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了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当今世界知名企业, 无不推崇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竞争手段,称之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我国的企业通过参与和创建各类产业联盟,充分融入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围绕企业的需求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产业链联盟、市场联盟、研发合作联盟和中小企业联盟等。但由于运作时间短,缺少经验,大部分产业联盟层次不高,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以生产联盟和营销联盟为主,并且很多联盟通过行政的力量建立,整体效率不高,因而成员企业分享的利益也有限,使得联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产业联盟发展现状

我国产业联盟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最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联盟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1998年,中国企业联合会数字电视产业联盟成立,2002年成立的TD-SCDMA 产业联盟等,此外,在高新技术产业联盟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也纷纷成立产业联盟,如:2005年11月成立的“天竹”纤维产业联盟就属于传统的纺织行业,其宗旨是联盟企业共同开发、经营“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2006年4月在宁波成立的中国家居产业联盟,它是一个包括家居产业生产商、采购商、各大行业协会、广大媒体和知名中介机构在内的联盟组织,目的是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 其占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的比例分别为60%和40%左右, 提供约75%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通过中小企业联盟的模式来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1.技术标准产业联盟

技术标准联盟的目标是制定产业技术标准,通过制定竞争性技术标

准,有利于新技术应用,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2003年6月,国内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联想、TCL 、海信、康佳、长城、长虹、创维等领导成立了闪联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制定了闪联技术标准,并领导闪联技术标准的发展升级。

2.产业链产业联盟

创新产品的产业链往往难以依靠市场机制快速形成,它的市场竞争力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产业链联盟通过企业间合作促进创新产品上下游的配套,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我国企业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TD-SCDMA 之后,2002年10月,由大唐电信、联想、普天、华为等八家单位发起成立TD-SCDMA 产业联盟,有力促进了TD-SCDMA 创新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目的是使整个系统,诸如芯片、系统设备、终端、应用、测试设备等同步推进。

3.研发合作产业联盟

竞争的全球化要求企业不断缩短技术研发的周期,通过产品先发获得市场先机,研发联盟的目标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集中产业力量加快成员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2003年7月,由联想移动携同手机技术平台研发商、PDA 芯片、模块设计等产业链环节的16家手机技术研发企业组成中关村手机产业联盟,旨在逐步形成中国手机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从而加强北京地区手机厂商的竞争力。

4.市场合作产业联盟

市场合作联盟的目标是共同开发市场,通过联合开拓创新产品的用户市场、联合采购降低产品成本、共用基础设施降低创新成本和通过网络互联实现需求方规模经济。如2002年10月,由航天长峰、时代集团等多家中关村医疗器械企业成立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联盟,目的是采取代理销售或捆绑销售等手段促进企业产品销量。2005年3月,包括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等21家知名IT 企业成立了中关村IT 服务业联盟,是中国第一个把IT 服务业推向产业化的“服务航母”。

5.中小企业产业联盟

中小企业联盟通过“动态联盟”的运作模式聚集社会各种资源,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前提,通过分享合作者的资源, 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 快速响

应市场, 分散风险, 提升企业创造力和竞争力,完成超过其本身能力范围的工作,对中小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3年11月由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9家拥有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实力的单位,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联盟通过技术整合、优势互补,完成污泥无害化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适于中国特点的以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应用、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二、产业联盟发展的问题

我国产业联盟的合作层次普遍较低,除了少数几个产业联盟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以外,大部分产业联盟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以生产联盟和营销联盟为主,并且很多联盟通过行政力量建立,整体效率不高,因而成员企业分享的利益也有限。此外,由于产业联盟起步较晚,又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造成我国联盟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使得联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

1.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技术标准

由于运作时间短,缺少经验,因此目前除了TD-SCDMA 、AVS 等少数几个产业技术联盟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以外,许多产业联盟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研发合作。另外,我国不少企业虽然对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产权明晰度不够, 创新效率较低

产业联盟不是通过法律程序注册的经济实体, 不具有法人资格, 它有别于实体研究机构, 原有《公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在许多方面可能无法解决非实体组织产生的一些问题。由于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比较复杂, 产权的模糊性大, 极易产生纠纷, 使得创业创新的效率低下。

3.内部联系松散,合作管理水平低

大多数产业联盟的内部联系过于松散,联盟内部的信息、知识资源缺

乏整合,协同效应远未发挥。最突出的表现是产学研之间缺乏协调,合作效果不明显,产业联盟的发展需要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通力合作,但是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校企双方价值取向不一致等问题,双方未能找到很好的结合点,这直接影响了合作的效果。此外,产业联盟合作的管理水平低,在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中,我国企业也往往缺乏“战略学习”的意识。

4.忽视无形资产的利益分配

在产业联盟运营过程中, 除了联盟的利润可以分配之外, 无形资产也是重要的利益分配来源。可供分配的无形资产是指技术创新联盟在原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全新创造的无形资产, 如专利权、技术诀窍、商誉等。联盟利益分配机制一般都不会着重考虑无形资产的量化分配,因而应及时地予以调整。联盟利益分配机制只有综合考虑了产业联盟各成员在创造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合理地确定各成员的分配数额, 才能确保联盟的持续发展。

5.跨国联盟数量少、效益低

国内现有产业联盟更多地停留在如何通过竞争,保护与发展民族工业上,这与当今国际通行的企业战略联盟理念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且跨国联盟总量仍然较少,而且合作层次较低。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的战略联盟基本上是被动参与,即使是研发工作,也主要是针对我国市场的产品研发,而较高层次的战略联盟如企业技术联盟、虚拟企业联盟等形式则比较少见,因而无法参与标准的制订和技术的研发,因此通过联盟分享的利益有限。国外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以利润最大化和占领中国市场为战略目标,因此有意地控制了关键技术的扩散和转移,限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学习。

