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整合篇

我国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化的有效形式

从字面上来看,民营企业是由民间经营的企业,是一种以经营方式来界定的经济形态。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中国现实出发,认为民营经济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体质下,通过动员全民对人员、资源、资本进行重新组合而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化”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主体方向是股份化经济,它蕴含着公有制的各种实现形式,最终实现的是社会化。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个人资本的社会化,它不再是个人的资本,而是在一个社会组织里运作,是对个人资本的扬弃,个体企业组成公司之后也是对个体企业的扬弃,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个人资本社会化、资源社会化、企业社会化和人员社会化的过程。

(二)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

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

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即由靠领导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制度向建立完善的制度性保障过渡,民营企业正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三、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为21世纪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攻坚阶段。近年来,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权关系不够明晰

部分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具体表现是:一是与主管部门的

关系理不清。企业初创时,自找婆婆,虽然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并无投入,但在企业发展起来后却再现所有权归属之争。二是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管理股权和技术股权未做明确界定,形成隐患。三是初始投资主体不明确,如创业资本是借贷、科研经费等方式积累起来的。四是对优惠政策形成的“政府扶持基金”,其所有权归属的界定仍存在争议。五是民营企业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收购等形式壮大了规模,但国有资本的产权归属却没有界定。

(二)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大部分属于个人或合伙创办,相当一部分企业沿袭一人所有、一人决策、一人承担风险的家庭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严重窒息了企业活力,削弱了企业发展后劲,而且导致经营行为不规则,给企业生存带来了风险。新成立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而发展很快又不容易使人感觉到这些问题,许多民营企业面临着“管理青春期”这一普遍性问题。企业存在人才饥渴,换人又相当频繁,挖来的人因为管理滞后等原因迟迟难以纳入机制。有些人是国有企业过去的,有些问题是国有企业的翻版,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做小企业的时候决策非常灵敏,但扩展到几百人、几千人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国应该提倡搞一大批健康活泼中小企业,而不是一味地争着把企业做大、做进五百强。一个企业如果在机制、体制上没有积累。忽略自己的历史,认为可以人为地通过投机、跨越中间地带的想法往往会在现实面前碰壁。

(三) 融资渠道还不畅通

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和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在起步阶段基本上是靠个人投资的。这样一个初始条件,决定了民营经济进入的产业大多集中在资金、技术门槛较低的的劳动密集型领域。相对来说,早期的民营经济在资金供给方面的矛盾并不十分显著。然而,当民营经济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升级,融资渠道供给不足的矛盾就日益突出。从直接融资方面看,由于整个金融组织结构缺少面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大量民营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国有大银行无论在自身机制上还是在技术操作上,都无法适应民营经济大发展的需要。在直接融资方面,股权融资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形式,但是,由于目前全国性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地方性、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融资活动还属于“非规范”行为,不具有合法性,民营企业还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实现大规模扩张和产权重组。

(四)家族经营还很普遍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来看,家族经营制都曾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然而,一但企业规模增大,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家族经营制的局限性就越来越突出:第一,家族经营制下的企业决策实际上是家长个人决策。第二,家族经营制企业只可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挑选接班人,甚至企业的接班人是注定的、不可更换的。而下一代却不一定适宜担任企业接

班人。每三,在家族经营制下,企业经常录用家庭成员或亲戚来担任高、中层管理人员。用人唯亲的结果,一方面会使管理混乱,原来制定的规章制度难以执行;另一方面又会使一些同家族没有关系但有才能的人,对企业失去信心,纷纷离去,结果,企业必然丧失生机和活力。第四,家族经营制下,企业的产权通常是封闭型的。家族持有股权,“肥水不外流”,既不愿外界前来参股,也不打算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因此,能不能突破原来的家族经营制,便成为民营企业在初具规模之后能不能继续发展一个关键性因素。

(五)决策盲目,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六)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

民营企业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路

(一)理顺产权关系

比如,有国家、集体等法人投资的民营企业,其产权界定应

由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共同商定;没有上述法人投资的企业,在产权界定上应由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共同商定,并由政府主管部门予以认定。同时,要允许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创业人员以管理、技术、创业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入,还要引导民营企业在内部进行认股权的尝试,鼓励各种把个人利益融于企业长远发展中的产权界定方式。在重构企业的组织管理体制中,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让具备更强专业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来经营企业,并正确处理好控权与授权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在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同时,真正确立企业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最终,要突破单一产权的限制,大胆吸收外部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促进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二)广开融资渠道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外部看缺乏有利的政策支持:二是从内部看企业自身财会信息不规范以及经营状况具有隐秘性。目前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1/2,但其占用的金融资源则不到全社会金融资源的1/4。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金融政策的岐视性规定,而是目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对现代市场经济规则的不适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体系建设,设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银行;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建立健全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的社会辅助体系等。

