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的那滴精华

  自中国元代开始酿造蒸馏酒以来,高粱作为一种适合酿酒的植物而被逐渐推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明白农作物与酿造之间的辩证关系,比如魏晋以来就有记载,即使都是大米,也分为哪种适合酿酒,哪种适合食用。

  高粱出现后,别的农作物作为酿酒原料逐渐在北方的广大领域被淘汰:大米酿酒有些燥,且酒不香甜,酒产量也不高;玉米酿酒度数高,可是酒体杂质多,不好喝;而糯米则适合酿造黄酒。总之,高粱成为了酿酒粮食之王,开始征服白酒的江湖。

  可是,恰恰在宜宾,至今仍旧保留了五粮酿造的模式,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例外,并且成就了丰富饱满的酒体,独特迷人的口味。因为这里面有深刻的历史积淀:五粮有配方,有独到工艺,有随时代而变化的精神,并不是说想模仿就可以模仿到的。

  这种例外如何成就?尽管有大量学者研究,可是关于五种粮食的具体使用年代、成因等,还是缺乏明确记载,也没有准确起源,只能根据现有的口述材料,去揣测五粮液的初始阶段,为何保住了自己的独特的地方特点。地处西南地区的宜宾,自古以来就属于各民族混居之地,包括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他们有酿造杂粮酒的传统,多种粮食酿造酒,可以使不同粮食的香味和优点充分发挥,比如高粱酒的清香,糯米酒的醇甜,玉米酒的冲劲,苦荞酒的苦香,还有大米酒的醇厚。但是,这些酒的酿造,都不能说是五粮液的前身:技术不够稳定,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形成酿酒的规范技术,粮食也时常处于更换中,那么这些地区的酿酒文化是不是给了五粮液一些影响呢?

  文化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明王朝开始,汉人成为宜宾生活的主流人群,但是少数民族在下面的州域、县境,保留了自己生动鲜活的生活习俗,而重镇宜宾则是少数民族进行各种交易的重要市场,并且经常有各种庆典和集会,甚至有千人聚集而“高会”饮酒的习惯。明朝的宜宾保存了宋以来的诗酒风流的场面,除了在江边的“揽江”石刻下饮酒,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供当地名士和远方来客饮酒。有学者设想,在这样一片兴旺的场面里面,你带来的玉米酒,说不定和这边储存的糯米酒,混合形成了新的味道,难怪路过宜宾的骚人墨客都会留下记录,说这里的酒质更胜前朝。

  就这样集杂成醇,多方佳酿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汇聚成了五粮液,这不仅仅是粮食的交汇,更是工艺的交汇,也是味道的交汇。中国酿酒工业到了元朝出现蒸馏酒。到了明代,白酒工业不断进步,度数和纯度都在增高,宜宾的杂粮酒,就是这种进步的最显著例证——可以用不同的粮食,酿造出醇厚度高的美酒,显然比单一使用高粱酿造要复杂许多。

  五粮配方确实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到了清初,五粮液的系统基本成型了。外省人民的进入,使宜宾的优良水土、优质出产、外加丰富的酿酒传统焕发出了新光彩。

  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陕西商人清初大批进入宜宾,他们带来了经验和财富,和当地社会生活结合越发紧密,这其中,就有当铺、酿酒作坊等新兴事物,陕帮的陈三烤酒师,也就在这个阶段,开始丰富了杂粮酒的酿造。

  按照五粮液的前身老板邓子均的口述回忆,陈三师傅来到宜宾开酒坊,之后,就开始了一代代传下来珍贵的配方的新时期(配方所使用的主要粮食和今天区别不大,除了荞麦因为味道略带苦涩而被今天的小麦替代),配方还有宝贵的粮食配比,甚至还有灵活性原则,可以因为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调节粮食比例,包括四季的更迭下如何减少增加曲药等——五粮液的可贵就在这里,并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就这样,康熙年间,杂粮酒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不再是流传于江湖的传说,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特系统。宜宾城里,既有简单的用高粱酿造的大曲酒,也开始有利川永、温德丰等杂粮酒作坊,有幸的是,每一代酒作坊的主人,都不甘于默默地根据传统规矩酿造,而是在不断尝试革新中。就拿邓子均为例子,他对每口祖宗传下来的老窖池进行了研究,知道了各自的秉性,进行了投粮比例和曲药分量的改革,并且慢慢改进了杂粮配方,结果酿造出了优质的杂粮酒。1909年,光绪年间的举人杨惠泉先生给杂粮酒命名为“五粮液”。1931年,利川永正式印刷了“五粮液”的商标。这个现在全国闻名的顶级名酒,开始不再仅仅为少数人所认知,而是顺江而下,逐步走出四川,走向大江大海,成为了全国名酒,乃至世界名酒。

