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作者:简新华

2011年01期

  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和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有无正确科学理论指导是发展能否顺利、有效和持续的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讲,发展经济学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经济学,也称“贫困经济学”、“穷人经济学”;通俗地说,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什么是发展、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会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和阶段、依靠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经济学。因此,发展经济学是发展中国家最需要也是最有用的经济学。由于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关键时期,所以特别需要发展经济学的指导;又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特殊问题最多的国家,因此既需要一般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更需要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指导,而且中国发展的实践还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发展经济学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现有的发展经济学存在严重的不足,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缺陷

  中国改革开发以来引进的发展经济学主要是西方发展经济学。这种发展经济学虽然说明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特征(比如二元经济特征、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等),回答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比如资本形成问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利用国外资源的利弊问题、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等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问题等),揭示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比如工业化过程中先发展轻纺工业后发展重化工业的趋势、工业化不能忽视农业发展的规律、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趋势等),但是本身存在严重缺陷。

  1.理论基础上的缺陷

  西方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原理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形成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存在重大缺陷。首先,西方主流经济学没有揭示西方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必然趋势,也不能保证以其为指导的西方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2008年爆发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就是明证;而且,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原理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条件、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因此西方发展经济学并不能正确说明和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用西方发展经济学指导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很不理想,不少甚至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2.体系和内容上的缺陷

  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要么基本上没有明确的主线,要么实际上是以GDP的增长为主线,即使后来有学者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新发展经济学的科学体系。虽然可以说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为主线,但是太抽象,不明确具体,就像说经济学的主线是经济一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从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内容来看,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观不科学。西方发展经济学在发展观上虽然经历了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演进,由GDP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以前)向新发展观包括全面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70~90年代)的演进,但是始终没有形成和提出科学发展观。[1]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论不完整。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任务,理应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但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论不完整,没有回答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已经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落后国家是否还需要实现工业化,能否跨越工业化阶段通过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而直接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经济时代的问题;也没有说明有人提出的落后国家先要实现轻工业化、再实现重工业化、最后才能实现发达的工业化是已经过时的传统工业化理论,在服务化、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时代,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而直接进入后工业社会,不需要再像发达国家过去那样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去实现什么工业化的观点是否正确;城市化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特征的理论、城市化的必然性和作用的理论、城市化类型划分的理论、城市化合理健康的理论等也不系统、完善;更是缺乏工业化道路和城市化道路的理论,没有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3)发展要素理论不全面。西方发展经济学过多地研究的是资本、人力资源要素,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推动技术进步、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的研究不足,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制度改革、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对发展中国家又好又快的发展更为重要。

  (4)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研究不深入。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但是主要是从低成本采用先进技术的角度阐述后发优势,可是后发优势并不是只体现在技术引进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和优化、规模扩张、外资引进等方面也拥有后发优势。西方发展经济学还没有系统、深入研究和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这对全面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困难和任务、更好地推进发展不利。

  (5)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理论不成熟。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主张经济市场化,有的也赞同实行必要的国家干预,但是对什么样的经济运行机制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行什么样经济体制更好,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如何合理有效结合,并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科学理论。

  此外,对发展中国家新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的研究不够,发展阶段的理论不完善,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不健全等,也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不足。

  3.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在实践上的缺陷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大多数不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切感受,了解不全面、不深入,虽然通过前往发展中国家调查研究可以掌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但相当有限,很难形成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针对中国而言,我认为西方发展经济学最主要的不足在于,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不能很好说明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说清或正确回答本文下面将要论述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方式和经济发展前景,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西方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法悲观,普遍认为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很难成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很快,但20多年的实践证明他们的看法错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出现下滑势头,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采用通常的做法,一次又一次降低银行利息率,一共降了8次,再加上开征利息税,等于9次降息,结果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银行存款不仅不减少,反而大量增加。降息是美联储的前主席格林斯潘使用起来非常有效的手段,为什么在中国却不灵呢?仅用西方经济学现有理论难以完全解释这个现象,需要进一步分析中国的特殊情况。由于多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经过先实现非农化、后实现市民化的“两次转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独一无二的“民工潮”、“民工荒”等现象,仅靠西方发展经济学不仅不能说明这种情况,而且也无法解决相关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包括发展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经济学,不能够说明中国为什么是日子最好过、最早从危机的冲击中很快恢复过来的极少数国家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经说过,中国的经济情况非常复杂,谁要是把中国经济问题说清楚了,谁就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在迄今为止的几十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还没有一个是因为把中国经济问题说清楚了而获奖的。

