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5.1.1 相交线(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顶角 件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相交线和平行线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见到的,研究它们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很有用。 这节课 我们先来研究相交线。 二、教学新课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问题: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

请你画出任意两条相交直线,用量角器量一量4个角的度数,看看这四个角有什么关系? 讨论: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如图)中,两两相配共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探究与发现1

形如∠1 与∠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注意(1)邻补角的本质特征是: ①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

②两角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探究与发现2

形如∠1 与∠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 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图中还有哪些角也是对顶角呢? 注意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是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探究与发现3:∠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求证:∠1=∠3, ∠2=∠4

B

C

B O (

( )) D A

证明:∵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

∴∠1+∠2=180°, ∠3+∠2=180° ∴∠1=∠3

同理可得:∠2=∠4 三、练习

1、如图,已知直线AE、BD相交于点C. (1)图中哪些角是对顶角?(2)哪些角是邻补角?

答:对顶角有两对: ∠ACB与∠ECD、∠ACD与∠ECB

邻补角有四对:∠ACB与∠ACD、∠ACB与∠BCE、∠DCE与∠ACD、∠DCE与∠BCE

2、下列图中有邻补角吗?有对顶角吗?如果有,请把它们指出来。 四、例题讲解

例1:如图,直线a、b相交,若∠1=40°,求 ∠2、∠3、∠ 4的度数。 解:略

变式1: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变式2:若∠2-∠1=400, 求∠4的度数?

E

a

b

4

例2:三条直线 a、b、c 相交于O点,∠1=40°,∠2=30°,求∠3的度数

1 3

解:略

练习1:如图,若∠1:∠2=2:7 ,求各角的度数。

b

c

ab

练习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AOC=80°∠1=30°;求∠2的度数.

80°

D ) 1

) ? E

B

作业

课本P7页第2题

垂线(1)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垂线的概念,知道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垂线及探索垂线性质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变换思想,建立符号感,培养空间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画垂线及探索垂线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线概念、性质

难点: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如右图,

(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 (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

问题2:如下图,当∠AOC=90°时,∠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二、教学

1、思考: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也会发生变化.当α =90°时,a与b垂直,当α ≠90°时,a与b不垂直,叫斜交

斜交

两直线相交

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垂直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90°)时,这两条直线互

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垂直的表示:用“⊥”和直线字母表示垂直,例如、如图,a、

b互相垂直, 垂足为O,则记为:a⊥b或b⊥a,若要强调垂足,则记为:a⊥b, 垂足为O.

●垂直的书写形式:如果直线AB、CD 相交于点O,∠AOC=90°(或其它三个角中的一个角等于90°),那么 AB⊥CD. 这个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AOC=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如果AB⊥CD,那么所得的四个角中,必有一个是直角. 这个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很常见,说出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

2、例题教学

四、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内容?收获了哪些? 五、作业:课本P8页第5、6 题

垂线(2)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垂线段及探索垂线性质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变换思想,建立符号感,培养空间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画垂线及段探索垂线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线段概念、性质 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线段、射线的垂线应怎么画呢? 二、教学

1、思考:有人不慎掉入有鳄鱼的湖中。如图,他在P点,应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尽快游到岸边m呢?

2、子解垂线段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的性质2: 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是垂线上的一部分,它是线段,一端是一个点,另一端是垂足。 3、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如:如图,PA⊥m于点A ,垂线段PA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m的距离. 例:如图,是一个同学跳远的位置,跳远成绩怎么表示? (图略)

4、对垂线段的测量 5、例题教学

例1、如图,量出(1)村庄A与货场B的距离, (2)货场B到铁道的距离。

例2、如图,

(1)画出线段BC的中点M,连结AM; (2)比较点B与点C到直线AM的距离。

例3、如图,点M、N分别在直线AB、CD上,用三角板画图, 1)过点M画CD的垂线交CD于点F, 2)点M和点N的距离是线段____的长, 3)点M到CD的距离是线段____的长。

例4、马路两旁两名同学A、B,若A同学到马路对边怎样走最近?若A同学到B同学处怎样走最近?

例5、如图三角形ABC,根据要求画图: ① 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为D ② 过点C作AB的垂线CE,垂足为E ③ 过点B画出点B到AC的垂线段BF 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回忆两条直线相交这部分知识,你能够把它们画成一个知识结构图吗? 四、作业

课本P8页第8 题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总第5课时

●同旁内角练习:找出图中的内错 图略

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结构特征:

同位角: F型 内错角: Z型 同旁内角: U型

4、例题教学

例: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1和∠2, ∠1和∠3, ∠1和∠4各是什么位置关系?(1)若是∠1=∠4, 那么∠1和∠2相等吗? ∠1和∠3互补吗?为什么? 解:(1) ∠1和∠2是内错角, ∠1和∠3是同旁内角, ∠1和∠4是同位角。 (2)∠1和∠2相等∠1和∠3互补

∵ ∠1=∠4 又∵ ∠2=∠4 ∴∠1=∠2

又∵ ∠2+∠3=1800 ∴∠1+∠3=1800 ∴∠1

与∠

3互补

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主要内容: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产生的三种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注意:

1、三种角产生的条件及位置特征;

2、判断时应先找到“截线”,再找另外两直线,然后根据角的位置决定是哪一种角. 3、当图形复杂时可把暂时不需要的线段、角等遮住,也可采用图形分解法、图形 涂色法以排除干扰.

