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的民俗

七月十五的民俗

七月十五,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佛经《枷蓝经》中有这段记载: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木莲,他的母亲生前作恶太多,死后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木莲虽然神通力最强,却始终要看着母亲受苦,无能为力,便求助佛祖。佛祖指示要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让木莲宴请十方僧侣斋食,等十方僧侣为木莲的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木莲母亲可以得到安宁。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后世便跟相仿效,统统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斋宴十方僧侣,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后得到超度安宁。这个故事和习俗自达摩先师传到中国。中国人却出奇地想到,与其请僧侣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缠绕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兰节经中国人改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麻谷节”,相传在神农时代,我国就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了,但那时的农作物只有麻子和谷子,所以在七月中旬麻谷成熟之际,会请求神灵保佑多打粮。渐渐地,

祭祀麻谷成为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象征。在这果熟之时,人们用新麦磨面,仿麻谷之形,捏出胖乎乎的麻谷神,将其拴于庄稼地里,进行祭祀。这是捏面人的最初来源。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知道是战争的冤魂在作怪,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馒头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捏面人的起源还有一些说法,一种说法是斗气说,旧时城墙(即长城)南北发生战争时,两边的人诅咒斗法的方式,因城北人人高马大,城南人咒城北人时就杀驴煮了连驴骨分食。城南人普通长的矮小所以城北人则捏面人吃以回咒对方。还有说是元朝末年反元时,汉人的一种联络暗号:“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其实这只是借用面人做传信的工具,并非捏面人的起因。更多的说法是与七月十五麻咕节相关。传说,在东汉末年陕北某地千家庄出了一个既像狗又像狼的怪物。他经常出没于黄昏和夜间,人们跟据叫声称之为“嘛呜”。这个妖怪成精多年,魔力很大,经常作恶乡里。每年里嘛呜除生吞活剥,伤害无数牲畜,还强迫人们每年七月十五晚上,给他献上一对童男童女供其当下酒菜。黄巾起义后,从终南山来了一个神通广大的老道,他设计用酒灌醉了嘛呜,同样烧香立供献上面捏的童男童女。从此各地就照此法在七月十五麻谷节这天蒸面人,面兽、面燕燕,来供奉嘛呜,消解孩子们的灾难。

在岢岚保德一带,普遍有这样的传说,隋朝有一恶人麻咕即大将麻叔谋,专食小儿,嘛呜就是麻叔谋演变来的极凶残的妖邪,关于这种恐怖直到现在仍在北方各地延续着。当孩子哭闹时,大人就说:“看,不敢哭了,嘛呜来了。”孩子不知嘛呜为何物,但见大人变眉失色的样子,早怕的不敢哭闹了。这种孩童时形成的对于嘛呜的凶恶感,几乎是现在活着的几代人所共有的恐惧。

另一种说法说是很久以前,民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灾,那瘟神打算要人间一半人的命才肯罢休。真武祖师为了救人,化身为一妇人到民间教人们捏面人消灾,他传下神旨说:“七月初一人捏人,七月十五人吃人。”于是人们一进入七月就开始捏面人,到七月十五这天开始吃。到了这天,那瘟神见到人间一片人吃人的惨状,便信以为真,所以就不再伤害人了,人们才得以摆脱这场瘟灾。此后每到七月十五,人们便用此象征性死亡来换取生命的法子消灾灭难。 过去捏面人一般用白面发酵如蒸馒头一样,只是捏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出笼后简单彩画,供孩子们吃和玩。现在发展为一种面塑艺术品,原料和做法也有很大改进。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的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浪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等,放置在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当然,这些已经脱离了七月十五捏面人的初衷。

赵德荣2015.8.28

七月十五的民俗

七月十五,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盂兰节原意是敬贺和感恩的意思,最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佛经《枷蓝经》中有这段记载: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强的弟子,木莲,他的母亲生前作恶太多,死后堕入阿鼻无间地狱,受无间苦。木莲虽然神通力最强,却始终要看着母亲受苦,无能为力,便求助佛祖。佛祖指示要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让木莲宴请十方僧侣斋食,等十方僧侣为木莲的母亲诵经超度,也为骚扰木莲母亲的冤魂超度,让木莲母亲可以得到安宁。因为七月十五接近收获的季节,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热也不冷的时候,所以最适合超度游离的冤魂。后世便跟相仿效,统统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斋宴十方僧侣,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后得到超度安宁。这个故事和习俗自达摩先师传到中国。中国人却出奇地想到,与其请僧侣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缠绕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兰节经中国人改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摆开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麻谷节”,相传在神农时代,我国就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了,但那时的农作物只有麻子和谷子,所以在七月中旬麻谷成熟之际,会请求神灵保佑多打粮。渐渐地,

