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资料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实施《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制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处理好文化事业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开发、小城镇建设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搞好民族村镇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加强对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这样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对于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培育和弘扬我省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采取措施,保护好我省民族文化资源

(一)观念更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必须提高我省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各民族自己决定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一是要树立信心。民族文化资源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淀,尽管有些内容与当代社会不相适应,但有相当多的成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且在当前和今后都会发挥积极作用。二是选择性保护。民族文化的内容较为复杂,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不是被动、消极、原封不动的保护,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保护。三是吸纳性保护。面对今年我省发展所带来的外界文化,民族文化应采取包容、积极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种种优秀文化,使我省的民族文化获得发展。

(二)政府保护。各级政府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起主导作用和负主要责任,尤其在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宏观控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一是落实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

通过落实政策及出台新的政策来实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二是加大投入。各级要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保存、挖掘、维护、整理和利用的资金投入,保障文化人和民间艺人的基本生活。三是在开发中要整体规划,保护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简单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三)立法保护。将民族文化资源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建国以来,国家制定的一些民族法律法规中有不少关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习俗、文物等规定,但是还不太健全。大部分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相应的保护法规,如饮食用具、古老的生产工具、手工制作品、民族器乐等。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性及全国性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四)重点保护。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文化保护区或核心带。我省在贯彻落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同时,应先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逐级推进民族文化联系点的工作。

(五)分类保护。民族文化内容广泛、类别繁多,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

(六)加强教育。一是普及教育。重视对各民族干部群众进行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写出供广大干部群众阅读的民族文化知识读物,常规性地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如我省巳举行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多彩贵州、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族知识竞赛等,都对我省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着力培养继承人。许多民族民间手工技艺、民族语言、土医土药、音乐舞蹈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将面临消亡危机。各级各部门应有规划地培养继承人,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主体代代相承。

二、几点建议

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省委不仅把“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写进了省委《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还把“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写进了省委九届六次会议决定。2003年,《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经省人大通过实施,省政府已经成立了以吴嘉甫副省长为主任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为了进一步落实这项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尽快落实各市(州、地)、县的民族文化保护机构

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是全面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体。因此,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中指出“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贵州省政府已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并成立了办公室,但许多市(州、地)、县直到现在并没有落实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机构。为了落实这项工作,建议各市(州、地)、县应尽快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机构。要想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工作机构,形成一个民族文化保护网络,全省上下行动,齐心合力真抓实干,使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形成日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够做好全省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

(二)各级政府应将民族文化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国务院在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就提出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文件中还提出:“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投

入。”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投入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反之,保护工作仍然停留在口头上,起动工作遥遥无期。如果任其这样下去,将贻误保护工作,我们不能眼睁睁地让民族文化这种宝贵资源在加速度地消失,建议省政府以及省财政厅尽早下文给各市、地、州、县政府,督促落实民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将这项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当年预算。

(三)省政府督促省知识产权局加快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传统知识,在市场经济中,传统知识是有产权的。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制定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的表达及对非法剥削和损害的行为的国家法律示范条款》。世贸组织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新一轮谈判中将涉及到传统知识的保护问题。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知识的创造者是各族人民,他们有权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并应该通过知识产权获得相应的利益。由于国内还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立法进行保护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知识被盗用的现象经常发生,如以苗族服饰、反排木鼓舞、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以侗族风雨桥和鼓楼为代表的传统建筑艺术,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医药等,这些传统知识都遭到了国外的占有和盗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为此,建议省政府督促省知识产权局加快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

(四)开展对《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宣传和执法检查活动 《贵州省民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3年经省人大通过并实施以来至今已有两年,条例的执行情况如何?据了解并不尽如人意。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并不知道有这一条例,也就更谈不上将这一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为此,

建议省人大尽快出面组织有关单位在全省对条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执法检查活动。通过活动使全省上下都动员起来,提高认识,积极投入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只有全省上下一心积极行动,这项保护工作才有望取得成功,贵州民族文化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延展,观念不断更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欲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强势,需及时调整思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省文化厅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就科学有效地推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石;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关键;合理有效地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则是出路。

