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册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人教版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册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人教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二、出示投影,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参考注释一。)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学生听录音

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

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五、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4、总结全文

作者先说明写本文的缘由、意图,再回忆往事,谈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然后激愤满腔地揭露反动派的极端的凶残和下劣,号召人们从沉默中爆发。随后又具体地记叙烈士殉难的经过,控诉反动派的凶残,接着由社会上的反应,说明对请愿的看法,最后进一步说明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号召革命者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3、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

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梳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讨论下列问题

(1).哪些词语突出地表达了赞颂猛士的情感?

叠用“敢于”,强调了猛士的勇敢精神,同时自然地流露了赞颂之情;用“怎样”表明了猛士“哀痛”和“幸福”的程度,这也是对猛士的革命幸福观的赞颂。

(2).“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 实际含义是希望尽快地结束这样的世界。这是委婉的说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说,使思想的锋芒含而不露,更耐读者寻味。

(3).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写本文的目的,是要人们永远记住反动派的这笔血债。从上段的“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和“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等处可以看出。

(4)、背诵

(二)第4部分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思考本部分文字叙述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4、背诵

三、在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第一自然段,感情强烈而深沉,揭露深刻而有力,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在表现上起了重要作用?

(1)用否定句,寓肯定于否定之中,突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下劣;

(2)用转折、递进关系的句子,加强了对感情的表达,加强了揭露的力量;

(3)在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如:“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况且„„便何至于„„”

2.第二至四自然段:

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这部分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几段与上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1)目的是证明反动派的凶残和下劣;

(2)用转折与递进关系的句子,举事实突出并证明了上一段所说的反动派出人意料的凶残和下劣。

3.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表现了极深的悲痛与极大的愤怒;

(2)“懂得”,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感情沉痛而愤慨;

(3)指出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条道路,两种前途,实际上是号召爆发。

这一部分思想犀利锐敏,感情深沉强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学习第七段;2、讨论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

一、分析第七部分(重点)

1.第一自然段:

这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竟会”、“竟至”、“竟能”这三个词组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1)承上启下:总结、照应前文的“凶残”、“下劣”;用“从容”引出下文对烈士的赞扬。

(2)三个词组都突出了出乎意料之感;同时,又分别准确地表达出了爱憎分明之情。

2.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与前文的关系怎样?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这一段是承接上文来阐述的,同时,又照应了前面的第三、第五部分;

(2)这一段,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3.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中的“微茫的希望”是什么意思?

说明斗争的道路是漫长的,但胜利是有希望的,从而激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地前进,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4.最后一段:

“我说不出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含蓄有力地表现了抑制不住的哀痛和激愤,这是对暴行、流言的猛烈抨击。

二、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下列词句,让学生思考、议论。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1)“生活”,指当时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毅然”,突出了刘和珍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

(2)说明刘和珍生前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他们是师生,又是战友。

2.“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这句的破折号表示什么?“但是”后面的话是什么意思?

(1)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跃进,中间跃过了“不相信”。

(2)“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与上文“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相应,意思相同。这说明,“写点东西”,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生者。

3.“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两句话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出离愤怒”,说明愤怒到极点,超过了愤怒的感情阶段,“愤怒”升华为理智的思考,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好地进行战斗。

(2)用“浓黑”来形容“悲凉”,把较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时,自然使人想到这“悲凉”是由社会的浓重的黑暗产生的。这里表现的感情深沉而强烈。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哀痛者”,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所以又说是“幸福者”。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这句话是在赞扬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的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伟大精神;

(2)这句话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化在一起,有极强的表现力。

6.“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对请愿的看法是怎样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作者委婉地说明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而徒手请愿就更加不能了;

(2)这句话含蓄地指出应该改换战法。

三、总结

1.中心意思:

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并愤怒地斥责了反动派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下劣;热烈地颂扬了爱国青年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并热情地激励革命者更加有力地战斗,更加奋勇地前进。

2.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紧密结合,甚至融为一体,行文波澜起伏。

文章把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极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2)照应周到,结构谨严:

第二部分的“似人非人的世界”照应第一部分的“非人间”;第二部分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照应第一部分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七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它的第一段,照应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的各段;它的第二段照应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第五部分的第二段,第六部分的各段。第七部分的“淡红”与第六部分的“绯红”,第二部分的“淡红”相应。第七部分的“我说不出话”与第四部分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第一部分的“我实在无话可说”相应。总之,这末一部分回应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最后应题作结,结构非常谨严。

教后感:这堂课由于采用了组竞赛的方式,同学们发言较为踊跃,有时常有学生出其不意,发表一些新见解,可见他们对课文有深入理解和体会。

由于第一课时理清了全文的思路,后面对文章的难句理解也很顺畅,本以为难实而不难了。

但尽管大部分同学发言踊跃,但还是有些同学就是不喜欢发言,这对我来说还是个困惑,也许这就是个性差异吧。

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学是件好事,但要做到这一点,真令人煞费苦心!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真的猛士„„?