三、产业联盟发展对策建议

推动我国产业联盟发展对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通过组建各种适合各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联盟,集成产学研各方优势,并支持企业参与和成立跨国的产业技术联盟、与国外企业建立“动态联盟”等方式开展国际技术创新合作,针对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技术瓶颈,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

化运用。另外,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联盟的支持,学习借鉴欧美的成功经验,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各地区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发展目标, 制定企业联盟的有效范围, 主动促进和组建产业联盟的发展,使不同产业、不同项目的企业联盟享有不同的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协调能力强和主要行业已形成了配合紧密的企业群体优势, 对地方现有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重组和实施战略联盟起到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 按照战略联盟的思想, 以合适的联盟方式优化组合成大集团, 这样既可增强企业的活力, 又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提高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

2.组建国内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

鉴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专利的现状, 应鼓励组建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使标准成员之间应该在技术上互相鼓励, 在次核心专利上, 尽快发展出足够的覆盖性, 提升与国外核心专利拥有者的谈判能力, 应对外国跨国企业的咄咄攻势, 在世界市场上赢得主动。积极促进我国技术标准联盟成员企业通过统一营销策略甚至是发展战略, 积极吸引具有市场相当规模、具有重要品牌的协作伙伴, 积累大规模“安装基础”, 推进我国自主技术标准在国内得到充分使用, 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产业地位和国际地位, 影响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

3.积极鼓励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

鼓励企业参与跨国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创造条件, 冲破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垄断局面, 把我国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 学习和借鉴国外大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管理和全球范围内推广的经验, 选取一些具备实力的高技术项目, 由我国主导制定技术标准。

4.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共享联盟核心能力

在产业联盟中, 要解决联盟的人、财、物问题, 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联盟CEO 的问题,他必须是独立的, 并且能熟练地从原来企业的管理角色中转变过来,并且要着手组建一支有开拓精神的、团结的、能力结构合理

的经理队伍和技术研究队伍。值得注意的是, 联盟必须相对独立于各联盟方, 联盟中的成员, 从CEO 到经理、研究人员、普通员工, 从他们进入联盟起,就是独立于各联盟方的, 也就是说, 联盟要有其自己的一套运行、考核、激励、协调等机制, 避免因受原企业的控制而出现出工不出勤等现象, 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5.优化法制环境, 帮助企业改善条件, 实现联盟技术扩散

进一步完善国内有关产业联盟的法律,协调产业联盟各方的关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各方的行为,创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联盟运行的法制环境。同时各地区还应尽可能地提高技术水平, 促进联盟技术扩散的效果, 要从强大的技术基础, 大量的人力资本, 较高的努力程度, 有效的组织能力, 强大的信息技术系统和灵活的学习倾向等6个方面入手, 帮助企业改善条件, 优化环境, 创造吸收的能力, 实现联盟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最大化。

产业联盟的关键

目前构建联盟要走出一个误区,其目的应从分担风险、降低成本逐步转向提升创新力。产业联盟无疑是企业分担技术创新风险、降低研发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若仅从这一角度考虑联盟,合作结束后各方自身的创新能力可能仍未提高。应通过构建产业联盟,使企业间的资源进行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进而提高合作方的创新力。尤其是在目前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趋势呈现为产业的全球布局和产业集群现象日益显著,单个企业的单一产品及业务应用等很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要创新就必须打造产业链。 然而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快速形成新型产业链,产业链联盟则可以通过合作较快地促进产业链的演进与形成,通过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式联盟,实现由小范围联盟向网络化的产业链联盟转变。以TD-SCDMA 为例,在标准提出之后,其商业化过程面临产业链的协调发展问题,要求整个系统同步推进,芯片、系统设备、终端、应用、测试设备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会阻碍商业化步伐。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企业组建了TD-SCDMA 产业联盟,有力地促进了TD-SCDMA 创新的商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产业联盟的战略目标也应由区域化转向全球化。这里所指的全球化不仅意味着把区域性的技术合作推向全球性的技术联盟,而且意味着使合作后的产品由仅满足区域内消费者的需求,转向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即把市场推向全球化。从长远观点看,只有与区域外具有较强互补性或较强实力的企业进行联合,才可以争取同质产品在时间上的优势,从而进一步占据全球消费市场。

以全球电信业发展中最为成功的 GSM技术标准化联盟为例,其技术标准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一联盟的竞争优势。与GSM 相比,当时更具技术竞争优势的CDMA 因为开放度低,最终在市场拓展方面处于落后。通过战略联盟内部的技术共享、技术标准的较高开放度及技术创新激励政策,GSM 技术标准化联盟很好地解决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这一对矛盾,在国际竞争中成功地获得了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优势,在世界移动通信市场占居主导地位。

政府鼓励政策和产业联盟联系十分紧密,尤其追赶型国家政府更需要重视产业联盟。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在韩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初期,韩国的信息和通信部不顾国内部分电信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反对,把CD -MA 作为韩国的移动通信标准,并主持建立了由三星、LG 及政府研究机构等组成的CDMA 技术发展战略联盟,进而使韩国由电信技术落后国家迅速成为移动通信技术领先者。这为我们信息通信业今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更对政府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当前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与企业联合发展的重要组织方式,产业联盟借助企业的联合能在某一领域形成较大的合力和影响力,不但能为成员企业带来新的客户、市场和信息,也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产业联盟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充分发展,并将继续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力。

产业联盟的理论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协调生产的主要资源配臵方式。在企业内部,生产依靠行政管理来协调。在企业外部,市场价格调节生产,生产的协调通过市场交易完成。实践中,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企业间组织,产业联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而不是通过企业或市场来解决问题呢?一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产业联盟形成的原因。

