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

生命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正从基因组学的基础数据积累转为系统生物医学和整合生物技术的转化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虽然已告一段落,但基因组科学并未结束。随着基因组科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它正带动生命科学和医学进入一个新境界。 ●基因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健康服务,而做与医学相关的基因组研究,中国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条件。

基因组科学的新机遇

基因组研究,特别是人类基因组研

究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涉及人类重大

发展关键、追求重大科学数据积累和重

大科学发现,同时又具有完整而长远的

科学目标,学科交叉、多技术综合,有

组织、有计划的大科学研究和大科学工

程。第一次将这样的“大科学”概念引

入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是一场革命。

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大科

学”和“小科学”之间的联系已经并正在日益加强。在今天这样的基因组时代,没有一个在从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小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可以说,他们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中受益!而与基因组相关的其他“组学”的兴起,又进一步推进了“大科学”与“小科学”的紧密结合。这样的结合给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只能说是“革命”!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中国而言,也是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一次“思想解放”。它使中国的生物学家认识了靠什么“引领学科前沿”,什么叫“国家战略需求”;它激起了中国生物学家敢于挑战重大科学问题和勇于投入国际竞争的豪情壮志;它也锻炼了中国生物学家善于组织科技队伍,精于统筹协调,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的综合能力。

中国的生命科学工作者,以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实现了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实践了自己的承诺。一方面在前沿领域弄潮,重点放在合成生物学、干细胞等方面,另一方面强调造福社会。

催生医学新模式

正是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整合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使得人类可以对疾病进行更有效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产生了预测性、预防性和个体化的3P(predictive,preventive,personalized)医学模式。这个模式,开辟了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新途径。生命各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自组织、复杂化的演变趋势,认识这一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科学研究规律,一旦突破,将有望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最近,又提出了第四个P,即参与性医学(participatory),意指每个个体均应对自身健康尽责,积极参与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4P医学模式的表述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为适应这样一种新的生物医学格局,各国的卫生界,特别是卫生科技界都在进行新的思考,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卫生科研应有怎样的作为?上世纪美国人提出了“健康美国人”计划,提出了28个关注的焦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通向医学未来的路线图,其核心就是通过现在生物学的转化研究,来打破预防疾病的瓶颈。 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根据我国国情,我们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若干关注目标,其中慢性病和西方社会非常相近,但也有一些特点,如中国人患糖尿病的倾向实际上比西方人更加明显,高血压的发生率也很高,从而导致脑血管意外的高死亡率;癌症已经成了国人的第一杀手;重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治疗任务也很艰巨。另外还有心理健康,近年才引起重视,还有职业及环境健康、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等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关的健康问题。在这样一些重点领域,我们正在策划一些重大的行动计划。例如,我们已经下决心要扩大乙肝计划免疫的范围,争取早日将肝病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国家最近也启动了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以期在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以预防为主,结合中医“治未病”的亚健康干预计划,还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计划,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烟草控制和酒精控制等,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实现这些计划,需要体制方面的支撑,需要国际合作的支撑,当然也离不开政府财政投入。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在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既要攀高峰,占领前沿,又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科技带来的成果。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讲基因组、讲系统生物医学,就要既尽可能地提供分子标志、药品靶标等有未来应用价值的高科技成果,同时也要为疫苗设计、大宗药品的工艺改进、基于人群流行病学的健康干预等提供适宜技术。

另外要把卫生产业看成是未来重要的服务业。服务业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40%,而其中的医学服务业又只占到10%多一点,实际上卫生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抓手。现在是我国卫生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努力推动医疗卫生改革健康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新进展

——访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马大龙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王菡娟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有关

基因的话题一直备受公众的关注。为此,

记者日前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

社中央副主席马大龙。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文明史上伟

大的里程碑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

计划花费30亿美元解析人类23对(24条)

染色体30亿对核苷酸的全部序列。2000

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2003年完成精细图;2006年完成全部染色体的注释。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计划‟,将为生命科学带来巨大的冲击。”马大龙告诉记者。

随着人类基因组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今后人们对自己的基因有了更详尽的了解,基因分析、基因药物、基因治疗、个体化治疗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将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基因组研究已经进入了新阶段

“人类基因组精细图的公布,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逐步进入基因组医学时代。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就是以全基因组为背景,开展人类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研究,从而尽可能全面地揭示生命的奥秘。目前,基因组医学对疾病诊断、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制药、医学伦理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已初见端倪,人类基因组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源泉。”马大龙说。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国际上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已经进入新阶段,随着两项基因组技术的重大革新及其推广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组医学的发展:一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技术已经大规模应用,不断有重大疾病的新易感基因被揭示,很多复杂性疾病的遗传因素正在逐步阐明,为常见多发病的易感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是廉价高效的新一代基因序列分析技术进入实用化,越来越多的个人基因组完成全序列解析,千元基因组(即花1000美金完成个人全部30亿对DNA的序列分析)即将进入市场,“百元基因组”时代也有可能到来。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每个人掌握自己全部遗传信息数据的前景有可能成为现实。此外,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了一系列基因组学研究的新计划,例如人类基因变异图谱、癌症基因组图谱、人类功能基因百科全书等已经初见成果。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基因组的新成果将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完全破解“生命天书”尚需时日

但马大龙表示,“目前虽然完成了绝大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但一半以上的人类基因的功能还是未知数。要想读懂„生命天书‟,尚需时日。”

马大龙同时还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也为社会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是伦理问题,比如个人DNA隐私问题,有可能对其就业、保险、生活产生歧视;其次是基因组的所有权问题,如何保障遗传材料提供者的“知情同意权”;还有就是基因滥用问题,比如基因改造新物种问题,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改造带来的危险,基因重组导致新致病微生物出现等

