 (政策)

下生产品的分配方式

2、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⑴意义:

⑵①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路是

②在农村改革中,最能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是

第二课时

3、 国有企业改革:

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⑵原因:

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

⑷①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②改革的三个阶段: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⑸①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最好方法:

②企业经营责任制的两种形式:

③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

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启示:

5、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业政策的调整:

第九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学习目标:

1、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创设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特区作为开放的窗口,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以后进一步的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难点:理解与对外开放有关的投资、金融、贸易等专门知识。

第一课时

一、在对内改革的同时, 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

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⑴经济特区:①首先开放的时间 ,城市 ②后来增设的时间 ,城市 ③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大的是 ,被外国人誉为“一夜

崛起的城市”是

④作用:

⑵ 个沿海开放城市: 、 、 、 ⑶经济开放区: 、 、 、 ⑷对外开放格局是

① 特点:

② 地理位置特点:

③ 突破口是:

第二课时

2、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⑴目的:把上海建成:①三个中心: ②一个龙头: ⑵时间:

⑶意义: 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

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⑴原因: ,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⑵时间:

⑶简称: ,缩写 ,总部位于 ⑷意义:

⑸地位:

⑹ 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4、近代的开放与现代的开放有何不同?

第十课 民主法制建设

学习目标:

1、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和历程。

2、难点:理解法律知识和专门术语。

第一课时

一、背景: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革”时期,刘少奇被迫害而死,从根本上说明了 。 后,我国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

二、1、依法治国:

⑴目的:

⑵具体措施:在 ,把 写进宪法,并作为一项

2、建立以 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⑴ 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 、 ,标志着

⑵ 年4月,通过并颁布 ,并于 年施行。

第二课时

3、 村民自治:

⑴ 年后,全国各地普遍废除了“政社合一”的 建立

⑵ 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

⑶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 、

⑷村民自治适应地区

⑸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是

(6)评价:实行村民自治,实践证明它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对经济建设有什么意义?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学习目标:

1、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

一、国家对各民族的基本政策 、 、 、 二、1、民族政策 、 :

⒈民族分布特点:

⒉民族政策具体措施:⑴政治:

⑵经济:

⑶习俗:

⑷文教:

⒊意义:

⒋ 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以前,西藏是一个 、 的 社会, 年实行 后,西藏彻底废除了 , 昔日百万农奴和奴隶成了新社会的主人。

第二课时

2、民族制度:

⒈性质:

⒉目的:

⒊内容(含义):

⒋前提:①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 、 三级,②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 、 、 。其中第一个(最早)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最大的是 , 最小的是 。

⒌意义:

3、 各民族共同繁荣:

⒈新中国成立前后少数民族发展的区别:

前:政治上:

经济上:

后:政治上:

经济上具体措施:①

⒉结果:①

第十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习目标:

1、 重点:简述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难点:概述“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港澳回归和治理台湾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问题。

第一课时

一、“一国两制”构想:

⒈目的:

⒉提出时间:

⒊提出人:

⒋出发点:

⒌基本内涵:

⒍意义:①

⒎评价: ⒏①“一国两制”的构想第一次成功的实践是香港回归

②“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⒈香港回归:

⑴背景:1842年《 》割香港岛,长期被 国占领。——割让原因 ⑵过程:①1984年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

②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③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是

④区旗

⑶中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实现香港回归?

⒉澳门回归:

⑴背景:澳门长期被 占领

⑵过程:①1987年,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

②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③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④区旗

⒊港澳回归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三、台湾问题:

⒈背景:①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

②分离

③回归

④ 分离

⒉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宣布争取用 统一祖国

⒊两岸关系缓和:①表现:

②原因:

③意义:

⒋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原则

⒌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①有利因素:

②不利因素:

⒍你对两岸关系(台湾问题)的认识(看法):

四、港、澳、台问题在实质上是否一致?

