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

名词解释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植物虫害基础 园艺昆虫鉴别

1、昆虫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专门阐明有关昆虫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研究加以利用和防治的科学。

2、植物病理学:以植物作为保护对象,以研究病源寄主环境相互关系为基础,以阐明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设计经济有效地防治措施为目的的应用基础学科。

3、植物虫害:使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造成植物外观损害,致使作物产量下降,质量低劣,而使种植者蒙受经济损失的一类昆虫。极为害虫。

4、害虫:次要害虫:虽然危害作物,但一般不造成经济损失。偶发性害虫:有些害虫仅仅偶尔造成经济危害。常发性害虫:有些害虫经常造成经济危害。间歇爆发性害虫:有些害虫虽然是偶发性害虫,但一旦发生就爆发成灾。

5、外激素:由昆虫无管腺体分泌到体外,影响同种其它个体行为的微量挥发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犹如化学语言和通讯工具。

6、两性生殖:经过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后,雌虫产下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7、孤雌生殖:雌虫不经过受精或未经受精的卵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8、卵胎生:又称孤雌胎生,只雌虫未经受精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

9、多胚生殖:产在寄主体内的一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可分裂成2各以上的胚胎,每一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10、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不断新陈代谢,不仅体积有所增大,而且发生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几个不同的发育期。

11、渐变态:成虫与幼虫非常相似

12、半变态:幼虫与成虫的生活习性、形态有很大区别。

13、过渐变态:幼虫是伪蛹。

14、不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期、幼虫期、成虫期三个阶段。

15、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阶段。

16、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所经过的时间。

17、孵化:大多数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

18、幼虫期:全变态昆虫从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所经过的时间,或不完全变态昆虫从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所经过的时间,成为幼虫期。(不完全变态昆虫而言,又称为若虫期)

19、龄:昆虫在蜕皮生长的过程中,为了表示幼虫的生长期,人们将每次蜕皮的时刻作为标准来衡量幼虫的发育期,一般从孵化后至第一次蜕皮前称为第一龄幼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

20、龄期: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

21、蜕皮:昆虫幼虫期的主要特点是不断取食与快速生长发育,使得昆虫原有的体壁限制了它的生长,必须周期性地蜕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这个过程。

22、蛹期:全变态昆虫从幼虫变为蛹到羽化为成虫所经过的时间。

23、预蛹: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活动能力降低,同时身体缩短,有的吐死做茧,有的营造土室,进入化蛹前的准备阶段,称为预蛹或前蛹。

24、化蛹:预蛹蜕皮变为蛹的过程。

25、羽化:全变态昆虫的蛹或不完全变态昆虫末龄若虫蜕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26、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羽化为成虫时,性器官还未完全成熟,需要继续取食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成虫性成熟必不可少的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27、雌雄二型或性二型:同种昆虫雌雄形状不同。

28、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即使同性别形状也不同。

29、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性成熟产卵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

30、世代重叠:同一时间内出现不同世代的相同虫态。

31、生活年史:从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在一年内的发生过程。

32、休眠:是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不良环境引起的暂时性生长发育停滞现象。

33、滞育:作为遗传特性固定在昆虫某一虫态的生长发育停滞现象。

34、假死性:是昆虫建立在神经反射活动基础上的一种对外来刺激作用所做的运动反应。

35、趋性:是昆虫通过神经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所表现的或趋或避的反应,是一种无条件的反射。

36、群集性: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37、扩散:同种昆虫近距离的分散。

38、迁飞:一种昆虫由发生地长距离地迁到另一个发生地的习性。

39、拟态:是昆虫模拟生活场所或其它生物的形态而避过敌害。

40、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41、温区:昆虫在由高到低的不同温度区段内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活力,这些特定的温度区段称为温区。

42、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

43、有效积温: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是有效温度,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外界摄取发育起点以上温度的总和。

44、生态抗性:因环境因子引起的某种暂时性的抗性,它不受遗传因子控制。

45、抗选择性:作物通过结构上的物理作用以及生理上的化学作用使之不被和少被害虫所寻觅和选择或积极趋斥害虫前来产卵取食和侵袭。

46、耐害性:有些作物品种在受害后有很强的增加或补偿能力,从而减轻了其受害损失程度的特性。

47、抗生性:由于作物体内具有对昆虫有毒的物质,抗滞性的物质,抑制消化吸收的物质或 缺少昆虫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特性。

