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结会计的发展过程

第一讲1总结会计的发展过程

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在希腊和罗马已经出现某些会计观念。早期的记录和观念并不足以形成会计理论,因而,直至十四世纪复式簿记产生以后,才是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观念最合适的起点。

最早的完整复式簿记方法是从意大利热那亚中世纪商人的帐簿中发现的,时间约在1340年前后,最近发现的证据证明复式记帐的创始日期还要早。我们不必进一步了解当时复式记帐的技术,就可以知道这种方法所依据的观念明显的有以下几个,企业单位和企业关系的观念,经济业务用货币形式记帐的事实,不同的项目可以按照共同的货币单位来比较50通过费用和产权帐户的使用,说明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别已有所了解。在这些观念私技术产生之前,肯定需要某些前提知识的发展过程。

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起。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便意大利城市积累了财富。由于代理商和合伙人的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使资本家的财富和年青商人的勇敢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分担海运风险。在会计发展过程中,会计经营方式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区别于业主而使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代理方式所以重要,因为它需要会计责任。

会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表达能力,其中包括书写技术、算术的应用和普遍使用货币作为共同计算单位等。尽管在复式簿记发明之后,用罗马数字记分类帐和计算净利很不方便,但仍在证式帐簿中曾使用达几个世纪之久,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会计的发展。社会制度方面的前提条件包括: (1)私有财产观念; (2)信贷的发展; (3)资金的积累。但以上这些前提条件还不能充分阐明会计理论的发展,短期合伙和合伙经营方式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运用,并且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描述复式簿记方法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物,是法国人卢卡·佩西奥利1494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学术论文集,这本文集中有一部分篇幅是复式簿记。这本书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的出版仅在威尼斯刚发明活字印刷术25年之后:尽管佩西奥利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者,但他的书对复式记帐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至十六和十七世纪,不仅意大利,且在德国、荷兰、英国也有人著书,在整个欧洲传播这种“意大利记帐法”。

意大利记帐法所包含的会计理论

上面已经指出复式记帐是随着商业、信贷和合伙经营的发展而产生的,与近代会计方法和会计理论对照,意大利簿记方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在十六世纪,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商人本人及时地提供资产和负债资料,因而帐是秘密的,不要求向外部提供准确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报表。

2·与第一个特征相联系,在会计报告中包括一个业主的全部个人事项和业务事项。 3·没有会计期或企业单位连续经营的观念。由于短期合伙持续时间较短,至少是达到一个特定的商业目标以后即不再继续合伙,在一次短期合伙结束之后即计算利润。由于没有定期盈利的观念,因而不需要考虑应计和递延。固定资产在商人的业务中并不重要,因而不需要计算折旧;

4·没有一个单一的稳定货币单位、在中世纪存在着多种货币单位,尽管可以用于复式、记帐,但很复杂,每笔分录需要详细说明所使用的货币种类及其兑换值。

十七和八世纪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五世纪末,意大利城市在政治和贸易上开始没落,随着美洲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商业中心转移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复式簿记方法办随之转到这些国家。 这个时期,复式记帐的一项重要发展是在每年的年末计算损益,而不是每一次短期合伙计算一次。资产负债表随之产生,这种发展反映了更多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再是单项业务的短

期合伙,而是连续性的生产和贸易。十七和十八世纪西欧另一个重要社会制度和经济变化,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合股公司和其他形式组织的发展,这个变化对以后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在下面论述。

十九和二十世纪初期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事件,商业和工业(特别是美国和英国) 的迅速发展便会计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会计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经济制度和使用会计数据目的变动的影响。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对会计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存件有以下几个:

1·技术变革的影响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美、英工业技术的巨大变革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折旧观念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上。十九世纪以前,折旧并未形成一个重要观念,主要是固定资产在商业和工业中尚不重要,既然在十九世纪,由于工厂制度和大量生产的出现产先了折旧观念,但直到二十世纪固定资产才逐渐成为生产积分配过程中的一一项相当大的费吊。这是因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增大,因而折旧问题才日益重要。工业企业普遍计提折旧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已有阐述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折旧计算方法的著作,但直至1930年很多工商企业仍将折旧费作为一项任意费用,即坏年景少提,好年景多提 (只有美国例外,1920年该国大多数企业已作到不论盈亏均计提折旧) 。

随着十九世纪后半世纪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引起了成本会计的发展。与折旧观念相似,在二十世纪以前,成东会计的发展进程是比较缓慢的,其主要原因是重型机器设备较少,间接费用仅占总需求的很小比重,以及企业之间对成本计算方法的相互保密等。到二十世纪成本会计不再受财务会计结构的约柬,有了迅速的发展; 这时会计的目的巴不再仅是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报告,而主要是向管理部门提供资料。同时成本会计师不再是依靠统计数据,而是根据会计帐薄计算成本,并且能够通过预定的间接费用率和标准成本,分析出无效率成本和闲置的生产能量。

2·铁路发展的影响

十九世纪欧洲和美国铁路运输业有了迅速的发展。铁路一般需要更多的投资和使用期更长的设备。在美国,早期的铁路运输业从资本中支付巨额股利的做法是常见的,当这种情况被发现以后,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落,从而导致长期投资者的损失。因而在会计上区分资本和收益的重要性增加了。与这一问题相联系是合理地计提折旧。十九世纪铁路的迅速发展对于澄清资本和收益观念,以及对于折旧观念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所得税的影响

很多小企业的会计日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中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非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帐。即便对于大公司来说,纳税亦是会计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因而所得税法令对于会计程序和会计理论有一定的间接影响。首先,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重要影响,并有利于维护会计的一致性。其次,它促使企业使用更合理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此外,通过税法还可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如促进寻求更好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澄清计税收益的实质及其所包括的范围等。

4·公司的影响

公司组织对于会计理论的影响是直接的,一些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来自公司形式.

公司便业主、债权人和经理的职能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导致需要更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济活动资料。当一些企业规模比较小,特别是业主兼任经理的情况下,他可以自己掌握相当多的企业情况!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股东则需要更准确和更完整的会计表报。由于公司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所以公司债权人也同样关心公司的会计表报,近年来企业管理人员愈来愈需要根据会计资料作出管理决策。十九和二十世纪英国、德国和

美国公司的发展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城

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可以概括为,(1)研究会计报表的基本目的,(2)研究如何建立会计理论的完整结构,带以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依据,(3)在会计理论中发展实验研究,(4)研究会计在决策中的作用,(5)研究有效资本市场原理在会计中的应用,

(6)研究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7)研究国际方面的会计和会计理论。

很多方面都关心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大多数负责制定会计标准的机构都期望在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上能够取得一致意见,以作为规定会计实践标准的依据。会计表报的目的也是发展会计基本理论和评价各种不同理论或程序的一个起点。

对会计理论完整结构的研究目前尚未取得多大成果,一些会计机构已将这一课题列入其议事日程,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AS8)则决定将这项基础研究交给高等院校。

会计理论中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测验有意义的假设。假设可以从逻辑上说明和验证,但真正的测验是将假设应用于真实的世界。因而,需要进行许多统计和行为的研究,以得知所假定的关系和行为型式是否真实存在,即所假定的计量和关系能否对未来经济活动和业务提供可靠的预测?根据会计表报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否足以作出决策?解决此类问题要借助于对过去和现在的行为进行研究,或借助于统计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并使用电子计算机加速模拟的过程。

会计是向企业管理部门和外界人士作决策提供经济信息的过程; 管理上的决策模型是近年来从事大量研究的主题,其中某些模型已由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管理决策模型委员会做出评价。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在技术领域,电子计算机是一项最重要的发展,但社会和经济变动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全世界曾经采用了若干新的管理方法,如厂房和设备的返回租赁办法,将若千大企业合并为大联合公司或跨国公司,为职工精心制定的退休金办法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采用新的会计技术以适应新的形势。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修改旧的会计程序,以适应新的情况。

当会计思想在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动而发展时,它也沿着地理界线,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而发展。很多国家在追随着世界上更先进国家的做法,但越来越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或某一些国家可以垄断会计研究的发展。这就充分说明在国际间相互交流会计思想与会计实践卸重要性。在国际间相互合作地制定会计标准的趋势,乃是跨国企业和国际业务发展的自然结果。

2总结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3总结我国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4 了解最近三年会计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第二讲

1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及其具体内容

我国现行会计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会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国务院规定的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的行政法规,即《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3、财政部制定的有关会计核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即《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及会计制度补充规定、执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问题解答等。

这个标准体系主要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组成, 会计准则居于核心地位, 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居于从属地位, 主要是指会计报表及会计科目, 其中会计准则具有法律效力, 会计制度是结合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从增强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操作性的角度设臵的, 它不具有法律效力。

2 关于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等效的最新进展(最近三年)

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最新进展

( 一) 已新发布或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2010 年年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完成了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发布了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 9 号——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 该准则计划的生效日期是 2013 年 1 月 1 日,但考虑到 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的其他部分尚未完成,2011 年 7 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初步决定将该项目的 生效日期暂时延迟到 2015 年 1 月 1 日,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就此调整公开征求意见。( 二)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进行的项目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原计划 2011 年年底前完成一系列重要准则项目的制定或修订,包括收入确 认、租赁、保险合同以及金融工具相关项目等。但由于这些项目大都涉及对现行准则或实务的较大调 整,为确保充分考虑各方意见、严格履行准则制定的应循程序,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 2011 年 7 月 26 日推迟了这些项目的完成时间。其中,收入确认、租赁项目将于 2011 年下半年重新征求意见,计 划完成时间推迟到 2012 年; 金融工具减值、套期会计以及保险合同项目最终准则发布时间尚未确定。

二、近期主要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情况

尽管全球已有 120 多个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一些主要经济体的会 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特殊问题,值得重视和关注。

( 一) 美国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态度不明 2007 年 12 月,美国证监会决定允许境外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其财务报表,无需 再编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差异调节表,并在 2010 年发布声明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 高质量会计准则,承诺在 2011 年就是否要求美国本土企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决定。 2011 年 5 月 26 日,美国证监会就此问题发布工作人员立场报告,建议采用 “趋同认可 ” 的策略 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并征求各方意见。根据 “趋同认可 ” 策略, 美国将推 迟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时间。具体而言,在 5—7 年的过渡期间运用