第十四课 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学习目标:

1、 重点:人民海军、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2、 难点:了解一些军事术语、武器性能。

第一课时

一、海、空军的建立:

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在 宣告成立

⒉①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的标志是 年 在 成立 ②( )( )与( )相继成立,人民海军建设初具规模。

③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 ,在 宣告中国海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⒊ 年,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飞行中队 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⒋海、空军建立的意义:

二、导弹部队的的建立和发展:

⒈目的:

⒉被命名为“二炮”的是 ,地位

⒊人民解放军中担负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

⒋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形成的战略防御体系是

⒌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原则 承诺

第二课时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⒈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两条强军之路(途径)是 、 ⒉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三个目标 、 、

⒊ 是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⒋意义:

四、各历史时期的人民军队名称: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工农红军

2、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

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

五、1、人民海军建军时间:1949.4

2、人民空军建立时间:1949.11

3、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建立时间:1966.7

六、军种的增加顺序:陆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

第十五课 新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

1、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2、 难点:中美关系的演变。

第一课时

一、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⑴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⑵新中国的外交原则:

⑶内容:

⑷意义:

⑸①1953年, 和 两国,在关于 问题时首次提出

② 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⑴时间:

⑵地点:

⑶参与国家:

⑷中国领导人:

⑸性质(特点):

⑹方针(原则):

⑺精神:

⑻意义:

⑼ 为新中国的外交开辟了新的天地。

3、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⑴时间:

⑵会议:

⑶原因:

⑷意义:

⑸图片“开怀大笑”说明了

第二课时

4、1972年,中日建交

5、1979年,中美建交:

⑴过程:①

⑵意义:

⑶① 打开了中美之间的友好往来的闸门。 ②“历史性握手”改变世界的一周指 。 ③ 表示中美两国开始步入关系正常轨道。 ④ 奠定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⑤ 中美正式建交

⑷①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 。

②中美建交三原则 ③《建交公报》中承认(美国的立场)

⑸你认为未来两国的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

⑹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关系正常化给你的启示?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怎样巨大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三、列举与周恩来相关的事件:

第十六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重点: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

2、难点:恐怖主义、双边和多边领域、冷战思维等外交术语较难理解。

第一课时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新特点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呈现出 的发展趋势, 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局势呈现出 的特点。

2、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二、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亚太经合组织:①成立时间:

②简称:

③性质:

2、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①加入时间:

②原则:

③重要活动:

3、① 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② 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二课时

三、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成立时间:

2、成员国:

3、性质:

4、上海合作组织是

四、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

1、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2、影响:

五、列举世纪交替之际的外交成就: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

1、重点:“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863”计划。

2、难点:对科技术语的理解。

第一课时

列举建国后我国重大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原子能领域):

⑴两弹指 和 ,核弹包括 和

⑵研制目的:

⑶研制成功时间:① 年,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② 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③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⑷意义:

2、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航空领域):

⑴ 是衡量一个国家空间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⑵① 年,我国正式开始研制人造卫星

②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标志着 ③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 ,1981年,成功发射

二、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生物领域):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第二课时

三、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农业领域):

⑴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被誉为 ⑵特点:

⑶意义:

⑷ ,在理论上否定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无优势”的观点

四、“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计算机领域):

⑴时间:

⑵提出者:

⑶核心内容:

⑷名称由来:

⑸ 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 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 产业到2000年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四、启示:

第十九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重点: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2、难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第一课时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提出的教育方针是

⒉ 把教育基础纳入法制轨道,开始依法实施 ⒊1983年 提出“三个方向”,具体内容是 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一项工程是

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 ”战略,明确提出要把 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⒍1986年开始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到2001年看,收到的效果是 ⒎义务教育普及的意义:

⒏义务教育的难点在:

第二课时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⒈新中国成立初期:

⒉文革时期 。 年,在 的主持下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 ⒊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 的需求(改革目的)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 、 、 、 ⒋新时期,形成 、 、 、 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 和 为实施 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概括科技、经济、教育三者的关系:

第二十课 文化艺术和体育

学习目标:

1、重点:新中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2、难点:①本课内容丰富,人物事迹多,较难记忆。②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深深地渗透着历史发展的印迹。

第一课时

一、文化艺术的繁荣:

⒈文化大革命前(五六十年代):

⑴指导方针

⑵优秀作品: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是20世纪中国文艺经典之作 ②电影 、

③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是 ④第一部彩色电影戏剧片

⒉文化大革命期间

⒊改革开放后:⑴由复苏走向 ,在创作题材上呈现的趋势是 ⑵优秀作品:①京剧:

