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人物篇

奥古斯德·孔德

实证主义

法国实证主义学家,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创始人

塔尔德

法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模仿理论

观点:

(1). 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极少见的,大量的行为是模仿。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既然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那么传播也就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

(2). 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影响:

塔尔德的理论影响了两个传播学理论: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和班德拉的社会学习论(对后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齐美尔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创始人

社会交往和社会冲突理论

观点:

(1). 社会是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是有个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是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的无数个人的一种总称。这种相互作用是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过程的基础,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现实的社会

(2). 社会学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成就:

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

李普曼

美国著名的记者、政治家、专栏作家

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地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贡献:

1 “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理论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或“似而非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这个概念阐述了现代社会“环境的双重性”和大众传播对现代人行为的影响)

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通常并伴随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2 议程设置理论的先声

成就:

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约翰·杜威

观点:

“大众传播是社会变迁的工具”,他把传播置于人类社会的中心地位,杜威相信,“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由于传播而得以存在,而且完全可以说是在传递传播中存在着。” 强调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查尔斯·霍顿·库利

贡献:

首属群体理论:首属群体是指个人所在的对其影响最大最亲密的群体。

“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这种类型的社会自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这种“镜中我”成为人实现其社会化的方法,包括三部分: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成就:

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

罗伯特·帕克

成就:

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

芝加哥学派的第一号人物;

贡献:

帕克对大众传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移民报到及其管理》一书中;

帕克为传播做出的定义:所谓传播,即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乔治·赫伯特·米德

影响:

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传播想具有很大影响

观点:

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即“主我”和“客我”:一方面是作为一只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和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象征符(符号)。

哈罗尔·拉斯菲尔

(宣传研究与传播学的规则)

贡献:

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实际上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试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对宣传的定义:宣传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人们的)群体态度,广义的宣传,就是运用种种表态方式以影响人们的行动的技术

著作: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内容:

Who (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意义:

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理论

(1). 对环境进行监视

(2). 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

(3). 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倡导魔弹论)

库尔特·卢因

“把关人”研究

贡献:

(1). “场论”和群体动力学:

“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环境”,即彼时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

(2). 守门人理论(把关人理论):

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贡献:

(1). 提出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理论;

(2).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开创;

(3). 开创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促进了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传播的隐性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1). 授予地位功能

(2). 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

(3). 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

以关注取代行动,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肯定现状,助长顺从主义

大众文化造成大众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的下降

伊里县研究与《人民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地点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故称“伊里调查”)

假说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选择性接触”假说

“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意见领袖

定义: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群体规范:

作为个人行为的精神依托点的群体,即由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的内在化

卡尔·霍夫兰

劝服与态度改变

贡献:

比较完整地把心理学控制实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使“控制实验法”成为了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霍夫兰的说服效果研究为传播学的这一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可信性效果: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靠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一面提示:

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

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免疫效果

概念: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明示结论可使观点鲜明,读者易懂,但易引起反感

不明示结论给读者一种“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观点的影响

威尔伯·施拉姆

成就:

“传播学鼻祖”

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贡献:

作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传播学;

三个传播学研究所的建立和传播学人才的培养;

丰富的著述一些创建性的传播学概论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特点: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当作主体

缺陷:

把双方都当作主体,与事实不符;

不适用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由施拉姆撰写,带有冷战色彩,是带有“威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香农

观点:

通信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一端准确地或近似的再现和另一端所选择的讯息。

香农对信息的定义:

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或决策都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进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性或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型式表现出来,这些表现型式,如重量、形状、颜色、温度、质感、声音等,便是事物内部属性的信息。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

. 香农——韦弗模式

内容:

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在此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衰减或失真 影响:

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贡献:

提供了一种传播学的研究范式;

信息论为传播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学科的合法性和理论基石;

香农和韦弗提出的传播过程的数理模式对社会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维纳

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二战期间曾为美军从事高射炮发射的弹道学研究,为战争服务的研究却也加速了对人类知识领域影响深远的控制论的诞生

控制论是关于系统内秩序维持的一般法则的科学。任何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运行的,但由于系统内部以及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偶然的和随机的偏离因素,因此任何系统都具有从有序向无序、从确定状态向不确定状态变化的倾向。为了保持系统的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

观点:反对生物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物概念,主张把有机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

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是关于“整体”的一般科学,其核心观点是系统及其属性,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性