(1)出示投影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

(2)明确:“着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惨象„„流言„„灭亡

(1)出示投影

假如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

(2)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当三个女子„„抹杀了(见《教师用书》)

4、人类的„„徒手

(1)出示投影

A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个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B但原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C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空谈》)

(2)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教师可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我于是就逃走了”)

5、苟活者„„真的猛士„„前行(见《教师用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2、4部分

2、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3、完成书上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一般有以下几个语句需要注意。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作者起笔不凡。文章写于同年4、1,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

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册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人教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二、出示投影,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参考注释一。)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学生听录音

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

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五、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4、总结全文

作者先说明写本文的缘由、意图,再回忆往事,谈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然后激愤满腔地揭露反动派的极端的凶残和下劣,号召人们从沉默中爆发。随后又具体地记叙烈士殉难的经过,控诉反动派的凶残,接着由社会上的反应,说明对请愿的看法,最后进一步说明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号召革命者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爱

控诉反动政府 (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 痛斥走狗文人

(1、2) 唤醒麻木庸人 恨

追述生平事迹 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主体 概括惨遭杀害 (时间顺序)

(3、4、5)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教训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否定

(6、7) 激励奋然前行 肯定(逻辑顺序)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

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梳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讨论下列问题

(1).哪些词语突出地表达了赞颂猛士的情感?

叠用“敢于”,强调了猛士的勇敢精神,同时自然地流露了赞颂之情;用“怎样”表明了猛士“哀痛”和“幸福”的程度,这也是对猛士的革命幸福观的赞颂。

(2).“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 实际含义是希望尽快地结束这样的世界。这是委婉的说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说,使思想的锋芒含而不露,更耐读者寻味。

(3).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写本文的目的,是要人们永远记住反动派的这笔血债。从上段的“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和“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等处可以看出。

(4)、背诵

(二)第4部分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思考本部分文字叙述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4、背诵

三、在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1.第一自然段,感情强烈而深沉,揭露深刻而有力,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在表现上起了重要作用?

(1)用否定句,寓肯定于否定之中,突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下劣;

(2)用转折、递进关系的句子,加强了对感情的表达,加强了揭露的力量;

(3)在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如:“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况且„„便何至于„„”

2.第二至四自然段:

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这部分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几段与上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1)目的是证明反动派的凶残和下劣;

(2)用转折与递进关系的句子,举事实突出并证明了上一段所说的反动派出人意料的凶残和下劣。

3.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表现了极深的悲痛与极大的愤怒;

(2)“懂得”,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感情沉痛而愤慨;

(3)指出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条道路,两种前途,实际上是号召爆发。

这一部分思想犀利锐敏,感情深沉强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学习第七段;2、讨论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

一、分析第七部分(重点)

1.第一自然段:

这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竟会”、“竟至”、“竟能”这三个词组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1)承上启下:总结、照应前文的“凶残”、“下劣”;用“从容”引出下文对烈士的赞扬。

(2)三个词组都突出了出乎意料之感;同时,又分别准确地表达出了爱憎分明之情。

2.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与前文的关系怎样?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这一段是承接上文来阐述的,同时,又照应了前面的第三、第五部分;

(2)这一段,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3.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中的“微茫的希望”是什么意思?

说明斗争的道路是漫长的,但胜利是有希望的,从而激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地前进,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4.最后一段:

“我说不出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含蓄有力地表现了抑制不住的哀痛和激愤,这是对暴行、流言的猛烈抨击。

二、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下列词句,让学生思考、议论。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1)“生活”,指当时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毅然”,突出了刘和珍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

(2)说明刘和珍生前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他们是师生,又是战友。

2.“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这句的破折号表示什么?“但是”后面的话是什么意思?

