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近代爱国诗歌三首教案》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创造 意境和丰富意象。

2、感悟诗歌蕴藏的爱国情感,陶冶情操。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 《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背景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

林则徐

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难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见。但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

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却不见叹息的悲鸣。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于起伏变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解析

一八四○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林则徐自励道: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

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林则徐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谪居正是君思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陶渊明《归田园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至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么!

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

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林则徐想:此时自己也要效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了。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于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

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感悟诗中深厚的爱国情思,陶冶情操。

3.了解康有为,背诵诗歌。

背景导入

1888年,康有为第二次到北京应试,正逢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失败,丧权辱国。他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革主张,未被采纳,却遭排挤,愤然离京。他壮志未酬,想象着自己乘坐天龙,群仙跟随,抚剑长号„„

作者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翻译和赏析

首联: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译文:在想象中诗人天龙作骑,众神相随;云雾缥缈,飞来奇峰,诗人独立峰前。

颔联: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自己怀抱芳草,手中握兰,而宇宙纵横,云雾千重。

前四句诗人继承屈原忧国忧民、矢志报国的传统,抒发自己志趣高远、立志报国之情。 “怀抱”句写自己追求理想,“纵横”句反衬现实世界却被“雾千重”包围。诗人“独立”飞来峰,理想远大,现实却仍黑暗,怎么办呢?

颈联: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译文与赏析:

在这国家危亡的时刻,四海之内谁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呢?

“眼中战国成争鹿”,这是“雾千里”的注解,原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华,“争鹿”中华。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形成了“纵横宙合雾千重”的局面。

诗人用“眼中”,表示自己亲眼所见,切身感受。诗人呼唤人才,慷慨救世,也暗含自己要成为诸葛亮,奋起救国之意。

尾联: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译文与赏析:

自己抚剑长啸,回归故里,将在千山风雨中舞宝剑,聚人才,再图变法之路。

诗人从想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又描写眼前情景。诗人写“归去”,实是述志向;“啸青锋”是虚写,志在表达将筹划变法的实意。

小结

诗人创造了一个乘天龙、随众神、怀芳草、求美人的境界,似有神仙之意,实是追求屈原《离骚》之境,表达了屈原般的忧患意识,为全诗定了爱国救国的基调。面对“宙合雾千重”“战国成争鹿”的国家危亡局面,自己呼唤人才,长剑怒号,在“千山风雨”中寻求救国之道。诗人想象丰富.意境深远.感情强烈,表达了忧患意识和救国之情。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感悟秋瑾坚强的意志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3.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导入

秋瑾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出洋留学,投入革命。她目睹日俄争夺祖国领土的野蛮战争局面,发出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时代最强音,表现出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爱国情怀。

作者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结婚后几年后,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因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后人辑有《秋瑾集》。

赏析

背景:1904 年4月和1905年6月,秋瑾先后两次东渡日本。1905年年底,秋瑾从日本回国,在黄海船上作这首诗。

首联: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去复来”,指两次赴日。“万里乘风”,表达怀着豪情壮志出国留学。“只身东海挟春雷”,独自一人离家投身革命。“万里乘风”“挟春雷”,壮词壮志,表达自己勇敢走出家庭,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民主革命。“只身”,显示自己的独立性。

颔联: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图画移颜色”,说祖国地图改变了颜色,即国土被侵占。“江山付劫灰”,指祖国领土遭劫(侵占)而被破坏。诗人用“忍看”“肯使”,意在反诘:“不能忍看”“不肯使得”祖国领土被日俄侵略者占领、破坏。

颈联:浊酒难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译文:饮酒并不能消解忧国的悲痛,要挺身而起挽救危亡的时局,寻找、依靠众多杰出的人才。

赏析:这两句于己表达自己力求成才、救国之情,于人则激励友人不能沉酒于忧国之痛,而要立志成才,并且同“群才”一起革命。

尾联: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拼上十万人的生命,一定把祖国危亡的时局挽回来。

“十万头颅血”:指千千万万革命者,泛指。乾坤:天下,指祖国,或祖国危亡的时局。 前四句叙述眼前情景。自己两次离家赴日,挟春雷,闹革命;回国途中船上愤怒地看到日俄战争地图,怎能容忍日俄侵略军在祖国领土上进行罪恶的掠夺战争!

后四句抒情述志。不能借酒浇愁,而要同众多豪杰一起拯救祖国。最后表达自己的志向,也是向同志发出战斗的号召:拼死拯救祖国。

小结

这首诗有充沛的激情,有理想的光辉,有鲜明的意象,有铿锵的语句,有高亢的格调,闪烁着阳刚之美。

《近代爱国诗歌三首教案》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创造 意境和丰富意象。

2、感悟诗歌蕴藏的爱国情感,陶冶情操。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 《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背景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

林则徐

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难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见。但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

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却不见叹息的悲鸣。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于起伏变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解析

一八四○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林则徐自励道: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

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林则徐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谪居正是君思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陶渊明《归田园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至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么!

