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第2014年第1期(总第437期)

(2014)01-0019-02[文章编号]1009-6043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1,2014TotalNo.437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黄佳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犹以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最为重要,对后世最具影响。在今天来看,由于受当要]商鞅变法所实施的经济政策,

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商鞅变法中一些好的改革措施无法实现,但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政治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有实现的基础,而其中有些措施在当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去辩证的分析,取其利而避其弊。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借鉴商鞅农业变法的有关措施,实施土地改革,创新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机制,加强并调整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保险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和谐快速发展。

商鞅变法;经济政策;农业改革;启示[关键词]秦国;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B

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图强,下令招贤并宣布:“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可见秦孝公改革决心之彻底。商鞅原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因为他到秦国后,因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这样历史上就习惯称他为“商鞅”。就在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时候,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由魏入秦。并得到秦孝公信任,先后两次开始变法。在战国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储备的多寡决定着国家的贫富,兼并战争的输赢。因此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大功业的时候,并非事事都征得众人的同意,都是根据需要及时变更法度的。

守旧派代表甘龙站出来反对。他声称:“圣明君主不改革人民的旧礼俗来施行教化,聪明的人不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官吏熟悉,人民熟悉,今天如若贸然变法,难免会引出变乱。商鞅对此反驳道:“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论于法之外也”。他进一步指出,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礼法制度也是有差异的,但是也成就了王业,春秋五霸的法律制度也是不一样的,但也都成为了霸主。商鞅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使得甘龙的理论立刻丧失立足之地。于是,另一位守旧派代表人物杜挚提出如果不能保证变法有百倍的利益和十倍的功效,变法是不可取的。对此商鞅也进行一一反驳,最终使得守旧派哑口无言。这场大辩论使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信心,于是他当场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秦国的变法事宜。商鞅变法以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进行的,本文以经济政策为主,浅析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秦国在经历秦献公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改变了秦国在东方诸国中“弱秦”的形象。由于秦国的积弊太多,尽管秦献公兢兢业业的改善政治。但是秦国亦无力“东伐,复穆公之故土”但是他培养了一位好太子,即秦孝公。秦孝公即位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改革,如何改革的问题。历史终究证明了秦孝公是一位积极寻求变法以图富国强兵的君主,但是面临着国内顽固的守旧势力,他只好寻求一位贤士为其分忧。而此时的商鞅在魏国只是魏相公孙座的家臣,郁郁不得志。因此在秦孝公招贤令一下,商鞅由魏入秦,三次求见秦孝公,阐明自己的观点,引起了秦孝公的极大兴趣。变法对于秦国而言毕竟是一件大事,因此秦孝公按照惯例在栎阳宫举行了一场有关秦国要不要变法为主题的大辩论。

商鞅率先发言,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可能,君主应该下定决心变法,不能过多的顾虑别人的议论。指出圣明的君主建立

二、商鞅变法经济政策的实施

(一)“为田开阡陌、封疆”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宣布“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旧的井田制的阡陌封疆,即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的彻底废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私有制制度。并且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与此同时,商鞅又发布了“制辕田”的命令。变法之前辕田制,是国家分配给农民的耕地区域是不固定的,需要

[收稿日期]2013-12-16

-19-

商业经济第2014年第1期按照传统,定期轮换,一般是三年。这样势必会直接影响农民对耕地的劳动热情和肥力投资。因此商鞅作出新的规定: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不必再如之前定期更换,而是可以由农民终身使用和占有。如果土质不好,确需要休耕轮种,可在自己占有的耕地里进行。土地的稳定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肥力投资。“制辕田“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增产措施。

(二)“初为赋”

商鞅变法之前,赋税征发的根据是土地的多寡,即按照一定的土地向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征收实物,或者征发军役。但是随着封建土地的私有化,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无立锥之地”的贫民,另一种便是富商大贾,这两种人都和土地无关,如果还按照以土地为衡量标准的征税方式,显然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秦孝公十四年(公元前348年)发布变法中一项重要内容——

—“初为赋”,以人口为计算对象,按照人口来征收赋税,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人头税。按照此法征税,扩大了税源,使无地的富商大贾也在被征之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平斗桶,权衡,丈尺”

