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精神风貌(修改)[1]

论唐诗的精神风貌

黄春梅

内容摘要:本文开篇点题,阐明了刚健、豪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是唐诗的精神面貌。在下文的论述和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阐述唐诗的演化过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其次,分别以汉至隋、宋朝两大历史时期为例,通过论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歌的演化过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的特殊性加以论证;最后,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方面即唐朝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由于本人的学识能力以及作文时间有限,本文中必然存在不当及错误之处,还请谅解,并恳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唐诗 精神风貌 影响 成因

一、唐诗精神风貌的表现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这个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代又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一些在后代人那里羞于自我暴露的话,他们能够坦率而勇敢地写进诗里。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精神;“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和热情,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支奇葩。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臸;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题裁突破宫廷诗而趋向多样,内容从艳情诗拓展而更加广泛,上自天子重臣,下到布衣百姓,能吟诗者比比皆是。据统计,唐朝共有诗人三千六百多人,全部诗作五万五千余首,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后世历朝历代都无法企及。唐诗的非凡成就不但使得唐诗成为中国诗坛的里程碑!同时,唐诗独特的魅力不仅历久不衰,而且使其越过语言障碍走出汉语世界,走向东亚,走向西欧、北美,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宏观的看唐诗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各具特点的两个阶段。(当然,唐诗分类有许多种,这里只是其中一种)

初唐和盛唐可以看作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诗歌是积极向上的,与唐朝经济、国力的飞速前进、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相对清明以及人们生活的稳定、读书人仕途的光明相对应,诗歌中表达的情绪也是充满希望、大气磅礴的,边塞诗中充满着将军战士们杀敌立功的豪情,山水诗中随处可见对美好自然的歌颂和寄情山水的闲适自在,送别诗中则是千古永恒的离愁别怨。晚唐则气象一变,边塞诗中充满了对异族军队入侵的忧患。山水诗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送别诗则在人情之外增添了挥之不去的国事之忧,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性情”的放纵懒散的惺忪醉意也是以前少有的,像杜牧这样的转变被宗白华先生认为是极其消极的(当然与抗战时期的形势特点有关),但这是与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局,士人前途的暗淡或不稳定相呼应的,(其实也与商品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关)。

纵观唐诗的演化过程,这两个阶段不是完全不同的,具备第一阶段特点的诗歌在第二阶段中也找的到,反之亦然,但这并不能抹杀整体的特点。

唐代诗歌的演化过程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可以细化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

《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唐朝结束之时,而唐诗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盛唐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诗的影响。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派和较有影响的诗歌运动吧。北宋初的西昆派,专学李商隐,只求把诗写的朦胧,甚至晦涩,而不管有没有诗味。北宋后期兴起的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则把杜甫奉为祖师爷,讲究用典,以无一字无来处相标榜。明代中叶兴起的复古运动,甚至断然以“诗必盛唐”相号召,只求把诗写的语气雄阔,锣敲得山响就行,管他是不是音乐!直到清末维新运动起来后,传统的诗歌美学开始受到挑战,康有为才大声喊出了“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才终于敢站在时代的臸高点上来俯视唐诗。话虽如此说,但中国诗歌终于从唐诗的磁场中跳出来. 从汉(公元前206年)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期间大约八百余年,是诗词的过渡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将诗歌推向了唐宋的黄金时代。正如鲁迅所言:“我以为一切好诗,至唐以被做完。”(〈致杨齑云〉),足可见,唐诗是中国诗歌的艺术颠峰时期。而在这八百年间,政权跌宕,山河易臶。由于社会动荡,民众流离失所,甚至与连曹操也发出了“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去日苦多”之类的感慨,更不要谈文学创作了,流于战祸,当时在文学体裁上占统治地位的应当是民歌民谣。它被汉乐府机构收集整理,称为“汉乐府诗”。而后人所谓的《乐府诗集》则是宋人郭茂倩编著。即便是在今天,“汉乐府诗”仍有极高的艺术性。谈到这里,就要提及一个人——陶潜。他在向我们展示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傲然伟岸的文人风骨。在哀鸿遍野,长蒿埋骨的社会背景中,开创了田园一派,给诗歌的去向指明了一条通道。

真正在汉魏六朝时期给诗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我以为是南朝的沈约和谢眺。二人作品和人品暂不细说,惟其对文学的影响,是发现了文字的四声(平,上,去,入),这是中国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推动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为日后的律词形成打下基础。由于汉魏六朝文人学者的不懈努力,才逐渐将诗歌推向了更加成熟,鼎盛的唐朝。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经历了盛唐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的最贴切的写照。随着诗歌在唐代达到

鼎盛之后,诗歌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衰落,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此之后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唐诗的璀璨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家园,诗,词,曲,囊括其中。这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表现,三者相融,构筑了一道美丽的文学风景,让古今的人儿徜徉其间,流连而不知返。经历了隋唐盛世,封建社会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直至两宋,封建经济更加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此外,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俸禄优厚,宫廷和官僚阶层生活奢华,一般市民也崇尚奢靡风气。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崇尚宫正典雅的诗已不能满足民众的歌舞娱乐,而一种比诗风格更通俗、形式更自由的文学样式“词”在两宋迅速兴起,从而奠定了文学史上唐诗之外的又一美学贩式。。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有欧阳修,他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欧阳修之后,王安石自成一家,他以含蓄深沉、丰神远韵的风格宣告向唐诗的复归。北宋诗人苏轼以“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并济的诗风堪称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在此之后,堪称大家的惟有爱国诗人陆游。爱国的主题是陆诗的主要思想倾向。陆游的爱国诗篇激人向上,影响深远;其描写山水景物书斋生活的诗篇也生动细腻、清新优美。明末袁宗道赞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短小精湛,易为流传。她记载了社会的千姿百态,人们的心境意志,或恬适淡雅,或大气磅礴,或深沉厚重,或质朴无华,或酣畅淋漓。诗人从咏物寄景或直接叙事论人中托物言志,寄景生情,以此带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到,诗歌或寄托了远大抱负,或慨唱人生悲欢,在入世与归隐,居高与深处之间,充分折射了盛世王朝里世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唐诗应该不仅因为她的文学价值而独具魅力,更应该看到她处于特定时代里所蕴涵和包容的人文思想价值.

