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情境"中燃起生命的激情

让生命的激情在“生活情境”中涌动

——小学课堂“生活情境”教学实践

摘要: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生活的话题;多给予他们合作生活学习的机会; 多给予他们象生活一样自由选择的权利;多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为此,从关爱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出发,我们对我校课堂中情境教学进行了考察和眷注,并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生活情境”教学,以此为课堂教学切入点,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课题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尝试,一、搜集生活资源内容,在情境中提升生命的境界;二、展现生活场景,在情境中唤醒生命的潜能;三、游戏活动体验,在情境中品味生命的愉悦;四、创生生活空间,在情境中涌动生命的激情。经过研究,初步树立了我校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教学”新理念,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带动了我校师生能力和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关键词: 生活情境 教学 生命 激情

研究的背景

一、忧虑于我校课堂情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自从“教学情境”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情境教学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我校教师近几年来也在有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实践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情境必然要改变形式、丰富设计。为追寻新理念,他们倾心打造情境,精心链接场景,但有些教师对情境的理解,似乎就是把固有的解读思路编进故事中,于是,不少老师认为体现“新”,就是渲染编织好的情节,而其知识教学的过程是不能动摇的,偶有旁逸斜出,也会巧妙地改斜归正,漠视以独立个体存在的生命情境和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不曾预约的新景象。我们认为具体地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境内容组织时过于关注科学世界,致使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被遗忘。

不少教师在情境设计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科学世界里。在情境目标上,知识目标至高上。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被鼎礼膜拜,师生视教材为“圣经”,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情境关注的是科学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学者对理论知识的鼎礼、对科学世界的

独尊以及对学生生活的冷漠,使学生沉浸在各种知识的操练演算之中,教学过程不能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于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或者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懒得发表见解,或者不敢发表见解,或者发表的见解不出自真情实感,本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却失却了应有的灵气„„因此,我们期望寻找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孩子们拾回生活中的欢笑,从而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掌握、运用知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情感。让课堂与学生生活相融,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学习更加热爱生活,也因为生活而陶醉于知识宝库的神奇和美妙中!让我们师生在共同的经历中涌动起生命的激情!

2、 追求形式的完美,致使情境演绎中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被动应付”。

我校课堂上(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一些比较“时髦”的做法正愈演愈烈,似乎没有了这些花样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上为演示情境而“疲于奔命”,学生为迎合情境而“被动应付”,亦步亦趋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很少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张扬个性。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情境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追求我们眼中的完美。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什么时候播放学科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环节的束缚中,一个个个性迥异的鲜活生命、一颗颗跳动的天真童心却被排斥在外。试想,在这样的情境中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情境又能生成些什么!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主张教师在情境预案中就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情境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

3、情境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

有些课堂的情境教学目标和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的构建。其实,教材不过是为儿童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普遍、更有价值的东西。案例之后应该建构的是什么?这是情境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情境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和对可能生活的憧憬,那么,学生便会失去生活的源动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从情境活动方式来看,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活动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教材所蕴涵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基本上是以“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感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学生的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乃至整个精神生活不能得到满足。其实,学生的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多种形式。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

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情境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离得太遥远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在如今气势汹涌的课程改革浪潮中,我们觉悟到:如果我们还裹足不前,不谋求改变,那么,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将会没有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学校也将会在这浪潮中被淹没,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新的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生活的话题;给予他们合作生活学习的机会; 给予他们象生活一样自由选择的权利;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很有必要考察、眷注情境,从关爱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审视情境,于是我们提出“生活情境”教学,以此为课堂教学切入点,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追求让学生在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

二、领悟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新课改的基本思想中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因此,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和学生的生活充分联系起来。