“趋同 ” 策 略,处理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的差异,在过渡期结束后,根据美国会计准 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希望与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取得一致。 这就表明, 美国仍将保 留本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权力, 美国是否会在近期做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 准则的决策,其态度尚不明朗。 ( 二) 日本推迟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日本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的态度通常是紧跟美国。根据 2009 年年底日本发布的采用国际财 务报告准则的路线图,日本计划于 2012 年前后做出关于自 2015 年或 2016 年起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 告准则的决定。但是,在美国证监会发布工作人员立场报告之后,日本金融厅于 6 月 21 日宣布推迟 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时间,即 2015 年 3 月之前不会作出强制日本企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 决定,并且即使决定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至少会为日本企业预留 5 至 7 年的准备时间。理由 是自 2011 年 3 月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日本经济形势恶化,日本产业界掀起了一股反 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浪潮,主要的考虑包括: 一是转换成本太高; 二是过渡时间过短; 三是对 无海外经营和融资需求的国内企业而言无必要性; 四是其他国家或地区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展 放缓、美国立场不明朗,无必要过早做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决定。不难看出,美国的立场和主 张仍是影响日本作出相关决定的重要因素。 ( 三) 印度改变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承诺 2007 年 7 月,印度宣布将从 2011 年 4 月起要求所有的公众利益主体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但是,在 2010 年 2 月,印度突然改变了之前的承诺, 决定分阶段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计 划,即上市公司和大型非上市公司在 2011 年 4 月,金融机构和其他公司在 2012 年至 2014 年间, 采 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印度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印度籍理事在解释印度改变其 ,“经过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印度认为,类似于中国采取的 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承诺时指出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策略更加适用, 并且美国也正在考虑不同于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 的趋同策略” 上述美国、日本和印度的情况表明, 尽管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已经成为二十国集团 国家的共识,但采取何种方式、什么步骤实现这一目标,主要经济体之间仍存在分歧。

三、会计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

近年来,财政部不断深化对外会计交流与合作,以提高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双 边会计准则等效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 ( 一) 中国与欧盟——重点实现双方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 — 欧盟高度赞赏 2005 年以来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与实施所取得的成就,于 2007 年宣布, 在 2008 年至 2010 年的过渡期内认可中国会计准则与欧盟采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2010 年,双方签署联 合声明,将共同努力最迟在 2011 年年底实现中欧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 2011 年年初欧盟委员会有关方面拜访财政部,实地评估我国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双方正式启动了 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效评估工作。本着对等原则,我国也于 2011 年 5 月启动了针对欧方的会计准则等 效评估,得到欧方的积极配合,并已经收到欧方关于等效问题清单的反馈。7 月,财政部派团出访欧盟, 对欧方反馈情况进行实地评估,并就趋同策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解释、新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 生效日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程序以及具体技术项目等与欧方深入、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基于已经建立的等效机制,积极推动和加快双方会计准则等效评估工作, 适时启动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效法律性文件的起草,力争在 2011 年年底前实现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 效的目标。 ( 二) 中日韩——建立未来十年三国合作规划 — 2011 年年初,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韩国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和侯任主席等一行访问财政 部会计司,中日韩三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负责人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沟通, 并 对三方未来十年的合作前景作出

了规划。会谈中,日韩方面认为,自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组成立以来,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机制职能有所弱化。三方认为,三国作为亚洲—大洋 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发起国, 应当进一步强化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机制, 共同引 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工作。2011 年第四季度,中国将主办今年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 则制定机构会议,及时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的最新进展相互交换意见。 2011 年 6 月,日本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主席和日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受托人等一 行到访财政部,并就加强中日会计准则交流与合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 会治理结构改革等问题与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交换了意见,双方在诸多问题上达成了

重要共识。 ( 三) 中国与俄罗斯——启动双方交流机制 — 2011 年 7 月,俄罗斯财政部国家财务控制及会计审计司司长里奥尼德 · 施耐德曼访问财政部会 计司。双方就会计审计准则制定及国际趋同、审计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俄罗斯财政部国家财 务控制及会计审计司的职能与我国财政部会计司职能基本一致, 俄罗斯目前会计改革过程中所面临 的问题,如审计监管问题、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等,我国都有类似经历,可供俄方参考。俄方对近 年来中国会计改革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 同时希望密切双方合作, 加强两国在会计审计以及监管等 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国际会计问题。俄方有意年内再次率团访问财政部,以更详细了解中国 会计改革情况,并探讨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 四) 中国与美国——完善定期会议机制 — 通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中国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定期会议机制等, 中国与美国的会 计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2011 年 8 月 16 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新任主席率团来访,参加财政 部会计司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每年的定期会议。 双方就两国会计准则最新进展、 会计准则国 际趋同最新进展以及具体技术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 ( 五) 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会计准则持续等效成果明显 —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的会计交流频繁, 日益深化, 尤其是两地于 2007 年签署会计准则等 效联合声明后,双方更是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和合作。香港会计界对内地会计行业的新动向、新情况和新规定也越来越重视,多次组团就会计界最新动态和所关心的问题访问财政部。我国一些同时发行 A + H 股的上市公司也表示,两地报表目前除了文字表述使用简繁体不同外,已不存在差异,彰显了两 地会计准则趋同等效的成就。 2011 年 7 月,受香港会计师公会的邀请,财政部派代表到香港宣讲了内地实施可扩展商业报告 语言的有关情况,他们非常感兴趣。今后,两地将继续就会计准则趋同等效、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应 用等方面加强沟通,共同分享标准建设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 ( 六)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交流和合作日益加强 — 近年来,台湾地区加快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进程, 并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希望与大陆在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为推动大陆与台湾的会计合作与交流,2010 年 12 月 “对台会计合作与交流基地” 在厦门落成,并举办了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两岸会计合作与交流 ” , 论坛。2011 年 6 月,海峡论坛首次设立 “会计分论坛 ” 两岸会计界齐聚厦门, 商讨如何加强合作, 共同提高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力。与会两岸代表认为,加强两岸会计准则的趋同等效,将有力 地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及发展。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

( 一) 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机制 2005 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合作和参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 财政部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了多 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机制。 一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定期磋商机制, 每年两次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国际会计 最新动态、正在制定或修订中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重要项目等进行充分讨论。 从 2010 年起, 该定期 磋商机制升格为高层趋同会谈。2011 年 7 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任主席汉斯 · 胡格沃斯特先生 和前主席戴维·泰迪爵士来华参加由中国倡议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一次 会议,并应邀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进展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进行了演讲, 与我国会计人员进 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二是派员直接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 并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 促使其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充分吸收我国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日常工作中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修订、 制定情况及对我国的影响。 财政部会计 司成立了若干技术项目组和多个技术专家工作组, 及时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每个项目、 每次 会议,并就其中的重大变化采用多种方式征求国内有关方面意见,了解并研究其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反馈意见, 以保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高质量的意见。2011 年 7 月, 财政部会计司专门赴英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各项目组举行技术会谈, 双方就金融资产减值、 套 期会计、收入确认、租赁、保险合同等重要准则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各项目组认为,中方对项目的研究深入,意见有理有据,非常有针对性,将有助于项目组和理事会下 一步讨论并修订相关准则项目。 四是邀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来华进行实地调研。 针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要项目, 财政部 会计司积极邀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 项目组等就正在修订中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多次来国内 进行实地调研,直接听取报表编制者、监管者、审计师等各个方面的意见,以促使国际

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五是通过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反馈意见。财政部参与倡议成立了亚洲—大洋洲会 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并参与了所有技术项目组的工作,担任了公允价值计量、排放权、保险合同、合 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列报等项目的牵头国或联合牵头国,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目 前,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基本每月都召开电话会议,共同探讨区域性的共性问题。2011 年 11 月还将在澳大利亚召开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年度全体会议,目前正在积极做好相 关会前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要求直接加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项目工作组。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现行各准 则项目,如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财务报表列报等项目工作组的牵头成员主要来自 欧美国家,这不利于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吸收我国意见。为此,财政部已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任主 席汉斯先生提出,中国已经涌现了一批既精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又熟知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实 际情况的会计专家,他们非常愿意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 希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支持在 各准则项目工作组中增加中国代表。汉斯先生对此表示欢迎。 ( 二) 积极筹备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并成功召开第一次会议 为响应二十国集团关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进一步提升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的倡议, 经过 多次磋商和协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并将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2011 年 7 月 26 日,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汉斯 · 胡格 沃斯特以及来自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 韩国、 马来西亚、 俄罗斯、 南非等国家的近 40 位 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了成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 同时达成以下共识: 一是 工作组的初始成员国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或地区以及马来西亚, 今后随着工作组的 发展和扩大,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吸收更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加入新兴经济体工作组; 二 是工作组主席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活动总监韦恩 · 奥普顿担任, 副主席由财政部会计司杨敏 司长担任,工作组成员包括永久成员和临时成员, 其中永久成员由成员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各派一 名代表构成,临时成员由各准则制定机构根据某一具体技术议题指定一名相关专家构成; 三是工作 组建立定期会议机制,每年举行 2 次全体会议; 四是工作组的常设机构为联络办公室,联络办公室设 在中国,负责工作组的日常运作,并向各成员国及时通报工作进展。 工作组第一次会议还对新兴经济体应用国际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 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教育材料提供了有益参考。 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立, 将进一步增强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有 助于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新兴经济体的广泛应用和实施,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球公认性, 进而促进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立高度重视,新任主席汉斯先生上任不足一个月,调 研的第一站就是中国、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不到半个月内,两次与中方进行沟通,并出席新兴经济体 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汉斯主席认为,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存在失衡现 象,也就是说过去制定、修改准则只关注美国和欧盟的意见,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意见重 视不够,这次在北京举办第一次新兴经济体工作组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今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注重发挥新兴经济体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作用,充分听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意见。 与会各方对我国积极推动成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并承担联络办公室工作表 示支持和赞赏,高度评价了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取得的积极成果。 巴西参会代表纳尔逊 · 卡瓦略先生曾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主席,在国际会计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在会议结束时, : 他深有感触地说 “这次会议非常成功,为全球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创建了一个 很好的平台,这对于建立高质量的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意义重大,中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感谢中方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 三) 积极推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2011 年 7 月 27 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汉斯、多位理事和前任主席泰迪爵士访华拜访了财 政部副部长李勇,双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汉斯认为,中国在很多领域 , 都成了 “领导者” 在会计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得到了主要国际机构的赞赏,这些成绩足以让 中国引以自豪。 在财政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副部长王军关于 “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 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 的国际会计趋同五原则指引下,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及其国际趋同已经取得了巨 大成就。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 2010 年 4 月发布的 《中国

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路线图》 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继续努力: 一是中国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积极推进中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我们将 继续坚持趋同互动的原则,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准则制定中充分听取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 家的意见; 多到中国进行调研座谈,在相应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中吸收中国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在现阶 段,各主要经济体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策略都有所不同, 趋同策略是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 有效机制,在实现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过程中,趋同策略应当鼓励,而不应限制。国际财 务报告准则如果不考虑新兴经济体情况,就不能称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是明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时间表和主要任务。 当前, 我们将 按照路线图的要求,根据我国法律制订程序结合国际准则的制定修订情况, 综合考虑我国企业实施 会计准则的具体问题,拟定会计准则工作计划,适时启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工作,以保持我国 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三是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 包括继续派员参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工作, 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受托人、 咨询委员会委员、 解释委员会委员到项目工作组成员等各 个层面的工作等,同时广泛组织动员企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力量参与研究制定和修改准则工作。 另外,我们还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呼吁,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允 许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确定的原则下, 对本国或本地区存在的特殊问 题提出解释意见,及时有效地解决编报者和使用者提出的问题,为我国企业做好服务,这也是为完善 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进行的有益尝试。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全球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共识。 希望会计管理部门和会计理论、 实务界 的专家学者对各国或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进展,进行跟踪研究,深入研究分 析其变化之后的深层次问题,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 共同推进我国会计准 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为制定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努力。