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又发布统一度量衡的命令。“权衡”指的是计量重量的衡器,在秦代又被称为,1973年在苘山出土的秦代铁权是秦始皇在全国统一度量衡时统一铸造的衡具,全国仅存有两枚,系稀有文物。“斗桶”便是计算容积的衡器,“丈尺”是计算长度的单位。有的人认为其目的无非是加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黄中业先生在《战国变法运动》书中说道:“这条法律主要是服务于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和俸禄制度,是发展社会经济即富国的需要”。这项法令可以使广大劳动人民免受因度量衡制的混乱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重农抑商

为了奖励耕织,商鞅发布重农抑商的法令。即“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僇力本业”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织帛,即耕织。凡是由耕田和纺织而生产粟帛多的人,则可免除自身的徭役。而“致粟帛多者”指的就是小农中的富裕户,国家对于这部分人给予奖励,无疑会刺激他们农业生产的热情,而且也会造成农村中的两极分化,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有利于在小农中造就一批新兴地主阶级。由于变法之前的赋税征收政策是以土地为征收依据,并且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利润要明显得高于农耕利润,因此导致一大部分耕田者弃农从商,使农业人口减少,无人耕种的荒地越来越多。加之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和在粮食贸易中的囤积居奇,严重地侵犯了小农的利益,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就与“耕战”为主要内容的富国强兵政策-20-

SHANGYEJINGJINo.1,2014

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因此商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即凡是经营商业及怠惰而贫困的,要连其妻子儿女一同没入官府为奴隶。总的来说,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平民有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可能,同时也有全家沦为奴隶的风险。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逝。商鞅变法侵犯了守旧派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

—秦孝公,后车裂商鞅以平息保守派的怒火,但变法却得以继续实行下去。这也就是商鞅变法在诸国变法中最为突出的地方,那便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三、商鞅变法经济政策中重农抑商的影响

纵观商鞅变法所实施的经济政策,犹以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最为重要,对后世最具影响。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一出,将农业的地位置于商业之上,压制了商人的地位。扶植了一大批新兴的地主,使其成为小农经济中的中坚力量;奖励耕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封建经济的增长使以“耕战”为主题的富国强兵的变法得以继续推行;变法的继续推行,使秦国的地位得到了明显上升,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政策,到后来发展成为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1.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及统治阶级都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人口流动;4.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虽然有着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诸多好处,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能够后来居上,冠于战国七雄,并最后吞并东方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此有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样的赞美。秦王嬴政后来能够统一全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始皇帝,追根溯源,与商鞅变法的成功关系极大。

四、商鞅变法对农业改革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农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有改革才有农业现代化的未来。从今天来看,由于受当时社会

(下转第33页)

“秦权”

肖汝琴,陈东景,邢敏:基于AHP的青岛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研究

境承载体系

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与资源承载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城市扩展强度和增长速度。加快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加强对饮用水源地、近海岸水域以及大气污染的综合整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空间分区管制,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

坚持科学布局,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区划和管制。严格控制生态资源保护区、生态资源利用区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建设活动,确保城市整体生态结构空间要素的完整。同时,科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对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以及联动区域进行系统规划,有序推进城市整体建设。

(三)树立生态城市经营理念,倡导生态生活方式积极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环保和节能知识,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居民转向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

[参

(上接第20页)

[1]马世俊,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2]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59-65

[3]宋永昌.建设生态城市迈向21世纪[J].上海建设科技,1994(4):13-14

[4]吴琼,王如松,李宏卿,徐晓波.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8):2090-2095

[5]国家环境保护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J].环境保护,2003(9):21-28

[6]李海龙,于立.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7):81-86

[7]马世俊.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83-193

[8]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李向前.生态城市建设及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1(6):54-58

[9]李英,陶玲.生态城市综合评价体系的AHP模型设计与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2):134-137[10]肖亚丽,蒋大和.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5):549-553

[责任编辑:王凤娟]

将奖励补贴资金切块到省,包干使用。另一方面,统筹运用政策工具。要充分发挥价格、信贷、税收、土地等政策的独特作用,形成全方位、多环节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要从滞后的、被动的宏观调控转到超前的、主动的调控轨道上来,提高政策质量和政策执行效果。

(三)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

为应对农业在还可以建立由农民、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刻意改变救灾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发挥资金的集聚和放大效应,其还可以作为政府保护农业,稳定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乃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借鉴商鞅农业变法的有关措施,实施土地改革,创新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机制,加强并调整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会服务体系及农业保险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我国农业和谐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

献]

[1]司马迁.史记·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2]黄中业.战国变法运动[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3]刘泽华,李瑞兰.竞争·改革·进步[M].北京:求实出版社,2007

[4]林剑鸣.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潘洪志]

-33-

考文献]

!!!!!!!!!!!!!!!!!!!!!!!!!!!!!!!!!!!!!!!!!!!!