  新中国成立之后,五粮液有过短暂的停顿,但是很快于1952年恢复了生产。老先生邓子均被委以重任,开始了新的里程。也许是有天生求变的优质基因,1957年,五粮液大胆地改变了传统配方,用小麦取代了以往使用的荞麦,酒中的苦味减少,多了几缕新的芳香,要知道,这种改革需要勇气。1956年,在轻工业部举办的改进名酒品质的会议上,五粮液击败了众多名酒,成为第一,这份文件现在还陈设在酒厂的博物馆中。要是一般的企业,肯定就会放弃革新,沿用老办法了,可是五粮液没有,各种工艺和配方的改进,使五粮液一直在名酒行列中位列前茅。

  1963年全国名酒的第二次评比上,五粮液再次成为全国名酒(1952年底刚刚恢复生产的五粮液很遗憾地没有赶上第一次全国名酒评选,在之后的历次评选中,只要五粮液参加,均榜上有名)。专家的审评意见是: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

  各味谐调,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中有丰富的含义:如何做到各味谐调,味道全面?这里面的秘诀,也就是五粮液这种独特配方,独特工艺的好酒,在中国酒业的历史长河中的最大贡献。

  自中国元代开始酿造蒸馏酒以来,高粱作为一种适合酿酒的植物而被逐渐推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明白农作物与酿造之间的辩证关系,比如魏晋以来就有记载,即使都是大米,也分为哪种适合酿酒,哪种适合食用。

  高粱出现后,别的农作物作为酿酒原料逐渐在北方的广大领域被淘汰:大米酿酒有些燥,且酒不香甜,酒产量也不高;玉米酿酒度数高,可是酒体杂质多,不好喝;而糯米则适合酿造黄酒。总之,高粱成为了酿酒粮食之王,开始征服白酒的江湖。

  可是,恰恰在宜宾,至今仍旧保留了五粮酿造的模式,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例外,并且成就了丰富饱满的酒体,独特迷人的口味。因为这里面有深刻的历史积淀:五粮有配方,有独到工艺,有随时代而变化的精神,并不是说想模仿就可以模仿到的。

  这种例外如何成就?尽管有大量学者研究,可是关于五种粮食的具体使用年代、成因等,还是缺乏明确记载,也没有准确起源,只能根据现有的口述材料,去揣测五粮液的初始阶段,为何保住了自己的独特的地方特点。地处西南地区的宜宾,自古以来就属于各民族混居之地,包括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他们有酿造杂粮酒的传统,多种粮食酿造酒,可以使不同粮食的香味和优点充分发挥,比如高粱酒的清香,糯米酒的醇甜,玉米酒的冲劲,苦荞酒的苦香,还有大米酒的醇厚。但是,这些酒的酿造,都不能说是五粮液的前身:技术不够稳定,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形成酿酒的规范技术,粮食也时常处于更换中,那么这些地区的酿酒文化是不是给了五粮液一些影响呢?

  文化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明王朝开始,汉人成为宜宾生活的主流人群,但是少数民族在下面的州域、县境,保留了自己生动鲜活的生活习俗,而重镇宜宾则是少数民族进行各种交易的重要市场,并且经常有各种庆典和集会,甚至有千人聚集而“高会”饮酒的习惯。明朝的宜宾保存了宋以来的诗酒风流的场面,除了在江边的“揽江”石刻下饮酒,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供当地名士和远方来客饮酒。有学者设想,在这样一片兴旺的场面里面,你带来的玉米酒,说不定和这边储存的糯米酒,混合形成了新的味道,难怪路过宜宾的骚人墨客都会留下记录,说这里的酒质更胜前朝。

  就这样集杂成醇,多方佳酿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汇聚成了五粮液,这不仅仅是粮食的交汇,更是工艺的交汇,也是味道的交汇。中国酿酒工业到了元朝出现蒸馏酒。到了明代,白酒工业不断进步,度数和纯度都在增高,宜宾的杂粮酒,就是这种进步的最显著例证——可以用不同的粮食,酿造出醇厚度高的美酒,显然比单一使用高粱酿造要复杂许多。

  五粮配方确实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到了清初,五粮液的系统基本成型了。外省人民的进入,使宜宾的优良水土、优质出产、外加丰富的酿酒传统焕发出了新光彩。

  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陕西商人清初大批进入宜宾,他们带来了经验和财富,和当地社会生活结合越发紧密,这其中,就有当铺、酿酒作坊等新兴事物,陕帮的陈三烤酒师,也就在这个阶段,开始丰富了杂粮酒的酿造。