加强民营企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适应性和制度创新,改变原有的产权制度、治理制度、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多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我国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应该扶持民族资本包括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而上市融资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司上市不仅可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且可以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于促进公司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完善服务体系

民营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他们势单力薄,处于弱者地位。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组织社会力量,为他们创造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要总结设立“创业中心”、产业孵化器的经验,发展创业辅导、投资咨询、管理诊断等中介服务,发展培训中心、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信息服务等为民营中小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级会议确定为中小企业优先提供市场准入、信息共享、技术援助、人才开发和资金融通五种服务,就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服务内容的很好概括。

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民间投资绝不是权宜之计。从各个地方发展的差异中,人们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之后并不像人们过去想向的那样,哪里原有经济基础好、国有经济规模大,哪里必然就发展得快。事实恰恰相反,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市场就活跃,就业状况就好,居民生活改善的速度就快,经济发展的波动较小,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在我国,国有经济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国有经济并非在各行各业都有优势。而充分调动亿万人求富思变的创新、创业潜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战略;培育千百

万具有创业精神的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柱。

(四)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五)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

引入职业经理人是突破民营企业人才瓶颈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经理人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可靠的信用体系,难以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约束。据有关资料,中国家族企业的投资者将自己直接参与管理的原因归于找不到可信的管理者的比例高达67.1%。改变此种状况必须建立公开、透明、健全的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市场对经理人进行无形的硬化约束。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使经理人在每个阶段的行为信息全面化、透明化,经理人的任何行为都将对自己以后的市场交易产生影响,从而大大增加经理人道德行为的成本,使其从保护自身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

(六)发挥政府在发展民营企业中的作用,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入WTO后,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弱化的调控管理职能为高效的服务职能。政府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严格执法。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五、结论及建议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根据环境变化,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从产品、技术、制度平台的竞争转向深层次理念平台的竞争。大多数民营企业要开展一次企业价值观的再造工程,对一些关乎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进行深层的哲学思考。民营企业要摒弃四种老观念,树立四种新观念。应摒弃的四种老观念是:只有亲属和朋友才值得信任,对员工的培训是浪费钱财,不允许出现异议,态度重于业绩。要树立的四种新观念是:心胸开阔,信任和尊重他人,甘冒风险、以身作则,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民营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和严格内部经营管理,加强技术开发、质量管理以及营销、财务和信息工作,提高

决策水平、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向科技开发型转变。民营企业要特别注重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建立专门的科技开发队伍,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加速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的更新换代,树立产品的品牌意识。二是实现向资本经营的转变。民营企业要抓住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机遇,推进业主制向股份制方向发展,实现资本股份化,形成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确保所有权益和资产的独立运营。三是实现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民营企业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依法规范企业的经营和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自身的权益。同时,要淡化企业管理家庭色彩,通过实行委托—代理制,建立一种内部制衡机制,使民营企业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我国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环境下,我国民营企业必须根据各地实际条件,结合自身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档次,全面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卢福财 吕庆华主编:《21世纪民营企业发展方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陈凌 曹正汉著:《制度与能力:中国民营企业20年成长的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应焕红著:《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

我国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化的有效形式

从字面上来看,民营企业是由民间经营的企业,是一种以经营方式来界定的经济形态。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中国现实出发,认为民营经济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体质下,通过动员全民对人员、资源、资本进行重新组合而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化”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主体方向是股份化经济,它蕴含着公有制的各种实现形式,最终实现的是社会化。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个人资本的社会化,它不再是个人的资本,而是在一个社会组织里运作,是对个人资本的扬弃,个体企业组成公司之后也是对个体企业的扬弃,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个人资本社会化、资源社会化、企业社会化和人员社会化的过程。

(二)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

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

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客观地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即由靠领导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制度向建立完善的制度性保障过渡,民营企业正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从民营企业的形成来看,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三是国营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等。其共同的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三、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为21世纪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攻坚阶段。近年来,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权关系不够明晰

部分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具体表现是:一是与主管部门的

关系理不清。企业初创时,自找婆婆,虽然主管部门或挂靠单位并无投入,但在企业发展起来后却再现所有权归属之争。二是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管理股权和技术股权未做明确界定,形成隐患。三是初始投资主体不明确,如创业资本是借贷、科研经费等方式积累起来的。四是对优惠政策形成的“政府扶持基金”,其所有权归属的界定仍存在争议。五是民营企业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收购等形式壮大了规模,但国有资本的产权归属却没有界定。