葛兰西

文化领导权理论

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成功必须首先获得文化上领导权,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如何夺取领导权:

有机知识分子:和社会各阶级密切相联系并自觉地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的知识分子 阵地战:即采取“弥漫式”的长期渗透和潜移默化,逐步夺取文化领导权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定义:“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在这种表象中,个体与实际生存状态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系,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想象关系,人们在意识形态中所再现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实际生存状况即他们的现实世界,而是他们与那些在意识形态中被再现的生存状况的关系

观点:意识形态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地无意识结构,有一个结构及功能作用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教会、学校、工会等市民社会组织

斯图亚特·霍尔

编码解码理论:

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就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机构编码和解码理论

解码方式:顺向解读、妥协式解读、对抗式解读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和交往行为理论:

公共领域理论:

概念:

公共领域可以理解为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

交往理性:

概念:

一种通过语言实现的、具有主体间性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在对话中完成的,能在交往者之间达成协调一致与相互理解的理性化行为

特点:

以语言为中介,以理解为目标,具备主体间性

德福勒

德福勒模式

与香农——韦弗模式相比,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赖利夫妇

赖利夫妇模式

贡献:

提出传播系统模式

特点:

(1). 传、受双方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 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 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 群体传播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莱茨克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特点:

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总结:

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赖特

赖特的四功能理论

(1). 环境监视

(2). 解释与规约

(3). 社会化

(4). 娱乐

怀特

怀特的个案研究:作为个体的守门人

第一个关于守门人的个案研究

麦克内利

麦克内利的新闻流动中介模式,守门人链条

缺点:

把每个守门人作用等同起来,平起平坐,不分主次

巴斯

巴斯的双重行为模式

观点:

最重要的守门人行为发生在大众媒介组织内部,真正对社会产生显著影响的还是大众媒介的守门行为

布里德

布里德认为编辑方针的学习机制中体现出来的编辑部的控制,正式整个社会控制的一部分,从社会整体来看,现存的权利关系得到了维护

阿特休尔

阿特休尔的《权利的媒介》

将全世界的媒体分为: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进步中国家

无论哪种类型都受到一定的权力控制

英尼斯

英尼斯的传播偏向论

媒介的偏向:时间媒介与空间媒介

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2). 媒介是人的延伸

观点:

一切媒介都是对人的延伸,特别是对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

过去的机械媒介时代人类被分割肢解,电子媒介对人的延伸是整体的、均衡的

媒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以口语传播为主的部分化时代;

机械媒介时代;

电子媒介时代

贡献:

提出地球村概念

“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

是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高清晰度扩张,提供的信息清晰度高,要求的参与程度低,无需发挥想象力的媒介

冷媒介:

相对于某一感觉器官具有低清晰度抑退,提供的信息清晰度低,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发挥想象力,补充完成的信息多的媒介

电子媒介生成新场景,造成地域的消失

赫卓格

对广播节目的研究

贝雷尔森

对印刷媒介的研究

麦奎尔

对电视节目的研究

蒂奇诺

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M.E. 麦库姆斯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D.L. 肖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诺依曼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特点:

舆论观&效果观

贾尼斯

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贾尼斯)

概念: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恐惧需求

通过“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自信心假说:

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H.H. 哈特曼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诉诸理性:

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诉诸感情: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饱户弘

可说服性:

在传播效果研究中,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

奥古斯德·孔德

实证主义

法国实证主义学家,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创始人

塔尔德

法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模仿理论

观点:

(1). 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极少见的,大量的行为是模仿。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既然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那么传播也就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

(2). 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影响:

塔尔德的理论影响了两个传播学理论: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和班德拉的社会学习论(对后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齐美尔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创始人

社会交往和社会冲突理论

观点:

(1). 社会是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是各种关系的总和,是有个人所构成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是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的无数个人的一种总称。这种相互作用是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过程的基础,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现实的社会

(2). 社会学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成就:

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

李普曼

美国著名的记者、政治家、专栏作家

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地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贡献:

1 “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理论

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或“似而非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这个概念阐述了现代社会“环境的双重性”和大众传播对现代人行为的影响)

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通常并伴随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2 议程设置理论的先声

成就:

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约翰·杜威

观点:

“大众传播是社会变迁的工具”,他把传播置于人类社会的中心地位,杜威相信,“社会不仅是由于传递,由于传播而得以存在,而且完全可以说是在传递传播中存在着。” 强调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查尔斯·霍顿·库利