  按照五粮液的前身老板邓子均的口述回忆,陈三师傅来到宜宾开酒坊,之后,就开始了一代代传下来珍贵的配方的新时期(配方所使用的主要粮食和今天区别不大,除了荞麦因为味道略带苦涩而被今天的小麦替代),配方还有宝贵的粮食配比,甚至还有灵活性原则,可以因为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调节粮食比例,包括四季的更迭下如何减少增加曲药等——五粮液的可贵就在这里,并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就这样,康熙年间,杂粮酒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不再是流传于江湖的传说,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特系统。宜宾城里,既有简单的用高粱酿造的大曲酒,也开始有利川永、温德丰等杂粮酒作坊,有幸的是,每一代酒作坊的主人,都不甘于默默地根据传统规矩酿造,而是在不断尝试革新中。就拿邓子均为例子,他对每口祖宗传下来的老窖池进行了研究,知道了各自的秉性,进行了投粮比例和曲药分量的改革,并且慢慢改进了杂粮配方,结果酿造出了优质的杂粮酒。1909年,光绪年间的举人杨惠泉先生给杂粮酒命名为“五粮液”。1931年,利川永正式印刷了“五粮液”的商标。这个现在全国闻名的顶级名酒,开始不再仅仅为少数人所认知,而是顺江而下,逐步走出四川,走向大江大海,成为了全国名酒,乃至世界名酒。

  新中国成立之后,五粮液有过短暂的停顿,但是很快于1952年恢复了生产。老先生邓子均被委以重任,开始了新的里程。也许是有天生求变的优质基因,1957年,五粮液大胆地改变了传统配方,用小麦取代了以往使用的荞麦,酒中的苦味减少,多了几缕新的芳香,要知道,这种改革需要勇气。1956年,在轻工业部举办的改进名酒品质的会议上,五粮液击败了众多名酒,成为第一,这份文件现在还陈设在酒厂的博物馆中。要是一般的企业,肯定就会放弃革新,沿用老办法了,可是五粮液没有,各种工艺和配方的改进,使五粮液一直在名酒行列中位列前茅。

  1963年全国名酒的第二次评比上,五粮液再次成为全国名酒(1952年底刚刚恢复生产的五粮液很遗憾地没有赶上第一次全国名酒评选,在之后的历次评选中,只要五粮液参加,均榜上有名)。专家的审评意见是: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

  各味谐调,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中有丰富的含义:如何做到各味谐调,味道全面?这里面的秘诀,也就是五粮液这种独特配方,独特工艺的好酒,在中国酒业的历史长河中的最大贡献。


    相关文章

    论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

    论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明九千年, 神州佳话中外传." 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似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越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有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使世界为之 ...

    庄子最精华的84句哲言

    庄子最精华的84句哲言!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 ...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古代哲学精的基本概念 2013-9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含有巨大能量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体,也是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精的运动不息维系着宇宙的变化.另外,精有时指存在于 ...

    (整理)钟吕传道集译解

    钟吕传道集直译 简介 <钟吕传道集>内丹术经典著作.3卷.又名<真仙传道集>或<钟吕传道记>.五代,施肩吾撰.全书以钟离权与吕岩师徒问答的形式,论述内丹术要义,共18卷.论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时.五 ...

    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领导干部修养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精 华与 领 导 干 部 修 养 主讲人:魏敬东 毛泽东:"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党员思想改造和自我改造.干部要"又红又专". 邓小平:干部队伍&quo ...

    董仲舒易学哲学思想探析

    自近代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以来,学界探讨董仲舒思想时,大多讨论他的春秋公羊学,而鲜有论及董仲舒思想中的易学问题.这是令人遗憾的.从古代天人关系论角度而言,<周易>和<春秋>这两部经典具有密切联系.< ...

    曾子名言100句

    74.远者以貌,近者以情 [原文] "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憘憘,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对待家庭的人和睦,对待外人恭敬,对兄弟和顺,对朋友亲切,对疏远的人礼貌相 ...

    试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

    第6卷 第8期2009年8月 JournalofSchoolingStudies Vol.6,No.8August.2009 试论中国传统师生关系 吴文华 摘 要: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师生关系是传统教育的主要精神之一.传统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尊师 ...

    中国最有霸气的诗句!(精华版)

    中国最有霸气的诗句!(精华版) 挂一漏万, 管窥之见:执经叩问, 扫径以待.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力拔山兮气盖世!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 黄金若粪土 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 弯弓射胡月 人头做酒杯 饮尽仇雠血 扬鞭慷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