48、总体:统计学上将一群性质相同的事物的总和称为总体。

49、样本:从总体中可以抽取的若干有代表性的个体用于估算整体,区别抽取的个体。

50、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一种生物,它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诸多方面的特殊性,能自由交配,从而产生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并与其它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的现象。

第三章 植物病害基础

51、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或病原物的侵害下,其代谢作用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局部或整株死亡,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52、症状:是指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53、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54、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55、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56、非侵染性病害:由于外界环境的恶化,致使植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干扰,表现出各种病害的现象。

57、寄生性:指寄生物从寄主上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58、单寄生:一个寄主体内只有一个寄生物。

59、多寄生:一个寄主体内可寄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的寄生物。

60、共寄生:一个寄主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物同时寄生。

61、重寄生:也是在寄主体内寄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链形式寄生的寄生物,即第一种寄生物寄主体内,第二种寄生物又在第一种寄生物上寄生。第一种寄生物称为原寄生物,第二种生物称为重寄生物。

62、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63、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植物抑制病原物侵染以及侵染以后所造成损失的能力。 抗病性的类型64-66 64、免疫:寄主植物完全抗病原物的侵染不表现任何症状。

65、抗病:病原物能侵染寄主但是仅仅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不表现典型症状,对寄主造成的危害较少。

66、耐病:寄主能够造成病原物的侵染,并能表现典型的症状,但对寄主的产量和质量没有太大的影响。

67、感病:寄主遭受病原物侵染后,表现典型而且严重的症状,并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68、垂直抗性:植物品种对病原生物的某个或极少数个生理小种具有很强的抗性,而对其他生理小种无抗性,为寡基因控制。

69、水平抗性:植物品种对病原物所有生理小种都有较强的抗性,常为多基因控制。 水平抗性为中抗,抗性不易消失,多基因控制,作物易高产,垂直抗性易消失。

70、阶段抗性:植物不同生理阶段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

71、生理年龄抗性:职务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

72、病程:是指病原物从接触寄主开始,经侵入并在寄主体内定殖、扩展,进而危害直至寄主表现症状的过程。

73、潜育期:指病原物与寄主建立了寄生关系到明显出现症状的一个阶段,也即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发育阶段,又称为潜伏期。

74、发病期:指寄主外表显示症状的时期,包括出现症状一直到生长期结束直至植株死亡为止的整个阶段。

75、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后经过一定程度的扩展,由于寄主抗病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宜只能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在当寄主抗病性降低或环境条件适宜时又继续扩展并表现症状。

76、隐症现象:病毒或类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这类病害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症状科暂时消失。

77、带毒现象:病毒或类病毒引起的,病毒侵入寄主后在任何条件下均不表现症状,但却存在于寄主体内。

78、病害循环:是指植物从上一个季节开始发病至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侵染链、侵染循环。

79、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或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80、再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节内的寄生植物。

81、植物病害流行:植物病害大面积发生,迅速传播造成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82、单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病害就能完全积累、传播、扩展的过程,并可以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害。(多循环病害)

82、积年流行病害:病害从少量发生起,需要经过年度间的病原物积累,才能较大危害的循

环。(单循环病害)

第四章 植物病原生物及其病害诊断

83、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84、繁殖体:营养体生长到一定时期产生的繁殖器官。

85、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发育,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终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86、多型性:一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

87、单主寄生:只在一种寄主上就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88、转主寄生:同一种病原真菌不同类型的孢子,发生在两种不同种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89、同宗配合:一些真菌单个菌株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90、异宗配合:多数真菌需要两性亲和的菌株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

91、病毒:通常把包被于保护性的蛋白(脂蛋白)衣壳中,只能在适宜的寄主细胞没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一套基因组核酸分子。(分子寄生物)

第五章 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

92、生态系统:自然界一定生物空间生物因子与非生物的物理因子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能凭借各种结构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起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作用。

93、综合治理:由农业生产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观点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使病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条件下。

94、经济危害允许水平:是农作能够容忍有害生物危害的界限所应对的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再此种群密度下防治成本等于防治收益。