(二)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大部分属于个人或合伙创办,相当一部分企业沿袭一人所有、一人决策、一人承担风险的家庭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严重窒息了企业活力,削弱了企业发展后劲,而且导致经营行为不规则,给企业生存带来了风险。新成立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而发展很快又不容易使人感觉到这些问题,许多民营企业面临着“管理青春期”这一普遍性问题。企业存在人才饥渴,换人又相当频繁,挖来的人因为管理滞后等原因迟迟难以纳入机制。有些人是国有企业过去的,有些问题是国有企业的翻版,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做小企业的时候决策非常灵敏,但扩展到几百人、几千人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国应该提倡搞一大批健康活泼中小企业,而不是一味地争着把企业做大、做进五百强。一个企业如果在机制、体制上没有积累。忽略自己的历史,认为可以人为地通过投机、跨越中间地带的想法往往会在现实面前碰壁。

(三) 融资渠道还不畅通

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和项目如何,大多都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民营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在起步阶段基本上是靠个人投资的。这样一个初始条件,决定了民营经济进入的产业大多集中在资金、技术门槛较低的的劳动密集型领域。相对来说,早期的民营经济在资金供给方面的矛盾并不十分显著。然而,当民营经济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升级,融资渠道供给不足的矛盾就日益突出。从直接融资方面看,由于整个金融组织结构缺少面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大量民营商业化银行,加上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国有大银行无论在自身机制上还是在技术操作上,都无法适应民营经济大发展的需要。在直接融资方面,股权融资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形式,但是,由于目前全国性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地方性、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融资活动还属于“非规范”行为,不具有合法性,民营企业还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实现大规模扩张和产权重组。

(四)家族经营还很普遍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来看,家族经营制都曾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然而,一但企业规模增大,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家族经营制的局限性就越来越突出:第一,家族经营制下的企业决策实际上是家长个人决策。第二,家族经营制企业只可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挑选接班人,甚至企业的接班人是注定的、不可更换的。而下一代却不一定适宜担任企业接

班人。每三,在家族经营制下,企业经常录用家庭成员或亲戚来担任高、中层管理人员。用人唯亲的结果,一方面会使管理混乱,原来制定的规章制度难以执行;另一方面又会使一些同家族没有关系但有才能的人,对企业失去信心,纷纷离去,结果,企业必然丧失生机和活力。第四,家族经营制下,企业的产权通常是封闭型的。家族持有股权,“肥水不外流”,既不愿外界前来参股,也不打算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因此,能不能突破原来的家族经营制,便成为民营企业在初具规模之后能不能继续发展一个关键性因素。

(五)决策盲目,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而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六)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

民营企业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路

(一)理顺产权关系

比如,有国家、集体等法人投资的民营企业,其产权界定应

由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共同商定;没有上述法人投资的企业,在产权界定上应由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共同商定,并由政府主管部门予以认定。同时,要允许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创业人员以管理、技术、创业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入,还要引导民营企业在内部进行认股权的尝试,鼓励各种把个人利益融于企业长远发展中的产权界定方式。在重构企业的组织管理体制中,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让具备更强专业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来经营企业,并正确处理好控权与授权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在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同时,真正确立企业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最终,要突破单一产权的限制,大胆吸收外部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促进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二)广开融资渠道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外部看缺乏有利的政策支持:二是从内部看企业自身财会信息不规范以及经营状况具有隐秘性。目前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1/2,但其占用的金融资源则不到全社会金融资源的1/4。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金融政策的岐视性规定,而是目前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对现代市场经济规则的不适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我国银行体系建设,设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银行;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建立健全民营企业金融支持的社会辅助体系等。

加强民营企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适应性和制度创新,改变原有的产权制度、治理制度、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多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我国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应该扶持民族资本包括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而上市融资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司上市不仅可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且可以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于促进公司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完善服务体系

民营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他们势单力薄,处于弱者地位。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组织社会力量,为他们创造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要总结设立“创业中心”、产业孵化器的经验,发展创业辅导、投资咨询、管理诊断等中介服务,发展培训中心、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信息服务等为民营中小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级会议确定为中小企业优先提供市场准入、信息共享、技术援助、人才开发和资金融通五种服务,就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服务内容的很好概括。

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民间投资绝不是权宜之计。从各个地方发展的差异中,人们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之后并不像人们过去想向的那样,哪里原有经济基础好、国有经济规模大,哪里必然就发展得快。事实恰恰相反,民营经济活跃的地方,市场就活跃,就业状况就好,居民生活改善的速度就快,经济发展的波动较小,经济增长的速度较快。在我国,国有经济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国有经济并非在各行各业都有优势。而充分调动亿万人求富思变的创新、创业潜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战略;培育千百

万具有创业精神的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柱。

(四)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减少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

家族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所产生的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要真正建立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行所有制改造。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控股化和集约化,充分发挥家长式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还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民营企业的制度转换、管理模式的更替依赖于民营企业家素质和人格的提升和完善。