座谈会上,省文物局局长、历史学博士王红光疾呼:“文化遗产保护首先是国家责任,需要把专家的个人智慧集中起来变为社会公认的准则。贵州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对遗产价值迫切需要一个较为通用的评价标准,建立价值评估体系。”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方刚认为,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头等问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从文化的发生学入手抓其源头,弄清其内涵,才谈得上更好地保护。经过多年研究,他发现“以歌传文”是最能代表侗族大歌唯一性的特征,而当前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却没有突出这一点。所以,他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先建立相应的研究机制,对每一个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次研究,深入认识其价值所在,这样才有益于在保护中发展。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民族音乐研究专家翁家烈认为,贵州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居前列。但现状是珍品大量流失,文化遗产环境遭受破坏。要使贵州从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向文化遗产大省迈进,必须强化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分量的政府决策依据。可以结合当前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深入了解我省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确立科学、完整的保护措施,从而提升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贵州民族学院教授、水书研究专家潘朝霖深有体会地说:“我所收藏的少数民族古籍(水书)3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反映了国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国务院将水族习俗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社科基金为水书5个项目立项,但目前保护的只是文字,还应从水族整体生存状态中加以保护。

如何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科学利用?王红光认为,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存在多头管理,重复投入的现象,没有形成合力。翁家烈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上,政府是主导,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忽视了人民才是文化的主人这一准则,包办代替、行政干预过多,造成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成效不显著。史学专家范同寿说,贵州文化遗产集中在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遗产与民族文化遗产等三个方面。总体来说,贵州文化遗产是一种能够用多维视野来观察的独特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贵州文化

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应具备全方位的视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走一条整合发展之路,积极打造贵州品牌。

省文史馆原馆长、史学家史继忠认为,文化自觉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自信又建立在自知基础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在于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保护?”国家开始重视清明、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这样做实质上是在守护精神家园。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要在保护其精髓的基础上有发展。范同寿认为,贵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虽然做出了一些特色和亮点,但尚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景观文化遗产利用虽然效益显著,但地貌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利用不充分,城市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有待加强。目前,我省文化遗产的浅表性开发、随意性开发与破坏性开发现象普遍存在,文化传承面临挑战,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贵州大学教授、文化人类学专家王良范也有同感,他说,文化在今天是一种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当拥有其独特文化的地域遇到外界评判时,文化遗产保护要让文化在“后台”中保护起来,在“前台”则以其表演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省博物馆馆长、民族学专家李黔滨认为,可以预言,顺应文物概念的拓展变化,贵州将极有希望从一个历史文物相对薄弱的省份跃升为文化遗产大省。然而,还必须对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发掘加以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他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把在保护中彰显民族特色作为重中之重;其次,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狠下功夫;第三要加强研究,致力架构民族文化遗产价值系统的独立性和合理性;第四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加强开展田野调查、文物征集、影像记录等活动,多种方法并举,始终贯穿抢救意识。

文化作为一种资源

金黔在线讯 世界性的两大生态保护潮流,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一是文化生态保护。如果不保护自然生态,我们就会失去物质的家园;如果不保护文化生态,我们就会失去精神的家园。

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是自然生态平衡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文化生态平衡的问题。

文化之所以称之为资源,就是其不仅是可以保护的,而且还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

我们对贵州自然资源已经了解不少,比如有多少煤、铝土矿、天然气、黄金等等。但对我们有多少文化资源却不很清楚。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去知道、去逐步明白,要把我们还不知道的资源逐步挖掘出来。这是第一步。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西部的经济开发势在必行。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适应西部开发总战略的西部(贵州)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得天独厚的稀有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要重视涵养,加强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

何光渝(贵州省文联)

文化资源是宝贵财富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过去封闭的贵州使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成了贵州的宝贵财富。