  (二)中国现有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

  张培刚先生是中国最早研究发展经济学的专家。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主要是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且这种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自张培刚先生之后,中国基本上没有发展经济学,只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谭崇台先生才把西方发展经济学引进中国,并且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几乎所有的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发展经济学这门课程。虽然中国从西方发展经济学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仍然解决不了中国发展中面临的许多特殊问题。这种情况促使中国学者开始加强自主研究,提出了许多发展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大大充实了经济发展理论,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比较完整的科学的框架结构和理论体系,许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正确深刻的说明,也没有提出有效的对策,最突出的是“方式难转、结构难优、内需难扩”的问题。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优化,根本动因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合理、内需难以扩大,是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基本的深层次问题,也是成功迈向现代化必须有效解决的基本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是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调整经济结构是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根本之策。如果经济结构不优化,发展方式不根本转变,不以扩大内需为主,中国经济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不可能实现持续稳定高效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特别是2008年美国引起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进行了30年,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有20多年,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有10多年,①但是时至今日,发展方式(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过来,经济结构也没有优化,内需扩大依然困难。“方式难转、结构难优、内需难扩”原因何在?出路何在?还有待深入探讨。

  以上情况说明,西方发展经济学存在缺陷,缺乏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特殊问题的研究和理论;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也存在不足,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我们必须在已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教训,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的成果,进一步开展理论创新,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三)发展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西方发展经济学存在严重缺陷,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基本不成功,使发展经济学面临困境,中国已有的发展理论也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创新;而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潮流,国际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金融创新及其相伴随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的贸易环境,人类社会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些以往发展经济学缺乏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发展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困难,也使发展经济学面临挑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界出现了几种否定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即发展经济学缺乏科学体系,发展经济学已经陷入困境、失效、过时,有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足够,不需要发展经济学。在这些看法中,有的有一定道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确没有完整系统、内在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也没有正确说明和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许多经济发展问题;有的则不正确,仅有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远远不够,发展经济学并没有过时,只要还有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就有其存在的价值,问题只是现有的发展经济学必须创新、修改、充实、完善。

  二、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价值

  发展经济学必须研究发展中的问题,探寻发展的规律,提出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不仅有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普遍问题,而且还有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特殊问题。这后一方面的问题在中国显得特别突出,也特别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最多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这四大基本的国情特征决定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经济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中国都会遇到,并且还会碰到许多别的国家碰不到的特殊问题,中国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特殊问题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亿人,使得资源、环境、就业、供求、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甚至更为严重。“什么用13亿一除,都变得很小;什么用13亿一乘,都变得很大”;“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便宜”。这些流行的说法生动地凸显了中国的特殊性。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绝大多数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两大基本任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更困难。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世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许多资源还没有开发,环境也相当好,几乎没有什么污染;相反,发展中国家现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是自然资源相当缺乏、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的局面。在资源严重短缺、环境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还要不要搞工业化和城市化?如果要,怎样才能有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存在的问题,也是西方发展经济学没有研究和说明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却要正确回答和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中国,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更多,碰到的困难更大,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更艰巨。比如: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什么阶段,面临什么任务,应不应发展重化工业?中国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工业化,如何才能克服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制约?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什么特点和优越性,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城镇化是否滞后,为什么滞后,带来什么不利影响?中国需要实现的是什么样的城镇化,需不需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如何合理地推进城镇化?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具有什么特点和优越性,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怎样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怎样做到“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中国工业为什么和如何反哺农业?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和方式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有效转移?为什么要先非农化后城市化,要分两步转移?为什么会出现“农民工”、“民工潮”、“民工荒”,怎样才能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为什么要市民化,怎样才能市民化,如何解决市民化面临的制度障碍和成本问题?等等。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有效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应该是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回答的重要问题。当然,更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

  中国是经济转型国家,正在实行三大转变,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落后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现代化经济转变,由粗放增长、数量扩张、重速度、靠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增长、重质量、靠科技和管理、低消耗、高效益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实现这些转变,也面临许多特殊问题。比如:中国为什么要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有何利弊,怎样才能突破改革的难关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中国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不能转变成集约型增长方式,困难和原因何在,如何克服?在工业与城市和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与农村和中西部发展滞后,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情况下,怎样有效纠正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重东南沿海轻中西部的偏差,如何找到切实实现工农、城乡、地区协调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引进技术困难、自主创新不易、外贸依存度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贸易摩擦增多、内需不足、扩大困难、收入差距扩大、贫富高低悬殊、基尼系数超过西方国家、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西方国家还低、发展成果分享不均、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就业难、社会保障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三农”问题严重、“三无农民”出现、行政权力市场化、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矛盾显现的状况,怎么在经济增长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形成切实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有效机制,真正做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压力,如何合理有效地应对西方国家的各种压力?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以往都没有研究过的,怎样真正实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达繁荣?中国为什么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有制经济如何发展,国有企业怎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等等,这些同样是中国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的特殊问题。