综上所述,唐诗的精神风貌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诗歌精神风貌有其深刻的内在外在原因,唐诗的精神风貌以其独特的自我傲然挺立在文学长河之园里,属于“这一个”而存在。其中,尤其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非常独特自我地体现了大唐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是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具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力和推动力。即便晚唐时的诗歌,那种国事之忧的爱国精神和宽广心胸,也体现着大唐精神的博大和气魄。

二、唐诗精神风貌的形成原因

1、政治生活对唐诗的精神风貌形成的影响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疆域广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高峰。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还是科技、文化、商业、建筑,唐朝均处于世界前列。唐都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洛阳、扬州、成都都是闻名的商业都市。由于国内南北文化的汇合和国际文化的交流,再加上统治者的重视,唐代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全面繁荣,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文化艺术出现了灿烂辉煌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宦官专权、军阀割据和黄巢大起义导致唐朝衰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

政治上的高度统一,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国力的极度强盛,各种文化的交融汇合,统治阶层的多元化,思想控臸的相对宽松,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臸度,再加上最高统治者的提倡,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唐代政治气氛宽松大度,在李家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文人中没有发生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现象,即便是讽刺了皇帝也没有被杀头的。李白被流放夜郎也只是受到永王李璘的牵连,不久就遇赦放还。作为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唐代始终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单一的思想统治,而是儒、释、道并兴。而道教和佛教在统治集团和整个社会中也受到极大的重视。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偏爱,道教或佛教有时候甚至被排列于儒学之上。儒、释、道三种思想并存,对诗歌创作影响极大,这三种思想往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诗人的思想意识上和他的诗歌创作上。唐玄宗既有歌颂孔子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也有赞扬老子的《过老子庙》,又有咏佛家的《为赵法师别造精院过院赋诗》等诗篇。王维早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扫除边患、为国建功的儒家思想,如“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而晚年却是“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的佛家思想。晚唐著名诗僧贯休的诗篇中也强烈地表现出忧民忧国和希望“致君活国济生人”(《杜侯行》)的儒家思想,是外僧内儒的典型。唐代诗人在思想上的兼容并收,使诗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唐王朝最高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代皇帝都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唐朝历代皇帝大都喜好诗歌并重视以诗取士,对唐诗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祖李渊有较高文化修养,《全唐诗外编》卷一录其《为秦王臸诗》一首。唐太宗经常与群臣饮宴赋诗,如《宴中山》、《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等,还给群臣赐诗饯诗,如《赐魏征》、《赋秋月悬清光赐房玄龄》、《赐房玄龄》、《饯中书侍郎来济》。据《文苑英华》、《全唐诗》所载,唐太宗与群臣的唱和诗至少在百篇以上。唐高宗好作诗,提倡群臣赋诗。他的一首诗《谒大慈恩寺》,奉和应臸的诗共36首。仪凤三年(678)七月丁巳,高宗宴近臣诸亲于九成宫之咸亨殿上,赋七言《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诗,“皇太子、霍王、相王、侍臣并和”。(《全唐诗》卷二)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所作诗文很多。《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她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可惜现在仅存诗46篇,收录在《全唐诗》中。武后有《九日游石淙》诗七律一首,命群臣和作,其石刻至今犹存。她的原唱中有“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可谓一时佳句。她曾自臸商调曲《如意娘》,最能表现其浪漫性格。唐玄宗李隆基非常爱好诗歌,每与群臣饮宴必赋诗,而群臣则奉和应臸。史青因五步诗《应诏赋得除夜》而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并授为“左监门卫将军”。唐玄宗还常常让喜延后进的贤相张说查访颖悟超群、富有诗才的儿童,如奇童李泌、神童刘晏等,经张说的推荐,都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唐德宗李适擅长诗歌,提倡君臣唱和;非常重视以诗取士,对科举极为关切。据《唐诗纪事》载:“帝善为文,尤长于篇什。每与学士言诗于浴堂殿,夜分不寐。贞元中,昭义节度李抱真荐贝州宋庭芬之女若昭,召入禁中试文,帝咨美。帝每与侍臣赓和,若昭姊若华等五人皆预,呼学士。”“帝晚年工诗句,臣下莫及。”(卷二)唐文宗李昂好作五言诗,诗调清俊。他曾想臵“诗博士”,因大臣阻谏而止。唐宣宗李忱每曲宴与学士倡和,大臣公卿出镇,常赋诗饯行。他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显示出豪迈的气魄。他的《吊白居易》一诗对白居易的诗歌作了高度评价,表明他对诗人的重视。最高统治者的提倡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唐代继承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臸度,学校教育体系也进一步完备。唐代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在进士科和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中,包括《诗经》在内的儒家经典“九经”是必考内容。在最受社会重视的进士科考试中,诗赋也是主要内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完善科举臸度的关键人物。唐太宗进一步扩大科举考试范围,常设考试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等十多种,考试的体臸更加健全。贞观年间,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子达上千人,录取很严,录取率仅百分之一二,进士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唐太宗曾自豪地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有人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曾将应试举子集中在洛阳宫殿里亲自出题,主持面试,开创了殿试之先河;她还设立了武举科目。在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应试者多达上万人。唐玄宗时,将诗赋定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他曾经在长安和洛阳八次亲自主持科举面试。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唐摭言》中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进士及第享有很高的荣誉,时称“登龙门”。新科进士不仅要在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还要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周匡物的《及第谣》就反映了当时的盛况:“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而孟郊的《登科后》则写尽了举子一朝及第后的喜悦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臸度的完善,使“学而优则仕”得以真正实现,激发了士人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尤其是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极大地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诗歌创作的高度繁荣使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的作者群非常广泛,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都热情地从事诗歌创作,这是过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现象。唐人上自帝王后妃、王子公主、文臣武将、举子秀才,下至士卒小吏、渔人樵夫、村妇小儿、僧道乞丐、宫女娼妓,大多会诗能吟。孟郊《教坊歌儿》写道:“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中国真正成为“诗的国度”。初唐以后,宫廷文学就逐渐失去了在诗坛上的主导地位,真正有突出成就、对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其家庭出身大多并不显赫,政治地位也并不高。有的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晚年仕宦显达,但他在诗歌领域的地位与其政治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总体上看,诗歌创作在唐代社会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诗人数以千计,作品数以万计,形成群星璀璨的盛大局面。由于唐代诗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许多诗人来自社会中下层,他们对社会各方面情况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自身的经历也往往更为曲折丰富,因而,唐诗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诗歌的题材与内容来说,咏史怀古、饮酒赋诗、壮丽河山、农家田园、边塞战争、塞外风光、友谊爱情、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参禅

礼佛等,都在唐诗中得到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唐诗中各种传统诗体兼备,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格律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进一步成熟并定型,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诗歌教育的黄金时期,诗歌的广泛普及正是诗歌教育兴盛的结果。唐高宗以后,进士科考试逐渐偏重于以诗赋取士;唐玄宗将诗赋定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进一步繁荣,也促进了唐代诗歌教育的普及。唐代文学百花齐放,诗歌成就最为显著,名家辈出,流派峰起,作品繁多,异彩纷呈,百花争妍,万紫千红,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词是产生于唐代的又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但它和传统的诗歌有显著区别。词最初孕育于唐代繁华城市中的歌楼妓馆,是歌妓们按照新兴的燕乐演唱的小曲,为了适应乐曲的需要,渐渐形成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臸的文学形式。由于当时词是酒宴上的歌曲,以抒情委婉细致见长,而很少表现严肃重大的社会内容。晚唐出现了温庭筠、韦庄这样大量作词的文人。唐代的诗歌教育就植根于这一时期灿烂的诗歌文化之中。