95、防治指标:有害生物种群增加到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而必须防治时的种群密度临界值。

96、植物检疫:是运用技术手段,通过法律、行政的措施,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贸易的正常交往,保护农林业的安全生产,保持区域生态平衡的一项法制措施,又称法规防治。

97、农业防治: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通过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来调节病原物寄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地环境条件,从而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

98、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利用微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

99、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又称植物化学保护,是用化学物质和手段杀灭、控制有害生物,从而达到保护植物的目的。

100、毒力:指农药对有害生物毒杀或机体结构和功能损害的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的指标。

101、毒性:指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有机体器质性和功能性损害的能力,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致突变等。

102、选择性:指农药对不同生物的毒性差异。

103、药效:指农药在特定环境下对某种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它是化合物的毒力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04、残留毒性或残留:在施用农药后相当长得时间内,农副产品和环境任残留毒物对人畜的毒害作用。

105、有效成分:原药中含有的具杀菌、杀虫等作用的活性成分。

106、物理防治:是指通过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简答题

1、综合防治:由农业生产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观点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使病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总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原 则:①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对一种或多种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

②防治时要做到有主有次,根据当地特点,合理利用综合防治措施,取得最大防效; ③经济有效;

④保护环境,趋利避害,减少污染,减少副作用

2、农业防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来调节病原物、寄住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方法。

措施:①合理安排作物布局 ②轮作与间作 ③设置诱虫植物 ④水肥管理 ⑤合理安排种收日期 ⑥清洁田园 ⑦翻耕灭虫

3、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

优点:①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小 ②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 ③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生物防治成本相对较低

局限性:①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缓慢,在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 ②生物防治受气候和地域生态环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 ③目前可用于大批量生产使用的有益生物种类还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有害生物数量有限 ④生物防治通常只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于一向防治要求高的有害生物,较难实施种群综合治理

措施:①利用微生物分泌的杀菌素防治病害 ②应用微生物分泌的杀虫素防治虫害 ③生化农药,即人工模拟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派生出来的化合物 ④保护利用天敌昆虫 ⑤害虫信息物(信息素、酶、肽等)的应用 ⑥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转基因抗虫作物、昆虫雄性不育、遗传不育、提高致病微生物的致病等) ⑦应用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农用杀虫素、生化农药)防治害虫 ⑧线虫和昆虫原生动物的利用

应用天敌制剂治虫时应注意的问题:①天敌作用的专化形 ②一般只防治发生量小至中等的昆虫 ③繁殖过程中要经常复壮 ④紫外线强烈天气不要喷微生物制剂 ⑤生物药剂不要贮藏过久 ⑥与适量农药混用

4、物理防治:通过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控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措施:①人工机械防治:汰除(清选种子)、外科手术处理治疗枝干病害、粘虫环、树干涂白 ②温控法:热力处理(温汤浸种、土壤的热力处理) ③电磁波、射线处理:利用各种辐射进行有害生物防治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直接灭杀和辐射不育 ④升温和降温杀虫(晴天闷棚升温杀虫、冬季通风降温杀蓟马) ⑤阻隔法:根据有害生物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物理阻隔,阻止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扩散的措施,设置防虫网等阻碍隔虫(防虫网、套袋) ⑥诱杀法:利用动物的趋性,配合一定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人工捕杀,利用色板、灯光、糖醋液等食饵诱杀,潜所诱杀

5、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优点:使用方法简便,效率高,见效快,可以用于各种有害生物的防治,特别是有害生物大发生时能及时控制危害

缺点: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破坏生态;残留污染环境

6、植物检疫:是运用技术的手段,通过法律、行政的措施,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贸易的正常交往,保护农林业的安全生产,保持区域性生

态平衡的一项法治措施,又称法规防治。

措施:①划分疫区与保护区 ②产地检验与现场检验 ③对感染的种苗及繁殖材料进行消毒 ④对外检疫 ⑤抽样检查时有可疑的进行隔离

7、膜翅目的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的区别广腰亚目:胸腹部广接不收缩成腰状,后翅至少有3个翅室,产卵器锯状或管状,植食性

细腰亚目:胸腹部连接处收缩成细腰状,后翅至多只有2个翅室,腹部末节腹板纵裂,产卵器着生处离腹末有一段距离,足转节多为2节

8、鞘翅目的肉食亚目和杂食亚目的区别

肉食亚目:腹部第一节腹板中间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前翅背板与侧板有明显的分界;跗节5节,触角多为丝状,成虫和幼虫多为捕食性

杂食亚目:腹部第一节腹板不为后足所分开,后足基节不固定在后胸背板上,前胸背板与侧板无明显分界,跗节3~5节,食性复杂

9、怎样合理使用农药?