  正是由于中国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最多的国家,而问题是科学发现、发明、创新的前提,所以中国是经济学最肥沃的土壤。科学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越多,越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越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在中国这块经济学最肥沃的土壤上,必将结出丰硕的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果实。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也是经济发展最快、最成功的国家,面临的发展的问题最多、困难最大,实践经验和可供研究的资料最丰富,是最需要发展经济学的地方,也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条件最好、最有利的地方。中国应该而且必将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必将由西方发达国家转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理论上已经产生了许多创新成果,创立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不需要从零开始,更不是自不量力、异想天开、空中楼阁。中国人现在对发展的研究处于最前沿,对发展的认识最全面、最深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最突出的证明。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者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科学地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上升为基本理论,形成科学的范式和逻辑体系,创建中国化的发展经济学即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这也是中国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不仅能够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国际意义,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

  三、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是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具有中国内容、特点、风格、气派。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还在创建过程之中,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完善。为了促进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建立,这里特提出我对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的设想,作为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我认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应该依次由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导论

  主要内容是回顾发展经济学简史特别是发展观的演进,说明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兴起(背景、原因、条件)、研究对象、任务、意义、特点、方法,分析一般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异同。

  2.什么是发展

  主要内容是论述什么是发展、发展什么,包括发展的内涵、外延、衡量方法、指标体系,发展的目标(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等)、任务(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服务化、富裕化、绿色化、社会公共品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说明增长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公正实现,分析“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3.为什么发展

  主要内容是论述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本质,说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分析发展中收入分配的变动情况、贫富差距的变动情况、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阐明兼顾公平与效率、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趋势。

  4.发展的要素和动力

  主要内容是论述发展的要素——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劳动力、管理、制度的内容、作用和相互关系,发展的动力——内需、外需、投资的内容、作用和相互关系,要素与动力的区别和联系。

  5.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主要内容是论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优势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有利条件和因素,包括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等;劣势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和条件,受到的制约,面临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就业困难的问题,农业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贫穷的“三农问题”,国家贫穷、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问题,以地区、城乡、工农等三大差别显著为特征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各种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受到西方国家压力的问题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和劣势实际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社会特征和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6.怎样发展(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是论述经济发展方式,包括:

  资本、人力资源、技术等基本要素的获得方式,即在国内外、工农业积累、贸易、掠夺、引进、研发等渠道和方法上的选择;

  资源配置方式,即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经济运行机制或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选择;

  经济增长方式,即在粗放型与集约型、外延型与内含型、内需推动型与外需拉动型、积累(投资)推动型与消费推动型、速度型与效益型上的选择;

  产业类型选择方式,即在一二三产业、农轻重、传统产业与高新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价值链的高中低端等中的选择;

  对外经济联系方式,即在封闭与开放、内向与外向、和平(共赢、双赢)与战争(掠夺、零和游戏、多输)方面的选择,应对全球化,处理外资、外债、外贸、外汇的问题的方法;

  发展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方法,即如何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合理实行五个统筹;

  发展的具体道路,主要是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城市化道路、技术创新道路、和平发展道路;

  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处理,即在浪费资源与节约资源、污染环境与保护环境、不可持续与可持续发展上的选择;

  金融发展,即在金融深化、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选择;

  发展的政治保证,即在专制与民主、集权与分权、独裁与共和、人治与法治等方面的选择,包括中国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性、优越性和问题。

  7.发展的过程

  主要内容是论述一般的发展过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发展历程,包括发展经过的阶段和依次顺序,主要是:

  生产方式演进过程,即依次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过程;

  社会经济结构演进过程,即依次由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服务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演进的过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包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依次经过初期、中期、后期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前期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哺育城市,后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趋向”过程,发展中国家先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主要通过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技术进步两阶段”过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先实现非农化、后实现市民化的“两次转移”过程;

  生活水平提高过程,即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依次由贫困型向温饱型、小康型、丰裕型发展的过程。

  8.发展的前景

  主要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国家发展前景的估计,包括悲观论、乐观论;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法,包括悲观论、乐观论、威胁论、机遇论、崩溃论、虚假论、持续论。

  四、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特点和理论创新

  (一)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或者说在研究对象、内容、领域、主线、重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与以往和现有发展经济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主要以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中国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总结和反映中国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中国发展的实践,同时提供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借鉴。

  (2)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经济增长、结构变化、经济发展的要素、途径、发展战略,而且还要全面研究发展什么、为谁发展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要重点探讨和论述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任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及其道路问题;不仅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而且结合研究社会发展;不仅要研究经济制度对发展的制约,而且要研究政治制度对发展的影响。

  (3)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不是以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新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新发展为理论基础,尽可能吸收其他现代经济学的精华,力求克服中外现有发展经济学的缺陷,弥补中外现有发展经济学的不足。

  (4)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反映当今时代的特点,重点研究和说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绿色化、低碳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条件、新问题,使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同时具有时代特色。

  (5)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在主要研究和说明中国发展的同时,适当研究和论述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利中国吸收借鉴,使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同时具有国际性。