贵州文化自然资源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喀斯特文化自然资源,这些文化资源遍布黔山秀水,集中在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一是以“贵州龙”化石、

“海百合”化石、凯里动物群化石为代表的文化自然资源,它们以凝固的生命,向人们诉说贵州史前文化史,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但是,今天怎样对贵州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其根本原因在于,贵州文化资源在贵州富民兴黔大业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有什么作用和价值,人们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被提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要加大贵州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使之为振兴贵州经济服务,我认为,首要之义就是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贵州文化资源在富民兴黔伟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纳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持续发展。

贵州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正确认识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外,我认为,还需有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名牌意识、资源合理配置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产业意识。

王恒富(贵州省文化厅)

如何确定文化资源开发重点

科技、教育、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和有特色的经济文化是贵州文化资源开发的重点。

对贵州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认识和教育的价值。贵州已发表旧石器文化遗址50多处和一些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及秦汉和以后时期的众多文化的古迹,说明贵州有熠熠闪光的古代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和红军在贵州的活动留下了革命文化和长征精神,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丰富教材。

贵州的文物古迹、文学作品、民族节日、民族戏剧、民族歌舞、民族建筑、民族刺绣、民族婚俗文化等,是贵州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也在不断发展。旅游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两者的开发与发展,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和部门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外对内的开放,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效益。 张同生(贵州省社科院)

编者按

贵州目前还有许多人没有脱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开发,价值不可估量。这已是有识之士不争的共识。开发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位、促进旅游业发展、提高人的素质,还能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如何做好开发文化资源这篇大文章?8月17日至18日,省中华文化研究会举办“贵州文化资源开发论坛”,数十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献计献策。

开发城市文化资源

开发城市文化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城市市民的基本素质。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说,实质上就是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包装,把城市作为商品来经营,使城市提高文化品位,更加现代化、商品

化,从而更有卖点。

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应是全方位的,要树立文化品牌,增强城市实力。要实施素质工程,增强城市活力。文化资源的保护也不可忽视。在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以利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维修与重建。

黄非(贵阳市人民政府法制局)

塑造新的贵州区域形象

贵州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要有超常规发展的思路,要有超常规发展的制高点,这就是超常规的贵州区域形象发展战略。区域形象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宣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通过区域形象战略得以定位与张扬。贵州的“区域形象”不再是消极等待,而是贵州人自强不息自我塑造,塑造家园的实践。

与经济发展的步伐相比,贵州区域形象已经滞后,并对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产生制约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贵州目前还没有一个能体现区域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的形象理念,更谈不上对公众的凝聚与组织,对外的辐射与扩散更无从谈起。不失时机地实施区域形象战略,把握区域主导经济发展的至高点,是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沟通是人与人在现代社会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关系,忽略人与人的沟通,甚至会导致一切事业的失败。区域形象就是要为内外公众相互沟通,树立一个愉心的形象。“公园省”的形象是典型的“人——地感知”形象设计:偏重于视觉景观的形象设计,侧重人对物的感受,而贵州区域形象中最欠缺的就是人的要素。区域公众形象是区域特性,精神的体现,贵州人的一些行为态度

乃至习惯,影响了贵州的区域形象,对内外上下沟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人——人感知形象应成为贵州区域形象的核心和目标。

刘晓辉(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决策科学系)

地名文化能带动旅游经济

贵阳和整个贵州的(相对)优势在资源、品牌和文化。我们应打资源牌、品牌牌和文化牌,以文化传声誉,以资源定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事业吸人才,以知识(人才、技术)创财富,以旅游壮经济、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经济效(利)益这个中心,把旅游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与城市地名文化的宣传功用、市场运作能力结合起来,把地名文化公益事业的社会效益与旅游商业服务及广告宣传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资源开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加快贵州(阳)各项事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开拓视野,独辟蹊径,匠心独运地将贵州(阳)在国际、国内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文化资源,按无偿或有偿方式,以贵阳的主要街巷、道路、桥梁、广场、大厦等重要公共场所设施命名。使旅游胜地随跃我眼,长驻我心,遐迩闻名。