1、各学科课程标准理念纷纷指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学科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我们提出的 “生活情境”教学研究注重紧密课堂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力求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创设生活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2、赋予教学生命意义已成为新课堂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赋予课堂生命意义正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课堂教学理念之一,它更多地关注了人的发展。从人的生活角度看,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教育是把儿童引向可能生活,并对儿童的生活具有魅力和生命感的活动,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更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关注人,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生活不关注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便是对人的异化。所以,情境教学也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我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授提出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做出过这样一连串的追问:“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苦苦探求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情境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知识才会变得鲜活起来,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生活情境教学正是这是对新课程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情境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

三、启迪于教育教学名家的理论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20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从教育的角度审视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意味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曾多次把生活教育阐述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生活成为其主张教育的源泉、中心、根据。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动力,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象牙之塔”。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生活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正是受这一教育思想的有力支撑。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

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3、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认识的直观教学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生活情境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 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方法论看,生活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生活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也辅之以多种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从2003年3月开始至今,主要经历了以下这些阶段:

1、拟定初案。2003年3月到4月,这是课题的准备阶段,也是诞生阶段。我们通过4次行政会议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初步拟定该课题方案,又提交行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初案。

2、确定课题组成员。他们是总负责人校长邵亚华,主要成员朱国营、叶青莺、费晓华、王玉瑛、章小燕、赵振丰、周平、蓝小春,各学科老师均参与本课题研究。

3、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学校为每个教研组提供以下资料:《生活与教育》,《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等等。

4、开题论证。03年6月3日,在区教科所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邀请市、区专家指导进行课题论证,正式开题研究。到会指导的有市教科所俞晓东老师,区教研室副主任何树德、教科所副主任徐云福等10多位领导和专家。

5、2003年6月,进入课题探索阶段,在原方案的指导下,按照基本要求进行实践操作。并分各学科年级进行实践,形成多员参与,共同研究的氛围。各学科组相继确定子课题:

语文组:《高段古诗教学生活化的的实践研究》

《低段语文课中“师生对话式交流”的实践研究》

数学组:《高段数学课堂生活化处理的实践研究》

《培养学生数学对话能力的研究》

思品组:《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美术组:《高段绘画教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音乐组:《高段音乐课“生活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体育组:《体育游戏休闲的实践研究》

6、03年6月底,学校组织各子课题论证工作。

7、03年10月,组织青年教师案例评比,主题为“生活情境”创设和教学。目的是在案例评比中发现成功和不足的问题,并能及时研究解决的办法。

8、03年12月19日,进行课题阶段小结,并在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区级非学科立项课题负责人会议上作重点交流。

8、04年3月,各课题组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章小燕、、王玉瑛、赵振丰、李亚琴承担本学科课题研究课的教学任务。

9、04年9月,子课题相继结题,送区参加评比。

10、04年12月,外出取经,课题组主要成员前往上海参观学习。

11、05年3月,初步成果整理,请教科所徐副主任、方凌雁老师、钱如水老师指导。 12、05年4月,全面整理、分析资料,完成报告。

研究的概述

一、概念界定

1、生活情境 是在生活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紧密课堂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用生活化的方式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在生活情境中,能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能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生活情境是优化了的客观世界的情境,具有人化的特征,它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美感和道德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达到优化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激发潜能素质,涌动生命的激情,充分发展个性。

2、“生活情境”教学 是以“生活教育”为基本理念的“生命化”教学,是以生活场境创设为基础的“生活化”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互动创生,自主建构”为核心,构建“生命化”、“生活化”的教育,是一种用环境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活经验,用场境去建构学生生活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让学生在展示生命活力、呈现生活

内涵、回归生态和谐的学习场境中完成“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时代性,大胆超越教材。我们的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的,所以在情境设计中应该坚持有我们自己的思考,对于教材,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我们认为,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生活性,启迪真情实感。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情境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学习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发生表达的冲动。因此,教师在情境教学时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

(3)学科性,紧绕重点难点。一切教学措施都应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此,生活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部分,理应着力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各学科课堂的生活情境,就必须注重其学科的特性,所创设的情境,是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学科知识,绝不是一种摆设,更不是流于形式的。