3安然事件始末及其对美国以及世界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影响

安然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全球范围广泛的报道和评论,内容不仅涉及专业技术方面,而且涉及政治方面。对安然事件相关的会计问题投入如此多的篇幅,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它不仅使人们质疑资本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而且也促使人们关注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财务报告、审计准则、监管方式、大型企业对公司治理的质量等。本文试就安然事件对会计方面的影响作一些讨论。

一、安然事件概况

安然(Enron )是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巨头公司之一,在200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7位。其2000年的销售额高达1000亿美元,每股股价曾高达80美元。而自2001年10月中旬,该公司宣布巨额季度亏损和可疑的资产负债表后,其股份一路下滑,跌至每股股份不足1美元。安然股份的大幅下跌最主要的原因是债权人和投资者失去信心,因为他们怀疑安然所出示并经审计的财务资料是虚假的。从公开的资料看,安然在会计处理上存在以下重大错误:

(1)未将巨额债务入帐。安然未将两个应纳入合并范围的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的资产负债纳入合并会计报表,但却将其收益利润包括在安然的业绩之内。其中一个SPE 应于1997年纳入合并报表,另一个SPE 应于1999年纳入合并报表,该事项事发后安然自愿重新作出会计处理并追溯到1997年重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其对安然利润累计影响约为5亿美元。

SPE是一种金融工具。企业可以通过SPE ,在不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情况下融入资金。华尔街通过该方式为企业筹集了巨额资金。对于SPE ,美国会计法规规定,只要非关联方持有权益价值不低于SPE 资产公允价值的3%,企业就可以不将其资产和负债纳入合并报表。但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只要企业对SPE 有实质的控制权和承担其相关风险,

就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从事发后安然自愿重新对SPE 做的会计处理上看,当时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2)将未来期间不确定的收益计入本期收益,未充分披露其不确定性。安然从事的业务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过与能源有关的合同及其他衍生工具获取收益,而这些收益取决于对未来很多不确定市场因素的预期。根据美国现有会计规定,可以根据目前市场状况和对未来的市场预期将这些预计在未来期间实现的收益作为本期收益入帐(mark to market )。安然未对未来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及假设予以充分披露。

(3)公司在合同上利用某种安排,在帐上多记应收项目和股东权益12亿美元。该做法违反美国会计准则,导致虚增股东权益。事发后安然按正确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帐。

(4)会计报表披露不便于投资者理解,不够充分,有故意误导之嫌。

安然的审计师是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AA )。针对上述安然在会计处理上的重大错误,安达信提出如下申辩:1. 关于SPE 是否纳入合并范围。安达信称由于安然未告知其与某一SPE 的非关联股东签定的一份协议,导致安达信对于上文中提到的3%要求测算有误,从而同意未将该SPE 的资产和负债纳入合并范围,导致少记负债约4亿美元。但安然发表声明称其并没有向安达信隐瞒上述协议。对于另一家SPE ,安达信的主席承认由于安达信的判断失误,导致少记负债约1亿美元。2. 关于1997年度安达信所提出的利润调整并没有入帐。该调整占安然当年净利润的50%.安达信称此数并不重要,因为要看安然历年的利润情况。但事发后安然已做追溯调整。3. 关于将未来期间不确定的收益计入本期收益,未充分披露其不确定性。安达信承认,虽然能源合同的性质较为特殊,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比较复杂,但这并不等于不需要加实做出正确完整的披露。会计师有责任不同意不全面完整的披露,更不能同意有误导可能性的披露。4. 关于多记股东权益约12亿美元。安达信称由于12亿美元中只有1.7亿美元是记入经审计后的股东权益,但是金额并不重要,不必调整。其余金额都是2001年发生的且未经审计,安达信在审阅安然第3季度的季报时已对此予以关注。5. 关于会计报表披露。安达信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SPE 及金融衍生工具均有提及,但由于安然的金融业务数以百计,其中一些非常复杂,难以一一披露。

受安然事件影响,全球除美国外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已纷纷转向与其他“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并。

二、安然事件对财务报告和会计准则的影响

不容否认,现在的经济情况非常复杂,例如跨国业务非常普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很快;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愈来愈多,金融性质的交易非常复杂。这些都要求会计准则要不断推陈出新,快速出台新的适应新经济情况的新准则。安然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利用现有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因此该事件势必会加速会计准则与新经济的结合。

安然就是这方面很典型的一个案例。如此正宗地运用了会计准则却使得投资者更难于理解业务的真相。像当今其他许多公司一样,安然使用了最复杂的、被称之为SPE 的金融工具和其他资产负债表表外融资。诸如此类的工具允许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看不出负债的情况下增加融资。根据现行规则,提供融资的公司可以保持这些SPE 的资产和负债不进入它们的合并报表,尽管这些资产和负债包含了大部分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基本风险/报酬观而建立的会计规则,通过在资产负债表上揭示更多的风险资产和负债的方式,给投资者提供更多有关合并主体财务状况的信息,肯定是要比单纯披露所提供的信息多得多。职业界对于如何报告SPE 已争论了多年,但至今仍未有定案。

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必须改进财务报告模式。安然的倒闭,有如网络泡沫的破灭一样,它提醒人们,以历史信息和单一每股盈利数字为重心的财务报告模式已经过时,已经不适应当今新的商务模式、复杂的财务结构和与此相关联的商业风险。从事后来看,安然披露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包括2000年报中的一份8页纸的管理层讨论和分析和16页纸的报表附注。虽

然某些分析师研究了这些材料,幸运地以卖空赚取了利润。但其他一些资深的分析和基金经理人仍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买了安然的股票并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目前美国还在热烈地争论,针对如何改革现有的财务报告系统。美国证监会主席L.PITT 尖锐地指出,美国的定期披露系统已经过时了,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大部分财务信息披露很繁杂,难以为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司披露信息更多的是在被动地履行义务而不是主动向投资者提供有关信息,尤其是趋势信息。现行系统已经用了67年,不能提供“趋势信息”,今后必须转向“趋势”披露系统。安达信主席BERARDINO 在事后反思中沉重地提出,不能长期忍耐资本市场上的财务报告系统只提供大量复杂的有关过去发生过什么的信息,而不顾一些理解能力有限的投资者理解当前正在发生什么和未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需要。现行报告模式急需转向一个更动态、更丰富的报告模式上来。披露应当是持续性的,而不是期间性的,以反映当今持续运转的资本市场。为此,公司应当提供几套相关的信息,同时扩展核心业绩指标的数量,而不仅仅只是每股收益,以传递给投资者真正能理解公司经营模式及其经营风险、财务结构和经营业绩的信息。

由于在安然事件中,会计问题首当其冲,因而人们对美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定架构提出了疑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证监会、审计准则委员会、紧急问题小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众监督委员会-所有这些机构在职业规范框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机构集聚了最聪明、勤勉尽责和有贡献精神的人。但是这种框架仍不能对当今复杂的财务会计问题同步作出反映。准则制定太慢了,执行起来又太散漫,处罚又不充分,致使公众对会计职业的信任得不到提高。因此,在美国,很多人认为,会计界必须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改进这个框架上。相应的机构需要更多的资源和专家。程序需要重新设计。会计职业界需要关注我们的职业纪律和互查制度。

从最近的资料来看,美国证监会采用主张简单明了的财务报告,并要求对公司治理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发挥等问题进行复核。美国证监会提醒公司及其审计委员会,应在年报中清晰地披露主要的会计原则和政策。在不久的将来,美国证监会还将发布一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 A)”披露指引,旨在提升人们对MD A的关注程度。通过公司管理层的角度向投资者提供公司对重大财务问题的分析。

总而言之,尽管安然公司倒闭的全部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投资者并没有被确切告知资产负债表表外的财务安排会产生哪些重大影响。对此,美国会计法规难逃其咎,因为美国会计准则只注重人们对投资工具是否拥有形式上的合法所有权,而不是对投资工具的实质控制权。换言之,美国的准则是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它试图确切地画出合法做法的底线,其副作用是促使人们在业务操作中尽可能地靠近底线,甚至尝试突破底线。这样一来,就会促使一些人利用法律漏洞,从而轻视专业判断。与此相反,国际会计准则遵循的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如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就要求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特殊目的实体的细节。有鉴于此,美国似应考虑更多地采用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准则和规则。

三、安然事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

安然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危机,对于注册会计师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这充分反映出人们要求更多的透明度和信任。安达信从安然取得了约5,200万美元的服务费用,其中约2,500万美元是审计费用,约1,300万美元是咨询费用,其余是有关税务、会计系统审阅等其他服务费用。虽然安达信认为对安然的收费是与公司规模匹配的,并不影响审计独立性。但人们仍对安达信是否会由于收取高额服务费用而影响其独立性持怀疑态度。

由于安然事件的发生,美国准备对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体系进行改革。原来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行业间自查,现在则准备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成立一个专门的强有力的独立组织来监管注册会计师行业。该组织的成员除会

计师以外还包括其他社会各界的人士。这种做法类似英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制,即不采用事务所之间相互审查的做法,而是通过专业团体,聘用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任何关系的永久性监督人员,审查事务所的业务。与目前广泛采用、却又备受批评的“同业互查”体制相比,英国的质量控制体制更有效果、更加独立,而且该体制不仅能在一国之内使用,而且还可应用于跨国的审计事务所。

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 )认为,安然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非单一的措施所能解决,必须考虑采取多种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必须对审计师任命过程进行审查。虽然从理论上说这是股东的事情,但事实上任命审计师是由公司管理层负责的。这一做法应当改变。有人提议,政府机构可以代为任命审计师,但这种做法对全球资本市场而言不合适,将任命审计师的工作交给独立的私营机构来做或许更为合理。在这过程中,非执行董事应发挥更大的作用。ACCA 提出了几条可选择的具体措施:

(1)在任命外部审计师时应减少对执行董事的依赖,而应让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和机构股东参与;

(2)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向上市公司中的审计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但不一定禁止向非审计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3)在年度报告中对审计费和咨询费作出更充分的披露。公司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师的独立审计地位要进行强制性审查,并对审查结果是否满意发表声明;

(4)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离职后去客户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应禁止该所为该客户提供审计服务。

“五大”在安然事件发生后共同发表的声明中提到,会计师需要审视其在资本市场的角色及其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只有勤勉尽职有效的专业审计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才能保证财务信息报告体系的正常运转。除了修订出台新的会计准则、披露要求以外,在当前新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如可评价新经济的风险因素,提高审计的有效性也非常重要。会计师行业需要加强合作,就如何改进现有的审计程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真正提高审计的鉴证作用,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

总之,专业团体必须能从事独立调查、实施相应的纪律程序,其行动必须代表公众利益。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未能履行自己基本义务的会员一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审计人员,采取坚决的、高度透明的惩罚措施。

四、几点思考

纵观历史发展过程,灾难同时总是伴随着人类的科学进步。人们能够痛定思痛,并籍此彻底改革陈旧的机制,为将来的发展开拓更宽广的空间。美国的改革将如何进行下去,我们将拭目以待,但其中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吸取的。从国内情况看,需要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培养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安然事件之所以发生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安然的业务比较新,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复杂。如果注册会计师缺乏对该行业及业务的了解,就很可能被蒙蔽,无法发现其中的不当处理。因此,注册会计师也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针对不同行业建立专门的审计队伍,以避免由于不了解行业特点、缺乏行业知识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另外,应强调“真实、公允”这一最终目的。对于利用现有会计制度的漏洞人为操纵会计报告进行数字游戏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投入更多的关注,不能因为照搬制度而偏离了“真实、公允”这一根本目的。