等;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加强立法来规范个人基因组数据的使用和基因研究的限度。 我国仍需加大对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涉及众多的新技术,包括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基因表达谱系分析、蛋白质组学技术、高通量细胞筛选技术等。这一领域的研究关键是思路创新和技术创新。我国在基因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仍需国家加大支持力度。”马大龙说。

基因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线投入和战略布局,而我国目前对于基因组学研究的投入缺乏一贯性和连续性。“十五”期间,投入较多,“十一五”投入明显减少,甚至一些计划内的经费不能兑现,这种做法势必影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整体实力。国家对于基因组研究的支持应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

据悉,在“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设立了基于功能基因组的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关键技术平台的课题。国家“863”计划生物与医药领域共设立4个重大项目,其中有2个是基因组相关的项目,包括“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及“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北京大学人类基因研究中心参与了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重大项目中“人类重要功能基因的开发研究”课题,在建立规模化的人类重要生理功能基因克隆化、鉴定、重组蛋白表达、细胞水平与动物整体水平的筛选、系统性的基因功能研究,并最终在基因组药物和药物靶标的开发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成果为我国创新药物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马大龙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基因组学必将为人类健康服务发挥重大作用。

马大龙

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来医学将从防病治病转向维护和增进健康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巴德年

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轨迹和社会发

展趋势,未来20年或30年,医学将发

生很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医学的任务将从以防病治病为

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进健康,提高人

的生命质量为主

未来,寻求医学服务的不仅仅是患

者,也有相当数量的正常人;求医问药

的也不仅仅是因为躯体的病患,而相当

多的是期望得到生活指导和心理咨询。

医生开出的处方不仅有去药房取药的药

方,还有生活处方。医学的对象将从以

病人为主逐步面向整个人群,整个社会。

有相当数量的医生(有些国家有半数左

右)是从事社区服务的全科医生。更多的

人在社区医学服务的基础上,他们将以

要么方便就医,要么择优就医的方式,来选择他们的就诊医院。因此,特别希望卫生主管部门在规划卫生资源时,不单单考虑地域分布,还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人间互相关系的优化,在交通最便利的地方,花费时间最少的地方,配置急重症抢救中心;在环境幽雅、阳光空气俱佳的地方,配置面向未来的医学中心。

二、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将改变医学工作方式

长期以来,精心保存的厚厚病历,将被一张小小的卡片所代替,这张卡片也许只有名片大小,最多2~3张,就足足可以记载一个人一生的病情和诊断经过,甚至包括全部的影像诊断资料。所谓病历,不再只是在某医院、某时期的病情档案,而是这个人一生的健康与疾病的记载。可以预料,不会或不甚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恐怕难以成为一个未来的好医生。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完成,预示着要想知道每个人的基因图谱,都将成为可能。医生可以根据这张图谱正确作出某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预测某些疾病的可能性,进而实施基因治疗和生活指导。

三、医学工作的范围将从“出生到死亡”扩展为“生前到死后”

过去一直在说,“人从生下来到死亡,总离不开医生。”如今,在人没生下来的时候(胎生期),就可以对某种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并可采取外科治疗,从而矫正畸形、修复缺损,待手术完毕,把胎儿还纳子宫,使胎儿正常发育,待胎儿成熟后,娩出子宫。这就是所谓的胎儿外科。当今的医院儿科还只是从新生儿开始,不久的将来,在妇产科和儿科之间将会出现一个交叉学科——胎儿医学科。人死后,现在多数为焚烧火化,少数尸体捐献或捐献角膜。但在某些先进国家已有了“脑死亡”的立法,脑死即人死后,由于循环未停,诸多脏器尚可作为脏器移植的供体,是一宝贵的卫生资源,对这样的“死人”,医学不仅要利用,还有许多可研究的价值。

四、第二次卫生革命处于攻坚阶段,人类平均寿命突破100岁已初见端倪

以各种菌苗、疫苗接种为主要预防手段,以各种抗生素和化学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控

制传染病的流行,以天花的根绝和脊髓灰质炎的消灭为重要标志,人类第一次卫生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今,主要威胁人类生命的是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由于整个科学的进步,当今半数以上的癌症可以治愈。可以预计,当今的医学难题——癌症,再过20年有望被攻克;有人已明确指出到2010年前后,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即可诞生;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防治办法,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可减少一半。人的平均寿命,有些国家已突破80岁,中国已突破70岁,随着癌症的攻克,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成就,在2020年到2030年间,人的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便有可能出现。

五、新理论、新技术推动医学向前发展

人类基因研究和神经科学的进步,对解开人类自身的诸多秘密,甚至包括感知、思维、记忆等重大问题,将有决定性意义,这对疾病发生及防治,特别是对精神疾患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也许会有新的突破。在生物技术当中,除基因工程、转基因动物之外,细胞工程,特别是干细胞的保存、增殖及应用技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会引起医疗上的重大变革,使许多过去的所谓绝症,都可以因干细胞的应用而枯木逢春。组织工程方面捷报频传,软骨培养成功,血管培养成功,可以预知,诸多组织培养成功,对修复外科、畸形矫正,以至美容整形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蛋白质工程学也许是继人类基因组工程学之后,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六、面对老年社会,及早采取措施