(4)发展性,尊重学生个性。有效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生活情境必须尽量注重人人主体参与,使得教学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根据教学题材的不同需要,强化特定的学习情境,使设置的生活情境起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在具有形真、事真、情真、意真、理真等具有独特个性的情境活动中,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发展,并通过学科的的学习与运用,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力求通过在各学科生活情境教学案例中不断实践,不断验证,预期达到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

学生层面: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表达生活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激起生命的激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生命的愉悦。从而促进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学习的情感。

教师层面:通过研究,实践生活化、生命化的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总结出各学科有特色的生活情境设计和教学教学方法,探索出将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寻找到在生活情境下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和如何指导学生学

习的最佳教学策略。

学校层面:通过研究,初步树立具有我校课堂特色的“生活情境”教学理念,赋予课堂生命意义,丰富学校发展的生命内涵。

三、研究基本框架

研究的内容(操作措施)

一、搜集生活内容,在情境中提升生命的境界

我们提出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最新动向,吸收学科前沿的最新理论,搜集生活中鲜活、原生的素材,把它作为教学资源及时地整理、融入到自己的情境内容建设中。 同时,教师还要巧于处理运用教材,依靠自己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的经验挖掘生活素材。

1、在现有的教材中提炼

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内容题材老化,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情境材料的组织中善于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调整重组一些生活习题,为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内容。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之所以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决不是照本宣科地宣讲教材、照搬教参,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可能,

对有关的学科教学资源进行恰当整合,并且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对经过整合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整合。

具体实践中我们对教材内容整合的方法有调整法、改编法、搜索法等。以下以高段数学学科为例介绍几种现有教材的生活化处理方法:

(1)调整数据

教学时,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2)改编例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3)搜索原型

数学概念或(运算)本身来源于现实原型,具体事例与抽象要领之间是双向关系。符号化的学习离不开实际生活经验的支持。因此,教学时可以尽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该知识的“原型”,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2、在孩子的世界里捕捉

对于情境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课堂教学中所传达的各种信息,要让情境中的每一个细节贴近生活,让情境不在充满严肃的气氛中进行,真正地走进童心世界,这就需要平时多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真切的接近他们的生活,积累更多的生活材料。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随时搜集、努力挖掘发现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的素材。

(1)倾听和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时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情境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途径有很多,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求 老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倾吐者,把自己想说的话,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而教师自身要善于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在课余,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加入到学生的谈话中,所谓的“谈心”这时候是最真实的,这时候最容易引导学生把真实的一面流露出来。孩子各个都很单纯,他们能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人,这时候,我们老师就能从学生的口中知道孩子们心里所想的,了解到他们所关注的事情。

(2)观察和参与学生喜欢的活动

玩,是孩子的天性,各种各样的活动时刻吸引着他们,如果能了解孩子喜欢的活动,并运用到课堂中,改变课堂的交流模式,一定会受到学生地欢迎。新课程中的很多学科设计了比较多的活动,但我们还应真实的了解到孩子们现在最想做什么,最想玩什么。现在的孩子好奇心特别重,因此玩的花样也多种多样,很多活动都能结合我们的课堂进行学习,让活动为学习服务,让学习指导活动。要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不但要在下课时注意观察,有时候也要和学生们一起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各项活动的乐趣,体会孩子在做这项活动时的快乐,这真实的感受能帮助教师在设计情境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贴近他们的生活,感受童心的快乐,收集到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领悟、感受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取比灌输式来得直接有效而且生动。