(五)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

引入职业经理人是突破民营企业人才瓶颈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经理人队伍良莠不齐,缺乏可靠的信用体系,难以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约束。据有关资料,中国家族企业的投资者将自己直接参与管理的原因归于找不到可信的管理者的比例高达67.1%。改变此种状况必须建立公开、透明、健全的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市场对经理人进行无形的硬化约束。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信用评价体系,可以使经理人在每个阶段的行为信息全面化、透明化,经理人的任何行为都将对自己以后的市场交易产生影响,从而大大增加经理人道德行为的成本,使其从保护自身人力资本的角度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

(六)发挥政府在发展民营企业中的作用,健全法律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入WTO后,民营企业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影响民营企业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政府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变弱化的调控管理职能为高效的服务职能。政府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领导者和服务者。政府必须给予制度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金融支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民营企业的产权需要法制来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需要法制来规范。加强立法,建议有关部门及时清理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法规。同时,抓紧制定保护民营企业的条例,出台引导和约束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文件。严格执法。要明确执法部门保护和支持民营企业的责任,对向民营企业敲诈勒索、乱收费、乱罚款、强买强卖及破坏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人和事,必须及时处罚。

五、结论及建议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根据环境变化,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从产品、技术、制度平台的竞争转向深层次理念平台的竞争。大多数民营企业要开展一次企业价值观的再造工程,对一些关乎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进行深层的哲学思考。民营企业要摒弃四种老观念,树立四种新观念。应摒弃的四种老观念是:只有亲属和朋友才值得信任,对员工的培训是浪费钱财,不允许出现异议,态度重于业绩。要树立的四种新观念是:心胸开阔,信任和尊重他人,甘冒风险、以身作则,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民营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和严格内部经营管理,加强技术开发、质量管理以及营销、财务和信息工作,提高

决策水平、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向科技开发型转变。民营企业要特别注重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建立专门的科技开发队伍,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加速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的更新换代,树立产品的品牌意识。二是实现向资本经营的转变。民营企业要抓住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机遇,推进业主制向股份制方向发展,实现资本股份化,形成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确保所有权益和资产的独立运营。三是实现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民营企业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依法规范企业的经营和行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自身的权益。同时,要淡化企业管理家庭色彩,通过实行委托—代理制,建立一种内部制衡机制,使民营企业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我国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环境下,我国民营企业必须根据各地实际条件,结合自身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档次,全面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卢福财 吕庆华主编:《21世纪民营企业发展方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陈凌 曹正汉著:《制度与能力:中国民营企业20年成长的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应焕红著:《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


    相关文章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整合风险及应对之策

    <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5期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整合风险及应对之策 西南大学经济学院 冉宗荣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大胆尝试跨国并购,颇有收获.但是,不少 ...

    我国医药制造业并购财务整合分析

    我国医药制造业并购财务整合分析 许洪品 产成本高,经济规模不大,科技含量少,仿制药越来越多,产出远远超过需求,低水 平药品重复生产等目 前制约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生.我国医药制造行业要避免恶性竞争,就必须进行横向大规模的兼并和收购 ...

    海外并购现象及风险和防范措施

    海外并购现象: 2012年全年中国地区相关的并购交易总量减少了26%,金额降低了9%,仅在海外并购交易金额方面有所增长: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在虽然在数量上微降,但披露金额增加了54%,达到了创纪录的652亿美元,在并购交易总披露金额中占 ...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法律问题探析

    2009年9月第32卷第5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ept.,2009 Science) V01.32No.5 ・法学研究・ 山西煤 ...

    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并购中存在的文化冲突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企业要想实现快速扩张,达到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取优势的目的,企业并购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大部分在企业并购后,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由于整合比较难,特别是企业文化 ...

    低价并购的知识你了解吗

    低价并购的知识你了解吗? 作者:王丹青 来源:正略钧策 发表时间:2010-05-10 近几年,由于我国服装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导致并购成本的降低,再加上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大量服装品牌陷入经营困境,我国的服装企业开启了海外 ...

    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策略2

    毕 业 论 文 题目: 专业: 考号: 姓名: 论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策略 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方向) 年 月 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条块分割的体制,传统经营的理念,物流人才的匮乏,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 ...

    管理纵横:德隆的战略思1

    管理纵横:德隆的战略思路 作者简介:李建立 北京大学博士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咨询委员会成员 国富经济研究(咨询) 中心研究员 依托国家政策与本地资源 由于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带有引导性.强制性及地区.产业优惠差别性,所以政策往往能转化为社会资本 ...

    产业物流信息化

    戴定一:产业物流信息化的机遇与困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6日 09:21   新浪汽车综合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在产业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传统产业对于物流与供 ...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理论思考

    [摘 要]企业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核心和关键.并购文化整合中在着由企业文化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先天障碍.由购双方企业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潜在障碍和购双方企业文化冲突所引发的现实障碍.为此,必须强化对企业文化整合的组织和领导,选择恰当的文化整合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