外部性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的组织。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产业共性问题,产业联盟是外部性内部化的一种方式。在单个企业看来,产业共性问题是外部问题。随着企业对产业共性问题的重视,企业自觉建立产业联盟,产业共性问题就成为产业联盟的内部问题。当前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的结合。外部性问题是政府政策的重要目标,政府通过制定支持产业联盟的政策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常常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产业联盟是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组织,政府通过支持产业联盟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往往比直接干预生产活动更加有效。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联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节省成本。科斯(Ronald.H.Coase)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臵方式,两种方式的运行都是有成本的,市场方式需要支付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方式需要支付企业组织费用。合理的企业边界处于“边际组织费用=边际交易费用”的均衡点。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主要由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经常性三个因素形成。产业联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资源配臵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可以节省企业组织费用。例如,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交易中专用性资产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专业化分工可以避免公司内部投资带来的组织费用过大问题。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企业本质上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两个重要特性,因而企业拥有稀有、独特、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这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当企业遇到行业共性问题时,单个企业往往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足够资源,包括:技术、市场、资本、知识产权、品牌、公共关系等等。产业联盟是企业共同投入资源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有效工具。

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企业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达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产业联盟可以帮助联盟内企业共同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如联盟成员通过联合采购、联合销售、联合开发或者共同投资基础设备等达到规模经济。产业联盟形成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还具有一些特殊优势:企业可以集中在核心业务

上,可以避免规模扩张带来的大企业病,可以保持多方面的灵活性等。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共同学习的平台。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企业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谋求竞争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国之内的企业在外部压力下开始寻求合作以提高竞争力。企业参加产业联盟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学

习,包括联盟企业间的互相学习和联盟企业共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全球产业联盟兴起的原因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全球产业联盟呈快速发展趋势。产业联盟快速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是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两大引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表现出如下趋势特点:

市场层面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出现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本地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即本地市场上本土企业要和全球跨国公司直接竞争。二是企业市场的全球化,即原来只在本土市场生存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经营,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业层面的变化趋势。区域产业集群现象日益突出,推动了产业的全球分工布局;产业链越来越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内部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特点,创新的投入大、风险高;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即产业间出现技术共享、业务交叉、产品融合的趋势;技术标准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大。

企业层面的变化趋势。企业为应对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战略上越来越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在业务上不断重组以提高公司的效率;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使得企业日益依赖整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企业在战略上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外部化特征。

科技创新层面的变化趋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研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相互之间的转换周期越来越短,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日益重要;发达国家推动建立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乃至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

(二) 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即单个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的发展环境。产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共性技术的研发。全球化促使企业和政府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市场开放前,国内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竞争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后,国内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重复投入可能降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促使各国开始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一些国家将共性技术研发作为产业政策(技术政策) 的重要内容。另外,技术进步的加快也促使企业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以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技术标准的制定。根据国际化标准(ISO)的定义,技术标准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者进入市场的要求。”技术标准本身是公共产品,但是部分技术标准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包含了大量知识产权,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武器。技术标准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其形成过程中需要经过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协商(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1991年联合发布的第二号指南(ISO/IEC Guide 2 1991)之《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及其定义》:“标准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实现最佳的经济性,并适当考虑产品的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活动所制定并实施标准的过程”。

产业链配套。产业链配套指产业内企业通过产品上下游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技术越来越深,技术投资越来越大,单个企业没有力量完成整个产业链投资。产业链配套是发展中国家产业追赶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因为发达国家已经主导了产业链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创新产品必须与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竞争,产品链相关企业投资的信心常常不足。

中小企业的市场门槛。中小企业的市场门槛指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企业是否达到必要的经济规模以完成规模采购或实现规模经济的生产或服务,企业是否具有必要的市场能力等等。本地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压缩了本地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境外市场的潜力也为本土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应对挑战和

机遇的关键是中小企业是否能跨越起码的市场门槛。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社会规则。产业发展的社会规则指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社会规则,包括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等。这些社会规则阻碍或促进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如一国只有制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才会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环境保护产业才能够发展起来。

产业共性问题对产业联盟产生了客观需求。由于单个企业缺乏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积极性或能力,产业共性问题只能由政府出面解决,或者由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来解决。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相结合是重要发展趋势,即政府通过支持产业联盟的发展来促进产业创新。产业联盟是市场导向的组织,其效率比政府直接干预要高。

(三) 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产业联盟的兴起

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政府对产业联盟产生了新的认识: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弱化了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担忧。由于全球产业竞争的加剧,政府开始重新认定市场垄断中“相关市场”的范围,市场范围的扩大促使政府放松了对合作创新的垄断管制,产业联盟的发展限制条件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使政府更加关注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从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重视支持产业联盟,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特别是产业创新中的共性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存在严格的反垄断法律体系,对产业联盟存在很大的限制作用。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认识到企业合作创新对提高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借鉴日本合作研发的经验。美国于1984年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法》(NCRA),允许企业进行竞争前技术的合作研发。1993年又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和生产法案》(NCRPA),实际是对前面法律进行修正并将范围扩展到生产领域。美国于2004年又增补了《标准开发组织促进法》(SDOAA),放松了对技术标准制定组织的反托拉斯限制。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部分研发合作产业联盟进行了大力支持。如美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SEMATECH)给予了大量资助,并将该合作模式作为政府资助合作研发的模板。

当前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现状

上传时间:2007-10-19

上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联盟发展迅猛,各种产业联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中华大地。纵观近年来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状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发展迅猛

有关调查(钟书华,2000)显示,在我国企业技术联盟中,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占了63.4%,尤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最多。