条件的限制,商鞅变法中一些好的改革措施无法实现,但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政治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有实现的基础。而其中有些措施在当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去辩证的分析,取其利而避其弊。

(一)建立土地经营流转市场

现在的土地使用权制度规定土地承包给农民,农民只能自己耕作而没有权力将其出售,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是以家庭分散承包经营小农式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已不适合现在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英语市场更好的衔接,使农民生产能以市场为导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土地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土地流转势在必行。在坚持土地所有制,不改变土地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和坚决维护农民承包经营权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从而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力低规模小的问题。

(二)完善财政支农体系

当前,务农收益下降,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是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调整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调整补贴品种和调整补贴资金的分配管理机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农产品,应继续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并加大补贴力度,而对非基础农产品应交由市场调节;将现行按种植面积、养殖数量补贴改为按商品数量补贴,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黄佳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商业经济

Business Economy2014(1)

参考文献(5条)

1.司马迁 史记@秦本纪 19852.黄中业 战国变法运动 1988

3.刘泽华;李瑞兰 竞争@改革@进步 20074.林剑鸣 秦史稿 19885.田昌五;安作璋 秦汉史 1990

引用本文格式:黄佳琦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14(1)

第2014年第1期(总第437期)

(2014)01-0019-02[文章编号]1009-6043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1,2014TotalNo.437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黄佳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犹以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最为重要,对后世最具影响。在今天来看,由于受当要]商鞅变法所实施的经济政策,

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商鞅变法中一些好的改革措施无法实现,但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政治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有实现的基础,而其中有些措施在当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去辩证的分析,取其利而避其弊。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借鉴商鞅农业变法的有关措施,实施土地改革,创新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机制,加强并调整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保险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和谐快速发展。

商鞅变法;经济政策;农业改革;启示[关键词]秦国;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B

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图强,下令招贤并宣布:“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可见秦孝公改革决心之彻底。商鞅原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因为他到秦国后,因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这样历史上就习惯称他为“商鞅”。就在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时候,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由魏入秦。并得到秦孝公信任,先后两次开始变法。在战国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储备的多寡决定着国家的贫富,兼并战争的输赢。因此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大功业的时候,并非事事都征得众人的同意,都是根据需要及时变更法度的。

守旧派代表甘龙站出来反对。他声称:“圣明君主不改革人民的旧礼俗来施行教化,聪明的人不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官吏熟悉,人民熟悉,今天如若贸然变法,难免会引出变乱。商鞅对此反驳道:“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论于法之外也”。他进一步指出,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礼法制度也是有差异的,但是也成就了王业,春秋五霸的法律制度也是不一样的,但也都成为了霸主。商鞅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使得甘龙的理论立刻丧失立足之地。于是,另一位守旧派代表人物杜挚提出如果不能保证变法有百倍的利益和十倍的功效,变法是不可取的。对此商鞅也进行一一反驳,最终使得守旧派哑口无言。这场大辩论使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信心,于是他当场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秦国的变法事宜。商鞅变法以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进行的,本文以经济政策为主,浅析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秦国在经历秦献公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改变了秦国在东方诸国中“弱秦”的形象。由于秦国的积弊太多,尽管秦献公兢兢业业的改善政治。但是秦国亦无力“东伐,复穆公之故土”但是他培养了一位好太子,即秦孝公。秦孝公即位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改革,如何改革的问题。历史终究证明了秦孝公是一位积极寻求变法以图富国强兵的君主,但是面临着国内顽固的守旧势力,他只好寻求一位贤士为其分忧。而此时的商鞅在魏国只是魏相公孙座的家臣,郁郁不得志。因此在秦孝公招贤令一下,商鞅由魏入秦,三次求见秦孝公,阐明自己的观点,引起了秦孝公的极大兴趣。变法对于秦国而言毕竟是一件大事,因此秦孝公按照惯例在栎阳宫举行了一场有关秦国要不要变法为主题的大辩论。

商鞅率先发言,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可能,君主应该下定决心变法,不能过多的顾虑别人的议论。指出圣明的君主建立