(1)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跃进,中间跃过了“不相信”。

(2)“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与上文“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相应,意思相同。这说明,“写点东西”,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生者。

3.“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两句话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出离愤怒”,说明愤怒到极点,超过了愤怒的感情阶段,“愤怒”升华为理智的思考,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好地进行战斗。

(2)用“浓黑”来形容“悲凉”,把较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时,自然使人想到这“悲凉”是由社会的浓重的黑暗产生的。这里表现的感情深沉而强烈。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哀痛者”,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所以又说是“幸福者”。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这句话是在赞扬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的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伟大精神;

(2)这句话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化在一起,有极强的表现力。

6.“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对请愿的看法是怎样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作者委婉地说明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而徒手请愿就更加不能了;

(2)这句话含蓄地指出应该改换战法。

三、总结

1.中心意思:

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并愤怒地斥责了反动派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下劣;热烈地颂扬了爱国青年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并热情地激励革命者更加有力地战斗,更加奋勇地前进。

2.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紧密结合,甚至融为一体,行文波澜起伏。

文章把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极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2)照应周到,结构谨严:

第二部分的“似人非人的世界”照应第一部分的“非人间”;第二部分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照应第一部分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七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它的第一段,照应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的各段;它的第二段照应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第五部分的第二段,第六部分的各段。第七部分的“淡红”与第六部分的“绯红”,第二部分的“淡红”相应。第七部分的“我说不出话”与第四部分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第一部分的“我实在无话可说”相应。总之,这末一部分回应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最后应题作结,结构非常谨严。

教后感:这堂课由于采用了组竞赛的方式,同学们发言较为踊跃,有时常有学生出其不意,发表一些新见解,可见他们对课文有深入理解和体会。

由于第一课时理清了全文的思路,后面对文章的难句理解也很顺畅,本以为难实而不难了。

但尽管大部分同学发言踊跃,但还是有些同学就是不喜欢发言,这对我来说还是个困惑,也许这就是个性差异吧。

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学是件好事,但要做到这一点,真令人煞费苦心!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真的猛士„„?

(1)出示投影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当。(《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淡淡的血痕中》)

(2)明确:“着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惨象„„流言„„灭亡

(1)出示投影

假如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之二》)

(2)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当三个女子„„抹杀了(见《教师用书》)

4、人类的„„徒手

(1)出示投影

A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个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B但原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C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空谈》)

(2)明确: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教师可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我于是就逃走了”)

5、苟活者„„真的猛士„„前行(见《教师用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2、4部分

2、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3、完成书上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先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难语句,教师“答记者问”集中作答,或请学生来回答。一般有以下几个语句需要注意。

1、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明确: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2、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明确: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3、作者起笔不凡。文章写于同年4、1,一般来说记叙同年发生事情是不需要表明年份的,或仅仅说“今年”即可,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以“中华民国”来纪年,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刺。“三·一八”发生说,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因此,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民国”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不难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

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相关文章

    2009年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公示

    2009年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公示 按照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工会关于2009年教育系统评选表彰通知的要求,各地认真组织开展了200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推荐工作,并按规定进行了公示.在此基 ...

    应聘语文教师简历范文

    应聘语文教师简历范文 姓 名:xxx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87-11-16 民 族: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现居住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联系电话:0311-88888888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专/兼职皆可 应聘职 ...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与理解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与理解 永宁中学高一语文 杨巧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成了最流行的名词,每个人都挂在嘴上,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为了赶时髦?还有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本人从四 ...

    河北:英语退出高考"是不可能的假设"

    保定一中学生们在上英语课 网易教育频道综合讯 "河北中高考(微博)改革方案落地:英语将正式退出".24日晚间,这条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被网友在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 对此,保定市教育考试院回应河北省未下发相关文件,此消息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全集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全集 附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rar (61.56 KB) 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合集.rar (277.75 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教案全集.rar (293.41 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r ...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语文学科网址大全 1. - 大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2.- 中小学生作文辅导专业网站. 3.- 初中语文教学网,含作文.日记.咨询.教学等. 4.- 含语文论文.教案.课件资源等. 5.百分网 - 提供教案下载,课件.试卷等资源. 6. - ...

    县教育局教研室党支部工作总结

    几年来,我们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县局教育工作总体思路为指导,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以进一步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内涵的发展和高中教学质量及高考的全面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实践,坚持创新教研方式,使教研工作取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杜甫的生平.代表作品及取得的成就等. 2. 学习并积累<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通过两首诗的比较,感受作者"喜&qu ...

    2014年秋季某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总结

    2014年秋季某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总结 2014年秋季某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总结 几年来,我们在**市教科所的正确引领下,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落实市所倡导的"绿色教研&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