2005年5月10日,在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指导下,由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 )发起的中国Linux 产业战略联盟在京正式成立。首批加入联盟的企业包括中科红旗、中标软件、新华科技、共创开源、拓林思、冲浪平台等Linux 操作系统发行商以及方正、同方、神州龙芯、天融信、用友、金山、神州数码、东方通、武汉华工达梦、南昌先锋、全国政协机关等共计60余家企业或单位,涵盖了从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信息安全、应用软件提供商、用户、培训机构和媒体等产业链上的各重要环节的企业。中国Linux 产业战略联盟成立目的,一方面是联合包括操作系统厂商、应用软件提供商、硬件设备提供商在内的各方,来推动Linux 在中国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团结和协调各方力量,推动Linux 参考平台的发展,建立完整的Linux 产业链。联盟的成立将为Linux 产业的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沟通和合作的广阔平台,从而推动核心领域的技术攻关,促进Linux 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加速产业发展模式的升级;联盟的成立可以让各界更多了解中国Linux 产业,可以增进Linux 产业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Linux 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中来。

2005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RFID 产业联盟(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射频识别与电子标签应用分会)——是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指导和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的组织下,由实华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及300家中外IT 企业联合发起成立的民间社团组织。目标是推动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并消除RFID 应用的三重主要障碍:成本障碍,标准障碍,技术障碍,进而提升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争取在市场

规模、技术水平、成本结构上赶超欧美、日韩等国家,塑造最具有发言权及影响力的,代表中国RFID 行业的组织。与此同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产业联盟也在加速发展。

高新技术联盟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高新区涌现出大量产业联盟。以中关村为例,近年来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原始创新的技术标准成立技术—产业联盟,已经成为中关村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

2002年10月,TD-SCDMA 产业联盟——由大唐电信、联想、普天、华为等八家单位发起成立,目前成员已发展到26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推进TD-SCDMA 的产业化进程,早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厂家供货环境,并把企业平稳顺利地领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

2002年10月,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联盟——由航天长峰、时代集团等十多家中关村医疗器械企业组成,目的是采取代理销售或捆绑销售等手段促进企业产品销量。

2002年12月,龙芯产业联盟——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大厂商及科研机构发起成立,旨在推进龙芯技术的产业化。

2003年6月,闪联工作组——由联想集团、TCL 集团、海信集团、长城集团、康佳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成立,目前已有23家成员单位,核心目标是制定出IGRS (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标准协议。 2003年7月,中关村手机产业联盟——由联想移动携同手机技术平台研发商、PDA 芯片、模块设计等产业链环节的16家手机技术研发企业组成,旨在逐步形成中国手机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从而加强北京地区手机厂商的竞争力。

2003年8月,新材料产业联盟——由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并成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4年8月,SCDMA 产业联盟——由信威通信、大唐科技等11家单位发起成立,旨在推进SCDMA 技术的产业化。

2004年9月,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由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推进清新空气产业技术应用和发展、增强全民对室内空气健康的意识。

2005年2月,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由天地互连、清华比威、网通、长城战略咨询等11家企业发起成立,目的是推进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市场先机。

2005年3月,中关村IT 服务业联盟——包括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等二十一家知名的IT 企业,是中国第一个把IT 服务业推向产业化的“服务航母”。

2005年4月,长风软件联盟——包括平台软件厂商、应用集成商以及第三方机构共20多家单位,旨在携国产软件企业打开以政府采购为首要目标的市场。

2005年5月,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包括中关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腾讯等70多家企业,目的是推动以科技和文化结合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在中关村地发展,打造创意产业基地。

由上面时间表可见,自2002年底中关村首个产业联盟——TD-SCDMA 产业联盟成立以来3年多的时间,中关村已经涌现出十多家产业联盟,分布在新材料、IT 、环保等多个产业领域。这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联盟的迅猛发展。

二、行业分布逐渐多元化

在高新技术产业联盟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也纷纷成立产业联盟。例如:2005年11月成立的“天竹”纤维产业联盟就属于传统的纺织行业。其宗旨是联盟企业共同开发、经营“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以达到联盟企业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发展及相关产业的繁荣。联盟的目标是以联盟企业为核心,联合国内相关产业及科研院所共同开发“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达到共同推动整体市场不断增大,有效扩大联盟成员在产业链上不同层次的市场份额、行业用户的有效规模化应用以及保持产品的高附加值,延长其生命周期,做大、做强、做优“天竹”纤维产业。

再如2006年4月在宁波成立的中国家居产业联盟,它是一个包括家居产业生产商、采购商、各大行业协会、广大媒体和知名中介机构在内的联盟组织。该联盟的成立对实现资源、资本、资讯的共享,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它将为中国家居产业的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成为中国家居产业服务机构的代表,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居产业链,进而有力地促进中国家居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产业联盟已涉及通信、电子材料、生物技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食品制造等多个行业,并且在不断地扩展。行业分布多元化将成为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跨国联盟逐步增多

目前我国不少产业联盟已经开始放眼世界,积极与外国企业开展合作,成立跨国产业联盟,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配臵和战略规划。

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产业技术发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了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当今世界知名企业, 无不推崇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产业联盟”)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竞争手段,称之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我国的企业通过参与和创建各类产业联盟,充分融入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围绕企业的需求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标准联盟、产业链联盟、市场联盟、研发合作联盟和中小企业联盟等。但由于运作时间短,缺少经验,大部分产业联盟层次不高,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以生产联盟和营销联盟为主,并且很多联盟通过行政的力量建立,整体效率不高,因而成员企业分享的利益也有限,使得联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产业联盟发展现状

我国产业联盟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最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联盟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1998年,中国企业联合会数字电视产业联盟成立,2002年成立的TD-SCDMA 产业联盟等,此外,在高新技术产业联盟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也纷纷成立产业联盟,如:2005年11月成立的“天竹”纤维产业联盟就属于传统的纺织行业,其宗旨是联盟企业共同开发、经营“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2006年4月在宁波成立的中国家居产业联盟,它是一个包括家居产业生产商、采购商、各大行业协会、广大媒体和知名中介机构在内的联盟组织,目的是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 其占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的比例分别为60%和40%左右, 提供约75%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通过中小企业联盟的模式来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拓展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1.技术标准产业联盟