老年人群除了心脑血管疾患、癌症、糖尿病、帕金森病以外,还有近10%的人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症,而老年妇女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此,老年人群是最需要医学呵护、最需要卫生资源的人群。如果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未来的社会不堪设想,而当“一个孩子”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时,其社会负担将难以承受。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健全,脑死亡法的及早出台和安乐死法案的颁布和实施,都将是21世纪初叶的重要课题。实施脑死亡法,不仅是对人间伦理的扶正,而且对卫生资源来说,从消耗、浪费到有效利用,有百利而无一害,建议我国抓紧这一问题的论证。1993年,荷兰已正式通过了《安乐死法》。实行安乐死,不仅是人道主义的弘扬,而且是一种特殊人权的体现。当然,立法要严密,程序要严格。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一场医学伦理学的革命,应当提倡。 巴德年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首次发现抗胸腺自家抗体,从而揭示了高血压大鼠免疫功能低下原因;用胸腺移植等免疫重建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免疫与高血压相关的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癌转移机理及防治途径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5种高转移动物模型和稳定的高转移性细胞株。

调整医学目的 创新健康保障模式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陈凯先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

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

会效益。一年来,“治未病”健康工程社

会影响不断扩大,广大群众对“治未病”

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行业

内对“治未病”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

高,初步形成了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

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

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

解决全球性医疗危机须对医学的目的作根本性调整21世纪,医学正经历重大变革。早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就指出: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工程技术进步,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一个以个体化医疗为特征的新时期。但是,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和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检讨。为此,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了一个有关医学目的的国际研究,研究小组4年后,即1996年11月提出的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现在许多国家已经走到了可供性的边缘。”

世界卫生组织分析认为,导致这场迫在眉睫的医疗危机的根源是:医学目的出了问题,而不是手段出了问题。“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误用”。“考虑到医疗服务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情况尤其如此”。要解决这场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必须对医学的目的作根本性调整:第一,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第二,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和公正的医学。

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要求医学模式的根本变革20世纪以来,抗生素得以发明和广泛应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人类的预期寿命至少延长了10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攻克癌症的计划,但最终并未达到目的。人类以征服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代谢性障碍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阻,也因此启发了人们对现在的生物医学模式,即生物(治疗)医学的反思。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要求对医学模式进行根本变革,即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以人为核心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人类对医学核心价值的深刻反思,将导致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样的调整与转变,必然引发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创新与革命。

创新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按照新的医学模式所创建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应当以把握健康为要义,在服务理念、服务准则、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等方面体现下列基本要求:它应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应当符合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从注重局部病变转向注重人的整体功能状态,从关注疾病治疗转向关注健康维护,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具有创新的服务准则,应当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科学技术,并体现各医学的优势。应当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系统、全程、递进的保障服务。

创新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要具有综合的服务功能。应当包括健康状态与风险评估功能、

健康状态管理与服务功能、健康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健康状态管理与经济补偿的承诺功能等方面应当按照服务准则,以控制健康风险、改善和提升健康状态为重点,将实现服务功能的各个要素有机组成前后贯通、系统全程的服务流程。要具有完整的服务内容。应当全面实现服务功能,具有整体性。应当体现对不同健康状态和不同健康风险的针对性,具有个体性。应当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和不同选择,具有多元性。

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治未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了,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就是一个“防”字,并特别强调要达到“防”的目的,关键是要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治未病”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理念,更加强调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论,中医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为建设新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治未病”和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个体人健康状态为中心,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通过结构化设计、规范化模块的系列服务,全面防范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并在经济上实现可持续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体现了保障人的健康必须围绕人的健康状态而非仅仅针对“疾病”提供保障服务,并通过提供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服务来预防或减少健康风险,同时提供经济上可持续的保障,其目标是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

有关专家学者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与国内外已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健康管理经验以及健康保险等,进行了多学科综合分析和系统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具有显著的先进性。“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的巨大魅力,体现了中医理念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陈凯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家。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有的放矢,促进我国“个体基因组学”发展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杨焕明

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推动

了基因组学以至于整个生命科学的发

展。DNA测序和基因组分型技术,正在

打开个体基因组学时代的大门。个体基

因组学首先是测定多个人类个体的全基

因组序列。预计在3年之内,随着测序

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全世界将完成1万

人以上的全基因组序列,而10年里将有

上百万人的全基因组序列被测定。人类

多个体基因组的测序,“将大大增强我们研究基因和疾病及人类其它性状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必然继续、拓展和深入,是了解人类基因组的变异、认识基因组和疾病的关系的必经之路,也是“个体化诊疗”和把健康工作重心前移、实现“上医治未病”的美好前景的必经之路,将给生命科学和医学带来深远的重大影响。

个体基因组测序时不我待

“国际单体型图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发现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基因组序列差异比原先估计的要大得多。我国的常见疾病的基因鉴定和风险预测亟待中华民族不同群体自己的基因组数据,这是开展我国的“个体基因组”和“遗传检测”,以及常见疾病“泛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我国的深圳华大也将很快完成45个随机挑选的无明显疾病的成年个体的全基因组序列。深圳华大已于2008年11月6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完全以新一代测序技术完成的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组序列。下一步的工作是测定更多的具有群体代表性的正常个体以及重要疾病患者的基因组序列。希望有关基因组信息的研究工作能够列入“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健康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否则,我国的“个体基因组”和“遗传检测”,以及常见疾病“泛基因组关联研究”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加强“遗传检测”的

行政管理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正像生命科学的所有重要进展带来的冲击一样,“个体基因组测序”将带来严肃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一方面,随着世界范围内基因科学的产业化发展,个体基因组信息已经为人类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一些个人和公司也已经开始把“基因预测”推向市场。但有一些临时拼凑的小公司也看到了基因科学的潜在价值,开始以科学做幌子拿着非科学和低质量的检测服务招揽客户。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我们国家在各种管理制度、准入制度等方面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使这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广大民众会因自己的“最大隐私”——基因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对不具备科研和技术资质的小公司提供的廉价服务的必然反弹,有可能使我国“个体基因组”服务和“遗传预测”产业的发展受到比较大的阻碍,从而更加滞后于国外的发展。