四、练习

能力挑战:看图填空

(1)若ED,BF被AB所截,则∠1与_____是同位角

(2)若ED,BC被AF所截,则∠3与_____是内错角。

五、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六、作业:课本P9页 第11 题

平行线----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 二、教学

1、思考:如图,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相交。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我们说直线a与b互相平行。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 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

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平行线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1)“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 (2)“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平行用符号“∥”表示,如: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读作“AB平行于CD”。

注意:平行线是相互的,使用平行符号“∥”时,可写成AB∥CD,也可以写成: CD∥AB。

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a//b

 两直线相交垂直:ab相交 

相交不垂直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与相交两种。 平行线的画法:推平行线法-- 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根据要求作图

①已知直线AB和直线外一点P,过点P画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AB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

一般地,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说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论叫基本事实,也称为公理,它可以作为以后推理的依据.

探究新知

(1)经过点A画出直线n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B画一条直线与直线n平行,它与(1)中所画的直线平行吗? 结论:平行线的传递性 (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几何语言表达式:∵a∥n m∥n(已知)

∴a∥m (平行线的传递性) 三、练习

1、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则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2、(实践运用)如图,在⊿ ABC中,P是AC边上一点.过点P分别画AB,BC的平行线.

3、.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可以有 个.

4、.对于同一平面内的直线a、b、c,如果a∥b,c与a相交,那么c与b是什么位置关系?

四、总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1) 平行线的定义 (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3)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4)平行线的画法。 (5)平行线公理

(6)平行线公理的推论。 五、作业

课本P12中的练习

平行线的判定(1)----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用直尺和三角板辅助画平行线,找到这个过程中的不变量,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在进行简单说理训练过程中引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和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初步应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

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与2 难点: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图1, 2中的直线平行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二、导入新课

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如果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但是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利用平行线定义来判定两直线平行。那么有没有判定方法呢? 回顾作平行线的过程

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CD,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 思考:从画图过程,三角板起到什么作用? 小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推论书写:

∵ ∠1=∠2(已知)

∴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练习

如图,已知 ∠1=75o , ∠2 =105o问: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答:AB//CD,理由如下: 131802105(已知) 175(已知)23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180318075105

思考: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时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由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那么,能否利用内错角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

下图中,如果∠1=∠7,能得出AB∥CD吗?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1=∠7 ∠1=∠3 ∴ ∠7=∠3 ∴ AB∥CD

A F

3 B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推论书写:

∵ ∠1=∠2(已知)

∴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练习:

如图,已知 ∠1=75o , ∠2 =105o问: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解答过程略) 三、练习

1、已知∠3=45°,∠1与∠2

互余, 试说明AB//CD ?

解:由于∠1与∠2是对顶角, ∴∠1=∠2

又∵∠1+∠2=90°(已知) ∴∠1=∠2=45° ∵ ∠3=45°(已知) ∴∠ 1=∠3

∴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下图中,如果∠4+∠7=180°, 能得出AB∥CD? 证明:

∵ ∠4+∠7=180 °(已知) ∠4+∠3=180°(邻补角的定义)

∴ ∠7=∠3(同角的补角相等) ∴ AB∥CD(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四、小结

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有:

1.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 2.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五、作业

如图,直线EF与∠ABC的一边BA相交 D, ∠B+ ∠ADE=180°,EF与BC平行吗? 为什么?

平行线的判定(2)----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与例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初步应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难点: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学习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两种: 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教学

1、思考:下图中,如果∠1+∠2=180°,能得出AB∥CD? 证明

∵ ∠1+∠2=180 °(已知)

∠1+∠3=180°(邻补角的定义)

∴ ∠2=∠3(同角的补角相等)

∴ AB∥CD(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推论书写

∵ ∠1+∠2=180°(已知)

∴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练习

如图,已知 ∠1=75o , ∠2 =105o问: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

00

AB//CD

2、小结平行线的判定

答:AB//CD,理由如下:

2105(已知)

52105(对顶角相等)

5175105180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老师指导完成

四、总结

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有:

1.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五、作业

课本P17页第12 题

平行线的判定(3)----总第9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规定方法进行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初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方法1:如图1,若∠1=∠3,则a∥c

方法2:如图1,若∠2=∠3,则a∥c

方法3:如图1,若∠3+∠4=180°,则a∥c

方法4:若a∥b,b∥c,则a∥c

方法5:如图2,若a⊥b,a⊥c,则b∥c

二、基础练习

1、当∠1 与∠2有什么关系时 , a∥b?为什么?