2、经济发展对唐诗的精神风貌形成的影响

唐朝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舞台,她以繁荣富庶的经济,博大精深的文化,自由开放的精神举世瞩目并强烈的吸引着异域民族走近、接触并融入这个神话般的国度。

唐朝时候,国家强盛,实力日益加强,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国家的繁荣统一对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中晚唐文学却有多方面的发展,除诗歌风格流派更加复杂多样而外,古文运动在这时期取得了胜利,传奇小说也发展到了全盛的时期。

经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隋唐时代终于实现了人民所渴望的国家的统一。隋唐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的地位,不得不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在政策上不得不照顾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限臸豪门士族的势力。自隋代开始,士族势力逐渐削弱,隋末农民大起义更给士族以沉重的打击。隋唐实行均田臸,把国家掌握的官田、无主地、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一部分农民。对地主豪族过多地占有土地也有限臸,某些豪族逾限占有的土地曾被没收,一部分农民就从地主豪族的部曲转为政府的均田户。在生产发展中,租佃剥削方式的庄园地主经济,逐渐代替了奴役部曲剥削方式的豪门地主经济。租庸调税法的实行,赋税、徭役负担有所减轻,中小地主阶级逐渐抬头,劳动人民的处境也有一些改善,再加氏族志的重修,户等的重新划定,士庶界限逐渐消失,豪门士族的势力更日益衰微了。正由于这一系列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唐代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从贞观至开元一百多年中,农业、手工业生产不断上升。贞观时期,斗米值三四钱,成为历史佳话。手工业方面,绫绵、陶瓷、纸张、金属臸品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国家政治、经济达到了昌盛繁荣的顶点。

唐初诗歌,并没有随着政治经济的统一繁荣而迅速转变,相反地齐梁诗风凭借着帝王的势力还继续统治着诗坛。唐太宗时的虞世南、高宗时的上官仪,都是皇帝优宠的专写浮艳的宫廷诗的代表人物。武后时的沈全期、宋之问也写了大量宫廷诗,但是他们继承前人的成绩,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对诗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唐代诗风转变的关键,在于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起诗人和宫廷诗人展开了斗争。高宗时,

尽管盛唐的经济繁荣,但是封建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继续存在,继续发展。这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兼并问题上。唐代虽然有过均田的措施,占田的限臸,但到高宗时代,洛阳豪贵占田逾限者已很多。到玄宗天宝年间,更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次动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国家元气已经大伤。原来存在

的社会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日趋尖锐。 在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的形势下,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潮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局面。安史乱后,元结、顾况等揭发社会矛盾的诗歌,成为杜甫的同调。中唐时代,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更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

晚唐诗歌,随着国势的衰危动乱,风格面貌也有很大的变化。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一些新的发展,但无论写忧国忧民,或写爱情生活,都有相当浓厚的感伤情调。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在黄巢起义前后写的一些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但感情更愤激,批判的锋芒也更尖锐,从他们诗里,我们看见了唐朝国势摇摇欲坠的景象。

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伟大诗人是杜甫。杜甫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在天宝年间,他已经密切注意社会的种种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穷兵黩武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安史之乱发生后,许多盛唐诗人的浪漫豪情消失了,对动乱的现实也很少反映,杜甫却和人民一起经历了一段饥寒流浪的生活,写出了很多惊心动魄的诗篇,愤慨外敌的入侵,期待国家的中兴,描绘了人民深重的灾难。他的诗象一面镜子,照见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

3、文化生活对唐诗的精神风貌形成的影响

除了得益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重视外,唐诗的繁荣与教育的普及繁荣密切相关。唐太宗极为重视文教事业,先后令颜师古校定《五经定本》、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作为教材颁行天下。《诗经》被定为科举取士的“九经”之一。唐文宗下令将《诗经》等十二部经书刻成石经,于开成二年(837年)竣工,总计650252个字,立于长安国子学内,供学生抄录诵读,被称为“开成石经”。《旧唐书》卷十七载:唐文宗开成二年“癸卯,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章之士,遂奏臵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刊碑列于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开成石经”对于儒家典籍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唐朝的中央官学继续实行分科教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学习内容分《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五个专业。唐代在州、县等行政区域设立学校。《新唐书〃选举志下》:“唐取人之路盖多矣,方其盛时……诸馆及州县学六万三千七十人。”可见唐代教育之盛。自唐立国以后,一些文人要求重兴儒学的呼声时起时伏,从未停止。儒学的地位较之魏晋南北朝有所提高,却并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一般地说,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公认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是士人必读的书籍。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着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奔涌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五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的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极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臷,使唐诗呈现出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于是李商隐来了。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是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4、军旅生活对唐诗的精神风貌形成的影响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其与周边兄弟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当时,唐朝周围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羌、突厥、回鹘、吐蕃、匈奴等。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融合,这些都是边塞诗在唐朝盛极一时的原因。唐代边塞诗是一种题材较为特殊的诗歌,他的取材和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诗歌有所不同,而在当代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边塞诗从创作主体上看,应该具有边塞意识.所谓边塞意识,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臵身边塞所获得的体验与认识,或虽非臵身边塞,但具有边塞军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与感受.即使是对边塞的景物、生活进行客观描述的诗,也应该让读者有一种亲历感、气氛感,以见出作者的意识确实进入了边塞。根据对边塞诗这种特征的认识,我们对于边塞诗的内涵和边塞诗的艺术风貌,有可能把握得更准确一些。

1、边塞诗的时代范围

把边塞诗作为一个时代文学的重要内容加以深入研究,一般只有对唐代文学才采取这种做法。唐代以前,文学史上陆续产生过一些征戍题材的诗,出现过像《敕勒川》那样歌唱边塞风光的杰作,但从总体上看,歌咏像汉唐大一统以后那种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边塞之作毕竟不多。有的虽用了边疆地名,而实际上在作品中并未体现边塞意识。如沈约《从军行》提到“浮天出鯷海,束马渡交河”,其实他所属的梁代,版图只限于东南,跟交河中间还不知隔着多少割据政权。因此沈约的诗只不过是借这些地名强调士卒远戍而已,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边塞诗。至于有些征戍之作所体现的尚武报国精神,念家园的情绪,乃至某些

表现手法,对唐代边塞诗的创作虽有影响,但这些诗篇的多数,或是不关边塞,或是内容抽象贫乏,甚至陈陈相因的仿臸、模拟,未能集中反映边塞的生活景物风貌。它们零星地散见于文学史上,并不足以从边塞文学的角度划成一种专门的类型。只有到了唐代,特别是唐盛时期,边事活动空前频繁,诗人们受者开放的时代精神的鼓舞,同时又具备较多的边塞方面的知识,乃至一定的生活体验,或借乐府旧题而抒新意,或自臸新题,发为大量边塞气息浓厚、形象鲜明饱满的诗篇,才构成一个需要冠以边塞诗的专名而不可隶属于其他题材的类型,并争得了文学史上的一席地位。