技术标准联盟的目标是制定产业技术标准,通过制定竞争性技术标

准,有利于新技术应用,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2003年6月,国内电子信息龙头企业联想、TCL 、海信、康佳、长城、长虹、创维等领导成立了闪联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制定了闪联技术标准,并领导闪联技术标准的发展升级。

2.产业链产业联盟

创新产品的产业链往往难以依靠市场机制快速形成,它的市场竞争力依赖于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产业链联盟通过企业间合作促进创新产品上下游的配套,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我国企业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TD-SCDMA 之后,2002年10月,由大唐电信、联想、普天、华为等八家单位发起成立TD-SCDMA 产业联盟,有力促进了TD-SCDMA 创新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目的是使整个系统,诸如芯片、系统设备、终端、应用、测试设备等同步推进。

3.研发合作产业联盟

竞争的全球化要求企业不断缩短技术研发的周期,通过产品先发获得市场先机,研发联盟的目标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集中产业力量加快成员企业进入市场的速度。2003年7月,由联想移动携同手机技术平台研发商、PDA 芯片、模块设计等产业链环节的16家手机技术研发企业组成中关村手机产业联盟,旨在逐步形成中国手机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从而加强北京地区手机厂商的竞争力。

4.市场合作产业联盟

市场合作联盟的目标是共同开发市场,通过联合开拓创新产品的用户市场、联合采购降低产品成本、共用基础设施降低创新成本和通过网络互联实现需求方规模经济。如2002年10月,由航天长峰、时代集团等多家中关村医疗器械企业成立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联盟,目的是采取代理销售或捆绑销售等手段促进企业产品销量。2005年3月,包括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等21家知名IT 企业成立了中关村IT 服务业联盟,是中国第一个把IT 服务业推向产业化的“服务航母”。

5.中小企业产业联盟

中小企业联盟通过“动态联盟”的运作模式聚集社会各种资源,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前提,通过分享合作者的资源, 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 快速响

应市场, 分散风险, 提升企业创造力和竞争力,完成超过其本身能力范围的工作,对中小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3年11月由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建筑材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9家拥有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实力的单位,在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联盟通过技术整合、优势互补,完成污泥无害化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适于中国特点的以城市污泥处理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应用、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二、产业联盟发展的问题

我国产业联盟的合作层次普遍较低,除了少数几个产业联盟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以外,大部分产业联盟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以生产联盟和营销联盟为主,并且很多联盟通过行政力量建立,整体效率不高,因而成员企业分享的利益也有限。此外,由于产业联盟起步较晚,又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造成我国联盟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使得联盟无法持续发展下去。

1.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技术标准

由于运作时间短,缺少经验,因此目前除了TD-SCDMA 、AVS 等少数几个产业技术联盟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以外,许多产业联盟还停留在共同开发市场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研发合作。另外,我国不少企业虽然对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视,但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产权明晰度不够, 创新效率较低

产业联盟不是通过法律程序注册的经济实体, 不具有法人资格, 它有别于实体研究机构, 原有《公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在许多方面可能无法解决非实体组织产生的一些问题。由于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比较复杂, 产权的模糊性大, 极易产生纠纷, 使得创业创新的效率低下。

3.内部联系松散,合作管理水平低

大多数产业联盟的内部联系过于松散,联盟内部的信息、知识资源缺

乏整合,协同效应远未发挥。最突出的表现是产学研之间缺乏协调,合作效果不明显,产业联盟的发展需要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通力合作,但是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校企双方价值取向不一致等问题,双方未能找到很好的结合点,这直接影响了合作的效果。此外,产业联盟合作的管理水平低,在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中,我国企业也往往缺乏“战略学习”的意识。

4.忽视无形资产的利益分配

在产业联盟运营过程中, 除了联盟的利润可以分配之外, 无形资产也是重要的利益分配来源。可供分配的无形资产是指技术创新联盟在原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全新创造的无形资产, 如专利权、技术诀窍、商誉等。联盟利益分配机制一般都不会着重考虑无形资产的量化分配,因而应及时地予以调整。联盟利益分配机制只有综合考虑了产业联盟各成员在创造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做的贡献, 合理地确定各成员的分配数额, 才能确保联盟的持续发展。

5.跨国联盟数量少、效益低

国内现有产业联盟更多地停留在如何通过竞争,保护与发展民族工业上,这与当今国际通行的企业战略联盟理念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且跨国联盟总量仍然较少,而且合作层次较低。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的战略联盟基本上是被动参与,即使是研发工作,也主要是针对我国市场的产品研发,而较高层次的战略联盟如企业技术联盟、虚拟企业联盟等形式则比较少见,因而无法参与标准的制订和技术的研发,因此通过联盟分享的利益有限。国外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以利润最大化和占领中国市场为战略目标,因此有意地控制了关键技术的扩散和转移,限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学习。

三、产业联盟发展对策建议

推动我国产业联盟发展对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通过组建各种适合各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联盟,集成产学研各方优势,并支持企业参与和成立跨国的产业技术联盟、与国外企业建立“动态联盟”等方式开展国际技术创新合作,针对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技术瓶颈,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

化运用。另外,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联盟的支持,学习借鉴欧美的成功经验,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各地区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发展目标, 制定企业联盟的有效范围, 主动促进和组建产业联盟的发展,使不同产业、不同项目的企业联盟享有不同的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协调能力强和主要行业已形成了配合紧密的企业群体优势, 对地方现有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重组和实施战略联盟起到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 按照战略联盟的思想, 以合适的联盟方式优化组合成大集团, 这样既可增强企业的活力, 又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提高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