  (6)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不是只有经济学家才能掌握的经济学,也不是仅提供给领导者、管理者的经济学,还应该是能让普通工人和农民也能够读得懂的经济学。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必须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主要讲清发展的道理,不要搞得玄而又玄、深奥难懂。“穷人的经济学”不能让穷人看不懂!看不懂也就不能指导实践,也就没有多大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方面的理论创新

  正是由于西方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现有发展经济学存在缺陷或不足,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足以有效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全面充实和发展了发展经济学。

  总的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使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更为完整、准确和深刻,无疑是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突出贡献。[2]具体来说,中国在经济发展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有创新,都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新主张。

  在什么是发展方面,提出发展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内涵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为什么发展或为谁发展方面,提出了发展成果共享论、先富后富论、共同富裕论、公平与效率兼顾并重论,指出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只是少数人享有,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要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又不等于同步富裕,不能搞平均主义,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也走向富裕;在收入分配中,既要适当扩大收入差距,又要避免形成贫富高低悬殊、两极分化,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二者都不可偏废。

  在发展的过程方面,形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两次转移理论,[3]认为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必然导致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大多数农民转到工业等非农产业就业、迁移到城市居住的过程,也就是农民非农化、市民化的过程,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的过程也基本上是同步的、一次完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分两步进行,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并且出现了“民工潮”、“民工荒”等特有的现象。提出了“两个趋向”理论,[4]即通过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发现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两阶段理论,[5]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后发国家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往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第二阶段是由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在发展的条件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后发优势、劣势和比较优势理论,[6][7][8][9]指出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在技术、资本、市场制度、管理、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但也拥有低成本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制度创新、结构变动、规模扩张、人力资源充足、外资引进等方面的优势,认为后发优势、劣势和比较优势会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中国家必须特别注意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在怎么发展方面,提出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及其包含的五条道路[10]即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和完善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和经济结构调整理论,[11]指出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创造条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外延型为主、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向集约型、内涵型为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使产业、城乡、地区等结构不断优化;提出了完整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合理实行“五个统筹”,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发展同对外开放的关系,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实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方式的理论;提出了三种城市化发展模式,[12]即“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指出“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是存在严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病态城市化”,只有“适度城市化”才是“健康城市化”,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应该是工业化与城市化适度同步发展的模式,为此还必须使“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协调;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中国必须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也不是要复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

  以上只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创新成果的简单说明,很不全面,也可能不十分准确。全面、系统、准确地总结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成果是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许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往往以官方的语言出现,很少冠名为某某学者的观点。这种情况可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些只是政治口号,不是理论创新。正如美国的库恩博士所说:“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思想通常以精练的口号形式表达出来,外国人通常难以接受,甚至有的中国学者也不接收,他们觉得这些口号只是空洞的辞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分析、领会这些中国领导人的口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它们体现了时代的话题与对待这些话题的基本态度。”“政治口号强调的是一个社会中那些问题最大、最敏感、最急需改变或改进的方面。”[13](P47)而且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指导方针。

  五、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和发展前景

  创立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虽然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了相当好的基础,但也不是容易之举。除了形成科学的框架结构和理论体系难度很大之外,还面临不少理论和实践的难题,特别是以下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共性问题和中国的特殊问题需要攻克:一是发展中国家怎样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实现有效的发展,在世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条件下,如何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二是在当前世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成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三是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既发挥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又有效地防范国内外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保障金融和经济安全?四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西方式民主是否必然有益或更有效?五是中国“方式难转、结构难优、内需难扩”的原因和对策。

  尽管创立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难度很大,但是如前所述,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研究最肥沃的土壤,复杂、艰巨、丰富的发展实践,包括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内的许多发展理论的创新,再加上庞大的经济学研究队伍,这些都为创立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随着中国发展实践的推进,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难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我相信,科学的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一定能够诞生。

  ①中国1978年就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调整“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服务业太少”的畸形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和轻纺工业,以后就没有停止过经济结构调整;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1995年明确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式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开始提出“扩大内需”的对策,2002年则进一步强调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

作者介绍:简新华,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作者:简新华

2011年01期

  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和第一要务,是硬道理。有无正确科学理论指导是发展能否顺利、有效和持续的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讲,发展经济学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经济学,也称“贫困经济学”、“穷人经济学”;通俗地说,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什么是发展、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会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和阶段、依靠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经济学。因此,发展经济学是发展中国家最需要也是最有用的经济学。由于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关键时期,所以特别需要发展经济学的指导;又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特殊问题最多的国家,因此既需要一般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更需要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指导,而且中国发展的实践还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发展经济学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现有的发展经济学存在严重的不足,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缺陷