2.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需要运用专业判断,而独立性是影响其判断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同一客户,某单一客户的付费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相比过于庞大,则可能会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此处,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成立时多与政府部门、国有

企业等单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已进行了脱钩改制,但很多业务仍是由于其原有挂靠单位或投资方的关系而取得的,这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为此亟需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定。

3.加快制定特殊事项的会计准则。根据对一些国际案例的分析,发现大多数问题都是发生在新兴业务的会计处理上,如新经济环境下的收入确认、表外事项、金融衍生工具等等。我国还有一些特殊事项,如托管、重组、三产公司、关联交易特别是与大股东的交易、下岗人员费用等等,此类事项在目前经济转型阶段发生的频率较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上述事项会愈来愈多,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准则和制度,避免企业有漏洞可钻。

4.健全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解释机制。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由财政部制定,解释权也在财政部。由于人员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解释机制尚未健全起来。现在必须对准则和制度的解释予以重视,因为已发生的有些案例就是由于企业或注册会计师对准则和制度的理解与制定准则机构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对准则的相关解释要明确、可操作,同时还要保持一致性。才能确保会计准则和制度得到有效地执行。

5.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信息披露不应以数量来衡量,而应从这些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及报表使用者的实用性、可理解性来考虑。安然的披露虽然也很多,但即使是专业人士也不能真正理解,其繁琐的财务数据,连标准普尔公司负责财务分析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弄清数据的来由,更何况普通的投资者。因此,披露应强调反映交易的实质,要披露其风险所在。使投资者通过披露了解交易的实质及风险。

6.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为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构。目前我国需要明确划分各监管机构对不同类型企业,如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金融与非金融机构等的监管职责和权限,重新考虑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监管架构,对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需要进一步明确,以避免工作重复、职责不清,导致监管不利和被监管者无所适从。

7.重视事前预警。监管应强调事前防范,不应以事后补救代替防范,监管应将重点放在高风险的上市公司。所谓高风险公司,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管理结构不明晰,内幕交易较多;发展“太快”、“太好”的“神话”公司;特殊交易较多的公司;高负债的公司;现金流量与利润差距较大的公司;等等。对于这样的公司,在出问题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以避免给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巨大损失。

第三讲

1 如何理解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2 会计目标有哪些?会计目标与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基本假设有什么关系? 1 财务会计的目标

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来自于美国,直到1953年,美国会计学家斯朵伯斯(G.JStaubus )将会计目标作为其博士学位研究课题的内容,开创了将会计目标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先河1960年,一篇题为《研究方法论和会计理论构建》的论文首次谈到会计目标研究的重要性。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 )出版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对会计目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这份说明书,也最早权威性地使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由此美国会计理论界开始对会计目标理论研究引起重视,在整个20世纪70、80年代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均成为热点。

迄今为止,美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的思想萌芽,起始于会计的产生阶段,但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却是在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的建立,特别是股份制公司的出现,是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得釉分离,公司的所有者将企业交由职业经理人员经营,从而成为委托方,而职业经理人员接受委托经营公司而成为受托方。两者之间便建立起委托—代理关系,这样基于财产所有权上的受托责任便得以确立。“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既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由于最有效的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故而财务报表应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

“决策有用观”是美国会计学界在批评古典会计学派只注重会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忽视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尔后,随着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显得日益重要,这为决策有用观的进一步确立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决策有用观看来,会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企业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在美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决策有用观逐渐成为主流,美国会计学会,及以后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均支持这一观点。

2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第四讲

1资产的概念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认为那种观点最符合资产的本质?

2资产的计量模式有哪些?财务会计中主要采用什么计量模式?

二、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1. 历史成本;2. 重置成本;3. 可变现成本;4. 现值;5. 公允价值;6. 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一) 、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二)、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三)、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四)、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如何理解资产计价的意义?资产计价与收益的关系?

因为资产和损益计量被认为是资产计价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而资本保全理论对二者均有着重要的影响。资本保全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学的真实权益理论,资本保全理论就是将这一核心思想体现到会计事务中去,要求企业计算损益之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

资本保全理论对资产计量的重大影响是通过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来实现的。

资本保全有两种

不同的保全观:一是财务资本保全;二是实物成本保全。企业不同的资产保全概念的运用,就表现为财务报表中不同会计模式的运用,进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第五讲

1如何理解资本与收益的关系

资本保全理论对收益计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这是不容怀疑的。从资本保全理论形成之初,资本保全问题便是与收益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保全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学的真实权益理论,资本保全理论就是将这一核心思想体现到会计实务中去,要求企业计量收益之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在物价变动不显著时,财务资本与实物资本基本一致,坚持历史成本下的财务资本保全便足以使企业的收益计量真实可靠,不致侵蚀资本。而在物价显著变动时,财务资本与实物资本相背离,对资本保全观的选择便成为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资本保全观对收益计量产生重大影响,二者在收益计量中的最大分歧在于对持产利得或损失的确认。

选用财务资本保全观,收益是以货币表示的净资产的增加,无论是来源于非资本性经济业务,还是来源于环境变动的影响,只要导致净资产增加,均可确认为收益。因此,各种资产的持产利得也被确认为收益。而选用实物资本保全观,收益被认为是实物生产能力的增量,由于环境变动影响而产生的持产利得不被确认为收益计入收益表,而是将其作为资本调整或准备,即作为维持原有生产能力因素计入资产负债表。

从财务资本保全分析,实物资本保全是从收益中挖走一块补充资本;从实物资本保全分析,财务资本保全是从资本中挖走一块列作收益。笔者认为:会计核算的收益应理解为经济活动产生的收益,由于环境变动造成的利得或损失应直接归属为资本调整,也就是说选择实物资本保全更为合理。然而,实物资本保全现在运用于实务时,尚有许多困难。因此,财务资本保全观仍占主要地位,这对如何更好地计量收益仍是一个主要障碍。但尽管如此,选择不同资本保全观,对收益计量的影响可见一斑。

2三种资本保全观念的含义和区别,举例说明不同资本保全观念下收益的确认有什么差别

3本期经营收益观和全面收益观的含义和区别

4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关系

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关系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净收益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基础。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是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进行的,现金预算是保证现金收支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中净损益调整法是现金预算编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预计损益表中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净收益作为现金编制的出发点,通过逐笔调整处理各项影响损益和现金余额的会计事项,把本期的净收益调整为现金净流量的方法。

2. 现金流量与净收益的差异,可揭示净收益品质的好坏。所谓收益品质,是指对企业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程度予以反映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伴随关系越强,表明企业的净收益品质越好;即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数量上,时间分布)越小,说明净收益的收现能力越强。收益品质越好,企业的流动性和财务适应性就越强。

第六讲

1试述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

财务报告体系是指从不同的侧面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情况信息的较为完整的系统。在经济全球化下,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其主要目的有以下三点:第一,提供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的有用信息;第二,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估计一个企业预期现金净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为基础最终估计他们自己的现金流入;第三。提供一个企业有关经济资源、对资源的主权以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资源和资源主权变动影响的信息。 2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内容及其意义

一、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

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等情况,从而为其作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结构

(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资产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应当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别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类别下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流动资产是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流动资产项目通常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 非流动资产是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非流动资产项目通常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开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其他非流动资产等。

2. 负债 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反映在某一特定日期企业所承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应当按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示,在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类别下再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流动负债是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流动负债项目通常包括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 非流动负债是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非流动负债项目通常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其他非流动负债等。

3. 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股东(投资者)拥有的净资产的总额,它一般按照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分项列示。

(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结构。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分左右两方,左方为资产项目,大体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排列,流动性大的资产如“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排在前面,流动性小的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排在后面。右方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一般按要求清偿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需要在一年以内或者长于一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偿还的流动负债排在前面,“长期借款”等在一年以上才需偿还的非流动负债排在中间,在企业清算之前不需要偿还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排在后面。

账户式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即资产负债表左方和右方平衡。因此,通过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内在关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3收益表(利润表)的结构、内容及其意义

利润表又称收益表或损益表。利润表是反映在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它反映的经营成果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相配比而形成的净收益,这是重要的财务信息。

利润表的基本结构,总的说来是净利润计算公式的表格化。而利润表的具体结构形式,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主要有多步式(多步式利润表是指按企业最终损益(收益)形成的主要环节,依次分步计算最终得出损益(收益)的表达式。多步式利润表的优点是,能全面反映企业损益及其构成项目的形成情况,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正确评估企业管理业绩和预测未来收益及盈利能力。单步式(单步式利润表是指通过全部收入和全部费用相对比,一次计算求得最终损益(收益)的表达式。这种格式比较简单,便于编制,但不便于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情况。

利润表的内容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5--财务报表应提供的资料》中,规定收益表“应说明下列资料:(a )销售收入或其他营业收入;(b )折旧;(c )利息收益;(d )投资收益;(e )利息费用;(f )所得税;(g )非常支出;(h )非常收益;(i )公司间重要交易;(j )净收益”。西方会计实务中,收益表报告的净收益,是扣除所得税后的净收益(相当于我国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至于净收益的分配,则另编留存收益分配表予以揭示。

我国现行利润表的基本内容

我国现行利润表的基本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至于净利润的分配,则另编利润分配表予以揭示。

4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内容及其意义 一、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分析

企业的现金流量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会计报表。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未来产生现金净流量的能力;

2、评价企业偿还债务、支付投资利润的能力,谨慎判断企业财务状况;

3、分析净收益与现金流量间的差异,并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4、通过对现金投资与融资、非现金投资与融资的分析,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

现金流量表划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按类说明企业一个时期流入多少现金,流出多少现金及现金流量净额。从而可以了解现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损益表上的利润为什么没有变动现金流量的角度对企业作出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

第一讲1总结会计的发展过程

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在希腊和罗马已经出现某些会计观念。早期的记录和观念并不足以形成会计理论,因而,直至十四世纪复式簿记产生以后,才是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观念最合适的起点。

最早的完整复式簿记方法是从意大利热那亚中世纪商人的帐簿中发现的,时间约在1340年前后,最近发现的证据证明复式记帐的创始日期还要早。我们不必进一步了解当时复式记帐的技术,就可以知道这种方法所依据的观念明显的有以下几个,企业单位和企业关系的观念,经济业务用货币形式记帐的事实,不同的项目可以按照共同的货币单位来比较50通过费用和产权帐户的使用,说明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别已有所了解。在这些观念私技术产生之前,肯定需要某些前提知识的发展过程。

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起。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便意大利城市积累了财富。由于代理商和合伙人的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使资本家的财富和年青商人的勇敢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分担海运风险。在会计发展过程中,会计经营方式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区别于业主而使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代理方式所以重要,因为它需要会计责任。