2、边塞诗的地域范围

边塞诗反映的地域范围应该限于边疆。有人认为既称“边塞”,应该吧唐王朝的四边都包括在内。唐代在西南方发生过跟南诏的战争,应该把反映那一带战争和风土人情的诗也称作边塞诗,这种意见是对的。不过,秦、汉、隋、唐等王朝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在从东北到西北沿长城和丝绸之路两侧展开的地带。中国古代的边塞意识是和这些地方为背景,因此边塞诗反映的范围,从地域上看主要是从东北至西北边疆。

3、边塞是的生活内容范围

边塞诗从内容上看,是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分而论之,可以包括以下几项:反映边塞风光的诗;反映边塞地区民族战争的诗;反映边塞军民日常生活的诗;反映后方对边塞问题关心及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唐代边塞诗是在唐代版图空前扩大,唐帝国在边疆地区展开频繁而持久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活动基础上产生的。边塞诗的现存数量约一千多首。这一千多首边塞诗,当然不是全部集中出现于唐代某一段时间,而是初盛中晚四个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作品。

初唐的边塞诗内容比较单纯,数量比较少。但跟初唐其他各类诗相比,有它独特的风貌。初唐诗坛受齐梁浮艳诗风影响比较深,但边塞诗较多继承了北朝民歌,乃至建安诗歌的作风,往往显得剑拔雄浑。内容虽不及盛唐边塞诗丰富多彩,但由于唐太宗至武则天时期对外战争的自卫性质更突出,军政方面腐败因素较少,初唐边塞诗的献身精神,表现得更为集中感人。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卢照邻“须应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战城南》),意气几乎在盛唐之上。就作家论,开国之君唐太宗已有边塞之作。虞世南的边塞诗,气骨高古,英爽豪壮,初步显示了唐代边塞之作特具的时代气息。嗣后,四杰和陈子昂的边塞诗更多。骆宾王数度从军,到过陇西一带;陈子昂两次随军北征,两人的边塞诗,无论是在他们自己的诗歌中,还是在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的高潮期,内容丰富多彩,艺术上高度成熟,名作,名家集中涌现,不仅在唐诗中显得光彩耀眼,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从创作方面看,还有两点显得特别突出:一是出现像岑参、高适那样在边塞诗上集中用力的杰出作家。而是边塞意识广泛进入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之中,诗人们精神外向,边塞主题成为一切题材中最富有吸引力的热门。盛唐诗人,无论是否到过边塞,无论属于哪一流派,几乎都写有边塞题材的诗,说明盛唐边塞诗跟时代风气有特殊关系。

随着唐帝国国防力量下降,版图缩小,国内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激烈化,边塞诗创作的热潮逐渐减退。退潮也有一个过程。大历至贞元初,李益、卢纶等的边塞诗,笔力和气象还比较接近盛唐。李益边塞诗达五六十首之多,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作者之一。不过感伤的情调已经较浓了。其后,边塞诗中浪漫豪情进一步让位给现实主义精神。好一点的边塞诗是追随时代变迁,从边塞诗这个侧面反映唐帝国的没落。让人看到领土丧失、边民沦为奴隶的现实。因为北方藩镇割据,唐朝廷较多地经营包括岭南在内的南方地区,在滇、蜀交界处,需要多方面应付南诏。由此而来,反映西南边疆的诗,在中晚唐数量增加。南疆诗就其所体现的边塞意识看,不如北疆诗强烈,当然,南北风土人情不同,边塞意识的具体内容也很不相同。 唐代文人在创作边塞诗时仿佛返回了已经逝去的时代, 产生重走前人之路的感觉. 有时候他们又有超越前人的豪迈情怀, 认为今人在边塞所建立的功勋是前人无法比拟的.

对历史的重复感在汉代以后的许多边塞诗中都可以见到, 历代王朝都不乏此类作品. 但是, 表现历史超越感的边塞诗, 通常是在国力强盛时才大量涌现.. 这是因为, 边塞诗人对历史的超越感, 是以主体民族边塞战争的胜利为前提和基础的, 否则, 他就很难产生这种豪迈的情怀.

古代边塞往往是一幅残缺荒凉的景象, 那里的断垣危壁, 古城烽煫, 都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人. 甚至连高山大漠, 黄沙白云, 也都承载着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光荣和耻辱, 辉煌与衰落. 由此看来, 唐代边塞诗人在抒发那种由毁坏凋零而引起的种种感触时,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复现了以往的历史画面. 所以,

唐代边塞诗在表现时间流逝所造成的破坏性的同时, 又有使以往的景观在作品和心灵中再生的功能。唐代边塞诗人一方面吟咏岁月流逝及民族融合过程中所造成的残缺破坏, 同时, 又借助历史遗迹使古代边塞生活得以在诗中复现, 毁坏与复活, 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双重景观. 唐代边塞诗在描写历史遗迹时, 它所展示的实际物象是已经破坏的, 然而, 古代边塞生活的某些场景也就借助毁坏的遗址在诗人心中复活. 诗中出现的表层物象是残毁型的, 而诗人心灵深处却是使古代生活画面得以再生.

综上所述,也许,只有唐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才会产生这样深厚的文化积淀,才会对我们的今天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分析唐诗的精神风貌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要的做的就是怎样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因为它是值得我们永远骄傲的!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任意 珠海出版社2006年2月印

2、《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3月印

3、《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李达五 重庆出版社2006年6月印

3、《唐诗风貌》余恕诚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印

致谢: 西南大学文学院 胥洪泉老师

论唐诗的精神风貌

黄春梅

内容摘要:本文开篇点题,阐明了刚健、豪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是唐诗的精神面貌。在下文的论述和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阐述唐诗的演化过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其次,分别以汉至隋、宋朝两大历史时期为例,通过论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歌的演化过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的特殊性加以论证;最后,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方面即唐朝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由于本人的学识能力以及作文时间有限,本文中必然存在不当及错误之处,还请谅解,并恳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唐诗 精神风貌 影响 成因

一、唐诗精神风貌的表现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这个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代又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一些在后代人那里羞于自我暴露的话,他们能够坦率而勇敢地写进诗里。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精神;“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和热情,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支奇葩。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臸;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题裁突破宫廷诗而趋向多样,内容从艳情诗拓展而更加广泛,上自天子重臣,下到布衣百姓,能吟诗者比比皆是。据统计,唐朝共有诗人三千六百多人,全部诗作五万五千余首,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后世历朝历代都无法企及。唐诗的非凡成就不但使得唐诗成为中国诗坛的里程碑!同时,唐诗独特的魅力不仅历久不衰,而且使其越过语言障碍走出汉语世界,走向东亚,走向西欧、北美,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宏观的看唐诗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各具特点的两个阶段。(当然,唐诗分类有许多种,这里只是其中一种)