  中国改革开发以来引进的发展经济学主要是西方发展经济学。这种发展经济学虽然说明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特征(比如二元经济特征、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等),回答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必须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比如资本形成问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利用国外资源的利弊问题、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等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问题等),揭示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比如工业化过程中先发展轻纺工业后发展重化工业的趋势、工业化不能忽视农业发展的规律、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趋势等),但是本身存在严重缺陷。

  1.理论基础上的缺陷

  西方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原理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形成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存在重大缺陷。首先,西方主流经济学没有揭示西方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必然趋势,也不能保证以其为指导的西方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2008年爆发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就是明证;而且,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原理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条件、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因此西方发展经济学并不能正确说明和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用西方发展经济学指导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很不理想,不少甚至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2.体系和内容上的缺陷

  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要么基本上没有明确的主线,要么实际上是以GDP的增长为主线,即使后来有学者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新发展经济学的科学体系。虽然可以说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为主线,但是太抽象,不明确具体,就像说经济学的主线是经济一样,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从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内容来看,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发展观不科学。西方发展经济学在发展观上虽然经历了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的演进,由GDP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以前)向新发展观包括全面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20世纪70~90年代)的演进,但是始终没有形成和提出科学发展观。[1]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理论不完整。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任务,理应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但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理论不完整,没有回答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已经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社会、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时候,落后国家是否还需要实现工业化,能否跨越工业化阶段通过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而直接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经济时代的问题;也没有说明有人提出的落后国家先要实现轻工业化、再实现重工业化、最后才能实现发达的工业化是已经过时的传统工业化理论,在服务化、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时代,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而直接进入后工业社会,不需要再像发达国家过去那样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去实现什么工业化的观点是否正确;城市化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特征的理论、城市化的必然性和作用的理论、城市化类型划分的理论、城市化合理健康的理论等也不系统、完善;更是缺乏工业化道路和城市化道路的理论,没有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3)发展要素理论不全面。西方发展经济学过多地研究的是资本、人力资源要素,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推动技术进步、进行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的研究不足,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制度改革、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对发展中国家又好又快的发展更为重要。

  (4)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研究不深入。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但是主要是从低成本采用先进技术的角度阐述后发优势,可是后发优势并不是只体现在技术引进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和优化、规模扩张、外资引进等方面也拥有后发优势。西方发展经济学还没有系统、深入研究和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这对全面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困难和任务、更好地推进发展不利。

  (5)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理论不成熟。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主张经济市场化,有的也赞同实行必要的国家干预,但是对什么样的经济运行机制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行什么样经济体制更好,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如何合理有效结合,并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科学理论。

  此外,对发展中国家新时代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的研究不够,发展阶段的理论不完善,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不健全等,也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不足。

  3.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在实践上的缺陷

  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大多数不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发展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切感受,了解不全面、不深入,虽然通过前往发展中国家调查研究可以掌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但相当有限,很难形成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针对中国而言,我认为西方发展经济学最主要的不足在于,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不能很好说明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说清或正确回答本文下面将要论述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方式和经济发展前景,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西方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法悲观,普遍认为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很难成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发展很快,但20多年的实践证明他们的看法错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出现下滑势头,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采用通常的做法,一次又一次降低银行利息率,一共降了8次,再加上开征利息税,等于9次降息,结果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银行存款不仅不减少,反而大量增加。降息是美联储的前主席格林斯潘使用起来非常有效的手段,为什么在中国却不灵呢?仅用西方经济学现有理论难以完全解释这个现象,需要进一步分析中国的特殊情况。由于多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经过先实现非农化、后实现市民化的“两次转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独一无二的“民工潮”、“民工荒”等现象,仅靠西方发展经济学不仅不能说明这种情况,而且也无法解决相关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包括发展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经济学,不能够说明中国为什么是日子最好过、最早从危机的冲击中很快恢复过来的极少数国家之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经说过,中国的经济情况非常复杂,谁要是把中国经济问题说清楚了,谁就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在迄今为止的几十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还没有一个是因为把中国经济问题说清楚了而获奖的。

  (二)中国现有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

  张培刚先生是中国最早研究发展经济学的专家。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主要是对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且这种研究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自张培刚先生之后,中国基本上没有发展经济学,只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谭崇台先生才把西方发展经济学引进中国,并且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几乎所有的经济类专业都开设了发展经济学这门课程。虽然中国从西方发展经济学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仍然解决不了中国发展中面临的许多特殊问题。这种情况促使中国学者开始加强自主研究,提出了许多发展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大大充实了经济发展理论,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比较完整的科学的框架结构和理论体系,许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正确深刻的说明,也没有提出有效的对策,最突出的是“方式难转、结构难优、内需难扩”的问题。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优化,根本动因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合理、内需难以扩大,是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基本的深层次问题,也是成功迈向现代化必须有效解决的基本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是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调整经济结构是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根本之策。如果经济结构不优化,发展方式不根本转变,不以扩大内需为主,中国经济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不可能实现持续稳定高效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特别是2008年美国引起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进行了30年,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有20多年,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之策也有10多年,①但是时至今日,发展方式(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过来,经济结构也没有优化,内需扩大依然困难。“方式难转、结构难优、内需难扩”原因何在?出路何在?还有待深入探讨。