首先,应该在法律上保护“遗传检测”可能带来的个人遗传信息泄露而导致的遗传歧视。我国现有的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条文应涵盖保护个人的遗传信息。经过各界的十几年努力,美国国会于2008年3月6日批准了《遗传信息反歧视法案》。2008年5月21日,美国前总

统布什签署了这一法案。至此,至少在美国,个人的遗传信息已经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保险公司和雇主将不允许依照遗传信息对任何个人有任何方面的歧视性。应该说,这一法案作为继反对性别歧视、反对种族歧视之后的“反对第三种歧视”即“反对遗传歧视”,具有全人类的、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其二,对“遗传检测”进行严格的行政管理。对提供“遗传检测”服务的公司进行严格的认证和许可制度,对参与“遗传检测”的所有工作人员实现考核和资格鉴定。健康基因组和“遗传检测”将成为重要的产业。美国加州去年对“遗传检测”先关后开的考虑之一,便是每年达40多亿美元的巨大产业规模。同时,“遗传检测”应考虑有经专门训练的临床医生参与对遗传信息的解读和解释,并考虑由临床医生来掌握具体对象进行“遗传检测”的必要性。

其三,严格执行公布个体基因组序列的匿名程序。对公布个体基因组序列的生命伦理和具体实施问题尚在讨论之中。支持者认为,了解基因组变异和疾病的关系,需要个人的基因组序列和其健康状况的直接连接,公布自己的序列是对科学的直接贡献而应该得到社会的鼓励。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为了真正地了解人类基因组信息和疾病的关系,需要至少一万人的基因组数据,而这些数据只有通过对每个人公开,才能有朝一日被彻底解读。

而反对者认为,基因组信息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个人隐私,如果公布,不仅在法律和伦理上是对他和他的家人的隐私的极度侵犯,而且在实践中将对他们带来各方面的、已知和难以预料的伤害,在执行中也有很大的难度。

毫无疑问,“个体基因组”和“遗传检测”在我国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怎么做好的问题。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

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执行主任汪健:

不掌握基因技术将失去一大产业机会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王菡娟

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执行主任汪健日前呼吁:

尽快尽量多地掌握基因技术,否则中国将在未来失去对这

一大产业的控制权,哪怕是有一点点,也比被美国人的专

利包围着强。

奥巴马为什么提绿色革命?

“为什么美国在全力推动基因技术,而奥巴马上台第二

天就把克隆技术解禁了,这就意味着它有巨大的产业价

值。”汪健说,基因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各种专利叠加在一

块,一个新的绿色革命的基础就已经在美国形成。

为什么中国现在对基因技术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汪健

说,因为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人类基因组项目和

人类的健康、医药产业都密切相关。

当20年前美国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时候,计划投入30亿美元;十年前,汪健等人代表中国参与的时候,却是自己凑了400万人民币参加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六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离任前宣布的科研政绩,人类基因组计划排在第一项科研成果。

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在美国总统小布什执政期间的8年中,基因技术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基因的分析技术8年前也走入瓶颈。但是技术上也有突破,汪健把它叫做摩尔定律的变异种,基因的分析技术以每年两到三倍的速度增长,对计算的要求以几乎是每年十倍的速度增长,超越了摩尔定律的增长速度。

中国为什么要抓紧?

汪健说:在过去九年中,基因组计划有8次出现在中国的十大科技进展中,而连续出现在每年的十大科技进展中的项目有四个,包括超级计算机、航天科技、考古进展等。基因组技术主要的驱动力是成本突破,而中国参与基因组计划使得在中国开展基因产业发展的成本大大降低。

万钢曾经表示,基因产业将给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每年带来上万亿美元的产值。这意味着在技术突破的同时,在大量的科学发现的同时,一个新的产业将必然诞生。

今年是纪念达尔文诞生两百周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基因的形成是人类全力探索的新领域。在有争议的转基因领域,汪健认为,目前的研究表明,转基因在生物能源、农业种植上起的作用,不会带来太大的问题。而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原始创新上取得突破和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否则这个产业无法顺利发展。

汪健呼吁,基因技术作为一个战略资源,中国现在不去攻克它,等到这个产业兴起,中国想再进入的时候就会被国外的专利所包围。现在基本上所有市场上有的转基因和基因育种技术,全部都被美国人申请了专利。

汪健建议,当务之急是在国内形成一个共识,画出基因产业发展线路图,按照时间表走出一个新的产业发展路线。他说,“中国在很多科学领域曾经走了很大的弯路,直至现在,在基因技术上,国内科学界的主流认识和快速推进的美国人的意识相比,还很滞后。中国企业界对绿色革命的核心点的认识也不清晰。”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基因技术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从参加基因计划,去年我们

单位独立完成了基因重组计划,远远走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前面。”汪健表示,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以基因科学为主导的发展,将在人类的下一轮产业革命中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王菡娟)

汪 健

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生命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正从基因组学的基础数据积累转为系统生物医学和整合生物技术的转化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虽然已告一段落,但基因组科学并未结束。随着基因组科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它正带动生命科学和医学进入一个新境界。 ●基因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健康服务,而做与医学相关的基因组研究,中国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条件。

