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视角看物价调控:民众收入水平亟应提高

http://www.enorth.com.cn  2010-12-13 12:38

内容提要: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经济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媒体评论认为,尽管各界已有心理准备,但“这个结果仍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如何看待生猛的物价,各类解读、意见纷呈,半月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用“第三只眼”对此作出了诠释。

我们需要调控市场物价上涨,同时也亟应提高民众收入水平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经济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媒体评论认为,尽管各界已有心理准备,但“这个结果仍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如何看待生猛的物价,各类解读、意见纷呈,半月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用“第三只眼”对此作出了诠释。

物价问题,从年初热到岁末,牵连着民生苦辣酸甜,也催生出政府强力调控。

怎样去认识新一轮涨价的深层原因?怎样去把握市场消费的演变趋势?怎样去抉择政府调控的科学思路?我们需打开新的视角,或许会有新的启示。

我们需要调控市场物价上涨,同时也亟应提高民众收入水平

观察新一轮物价上涨,从应对金融危机看,这是刺激性政策带来流动性的泛滥;从全球贸易体系看,这是国外大宗商品涨价的输入性传导;从市场调节周期看,这是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波动;从自然灾害发生看,这是供求关系的暂时性失衡……

我们何妨转换一下视角,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背景去审视、去把握?

就以首当其冲的农产品价格调控为例,我们来解析一下——

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以“中国制造”的奇迹般崛起为荣光。殊不知,我们所打造的“投资洼地”,我们所张扬的“比较优势”,都是以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以增长潜力的过度透支为代价的。如今,日益激化的征地冲突、资源抢夺、环保事件和劳资矛盾,正使中国经济经历难以承受的发展之痛,转型期的要素市场化已是势所必然。于是,我们看到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释放,看到了城市农民工收入上涨的传导,看到了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幕后推手。

另外,经济增长的刺激,财政利益的膨胀,政府政绩的竞争,正在加速乡村城市化的进程。特区扩容,二城现象,都市热潮,圈县运动,撤村并居,占补平衡,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城市扩张中,农地红线被轮番冲击,城郊菜地被楼群逼退,土地流转被一再加速,农业种植成本日益显现。

还有,农业资本化也在演进之中。资本的力量,在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在逐步地发现土地的价值,改变产业的运行,加快结构的调整,重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在全球化、能源化、金融化的进程中,资本也在悄悄改变着农产品既有的价值形态和单纯的消费属性,创造更为多样的介入市场炒作逐利的机会和空间。

要素市场化,乡村城市化,农业资本化,将中国农业带入一个高成本时代,也为转型期物价温和上涨生成着深层的助力。

借助新的视角,使我们看到这一轮物价上涨中增添了一些“非常规”、“不可逆”、“超预期”因素,也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启示。

我们需要调控市场物价上涨,同时也亟应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尽管这一轮物价上涨尚属温和,但为什么社会反应如此强烈?就是因为百姓收入水平偏低。政府应该从这里去强化调控的着力点。从国富转向民富,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均等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弱势群体生活救助和价格补贴机制,应是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发展的转型基点。这里,需要警惕借物价上涨抑制收入提高的倾向。一味靠降低生活水平、抑制消费需求来平衡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的思路,我们在改革前已经领受了太多的教训。在经济转型亟须启动内需之时,在生产要素价格开始“补涨”之际,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需要关心城市居民消费,同时也亟应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多少年来,有一个现象,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社会总是很快形成热点;而当市场“价贱伤农”时,舆论往往表现出令人困惑的沉默和低调。这一现象的背后,还是长期的“城市倾斜”思维。再看这一轮调控,一些城市紧急出台政府限价令,集中抛售国家储备粮,菜价应声而落,粮价顿现颓势。城市居民高兴,地方政府轻松。但是,那些菜农粮农呢?民生并无城乡区域之别。在主要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被低估的情况下,广大乡村的民生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政府行政干预的应急之举终非长远之计。我们实行了减负农业、免税农业,还应为发展补贴农业、市场农业增加更多的投入、创造更好的环境。