2、如图

∵∠B= ∠1(已知) ∴____∥_____(

∵∠D= ∠1(已知)

∴____∥_____(

)

3、如图,

∵∠B= ∠C(已知)

∴______∥______

4、∵∠1 =∠4(已知)

∴____∥____( )

(2)∵∠___= ∠___(已知)

∴BC ∥ EF( )

(3) ∵∠1= ∠___(已知)

∴DE ∥____( )

5、已知:如图,ABC、CDE都是直线,且∠1=∠2,

∠1=∠C,求证:AC∥FD.

) )

6、已知:如图,∠1=∠C,∠2=∠B,求证:MN∥EF.

三、总结 四、作业

如图,已知∠1= ∠3,AC平分∠DAB你能判断那两条直线平行?请说明理由?

平行线的性质(1)----总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3.通过对比,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应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应用它们进行有关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直线AB 及其外一点P,画出过点

P

的AB 的平行线。

2、回答:如图

(1)∠3=∠B,则EF∥AB,依据是

(2)∠2+∠A=180°,则DC∥AB,依据是

(3)∠1=∠4,则GC∥EF,依据是

(4) GC ∥ EF,AB ∥ EF,则GC∥AB,依据是

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三种?它们是先知道什么……、 后知道什么?

二、实践探究:

1、问题:

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交流合作,探索发现

猜一猜: 如果a//b,∠1和∠2相等吗?

●合作交流一

●性质发现

平行线的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符号语言:∵a∥b,∴∠1=∠2.

●合作交流二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证明∵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1=∠3(对顶角相等),

∴ ∠2=∠3(等量代换).

性质发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符号语言:∵a∥b,∴∠2=∠3.

●合作交流三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

证明: ∵a//b (已知),

∴ 1=  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 1+  4=180°(邻补角定义),

∴ 2+  4=180°(等量代换).

性质发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符号语言

:

∵a∥b,∴ 2+  4=180°.

三、整理归纳: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b ( 已知 )

∴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a∥b( 已知 )

∴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a∥b( 已知 )

∴ ∠1+∠4=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 AB//CD (已知),

∴ ∠1= ∠___

( );

(2) ∵ AD//BC (已知)

∴ ∠2= ∠___ ( ).

3.如图,△ABC的边AB//CE,则:

∠A= ∠__( );

∠B= ∠__( ).

思考:运用刚才的推理,可以说明一个结论,你想到了吗?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例:小青不小心把家里的梯形玻璃块打碎了,还剩下梯形上

底的一部分(如图)。要订造一块新的玻璃,已经量得∠

A=1150 ,∠D= 1000,你想一想,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

度?

解:因为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所以

A与B互补,D与C互补.

于是 B180-11565,

C18010080.

才能展示:

梯形的另外两个 角分别是650与800,如图,在汶川大地震当中,一辆抗震救灾拖拉机经过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解:

∵AB∥CD (已知),

∴∠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142° (已知),

∴∠B=∠C=142

°(等量代换)

.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课本P22页 第1、2、3、4、6 题

平行线的性质(2)----总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例题与练习的完成,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 :在对例题与练习的完成过程中,能有条理地思考,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与推论的应用应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行线的性质: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已知角之间的关系(相等或互补),得到两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 已知两直线平行,得到角之间的关系(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二、例题教学

例1:如图,已知AB//CD,∠A=∠

C

,试说明∠E=∠F

解:∵AB//CD (已知)

∴∠C=∠1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A=∠C(已知)

∴∠A= (等量代换)

∴AE//F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E=∠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例2:如图AB∥DE,试问∠B、∠E、∠BCE有什么关系.

答:∠B+∠E=∠BCE

证明:过点C作CF∥AB,

∵CF∥AB

∴∠B=∠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B∥DE,AB∥CF,

∴CF∥DE(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E=∠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E=∠1+∠2

∴∠B+∠E=∠BCE.

三、练习

1、如图,AB⊥BF,CD⊥BF,∠1= ∠2,试说明∠3= ∠E。

四、作业

如图,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1 =∠2 , ∠3 =∠D,试说明BD∥CE。

5.3.2 命题、定理、证明1 ----总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命题的概念及构成;②会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③初步感知什么是证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命题、定理、证明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命题的概念、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②判断命题的真假;③理解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理解证明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学

(一)、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问题1:请同学们读下列语句,它们在表述形式上,有 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5)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6)a、b两条直线平行吗?