基因组科学的新机遇

基因组研究,特别是人类基因组研

究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涉及人类重大

发展关键、追求重大科学数据积累和重

大科学发现,同时又具有完整而长远的

科学目标,学科交叉、多技术综合,有

组织、有计划的大科学研究和大科学工

程。第一次将这样的“大科学”概念引

入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是一场革命。

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大科

学”和“小科学”之间的联系已经并正在日益加强。在今天这样的基因组时代,没有一个在从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小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可以说,他们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中受益!而与基因组相关的其他“组学”的兴起,又进一步推进了“大科学”与“小科学”的紧密结合。这样的结合给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只能说是“革命”!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中国而言,也是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一次“思想解放”。它使中国的生物学家认识了靠什么“引领学科前沿”,什么叫“国家战略需求”;它激起了中国生物学家敢于挑战重大科学问题和勇于投入国际竞争的豪情壮志;它也锻炼了中国生物学家善于组织科技队伍,精于统筹协调,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的综合能力。

中国的生命科学工作者,以十年坚持不懈的奋斗,实现了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目标,实践了自己的承诺。一方面在前沿领域弄潮,重点放在合成生物学、干细胞等方面,另一方面强调造福社会。

催生医学新模式

正是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整合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使得人类可以对疾病进行更有效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产生了预测性、预防性和个体化的3P(predictive,preventive,personalized)医学模式。这个模式,开辟了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新途径。生命各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自组织、复杂化的演变趋势,认识这一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科学研究规律,一旦突破,将有望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最近,又提出了第四个P,即参与性医学(participatory),意指每个个体均应对自身健康尽责,积极参与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4P医学模式的表述更能体现以人为本。

为适应这样一种新的生物医学格局,各国的卫生界,特别是卫生科技界都在进行新的思考,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卫生科研应有怎样的作为?上世纪美国人提出了“健康美国人”计划,提出了28个关注的焦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通向医学未来的路线图,其核心就是通过现在生物学的转化研究,来打破预防疾病的瓶颈。 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根据我国国情,我们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若干关注目标,其中慢性病和西方社会非常相近,但也有一些特点,如中国人患糖尿病的倾向实际上比西方人更加明显,高血压的发生率也很高,从而导致脑血管意外的高死亡率;癌症已经成了国人的第一杀手;重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治疗任务也很艰巨。另外还有心理健康,近年才引起重视,还有职业及环境健康、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等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关的健康问题。在这样一些重点领域,我们正在策划一些重大的行动计划。例如,我们已经下决心要扩大乙肝计划免疫的范围,争取早日将肝病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国家最近也启动了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以期在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以预防为主,结合中医“治未病”的亚健康干预计划,还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计划,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烟草控制和酒精控制等,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实现这些计划,需要体制方面的支撑,需要国际合作的支撑,当然也离不开政府财政投入。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在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既要攀高峰,占领前沿,又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科技带来的成果。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讲基因组、讲系统生物医学,就要既尽可能地提供分子标志、药品靶标等有未来应用价值的高科技成果,同时也要为疫苗设计、大宗药品的工艺改进、基于人群流行病学的健康干预等提供适宜技术。

另外要把卫生产业看成是未来重要的服务业。服务业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40%,而其中的医学服务业又只占到10%多一点,实际上卫生产业完全可以成为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抓手。现在是我国卫生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努力推动医疗卫生改革健康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新进展

——访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马大龙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王菡娟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有关

基因的话题一直备受公众的关注。为此,

记者日前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

社中央副主席马大龙。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文明史上伟

大的里程碑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

计划花费30亿美元解析人类23对(24条)

染色体30亿对核苷酸的全部序列。2000

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2003年完成精细图;2006年完成全部染色体的注释。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计划‟,将为生命科学带来巨大的冲击。”马大龙告诉记者。

随着人类基因组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今后人们对自己的基因有了更详尽的了解,基因分析、基因药物、基因治疗、个体化治疗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将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基因组研究已经进入了新阶段

“人类基因组精细图的公布,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逐步进入基因组医学时代。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就是以全基因组为背景,开展人类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研究,从而尽可能全面地揭示生命的奥秘。目前,基因组医学对疾病诊断、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制药、医学伦理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已初见端倪,人类基因组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源泉。”马大龙说。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国际上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已经进入新阶段,随着两项基因组技术的重大革新及其推广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组医学的发展:一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技术已经大规模应用,不断有重大疾病的新易感基因被揭示,很多复杂性疾病的遗传因素正在逐步阐明,为常见多发病的易感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二是廉价高效的新一代基因序列分析技术进入实用化,越来越多的个人基因组完成全序列解析,千元基因组(即花1000美金完成个人全部30亿对DNA的序列分析)即将进入市场,“百元基因组”时代也有可能到来。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每个人掌握自己全部遗传信息数据的前景有可能成为现实。此外,在短短的几年内,完成了一系列基因组学研究的新计划,例如人类基因变异图谱、癌症基因组图谱、人类功能基因百科全书等已经初见成果。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基因组的新成果将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完全破解“生命天书”尚需时日

但马大龙表示,“目前虽然完成了绝大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但一半以上的人类基因的功能还是未知数。要想读懂„生命天书‟,尚需时日。”

马大龙同时还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也为社会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是伦理问题,比如个人DNA隐私问题,有可能对其就业、保险、生活产生歧视;其次是基因组的所有权问题,如何保障遗传材料提供者的“知情同意权”;还有就是基因滥用问题,比如基因改造新物种问题,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改造带来的危险,基因重组导致新致病微生物出现等

等;针对这些新问题,需要加强立法来规范个人基因组数据的使用和基因研究的限度。 我国仍需加大对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涉及众多的新技术,包括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基因表达谱系分析、蛋白质组学技术、高通量细胞筛选技术等。这一领域的研究关键是思路创新和技术创新。我国在基因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仍需国家加大支持力度。”马大龙说。

基因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线投入和战略布局,而我国目前对于基因组学研究的投入缺乏一贯性和连续性。“十五”期间,投入较多,“十一五”投入明显减少,甚至一些计划内的经费不能兑现,这种做法势必影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整体实力。国家对于基因组研究的支持应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