刘知生(贵阳市河道管理处)

三种模式民族村寨“大旅游”

黔东南州已成为继黄果树之后,全省第二个旅游投资开发的重点。在黔东南,怎样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什么样的开发模式导向突破景点限制的“大旅游”,最好的做法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利用“民族文物村”或建设“民族风情旅游的重点接待村寨”。具

体说来,是在交通相对方便的公路沿线,物色若干有典型代表性的村寨,予以必要的投资、整治和人员培训后,作为重要的旅游接待景点开放,使其达到可就地提供团队食宿,能随时完成接待团队任务的条件。二是,确定一批可供专项考察或参观的村寨,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独特性,或保持着某种传统的乡土工艺及专业技术;或保持着当地及某一族群某些典型的文化特质,游客可自由前往。三是,充分利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庆典、集会或民间赶场(农贸集市)活动的所在地,吸引散客自由前往。这些村寨或集镇也不必专门组织迎送及表演展示活动,仅当地、当时民间举办的各种自发活动就足以形成对游客的旅游供给。

黄才贵(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完善系列专题博物馆

在旅游线上建立系列专题博物馆,是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采取“文物维修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办法,抢修了大批文物古迹和革命遗址,并利用旅游线上经过维修的文物建筑因地制宜开办60多个专题博物馆和文物陈列室,初步形成展示贵州民族文化风采的系列史迹网。不断巩固、充实、完善、提高旅游线上的系列专题博物馆,并以“大博物馆”的理念,大力发展较大范围的以保护、展示某种文化特征为主要对象的社区性博物馆,诸如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博物馆、都柳江侗寨鼓楼博物馆、赤水河摩崖造像博物馆、乌蒙山彝族土司庄园博物馆、大娄山播州土司建筑博物馆、安顺平坝屯堡文化博物馆等等,对保护、开发、利用独具特色的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实践屡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吴正光(贵州省博物馆)

文化资源开发呼唤现代意识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类进入21世纪的背景下,开发贵州的文化资源,必须采取有计划的、自觉的、自主的、群体的、全面的和市场导向型的现代开发。

文化资源的现代开发,必须深刻理解和真正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把“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传统价值观转变为“发展=人+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意识。不仅包含着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提供文化支撑,还包括改变人们不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传统观念。

文化资源是开发现代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资源总存在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差异,有可再生的与不可再生的、有优势与弱势之别,这就决定了开发什么和怎样开发的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有水快流”这种资源导向型的开发后果,造成了文化生态的破坏、优势资源的廉价抛售、资源利用率低、内争内耗、效益低下等等方面的后果。

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动态作为参照系。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要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实施《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制定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处理好文化事业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开发、小城镇建设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搞好民族村镇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加强对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这样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对于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培育和弘扬我省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采取措施,保护好我省民族文化资源

(一)观念更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必须提高我省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各民族自己决定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一是要树立信心。民族文化资源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淀,尽管有些内容与当代社会不相适应,但有相当多的成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且在当前和今后都会发挥积极作用。二是选择性保护。民族文化的内容较为复杂,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不是被动、消极、原封不动的保护,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保护。三是吸纳性保护。面对今年我省发展所带来的外界文化,民族文化应采取包容、积极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种种优秀文化,使我省的民族文化获得发展。

(二)政府保护。各级政府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起主导作用和负主要责任,尤其在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宏观控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其它力量不可替代的。一是落实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

通过落实政策及出台新的政策来实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二是加大投入。各级要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保存、挖掘、维护、整理和利用的资金投入,保障文化人和民间艺人的基本生活。三是在开发中要整体规划,保护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西化、汉化、简单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三)立法保护。将民族文化资源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是最为有效的保护。建国以来,国家制定的一些民族法律法规中有不少关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习俗、文物等规定,但是还不太健全。大部分民族文化资源还没有相应的保护法规,如饮食用具、古老的生产工具、手工制作品、民族器乐等。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性及全国性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四)重点保护。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文化保护区或核心带。我省在贯彻落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同时,应先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逐级推进民族文化联系点的工作。