(7)若a2=4,求a的值;

(8)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练习: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

(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

(4)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º,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

(5)内错角相等( )

(二)、命题的形式、构成:

命题一般都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命题是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三)、简写形式的命题如何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问题: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题设和结论。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注意: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 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

问题:下列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四)、命题的真假: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判断一个命题真假的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举反例等方法。 问题: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1、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3、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练习: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猪有四只脚; 2、内错角相等; 3、画一条直线; 4、四边形是正方形;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7、对顶角相等;

8、同垂直于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9、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 10、x>2 (五)、公理、定理:

1、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2、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公理举例:

1、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定理举例(略)

三、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

课本P21页 练习中第1题

5.3.2 命题、定理、证明----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知什么是证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思考、归纳、讨论感知数学问题的因果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难点:理解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命题?

2、命题一般都写成 3、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

4、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 二、教学

问题1、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例题哪些是真命题上,哪些是假命题?

①、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②、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1中的命题1、4、5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问题2、你能写出几个学过的定理吗?

问题3、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两个例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⑴、例题1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⑵、你能将命题1所叙述的内容用图形语言来表达吗? ⑶、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题设: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 结论: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⑷你能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吗? 已知:b//c,ab,

求证:ac,

⑸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来证明这个结论呢? 证明: ∵a⊥b ( )

∴∠1=900 ( ) 又∵b//c ( )

∴ ∠1= ∠2 ( ) ∴ ∠1= ∠2=900 ( )

∴a ⊥c ( )

问题3、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两个例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例题的真假。 命题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⑴、判断命题的真假

⑵、这个例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题设:两个角相等

结论: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⑶我们知道假命题是在条件成立的情况下,结论不一定成立,你能否利用图形举例说明当两个角相等时不一定是对顶角的关系。

三、例题指导:求证:三解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四、练习:

如图:已知∠1 =∠2, ∠3 =∠4,求证EG//FH。

五、归纳小结:

1、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谈谈你对证明的理解? 六、作业

如图,AB//CD,CB//DE。求证:∠B+∠D=1800

平稳(1)----总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平移,了解平移的概念,理解平移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灵活利用平移的特征,认识和欣赏这些图案的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 动充满

了探索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学习,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以及平移后图形的特点。 难点:根据平移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揭示教学内容

二、教学

1、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仔细观察下面一些美丽的图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3、探究: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雪人呢?

●:可以把一张半透明的纸盖在图5.4-2上,先描出一个雪人,然后按同一方向陆续移动这张纸,再描出第二个、第三个……(如图5.4-3)

4、在所画出的相邻两个雪人中,找出三组对应点(例如,它们的鼻尖A与A′,帽顶B与B′,纽扣C与C′),连接这些对应点,观察得出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可以发现: AA′∥BB′∥CC′,且 AA′= BB′= CC′ 三、归纳与总结

平移的定义: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特征: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个方向移动,会得 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

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就是对应点。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简单的说: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3、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图形平移的位置由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决定. 四、课堂练习

1、下面 2,3,4,5 幅图中那幅图是由1平移得到的?

2、在下面的六幅图案中,(2)(3)(4)(5)(6)中的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

4、下列图中从左到右的变换属于平移的有哪些?

平移(2)----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历操作、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学习,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能作出平移后的图形,理解作图依据。 教学过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揭示教学内容 复习

1、平移的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 )

A、位置、 B、大小、 C、形状、 D、位置、大小、形状 二、教学 ●:平移作图

例1:将线段AB平移,使点A与点D对应。 1、连结

AD

2、过点B作AD的平行线m

3、在平行线m上截取线段BC,使BC=AD 4、连结CD

∴线段 CD 就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

例2:平移三角形ABC,使A移动到点 A/. 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1、连接AA/;

2、过点B作AA/的平行线m;

3、在m上截取BB/= AA/,则点B/就是点B的对应点。同理作出点C的对应点C/;

4、连接 A/B/, B/C/, A/C/。

∴三角形 A/B/C/ 就是三角形ABC平移后的图形.

例3:如何将平行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A移动到点E,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叙述作图过程

四边形 EFGH 就是四边形ABCD平移后的图形. 三、小结:如何进行平移作图 1.确定平移方向 2.确定移动距离 3.寻找图形的关键点

4.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四、练习

1、将图中的小船向左平移6格

3、在下图中,作出把“箭头”向右平移8格后再向上平移4格的平移图形。

4、怎样用平移的方法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ah?

四、小结

1、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

、平移的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3、决定平移的因素: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五、作业 P30第3题

5.1.1 相交线(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顶角 件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相交线和平行线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见到的,研究它们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很有用。 这节课 我们先来研究相交线。 二、教学新课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问题: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

请你画出任意两条相交直线,用量角器量一量4个角的度数,看看这四个角有什么关系? 讨论:任意画两条相交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如图)中,两两相配共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探究与发现1

形如∠1 与∠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注意(1)邻补角的本质特征是: ①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

②两角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探究与发现2

形如∠1 与∠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 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图中还有哪些角也是对顶角呢? 注意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是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探究与发现3:∠1 与∠3在数量上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如图),求证:∠1=∠3, ∠2=∠4

B

C

B O (

( )) D A

证明:∵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

∴∠1+∠2=180°, ∠3+∠2=180° ∴∠1=∠3

同理可得:∠2=∠4 三、练习

1、如图,已知直线AE、BD相交于点C. (1)图中哪些角是对顶角?(2)哪些角是邻补角?