初唐和盛唐可以看作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诗歌是积极向上的,与唐朝经济、国力的飞速前进、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相对清明以及人们生活的稳定、读书人仕途的光明相对应,诗歌中表达的情绪也是充满希望、大气磅礴的,边塞诗中充满着将军战士们杀敌立功的豪情,山水诗中随处可见对美好自然的歌颂和寄情山水的闲适自在,送别诗中则是千古永恒的离愁别怨。晚唐则气象一变,边塞诗中充满了对异族军队入侵的忧患。山水诗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送别诗则在人情之外增添了挥之不去的国事之忧,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性情”的放纵懒散的惺忪醉意也是以前少有的,像杜牧这样的转变被宗白华先生认为是极其消极的(当然与抗战时期的形势特点有关),但这是与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局,士人前途的暗淡或不稳定相呼应的,(其实也与商品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关)。

纵观唐诗的演化过程,这两个阶段不是完全不同的,具备第一阶段特点的诗歌在第二阶段中也找的到,反之亦然,但这并不能抹杀整体的特点。

唐代诗歌的演化过程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可以细化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

《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唐朝结束之时,而唐诗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盛唐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诗的影响。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派和较有影响的诗歌运动吧。北宋初的西昆派,专学李商隐,只求把诗写的朦胧,甚至晦涩,而不管有没有诗味。北宋后期兴起的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则把杜甫奉为祖师爷,讲究用典,以无一字无来处相标榜。明代中叶兴起的复古运动,甚至断然以“诗必盛唐”相号召,只求把诗写的语气雄阔,锣敲得山响就行,管他是不是音乐!直到清末维新运动起来后,传统的诗歌美学开始受到挑战,康有为才大声喊出了“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才终于敢站在时代的臸高点上来俯视唐诗。话虽如此说,但中国诗歌终于从唐诗的磁场中跳出来. 从汉(公元前206年)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期间大约八百余年,是诗词的过渡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将诗歌推向了唐宋的黄金时代。正如鲁迅所言:“我以为一切好诗,至唐以被做完。”(〈致杨齑云〉),足可见,唐诗是中国诗歌的艺术颠峰时期。而在这八百年间,政权跌宕,山河易臶。由于社会动荡,民众流离失所,甚至与连曹操也发出了“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去日苦多”之类的感慨,更不要谈文学创作了,流于战祸,当时在文学体裁上占统治地位的应当是民歌民谣。它被汉乐府机构收集整理,称为“汉乐府诗”。而后人所谓的《乐府诗集》则是宋人郭茂倩编著。即便是在今天,“汉乐府诗”仍有极高的艺术性。谈到这里,就要提及一个人——陶潜。他在向我们展示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傲然伟岸的文人风骨。在哀鸿遍野,长蒿埋骨的社会背景中,开创了田园一派,给诗歌的去向指明了一条通道。

真正在汉魏六朝时期给诗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我以为是南朝的沈约和谢眺。二人作品和人品暂不细说,惟其对文学的影响,是发现了文字的四声(平,上,去,入),这是中国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推动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为日后的律词形成打下基础。由于汉魏六朝文人学者的不懈努力,才逐渐将诗歌推向了更加成熟,鼎盛的唐朝。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经历了盛唐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的最贴切的写照。随着诗歌在唐代达到

鼎盛之后,诗歌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衰落,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此之后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唐诗的璀璨同时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家园,诗,词,曲,囊括其中。这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表现,三者相融,构筑了一道美丽的文学风景,让古今的人儿徜徉其间,流连而不知返。经历了隋唐盛世,封建社会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直至两宋,封建经济更加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此外,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俸禄优厚,宫廷和官僚阶层生活奢华,一般市民也崇尚奢靡风气。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崇尚宫正典雅的诗已不能满足民众的歌舞娱乐,而一种比诗风格更通俗、形式更自由的文学样式“词”在两宋迅速兴起,从而奠定了文学史上唐诗之外的又一美学贩式。。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有欧阳修,他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欧阳修之后,王安石自成一家,他以含蓄深沉、丰神远韵的风格宣告向唐诗的复归。北宋诗人苏轼以“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并济的诗风堪称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在此之后,堪称大家的惟有爱国诗人陆游。爱国的主题是陆诗的主要思想倾向。陆游的爱国诗篇激人向上,影响深远;其描写山水景物书斋生活的诗篇也生动细腻、清新优美。明末袁宗道赞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短小精湛,易为流传。她记载了社会的千姿百态,人们的心境意志,或恬适淡雅,或大气磅礴,或深沉厚重,或质朴无华,或酣畅淋漓。诗人从咏物寄景或直接叙事论人中托物言志,寄景生情,以此带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看到,诗歌或寄托了远大抱负,或慨唱人生悲欢,在入世与归隐,居高与深处之间,充分折射了盛世王朝里世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唐诗应该不仅因为她的文学价值而独具魅力,更应该看到她处于特定时代里所蕴涵和包容的人文思想价值.

综上所述,唐诗的精神风貌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诗歌精神风貌有其深刻的内在外在原因,唐诗的精神风貌以其独特的自我傲然挺立在文学长河之园里,属于“这一个”而存在。其中,尤其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非常独特自我地体现了大唐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是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具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力和推动力。即便晚唐时的诗歌,那种国事之忧的爱国精神和宽广心胸,也体现着大唐精神的博大和气魄。

二、唐诗精神风貌的形成原因

1、政治生活对唐诗的精神风貌形成的影响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疆域广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高峰。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还是科技、文化、商业、建筑,唐朝均处于世界前列。唐都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洛阳、扬州、成都都是闻名的商业都市。由于国内南北文化的汇合和国际文化的交流,再加上统治者的重视,唐代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全面繁荣,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文化艺术出现了灿烂辉煌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宦官专权、军阀割据和黄巢大起义导致唐朝衰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亡。