我们需要遏制流通环节暴利,同时也亟应推进流通体制创新。大量市场游资在房地产“吸金”能力减缓的背景下,利用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盲区,瞄准一些易炒作的小品种趁机推波助澜,获取一时暴利,政府自应严加整肃。但是,媒体跟踪当下涨价的大宗蔬菜,虽然依然是“种菜的不如卖菜的”,但无论批发零售,也多在为成本挤压利润叫苦不迭。更重要的是,流通体制改革应有新的突破。一些城市推出的“农超对接”,建立直通车制度,固然可喜,也应推广。但我认为,更具深广意义的,应是放开、鼓励、扶持农民,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壮大起来,直接进入流通,进入市场。农民参与产业链条的延伸,可以合理分享更多的利益,避免单纯依赖生产环节的价格涨落。消费者也因为中间环节的减少,炒家机会的压缩,得到更为廉价的农产品供给。看一看海峡对岸的台湾农民,正是由于农会发挥了强大的共同经营的功能,才摆脱了分化为农业资本家和农村雇佣劳动者的历史宿命,创造了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型家庭小农经营制度,奠定了台湾经济高速成长的基础。这应成为各地政府的借鉴。

从新的转型期视角看过去,显然,对于这一轮物价上涨,我们不可一味地局限于以往的认识,不可轻松地满足于一时价格回落的形势,不可盲目地沉湎于行政干预、强势打压的思路,还得有更科学的应对,有更长远的考量。

http://www.enorth.com.cn  2010-12-13 12:38

内容提要: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经济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媒体评论认为,尽管各界已有心理准备,但“这个结果仍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如何看待生猛的物价,各类解读、意见纷呈,半月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用“第三只眼”对此作出了诠释。

我们需要调控市场物价上涨,同时也亟应提高民众收入水平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经济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媒体评论认为,尽管各界已有心理准备,但“这个结果仍然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如何看待生猛的物价,各类解读、意见纷呈,半月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用“第三只眼”对此作出了诠释。

物价问题,从年初热到岁末,牵连着民生苦辣酸甜,也催生出政府强力调控。

怎样去认识新一轮涨价的深层原因?怎样去把握市场消费的演变趋势?怎样去抉择政府调控的科学思路?我们需打开新的视角,或许会有新的启示。

我们需要调控市场物价上涨,同时也亟应提高民众收入水平

观察新一轮物价上涨,从应对金融危机看,这是刺激性政策带来流动性的泛滥;从全球贸易体系看,这是国外大宗商品涨价的输入性传导;从市场调节周期看,这是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波动;从自然灾害发生看,这是供求关系的暂时性失衡……

我们何妨转换一下视角,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背景去审视、去把握?

就以首当其冲的农产品价格调控为例,我们来解析一下——

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以“中国制造”的奇迹般崛起为荣光。殊不知,我们所打造的“投资洼地”,我们所张扬的“比较优势”,都是以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以增长潜力的过度透支为代价的。如今,日益激化的征地冲突、资源抢夺、环保事件和劳资矛盾,正使中国经济经历难以承受的发展之痛,转型期的要素市场化已是势所必然。于是,我们看到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释放,看到了城市农民工收入上涨的传导,看到了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幕后推手。

另外,经济增长的刺激,财政利益的膨胀,政府政绩的竞争,正在加速乡村城市化的进程。特区扩容,二城现象,都市热潮,圈县运动,撤村并居,占补平衡,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城市扩张中,农地红线被轮番冲击,城郊菜地被楼群逼退,土地流转被一再加速,农业种植成本日益显现。

还有,农业资本化也在演进之中。资本的力量,在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在逐步地发现土地的价值,改变产业的运行,加快结构的调整,重构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在全球化、能源化、金融化的进程中,资本也在悄悄改变着农产品既有的价值形态和单纯的消费属性,创造更为多样的介入市场炒作逐利的机会和空间。

要素市场化,乡村城市化,农业资本化,将中国农业带入一个高成本时代,也为转型期物价温和上涨生成着深层的助力。

借助新的视角,使我们看到这一轮物价上涨中增添了一些“非常规”、“不可逆”、“超预期”因素,也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启示。