(3)关心和走近学生喜欢的人和物

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走进童心世界,得和他们一起关注他们想关注的人,一起关心他们想关心的人和物,熟悉他们心中喜欢的东西, “这些人(物)”都是生活在他们周围的,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能走进他们生活的,与之生活反差太大,学生就很难理解,很难体会他们的思想、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了他们所能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是什么。所以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事物为切入口,用这些人的思想、、情感、形象、活动等为情境教学材料,让学生自由评价心中关注的人,自由想象心中喜欢的物,而教师只在一旁指正引导。为了让老师们走近学生所喜欢的,我们要求老师们每个月至少阅读1本儿童刊物,要知道近阶段电视热播中的或者学生中流传较广的动画片5——6部,并了解大概情节,大致熟悉主人公。同时,我们还在每个班作了学生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喜好。教师有了一定的学生生活现象的积累,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真实的体会了学生世界的乐趣,那样设计的情境教学形式, 运用的教学手段一定也是和生活接近的。

二、展现生活场景,在情境中唤醒生命的潜能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把生活的场景在课堂情境中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真实、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我们的展现方式有:实景展现式、媒体显现式、实景呈现式、情感捕捉式、经验迁移式。

1、实物展现式

在实物面前,学生不仅感受得特别真切,而且往往能很快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浓浓情意,从而对所表现的学科形象能迅速地感知、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亲近生活实物的机会。

(数学学科案例)

在教学“比例应用题”中,一上课老师就端出两杯冒热气的牛奶,分给两位学生喝,两位学生喝的直摇头,一个说牛奶泡得太浓了,另一个说牛奶泡得太淡了。 “是哪里出问题?”我问道。有的学生就说:“没按比例泡”。老师接着问:“应以怎样的比例配制呢?如按大众口味”。这时有学生说1:2,有学生说1:10,还有的学生说淡了加奶粉,浓了加水,老师又拿出一桶奶粉晃了晃,马上有学生喊出“看说明书”,上面说按1:8配制。很多学生都想上来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在这时老师又提出个问题:“有一杯200克的开水,应加多少奶粉才合适?”学生有的已报出答案、有的在自己嘀咕,有的则在动笔思考,整个班都沉浸在积极主动学习氛围中。

2、媒体显现式

媒体显现式就是借助媒体,使学生同时看、听、感、思,对生活影像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联想有关事物,使学科审美对象在感知中显现得更鲜明更生动,使感知的知识形象内容更丰富更深刻。我们借助的媒体有放大的挂图、剪贴画、简易粉笔画、现成的教材插图、电教画面、多媒体课件等等,还有很多的是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的影象。

(音乐学科案例)

教学歌曲《摇篮曲》,课前,请几位学生找来了他们小时侯的照片,有的是小宝宝躺在摇篮里的,有的是抱在妈妈怀里正吃奶的,有的是在闭上眼睛哇哇啼哭的,还有的是妈妈用推车推着悠闲的,新歌引入的时候,这些照片通过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感受,因为逼真而亲切,很快就激起了每一个学生对母亲的爱恋之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待到歌曲演唱时,他们唱出来的声音充满了柔情,融进了关爱。

3、实境感受式

实境感受式就是把学生直接带入情境需要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实现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离开了对学生体验和感悟的关注,我们的教学怎么可能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品味学科的真正意韵呢。李吉林认为:“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境,„„环境与在其间活 动 的人群,构成了一个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等交织在一起的儿童生长环境。这个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但却是相当深远的。” 教室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操场等等都可以是进行学科活动的场所,让学生在生活式的交往中享受学科获得审美。

(数学学科案例)

在教学“求株距行距”的应用题中,组织学生到校劳动基地——桔园实践探索,先分组测量桔园的长和宽,求出面积。这时学生纷纷的讨论起来:“学校有多少桔树呀?”、“能有多少斤桔子呢?”、“能卖多少钱?”„„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当老师组织学生实际测量株距行距时,学生兴奋的叫到:“哦,我有办法估算棵数啦!”通过亲身的体验,学生到教室后,很快编成各种问题的应用题,如:我校桔园,测得它的长50米,宽30米,按照株距0.6米、行距0.4米种桔树,一共可以种几棵?如果每棵桔树可收桔子100千克,这些桔树可收桔子多少千克?如果每千克桔子卖1.2元,这个桔园可为学校提供多少活动经费?等等。一些家住农村的孩子用这种方法帮助父母测面积,算棵数,求产量,还能估计出来年的收入。