据悉,在“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设立了基于功能基因组的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关键技术平台的课题。国家“863”计划生物与医药领域共设立4个重大项目,其中有2个是基因组相关的项目,包括“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及“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北京大学人类基因研究中心参与了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重大项目中“人类重要功能基因的开发研究”课题,在建立规模化的人类重要生理功能基因克隆化、鉴定、重组蛋白表达、细胞水平与动物整体水平的筛选、系统性的基因功能研究,并最终在基因组药物和药物靶标的开发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成果为我国创新药物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马大龙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基因组学必将为人类健康服务发挥重大作用。

马大龙

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来医学将从防病治病转向维护和增进健康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巴德年

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轨迹和社会发

展趋势,未来20年或30年,医学将发

生很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医学的任务将从以防病治病为

主逐步转向以维护和增进健康,提高人

的生命质量为主

未来,寻求医学服务的不仅仅是患

者,也有相当数量的正常人;求医问药

的也不仅仅是因为躯体的病患,而相当

多的是期望得到生活指导和心理咨询。

医生开出的处方不仅有去药房取药的药

方,还有生活处方。医学的对象将从以

病人为主逐步面向整个人群,整个社会。

有相当数量的医生(有些国家有半数左

右)是从事社区服务的全科医生。更多的

人在社区医学服务的基础上,他们将以

要么方便就医,要么择优就医的方式,来选择他们的就诊医院。因此,特别希望卫生主管部门在规划卫生资源时,不单单考虑地域分布,还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人间互相关系的优化,在交通最便利的地方,花费时间最少的地方,配置急重症抢救中心;在环境幽雅、阳光空气俱佳的地方,配置面向未来的医学中心。

二、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将改变医学工作方式

长期以来,精心保存的厚厚病历,将被一张小小的卡片所代替,这张卡片也许只有名片大小,最多2~3张,就足足可以记载一个人一生的病情和诊断经过,甚至包括全部的影像诊断资料。所谓病历,不再只是在某医院、某时期的病情档案,而是这个人一生的健康与疾病的记载。可以预料,不会或不甚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恐怕难以成为一个未来的好医生。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完成,预示着要想知道每个人的基因图谱,都将成为可能。医生可以根据这张图谱正确作出某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预测某些疾病的可能性,进而实施基因治疗和生活指导。

三、医学工作的范围将从“出生到死亡”扩展为“生前到死后”

过去一直在说,“人从生下来到死亡,总离不开医生。”如今,在人没生下来的时候(胎生期),就可以对某种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并可采取外科治疗,从而矫正畸形、修复缺损,待手术完毕,把胎儿还纳子宫,使胎儿正常发育,待胎儿成熟后,娩出子宫。这就是所谓的胎儿外科。当今的医院儿科还只是从新生儿开始,不久的将来,在妇产科和儿科之间将会出现一个交叉学科——胎儿医学科。人死后,现在多数为焚烧火化,少数尸体捐献或捐献角膜。但在某些先进国家已有了“脑死亡”的立法,脑死即人死后,由于循环未停,诸多脏器尚可作为脏器移植的供体,是一宝贵的卫生资源,对这样的“死人”,医学不仅要利用,还有许多可研究的价值。

四、第二次卫生革命处于攻坚阶段,人类平均寿命突破100岁已初见端倪

以各种菌苗、疫苗接种为主要预防手段,以各种抗生素和化学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控

制传染病的流行,以天花的根绝和脊髓灰质炎的消灭为重要标志,人类第一次卫生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今,主要威胁人类生命的是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由于整个科学的进步,当今半数以上的癌症可以治愈。可以预计,当今的医学难题——癌症,再过20年有望被攻克;有人已明确指出到2010年前后,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即可诞生;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防治办法,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可减少一半。人的平均寿命,有些国家已突破80岁,中国已突破70岁,随着癌症的攻克,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成就,在2020年到2030年间,人的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便有可能出现。

五、新理论、新技术推动医学向前发展

人类基因研究和神经科学的进步,对解开人类自身的诸多秘密,甚至包括感知、思维、记忆等重大问题,将有决定性意义,这对疾病发生及防治,特别是对精神疾患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也许会有新的突破。在生物技术当中,除基因工程、转基因动物之外,细胞工程,特别是干细胞的保存、增殖及应用技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会引起医疗上的重大变革,使许多过去的所谓绝症,都可以因干细胞的应用而枯木逢春。组织工程方面捷报频传,软骨培养成功,血管培养成功,可以预知,诸多组织培养成功,对修复外科、畸形矫正,以至美容整形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蛋白质工程学也许是继人类基因组工程学之后,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六、面对老年社会,及早采取措施

老年人群除了心脑血管疾患、癌症、糖尿病、帕金森病以外,还有近10%的人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症,而老年妇女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此,老年人群是最需要医学呵护、最需要卫生资源的人群。如果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未来的社会不堪设想,而当“一个孩子”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时,其社会负担将难以承受。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健全,脑死亡法的及早出台和安乐死法案的颁布和实施,都将是21世纪初叶的重要课题。实施脑死亡法,不仅是对人间伦理的扶正,而且对卫生资源来说,从消耗、浪费到有效利用,有百利而无一害,建议我国抓紧这一问题的论证。1993年,荷兰已正式通过了《安乐死法》。实行安乐死,不仅是人道主义的弘扬,而且是一种特殊人权的体现。当然,立法要严密,程序要严格。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一场医学伦理学的革命,应当提倡。 巴德年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首次发现抗胸腺自家抗体,从而揭示了高血压大鼠免疫功能低下原因;用胸腺移植等免疫重建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免疫与高血压相关的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癌转移机理及防治途径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5种高转移动物模型和稳定的高转移性细胞株。