(五)分类保护。民族文化内容广泛、类别繁多,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相应的保护对策。

(六)加强教育。一是普及教育。重视对各民族干部群众进行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相关部门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编写出供广大干部群众阅读的民族文化知识读物,常规性地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如我省巳举行的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多彩贵州、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族知识竞赛等,都对我省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推广具有重要作用。二是着力培养继承人。许多民族民间手工技艺、民族语言、土医土药、音乐舞蹈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将面临消亡危机。各级各部门应有规划地培养继承人,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主体代代相承。

二、几点建议

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省委不仅把“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写进了省委《关于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还把“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写进了省委九届六次会议决定。2003年,《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经省人大通过实施,省政府已经成立了以吴嘉甫副省长为主任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为了进一步落实这项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尽快落实各市(州、地)、县的民族文化保护机构

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是全面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体。因此,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中指出“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贵州省政府已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并成立了办公室,但许多市(州、地)、县直到现在并没有落实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机构。为了落实这项工作,建议各市(州、地)、县应尽快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机构。要想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工作机构,形成一个民族文化保护网络,全省上下行动,齐心合力真抓实干,使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形成日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够做好全省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

(二)各级政府应将民族文化保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国务院在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就提出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文件中还提出:“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投

入。”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投入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反之,保护工作仍然停留在口头上,起动工作遥遥无期。如果任其这样下去,将贻误保护工作,我们不能眼睁睁地让民族文化这种宝贵资源在加速度地消失,建议省政府以及省财政厅尽早下文给各市、地、州、县政府,督促落实民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将这项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当年预算。

(三)省政府督促省知识产权局加快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传统知识,在市场经济中,传统知识是有产权的。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制定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的表达及对非法剥削和损害的行为的国家法律示范条款》。世贸组织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新一轮谈判中将涉及到传统知识的保护问题。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知识的创造者是各族人民,他们有权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并应该通过知识产权获得相应的利益。由于国内还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立法进行保护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知识被盗用的现象经常发生,如以苗族服饰、反排木鼓舞、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传统民间艺术,以侗族风雨桥和鼓楼为代表的传统建筑艺术,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医药等,这些传统知识都遭到了国外的占有和盗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为此,建议省政府督促省知识产权局加快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

(四)开展对《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宣传和执法检查活动 《贵州省民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3年经省人大通过并实施以来至今已有两年,条例的执行情况如何?据了解并不尽如人意。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并不知道有这一条例,也就更谈不上将这一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为此,

建议省人大尽快出面组织有关单位在全省对条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执法检查活动。通过活动使全省上下都动员起来,提高认识,积极投入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只有全省上下一心积极行动,这项保护工作才有望取得成功,贵州民族文化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延展,观念不断更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欲将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强势,需及时调整思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省文化厅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就科学有效地推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石;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关键;合理有效地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则是出路。

座谈会上,省文物局局长、历史学博士王红光疾呼:“文化遗产保护首先是国家责任,需要把专家的个人智慧集中起来变为社会公认的准则。贵州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对遗产价值迫切需要一个较为通用的评价标准,建立价值评估体系。”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杨方刚认为,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是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头等问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从文化的发生学入手抓其源头,弄清其内涵,才谈得上更好地保护。经过多年研究,他发现“以歌传文”是最能代表侗族大歌唯一性的特征,而当前对侗族大歌的宣传却没有突出这一点。所以,他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先建立相应的研究机制,对每一个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次研究,深入认识其价值所在,这样才有益于在保护中发展。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民族音乐研究专家翁家烈认为,贵州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居前列。但现状是珍品大量流失,文化遗产环境遭受破坏。要使贵州从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向文化遗产大省迈进,必须强化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分量的政府决策依据。可以结合当前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深入了解我省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确立科学、完整的保护措施,从而提升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贵州民族学院教授、水书研究专家潘朝霖深有体会地说:“我所收藏的少数民族古籍(水书)3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反映了国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国务院将水族习俗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社科基金为水书5个项目立项,但目前保护的只是文字,还应从水族整体生存状态中加以保护。