4、情感捕捉式

情感捕捉式,就是利用语言交流的方式,激起学生的生活情感,把学生渐渐地引入情境中。语言,是生活情境的基础,世界上很多现象是学生难以感受的,我们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诱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的感受,要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积

极启发诱导学生对于生活经历的感受。可以是讲讲生活故事、交流交流生活话题等。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让学生愿意亲近学科、了解学科、感受学科知识,对学科学习保持一定的兴趣。

(美术学科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聊一个话题:童年是什么?

(学生讨论)

生:童年是少年之前的年龄段。

生;不,这之前还有婴儿期。

生:童年应该是上初中之前的这段学习期。

师:童年是快乐的、有趣的,指的是年龄吗?

生:不,指的是游戏,是生活、学习。

师:校园里有童年吗?在哪里?

生:在课堂上,在课间十分钟,在你追我赶中,在打闹中,在尽情的玩耍中。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的童年即将结束,你能用一幅画表达你的童年生活吗? 生:那怎么可能?童年那么长,怎么画呀?

师:问的好,其他同学有好办法吗?

生:抓典型。

生:印象最深的事情。

师:好办法,舍繁取精。

生:跳皮筋。

生:捉龙虾。

生:踢毽子比赛。

生:我想画司令台。

师:啊?为什么?

生:上台领奖的感觉真好。

生:春游的时候最好,大家都很开心,特别是玩巡洋舰的时候,XX同学眼泪都喊出来了,但还是很开心的。

生:那次我们还去了烈士陵园扫墓,老师你还在前面发言呢!

师:你们还记得那么清楚。

生:老师你们过年的时候干嘛?

师:吃年夜饭,放鞭炮„„。

生:对对,我也放,有一次我还把一只缸给炸破了。

生:哈哈„„

5、经验迁移式

经验迁移式展现生活场景就是根据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把原有的生活

经验迁移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情境中运用已有经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巴浦洛夫说:“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的同类题”。高段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在生活情境展现中利用迁移方式已经成为可能。

(数学学科案例)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一百万”有多大,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片小说《百万英镑》及同名电影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而改变,人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钞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牵引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却没人在乎那只是一张无法兑现的废纸”。听完故事的学生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究竟有多少?有的说大概值一千多万人民币,有的则要上网查当天银行的外汇兑率,从而精确的算出折合多少人民币。此时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一系列问题:1、你能用这么多钱买些什么?2、如果将这些兑换得来的人民币堆起来会有多高?

3、如果把这么多人民币装到箱子里,则需要多大的箱子?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学生都在思考,即让学生精确、估计地感受一百万有多大,又让学生从体积、价值等不同角度去感受百万英镑,而且课堂还渗透“人文”精神,有文学作品赏析,有同学间的交流。

三、游戏活动体验,在情境中品味生命的愉悦

只有认知而忽视体验和感悟的教学,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学生不是一个“理性者”,也不是一个“制作者”,而是一个“游戏者”。游戏使学生将蕴涵在身心内部的能量向外释放,游戏使学生通过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体验学生以外的生活,满足了学生对成人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学生来说,游戏的价值在于:游戏是学生理解他人、自己,以及他所处的生活世界的手段,学生通过游戏这种方式接触自然、与他人或社会交往,并逐步认识自我,因此,游戏成为学生生活的本身。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试想,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干巴巴的介绍,又只是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听,哪有不厌烦之理啊?因为情绪的波动,就会有很多学生因为不专心而开小差,可能开始做小动作,也可能小声说话„„学生喜欢游戏,把学科知识的学习“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将体验作为情境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活动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

1、游戏的要求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觉得情境中游戏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有趣的。即游戏本身要新奇有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游戏本身的魅力就能激发起学生试玩的积极性。我们设计游戏所选择的场景、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简易的。即游戏的要求简单易记,要求的表述要明白易懂。设计的游戏从总体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心理年龄,以及他们的接受程度。