①合理选用农药种类和剂型:以害虫种类、农药杀虫谱为依据,达到安全、经济、高效、无残毒、无公害 ②根据害虫发生特点适时用药,一般在虫幼小(三龄以前)时,或在其生活史中最薄弱的环节施药 ③合理混用农药 ④尽量保护天敌 ⑤避免对植物药害 ⑥安全用药,避免人、畜中毒 ⑦克服和延缓抗药性 ⑧注意药剂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的配合 ⑨提高使用杀菌剂的技术水平 ⑩注意药剂的混合和连用问题

名词解释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植物虫害基础 园艺昆虫鉴别

1、昆虫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专门阐明有关昆虫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研究加以利用和防治的科学。

2、植物病理学:以植物作为保护对象,以研究病源寄主环境相互关系为基础,以阐明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设计经济有效地防治措施为目的的应用基础学科。

3、植物虫害:使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造成植物外观损害,致使作物产量下降,质量低劣,而使种植者蒙受经济损失的一类昆虫。极为害虫。

4、害虫:次要害虫:虽然危害作物,但一般不造成经济损失。偶发性害虫:有些害虫仅仅偶尔造成经济危害。常发性害虫:有些害虫经常造成经济危害。间歇爆发性害虫:有些害虫虽然是偶发性害虫,但一旦发生就爆发成灾。

5、外激素:由昆虫无管腺体分泌到体外,影响同种其它个体行为的微量挥发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犹如化学语言和通讯工具。

6、两性生殖:经过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后,雌虫产下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7、孤雌生殖:雌虫不经过受精或未经受精的卵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8、卵胎生:又称孤雌胎生,只雌虫未经受精的卵在母体内依靠卵黄供给营养,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

9、多胚生殖:产在寄主体内的一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可分裂成2各以上的胚胎,每一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10、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不断新陈代谢,不仅体积有所增大,而且发生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等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几个不同的发育期。

11、渐变态:成虫与幼虫非常相似

12、半变态:幼虫与成虫的生活习性、形态有很大区别。

13、过渐变态:幼虫是伪蛹。

14、不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期、幼虫期、成虫期三个阶段。

15、全变态:昆虫一生只经过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阶段。

16、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化所经过的时间。

17、孵化:大多数昆虫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

18、幼虫期:全变态昆虫从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所经过的时间,或不完全变态昆虫从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所经过的时间,成为幼虫期。(不完全变态昆虫而言,又称为若虫期)

19、龄:昆虫在蜕皮生长的过程中,为了表示幼虫的生长期,人们将每次蜕皮的时刻作为标准来衡量幼虫的发育期,一般从孵化后至第一次蜕皮前称为第一龄幼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

20、龄期: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

21、蜕皮:昆虫幼虫期的主要特点是不断取食与快速生长发育,使得昆虫原有的体壁限制了它的生长,必须周期性地蜕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这个过程。

22、蛹期:全变态昆虫从幼虫变为蛹到羽化为成虫所经过的时间。

23、预蛹: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活动能力降低,同时身体缩短,有的吐死做茧,有的营造土室,进入化蛹前的准备阶段,称为预蛹或前蛹。

24、化蛹:预蛹蜕皮变为蛹的过程。

25、羽化:全变态昆虫的蛹或不完全变态昆虫末龄若虫蜕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26、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羽化为成虫时,性器官还未完全成熟,需要继续取食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成虫性成熟必不可少的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27、雌雄二型或性二型:同种昆虫雌雄形状不同。

28、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即使同性别形状也不同。

29、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蛹到成虫性成熟产卵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