如何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科学利用?王红光认为,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存在多头管理,重复投入的现象,没有形成合力。翁家烈认为,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上,政府是主导,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忽视了人民才是文化的主人这一准则,包办代替、行政干预过多,造成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成效不显著。史学专家范同寿说,贵州文化遗产集中在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遗产与民族文化遗产等三个方面。总体来说,贵州文化遗产是一种能够用多维视野来观察的独特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贵州文化

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应具备全方位的视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走一条整合发展之路,积极打造贵州品牌。

省文史馆原馆长、史学家史继忠认为,文化自觉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自信又建立在自知基础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在于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保护?”国家开始重视清明、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这样做实质上是在守护精神家园。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要在保护其精髓的基础上有发展。范同寿认为,贵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虽然做出了一些特色和亮点,但尚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景观文化遗产利用虽然效益显著,但地貌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利用不充分,城市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有待加强。目前,我省文化遗产的浅表性开发、随意性开发与破坏性开发现象普遍存在,文化传承面临挑战,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贵州大学教授、文化人类学专家王良范也有同感,他说,文化在今天是一种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当拥有其独特文化的地域遇到外界评判时,文化遗产保护要让文化在“后台”中保护起来,在“前台”则以其表演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省博物馆馆长、民族学专家李黔滨认为,可以预言,顺应文物概念的拓展变化,贵州将极有希望从一个历史文物相对薄弱的省份跃升为文化遗产大省。然而,还必须对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发掘加以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他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把在保护中彰显民族特色作为重中之重;其次,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狠下功夫;第三要加强研究,致力架构民族文化遗产价值系统的独立性和合理性;第四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加强开展田野调查、文物征集、影像记录等活动,多种方法并举,始终贯穿抢救意识。

文化作为一种资源

金黔在线讯 世界性的两大生态保护潮流,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一是文化生态保护。如果不保护自然生态,我们就会失去物质的家园;如果不保护文化生态,我们就会失去精神的家园。

21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是自然生态平衡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文化生态平衡的问题。

文化之所以称之为资源,就是其不仅是可以保护的,而且还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

我们对贵州自然资源已经了解不少,比如有多少煤、铝土矿、天然气、黄金等等。但对我们有多少文化资源却不很清楚。要有意识地去理解、去知道、去逐步明白,要把我们还不知道的资源逐步挖掘出来。这是第一步。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西部的经济开发势在必行。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适应西部开发总战略的西部(贵州)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得天独厚的稀有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要重视涵养,加强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

何光渝(贵州省文联)

文化资源是宝贵财富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过去封闭的贵州使文化资源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成了贵州的宝贵财富。

贵州文化自然资源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喀斯特文化自然资源,这些文化资源遍布黔山秀水,集中在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另一是以“贵州龙”化石、

“海百合”化石、凯里动物群化石为代表的文化自然资源,它们以凝固的生命,向人们诉说贵州史前文化史,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但是,今天怎样对贵州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目前尚未形成共识。其根本原因在于,贵州文化资源在贵州富民兴黔大业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有什么作用和价值,人们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被提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要加大贵州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使之为振兴贵州经济服务,我认为,首要之义就是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贵州文化资源在富民兴黔伟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纳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持续发展。

贵州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了正确认识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外,我认为,还需有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名牌意识、资源合理配置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产业意识。

王恒富(贵州省文化厅)

如何确定文化资源开发重点

科技、教育、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和有特色的经济文化是贵州文化资源开发的重点。