我们需要调控市场物价上涨,同时也亟应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尽管这一轮物价上涨尚属温和,但为什么社会反应如此强烈?就是因为百姓收入水平偏低。政府应该从这里去强化调控的着力点。从国富转向民富,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均等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弱势群体生活救助和价格补贴机制,应是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发展的转型基点。这里,需要警惕借物价上涨抑制收入提高的倾向。一味靠降低生活水平、抑制消费需求来平衡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的思路,我们在改革前已经领受了太多的教训。在经济转型亟须启动内需之时,在生产要素价格开始“补涨”之际,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需要关心城市居民消费,同时也亟应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多少年来,有一个现象,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社会总是很快形成热点;而当市场“价贱伤农”时,舆论往往表现出令人困惑的沉默和低调。这一现象的背后,还是长期的“城市倾斜”思维。再看这一轮调控,一些城市紧急出台政府限价令,集中抛售国家储备粮,菜价应声而落,粮价顿现颓势。城市居民高兴,地方政府轻松。但是,那些菜农粮农呢?民生并无城乡区域之别。在主要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被低估的情况下,广大乡村的民生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政府行政干预的应急之举终非长远之计。我们实行了减负农业、免税农业,还应为发展补贴农业、市场农业增加更多的投入、创造更好的环境。

我们需要遏制流通环节暴利,同时也亟应推进流通体制创新。大量市场游资在房地产“吸金”能力减缓的背景下,利用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盲区,瞄准一些易炒作的小品种趁机推波助澜,获取一时暴利,政府自应严加整肃。但是,媒体跟踪当下涨价的大宗蔬菜,虽然依然是“种菜的不如卖菜的”,但无论批发零售,也多在为成本挤压利润叫苦不迭。更重要的是,流通体制改革应有新的突破。一些城市推出的“农超对接”,建立直通车制度,固然可喜,也应推广。但我认为,更具深广意义的,应是放开、鼓励、扶持农民,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壮大起来,直接进入流通,进入市场。农民参与产业链条的延伸,可以合理分享更多的利益,避免单纯依赖生产环节的价格涨落。消费者也因为中间环节的减少,炒家机会的压缩,得到更为廉价的农产品供给。看一看海峡对岸的台湾农民,正是由于农会发挥了强大的共同经营的功能,才摆脱了分化为农业资本家和农村雇佣劳动者的历史宿命,创造了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型家庭小农经营制度,奠定了台湾经济高速成长的基础。这应成为各地政府的借鉴。

从新的转型期视角看过去,显然,对于这一轮物价上涨,我们不可一味地局限于以往的认识,不可轻松地满足于一时价格回落的形势,不可盲目地沉湎于行政干预、强势打压的思路,还得有更科学的应对,有更长远的考量。


    相关文章

    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评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针对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问题,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幅度反而远远高于其他各类物价指数的涨幅,房价调控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房价调控的目标出发,针对以上情况,对房地产调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

    经济形势与未来经济的展望

    经济形势与未来经济的展望 (一) 经济基本形势的判断 2013年,在面对换届.政策宽松.四季度经济回升态势明显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并没有出现社会普遍预期的明显回升趋势,原因值得反思.就像我们长期坚持认为的那样,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进入到新阶段, ...

    高房价带来的社会影响及对策

    集美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高房价带来的社会影响及对策 专 业: 工程管理 准考证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2014 年 3月 高房价带来的社会影响及对策 [摘要] 这些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 ...

    靠通胀来消化房价泡沫是痴人说梦?

    2008年底的那一幕似乎今日又将重演.7月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下滑,国内已有13个省市发布大规模经济剌激计划式稳增长措施,涉及金额累计已超过10万亿.同样,面对世界经济不断衰退的趋势,欧美国家在财政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其央行也正通过印钞的 ...

    2013全国两会精神

    2013全国两会精神 全国人大(3月5日-3月17日)全国政协(3月3日-3月12日) 13年全国两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并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经过60年的持 ...

    工作心得报告范文

    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0xx年的“两会”非比寻常,它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五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等各方面犹如走台阶一样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对于两会的召开,不仅我国国民十分关注,国外的媒 ...

    2014政府工作报告心得

    所谓“两会”,就是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0xx年的“两会”非比寻常,它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五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等各方面犹如走台阶一样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对于两会的 ...

    "稳中求进"

    2011年12月14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为期三天的会议为2012年中国宏观调控指明了方向,"稳中求进"成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 会议认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 ...

    97年至今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它的任务是:总结一年来的经济工作成绩: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情况的变化:制定宏观经济发展规划: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 自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