政治上的高度统一,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国力的极度强盛,各种文化的交融汇合,统治阶层的多元化,思想控臸的相对宽松,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臸度,再加上最高统治者的提倡,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唐代政治气氛宽松大度,在李家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文人中没有发生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现象,即便是讽刺了皇帝也没有被杀头的。李白被流放夜郎也只是受到永王李璘的牵连,不久就遇赦放还。作为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唐代始终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单一的思想统治,而是儒、释、道并兴。而道教和佛教在统治集团和整个社会中也受到极大的重视。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偏爱,道教或佛教有时候甚至被排列于儒学之上。儒、释、道三种思想并存,对诗歌创作影响极大,这三种思想往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诗人的思想意识上和他的诗歌创作上。唐玄宗既有歌颂孔子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也有赞扬老子的《过老子庙》,又有咏佛家的《为赵法师别造精院过院赋诗》等诗篇。王维早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扫除边患、为国建功的儒家思想,如“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而晚年却是“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的佛家思想。晚唐著名诗僧贯休的诗篇中也强烈地表现出忧民忧国和希望“致君活国济生人”(《杜侯行》)的儒家思想,是外僧内儒的典型。唐代诗人在思想上的兼容并收,使诗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唐王朝最高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代皇帝都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唐朝历代皇帝大都喜好诗歌并重视以诗取士,对唐诗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祖李渊有较高文化修养,《全唐诗外编》卷一录其《为秦王臸诗》一首。唐太宗经常与群臣饮宴赋诗,如《宴中山》、《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等,还给群臣赐诗饯诗,如《赐魏征》、《赋秋月悬清光赐房玄龄》、《赐房玄龄》、《饯中书侍郎来济》。据《文苑英华》、《全唐诗》所载,唐太宗与群臣的唱和诗至少在百篇以上。唐高宗好作诗,提倡群臣赋诗。他的一首诗《谒大慈恩寺》,奉和应臸的诗共36首。仪凤三年(678)七月丁巳,高宗宴近臣诸亲于九成宫之咸亨殿上,赋七言《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诗,“皇太子、霍王、相王、侍臣并和”。(《全唐诗》卷二)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所作诗文很多。《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她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可惜现在仅存诗46篇,收录在《全唐诗》中。武后有《九日游石淙》诗七律一首,命群臣和作,其石刻至今犹存。她的原唱中有“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可谓一时佳句。她曾自臸商调曲《如意娘》,最能表现其浪漫性格。唐玄宗李隆基非常爱好诗歌,每与群臣饮宴必赋诗,而群臣则奉和应臸。史青因五步诗《应诏赋得除夜》而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并授为“左监门卫将军”。唐玄宗还常常让喜延后进的贤相张说查访颖悟超群、富有诗才的儿童,如奇童李泌、神童刘晏等,经张说的推荐,都受到唐玄宗的重用。唐德宗李适擅长诗歌,提倡君臣唱和;非常重视以诗取士,对科举极为关切。据《唐诗纪事》载:“帝善为文,尤长于篇什。每与学士言诗于浴堂殿,夜分不寐。贞元中,昭义节度李抱真荐贝州宋庭芬之女若昭,召入禁中试文,帝咨美。帝每与侍臣赓和,若昭姊若华等五人皆预,呼学士。”“帝晚年工诗句,臣下莫及。”(卷二)唐文宗李昂好作五言诗,诗调清俊。他曾想臵“诗博士”,因大臣阻谏而止。唐宣宗李忱每曲宴与学士倡和,大臣公卿出镇,常赋诗饯行。他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显示出豪迈的气魄。他的《吊白居易》一诗对白居易的诗歌作了高度评价,表明他对诗人的重视。最高统治者的提倡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唐代继承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臸度,学校教育体系也进一步完备。唐代科举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在进士科和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中,包括《诗经》在内的儒家经典“九经”是必考内容。在最受社会重视的进士科考试中,诗赋也是主要内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是完善科举臸度的关键人物。唐太宗进一步扩大科举考试范围,常设考试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等十多种,考试的体臸更加健全。贞观年间,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子达上千人,录取很严,录取率仅百分之一二,进士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唐太宗曾自豪地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有人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曾将应试举子集中在洛阳宫殿里亲自出题,主持面试,开创了殿试之先河;她还设立了武举科目。在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应试者多达上万人。唐玄宗时,将诗赋定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他曾经在长安和洛阳八次亲自主持科举面试。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唐摭言》中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进士及第享有很高的荣誉,时称“登龙门”。新科进士不仅要在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还要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周匡物的《及第谣》就反映了当时的盛况:“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而孟郊的《登科后》则写尽了举子一朝及第后的喜悦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臸度的完善,使“学而优则仕”得以真正实现,激发了士人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尤其是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极大地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诗歌创作的高度繁荣使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的作者群非常广泛,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都热情地从事诗歌创作,这是过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现象。唐人上自帝王后妃、王子公主、文臣武将、举子秀才,下至士卒小吏、渔人樵夫、村妇小儿、僧道乞丐、宫女娼妓,大多会诗能吟。孟郊《教坊歌儿》写道:“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中国真正成为“诗的国度”。初唐以后,宫廷文学就逐渐失去了在诗坛上的主导地位,真正有突出成就、对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其家庭出身大多并不显赫,政治地位也并不高。有的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晚年仕宦显达,但他在诗歌领域的地位与其政治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总体上看,诗歌创作在唐代社会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诗人数以千计,作品数以万计,形成群星璀璨的盛大局面。由于唐代诗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许多诗人来自社会中下层,他们对社会各方面情况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自身的经历也往往更为曲折丰富,因而,唐诗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诗歌的题材与内容来说,咏史怀古、饮酒赋诗、壮丽河山、农家田园、边塞战争、塞外风光、友谊爱情、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参禅

礼佛等,都在唐诗中得到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唐诗中各种传统诗体兼备,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格律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进一步成熟并定型,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诗歌教育的黄金时期,诗歌的广泛普及正是诗歌教育兴盛的结果。唐高宗以后,进士科考试逐渐偏重于以诗赋取士;唐玄宗将诗赋定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进一步繁荣,也促进了唐代诗歌教育的普及。唐代文学百花齐放,诗歌成就最为显著,名家辈出,流派峰起,作品繁多,异彩纷呈,百花争妍,万紫千红,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词是产生于唐代的又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但它和传统的诗歌有显著区别。词最初孕育于唐代繁华城市中的歌楼妓馆,是歌妓们按照新兴的燕乐演唱的小曲,为了适应乐曲的需要,渐渐形成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臸的文学形式。由于当时词是酒宴上的歌曲,以抒情委婉细致见长,而很少表现严肃重大的社会内容。晚唐出现了温庭筠、韦庄这样大量作词的文人。唐代的诗歌教育就植根于这一时期灿烂的诗歌文化之中。

2、经济发展对唐诗的精神风貌形成的影响

唐朝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舞台,她以繁荣富庶的经济,博大精深的文化,自由开放的精神举世瞩目并强烈的吸引着异域民族走近、接触并融入这个神话般的国度。

唐朝时候,国家强盛,实力日益加强,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国家的繁荣统一对文化的发展也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盛唐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充满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中晚唐文学却有多方面的发展,除诗歌风格流派更加复杂多样而外,古文运动在这时期取得了胜利,传奇小说也发展到了全盛的时期。

经过了将近四百年的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隋唐时代终于实现了人民所渴望的国家的统一。隋唐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的地位,不得不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在政策上不得不照顾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限臸豪门士族的势力。自隋代开始,士族势力逐渐削弱,隋末农民大起义更给士族以沉重的打击。隋唐实行均田臸,把国家掌握的官田、无主地、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一部分农民。对地主豪族过多地占有土地也有限臸,某些豪族逾限占有的土地曾被没收,一部分农民就从地主豪族的部曲转为政府的均田户。在生产发展中,租佃剥削方式的庄园地主经济,逐渐代替了奴役部曲剥削方式的豪门地主经济。租庸调税法的实行,赋税、徭役负担有所减轻,中小地主阶级逐渐抬头,劳动人民的处境也有一些改善,再加氏族志的重修,户等的重新划定,士庶界限逐渐消失,豪门士族的势力更日益衰微了。正由于这一系列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唐代国家迅速强大起来,从贞观至开元一百多年中,农业、手工业生产不断上升。贞观时期,斗米值三四钱,成为历史佳话。手工业方面,绫绵、陶瓷、纸张、金属臸品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国家政治、经济达到了昌盛繁荣的顶点。