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

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林则徐想:此时自己也要效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了。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于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

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感悟诗中深厚的爱国情思,陶冶情操。

3.了解康有为,背诵诗歌。

背景导入

1888年,康有为第二次到北京应试,正逢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失败,丧权辱国。他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革主张,未被采纳,却遭排挤,愤然离京。他壮志未酬,想象着自己乘坐天龙,群仙跟随,抚剑长号„„

作者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翻译和赏析

首联: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译文:在想象中诗人天龙作骑,众神相随;云雾缥缈,飞来奇峰,诗人独立峰前。

颔联: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自己怀抱芳草,手中握兰,而宇宙纵横,云雾千重。

前四句诗人继承屈原忧国忧民、矢志报国的传统,抒发自己志趣高远、立志报国之情。 “怀抱”句写自己追求理想,“纵横”句反衬现实世界却被“雾千重”包围。诗人“独立”飞来峰,理想远大,现实却仍黑暗,怎么办呢?

颈联: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译文与赏析:

在这国家危亡的时刻,四海之内谁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呢?

“眼中战国成争鹿”,这是“雾千里”的注解,原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华,“争鹿”中华。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形成了“纵横宙合雾千重”的局面。

诗人用“眼中”,表示自己亲眼所见,切身感受。诗人呼唤人才,慷慨救世,也暗含自己要成为诸葛亮,奋起救国之意。

尾联: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译文与赏析:

自己抚剑长啸,回归故里,将在千山风雨中舞宝剑,聚人才,再图变法之路。

诗人从想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又描写眼前情景。诗人写“归去”,实是述志向;“啸青锋”是虚写,志在表达将筹划变法的实意。

小结

诗人创造了一个乘天龙、随众神、怀芳草、求美人的境界,似有神仙之意,实是追求屈原《离骚》之境,表达了屈原般的忧患意识,为全诗定了爱国救国的基调。面对“宙合雾千重”“战国成争鹿”的国家危亡局面,自己呼唤人才,长剑怒号,在“千山风雨”中寻求救国之道。诗人想象丰富.意境深远.感情强烈,表达了忧患意识和救国之情。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学习目标

1.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感悟秋瑾坚强的意志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3.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导入

秋瑾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出洋留学,投入革命。她目睹日俄争夺祖国领土的野蛮战争局面,发出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时代最强音,表现出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爱国情怀。

作者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结婚后几年后,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因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后人辑有《秋瑾集》。

赏析

背景:1904 年4月和1905年6月,秋瑾先后两次东渡日本。1905年年底,秋瑾从日本回国,在黄海船上作这首诗。

首联: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去复来”,指两次赴日。“万里乘风”,表达怀着豪情壮志出国留学。“只身东海挟春雷”,独自一人离家投身革命。“万里乘风”“挟春雷”,壮词壮志,表达自己勇敢走出家庭,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民主革命。“只身”,显示自己的独立性。

颔联: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图画移颜色”,说祖国地图改变了颜色,即国土被侵占。“江山付劫灰”,指祖国领土遭劫(侵占)而被破坏。诗人用“忍看”“肯使”,意在反诘:“不能忍看”“不肯使得”祖国领土被日俄侵略者占领、破坏。

颈联:浊酒难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译文:饮酒并不能消解忧国的悲痛,要挺身而起挽救危亡的时局,寻找、依靠众多杰出的人才。

赏析:这两句于己表达自己力求成才、救国之情,于人则激励友人不能沉酒于忧国之痛,而要立志成才,并且同“群才”一起革命。

尾联: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拼上十万人的生命,一定把祖国危亡的时局挽回来。

“十万头颅血”:指千千万万革命者,泛指。乾坤:天下,指祖国,或祖国危亡的时局。 前四句叙述眼前情景。自己两次离家赴日,挟春雷,闹革命;回国途中船上愤怒地看到日俄战争地图,怎能容忍日俄侵略军在祖国领土上进行罪恶的掠夺战争!

后四句抒情述志。不能借酒浇愁,而要同众多豪杰一起拯救祖国。最后表达自己的志向,也是向同志发出战斗的号召:拼死拯救祖国。

小结

这首诗有充沛的激情,有理想的光辉,有鲜明的意象,有铿锵的语句,有高亢的格调,闪烁着阳刚之美。


    相关文章

    温家宝历年答记者问引经据典诗词歌赋妙语生花

    温家宝历年答记者问 词歌赋妙语生花 2003年答记者问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意思: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 哪怕是要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不能因为个人的富贵荣辱和得 ...

    婚庆迎亲主持词

    传统的农村婚礼庄重有余,但热闹不足,缺乏现代气息。本人在实践中摸索了一套农村现代婚礼主持模式,共三部分,将陆续发表于此,以求业内人士斧正。 1..出发:讴歌纯真爱情,诉说美好姻缘,展示新人风采,留下精彩瞬间。xx-x婚庆礼仪公司热诚为本次婚 ...

    离别时最感人的话

    你走了,丢下那句话,在我这泓平静的心湖中,泛起缭乱的涟漪,神秘的梦境… 夕阳送你登程,风儿送你远行,留下的是彩霞、晚空。你何时归来,月下、窗前,双双成影? 离开你,不管多久,总希望一瞬间,你就出现在面前。 离别之泪纯似珍珠,愿我们彼此将她珍 ...

    爱国名言有哪些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闻一多 《忆菊》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 秋瑾 《柬某君》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学生励志格言座右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

    励志学习格言警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 业精于勤,荒于嬉。 —— 韩 愈《进学解》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5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 ...

    工作励志人生格言

    .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 2.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方志敏 3.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萧楚女 4.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 ...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详解温总理引用古诗文出处·都市快报

    温家宝三小时倾情答记者问(三)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详解温总理引用古诗文出处 2012-03-15 "我将在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昨天的记者会开始后,温家宝总理引用 ...

    爱国诗句_

    有关爱国的诗句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