2.组建国内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

鉴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专利的现状, 应鼓励组建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使标准成员之间应该在技术上互相鼓励, 在次核心专利上, 尽快发展出足够的覆盖性, 提升与国外核心专利拥有者的谈判能力, 应对外国跨国企业的咄咄攻势, 在世界市场上赢得主动。积极促进我国技术标准联盟成员企业通过统一营销策略甚至是发展战略, 积极吸引具有市场相当规模、具有重要品牌的协作伙伴, 积累大规模“安装基础”, 推进我国自主技术标准在国内得到充分使用, 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产业地位和国际地位, 影响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

3.积极鼓励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

鼓励企业参与跨国多企业协作式技术标准联盟,创造条件, 冲破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垄断局面, 把我国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 学习和借鉴国外大企业在技术标准制定、管理和全球范围内推广的经验, 选取一些具备实力的高技术项目, 由我国主导制定技术标准。

4.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共享联盟核心能力

在产业联盟中, 要解决联盟的人、财、物问题, 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联盟CEO 的问题,他必须是独立的, 并且能熟练地从原来企业的管理角色中转变过来,并且要着手组建一支有开拓精神的、团结的、能力结构合理

的经理队伍和技术研究队伍。值得注意的是, 联盟必须相对独立于各联盟方, 联盟中的成员, 从CEO 到经理、研究人员、普通员工, 从他们进入联盟起,就是独立于各联盟方的, 也就是说, 联盟要有其自己的一套运行、考核、激励、协调等机制, 避免因受原企业的控制而出现出工不出勤等现象, 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5.优化法制环境, 帮助企业改善条件, 实现联盟技术扩散

进一步完善国内有关产业联盟的法律,协调产业联盟各方的关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规范各方的行为,创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联盟运行的法制环境。同时各地区还应尽可能地提高技术水平, 促进联盟技术扩散的效果, 要从强大的技术基础, 大量的人力资本, 较高的努力程度, 有效的组织能力, 强大的信息技术系统和灵活的学习倾向等6个方面入手, 帮助企业改善条件, 优化环境, 创造吸收的能力, 实现联盟技术扩散溢出效应的最大化。

产业联盟的关键

目前构建联盟要走出一个误区,其目的应从分担风险、降低成本逐步转向提升创新力。产业联盟无疑是企业分担技术创新风险、降低研发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若仅从这一角度考虑联盟,合作结束后各方自身的创新能力可能仍未提高。应通过构建产业联盟,使企业间的资源进行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进而提高合作方的创新力。尤其是在目前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趋势呈现为产业的全球布局和产业集群现象日益显著,单个企业的单一产品及业务应用等很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要创新就必须打造产业链。 然而仅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快速形成新型产业链,产业链联盟则可以通过合作较快地促进产业链的演进与形成,通过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式联盟,实现由小范围联盟向网络化的产业链联盟转变。以TD-SCDMA 为例,在标准提出之后,其商业化过程面临产业链的协调发展问题,要求整个系统同步推进,芯片、系统设备、终端、应用、测试设备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会阻碍商业化步伐。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企业组建了TD-SCDMA 产业联盟,有力地促进了TD-SCDMA 创新的商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产业联盟的战略目标也应由区域化转向全球化。这里所指的全球化不仅意味着把区域性的技术合作推向全球性的技术联盟,而且意味着使合作后的产品由仅满足区域内消费者的需求,转向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即把市场推向全球化。从长远观点看,只有与区域外具有较强互补性或较强实力的企业进行联合,才可以争取同质产品在时间上的优势,从而进一步占据全球消费市场。

以全球电信业发展中最为成功的 GSM技术标准化联盟为例,其技术标准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这一联盟的竞争优势。与GSM 相比,当时更具技术竞争优势的CDMA 因为开放度低,最终在市场拓展方面处于落后。通过战略联盟内部的技术共享、技术标准的较高开放度及技术创新激励政策,GSM 技术标准化联盟很好地解决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这一对矛盾,在国际竞争中成功地获得了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优势,在世界移动通信市场占居主导地位。

政府鼓励政策和产业联盟联系十分紧密,尤其追赶型国家政府更需要重视产业联盟。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在韩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初期,韩国的信息和通信部不顾国内部分电信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反对,把CD -MA 作为韩国的移动通信标准,并主持建立了由三星、LG 及政府研究机构等组成的CDMA 技术发展战略联盟,进而使韩国由电信技术落后国家迅速成为移动通信技术领先者。这为我们信息通信业今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更对政府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当前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与企业联合发展的重要组织方式,产业联盟借助企业的联合能在某一领域形成较大的合力和影响力,不但能为成员企业带来新的客户、市场和信息,也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产业联盟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充分发展,并将继续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力。

产业联盟的理论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协调生产的主要资源配臵方式。在企业内部,生产依靠行政管理来协调。在企业外部,市场价格调节生产,生产的协调通过市场交易完成。实践中,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企业间组织,产业联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产业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而不是通过企业或市场来解决问题呢?一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产业联盟形成的原因。

外部性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的组织。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产业共性问题,产业联盟是外部性内部化的一种方式。在单个企业看来,产业共性问题是外部问题。随着企业对产业共性问题的重视,企业自觉建立产业联盟,产业共性问题就成为产业联盟的内部问题。当前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的结合。外部性问题是政府政策的重要目标,政府通过制定支持产业联盟的政策解决产业共性问题常常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产业联盟是企业主导、市场导向组织,政府通过支持产业联盟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往往比直接干预生产活动更加有效。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产业联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节省成本。科斯(Ronald.H.Coase)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臵方式,两种方式的运行都是有成本的,市场方式需要支付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方式需要支付企业组织费用。合理的企业边界处于“边际组织费用=边际交易费用”的均衡点。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主要由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经常性三个因素形成。产业联盟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资源配臵手段。在某些情况下,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可以节省企业组织费用。例如,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可以减少市场交易中专用性资产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专业化分工可以避免公司内部投资带来的组织费用过大问题。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企业本质上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两个重要特性,因而企业拥有稀有、独特、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这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当企业遇到行业共性问题时,单个企业往往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足够资源,包括:技术、市场、资本、知识产权、品牌、公共关系等等。产业联盟是企业共同投入资源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有效工具。