全员的。在情境中要尽量让全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情境中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情境服务。

可参与。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地参与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千万不做局外人、旁观者。要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

能迁移。在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发挥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

2、游戏的类型

(1)“俏皮趣味”型

现实生活需要严谨,同时也需要轻松幽默。现实的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获取各种资料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电视,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便利。很多电视节目让我们想到,我们的生活情境中是不是也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情境,转换我们的脑筋,把情境变成展示学生灵动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就让我们微笑着看学生在“舞台” 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俏皮活泼,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音乐案例)

在第十册民族乐器音色的听赏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各乐器的音色特点,我设计了“辩乐器学狗叫”游戏进行教学。录音机选择播放其中的任一种乐器音色,请同学们用手指同时出示所选答案,1个手指表示琵琶,2个表示阮,3个表示柳琴等等,听错的同学得响亮地学三声小狗叫,所有同学都听对时,必须让老师学叫。同学们为了自己不做“小狗”,个个听得安静、认真,当自己听对时,因为能听到别的同学学狗叫,童心特有的顽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他们欢呼雀跃!要是能听到老师学小狗叫,那才是最过瘾的!所以他们一起努力着,在很快的时间里,随着错误同学的一个个减少,直至一个都没有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心甘情愿地、而且是快乐地在学生面前叫响“汪!汪!汪!”。

(2)“角色模拟”型

所谓“角色模拟”,就是通过选择一个角色(人或物)作为学生体验的对象,并感受其在生活中的情感。在学习中进行角色模拟,目的是让学生重归真实的生活世界,以知识魅力启迪自由的思想,体验生活,回归人性的本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只有为学生提供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和提高。我们在生活情境中设计一些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让学生模拟生活,接触各种“角色”,体验社会生活。

案例:模仿“小大人”

案例:模仿“小记者”

案例:模仿“小商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尝试角色活动。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角色活动中学会参与、乐意参与。

四、创生生活空间,在情境中涌动生命的激情

为了学生的充分活动,并通过活动获得充分发展,必须注重活动环境或空间的优化。教育家李吉林认为,“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环境与在其间活动的人群,构成了一个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等交织在一起的儿童生长环境。这个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虽然是不知不觉的,但却是相当深远的。”课堂生活的空间问题已是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问题,那么情境生活的空间问题也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生活情境中,每个学生在自主中享受自由

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主的渴望。以往我们的情境过程中,常会发现学生只能围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转着。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的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这样的学习,学习的兴趣信心自然会逐渐丧失殆尽,离开了学生的自信、自愿、自主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讲解,表演还有什么意义呢?关注学生的情感空间,加大自主力度,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活动,让每一个生命都灵动起来。

(1)学生有权力自主选择 人的自由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前提的,在生活情境中赋予学生自主的机会,把学生应有的权力还给学生。首先是“选择权”,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是主体自主活动的重要体现。因为选择权是学生自己作出的,不是被动的。学生一旦作出选择,就意味着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此刻学生将步入自己独有的生活,自己欣赏、自己感悟,表现出充分的自由。教师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

以下是孙丽萍老师关于在思品课堂情境中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的体会文章片段: 自由选择事例 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学生才会有兴趣去探索、去思考。课前鼓励学生去翻看思想品德书,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决定我们下节课想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高度激起,如我在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这学期,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内容由你们决定,请你们商定好本周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一天告诉我”。想不到,第二天学生们就派来了代表跟我交流第一节思品课他们想学的课文是《我们是集体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有的根据自己平时的表现细述对集体的贡献,有的引用事例说明集体的力量大,整堂课,不用我多引导,学生激情满溢,今后我一定要为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此时,我仿佛看到了赛场上英姿焕发的同学们在一起努力,教室里学生们围在一起谈笑风生,这也不正是很好的始业教育吗?