30、世代重叠:同一时间内出现不同世代的相同虫态。

31、生活年史:从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在一年内的发生过程。

32、休眠:是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不良环境引起的暂时性生长发育停滞现象。

33、滞育:作为遗传特性固定在昆虫某一虫态的生长发育停滞现象。

34、假死性:是昆虫建立在神经反射活动基础上的一种对外来刺激作用所做的运动反应。

35、趋性:是昆虫通过神经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所表现的或趋或避的反应,是一种无条件的反射。

36、群集性: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37、扩散:同种昆虫近距离的分散。

38、迁飞:一种昆虫由发生地长距离地迁到另一个发生地的习性。

39、拟态:是昆虫模拟生活场所或其它生物的形态而避过敌害。

40、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41、温区:昆虫在由高到低的不同温度区段内表现出不同的生命活力,这些特定的温度区段称为温区。

42、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

43、有效积温:发育起点以上的温度是有效温度,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外界摄取发育起点以上温度的总和。

44、生态抗性:因环境因子引起的某种暂时性的抗性,它不受遗传因子控制。

45、抗选择性:作物通过结构上的物理作用以及生理上的化学作用使之不被和少被害虫所寻觅和选择或积极趋斥害虫前来产卵取食和侵袭。

46、耐害性:有些作物品种在受害后有很强的增加或补偿能力,从而减轻了其受害损失程度的特性。

47、抗生性:由于作物体内具有对昆虫有毒的物质,抗滞性的物质,抑制消化吸收的物质或 缺少昆虫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特性。

48、总体:统计学上将一群性质相同的事物的总和称为总体。

49、样本:从总体中可以抽取的若干有代表性的个体用于估算整体,区别抽取的个体。

50、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的一种生物,它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诸多方面的特殊性,能自由交配,从而产生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并与其它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的现象。

第三章 植物病害基础

51、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不良环境条件或病原物的侵害下,其代谢作用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生理上和组织结构上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病态,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局部或整株死亡,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52、症状:是指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53、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54、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55、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56、非侵染性病害:由于外界环境的恶化,致使植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干扰,表现出各种病害的现象。

57、寄生性:指寄生物从寄主上获得营养物质的能力。

58、单寄生:一个寄主体内只有一个寄生物。

59、多寄生:一个寄主体内可寄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的寄生物。

60、共寄生:一个寄主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物同时寄生。

61、重寄生:也是在寄主体内寄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链形式寄生的寄生物,即第一种寄生物寄主体内,第二种寄生物又在第一种寄生物上寄生。第一种寄生物称为原寄生物,第二种生物称为重寄生物。

62、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63、抗病性:是指寄主植物植物抑制病原物侵染以及侵染以后所造成损失的能力。 抗病性的类型64-66 64、免疫:寄主植物完全抗病原物的侵染不表现任何症状。

65、抗病:病原物能侵染寄主但是仅仅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不表现典型症状,对寄主造成的危害较少。

66、耐病:寄主能够造成病原物的侵染,并能表现典型的症状,但对寄主的产量和质量没有太大的影响。

67、感病:寄主遭受病原物侵染后,表现典型而且严重的症状,并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68、垂直抗性:植物品种对病原生物的某个或极少数个生理小种具有很强的抗性,而对其他生理小种无抗性,为寡基因控制。

69、水平抗性:植物品种对病原物所有生理小种都有较强的抗性,常为多基因控制。 水平抗性为中抗,抗性不易消失,多基因控制,作物易高产,垂直抗性易消失。

70、阶段抗性:植物不同生理阶段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

71、生理年龄抗性:职务不同生理年龄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

72、病程:是指病原物从接触寄主开始,经侵入并在寄主体内定殖、扩展,进而危害直至寄主表现症状的过程。

73、潜育期:指病原物与寄主建立了寄生关系到明显出现症状的一个阶段,也即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发育阶段,又称为潜伏期。

74、发病期:指寄主外表显示症状的时期,包括出现症状一直到生长期结束直至植株死亡为止的整个阶段。

75、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后经过一定程度的扩展,由于寄主抗病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宜只能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在当寄主抗病性降低或环境条件适宜时又继续扩展并表现症状。

76、隐症现象:病毒或类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这类病害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症状科暂时消失。

77、带毒现象:病毒或类病毒引起的,病毒侵入寄主后在任何条件下均不表现症状,但却存在于寄主体内。

78、病害循环:是指植物从上一个季节开始发病至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侵染链、侵染循环。