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企业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达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产业联盟可以帮助联盟内企业共同实现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如联盟成员通过联合采购、联合销售、联合开发或者共同投资基础设备等达到规模经济。产业联盟形成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还具有一些特殊优势:企业可以集中在核心业务

上,可以避免规模扩张带来的大企业病,可以保持多方面的灵活性等。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企业共同学习的平台。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企业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谋求竞争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国之内的企业在外部压力下开始寻求合作以提高竞争力。企业参加产业联盟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学

习,包括联盟企业间的互相学习和联盟企业共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全球产业联盟兴起的原因

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全球产业联盟呈快速发展趋势。产业联盟快速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是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变化的两大引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表现出如下趋势特点:

市场层面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出现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本地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即本地市场上本土企业要和全球跨国公司直接竞争。二是企业市场的全球化,即原来只在本土市场生存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经营,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

产业层面的变化趋势。区域产业集群现象日益突出,推动了产业的全球分工布局;产业链越来越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内部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出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特点,创新的投入大、风险高;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即产业间出现技术共享、业务交叉、产品融合的趋势;技术标准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大。

企业层面的变化趋势。企业为应对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战略上越来越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在业务上不断重组以提高公司的效率;企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使得企业日益依赖整个产业的发展环境,企业在战略上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外部化特征。

科技创新层面的变化趋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研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相互之间的转换周期越来越短,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日益重要;发达国家推动建立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乃至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

(二) 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

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即单个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的发展环境。产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共性技术的研发。全球化促使企业和政府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市场开放前,国内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竞争有利于产业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后,国内企业在共性技术上的重复投入可能降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促使各国开始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一些国家将共性技术研发作为产业政策(技术政策) 的重要内容。另外,技术进步的加快也促使企业重视联合研发共性技术以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技术标准的制定。根据国际化标准(ISO)的定义,技术标准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者进入市场的要求。”技术标准本身是公共产品,但是部分技术标准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包含了大量知识产权,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武器。技术标准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其形成过程中需要经过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协商(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1991年联合发布的第二号指南(ISO/IEC Guide 2 1991)之《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及其定义》:“标准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实现最佳的经济性,并适当考虑产品的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活动所制定并实施标准的过程”。

产业链配套。产业链配套指产业内企业通过产品上下游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技术越来越深,技术投资越来越大,单个企业没有力量完成整个产业链投资。产业链配套是发展中国家产业追赶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因为发达国家已经主导了产业链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创新产品必须与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竞争,产品链相关企业投资的信心常常不足。

中小企业的市场门槛。中小企业的市场门槛指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企业是否达到必要的经济规模以完成规模采购或实现规模经济的生产或服务,企业是否具有必要的市场能力等等。本地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压缩了本地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境外市场的潜力也为本土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应对挑战和

机遇的关键是中小企业是否能跨越起码的市场门槛。新技术产业相关的社会规则。产业发展的社会规则指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社会规则,包括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等。这些社会规则阻碍或促进产品的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如一国只有制定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政策,社会组织和个人才会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环境保护产业才能够发展起来。

产业共性问题对产业联盟产生了客观需求。由于单个企业缺乏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积极性或能力,产业共性问题只能由政府出面解决,或者由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来解决。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相结合是重要发展趋势,即政府通过支持产业联盟的发展来促进产业创新。产业联盟是市场导向的组织,其效率比政府直接干预要高。

(三) 政府政策的调整促进了产业联盟的兴起

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政府对产业联盟产生了新的认识: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弱化了政府对市场垄断的担忧。由于全球产业竞争的加剧,政府开始重新认定市场垄断中“相关市场”的范围,市场范围的扩大促使政府放松了对合作创新的垄断管制,产业联盟的发展限制条件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使政府更加关注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从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重视支持产业联盟,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特别是产业创新中的共性问题。 以美国为例。美国存在严格的反垄断法律体系,对产业联盟存在很大的限制作用。由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美国认识到企业合作创新对提高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借鉴日本合作研发的经验。美国于1984年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法》(NCRA),允许企业进行竞争前技术的合作研发。1993年又通过了《国家合作研究和生产法案》(NCRPA),实际是对前面法律进行修正并将范围扩展到生产领域。美国于2004年又增补了《标准开发组织促进法》(SDOAA),放松了对技术标准制定组织的反托拉斯限制。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部分研发合作产业联盟进行了大力支持。如美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SEMATECH)给予了大量资助,并将该合作模式作为政府资助合作研发的模板。

当前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现状

上传时间:2007-10-19

上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联盟发展迅猛,各种产业联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中华大地。纵观近年来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状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联盟发展迅猛

有关调查(钟书华,2000)显示,在我国企业技术联盟中,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占了63.4%,尤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最多。

2005年5月10日,在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指导下,由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 )发起的中国Linux 产业战略联盟在京正式成立。首批加入联盟的企业包括中科红旗、中标软件、新华科技、共创开源、拓林思、冲浪平台等Linux 操作系统发行商以及方正、同方、神州龙芯、天融信、用友、金山、神州数码、东方通、武汉华工达梦、南昌先锋、全国政协机关等共计60余家企业或单位,涵盖了从硬件、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信息安全、应用软件提供商、用户、培训机构和媒体等产业链上的各重要环节的企业。中国Linux 产业战略联盟成立目的,一方面是联合包括操作系统厂商、应用软件提供商、硬件设备提供商在内的各方,来推动Linux 在中国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团结和协调各方力量,推动Linux 参考平台的发展,建立完整的Linux 产业链。联盟的成立将为Linux 产业的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沟通和合作的广阔平台,从而推动核心领域的技术攻关,促进Linux 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加速产业发展模式的升级;联盟的成立可以让各界更多了解中国Linux 产业,可以增进Linux 产业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Linux 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中来。