答:对顶角有两对: ∠ACB与∠ECD、∠ACD与∠ECB

邻补角有四对:∠ACB与∠ACD、∠ACB与∠BCE、∠DCE与∠ACD、∠DCE与∠BCE

2、下列图中有邻补角吗?有对顶角吗?如果有,请把它们指出来。 四、例题讲解

例1:如图,直线a、b相交,若∠1=40°,求 ∠2、∠3、∠ 4的度数。 解:略

变式1: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变式2:若∠2-∠1=400, 求∠4的度数?

E

a

b

4

例2:三条直线 a、b、c 相交于O点,∠1=40°,∠2=30°,求∠3的度数

1 3

解:略

练习1:如图,若∠1:∠2=2:7 ,求各角的度数。

b

c

ab

练习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AOC=80°∠1=30°;求∠2的度数.

80°

D ) 1

) ? E

B

作业

课本P7页第2题

垂线(1)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垂线的概念,知道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垂线及探索垂线性质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变换思想,建立符号感,培养空间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画垂线及探索垂线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线概念、性质

难点: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如右图,

(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 (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

问题2:如下图,当∠AOC=90°时,∠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二、教学

1、思考: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也会发生变化.当α =90°时,a与b垂直,当α ≠90°时,a与b不垂直,叫斜交

斜交

两直线相交

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垂直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90°)时,这两条直线互

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垂直的表示:用“⊥”和直线字母表示垂直,例如、如图,a、

b互相垂直, 垂足为O,则记为:a⊥b或b⊥a,若要强调垂足,则记为:a⊥b, 垂足为O.

●垂直的书写形式:如果直线AB、CD 相交于点O,∠AOC=90°(或其它三个角中的一个角等于90°),那么 AB⊥CD. 这个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AOC=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如果AB⊥CD,那么所得的四个角中,必有一个是直角. 这个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很常见,说出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

2、例题教学

四、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内容?收获了哪些? 五、作业:课本P8页第5、6 题

垂线(2)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垂线段及探索垂线性质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变换思想,建立符号感,培养空间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画垂线及段探索垂线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线段概念、性质 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线段、射线的垂线应怎么画呢? 二、教学

1、思考:有人不慎掉入有鳄鱼的湖中。如图,他在P点,应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尽快游到岸边m呢?

2、子解垂线段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的性质2: 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是垂线上的一部分,它是线段,一端是一个点,另一端是垂足。 3、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如:如图,PA⊥m于点A ,垂线段PA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m的距离. 例:如图,是一个同学跳远的位置,跳远成绩怎么表示? (图略)

4、对垂线段的测量 5、例题教学

例1、如图,量出(1)村庄A与货场B的距离, (2)货场B到铁道的距离。

例2、如图,

(1)画出线段BC的中点M,连结AM; (2)比较点B与点C到直线AM的距离。

例3、如图,点M、N分别在直线AB、CD上,用三角板画图, 1)过点M画CD的垂线交CD于点F, 2)点M和点N的距离是线段____的长, 3)点M到CD的距离是线段____的长。

例4、马路两旁两名同学A、B,若A同学到马路对边怎样走最近?若A同学到B同学处怎样走最近?

例5、如图三角形ABC,根据要求画图: ① 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为D ② 过点C作AB的垂线CE,垂足为E ③ 过点B画出点B到AC的垂线段BF 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回忆两条直线相交这部分知识,你能够把它们画成一个知识结构图吗? 四、作业

课本P8页第8 题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总第5课时

●同旁内角练习:找出图中的内错 图略

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结构特征:

同位角: F型 内错角: Z型 同旁内角: U型

4、例题教学

例: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1和∠2, ∠1和∠3, ∠1和∠4各是什么位置关系?(1)若是∠1=∠4, 那么∠1和∠2相等吗? ∠1和∠3互补吗?为什么? 解:(1) ∠1和∠2是内错角, ∠1和∠3是同旁内角, ∠1和∠4是同位角。 (2)∠1和∠2相等∠1和∠3互补

∵ ∠1=∠4 又∵ ∠2=∠4 ∴∠1=∠2

又∵ ∠2+∠3=1800 ∴∠1+∠3=1800 ∴∠1

与∠

3互补

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主要内容: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产生的三种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注意:

1、三种角产生的条件及位置特征;

2、判断时应先找到“截线”,再找另外两直线,然后根据角的位置决定是哪一种角. 3、当图形复杂时可把暂时不需要的线段、角等遮住,也可采用图形分解法、图形 涂色法以排除干扰.