唐初诗歌,并没有随着政治经济的统一繁荣而迅速转变,相反地齐梁诗风凭借着帝王的势力还继续统治着诗坛。唐太宗时的虞世南、高宗时的上官仪,都是皇帝优宠的专写浮艳的宫廷诗的代表人物。武后时的沈全期、宋之问也写了大量宫廷诗,但是他们继承前人的成绩,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对诗歌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唐代诗风转变的关键,在于代表中下层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起诗人和宫廷诗人展开了斗争。高宗时,

尽管盛唐的经济繁荣,但是封建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继续存在,继续发展。这首先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兼并问题上。唐代虽然有过均田的措施,占田的限臸,但到高宗时代,洛阳豪贵占田逾限者已很多。到玄宗天宝年间,更

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次动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国家元气已经大伤。原来存在

的社会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日趋尖锐。 在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的形势下,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潮流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局面。安史乱后,元结、顾况等揭发社会矛盾的诗歌,成为杜甫的同调。中唐时代,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更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

晚唐诗歌,随着国势的衰危动乱,风格面貌也有很大的变化。杜牧、李商隐的诗歌,在艺术上有一些新的发展,但无论写忧国忧民,或写爱情生活,都有相当浓厚的感伤情调。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在黄巢起义前后写的一些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继承了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但感情更愤激,批判的锋芒也更尖锐,从他们诗里,我们看见了唐朝国势摇摇欲坠的景象。

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伟大诗人是杜甫。杜甫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在天宝年间,他已经密切注意社会的种种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穷兵黩武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安史之乱发生后,许多盛唐诗人的浪漫豪情消失了,对动乱的现实也很少反映,杜甫却和人民一起经历了一段饥寒流浪的生活,写出了很多惊心动魄的诗篇,愤慨外敌的入侵,期待国家的中兴,描绘了人民深重的灾难。他的诗象一面镜子,照见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

3、文化生活对唐诗的精神风貌形成的影响

除了得益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重视外,唐诗的繁荣与教育的普及繁荣密切相关。唐太宗极为重视文教事业,先后令颜师古校定《五经定本》、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作为教材颁行天下。《诗经》被定为科举取士的“九经”之一。唐文宗下令将《诗经》等十二部经书刻成石经,于开成二年(837年)竣工,总计650252个字,立于长安国子学内,供学生抄录诵读,被称为“开成石经”。《旧唐书》卷十七载:唐文宗开成二年“癸卯,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章之士,遂奏臵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刊碑列于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开成石经”对于儒家典籍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唐朝的中央官学继续实行分科教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学习内容分《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五个专业。唐代在州、县等行政区域设立学校。《新唐书〃选举志下》:“唐取人之路盖多矣,方其盛时……诸馆及州县学六万三千七十人。”可见唐代教育之盛。自唐立国以后,一些文人要求重兴儒学的呼声时起时伏,从未停止。儒学的地位较之魏晋南北朝有所提高,却并没有获得统治性的地位。一般地说,儒家思想在唐代是公认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是士人必读的书籍。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着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奔涌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五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的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极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臷,使唐诗呈现出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于是李商隐来了。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是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4、军旅生活对唐诗的精神风貌形成的影响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其与周边兄弟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当时,唐朝周围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羌、突厥、回鹘、吐蕃、匈奴等。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融合,这些都是边塞诗在唐朝盛极一时的原因。唐代边塞诗是一种题材较为特殊的诗歌,他的取材和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诗歌有所不同,而在当代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边塞诗从创作主体上看,应该具有边塞意识.所谓边塞意识,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臵身边塞所获得的体验与认识,或虽非臵身边塞,但具有边塞军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与感受.即使是对边塞的景物、生活进行客观描述的诗,也应该让读者有一种亲历感、气氛感,以见出作者的意识确实进入了边塞。根据对边塞诗这种特征的认识,我们对于边塞诗的内涵和边塞诗的艺术风貌,有可能把握得更准确一些。

1、边塞诗的时代范围

把边塞诗作为一个时代文学的重要内容加以深入研究,一般只有对唐代文学才采取这种做法。唐代以前,文学史上陆续产生过一些征戍题材的诗,出现过像《敕勒川》那样歌唱边塞风光的杰作,但从总体上看,歌咏像汉唐大一统以后那种比较严格意义上的边塞之作毕竟不多。有的虽用了边疆地名,而实际上在作品中并未体现边塞意识。如沈约《从军行》提到“浮天出鯷海,束马渡交河”,其实他所属的梁代,版图只限于东南,跟交河中间还不知隔着多少割据政权。因此沈约的诗只不过是借这些地名强调士卒远戍而已,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边塞诗。至于有些征戍之作所体现的尚武报国精神,念家园的情绪,乃至某些

表现手法,对唐代边塞诗的创作虽有影响,但这些诗篇的多数,或是不关边塞,或是内容抽象贫乏,甚至陈陈相因的仿臸、模拟,未能集中反映边塞的生活景物风貌。它们零星地散见于文学史上,并不足以从边塞文学的角度划成一种专门的类型。只有到了唐代,特别是唐盛时期,边事活动空前频繁,诗人们受者开放的时代精神的鼓舞,同时又具备较多的边塞方面的知识,乃至一定的生活体验,或借乐府旧题而抒新意,或自臸新题,发为大量边塞气息浓厚、形象鲜明饱满的诗篇,才构成一个需要冠以边塞诗的专名而不可隶属于其他题材的类型,并争得了文学史上的一席地位。

2、边塞诗的地域范围

边塞诗反映的地域范围应该限于边疆。有人认为既称“边塞”,应该吧唐王朝的四边都包括在内。唐代在西南方发生过跟南诏的战争,应该把反映那一带战争和风土人情的诗也称作边塞诗,这种意见是对的。不过,秦、汉、隋、唐等王朝的战争,主要是发生在从东北到西北沿长城和丝绸之路两侧展开的地带。中国古代的边塞意识是和这些地方为背景,因此边塞诗反映的范围,从地域上看主要是从东北至西北边疆。

3、边塞是的生活内容范围

边塞诗从内容上看,是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分而论之,可以包括以下几项:反映边塞风光的诗;反映边塞地区民族战争的诗;反映边塞军民日常生活的诗;反映后方对边塞问题关心及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唐代边塞诗是在唐代版图空前扩大,唐帝国在边疆地区展开频繁而持久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活动基础上产生的。边塞诗的现存数量约一千多首。这一千多首边塞诗,当然不是全部集中出现于唐代某一段时间,而是初盛中晚四个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作品。