79、初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或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称为初次侵染。

80、再侵染:在田间已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传播扩散后侵染同一生长季节内的寄生植物。

81、植物病害流行:植物病害大面积发生,迅速传播造成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82、单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病害就能完全积累、传播、扩展的过程,并可以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害。(多循环病害)

82、积年流行病害:病害从少量发生起,需要经过年度间的病原物积累,才能较大危害的循

环。(单循环病害)

第四章 植物病原生物及其病害诊断

83、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84、繁殖体:营养体生长到一定时期产生的繁殖器官。

85、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发育,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终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86、多型性:一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

87、单主寄生:只在一种寄主上就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88、转主寄生:同一种病原真菌不同类型的孢子,发生在两种不同种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89、同宗配合:一些真菌单个菌株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90、异宗配合:多数真菌需要两性亲和的菌株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

91、病毒:通常把包被于保护性的蛋白(脂蛋白)衣壳中,只能在适宜的寄主细胞没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一套基因组核酸分子。(分子寄生物)

第五章 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方法

92、生态系统:自然界一定生物空间生物因子与非生物的物理因子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能凭借各种结构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起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作用。

93、综合治理:由农业生产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观点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使病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条件下。

94、经济危害允许水平:是农作能够容忍有害生物危害的界限所应对的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再此种群密度下防治成本等于防治收益。

95、防治指标:有害生物种群增加到造成农作物经济损失而必须防治时的种群密度临界值。

96、植物检疫:是运用技术手段,通过法律、行政的措施,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贸易的正常交往,保护农林业的安全生产,保持区域生态平衡的一项法制措施,又称法规防治。

97、农业防治: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通过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来调节病原物寄主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地环境条件,从而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

98、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利用微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

99、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又称植物化学保护,是用化学物质和手段杀灭、控制有害生物,从而达到保护植物的目的。

100、毒力:指农药对有害生物毒杀或机体结构和功能损害的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的指标。

101、毒性:指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有机体器质性和功能性损害的能力,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致突变等。

102、选择性:指农药对不同生物的毒性差异。

103、药效:指农药在特定环境下对某种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它是化合物的毒力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04、残留毒性或残留:在施用农药后相当长得时间内,农副产品和环境任残留毒物对人畜的毒害作用。

105、有效成分:原药中含有的具杀菌、杀虫等作用的活性成分。

106、物理防治:是指通过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简答题

1、综合防治:由农业生产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观点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使病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总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原 则:①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对一种或多种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

②防治时要做到有主有次,根据当地特点,合理利用综合防治措施,取得最大防效; ③经济有效;

④保护环境,趋利避害,减少污染,减少副作用

2、农业防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来调节病原物、寄住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控制病害发生与发展的方法。

措施:①合理安排作物布局 ②轮作与间作 ③设置诱虫植物 ④水肥管理 ⑤合理安排种收日期 ⑥清洁田园 ⑦翻耕灭虫

3、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

优点:①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小 ②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 ③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生物防治成本相对较低

局限性:①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缓慢,在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 ②生物防治受气候和地域生态环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 ③目前可用于大批量生产使用的有益生物种类还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有害生物数量有限 ④生物防治通常只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于一向防治要求高的有害生物,较难实施种群综合治理

措施:①利用微生物分泌的杀菌素防治病害 ②应用微生物分泌的杀虫素防治虫害 ③生化农药,即人工模拟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派生出来的化合物 ④保护利用天敌昆虫 ⑤害虫信息物(信息素、酶、肽等)的应用 ⑥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转基因抗虫作物、昆虫雄性不育、遗传不育、提高致病微生物的致病等) ⑦应用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农用杀虫素、生化农药)防治害虫 ⑧线虫和昆虫原生动物的利用

应用天敌制剂治虫时应注意的问题:①天敌作用的专化形 ②一般只防治发生量小至中等的昆虫 ③繁殖过程中要经常复壮 ④紫外线强烈天气不要喷微生物制剂 ⑤生物药剂不要贮藏过久 ⑥与适量农药混用