自由选择空间 情境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个驰骋的空间,突破时间、地点、空间的束缚。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学习地点,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教学《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中,学生提出,让我们拿着扫把,畚箕上街去大干一场。于是,我和学生出现在了大街上,哪里有垃圾,哪里就会有我们的同学在清扫,不一会儿,马路变干净了,行人赞许的目光多起来了,学生们体会到了劳动者才是最光荣的。整节课,无声似有声,空洞的语言永远代替不了积极的行动。

自由选择对象 情境是师生心灵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怎样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学习中去呢?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因 为人的潜意识里喜欢跟熟悉自己的人在一起,有种排外的心理在作崇,所以在安排学习时,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选择自己学习上的好伙伴,如《努力学习不怕困难》一课,一开课,我就请学生说说在学习上碰到的困难怎么办,学生说跟同学一起思考解决,于是我请他们跟自己的学习好伙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因为是自己选择的伙伴,所以学生更加畅所欲言。

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在于,优化一个人的思想,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参与学习,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了学习奋斗的动力,促使一群群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自由选择观点 每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观点也不同。哪些是自己感兴趣的,哪些是自己已经达标的,哪些东西仍然是与自己的自我需求产生距离的,我都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认一认。如《如不隐瞒错误》一课,当李林偷补上一个“O”后,脑袋里出了一个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小人的观点是承认错误,另一个小人的观点是隐瞒错误。我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观点,请观点一致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很快教室里形成了甲方、乙方两辩证方,这时,我就成了主持人,甲、乙双方的同学就各自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在辩论中学生提升了思想认识,

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在这节课中,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乃是本节课的闪光点,打开心锁,让学生的心灵在选择观点时净化,在辩证观点时得到了升华。

(2)学生有机会自主说话 还了自主选择的权力,还要给予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见解。情境中,学生“说话”大多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问题,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外,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表达对他人的赞同或反对。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责任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长期给学生自主说话的机会权力, 慢慢会出现各抒己见的自信的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对象是富有活力的儿童,他们对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理解,对与之相联系的实际生活问题肯定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情境中表现出来,把自己的困惑亮出来,让我们的课堂真实起来,与学生亲近起来,与生活接起轨来。

如一思品课堂情境片段:

(3

)学生有时间自主思考 主动思考是人的生命的一大特征。当情境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阻塞时,我们认为,不妨等一等,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

如一个思品课堂情境片段:

2、生活情境中,每个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尊重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

拓展学生精神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意义。生活情境教学中提倡通过生活式交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协调沟通、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并在交往中相互理解,共同摄取双方的经验和智慧。此外,教师要善于捕捉平凡教学中泛起的涟漪,实施真诚对话,实现学生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境界的提升。

(1)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对话 新课程理念提到:“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认为情境过程中我们老师首先应是学生情感的感染者、引领者。我们的做法是“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学生是具有不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要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孩子是“平等生命个体”的观念,学会“蹲下来和学生对话”,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必须树立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发自内心的信任、尊重、理解、宽容、激励的意识,学会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去发现、赏识他们的优点与进步。

如一年级李老师和学生的对话:

(2)教师和学生互换着角色对话 我们提倡在对话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情境中要让对话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关键是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并能及时引导和对学生交流作出及时准确的反馈。

如,王玉瑛老师指导《圆柱的认识》的对话片断:

3、生活情境中,每个学生在生成中领略精彩

生活情境的演绎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不追求完美和滴水不漏,因为我们知道中间肯定会有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演绎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情境不放,而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

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情境设计、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1)新的情境流程在即时“变奏”中生成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引下,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逐日增强,因此,学生在经历情境的过程中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也会大大增 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审美的情感,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情境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却会不期而至,这些精彩能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奇彩!