②电影: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背景: 年,中国恢复在 的合法席位, 年,中国重返奥委会。

2、列举新中国体育界的第一:

⑴建国初期:①第一个世界冠军

②第一个男子世界纪录

③第一个女子世界纪录 ,被誉为“宣告中国体育运动

春天降临的一只燕子”

④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

⑵改革开放后:①第一枚奥运金牌 ,项目

②第一枚奥运三大球金牌

③第一枚奥运田径金牌 ,被誉为“东方神鹿” ④亚洲人奥运会田径短道比赛第一枚金牌

⑤ 年,北京申奥成功

⑥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 年,举办 届

第二课时

三、3、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实现“零的突破”是在 地方举行的第 届 夏季奥运会。

4、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是在 奥运会,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5、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指导方针

6、从中国重返奥运会到2008年举办北京夏季奥运会,历时 年

7、我国的 项目在世界体坛保持领先水平

8、他被称为“亚洲飞人” ,他来自上海,转战美国,NBA赛场上

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第二十一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学习目标:

1、重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其意义。

2、难点: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专用名词和具体操作环节较难理解。

第一课时

一、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 的就业制度,解决了 问题。

2、改革开放后:

①改革:通过 和 ,最后过渡到 。

目的

②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 、

③法律保障: ,从法律上保障了 、 的权利。 ④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成果: 、 、

3、① 在 的试行和推广,标志着我国就业管理体制的改

革已由宏观层面进入微观层面。

②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 ,是人才竞争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发

展的需要。

③ 和 ,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调节渠道。 ④就业制度的改革对人们的影响有哪些?

第二课时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 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2、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

制定了关于 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作用

3、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保障制度:

①原因:

②改革方向:

③改革目的:

④改革成果:

⑤主要特点:

4、改革后的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实行 与 相结合的模式 (简称 )

4、 意义:

第二十二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1、 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 难点: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从贫困到小康(物质生活):

1、新中国刚成立:⑴生活状况:

⑵原因:

2、改革开放前:⑴生活状况:

⑵原因:

3、改革开放后:⑴生活状况:

⑵原因:

4、变化原因:

证明了:

5、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展趋势:

第二课时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精神生活):

1、主要原因:

2、主要表现:⑴ 的增多;

⑵ 及 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 ⑶人们更多关注 , 受到重视。

⑷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展现了生活的 与

3、文化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是在 之后(时间)

4、⑴ 是看得见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审美潮流

⑵改革开放后 、 成为新时尚

5、“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出现在

三、1、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

2、票证产生的时间 ,原因

3、票证结束的时间 ,原因

4、改革开放后的衣食住行用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课程纲要

    七年级道德与法制下学期<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 设计教师 :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年级下册 设计日期:2017年2月 适用年级:七年级第二学期 授课时间:20课时 欲达到的课程目标: 七年 ...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A卷

    教师:周远根(陆郎中学) emis账户:10823,密码:62855147gz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检测(A卷) 一.选择题(25题,每题1分,共25分) 1.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 ...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介绍

    作者:单晓红 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版 2004年08期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的要求,力图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 ...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框架复习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框架复习 第七章 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物体间有相互作用⎪ ⎨⎪ ⎪力的性质( 相互性.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 ⎪力的作用效果(两种) ⎪⎩ ⎪ ⎧⎪ ⎪ ...

    五年级下册数学作业

    分层走班作业 1. 用一根长36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框架,在框架外面全部糊上白纸,需要白纸多少平方厘米? 2.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3.有一根长52厘米的铁丝,恰好 ...

    初一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备课资料 课前问题征集 ...

    五年级下册数学竞赛题

    班级: 五年级下册数学竞赛题 一.填空.(20分) 1.40分=( )时 2500毫升=( )升 2.如果自然数C是B的5倍,则B与C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约数是( ). 1 3.分数单位是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 ...

    2014年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序号填入下表对应的题号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29岁的华北军区乐队队长罗浪指挥200名军乐队 ...

    二年级数学下册 平行四边形教案 北师大版

    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长方形框架.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教师演示:出示长方形框架 这是什么图形,然后拉动,变 ...

    五年级数学下册应用题

    解决问题. 1.用36厘米长的铁丝做成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把两块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所有棱长的和是100厘米,它的高是7厘米,这个长方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