4、物理防治:通过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控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来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措施:①人工机械防治:汰除(清选种子)、外科手术处理治疗枝干病害、粘虫环、树干涂白 ②温控法:热力处理(温汤浸种、土壤的热力处理) ③电磁波、射线处理:利用各种辐射进行有害生物防治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直接灭杀和辐射不育 ④升温和降温杀虫(晴天闷棚升温杀虫、冬季通风降温杀蓟马) ⑤阻隔法:根据有害生物的侵染和扩散行为,设置物理阻隔,阻止有害生物的危害或扩散的措施,设置防虫网等阻碍隔虫(防虫网、套袋) ⑥诱杀法:利用动物的趋性,配合一定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人工捕杀,利用色板、灯光、糖醋液等食饵诱杀,潜所诱杀

5、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方法。

优点:使用方法简便,效率高,见效快,可以用于各种有害生物的防治,特别是有害生物大发生时能及时控制危害

缺点: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破坏生态;残留污染环境

6、植物检疫:是运用技术的手段,通过法律、行政的措施,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贸易的正常交往,保护农林业的安全生产,保持区域性生

态平衡的一项法治措施,又称法规防治。

措施:①划分疫区与保护区 ②产地检验与现场检验 ③对感染的种苗及繁殖材料进行消毒 ④对外检疫 ⑤抽样检查时有可疑的进行隔离

7、膜翅目的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的区别广腰亚目:胸腹部广接不收缩成腰状,后翅至少有3个翅室,产卵器锯状或管状,植食性

细腰亚目:胸腹部连接处收缩成细腰状,后翅至多只有2个翅室,腹部末节腹板纵裂,产卵器着生处离腹末有一段距离,足转节多为2节

8、鞘翅目的肉食亚目和杂食亚目的区别

肉食亚目:腹部第一节腹板中间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前翅背板与侧板有明显的分界;跗节5节,触角多为丝状,成虫和幼虫多为捕食性

杂食亚目:腹部第一节腹板不为后足所分开,后足基节不固定在后胸背板上,前胸背板与侧板无明显分界,跗节3~5节,食性复杂

9、怎样合理使用农药?

①合理选用农药种类和剂型:以害虫种类、农药杀虫谱为依据,达到安全、经济、高效、无残毒、无公害 ②根据害虫发生特点适时用药,一般在虫幼小(三龄以前)时,或在其生活史中最薄弱的环节施药 ③合理混用农药 ④尽量保护天敌 ⑤避免对植物药害 ⑥安全用药,避免人、畜中毒 ⑦克服和延缓抗药性 ⑧注意药剂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的配合 ⑨提高使用杀菌剂的技术水平 ⑩注意药剂的混合和连用问题


    相关文章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单位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单位 关于发布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物局.文管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及<文物 ...

    河南省饮水功能区划(最终版)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 保护区划的通知 豫政办 [2007]12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已经省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

    330kV变电站继电保护典型配置_董烨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Dianqigongcheng yu Zidonghua 330kV 变电站继电保护典型配置 董 烨1李 兵2李永斌2 (1. 西宁供电公司,青海西宁810003:2. 青海省电力公司,青海西宁810008) 摘 要:继电 ...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和分级_王涛

    遗产保护理论<东南文化>2010年第2期总第214期23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和分级 王 (烟台大学建筑系涛山东烟台264005) 内容提要: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政府公布的.与文物保护单位相关 ...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继电保护及及自动装置 一.变电站设备保护基本配置 1.主变压器保护的配置:(1)瓦斯保护:反映主变内部各类短路和油位降低.无时限跳主变三侧断路器.为主变主保护. (2)差动保护:反映主变本体内部.各侧套管和引出线到CT范围内的短路故障.无时 ...

    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饮用水安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 ...

    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90133414 学时:48 学分:3 适用专业:药学 开课部门: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为<生药学>的先修课程.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 ...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概述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概述 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 一.文物保护规划的几个认识 1.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规模特大.情况复杂的文物保护单位应首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总体保 ...

    林业行政执法(野保部分)

    4. 74 对擅自移动或者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行为的认定及处罚 擅自移动或者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的行为,是指违反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法规,擅自移动或者破坏自然保护区界标的情形.该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该行为侵犯的是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 ...

    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在城市园林中,园林植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园林植物保护不仅关系到园林绿化质量,同时也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本文就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植物没有得到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