  以上情况说明,西方发展经济学存在缺陷,缺乏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特殊问题的研究和理论;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也存在不足,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需要。我们必须在已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教训,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的成果,进一步开展理论创新,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三)发展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西方发展经济学存在严重缺陷,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基本不成功,使发展经济学面临困境,中国已有的发展理论也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创新;而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潮流,国际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金融创新及其相伴随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的贸易环境,人类社会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些以往发展经济学缺乏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发展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困难,也使发展经济学面临挑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界出现了几种否定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即发展经济学缺乏科学体系,发展经济学已经陷入困境、失效、过时,有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足够,不需要发展经济学。在这些看法中,有的有一定道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确没有完整系统、内在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也没有正确说明和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许多经济发展问题;有的则不正确,仅有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远远不够,发展经济学并没有过时,只要还有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就有其存在的价值,问题只是现有的发展经济学必须创新、修改、充实、完善。

  二、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价值

  发展经济学必须研究发展中的问题,探寻发展的规律,提出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不仅有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普遍问题,而且还有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特殊问题。这后一方面的问题在中国显得特别突出,也特别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最多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这四大基本的国情特征决定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经济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中国都会遇到,并且还会碰到许多别的国家碰不到的特殊问题,中国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特殊问题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亿人,使得资源、环境、就业、供求、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甚至更为严重。“什么用13亿一除,都变得很小;什么用13亿一乘,都变得很大”;“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便宜”。这些流行的说法生动地凸显了中国的特殊性。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绝大多数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两大基本任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更困难。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世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许多资源还没有开发,环境也相当好,几乎没有什么污染;相反,发展中国家现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是自然资源相当缺乏、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的局面。在资源严重短缺、环境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还要不要搞工业化和城市化?如果要,怎样才能有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存在的问题,也是西方发展经济学没有研究和说明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却要正确回答和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中国,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更多,碰到的困难更大,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更艰巨。比如: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什么阶段,面临什么任务,应不应发展重化工业?中国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工业化,如何才能克服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制约?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什么特点和优越性,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城镇化是否滞后,为什么滞后,带来什么不利影响?中国需要实现的是什么样的城镇化,需不需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如何合理地推进城镇化?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具有什么特点和优越性,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怎样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怎样做到“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中国工业为什么和如何反哺农业?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和方式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有效转移?为什么要先非农化后城市化,要分两步转移?为什么会出现“农民工”、“民工潮”、“民工荒”,怎样才能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为什么要市民化,怎样才能市民化,如何解决市民化面临的制度障碍和成本问题?等等。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有效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应该是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回答的重要问题。当然,更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

  中国是经济转型国家,正在实行三大转变,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落后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现代化经济转变,由粗放增长、数量扩张、重速度、靠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增长、重质量、靠科技和管理、低消耗、高效益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实现这些转变,也面临许多特殊问题。比如:中国为什么要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有何利弊,怎样才能突破改革的难关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中国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不能转变成集约型增长方式,困难和原因何在,如何克服?在工业与城市和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与农村和中西部发展滞后,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情况下,怎样有效纠正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重东南沿海轻中西部的偏差,如何找到切实实现工农、城乡、地区协调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引进技术困难、自主创新不易、外贸依存度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贸易摩擦增多、内需不足、扩大困难、收入差距扩大、贫富高低悬殊、基尼系数超过西方国家、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西方国家还低、发展成果分享不均、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就业难、社会保障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三农”问题严重、“三无农民”出现、行政权力市场化、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矛盾显现的状况,怎么在经济增长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形成切实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有效机制,真正做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压力,如何合理有效地应对西方国家的各种压力?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以往都没有研究过的,怎样真正实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达繁荣?中国为什么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有制经济如何发展,国有企业怎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等等,这些同样是中国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的特殊问题。

  正是由于中国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最多的国家,而问题是科学发现、发明、创新的前提,所以中国是经济学最肥沃的土壤。科学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越多,越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越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在中国这块经济学最肥沃的土壤上,必将结出丰硕的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果实。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也是经济发展最快、最成功的国家,面临的发展的问题最多、困难最大,实践经验和可供研究的资料最丰富,是最需要发展经济学的地方,也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条件最好、最有利的地方。中国应该而且必将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必将由西方发达国家转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理论上已经产生了许多创新成果,创立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不需要从零开始,更不是自不量力、异想天开、空中楼阁。中国人现在对发展的研究处于最前沿,对发展的认识最全面、最深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最突出的证明。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者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科学地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上升为基本理论,形成科学的范式和逻辑体系,创建中国化的发展经济学即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这也是中国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不仅能够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国际意义,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