对贵州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认识和教育的价值。贵州已发表旧石器文化遗址50多处和一些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及秦汉和以后时期的众多文化的古迹,说明贵州有熠熠闪光的古代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和红军在贵州的活动留下了革命文化和长征精神,

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丰富教材。

贵州的文物古迹、文学作品、民族节日、民族戏剧、民族歌舞、民族建筑、民族刺绣、民族婚俗文化等,是贵州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也在不断发展。旅游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两者的开发与发展,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和部门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外对内的开放,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效益。 张同生(贵州省社科院)

编者按

贵州目前还有许多人没有脱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开发,价值不可估量。这已是有识之士不争的共识。开发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位、促进旅游业发展、提高人的素质,还能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如何做好开发文化资源这篇大文章?8月17日至18日,省中华文化研究会举办“贵州文化资源开发论坛”,数十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献计献策。

开发城市文化资源

开发城市文化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城市市民的基本素质。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说,实质上就是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包装,把城市作为商品来经营,使城市提高文化品位,更加现代化、商品

化,从而更有卖点。

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应是全方位的,要树立文化品牌,增强城市实力。要实施素质工程,增强城市活力。文化资源的保护也不可忽视。在保护、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以利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维修与重建。

黄非(贵阳市人民政府法制局)

塑造新的贵州区域形象

贵州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要有超常规发展的思路,要有超常规发展的制高点,这就是超常规的贵州区域形象发展战略。区域形象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宣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要通过区域形象战略得以定位与张扬。贵州的“区域形象”不再是消极等待,而是贵州人自强不息自我塑造,塑造家园的实践。

与经济发展的步伐相比,贵州区域形象已经滞后,并对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已产生制约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贵州目前还没有一个能体现区域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的形象理念,更谈不上对公众的凝聚与组织,对外的辐射与扩散更无从谈起。不失时机地实施区域形象战略,把握区域主导经济发展的至高点,是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沟通是人与人在现代社会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关系,忽略人与人的沟通,甚至会导致一切事业的失败。区域形象就是要为内外公众相互沟通,树立一个愉心的形象。“公园省”的形象是典型的“人——地感知”形象设计:偏重于视觉景观的形象设计,侧重人对物的感受,而贵州区域形象中最欠缺的就是人的要素。区域公众形象是区域特性,精神的体现,贵州人的一些行为态度

乃至习惯,影响了贵州的区域形象,对内外上下沟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人——人感知形象应成为贵州区域形象的核心和目标。

刘晓辉(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决策科学系)

地名文化能带动旅游经济

贵阳和整个贵州的(相对)优势在资源、品牌和文化。我们应打资源牌、品牌牌和文化牌,以文化传声誉,以资源定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事业吸人才,以知识(人才、技术)创财富,以旅游壮经济、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经济效(利)益这个中心,把旅游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与城市地名文化的宣传功用、市场运作能力结合起来,把地名文化公益事业的社会效益与旅游商业服务及广告宣传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资源开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加快贵州(阳)各项事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开拓视野,独辟蹊径,匠心独运地将贵州(阳)在国际、国内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文化资源,按无偿或有偿方式,以贵阳的主要街巷、道路、桥梁、广场、大厦等重要公共场所设施命名。使旅游胜地随跃我眼,长驻我心,遐迩闻名。

刘知生(贵阳市河道管理处)

三种模式民族村寨“大旅游”

黔东南州已成为继黄果树之后,全省第二个旅游投资开发的重点。在黔东南,怎样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什么样的开发模式导向突破景点限制的“大旅游”,最好的做法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利用“民族文物村”或建设“民族风情旅游的重点接待村寨”。具