四、练习

能力挑战:看图填空

(1)若ED,BF被AB所截,则∠1与_____是同位角

(2)若ED,BC被AF所截,则∠3与_____是内错角。

五、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六、作业:课本P9页 第11 题

平行线----总第6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 二、教学

1、思考:如图,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相交。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我们说直线a与b互相平行。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 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

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平行线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1)“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 (2)“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3)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两条线段.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平行用符号“∥”表示,如: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读作“AB平行于CD”。

注意:平行线是相互的,使用平行符号“∥”时,可写成AB∥CD,也可以写成: CD∥AB。

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a//b

 两直线相交垂直:ab相交 

相交不垂直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与相交两种。 平行线的画法:推平行线法-- 一、放;二、靠;三、推;四、画 根据要求作图

①已知直线AB和直线外一点P,过点P画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AB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

一般地,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说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论叫基本事实,也称为公理,它可以作为以后推理的依据.

探究新知

(1)经过点A画出直线n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B画一条直线与直线n平行,它与(1)中所画的直线平行吗? 结论:平行线的传递性 (平行公理的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几何语言表达式:∵a∥n m∥n(已知)

∴a∥m (平行线的传递性) 三、练习

1、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则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2、(实践运用)如图,在⊿ ABC中,P是AC边上一点.过点P分别画AB,BC的平行线.

3、.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可以有 个.

4、.对于同一平面内的直线a、b、c,如果a∥b,c与a相交,那么c与b是什么位置关系?

四、总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1) 平行线的定义 (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3)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4)平行线的画法。 (5)平行线公理

(6)平行线公理的推论。 五、作业

课本P12中的练习

平行线的判定(1)----总第7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用直尺和三角板辅助画平行线,找到这个过程中的不变量,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在进行简单说理训练过程中引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和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初步应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

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与2 难点: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图1, 2中的直线平行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二、导入新课

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如果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但是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利用平行线定义来判定两直线平行。那么有没有判定方法呢? 回顾作平行线的过程

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CD,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 思考:从画图过程,三角板起到什么作用? 小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推论书写:

∵ ∠1=∠2(已知)

∴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练习

如图,已知 ∠1=75o , ∠2 =105o问: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答:AB//CD,理由如下: 131802105(已知) 175(已知)23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180318075105

思考: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时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由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那么,能否利用内错角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

下图中,如果∠1=∠7,能得出AB∥CD吗?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1=∠7 ∠1=∠3 ∴ ∠7=∠3 ∴ AB∥CD

A F

3 B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推论书写:

∵ ∠1=∠2(已知)

∴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练习:

如图,已知 ∠1=75o , ∠2 =105o问: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解答过程略) 三、练习

1、已知∠3=45°,∠1与∠2

互余, 试说明AB//CD ?

解:由于∠1与∠2是对顶角, ∴∠1=∠2

又∵∠1+∠2=90°(已知) ∴∠1=∠2=45° ∵ ∠3=45°(已知) ∴∠ 1=∠3

∴ 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下图中,如果∠4+∠7=180°, 能得出AB∥CD? 证明:

∵ ∠4+∠7=180 °(已知) ∠4+∠3=180°(邻补角的定义)

∴ ∠7=∠3(同角的补角相等) ∴ AB∥CD(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四、小结

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有:

1.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 2.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五、作业

如图,直线EF与∠ABC的一边BA相交 D, ∠B+ ∠ADE=180°,EF与BC平行吗? 为什么?

平行线的判定(2)----总第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与例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初步应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难点: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学习了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两种: 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教学

1、思考:下图中,如果∠1+∠2=180°,能得出AB∥CD? 证明

∵ ∠1+∠2=180 °(已知)

∠1+∠3=180°(邻补角的定义)

∴ ∠2=∠3(同角的补角相等)

∴ AB∥CD(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推论书写

∵ ∠1+∠2=180°(已知)

∴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练习

如图,已知 ∠1=75o , ∠2 =105o问: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

00

AB//CD

2、小结平行线的判定

答:AB//CD,理由如下:

2105(已知)

52105(对顶角相等)

5175105180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老师指导完成

四、总结

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有:

1.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五、作业

课本P17页第12 题

平行线的判定(3)----总第9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规定方法进行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初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方法1:如图1,若∠1=∠3,则a∥c

方法2:如图1,若∠2=∠3,则a∥c

方法3:如图1,若∠3+∠4=180°,则a∥c

方法4:若a∥b,b∥c,则a∥c

方法5:如图2,若a⊥b,a⊥c,则b∥c

二、基础练习

1、当∠1 与∠2有什么关系时 , a∥b?为什么?

2、如图

∵∠B= ∠1(已知) ∴____∥_____(

∵∠D= ∠1(已知)

∴____∥_____(

)

3、如图,

∵∠B= ∠C(已知)

∴______∥______

4、∵∠1 =∠4(已知)

∴____∥____( )

(2)∵∠___= ∠___(已知)

∴BC ∥ EF( )

(3) ∵∠1= ∠___(已知)

∴DE ∥____( )

5、已知:如图,ABC、CDE都是直线,且∠1=∠2,

∠1=∠C,求证:AC∥FD.