会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表达能力,其中包括书写技术、算术的应用和普遍使用货币作为共同计算单位等。尽管在复式簿记发明之后,用罗马数字记分类帐和计算净利很不方便,但仍在证式帐簿中曾使用达几个世纪之久,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会计的发展。社会制度方面的前提条件包括: (1)私有财产观念; (2)信贷的发展; (3)资金的积累。但以上这些前提条件还不能充分阐明会计理论的发展,短期合伙和合伙经营方式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运用,并且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描述复式簿记方法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物,是法国人卢卡·佩西奥利1494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学术论文集,这本文集中有一部分篇幅是复式簿记。这本书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的出版仅在威尼斯刚发明活字印刷术25年之后:尽管佩西奥利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者,但他的书对复式记帐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至十六和十七世纪,不仅意大利,且在德国、荷兰、英国也有人著书,在整个欧洲传播这种“意大利记帐法”。

意大利记帐法所包含的会计理论

上面已经指出复式记帐是随着商业、信贷和合伙经营的发展而产生的,与近代会计方法和会计理论对照,意大利簿记方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在十六世纪,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商人本人及时地提供资产和负债资料,因而帐是秘密的,不要求向外部提供准确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报表。

2·与第一个特征相联系,在会计报告中包括一个业主的全部个人事项和业务事项。 3·没有会计期或企业单位连续经营的观念。由于短期合伙持续时间较短,至少是达到一个特定的商业目标以后即不再继续合伙,在一次短期合伙结束之后即计算利润。由于没有定期盈利的观念,因而不需要考虑应计和递延。固定资产在商人的业务中并不重要,因而不需要计算折旧;

4·没有一个单一的稳定货币单位、在中世纪存在着多种货币单位,尽管可以用于复式、记帐,但很复杂,每笔分录需要详细说明所使用的货币种类及其兑换值。

十七和八世纪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五世纪末,意大利城市在政治和贸易上开始没落,随着美洲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商业中心转移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复式簿记方法办随之转到这些国家。 这个时期,复式记帐的一项重要发展是在每年的年末计算损益,而不是每一次短期合伙计算一次。资产负债表随之产生,这种发展反映了更多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再是单项业务的短

期合伙,而是连续性的生产和贸易。十七和十八世纪西欧另一个重要社会制度和经济变化,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合股公司和其他形式组织的发展,这个变化对以后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在下面论述。

十九和二十世纪初期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事件,商业和工业(特别是美国和英国) 的迅速发展便会计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会计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经济制度和使用会计数据目的变动的影响。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对会计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存件有以下几个:

1·技术变革的影响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美、英工业技术的巨大变革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折旧观念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上。十九世纪以前,折旧并未形成一个重要观念,主要是固定资产在商业和工业中尚不重要,既然在十九世纪,由于工厂制度和大量生产的出现产先了折旧观念,但直到二十世纪固定资产才逐渐成为生产积分配过程中的一一项相当大的费吊。这是因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增大,因而折旧问题才日益重要。工业企业普遍计提折旧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已有阐述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折旧计算方法的著作,但直至1930年很多工商企业仍将折旧费作为一项任意费用,即坏年景少提,好年景多提 (只有美国例外,1920年该国大多数企业已作到不论盈亏均计提折旧) 。

随着十九世纪后半世纪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引起了成本会计的发展。与折旧观念相似,在二十世纪以前,成东会计的发展进程是比较缓慢的,其主要原因是重型机器设备较少,间接费用仅占总需求的很小比重,以及企业之间对成本计算方法的相互保密等。到二十世纪成本会计不再受财务会计结构的约柬,有了迅速的发展; 这时会计的目的巴不再仅是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报告,而主要是向管理部门提供资料。同时成本会计师不再是依靠统计数据,而是根据会计帐薄计算成本,并且能够通过预定的间接费用率和标准成本,分析出无效率成本和闲置的生产能量。

2·铁路发展的影响

十九世纪欧洲和美国铁路运输业有了迅速的发展。铁路一般需要更多的投资和使用期更长的设备。在美国,早期的铁路运输业从资本中支付巨额股利的做法是常见的,当这种情况被发现以后,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落,从而导致长期投资者的损失。因而在会计上区分资本和收益的重要性增加了。与这一问题相联系是合理地计提折旧。十九世纪铁路的迅速发展对于澄清资本和收益观念,以及对于折旧观念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所得税的影响

很多小企业的会计日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中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非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帐。即便对于大公司来说,纳税亦是会计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因而所得税法令对于会计程序和会计理论有一定的间接影响。首先,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重要影响,并有利于维护会计的一致性。其次,它促使企业使用更合理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此外,通过税法还可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如促进寻求更好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澄清计税收益的实质及其所包括的范围等。

4·公司的影响

公司组织对于会计理论的影响是直接的,一些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来自公司形式.

公司便业主、债权人和经理的职能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导致需要更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济活动资料。当一些企业规模比较小,特别是业主兼任经理的情况下,他可以自己掌握相当多的企业情况!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股东则需要更准确和更完整的会计表报。由于公司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所以公司债权人也同样关心公司的会计表报,近年来企业管理人员愈来愈需要根据会计资料作出管理决策。十九和二十世纪英国、德国和

美国公司的发展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城

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可以概括为,(1)研究会计报表的基本目的,(2)研究如何建立会计理论的完整结构,带以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依据,(3)在会计理论中发展实验研究,(4)研究会计在决策中的作用,(5)研究有效资本市场原理在会计中的应用,

(6)研究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7)研究国际方面的会计和会计理论。

很多方面都关心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大多数负责制定会计标准的机构都期望在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上能够取得一致意见,以作为规定会计实践标准的依据。会计表报的目的也是发展会计基本理论和评价各种不同理论或程序的一个起点。

对会计理论完整结构的研究目前尚未取得多大成果,一些会计机构已将这一课题列入其议事日程,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AS8)则决定将这项基础研究交给高等院校。

会计理论中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测验有意义的假设。假设可以从逻辑上说明和验证,但真正的测验是将假设应用于真实的世界。因而,需要进行许多统计和行为的研究,以得知所假定的关系和行为型式是否真实存在,即所假定的计量和关系能否对未来经济活动和业务提供可靠的预测?根据会计表报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否足以作出决策?解决此类问题要借助于对过去和现在的行为进行研究,或借助于统计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并使用电子计算机加速模拟的过程。

会计是向企业管理部门和外界人士作决策提供经济信息的过程; 管理上的决策模型是近年来从事大量研究的主题,其中某些模型已由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管理决策模型委员会做出评价。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在技术领域,电子计算机是一项最重要的发展,但社会和经济变动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全世界曾经采用了若干新的管理方法,如厂房和设备的返回租赁办法,将若千大企业合并为大联合公司或跨国公司,为职工精心制定的退休金办法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采用新的会计技术以适应新的形势。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修改旧的会计程序,以适应新的情况。

当会计思想在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动而发展时,它也沿着地理界线,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而发展。很多国家在追随着世界上更先进国家的做法,但越来越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或某一些国家可以垄断会计研究的发展。这就充分说明在国际间相互交流会计思想与会计实践卸重要性。在国际间相互合作地制定会计标准的趋势,乃是跨国企业和国际业务发展的自然结果。

2总结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3总结我国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4 了解最近三年会计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

第二讲

1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及其具体内容

我国现行会计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会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国务院规定的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的行政法规,即《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3、财政部制定的有关会计核算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即《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及会计制度补充规定、执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问题解答等。

这个标准体系主要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组成, 会计准则居于核心地位, 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及具体会计准则, 会计制度居于从属地位, 主要是指会计报表及会计科目, 其中会计准则具有法律效力, 会计制度是结合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从增强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操作性的角度设臵的, 它不具有法律效力。

2 关于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等效的最新进展(最近三年)

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最新进展

( 一) 已新发布或修订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2010 年年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完成了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发布了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 9 号——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 该准则计划的生效日期是 2013 年 1 月 1 日,但考虑到 金融工具准则项目的其他部分尚未完成,2011 年 7 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初步决定将该项目的 生效日期暂时延迟到 2015 年 1 月 1 日,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就此调整公开征求意见。( 二)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进行的项目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原计划 2011 年年底前完成一系列重要准则项目的制定或修订,包括收入确 认、租赁、保险合同以及金融工具相关项目等。但由于这些项目大都涉及对现行准则或实务的较大调 整,为确保充分考虑各方意见、严格履行准则制定的应循程序,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 2011 年 7 月 26 日推迟了这些项目的完成时间。其中,收入确认、租赁项目将于 2011 年下半年重新征求意见,计 划完成时间推迟到 2012 年; 金融工具减值、套期会计以及保险合同项目最终准则发布时间尚未确定。

二、近期主要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情况

尽管全球已有 120 多个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一些主要经济体的会 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特殊问题,值得重视和关注。

( 一) 美国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态度不明 2007 年 12 月,美国证监会决定允许境外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其财务报表,无需 再编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差异调节表,并在 2010 年发布声明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 高质量会计准则,承诺在 2011 年就是否要求美国本土企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决定。 2011 年 5 月 26 日,美国证监会就此问题发布工作人员立场报告,建议采用 “趋同认可 ” 的策略 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并征求各方意见。根据 “趋同认可 ” 策略, 美国将推 迟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时间。具体而言,在 5—7 年的过渡期间运用

“趋同 ” 策 略,处理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的差异,在过渡期结束后,根据美国会计准 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希望与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取得一致。 这就表明, 美国仍将保 留本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权力, 美国是否会在近期做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 准则的决策,其态度尚不明朗。 ( 二) 日本推迟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日本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的态度通常是紧跟美国。根据 2009 年年底日本发布的采用国际财 务报告准则的路线图,日本计划于 2012 年前后做出关于自 2015 年或 2016 年起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 告准则的决定。但是,在美国证监会发布工作人员立场报告之后,日本金融厅于 6 月 21 日宣布推迟 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时间,即 2015 年 3 月之前不会作出强制日本企业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 决定,并且即使决定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至少会为日本企业预留 5 至 7 年的准备时间。理由 是自 2011 年 3 月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日本经济形势恶化,日本产业界掀起了一股反 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浪潮,主要的考虑包括: 一是转换成本太高; 二是过渡时间过短; 三是对 无海外经营和融资需求的国内企业而言无必要性; 四是其他国家或地区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展 放缓、美国立场不明朗,无必要过早做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决定。不难看出,美国的立场和主 张仍是影响日本作出相关决定的重要因素。 ( 三) 印度改变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承诺 2007 年 7 月,印度宣布将从 2011 年 4 月起要求所有的公众利益主体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但是,在 2010 年 2 月,印度突然改变了之前的承诺, 决定分阶段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计 划,即上市公司和大型非上市公司在 2011 年 4 月,金融机构和其他公司在 2012 年至 2014 年间, 采 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印度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印度籍理事在解释印度改变其 ,“经过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印度认为,类似于中国采取的 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承诺时指出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策略更加适用, 并且美国也正在考虑不同于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 的趋同策略” 上述美国、日本和印度的情况表明, 尽管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已经成为二十国集团 国家的共识,但采取何种方式、什么步骤实现这一目标,主要经济体之间仍存在分歧。