  三、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是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具有中国内容、特点、风格、气派。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还在创建过程之中,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完善。为了促进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建立,这里特提出我对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的设想,作为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我认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应该依次由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导论

  主要内容是回顾发展经济学简史特别是发展观的演进,说明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兴起(背景、原因、条件)、研究对象、任务、意义、特点、方法,分析一般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异同。

  2.什么是发展

  主要内容是论述什么是发展、发展什么,包括发展的内涵、外延、衡量方法、指标体系,发展的目标(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等)、任务(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服务化、富裕化、绿色化、社会公共品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说明增长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公正实现,分析“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3.为什么发展

  主要内容是论述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本质,说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分析发展中收入分配的变动情况、贫富差距的变动情况、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阐明兼顾公平与效率、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趋势。

  4.发展的要素和动力

  主要内容是论述发展的要素——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劳动力、管理、制度的内容、作用和相互关系,发展的动力——内需、外需、投资的内容、作用和相互关系,要素与动力的区别和联系。

  5.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主要内容是论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优势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的有利条件和因素,包括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等;劣势主要指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和条件,受到的制约,面临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就业困难的问题,农业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贫穷的“三农问题”,国家贫穷、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问题,以地区、城乡、工农等三大差别显著为特征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各种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水平低的问题,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受到西方国家压力的问题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和劣势实际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社会特征和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6.怎样发展(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是论述经济发展方式,包括:

  资本、人力资源、技术等基本要素的获得方式,即在国内外、工农业积累、贸易、掠夺、引进、研发等渠道和方法上的选择;

  资源配置方式,即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经济运行机制或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选择;

  经济增长方式,即在粗放型与集约型、外延型与内含型、内需推动型与外需拉动型、积累(投资)推动型与消费推动型、速度型与效益型上的选择;

  产业类型选择方式,即在一二三产业、农轻重、传统产业与高新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价值链的高中低端等中的选择;

  对外经济联系方式,即在封闭与开放、内向与外向、和平(共赢、双赢)与战争(掠夺、零和游戏、多输)方面的选择,应对全球化,处理外资、外债、外贸、外汇的问题的方法;

  发展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方法,即如何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合理实行五个统筹;

  发展的具体道路,主要是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城市化道路、技术创新道路、和平发展道路;

  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处理,即在浪费资源与节约资源、污染环境与保护环境、不可持续与可持续发展上的选择;

  金融发展,即在金融深化、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选择;

  发展的政治保证,即在专制与民主、集权与分权、独裁与共和、人治与法治等方面的选择,包括中国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性、优越性和问题。

  7.发展的过程

  主要内容是论述一般的发展过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发展历程,包括发展经过的阶段和依次顺序,主要是:

  生产方式演进过程,即依次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过程;

  社会经济结构演进过程,即依次由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服务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演进的过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包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依次经过初期、中期、后期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前期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哺育城市,后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趋向”过程,发展中国家先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主要通过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技术进步两阶段”过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先实现非农化、后实现市民化的“两次转移”过程;

  生活水平提高过程,即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依次由贫困型向温饱型、小康型、丰裕型发展的过程。

  8.发展的前景

  主要内容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国家发展前景的估计,包括悲观论、乐观论;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法,包括悲观论、乐观论、威胁论、机遇论、崩溃论、虚假论、持续论。

  四、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特点和理论创新

  (一)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或者说在研究对象、内容、领域、主线、重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与以往和现有发展经济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主要以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中国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总结和反映中国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中国发展的实践,同时提供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借鉴。

  (2)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经济增长、结构变化、经济发展的要素、途径、发展战略,而且还要全面研究发展什么、为谁发展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要重点探讨和论述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任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及其道路问题;不仅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而且结合研究社会发展;不仅要研究经济制度对发展的制约,而且要研究政治制度对发展的影响。

  (3)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不是以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新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新发展为理论基础,尽可能吸收其他现代经济学的精华,力求克服中外现有发展经济学的缺陷,弥补中外现有发展经济学的不足。

  (4)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反映当今时代的特点,重点研究和说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绿色化、低碳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条件、新问题,使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同时具有时代特色。

  (5)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在主要研究和说明中国发展的同时,适当研究和论述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利中国吸收借鉴,使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同时具有国际性。

  (6)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不是只有经济学家才能掌握的经济学,也不是仅提供给领导者、管理者的经济学,还应该是能让普通工人和农民也能够读得懂的经济学。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必须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主要讲清发展的道理,不要搞得玄而又玄、深奥难懂。“穷人的经济学”不能让穷人看不懂!看不懂也就不能指导实践,也就没有多大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方面的理论创新

  正是由于西方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现有发展经济学存在缺陷或不足,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足以有效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全面充实和发展了发展经济学。

  总的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使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更为完整、准确和深刻,无疑是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突出贡献。[2]具体来说,中国在经济发展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有创新,都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新主张。