贡献:

首属群体理论:首属群体是指个人所在的对其影响最大最亲密的群体。

“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这种类型的社会自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这种“镜中我”成为人实现其社会化的方法,包括三部分: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成就:

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

罗伯特·帕克

成就:

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

芝加哥学派的第一号人物;

贡献:

帕克对大众传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移民报到及其管理》一书中;

帕克为传播做出的定义:所谓传播,即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乔治·赫伯特·米德

影响:

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传播想具有很大影响

观点:

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即“主我”和“客我”:一方面是作为一只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和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象征符(符号)。

哈罗尔·拉斯菲尔

(宣传研究与传播学的规则)

贡献:

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实际上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试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对宣传的定义:宣传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人们的)群体态度,广义的宣传,就是运用种种表态方式以影响人们的行动的技术

著作: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内容:

Who (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意义:

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理论

(1). 对环境进行监视

(2). 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

(3). 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倡导魔弹论)

库尔特·卢因

“把关人”研究

贡献:

(1). “场论”和群体动力学:

“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环境”,即彼时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

(2). 守门人理论(把关人理论):

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贡献:

(1). 提出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理论;

(2).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开创;

(3). 开创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促进了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传播的隐性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1). 授予地位功能

(2). 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

(3). 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

以关注取代行动,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肯定现状,助长顺从主义

大众文化造成大众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的下降

伊里县研究与《人民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地点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故称“伊里调查”)

假说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选择性接触”假说

“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意见领袖

定义: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群体规范:

作为个人行为的精神依托点的群体,即由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的内在化

卡尔·霍夫兰

劝服与态度改变

贡献:

比较完整地把心理学控制实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使“控制实验法”成为了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霍夫兰的说服效果研究为传播学的这一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可信性效果: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靠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一面提示:

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

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免疫效果

概念: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明示结论可使观点鲜明,读者易懂,但易引起反感

不明示结论给读者一种“结论得自于自己”的感觉,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观点的影响

威尔伯·施拉姆

成就:

“传播学鼻祖”

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贡献:

作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传播学;

三个传播学研究所的建立和传播学人才的培养;

丰富的著述一些创建性的传播学概论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特点: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当作主体

缺陷:

把双方都当作主体,与事实不符;

不适用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由施拉姆撰写,带有冷战色彩,是带有“威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香农

观点:

通信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一端准确地或近似的再现和另一端所选择的讯息。

香农对信息的定义:

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或决策都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进行的,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性或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型式表现出来,这些表现型式,如重量、形状、颜色、温度、质感、声音等,便是事物内部属性的信息。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

. 香农——韦弗模式

内容:

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在此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衰减或失真 影响:

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贡献:

提供了一种传播学的研究范式;

信息论为传播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学科的合法性和理论基石;

香农和韦弗提出的传播过程的数理模式对社会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维纳

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二战期间曾为美军从事高射炮发射的弹道学研究,为战争服务的研究却也加速了对人类知识领域影响深远的控制论的诞生

控制论是关于系统内秩序维持的一般法则的科学。任何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运行的,但由于系统内部以及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偶然的和随机的偏离因素,因此任何系统都具有从有序向无序、从确定状态向不确定状态变化的倾向。为了保持系统的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

观点:反对生物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物概念,主张把有机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

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是关于“整体”的一般科学,其核心观点是系统及其属性,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性

葛兰西

文化领导权理论

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成功必须首先获得文化上领导权,即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如何夺取领导权:

有机知识分子:和社会各阶级密切相联系并自觉地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的知识分子 阵地战:即采取“弥漫式”的长期渗透和潜移默化,逐步夺取文化领导权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

定义:“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在这种表象中,个体与实际生存状态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系,意识形态再现了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想象关系,人们在意识形态中所再现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实际生存状况即他们的现实世界,而是他们与那些在意识形态中被再现的生存状况的关系

观点:意识形态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地无意识结构,有一个结构及功能作用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教会、学校、工会等市民社会组织

斯图亚特·霍尔

编码解码理论:

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就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机构编码和解码理论

解码方式:顺向解读、妥协式解读、对抗式解读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和交往行为理论:

公共领域理论:

概念:

公共领域可以理解为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

交往理性:

概念:

一种通过语言实现的、具有主体间性的、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在对话中完成的,能在交往者之间达成协调一致与相互理解的理性化行为

特点:

以语言为中介,以理解为目标,具备主体间性

德福勒

德福勒模式

与香农——韦弗模式相比,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赖利夫妇

赖利夫妇模式

贡献:

提出传播系统模式

特点:

(1). 传、受双方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2). 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 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 群体传播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莱茨克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特点:

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总结:

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赖特

赖特的四功能理论

(1). 环境监视

(2). 解释与规约

(3). 社会化

(4). 娱乐

怀特

怀特的个案研究:作为个体的守门人

第一个关于守门人的个案研究

麦克内利

麦克内利的新闻流动中介模式,守门人链条

缺点:

把每个守门人作用等同起来,平起平坐,不分主次

巴斯

巴斯的双重行为模式

观点:

最重要的守门人行为发生在大众媒介组织内部,真正对社会产生显著影响的还是大众媒介的守门行为

布里德

布里德认为编辑方针的学习机制中体现出来的编辑部的控制,正式整个社会控制的一部分,从社会整体来看,现存的权利关系得到了维护

阿特休尔

阿特休尔的《权利的媒介》

将全世界的媒体分为: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进步中国家

无论哪种类型都受到一定的权力控制

英尼斯

英尼斯的传播偏向论

媒介的偏向:时间媒介与空间媒介

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2). 媒介是人的延伸

观点:

一切媒介都是对人的延伸,特别是对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

过去的机械媒介时代人类被分割肢解,电子媒介对人的延伸是整体的、均衡的

媒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以口语传播为主的部分化时代;

机械媒介时代;

电子媒介时代

贡献:

提出地球村概念

“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

是指对某一感觉器官具有高清晰度扩张,提供的信息清晰度高,要求的参与程度低,无需发挥想象力的媒介

冷媒介:

相对于某一感觉器官具有低清晰度抑退,提供的信息清晰度低,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发挥想象力,补充完成的信息多的媒介

电子媒介生成新场景,造成地域的消失

赫卓格

对广播节目的研究

贝雷尔森

对印刷媒介的研究

麦奎尔

对电视节目的研究

蒂奇诺

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M.E. 麦库姆斯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D.L. 肖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诺依曼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特点:

舆论观&效果观

贾尼斯

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贾尼斯)

概念: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恐惧需求

通过“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自信心假说:

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

H.H. 哈特曼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诉诸理性:

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诉诸感情: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饱户弘

可说服性:

在传播效果研究中,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


    相关文章

    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社会传播功能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融合了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其独特的视角,具有特殊的表现语言和传播方式.它那虚拟化的舞台设计.优美的音乐和唱腔.载歌载舞的舞蹈.富有节奏感的武 ...

    传播学经典理论

    --不同的传播类型及其互动关系(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 再现的媒介 ...

    新闻采写中特写的作用和写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闻采写中特写的作用和写作研究 作者:王凤俊 来源:<科技传播>2013年第21期 摘 要 当今社会新闻传播发展迅速,受众不满足于陈旧的新闻形式,又想要获取更多的新闻事 ...

    古代民谣作为舆论的特点分析

    "谣"."歌谣"以及"民谣" 传播似乎是"谣"与生俱来的特点,从古至今在民间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文字传播的轶事传承可以叫作"谣".关于&quo ...

    试析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新闻传媒领域的偏向问题越来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也引起了国内各界的重视与反思.本文在分析新闻传媒传播偏向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平衡偏向的对策,以此促进新闻传媒 ...

    影视作品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一.城市形象植入式传播的定义和优势 城市形象的植入式传播,笔者将其定义为:在影视作品中将城市形象.名称.标志物等有某一城市特色的事物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场景.对白.主题表现出来,以达到宣传城市形象目的的传播活动. 城市形象的植入式传播摒弃了传统 ...

    最新2012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考试广播电视业务复习大纲

    一.广播电视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1.新闻采访. ·定义:新闻采访指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调查研究的活动. ·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求新性.突击性.灵活性.广泛性.持续性. 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 ...

    经验之塔_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经验之塔"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肖鸿婷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美国教育家爱德加·戴尔(Edger.Dale)提出的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入手,从 ...

    当代新闻编辑

    <当代新闻编辑>读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编辑工作地基本属性 一,新闻传播的主导性工作采写与编辑是主要环节和基本业务 主要体现在报道的定位.总体的规范.定位与相应的调整. 其次体现在报道的策划.深,活,优, 最后是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