三、会计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

近年来,财政部不断深化对外会计交流与合作,以提高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双 边会计准则等效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 ( 一) 中国与欧盟——重点实现双方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 — 欧盟高度赞赏 2005 年以来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与实施所取得的成就,于 2007 年宣布, 在 2008 年至 2010 年的过渡期内认可中国会计准则与欧盟采纳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2010 年,双方签署联 合声明,将共同努力最迟在 2011 年年底实现中欧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 2011 年年初欧盟委员会有关方面拜访财政部,实地评估我国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双方正式启动了 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效评估工作。本着对等原则,我国也于 2011 年 5 月启动了针对欧方的会计准则等 效评估,得到欧方的积极配合,并已经收到欧方关于等效问题清单的反馈。7 月,财政部派团出访欧盟, 对欧方反馈情况进行实地评估,并就趋同策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解释、新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 生效日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程序以及具体技术项目等与欧方深入、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基于已经建立的等效机制,积极推动和加快双方会计准则等效评估工作, 适时启动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效法律性文件的起草,力争在 2011 年年底前实现中欧会计准则最终等 效的目标。 ( 二) 中日韩——建立未来十年三国合作规划 — 2011 年年初,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韩国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和侯任主席等一行访问财政 部会计司,中日韩三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负责人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沟通, 并 对三方未来十年的合作前景作出

了规划。会谈中,日韩方面认为,自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组成立以来,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机制职能有所弱化。三方认为,三国作为亚洲—大洋 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发起国, 应当进一步强化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机制, 共同引 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工作。2011 年第四季度,中国将主办今年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 则制定机构会议,及时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的最新进展相互交换意见。 2011 年 6 月,日本财务会计准则基金会主席和日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受托人等一 行到访财政部,并就加强中日会计准则交流与合作、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 会治理结构改革等问题与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交换了意见,双方在诸多问题上达成了

重要共识。 ( 三) 中国与俄罗斯——启动双方交流机制 — 2011 年 7 月,俄罗斯财政部国家财务控制及会计审计司司长里奥尼德 · 施耐德曼访问财政部会 计司。双方就会计审计准则制定及国际趋同、审计监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俄罗斯财政部国家财 务控制及会计审计司的职能与我国财政部会计司职能基本一致, 俄罗斯目前会计改革过程中所面临 的问题,如审计监管问题、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等,我国都有类似经历,可供俄方参考。俄方对近 年来中国会计改革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 同时希望密切双方合作, 加强两国在会计审计以及监管等 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国际会计问题。俄方有意年内再次率团访问财政部,以更详细了解中国 会计改革情况,并探讨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 四) 中国与美国——完善定期会议机制 — 通过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中国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定期会议机制等, 中国与美国的会 计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2011 年 8 月 16 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新任主席率团来访,参加财政 部会计司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每年的定期会议。 双方就两国会计准则最新进展、 会计准则国 际趋同最新进展以及具体技术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 ( 五) 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会计准则持续等效成果明显 —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的会计交流频繁, 日益深化, 尤其是两地于 2007 年签署会计准则等 效联合声明后,双方更是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和合作。香港会计界对内地会计行业的新动向、新情况和新规定也越来越重视,多次组团就会计界最新动态和所关心的问题访问财政部。我国一些同时发行 A + H 股的上市公司也表示,两地报表目前除了文字表述使用简繁体不同外,已不存在差异,彰显了两 地会计准则趋同等效的成就。 2011 年 7 月,受香港会计师公会的邀请,财政部派代表到香港宣讲了内地实施可扩展商业报告 语言的有关情况,他们非常感兴趣。今后,两地将继续就会计准则趋同等效、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应 用等方面加强沟通,共同分享标准建设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 ( 六)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交流和合作日益加强 — 近年来,台湾地区加快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进程, 并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希望与大陆在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为推动大陆与台湾的会计合作与交流,2010 年 12 月 “对台会计合作与交流基地” 在厦门落成,并举办了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两岸会计合作与交流 ” , 论坛。2011 年 6 月,海峡论坛首次设立 “会计分论坛 ” 两岸会计界齐聚厦门, 商讨如何加强合作, 共同提高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力。与会两岸代表认为,加强两岸会计准则的趋同等效,将有力 地促进两岸经贸往来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及发展。

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

( 一) 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机制 2005 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合作和参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 财政部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了多 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机制。 一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建立定期磋商机制, 每年两次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国际会计 最新动态、正在制定或修订中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重要项目等进行充分讨论。 从 2010 年起, 该定期 磋商机制升格为高层趋同会谈。2011 年 7 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任主席汉斯 · 胡格沃斯特先生 和前主席戴维·泰迪爵士来华参加由中国倡议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一次 会议,并应邀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进展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进行了演讲, 与我国会计人员进 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二是派员直接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 并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 促使其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充分吸收我国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日常工作中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修订、 制定情况及对我国的影响。 财政部会计 司成立了若干技术项目组和多个技术专家工作组, 及时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每个项目、 每次 会议,并就其中的重大变化采用多种方式征求国内有关方面意见,了解并研究其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反馈意见, 以保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高质量的意见。2011 年 7 月, 财政部会计司专门赴英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各项目组举行技术会谈, 双方就金融资产减值、 套 期会计、收入确认、租赁、保险合同等重要准则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各项目组认为,中方对项目的研究深入,意见有理有据,非常有针对性,将有助于项目组和理事会下 一步讨论并修订相关准则项目。 四是邀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来华进行实地调研。 针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要项目, 财政部 会计司积极邀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 项目组等就正在修订中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多次来国内 进行实地调研,直接听取报表编制者、监管者、审计师等各个方面的意见,以促使国际

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五是通过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反馈意见。财政部参与倡议成立了亚洲—大洋洲会 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并参与了所有技术项目组的工作,担任了公允价值计量、排放权、保险合同、合 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列报等项目的牵头国或联合牵头国,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目 前,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基本每月都召开电话会议,共同探讨区域性的共性问题。2011 年 11 月还将在澳大利亚召开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年度全体会议,目前正在积极做好相 关会前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要求直接加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项目工作组。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现行各准 则项目,如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财务报表列报等项目工作组的牵头成员主要来自 欧美国家,这不利于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吸收我国意见。为此,财政部已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任主 席汉斯先生提出,中国已经涌现了一批既精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又熟知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实 际情况的会计专家,他们非常愿意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 希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支持在 各准则项目工作组中增加中国代表。汉斯先生对此表示欢迎。 ( 二) 积极筹备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并成功召开第一次会议 为响应二十国集团关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进一步提升新兴经济体影响力的倡议, 经过 多次磋商和协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并将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2011 年 7 月 26 日,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汉斯 · 胡格 沃斯特以及来自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 韩国、 马来西亚、 俄罗斯、 南非等国家的近 40 位 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了成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 同时达成以下共识: 一是 工作组的初始成员国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或地区以及马来西亚, 今后随着工作组的 发展和扩大,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吸收更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或地区加入新兴经济体工作组; 二 是工作组主席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活动总监韦恩 · 奥普顿担任, 副主席由财政部会计司杨敏 司长担任,工作组成员包括永久成员和临时成员, 其中永久成员由成员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各派一 名代表构成,临时成员由各准则制定机构根据某一具体技术议题指定一名相关专家构成; 三是工作 组建立定期会议机制,每年举行 2 次全体会议; 四是工作组的常设机构为联络办公室,联络办公室设 在中国,负责工作组的日常运作,并向各成员国及时通报工作进展。 工作组第一次会议还对新兴经济体应用国际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 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教育材料提供了有益参考。 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立, 将进一步增强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有 助于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新兴经济体的广泛应用和实施,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球公认性, 进而促进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立高度重视,新任主席汉斯先生上任不足一个月,调 研的第一站就是中国、韩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不到半个月内,两次与中方进行沟通,并出席新兴经济体 工作组第一次会议,汉斯主席认为,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存在失衡现 象,也就是说过去制定、修改准则只关注美国和欧盟的意见,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意见重 视不够,这次在北京举办第一次新兴经济体工作组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今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注重发挥新兴经济体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作用,充分听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意见。 与会各方对我国积极推动成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并承担联络办公室工作表 示支持和赞赏,高度评价了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取得的积极成果。 巴西参会代表纳尔逊 · 卡瓦略先生曾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主席,在国际会计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在会议结束时, : 他深有感触地说 “这次会议非常成功,为全球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创建了一个 很好的平台,这对于建立高质量的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意义重大,中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感谢中方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 三) 积极推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2011 年 7 月 27 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汉斯、多位理事和前任主席泰迪爵士访华拜访了财 政部副部长李勇,双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汉斯认为,中国在很多领域 , 都成了 “领导者” 在会计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得到了主要国际机构的赞赏,这些成绩足以让 中国引以自豪。 在财政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副部长王军关于 “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 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 的国际会计趋同五原则指引下,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及其国际趋同已经取得了巨 大成就。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 2010 年 4 月发布的 《中国

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路线图》 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继续努力: 一是中国支持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积极推进中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 我们将 继续坚持趋同互动的原则,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准则制定中充分听取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 家的意见; 多到中国进行调研座谈,在相应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中吸收中国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在现阶 段,各主要经济体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策略都有所不同, 趋同策略是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 有效机制,在实现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过程中,趋同策略应当鼓励,而不应限制。国际财 务报告准则如果不考虑新兴经济体情况,就不能称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是明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时间表和主要任务。 当前, 我们将 按照路线图的要求,根据我国法律制订程序结合国际准则的制定修订情况, 综合考虑我国企业实施 会计准则的具体问题,拟定会计准则工作计划,适时启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工作,以保持我国 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三是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 包括继续派员参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工作, 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受托人、 咨询委员会委员、 解释委员会委员到项目工作组成员等各 个层面的工作等,同时广泛组织动员企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力量参与研究制定和修改准则工作。 另外,我们还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呼吁,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允 许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确定的原则下, 对本国或本地区存在的特殊问 题提出解释意见,及时有效地解决编报者和使用者提出的问题,为我国企业做好服务,这也是为完善 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进行的有益尝试。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全球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共识。 希望会计管理部门和会计理论、 实务界 的专家学者对各国或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进展,进行跟踪研究,深入研究分 析其变化之后的深层次问题,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 共同推进我国会计准 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为制定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努力。

3安然事件始末及其对美国以及世界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影响

安然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全球范围广泛的报道和评论,内容不仅涉及专业技术方面,而且涉及政治方面。对安然事件相关的会计问题投入如此多的篇幅,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它不仅使人们质疑资本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而且也促使人们关注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财务报告、审计准则、监管方式、大型企业对公司治理的质量等。本文试就安然事件对会计方面的影响作一些讨论。

一、安然事件概况

安然(Enron )是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巨头公司之一,在200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7位。其2000年的销售额高达1000亿美元,每股股价曾高达80美元。而自2001年10月中旬,该公司宣布巨额季度亏损和可疑的资产负债表后,其股份一路下滑,跌至每股股份不足1美元。安然股份的大幅下跌最主要的原因是债权人和投资者失去信心,因为他们怀疑安然所出示并经审计的财务资料是虚假的。从公开的资料看,安然在会计处理上存在以下重大错误:

(1)未将巨额债务入帐。安然未将两个应纳入合并范围的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的资产负债纳入合并会计报表,但却将其收益利润包括在安然的业绩之内。其中一个SPE 应于1997年纳入合并报表,另一个SPE 应于1999年纳入合并报表,该事项事发后安然自愿重新作出会计处理并追溯到1997年重新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其对安然利润累计影响约为5亿美元。

SPE是一种金融工具。企业可以通过SPE ,在不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情况下融入资金。华尔街通过该方式为企业筹集了巨额资金。对于SPE ,美国会计法规规定,只要非关联方持有权益价值不低于SPE 资产公允价值的3%,企业就可以不将其资产和负债纳入合并报表。但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只要企业对SPE 有实质的控制权和承担其相关风险,

就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从事发后安然自愿重新对SPE 做的会计处理上看,当时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2)将未来期间不确定的收益计入本期收益,未充分披露其不确定性。安然从事的业务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过与能源有关的合同及其他衍生工具获取收益,而这些收益取决于对未来很多不确定市场因素的预期。根据美国现有会计规定,可以根据目前市场状况和对未来的市场预期将这些预计在未来期间实现的收益作为本期收益入帐(mark to market )。安然未对未来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及假设予以充分披露。

(3)公司在合同上利用某种安排,在帐上多记应收项目和股东权益12亿美元。该做法违反美国会计准则,导致虚增股东权益。事发后安然按正确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帐。

(4)会计报表披露不便于投资者理解,不够充分,有故意误导之嫌。

安然的审计师是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AA )。针对上述安然在会计处理上的重大错误,安达信提出如下申辩:1. 关于SPE 是否纳入合并范围。安达信称由于安然未告知其与某一SPE 的非关联股东签定的一份协议,导致安达信对于上文中提到的3%要求测算有误,从而同意未将该SPE 的资产和负债纳入合并范围,导致少记负债约4亿美元。但安然发表声明称其并没有向安达信隐瞒上述协议。对于另一家SPE ,安达信的主席承认由于安达信的判断失误,导致少记负债约1亿美元。2. 关于1997年度安达信所提出的利润调整并没有入帐。该调整占安然当年净利润的50%.安达信称此数并不重要,因为要看安然历年的利润情况。但事发后安然已做追溯调整。3. 关于将未来期间不确定的收益计入本期收益,未充分披露其不确定性。安达信承认,虽然能源合同的性质较为特殊,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比较复杂,但这并不等于不需要加实做出正确完整的披露。会计师有责任不同意不全面完整的披露,更不能同意有误导可能性的披露。4. 关于多记股东权益约12亿美元。安达信称由于12亿美元中只有1.7亿美元是记入经审计后的股东权益,但是金额并不重要,不必调整。其余金额都是2001年发生的且未经审计,安达信在审阅安然第3季度的季报时已对此予以关注。5. 关于会计报表披露。安达信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SPE 及金融衍生工具均有提及,但由于安然的金融业务数以百计,其中一些非常复杂,难以一一披露。

受安然事件影响,全球除美国外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已纷纷转向与其他“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并。

二、安然事件对财务报告和会计准则的影响

不容否认,现在的经济情况非常复杂,例如跨国业务非常普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很快;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愈来愈多,金融性质的交易非常复杂。这些都要求会计准则要不断推陈出新,快速出台新的适应新经济情况的新准则。安然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利用现有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因此该事件势必会加速会计准则与新经济的结合。

安然就是这方面很典型的一个案例。如此正宗地运用了会计准则却使得投资者更难于理解业务的真相。像当今其他许多公司一样,安然使用了最复杂的、被称之为SPE 的金融工具和其他资产负债表表外融资。诸如此类的工具允许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看不出负债的情况下增加融资。根据现行规则,提供融资的公司可以保持这些SPE 的资产和负债不进入它们的合并报表,尽管这些资产和负债包含了大部分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基本风险/报酬观而建立的会计规则,通过在资产负债表上揭示更多的风险资产和负债的方式,给投资者提供更多有关合并主体财务状况的信息,肯定是要比单纯披露所提供的信息多得多。职业界对于如何报告SPE 已争论了多年,但至今仍未有定案。

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必须改进财务报告模式。安然的倒闭,有如网络泡沫的破灭一样,它提醒人们,以历史信息和单一每股盈利数字为重心的财务报告模式已经过时,已经不适应当今新的商务模式、复杂的财务结构和与此相关联的商业风险。从事后来看,安然披露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包括2000年报中的一份8页纸的管理层讨论和分析和16页纸的报表附注。虽

然某些分析师研究了这些材料,幸运地以卖空赚取了利润。但其他一些资深的分析和基金经理人仍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买了安然的股票并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目前美国还在热烈地争论,针对如何改革现有的财务报告系统。美国证监会主席L.PITT 尖锐地指出,美国的定期披露系统已经过时了,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大部分财务信息披露很繁杂,难以为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司披露信息更多的是在被动地履行义务而不是主动向投资者提供有关信息,尤其是趋势信息。现行系统已经用了67年,不能提供“趋势信息”,今后必须转向“趋势”披露系统。安达信主席BERARDINO 在事后反思中沉重地提出,不能长期忍耐资本市场上的财务报告系统只提供大量复杂的有关过去发生过什么的信息,而不顾一些理解能力有限的投资者理解当前正在发生什么和未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需要。现行报告模式急需转向一个更动态、更丰富的报告模式上来。披露应当是持续性的,而不是期间性的,以反映当今持续运转的资本市场。为此,公司应当提供几套相关的信息,同时扩展核心业绩指标的数量,而不仅仅只是每股收益,以传递给投资者真正能理解公司经营模式及其经营风险、财务结构和经营业绩的信息。

由于在安然事件中,会计问题首当其冲,因而人们对美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制定架构提出了疑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证监会、审计准则委员会、紧急问题小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众监督委员会-所有这些机构在职业规范框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机构集聚了最聪明、勤勉尽责和有贡献精神的人。但是这种框架仍不能对当今复杂的财务会计问题同步作出反映。准则制定太慢了,执行起来又太散漫,处罚又不充分,致使公众对会计职业的信任得不到提高。因此,在美国,很多人认为,会计界必须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改进这个框架上。相应的机构需要更多的资源和专家。程序需要重新设计。会计职业界需要关注我们的职业纪律和互查制度。

从最近的资料来看,美国证监会采用主张简单明了的财务报告,并要求对公司治理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发挥等问题进行复核。美国证监会提醒公司及其审计委员会,应在年报中清晰地披露主要的会计原则和政策。在不久的将来,美国证监会还将发布一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 A)”披露指引,旨在提升人们对MD A的关注程度。通过公司管理层的角度向投资者提供公司对重大财务问题的分析。

总而言之,尽管安然公司倒闭的全部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投资者并没有被确切告知资产负债表表外的财务安排会产生哪些重大影响。对此,美国会计法规难逃其咎,因为美国会计准则只注重人们对投资工具是否拥有形式上的合法所有权,而不是对投资工具的实质控制权。换言之,美国的准则是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准则,它试图确切地画出合法做法的底线,其副作用是促使人们在业务操作中尽可能地靠近底线,甚至尝试突破底线。这样一来,就会促使一些人利用法律漏洞,从而轻视专业判断。与此相反,国际会计准则遵循的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如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就要求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特殊目的实体的细节。有鉴于此,美国似应考虑更多地采用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准则和规则。

三、安然事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

安然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危机,对于注册会计师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这充分反映出人们要求更多的透明度和信任。安达信从安然取得了约5,200万美元的服务费用,其中约2,500万美元是审计费用,约1,300万美元是咨询费用,其余是有关税务、会计系统审阅等其他服务费用。虽然安达信认为对安然的收费是与公司规模匹配的,并不影响审计独立性。但人们仍对安达信是否会由于收取高额服务费用而影响其独立性持怀疑态度。

由于安然事件的发生,美国准备对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体系进行改革。原来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行业间自查,现在则准备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成立一个专门的强有力的独立组织来监管注册会计师行业。该组织的成员除会

计师以外还包括其他社会各界的人士。这种做法类似英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制,即不采用事务所之间相互审查的做法,而是通过专业团体,聘用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任何关系的永久性监督人员,审查事务所的业务。与目前广泛采用、却又备受批评的“同业互查”体制相比,英国的质量控制体制更有效果、更加独立,而且该体制不仅能在一国之内使用,而且还可应用于跨国的审计事务所。

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 )认为,安然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非单一的措施所能解决,必须考虑采取多种措施。最重要的一点,必须对审计师任命过程进行审查。虽然从理论上说这是股东的事情,但事实上任命审计师是由公司管理层负责的。这一做法应当改变。有人提议,政府机构可以代为任命审计师,但这种做法对全球资本市场而言不合适,将任命审计师的工作交给独立的私营机构来做或许更为合理。在这过程中,非执行董事应发挥更大的作用。ACCA 提出了几条可选择的具体措施:

(1)在任命外部审计师时应减少对执行董事的依赖,而应让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和机构股东参与;

(2)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向上市公司中的审计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但不一定禁止向非审计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3)在年度报告中对审计费和咨询费作出更充分的披露。公司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师的独立审计地位要进行强制性审查,并对审查结果是否满意发表声明;

(4)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离职后去客户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应禁止该所为该客户提供审计服务。

“五大”在安然事件发生后共同发表的声明中提到,会计师需要审视其在资本市场的角色及其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只有勤勉尽职有效的专业审计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才能保证财务信息报告体系的正常运转。除了修订出台新的会计准则、披露要求以外,在当前新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如可评价新经济的风险因素,提高审计的有效性也非常重要。会计师行业需要加强合作,就如何改进现有的审计程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真正提高审计的鉴证作用,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

总之,专业团体必须能从事独立调查、实施相应的纪律程序,其行动必须代表公众利益。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未能履行自己基本义务的会员一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审计人员,采取坚决的、高度透明的惩罚措施。

四、几点思考

纵观历史发展过程,灾难同时总是伴随着人类的科学进步。人们能够痛定思痛,并籍此彻底改革陈旧的机制,为将来的发展开拓更宽广的空间。美国的改革将如何进行下去,我们将拭目以待,但其中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吸取的。从国内情况看,需要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培养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安然事件之所以发生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安然的业务比较新,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复杂。如果注册会计师缺乏对该行业及业务的了解,就很可能被蒙蔽,无法发现其中的不当处理。因此,注册会计师也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针对不同行业建立专门的审计队伍,以避免由于不了解行业特点、缺乏行业知识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另外,应强调“真实、公允”这一最终目的。对于利用现有会计制度的漏洞人为操纵会计报告进行数字游戏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投入更多的关注,不能因为照搬制度而偏离了“真实、公允”这一根本目的。

2.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需要运用专业判断,而独立性是影响其判断结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同一客户,某单一客户的付费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相比过于庞大,则可能会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此处,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成立时多与政府部门、国有

企业等单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已进行了脱钩改制,但很多业务仍是由于其原有挂靠单位或投资方的关系而取得的,这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为此亟需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定。