二、商鞅变法经济政策的实施

(一)“为田开阡陌、封疆”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宣布“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旧的井田制的阡陌封疆,即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的彻底废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私有制制度。并且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与此同时,商鞅又发布了“制辕田”的命令。变法之前辕田制,是国家分配给农民的耕地区域是不固定的,需要

[收稿日期]2013-12-16

-19-

商业经济第2014年第1期按照传统,定期轮换,一般是三年。这样势必会直接影响农民对耕地的劳动热情和肥力投资。因此商鞅作出新的规定: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不必再如之前定期更换,而是可以由农民终身使用和占有。如果土质不好,确需要休耕轮种,可在自己占有的耕地里进行。土地的稳定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肥力投资。“制辕田“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增产措施。

(二)“初为赋”

商鞅变法之前,赋税征发的根据是土地的多寡,即按照一定的土地向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征收实物,或者征发军役。但是随着封建土地的私有化,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无立锥之地”的贫民,另一种便是富商大贾,这两种人都和土地无关,如果还按照以土地为衡量标准的征税方式,显然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秦孝公十四年(公元前348年)发布变法中一项重要内容——

—“初为赋”,以人口为计算对象,按照人口来征收赋税,也就是所谓的人头税。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人头税。按照此法征税,扩大了税源,使无地的富商大贾也在被征之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平斗桶,权衡,丈尺”

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又发布统一度量衡的命令。“权衡”指的是计量重量的衡器,在秦代又被称为,1973年在苘山出土的秦代铁权是秦始皇在全国统一度量衡时统一铸造的衡具,全国仅存有两枚,系稀有文物。“斗桶”便是计算容积的衡器,“丈尺”是计算长度的单位。有的人认为其目的无非是加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黄中业先生在《战国变法运动》书中说道:“这条法律主要是服务于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和俸禄制度,是发展社会经济即富国的需要”。这项法令可以使广大劳动人民免受因度量衡制的混乱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最重要的是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重农抑商

为了奖励耕织,商鞅发布重农抑商的法令。即“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僇力本业”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织帛,即耕织。凡是由耕田和纺织而生产粟帛多的人,则可免除自身的徭役。而“致粟帛多者”指的就是小农中的富裕户,国家对于这部分人给予奖励,无疑会刺激他们农业生产的热情,而且也会造成农村中的两极分化,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有利于在小农中造就一批新兴地主阶级。由于变法之前的赋税征收政策是以土地为征收依据,并且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利润要明显得高于农耕利润,因此导致一大部分耕田者弃农从商,使农业人口减少,无人耕种的荒地越来越多。加之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和在粮食贸易中的囤积居奇,严重地侵犯了小农的利益,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就与“耕战”为主要内容的富国强兵政策-20-

SHANGYEJINGJINo.1,2014

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因此商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即凡是经营商业及怠惰而贫困的,要连其妻子儿女一同没入官府为奴隶。总的来说,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平民有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可能,同时也有全家沦为奴隶的风险。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逝。商鞅变法侵犯了守旧派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

—秦孝公,后车裂商鞅以平息保守派的怒火,但变法却得以继续实行下去。这也就是商鞅变法在诸国变法中最为突出的地方,那便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三、商鞅变法经济政策中重农抑商的影响

纵观商鞅变法所实施的经济政策,犹以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最为重要,对后世最具影响。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一出,将农业的地位置于商业之上,压制了商人的地位。扶植了一大批新兴的地主,使其成为小农经济中的中坚力量;奖励耕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封建经济的增长使以“耕战”为主题的富国强兵的变法得以继续推行;变法的继续推行,使秦国的地位得到了明显上升,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政策,到后来发展成为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1.历代的最高统治者及统治阶级都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人口流动;4.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虽然有着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诸多好处,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能够后来居上,冠于战国七雄,并最后吞并东方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此有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样的赞美。秦王嬴政后来能够统一全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始皇帝,追根溯源,与商鞅变法的成功关系极大。

四、商鞅变法对农业改革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农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有改革才有农业现代化的未来。从今天来看,由于受当时社会

(下转第33页)

“秦权”

肖汝琴,陈东景,邢敏:基于AHP的青岛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研究

境承载体系

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与资源承载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城市扩展强度和增长速度。加快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加强对饮用水源地、近海岸水域以及大气污染的综合整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空间分区管制,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