调整医学目的 创新健康保障模式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陈凯先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

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

会效益。一年来,“治未病”健康工程社

会影响不断扩大,广大群众对“治未病”

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行业

内对“治未病”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

高,初步形成了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

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

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

解决全球性医疗危机须对医学的目的作根本性调整21世纪,医学正经历重大变革。早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就指出: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工程技术进步,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一个以个体化医疗为特征的新时期。但是,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和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检讨。为此,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了一个有关医学目的的国际研究,研究小组4年后,即1996年11月提出的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医学的发展是在全世界制造供不起的、不公正的医学。”“现在许多国家已经走到了可供性的边缘。”

世界卫生组织分析认为,导致这场迫在眉睫的医疗危机的根源是:医学目的出了问题,而不是手段出了问题。“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误用”。“考虑到医疗服务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情况尤其如此”。要解决这场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必须对医学的目的作根本性调整:第一,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第二,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可持续的医学,才有可能是公平和公正的医学。

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要求医学模式的根本变革20世纪以来,抗生素得以发明和广泛应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人类的预期寿命至少延长了10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攻克癌症的计划,但最终并未达到目的。人类以征服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代谢性障碍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阻,也因此启发了人们对现在的生物医学模式,即生物(治疗)医学的反思。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要求对医学模式进行根本变革,即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以人为核心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人类对医学核心价值的深刻反思,将导致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样的调整与转变,必然引发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创新与革命。

创新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按照新的医学模式所创建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应当以把握健康为要义,在服务理念、服务准则、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等方面体现下列基本要求:它应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应当符合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从注重局部病变转向注重人的整体功能状态,从关注疾病治疗转向关注健康维护,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具有创新的服务准则,应当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科学技术,并体现各医学的优势。应当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系统、全程、递进的保障服务。

创新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要具有综合的服务功能。应当包括健康状态与风险评估功能、

健康状态管理与服务功能、健康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健康状态管理与经济补偿的承诺功能等方面应当按照服务准则,以控制健康风险、改善和提升健康状态为重点,将实现服务功能的各个要素有机组成前后贯通、系统全程的服务流程。要具有完整的服务内容。应当全面实现服务功能,具有整体性。应当体现对不同健康状态和不同健康风险的针对性,具有个体性。应当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和不同选择,具有多元性。

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治未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了,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就是一个“防”字,并特别强调要达到“防”的目的,关键是要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治未病”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理念,更加强调身心统一的生命整体观,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论,中医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为建设新医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治未病”和21世纪医学目的调整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个体人健康状态为中心,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通过结构化设计、规范化模块的系列服务,全面防范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并在经济上实现可持续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体现了保障人的健康必须围绕人的健康状态而非仅仅针对“疾病”提供保障服务,并通过提供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服务来预防或减少健康风险,同时提供经济上可持续的保障,其目标是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

有关专家学者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与国内外已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健康管理经验以及健康保险等,进行了多学科综合分析和系统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具有显著的先进性。“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的巨大魅力,体现了中医理念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陈凯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家。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有的放矢,促进我国“个体基因组学”发展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杨焕明

基因测序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推动

了基因组学以至于整个生命科学的发

展。DNA测序和基因组分型技术,正在

打开个体基因组学时代的大门。个体基

因组学首先是测定多个人类个体的全基

因组序列。预计在3年之内,随着测序

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全世界将完成1万

人以上的全基因组序列,而10年里将有

上百万人的全基因组序列被测定。人类

多个体基因组的测序,“将大大增强我们研究基因和疾病及人类其它性状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必然继续、拓展和深入,是了解人类基因组的变异、认识基因组和疾病的关系的必经之路,也是“个体化诊疗”和把健康工作重心前移、实现“上医治未病”的美好前景的必经之路,将给生命科学和医学带来深远的重大影响。

个体基因组测序时不我待

“国际单体型图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发现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基因组序列差异比原先估计的要大得多。我国的常见疾病的基因鉴定和风险预测亟待中华民族不同群体自己的基因组数据,这是开展我国的“个体基因组”和“遗传检测”,以及常见疾病“泛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我国的深圳华大也将很快完成45个随机挑选的无明显疾病的成年个体的全基因组序列。深圳华大已于2008年11月6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完全以新一代测序技术完成的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组序列。下一步的工作是测定更多的具有群体代表性的正常个体以及重要疾病患者的基因组序列。希望有关基因组信息的研究工作能够列入“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健康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否则,我国的“个体基因组”和“遗传检测”,以及常见疾病“泛基因组关联研究”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加强“遗传检测”的

行政管理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正像生命科学的所有重要进展带来的冲击一样,“个体基因组测序”将带来严肃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一方面,随着世界范围内基因科学的产业化发展,个体基因组信息已经为人类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一些个人和公司也已经开始把“基因预测”推向市场。但有一些临时拼凑的小公司也看到了基因科学的潜在价值,开始以科学做幌子拿着非科学和低质量的检测服务招揽客户。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我们国家在各种管理制度、准入制度等方面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使这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广大民众会因自己的“最大隐私”——基因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对不具备科研和技术资质的小公司提供的廉价服务的必然反弹,有可能使我国“个体基因组”服务和“遗传预测”产业的发展受到比较大的阻碍,从而更加滞后于国外的发展。

首先,应该在法律上保护“遗传检测”可能带来的个人遗传信息泄露而导致的遗传歧视。我国现有的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条文应涵盖保护个人的遗传信息。经过各界的十几年努力,美国国会于2008年3月6日批准了《遗传信息反歧视法案》。2008年5月21日,美国前总