3.加快制定特殊事项的会计准则。根据对一些国际案例的分析,发现大多数问题都是发生在新兴业务的会计处理上,如新经济环境下的收入确认、表外事项、金融衍生工具等等。我国还有一些特殊事项,如托管、重组、三产公司、关联交易特别是与大股东的交易、下岗人员费用等等,此类事项在目前经济转型阶段发生的频率较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上述事项会愈来愈多,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准则和制度,避免企业有漏洞可钻。

4.健全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解释机制。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由财政部制定,解释权也在财政部。由于人员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解释机制尚未健全起来。现在必须对准则和制度的解释予以重视,因为已发生的有些案例就是由于企业或注册会计师对准则和制度的理解与制定准则机构的理解不同而导致的。对准则的相关解释要明确、可操作,同时还要保持一致性。才能确保会计准则和制度得到有效地执行。

5.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信息披露不应以数量来衡量,而应从这些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及报表使用者的实用性、可理解性来考虑。安然的披露虽然也很多,但即使是专业人士也不能真正理解,其繁琐的财务数据,连标准普尔公司负责财务分析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弄清数据的来由,更何况普通的投资者。因此,披露应强调反映交易的实质,要披露其风险所在。使投资者通过披露了解交易的实质及风险。

6.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为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构。目前我国需要明确划分各监管机构对不同类型企业,如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金融与非金融机构等的监管职责和权限,重新考虑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监管架构,对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需要进一步明确,以避免工作重复、职责不清,导致监管不利和被监管者无所适从。

7.重视事前预警。监管应强调事前防范,不应以事后补救代替防范,监管应将重点放在高风险的上市公司。所谓高风险公司,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管理结构不明晰,内幕交易较多;发展“太快”、“太好”的“神话”公司;特殊交易较多的公司;高负债的公司;现金流量与利润差距较大的公司;等等。对于这样的公司,在出问题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规范和引导,以避免给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巨大损失。

第三讲

1 如何理解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2 会计目标有哪些?会计目标与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基本假设有什么关系? 1 财务会计的目标

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来自于美国,直到1953年,美国会计学家斯朵伯斯(G.JStaubus )将会计目标作为其博士学位研究课题的内容,开创了将会计目标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先河1960年,一篇题为《研究方法论和会计理论构建》的论文首次谈到会计目标研究的重要性。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AAA )出版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对会计目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这份说明书,也最早权威性地使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由此美国会计理论界开始对会计目标理论研究引起重视,在整个20世纪70、80年代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均成为热点。

迄今为止,美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的思想萌芽,起始于会计的产生阶段,但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却是在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的建立,特别是股份制公司的出现,是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得釉分离,公司的所有者将企业交由职业经理人员经营,从而成为委托方,而职业经理人员接受委托经营公司而成为受托方。两者之间便建立起委托—代理关系,这样基于财产所有权上的受托责任便得以确立。“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既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由于最有效的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故而财务报表应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重心。

“决策有用观”是美国会计学界在批评古典会计学派只注重会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忽视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尔后,随着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显得日益重要,这为决策有用观的进一步确立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决策有用观看来,会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对企业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关于企业现金流动的信息和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在美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决策有用观逐渐成为主流,美国会计学会,及以后的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均支持这一观点。

2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第四讲

1资产的概念有哪些不同的观点?你认为那种观点最符合资产的本质?

2资产的计量模式有哪些?财务会计中主要采用什么计量模式?

二、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1. 历史成本;2. 重置成本;3. 可变现成本;4. 现值;5. 公允价值;6. 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一) 、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二)、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三)、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四)、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如何理解资产计价的意义?资产计价与收益的关系?

因为资产和损益计量被认为是资产计价中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而资本保全理论对二者均有着重要的影响。资本保全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学的真实权益理论,资本保全理论就是将这一核心思想体现到会计事务中去,要求企业计算损益之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

资本保全理论对资产计量的重大影响是通过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来实现的。

资本保全有两种

不同的保全观:一是财务资本保全;二是实物成本保全。企业不同的资产保全概念的运用,就表现为财务报表中不同会计模式的运用,进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第五讲

1如何理解资本与收益的关系

资本保全理论对收益计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这是不容怀疑的。从资本保全理论形成之初,资本保全问题便是与收益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保全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学的真实权益理论,资本保全理论就是将这一核心思想体现到会计实务中去,要求企业计量收益之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在物价变动不显著时,财务资本与实物资本基本一致,坚持历史成本下的财务资本保全便足以使企业的收益计量真实可靠,不致侵蚀资本。而在物价显著变动时,财务资本与实物资本相背离,对资本保全观的选择便成为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资本保全观对收益计量产生重大影响,二者在收益计量中的最大分歧在于对持产利得或损失的确认。

选用财务资本保全观,收益是以货币表示的净资产的增加,无论是来源于非资本性经济业务,还是来源于环境变动的影响,只要导致净资产增加,均可确认为收益。因此,各种资产的持产利得也被确认为收益。而选用实物资本保全观,收益被认为是实物生产能力的增量,由于环境变动影响而产生的持产利得不被确认为收益计入收益表,而是将其作为资本调整或准备,即作为维持原有生产能力因素计入资产负债表。

从财务资本保全分析,实物资本保全是从收益中挖走一块补充资本;从实物资本保全分析,财务资本保全是从资本中挖走一块列作收益。笔者认为:会计核算的收益应理解为经济活动产生的收益,由于环境变动造成的利得或损失应直接归属为资本调整,也就是说选择实物资本保全更为合理。然而,实物资本保全现在运用于实务时,尚有许多困难。因此,财务资本保全观仍占主要地位,这对如何更好地计量收益仍是一个主要障碍。但尽管如此,选择不同资本保全观,对收益计量的影响可见一斑。

2三种资本保全观念的含义和区别,举例说明不同资本保全观念下收益的确认有什么差别

3本期经营收益观和全面收益观的含义和区别

4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关系

净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关系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净收益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基础。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是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进行的,现金预算是保证现金收支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中净损益调整法是现金预算编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预计损益表中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净收益作为现金编制的出发点,通过逐笔调整处理各项影响损益和现金余额的会计事项,把本期的净收益调整为现金净流量的方法。

2. 现金流量与净收益的差异,可揭示净收益品质的好坏。所谓收益品质,是指对企业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程度予以反映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伴随关系越强,表明企业的净收益品质越好;即净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数量上,时间分布)越小,说明净收益的收现能力越强。收益品质越好,企业的流动性和财务适应性就越强。

第六讲

1试述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

财务报告体系是指从不同的侧面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情况信息的较为完整的系统。在经济全球化下,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其主要目的有以下三点:第一,提供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的有用信息;第二,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估计一个企业预期现金净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并以此为基础最终估计他们自己的现金流入;第三。提供一个企业有关经济资源、对资源的主权以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资源和资源主权变动影响的信息。 2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内容及其意义

一、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

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等情况,从而为其作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结构

(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资产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应当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别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类别下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流动资产是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流动资产项目通常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 非流动资产是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非流动资产项目通常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开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其他非流动资产等。

2. 负债 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反映在某一特定日期企业所承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应当按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示,在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类别下再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流动负债是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流动负债项目通常包括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 非流动负债是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非流动负债项目通常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其他非流动负债等。

3. 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股东(投资者)拥有的净资产的总额,它一般按照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分项列示。

(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结构。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分左右两方,左方为资产项目,大体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排列,流动性大的资产如“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排在前面,流动性小的资产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排在后面。右方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一般按要求清偿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需要在一年以内或者长于一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偿还的流动负债排在前面,“长期借款”等在一年以上才需偿还的非流动负债排在中间,在企业清算之前不需要偿还的所有者权益项目排在后面。

账户式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即资产负债表左方和右方平衡。因此,通过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内在关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3收益表(利润表)的结构、内容及其意义

利润表又称收益表或损益表。利润表是反映在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它反映的经营成果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相配比而形成的净收益,这是重要的财务信息。

利润表的基本结构,总的说来是净利润计算公式的表格化。而利润表的具体结构形式,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主要有多步式(多步式利润表是指按企业最终损益(收益)形成的主要环节,依次分步计算最终得出损益(收益)的表达式。多步式利润表的优点是,能全面反映企业损益及其构成项目的形成情况,便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正确评估企业管理业绩和预测未来收益及盈利能力。单步式(单步式利润表是指通过全部收入和全部费用相对比,一次计算求得最终损益(收益)的表达式。这种格式比较简单,便于编制,但不便于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情况。

利润表的内容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5--财务报表应提供的资料》中,规定收益表“应说明下列资料:(a )销售收入或其他营业收入;(b )折旧;(c )利息收益;(d )投资收益;(e )利息费用;(f )所得税;(g )非常支出;(h )非常收益;(i )公司间重要交易;(j )净收益”。西方会计实务中,收益表报告的净收益,是扣除所得税后的净收益(相当于我国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至于净收益的分配,则另编留存收益分配表予以揭示。

我国现行利润表的基本内容

我国现行利润表的基本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至于净利润的分配,则另编利润分配表予以揭示。

4 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内容及其意义 一、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分析

企业的现金流量由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及其结构,可以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会计报表。

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1、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未来产生现金净流量的能力;

2、评价企业偿还债务、支付投资利润的能力,谨慎判断企业财务状况;

3、分析净收益与现金流量间的差异,并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4、通过对现金投资与融资、非现金投资与融资的分析,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

现金流量表划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按类说明企业一个时期流入多少现金,流出多少现金及现金流量净额。从而可以了解现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损益表上的利润为什么没有变动现金流量的角度对企业作出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


    相关文章

    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再认识

    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再认识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在我国,关于会计的职能问题,会计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出现了"二职能论"(即反映和监督)."三职能论& ...

    会计与统计核算论文

    论会计基本本质与职能 论文摘要:会计是人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会计界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会计的定义问题,如何通过所下定义正确揭示会计的本质特征,最终用一个科学的 ...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工作需求都对会计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构建起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也成为会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那么如何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更好的实践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在构建过程中有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未来会 ...

    会计阶级性浅议

    会计作为对经济" 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 ,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加深,特别是发展到以协作为基本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它就成为经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独立的经营管理职能." 控制" ...

    会计电算化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总结   前言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 ...

    总账会计工作总结范文(共8篇)

    篇一:2011年总账会计年终工作总结 2011年终工作总结 2011年紧张忙碌的一年即将结束了,总结这一年的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业务指导下,我在本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本着正视当下.展望明天.总结成绩 ...

    本科生毕业实习总结报告

    本科生毕业实习总结报告 内容摘要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所有专业课程,在掌握会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系列实践环节训练的基础上,开展的面向社会的专业实践.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 ...

    大学生半年会计实习总结范文

    为期半年的实习结束了,我在这半年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非浅。现在我就对本次实习做一个小结。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要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可以认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 ...

    论会计的本质与职能

    论会计的本质与职能 关于什么是会计,我国学术界一直看法不一,从五六十年代的"反映方法论"和"管理工具论"的抗衡,到八十年代的"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之争, ...

    财务处XX年工作总结

    财务处xx年工作总结 xx年很快就要过去,回顾一年来本部门所做的工作:未了的历史遗留事宜、会计核算业务的变化、会计核算体系的调整、会计人员的调整、银行还贷压力、资金筹措压力、大量资金结算业务,繁杂的日常报销工作、日常财务、会计监督工作,繁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