坚持科学布局,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区划和管制。严格控制生态资源保护区、生态资源利用区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建设活动,确保城市整体生态结构空间要素的完整。同时,科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对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以及联动区域进行系统规划,有序推进城市整体建设。

(三)树立生态城市经营理念,倡导生态生活方式积极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环保和节能知识,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居民转向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

[参

(上接第20页)

[1]马世俊,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2]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59-65

[3]宋永昌.建设生态城市迈向21世纪[J].上海建设科技,1994(4):13-14

[4]吴琼,王如松,李宏卿,徐晓波.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8):2090-2095

[5]国家环境保护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J].环境保护,2003(9):21-28

[6]李海龙,于立.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7):81-86

[7]马世俊.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83-193

[8]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李向前.生态城市建设及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1(6):54-58

[9]李英,陶玲.生态城市综合评价体系的AHP模型设计与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2):134-137[10]肖亚丽,蒋大和.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城市建设定量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5):549-553

[责任编辑:王凤娟]

将奖励补贴资金切块到省,包干使用。另一方面,统筹运用政策工具。要充分发挥价格、信贷、税收、土地等政策的独特作用,形成全方位、多环节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要从滞后的、被动的宏观调控转到超前的、主动的调控轨道上来,提高政策质量和政策执行效果。

(三)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

为应对农业在还可以建立由农民、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刻意改变救灾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发挥资金的集聚和放大效应,其还可以作为政府保护农业,稳定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乃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工具之一,建立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借鉴商鞅农业变法的有关措施,实施土地改革,创新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机制,加强并调整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会服务体系及农业保险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是促进我国农业和谐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

献]

[1]司马迁.史记·秦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2]黄中业.战国变法运动[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3]刘泽华,李瑞兰.竞争·改革·进步[M].北京:求实出版社,2007

[4]林剑鸣.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潘洪志]

-33-

考文献]

!!!!!!!!!!!!!!!!!!!!!!!!!!!!!!!!!!!!!!!!!!!!

条件的限制,商鞅变法中一些好的改革措施无法实现,但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政治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有实现的基础。而其中有些措施在当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去辩证的分析,取其利而避其弊。

(一)建立土地经营流转市场

现在的土地使用权制度规定土地承包给农民,农民只能自己耕作而没有权力将其出售,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是以家庭分散承包经营小农式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已不适合现在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英语市场更好的衔接,使农民生产能以市场为导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土地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土地流转势在必行。在坚持土地所有制,不改变土地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和坚决维护农民承包经营权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从而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力低规模小的问题。

(二)完善财政支农体系

当前,务农收益下降,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是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调整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调整补贴品种和调整补贴资金的分配管理机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农产品,应继续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并加大补贴力度,而对非基础农产品应交由市场调节;将现行按种植面积、养殖数量补贴改为按商品数量补贴,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黄佳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商业经济

Business Economy2014(1)

参考文献(5条)

1.司马迁 史记@秦本纪 19852.黄中业 战国变法运动 1988

3.刘泽华;李瑞兰 竞争@改革@进步 20074.林剑鸣 秦史稿 19885.田昌五;安作璋 秦汉史 1990

引用本文格式:黄佳琦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14(1)


    相关文章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常攀登 [课标解读]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出现了七雄并立的局面.然而各国并不满足于并立的均势纷纷将&qu ...

    商鞅变法教案

    第8课 商鞅变法--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变法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 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浅析

    第27卷第1期 2010年1月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 V01.27No.1 Jan2010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浅析 万淮北 (沈阳师范 ...

    战国商鞅变法:取信于民起步的法家变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招标课题"改革方法论研究--基于古今中外经典改革案例的视角"课题组 两千多年来,因立场.角度的不同,人们对商鞅变法褒贬不一,有人将其作为一次极富成效的改革典范加以推崇,"秦行商君而富 ...

    七年级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七年级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者: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 ...

    高中历史重大事件回眸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点总结(一.二)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 ...

    商鞅变法的历史评析及现实反思

    商鞅变法的历史评析及现实反思 徐秀梅赵金科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彻底的改革之一,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 兵,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仍然坚定地执行商鞅变法的思想路线. ...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浅析秦国的崛起原因 肖营子高级中学 唐友 委身于西部边陲的小族群,崛起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中.作为中华大一统帝国的秦王朝,她的崛起,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一.秦族基因:血流不干,死不休战! 据<史记>:颛顼之女,女修在纺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