统布什签署了这一法案。至此,至少在美国,个人的遗传信息已经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保险公司和雇主将不允许依照遗传信息对任何个人有任何方面的歧视性。应该说,这一法案作为继反对性别歧视、反对种族歧视之后的“反对第三种歧视”即“反对遗传歧视”,具有全人类的、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其二,对“遗传检测”进行严格的行政管理。对提供“遗传检测”服务的公司进行严格的认证和许可制度,对参与“遗传检测”的所有工作人员实现考核和资格鉴定。健康基因组和“遗传检测”将成为重要的产业。美国加州去年对“遗传检测”先关后开的考虑之一,便是每年达40多亿美元的巨大产业规模。同时,“遗传检测”应考虑有经专门训练的临床医生参与对遗传信息的解读和解释,并考虑由临床医生来掌握具体对象进行“遗传检测”的必要性。

其三,严格执行公布个体基因组序列的匿名程序。对公布个体基因组序列的生命伦理和具体实施问题尚在讨论之中。支持者认为,了解基因组变异和疾病的关系,需要个人的基因组序列和其健康状况的直接连接,公布自己的序列是对科学的直接贡献而应该得到社会的鼓励。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为了真正地了解人类基因组信息和疾病的关系,需要至少一万人的基因组数据,而这些数据只有通过对每个人公开,才能有朝一日被彻底解读。

而反对者认为,基因组信息是一个人的最重要的个人隐私,如果公布,不仅在法律和伦理上是对他和他的家人的隐私的极度侵犯,而且在实践中将对他们带来各方面的、已知和难以预料的伤害,在执行中也有很大的难度。

毫无疑问,“个体基因组”和“遗传检测”在我国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怎么做好的问题。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

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执行主任汪健:

不掌握基因技术将失去一大产业机会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09-03-04

王菡娟

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执行主任汪健日前呼吁:

尽快尽量多地掌握基因技术,否则中国将在未来失去对这

一大产业的控制权,哪怕是有一点点,也比被美国人的专

利包围着强。

奥巴马为什么提绿色革命?

“为什么美国在全力推动基因技术,而奥巴马上台第二

天就把克隆技术解禁了,这就意味着它有巨大的产业价

值。”汪健说,基因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各种专利叠加在一

块,一个新的绿色革命的基础就已经在美国形成。

为什么中国现在对基因技术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汪健

说,因为一个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人类基因组项目和

人类的健康、医药产业都密切相关。

当20年前美国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时候,计划投入30亿美元;十年前,汪健等人代表中国参与的时候,却是自己凑了400万人民币参加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六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离任前宣布的科研政绩,人类基因组计划排在第一项科研成果。

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在美国总统小布什执政期间的8年中,基因技术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基因的分析技术8年前也走入瓶颈。但是技术上也有突破,汪健把它叫做摩尔定律的变异种,基因的分析技术以每年两到三倍的速度增长,对计算的要求以几乎是每年十倍的速度增长,超越了摩尔定律的增长速度。

中国为什么要抓紧?

汪健说:在过去九年中,基因组计划有8次出现在中国的十大科技进展中,而连续出现在每年的十大科技进展中的项目有四个,包括超级计算机、航天科技、考古进展等。基因组技术主要的驱动力是成本突破,而中国参与基因组计划使得在中国开展基因产业发展的成本大大降低。

万钢曾经表示,基因产业将给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每年带来上万亿美元的产值。这意味着在技术突破的同时,在大量的科学发现的同时,一个新的产业将必然诞生。

今年是纪念达尔文诞生两百周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基因的形成是人类全力探索的新领域。在有争议的转基因领域,汪健认为,目前的研究表明,转基因在生物能源、农业种植上起的作用,不会带来太大的问题。而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原始创新上取得突破和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否则这个产业无法顺利发展。

汪健呼吁,基因技术作为一个战略资源,中国现在不去攻克它,等到这个产业兴起,中国想再进入的时候就会被国外的专利所包围。现在基本上所有市场上有的转基因和基因育种技术,全部都被美国人申请了专利。

汪健建议,当务之急是在国内形成一个共识,画出基因产业发展线路图,按照时间表走出一个新的产业发展路线。他说,“中国在很多科学领域曾经走了很大的弯路,直至现在,在基因技术上,国内科学界的主流认识和快速推进的美国人的意识相比,还很滞后。中国企业界对绿色革命的核心点的认识也不清晰。”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基因技术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从参加基因计划,去年我们

单位独立完成了基因重组计划,远远走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前面。”汪健表示,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以基因科学为主导的发展,将在人类的下一轮产业革命中起到最主要的作用。 (王菡娟)

汪 健

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相关文章

    学习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体会工作体会

    <意见>颁布和实施的重大意义 我认为<意见>的意义十分重大,概括起来有下面几条.一是表明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意见>是中共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重要 ...

    中国刑事司法解释目录大全(失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审判前无须逮捕的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时收监执行问题的批复 [失效] 1978-10-26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暂行规定 [失效] 1997-11-18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授权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 ...

    县委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情况汇报

    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对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落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法律法规大全[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法律法规大全[上] ------------------分割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大全 宪法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979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令第三号公布 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据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 ...

    引用 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大全 - ljk689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表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现役军人和人民武装警察居民身份证申领发放办法 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

    在县委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县委政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3月18日)同志们:县委召开这次政协工作会议,专题分析新时期政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协工作的措施,充分体现了县委对政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这对我们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 ...

    地方组织法

    地方组织法.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生活就像"呼吸 ...

    检察院组织法

    [颁布日期]1979.07.05 [实施日期]1980.01.01 [颁布单位]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订本)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1983年9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

    关于人民陪审员决定执行和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人民陪审员决定执行和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的报告 根据本次会议的安排,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报告<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后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人民陪审员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