初唐的边塞诗内容比较单纯,数量比较少。但跟初唐其他各类诗相比,有它独特的风貌。初唐诗坛受齐梁浮艳诗风影响比较深,但边塞诗较多继承了北朝民歌,乃至建安诗歌的作风,往往显得剑拔雄浑。内容虽不及盛唐边塞诗丰富多彩,但由于唐太宗至武则天时期对外战争的自卫性质更突出,军政方面腐败因素较少,初唐边塞诗的献身精神,表现得更为集中感人。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卢照邻“须应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战城南》),意气几乎在盛唐之上。就作家论,开国之君唐太宗已有边塞之作。虞世南的边塞诗,气骨高古,英爽豪壮,初步显示了唐代边塞之作特具的时代气息。嗣后,四杰和陈子昂的边塞诗更多。骆宾王数度从军,到过陇西一带;陈子昂两次随军北征,两人的边塞诗,无论是在他们自己的诗歌中,还是在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的高潮期,内容丰富多彩,艺术上高度成熟,名作,名家集中涌现,不仅在唐诗中显得光彩耀眼,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从创作方面看,还有两点显得特别突出:一是出现像岑参、高适那样在边塞诗上集中用力的杰出作家。而是边塞意识广泛进入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之中,诗人们精神外向,边塞主题成为一切题材中最富有吸引力的热门。盛唐诗人,无论是否到过边塞,无论属于哪一流派,几乎都写有边塞题材的诗,说明盛唐边塞诗跟时代风气有特殊关系。

随着唐帝国国防力量下降,版图缩小,国内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激烈化,边塞诗创作的热潮逐渐减退。退潮也有一个过程。大历至贞元初,李益、卢纶等的边塞诗,笔力和气象还比较接近盛唐。李益边塞诗达五六十首之多,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作者之一。不过感伤的情调已经较浓了。其后,边塞诗中浪漫豪情进一步让位给现实主义精神。好一点的边塞诗是追随时代变迁,从边塞诗这个侧面反映唐帝国的没落。让人看到领土丧失、边民沦为奴隶的现实。因为北方藩镇割据,唐朝廷较多地经营包括岭南在内的南方地区,在滇、蜀交界处,需要多方面应付南诏。由此而来,反映西南边疆的诗,在中晚唐数量增加。南疆诗就其所体现的边塞意识看,不如北疆诗强烈,当然,南北风土人情不同,边塞意识的具体内容也很不相同。 唐代文人在创作边塞诗时仿佛返回了已经逝去的时代, 产生重走前人之路的感觉. 有时候他们又有超越前人的豪迈情怀, 认为今人在边塞所建立的功勋是前人无法比拟的.

对历史的重复感在汉代以后的许多边塞诗中都可以见到, 历代王朝都不乏此类作品. 但是, 表现历史超越感的边塞诗, 通常是在国力强盛时才大量涌现.. 这是因为, 边塞诗人对历史的超越感, 是以主体民族边塞战争的胜利为前提和基础的, 否则, 他就很难产生这种豪迈的情怀.

古代边塞往往是一幅残缺荒凉的景象, 那里的断垣危壁, 古城烽煫, 都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人. 甚至连高山大漠, 黄沙白云, 也都承载着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光荣和耻辱, 辉煌与衰落. 由此看来, 唐代边塞诗人在抒发那种由毁坏凋零而引起的种种感触时,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复现了以往的历史画面. 所以,

唐代边塞诗在表现时间流逝所造成的破坏性的同时, 又有使以往的景观在作品和心灵中再生的功能。唐代边塞诗人一方面吟咏岁月流逝及民族融合过程中所造成的残缺破坏, 同时, 又借助历史遗迹使古代边塞生活得以在诗中复现, 毁坏与复活, 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双重景观. 唐代边塞诗在描写历史遗迹时, 它所展示的实际物象是已经破坏的, 然而, 古代边塞生活的某些场景也就借助毁坏的遗址在诗人心中复活. 诗中出现的表层物象是残毁型的, 而诗人心灵深处却是使古代生活画面得以再生.

综上所述,也许,只有唐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才会产生这样深厚的文化积淀,才会对我们的今天产生这样巨大的影响。分析唐诗的精神风貌是为了让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要的做的就是怎样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因为它是值得我们永远骄傲的!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任意 珠海出版社2006年2月印

2、《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3月印

3、《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李达五 重庆出版社2006年6月印

3、《唐诗风貌》余恕诚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印

致谢: 西南大学文学院 胥洪泉老师


    相关文章

    论[河岳英灵集]的成书过程

    作者:戴伟华 文学遗产 2013年11期 日本东方文化丛书影印古抄本<文镜秘府论>①,其南卷录<河岳英灵集>之<叙>.<论>,文字与通行本②及<文苑英华>相近,但有小异,主要是终止 ...

    前七子诗歌理论主张

    “前七子”的“诗变”观 我国从明初开始,大批诗论家都关注“诗变”这一现象。前七子就继承了高棅《唐诗品汇》中的“四唐”说。高棅在书前《总叙》,总结了明初以来对唐诗发展的意见,承接严羽、杨士弘之说,确立唐诗演变的“四唐”概念,对“诗体”流变作了 ...

    唐诗中月的意象分析

    唐诗中的"月"的意象分析 摘 要:月以朦胧,感伤,皎洁等独特的内涵,在诗歌的传情达意时频受诗人们的喜爱,月作为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自古有之,尤其是唐朝,月的内涵更加丰富.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与时代精神连结在一起的.在初唐.盛唐 ...

    王维.张祜观猎诗比较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总第66期) 王维\张祜观猎诗比较 产 舔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王维的<观猎>和张祜的<观魏博何相公猎>两诗存在不少共同点, ...

    西安大唐芙蓉园介绍

    西安曲江大唐芙蓉园 曲江文化源远流长,兴起于 秦汉,繁盛于隋唐. 秦时,利用曲江地区原隰相 间,山水景致优美的自然特点, 秦王朝在此开辟了著名的皇家 禁苑--宜春苑.乐游原,使曲 江成为上林苑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曲江进入了繁荣兴盛的时期 ...

    11.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一.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一)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1. 国际地位的提升与经济的迅速发展.(1)国际地位的提升.(唐太宗贞观四年(630),打败突厥,东突厥各属国归属唐朝,推尊唐太宗为天可汗.贞观八年(6 ...

    我读书我快乐主题班会

    <我读书.我快乐> -- 一年级创建书香班级主题班会 一. 开场词. 主持人合:敬爱的老师,亲爱的爸爸妈妈.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鞠躬) 甲:欢迎大家来参加一年级<我读书.我快乐>创建书香班级主题班会. 乙: ...

    唐代边塞诗内容赏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摘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一朵奇葩,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其主题思想较为复杂,有自然风光之美.建功立业之志.思念亲人之切.厌恶战争之恨等等. ...

    李白[静夜思]是首"反清复明"诗

    李白<静夜思>是首"反清复明"诗的N 个理由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网络热贴--<破解李白〈静夜思〉千谜>,提出了诗中的"床"字,并非是指传统的"睡床"抑或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