) )

6、已知:如图,∠1=∠C,∠2=∠B,求证:MN∥EF.

三、总结 四、作业

如图,已知∠1= ∠3,AC平分∠DAB你能判断那两条直线平行?请说明理由?

平行线的性质(1)----总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3.通过对比,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应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以及应用它们进行有关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直线AB 及其外一点P,画出过点

P

的AB 的平行线。

2、回答:如图

(1)∠3=∠B,则EF∥AB,依据是

(2)∠2+∠A=180°,则DC∥AB,依据是

(3)∠1=∠4,则GC∥EF,依据是

(4) GC ∥ EF,AB ∥ EF,则GC∥AB,依据是

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三种?它们是先知道什么……、 后知道什么?

二、实践探究:

1、问题:

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交流合作,探索发现

猜一猜: 如果a//b,∠1和∠2相等吗?

●合作交流一

●性质发现

平行线的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符号语言:∵a∥b,∴∠1=∠2.

●合作交流二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证明∵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1=∠3(对顶角相等),

∴ ∠2=∠3(等量代换).

性质发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符号语言:∵a∥b,∴∠2=∠3.

●合作交流三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

证明: ∵a//b (已知),

∴ 1=  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 1+  4=180°(邻补角定义),

∴ 2+  4=180°(等量代换).

性质发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符号语言

:

∵a∥b,∴ 2+  4=180°.

三、整理归纳: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b ( 已知 )

∴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a∥b( 已知 )

∴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a∥b( 已知 )

∴ ∠1+∠4=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 AB//CD (已知),

∴ ∠1= ∠___

( );

(2) ∵ AD//BC (已知)

∴ ∠2= ∠___ ( ).

3.如图,△ABC的边AB//CE,则:

∠A= ∠__( );

∠B= ∠__( ).

思考:运用刚才的推理,可以说明一个结论,你想到了吗?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例:小青不小心把家里的梯形玻璃块打碎了,还剩下梯形上

底的一部分(如图)。要订造一块新的玻璃,已经量得∠

A=1150 ,∠D= 1000,你想一想,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

度?

解:因为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所以

A与B互补,D与C互补.

于是 B180-11565,

C18010080.

才能展示:

梯形的另外两个 角分别是650与800,如图,在汶川大地震当中,一辆抗震救灾拖拉机经过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解:

∵AB∥CD (已知),

∴∠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142° (已知),

∴∠B=∠C=142

°(等量代换)

.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课本P22页 第1、2、3、4、6 题

平行线的性质(2)----总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例题与练习的完成,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 :在对例题与练习的完成过程中,能有条理地思考,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与推论的应用应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平行线的性质: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已知角之间的关系(相等或互补),得到两直线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 已知两直线平行,得到角之间的关系(相等或互补)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二、例题教学

例1:如图,已知AB//CD,∠A=∠

C

,试说明∠E=∠F

解:∵AB//CD (已知)

∴∠C=∠1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A=∠C(已知)

∴∠A= (等量代换)

∴AE//F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E=∠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例2:如图AB∥DE,试问∠B、∠E、∠BCE有什么关系.

答:∠B+∠E=∠BCE

证明:过点C作CF∥AB,

∵CF∥AB

∴∠B=∠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AB∥DE,AB∥CF,

∴CF∥DE(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E=∠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E=∠1+∠2

∴∠B+∠E=∠BCE.

三、练习

1、如图,AB⊥BF,CD⊥BF,∠1= ∠2,试说明∠3= ∠E。

四、作业

如图,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1 =∠2 , ∠3 =∠D,试说明BD∥CE。

5.3.2 命题、定理、证明1 ----总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命题的概念及构成;②会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③初步感知什么是证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命题、定理、证明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判断一件事情的真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命题的概念、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②判断命题的真假;③理解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理解证明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学

(一)、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问题1:请同学们读下列语句,它们在表述形式上,有 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5)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6)a、b两条直线平行吗?

(7)若a2=4,求a的值;

(8)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练习: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2)请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

(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

(4)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º,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

(5)内错角相等( )

(二)、命题的形式、构成:

命题一般都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命题是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三)、简写形式的命题如何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问题: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题设和结论。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注意: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 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

问题:下列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四)、命题的真假: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判断一个命题真假的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举反例等方法。 问题: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1、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3、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练习: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猪有四只脚; 2、内错角相等; 3、画一条直线; 4、四边形是正方形;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7、对顶角相等;

8、同垂直于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9、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 10、x>2 (五)、公理、定理:

1、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2、有些命题可以从公理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公理举例:

1、直线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定理举例(略)

三、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

课本P21页 练习中第1题

5.3.2 命题、定理、证明----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知什么是证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思考、归纳、讨论感知数学问题的因果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难点:理解证明过程要步步有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命题?