祭祀麻谷成为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象征。在这果熟之时,人们用新麦磨面,仿麻谷之形,捏出胖乎乎的麻谷神,将其拴于庄稼地里,进行祭祀。这是捏面人的最初来源。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知道是战争的冤魂在作怪,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馒头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捏面人的起源还有一些说法,一种说法是斗气说,旧时城墙(即长城)南北发生战争时,两边的人诅咒斗法的方式,因城北人人高马大,城南人咒城北人时就杀驴煮了连驴骨分食。城南人普通长的矮小所以城北人则捏面人吃以回咒对方。还有说是元朝末年反元时,汉人的一种联络暗号:“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其实这只是借用面人做传信的工具,并非捏面人的起因。更多的说法是与七月十五麻咕节相关。传说,在东汉末年陕北某地千家庄出了一个既像狗又像狼的怪物。他经常出没于黄昏和夜间,人们跟据叫声称之为“嘛呜”。这个妖怪成精多年,魔力很大,经常作恶乡里。每年里嘛呜除生吞活剥,伤害无数牲畜,还强迫人们每年七月十五晚上,给他献上一对童男童女供其当下酒菜。黄巾起义后,从终南山来了一个神通广大的老道,他设计用酒灌醉了嘛呜,同样烧香立供献上面捏的童男童女。从此各地就照此法在七月十五麻谷节这天蒸面人,面兽、面燕燕,来供奉嘛呜,消解孩子们的灾难。

在岢岚保德一带,普遍有这样的传说,隋朝有一恶人麻咕即大将麻叔谋,专食小儿,嘛呜就是麻叔谋演变来的极凶残的妖邪,关于这种恐怖直到现在仍在北方各地延续着。当孩子哭闹时,大人就说:“看,不敢哭了,嘛呜来了。”孩子不知嘛呜为何物,但见大人变眉失色的样子,早怕的不敢哭闹了。这种孩童时形成的对于嘛呜的凶恶感,几乎是现在活着的几代人所共有的恐惧。

另一种说法说是很久以前,民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灾,那瘟神打算要人间一半人的命才肯罢休。真武祖师为了救人,化身为一妇人到民间教人们捏面人消灾,他传下神旨说:“七月初一人捏人,七月十五人吃人。”于是人们一进入七月就开始捏面人,到七月十五这天开始吃。到了这天,那瘟神见到人间一片人吃人的惨状,便信以为真,所以就不再伤害人了,人们才得以摆脱这场瘟灾。此后每到七月十五,人们便用此象征性死亡来换取生命的法子消灾灭难。 过去捏面人一般用白面发酵如蒸馒头一样,只是捏成各种人物动物造型,出笼后简单彩画,供孩子们吃和玩。现在发展为一种面塑艺术品,原料和做法也有很大改进。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的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浪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等,放置在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当然,这些已经脱离了七月十五捏面人的初衷。

赵德荣2015.8.28


    相关文章

    老北京民俗之阴历七月--"鬼月"

    老 北 京 民 俗 之 阴历七 月 --"鬼月" 今儿个是阴历甲午年的七月十四,明儿个就是十五--中元节. 有两句话先搁在前头:这篇说辞是跟您聊聊,咱老北京挨阴历七月跟中元节的民俗和禁忌,这也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在理 ...

    农历七月十五为何被称为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何被称为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何被称为鬼节?中元节 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 ...

    东莞人的节日

    东莞传统节日调查研究 (一)研究题目:东莞传统节日 (二)研究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化,比如传统节日文化,它不仅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东莞有哪些传统文化呢?在生 ...

    郑州的民俗

    郑州的民俗 一.摇篮边上的祝福 中国人向来热爱生灵,赞美生命,对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人们都报以真诚的礼赞和祝福.千百年来,郑州地区也形成了古老的婴儿诞生礼俗,说起来倒饶有趣味. 郑州的农村群众将生儿育女称为"得喜",男孩 ...

    关于清明节"修坟植树"文明祭祀的倡议书-忻州新闻-山西新闻网忻州频道

    关于清明节"修坟植树"文明祭祀的倡议书 2011-03-15 12:14:40  来源:山西新闻网忻州频道  作者:李谦和 三晋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 美好幸福的新春佳节已经顺利度过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即将来临.在此, ...

    :财神节是哪一天啊?财神节来历是什么?

    Re:财神节是哪一天啊?财神节来历是什么?沙发 安菲尔德 发表于 搜房网 - 苏州业主论坛 - 有壹说贰 百科名片 财神节,中国汉族.土族等地民间祭祀财神的节日,一般是农历七月廿二日,传说此日是财帛星君生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民间通常挂 ...

    民俗文化村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村策划方案 一 总论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漫长的耕作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农业遗产.而今农耕时代渐行渐远,乡村生活日趋式微.轰鸣的机器.崛起的高楼以不可逆转之势正在终结五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把我们推进了物质供给极大丰 ...

    元宵节知识简介

    元宵节知识简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 ...

    民俗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享用.传承.相沿已久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民俗的信仰心理占重要地位. 民俗学: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