  在什么是发展方面,提出发展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内涵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为什么发展或为谁发展方面,提出了发展成果共享论、先富后富论、共同富裕论、公平与效率兼顾并重论,指出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只是少数人享有,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要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又不等于同步富裕,不能搞平均主义,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也走向富裕;在收入分配中,既要适当扩大收入差距,又要避免形成贫富高低悬殊、两极分化,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二者都不可偏废。

  在发展的过程方面,形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两次转移理论,[3]认为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必然导致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大多数农民转到工业等非农产业就业、迁移到城市居住的过程,也就是农民非农化、市民化的过程,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的过程也基本上是同步的、一次完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分两步进行,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并且出现了“民工潮”、“民工荒”等特有的现象。提出了“两个趋向”理论,[4]即通过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发现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两阶段理论,[5]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后发国家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往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第二阶段是由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在发展的条件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后发优势、劣势和比较优势理论,[6][7][8][9]指出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在技术、资本、市场制度、管理、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但也拥有低成本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制度创新、结构变动、规模扩张、人力资源充足、外资引进等方面的优势,认为后发优势、劣势和比较优势会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中国家必须特别注意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在怎么发展方面,提出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及其包含的五条道路[10]即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出和完善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和经济结构调整理论,[11]指出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创造条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外延型为主、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向集约型、内涵型为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使产业、城乡、地区等结构不断优化;提出了完整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合理实行“五个统筹”,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发展同对外开放的关系,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实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方式的理论;提出了三种城市化发展模式,[12]即“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指出“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是存在严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病态城市化”,只有“适度城市化”才是“健康城市化”,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应该是工业化与城市化适度同步发展的模式,为此还必须使“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协调;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中国必须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也不是要复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

  以上只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创新成果的简单说明,很不全面,也可能不十分准确。全面、系统、准确地总结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成果是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许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往往以官方的语言出现,很少冠名为某某学者的观点。这种情况可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些只是政治口号,不是理论创新。正如美国的库恩博士所说:“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思想通常以精练的口号形式表达出来,外国人通常难以接受,甚至有的中国学者也不接收,他们觉得这些口号只是空洞的辞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分析、领会这些中国领导人的口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它们体现了时代的话题与对待这些话题的基本态度。”“政治口号强调的是一个社会中那些问题最大、最敏感、最急需改变或改进的方面。”[13](P47)而且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指导方针。

  五、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和发展前景

  创立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虽然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了相当好的基础,但也不是容易之举。除了形成科学的框架结构和理论体系难度很大之外,还面临不少理论和实践的难题,特别是以下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共性问题和中国的特殊问题需要攻克:一是发展中国家怎样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市场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实现有效的发展,在世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条件下,如何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二是在当前世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成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三是发展中国家怎样才能既发挥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又有效地防范国内外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保障金融和经济安全?四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西方式民主是否必然有益或更有效?五是中国“方式难转、结构难优、内需难扩”的原因和对策。

  尽管创立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难度很大,但是如前所述,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研究最肥沃的土壤,复杂、艰巨、丰富的发展实践,包括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内的许多发展理论的创新,再加上庞大的经济学研究队伍,这些都为创立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随着中国发展实践的推进,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难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我相信,科学的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一定能够诞生。

  ①中国1978年就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调整“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服务业太少”的畸形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和轻纺工业,以后就没有停止过经济结构调整;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1995年明确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式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开始提出“扩大内需”的对策,2002年则进一步强调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

作者介绍:简新华,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相关文章

    理论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摘 要: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进一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走过了清晰的历史轨迹,实现了由理论自觉到行动一致的完美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2015-02-09 09:45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陶文昭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论述最突出的感受是:彰自觉.立目标.扎根基.强动力.优布局.严治党. 彰自觉:继续把中国特色 ...

    学习十7大心得体会(最新)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十七大报告精神,充分认识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这一历史性决策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hjt同志所作的重要报 ...

    中国红色旅游市场调研报告目录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最新9)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必将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hjt同志的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高屋建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报告站在时代和历 ...

    学习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范文2(最新)

    最近对十七大报告进行了原原本本的学习,谈一点看法和认识.一个理论.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一个理论--那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 最近对十七大报告进 ...

    特色蛋糕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2014版特色蛋糕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 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A09A8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 ...

    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最新3)

    通过深入学习hjt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上的讲话,使我充分认识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这一历史性决策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hjt同志所作的重要报 ...

    公务员学习十七大心得体会(最新)

    作为一名公务员我们在学习党的十7大精神过程中.我们信心十足.欢欣鼓舞. 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十七大通过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是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 ...

    十七大心得体会:高举伟大旗帜 谱写崭新篇章

    十七大心得体会:高举伟大旗帜 谱写崭新篇章 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十七届一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奋进的盛会.胡锦涛同志代表党的十六届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