2、命题一般都写成 3、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

4、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 二、教学

问题1、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例题哪些是真命题上,哪些是假命题?

①、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②、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④、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1中的命题1、4、5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问题2、你能写出几个学过的定理吗?

问题3、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两个例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⑴、例题1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⑵、你能将命题1所叙述的内容用图形语言来表达吗? ⑶、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题设: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 结论: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⑷你能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吗? 已知:b//c,ab,

求证:ac,

⑸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来证明这个结论呢? 证明: ∵a⊥b ( )

∴∠1=900 ( ) 又∵b//c ( )

∴ ∠1= ∠2 ( ) ∴ ∠1= ∠2=900 ( )

∴a ⊥c ( )

问题3、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两个例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例题的真假。 命题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⑴、判断命题的真假

⑵、这个例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题设:两个角相等

结论: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⑶我们知道假命题是在条件成立的情况下,结论不一定成立,你能否利用图形举例说明当两个角相等时不一定是对顶角的关系。

三、例题指导:求证:三解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四、练习:

如图:已知∠1 =∠2, ∠3 =∠4,求证EG//FH。

五、归纳小结:

1、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谈谈你对证明的理解? 六、作业

如图,AB//CD,CB//DE。求证:∠B+∠D=1800

平稳(1)----总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平移,了解平移的概念,理解平移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灵活利用平移的特征,认识和欣赏这些图案的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历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 动充满

了探索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学习,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以及平移后图形的特点。 难点:根据平移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揭示教学内容

二、教学

1、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2、仔细观察下面一些美丽的图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3、探究: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大小都一样的雪人呢?

●:可以把一张半透明的纸盖在图5.4-2上,先描出一个雪人,然后按同一方向陆续移动这张纸,再描出第二个、第三个……(如图5.4-3)

4、在所画出的相邻两个雪人中,找出三组对应点(例如,它们的鼻尖A与A′,帽顶B与B′,纽扣C与C′),连接这些对应点,观察得出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可以发现: AA′∥BB′∥CC′,且 AA′= BB′= CC′ 三、归纳与总结

平移的定义: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特征: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个方向移动,会得 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

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就是对应点。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简单的说: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3、图形平移的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图形平移的位置由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决定. 四、课堂练习

1、下面 2,3,4,5 幅图中那幅图是由1平移得到的?

2、在下面的六幅图案中,(2)(3)(4)(5)(6)中的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

4、下列图中从左到右的变换属于平移的有哪些?

平移(2)----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经历操作、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学习,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能作出平移后的图形,理解作图依据。 教学过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揭示教学内容 复习

1、平移的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 )

A、位置、 B、大小、 C、形状、 D、位置、大小、形状 二、教学 ●:平移作图

例1:将线段AB平移,使点A与点D对应。 1、连结

AD

2、过点B作AD的平行线m

3、在平行线m上截取线段BC,使BC=AD 4、连结CD

∴线段 CD 就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

例2:平移三角形ABC,使A移动到点 A/. 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1、连接AA/;

2、过点B作AA/的平行线m;

3、在m上截取BB/= AA/,则点B/就是点B的对应点。同理作出点C的对应点C/;

4、连接 A/B/, B/C/, A/C/。

∴三角形 A/B/C/ 就是三角形ABC平移后的图形.

例3:如何将平行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A移动到点E,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叙述作图过程

四边形 EFGH 就是四边形ABCD平移后的图形. 三、小结:如何进行平移作图 1.确定平移方向 2.确定移动距离 3.寻找图形的关键点

4.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四、练习

1、将图中的小船向左平移6格

3、在下图中,作出把“箭头”向右平移8格后再向上平移4格的平移图形。

4、怎样用平移的方法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ah?

四、小结

1、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

、平移的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3、决定平移的因素: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五、作业 P30第3题


    相关文章

    [平行与垂直]教案

    <平行和垂直>教案 单位:鹤山乡罗山小学 执教: 时间: 张 恩 华 2011年9月 <平行和垂直>教案 教学内容:平行和垂直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及 ...

    平行与相交教案

    <平行与相交 > 教案 授课教师:陈俊霞 单位 :产业集聚区克昌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39到41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掌握平行和相交的含义,能够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地画出 ...

    平行线教案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 ...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初中数学教案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qu ...

    5.2平行线及其判定教案2

    课题:5.2.1平行线 教学任务分析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第4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4.1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1.1 相交与平行 一,教材分析:本章节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的内容,章节的内容是相交线与平 行线.它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表示及计算,角的认识表示及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 ...

    初中数学平行线公开课教案

    平行线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 ...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教案

    §2.2.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长乐二中 数学组 黄燕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问题 ...

    点线面投影教案

    课 题 第三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 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特性. 2.理解三视图的形成过程,熟练掌握三视图与物体方位之间的关系. 3.熟练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重点 1.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2.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 三视图的三等 ...

    201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