2005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RFID 产业联盟(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射频识别与电子标签应用分会)——是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的指导和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的组织下,由实华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及300家中外IT 企业联合发起成立的民间社团组织。目标是推动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并消除RFID 应用的三重主要障碍:成本障碍,标准障碍,技术障碍,进而提升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争取在市场

规模、技术水平、成本结构上赶超欧美、日韩等国家,塑造最具有发言权及影响力的,代表中国RFID 行业的组织。与此同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产业联盟也在加速发展。

高新技术联盟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高新区涌现出大量产业联盟。以中关村为例,近年来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原始创新的技术标准成立技术—产业联盟,已经成为中关村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

2002年10月,TD-SCDMA 产业联盟——由大唐电信、联想、普天、华为等八家单位发起成立,目前成员已发展到26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推进TD-SCDMA 的产业化进程,早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厂家供货环境,并把企业平稳顺利地领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

2002年10月,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联盟——由航天长峰、时代集团等十多家中关村医疗器械企业组成,目的是采取代理销售或捆绑销售等手段促进企业产品销量。

2002年12月,龙芯产业联盟——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大厂商及科研机构发起成立,旨在推进龙芯技术的产业化。

2003年6月,闪联工作组——由联想集团、TCL 集团、海信集团、长城集团、康佳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成立,目前已有23家成员单位,核心目标是制定出IGRS (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标准协议。 2003年7月,中关村手机产业联盟——由联想移动携同手机技术平台研发商、PDA 芯片、模块设计等产业链环节的16家手机技术研发企业组成,旨在逐步形成中国手机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从而加强北京地区手机厂商的竞争力。

2003年8月,新材料产业联盟——由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并成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4年8月,SCDMA 产业联盟——由信威通信、大唐科技等11家单位发起成立,旨在推进SCDMA 技术的产业化。

2004年9月,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由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推进清新空气产业技术应用和发展、增强全民对室内空气健康的意识。

2005年2月,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由天地互连、清华比威、网通、长城战略咨询等11家企业发起成立,目的是推进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市场先机。

2005年3月,中关村IT 服务业联盟——包括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等二十一家知名的IT 企业,是中国第一个把IT 服务业推向产业化的“服务航母”。

2005年4月,长风软件联盟——包括平台软件厂商、应用集成商以及第三方机构共20多家单位,旨在携国产软件企业打开以政府采购为首要目标的市场。

2005年5月,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包括中关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腾讯等70多家企业,目的是推动以科技和文化结合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在中关村地发展,打造创意产业基地。

由上面时间表可见,自2002年底中关村首个产业联盟——TD-SCDMA 产业联盟成立以来3年多的时间,中关村已经涌现出十多家产业联盟,分布在新材料、IT 、环保等多个产业领域。这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联盟的迅猛发展。

二、行业分布逐渐多元化

在高新技术产业联盟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也纷纷成立产业联盟。例如:2005年11月成立的“天竹”纤维产业联盟就属于传统的纺织行业。其宗旨是联盟企业共同开发、经营“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以达到联盟企业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发展及相关产业的繁荣。联盟的目标是以联盟企业为核心,联合国内相关产业及科研院所共同开发“天竹”纤维及其下游产品,达到共同推动整体市场不断增大,有效扩大联盟成员在产业链上不同层次的市场份额、行业用户的有效规模化应用以及保持产品的高附加值,延长其生命周期,做大、做强、做优“天竹”纤维产业。

再如2006年4月在宁波成立的中国家居产业联盟,它是一个包括家居产业生产商、采购商、各大行业协会、广大媒体和知名中介机构在内的联盟组织。该联盟的成立对实现资源、资本、资讯的共享,构建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它将为中国家居产业的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成为中国家居产业服务机构的代表,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居产业链,进而有力地促进中国家居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产业联盟已涉及通信、电子材料、生物技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食品制造等多个行业,并且在不断地扩展。行业分布多元化将成为我国产业联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跨国联盟逐步增多

目前我国不少产业联盟已经开始放眼世界,积极与外国企业开展合作,成立跨国产业联盟,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配臵和战略规划。


    相关文章

    9月9日剪报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本期目录 ..................................................... 2 国家药监局通知要求---开展终止妊娠药品监督检查 ................. 2 ...

    车联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录 1 引言 ............................................................................ 2 2 车联网的概念及原理 ..................... ...

    浅谈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 要]我国的银行业属于公司制企业,从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从商业银行的市场机制化入手.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21世纪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中国加入 ...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

    作者:姜跃春 国际问题研究 2005年02期 一.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几大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增强,以致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 ...

    战略管理前沿问题综述

    <经济师>2008年第2期 ●博士硕士论坛 摘 要:文章从战略和战略管理的概念谈起, 然后将东西方思想相结合的战略思想.以人为本的差异化管理.追求共赢的战略联盟概念及规避风险的战略风险管理思想进行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战略哲学 ...

    我国航运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航运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2.3万公里的内河航运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实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为我国航运事业的兴起与发 ...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及战略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及战略 摘 要 本文是在考虑国民经济和水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港口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做的探讨.当今世界经济技术贸易不断变化发展,港口的功能,作用与布局对一个沿海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沿海国家的港口是一个很大的区位优 ...

    LED灯的策划

    LED 灯策划方案 第一章 摘要:目录 第二章 项目介绍 一.宗旨(任务) [使用LED 照明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能源效益.] 用最环保.最节能.高效.安全的LED 灯来服务大众,打造明亮.新颖.炫彩.节能减碳的照明新时代. 二.公司简介 公 ...

    我国钢铁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我国钢铁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我国钢铁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钢铁生产与流通概况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流通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2008年,我国生产粗钢50048.8万吨,同比增长1.13%.2009年上半年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