体说来,是在交通相对方便的公路沿线,物色若干有典型代表性的村寨,予以必要的投资、整治和人员培训后,作为重要的旅游接待景点开放,使其达到可就地提供团队食宿,能随时完成接待团队任务的条件。二是,确定一批可供专项考察或参观的村寨,在某些方面具备一定独特性,或保持着某种传统的乡土工艺及专业技术;或保持着当地及某一族群某些典型的文化特质,游客可自由前往。三是,充分利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庆典、集会或民间赶场(农贸集市)活动的所在地,吸引散客自由前往。这些村寨或集镇也不必专门组织迎送及表演展示活动,仅当地、当时民间举办的各种自发活动就足以形成对游客的旅游供给。

黄才贵(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完善系列专题博物馆

在旅游线上建立系列专题博物馆,是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采取“文物维修与博物馆建设相结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办法,抢修了大批文物古迹和革命遗址,并利用旅游线上经过维修的文物建筑因地制宜开办60多个专题博物馆和文物陈列室,初步形成展示贵州民族文化风采的系列史迹网。不断巩固、充实、完善、提高旅游线上的系列专题博物馆,并以“大博物馆”的理念,大力发展较大范围的以保护、展示某种文化特征为主要对象的社区性博物馆,诸如清水江苗族独木龙舟博物馆、都柳江侗寨鼓楼博物馆、赤水河摩崖造像博物馆、乌蒙山彝族土司庄园博物馆、大娄山播州土司建筑博物馆、安顺平坝屯堡文化博物馆等等,对保护、开发、利用独具特色的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实践屡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吴正光(贵州省博物馆)

文化资源开发呼唤现代意识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类进入21世纪的背景下,开发贵州的文化资源,必须采取有计划的、自觉的、自主的、群体的、全面的和市场导向型的现代开发。

文化资源的现代开发,必须深刻理解和真正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把“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传统价值观转变为“发展=人+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意识。不仅包含着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提供文化支撑,还包括改变人们不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传统观念。

文化资源是开发现代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资源总存在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差异,有可再生的与不可再生的、有优势与弱势之别,这就决定了开发什么和怎样开发的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和“有水快流”这种资源导向型的开发后果,造成了文化生态的破坏、优势资源的廉价抛售、资源利用率低、内争内耗、效益低下等等方面的后果。

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动态作为参照系。


    相关文章

    旅游资料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旅游资料翻译巾的跨文化交际坝象 桂林工学院亢江瑶 [摘要]由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旅游信息的传播及旅游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本文把跨文化交际与旅游资料翻译结合起来.从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对中英旅游资 ...

    2013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3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 一.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请你谈谈"给定资料1-3"对做好这方面工作有哪些启示.(20 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 ...

    [亚西亚民间风情]教学设计精细版

    <亚西亚民间风情>教学设计 (南京市第九中学 杨芳) 一. 教学设计意图 1. 指导思想: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l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第125号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3年1月15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月15日 江苏省 ...

    云南纳西族档案历史资料探究

    YANJIUTANSUO 42 兰台世界2012·9 月中旬 KEXUEGUANLI 活状况,该作品不但集中呈现了纳西族的社会发展状况,还对纳西族民族节日与婚嫁习俗进行深刻刻画,可以说是展现明朝纳西族真实情况的经典之作.云南丽江沿岸岩石壁画 ...

    关于做好全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全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通知 (湘宣电„2006‟6号) 各市州委宣传部.统计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文化产业集团: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全面反映我省文化产业 ...

    灿烂的中国文化

    灿烂的中国文化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单元教材解读 一.教材内容简介 本组教材以"灿烂的中国文化"为专题,由<四篇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 ...

    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三年规划方案1(策划修改)

    美都集团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三年规划 2013-2015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更是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固的保证,对于激励团队和稳定团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一种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 ...

    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五]教学设计

    ( 2014 学年 上学期) 课题 时间 <习作五> 11 月 26 日 第 13 周 星期三 第 1 节 学科 语文 执教者 班级 三(3)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 & ...

    骆越人不是壮族的祖先,骆越是今天越南京族的祖先

    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 对市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9.5.077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南宁市委会: 你单位提出的关于<关于重视骆越古国大遗址保护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骆越文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骆越为中国百越族群的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