比如李亚琴老师设计的在教师节学生为老师献歌的情境过程是这样在变奏的:

(2)新的情境主题在适时“替换”中生成 情境过程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容量是丰富的,我们想要在情境演绎的时间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是不现实的,并且这些信息本身又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

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整个情境、乃至整个教学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例如教学歌曲《小竹桥》中的情境片段:

(3)新的情境目标在随机“升降”中生成 情境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生活情境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情境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情境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一位教师借班上课的情境片段:

研究的主要成效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围绕生活情境设计和教学实践这一目标,通过对情境内容组织、情境展现方式、情境活动体验、情境空间创生四大方面内容的探索,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通过课题研究树立了我校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教学”新理念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切实地体会到教师在情境过程中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情境过程是“人人愿参与,人人是主体,人人能发展”的生命经历。在生活化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情境内容的多途拓展,和情境展现方式的改进,引领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进行学习,并让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的权利、对话的活力和生成的精彩。我们觉得最大的收获便是通过本课题“生活情境”教学研究,我校教师形成了新的情境教学认识,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另人欣喜的转变:

1、情境经历中师生的情感从“麻木不仁”走向“激情涌动”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交往意味着平等的对话,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们在实践中,首先要求教师从思想上摒弃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唯我独尊的家长作风,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把学生视为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待教育”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更多地赏识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敢于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变学生“只听不说被动应付”为“既听又说主动学习”。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权威,而成了“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蹲下来了,学生的权威恐惧感没有了,心灵自由了,学习的激情也随着涌动起来了。

2、情境展现过程从“死板执行”走向“随机生成”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强调情境的动态生成,当然也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情境中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情境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情境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由此,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和激情。在情境中生成的、真切的、而又是“自发”的情感体验是最深刻的、难忘的,这是教师在预案设计中就为学生拟订的“弹性区间”发挥的效益。 在情境预案设计时,我们要求教师情境目标要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生活情境的设计应留“弹性区间”,设计的重点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并不是绝对的,水到渠成即可。我们发现有的老师毅然

3、情境呈现的方式从“漂亮时髦”走向“简洁有效”

高效的情境呈现应该是干净、利落的。我们在生活情境设计时可能会把情境看作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法典”,从内容到演绎、效果,一应俱全。于是,情境演绎得面面俱到,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环节的束缚中,一个个个性迥异的鲜活生命、一颗颗跳动的天真童心却被排斥在外。研究中正是由于没有多余的环节,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正是由于情境预案设计的“简洁”,教师不再拿着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科学知识世界的乐趣,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通过本课题研究,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时髦”的做法明显收敛,教师们更关注情境的实效性,转变了“花样多就意味着学生动起来”的错误看法,注重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位。在情境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大胆去掉或替换不必要的环节,决不急于让学生走过场,使生活情境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教学历程!有老师说“我们决不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学生玩玩闹闹嘻嘻哈哈间悄然溜走。05年3月的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区教研员这样评价章小燕老师、陈美老师的课:“实实在在的,又是非常有效的,并且学生又是学得轻松愉快的。”

二、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了师生能力的提高和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愉快的学习,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呈现出由原来的被动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的态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轻松愉快地习得知识,又在知识习得的同时,发展了综合能力。两年来,我校学生在区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人数与档次呈逐年递增态势:03年共有24人次获区级以上个人竞赛奖,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有一些比赛项目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说相对属于弱项,我们曾经望而却步。在这一年中却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比如: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等,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情境教学造就了这样的人才,学生在表演

中表现出来的逼真的情感、落落大方的姿态、语言等等方面,在我们看来很多都是生活情境经历中的点滴积累。04年情况更加喜人:学生区级以上获奖人次达35人。2004年还有许多团体项目频频获奖,如:六(3)中队获得区少先队自我形象设计优胜中队,区红十字会知识竞赛三等奖,杭州市、萧山区乒乓赛团体第二、第一名等。另外,在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听课过程中,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孩子,活起来!课堂上他们的眼神显得那么有灵气,师生交流过程随时洋溢着生命的光彩!在几次较大规模的活动中,我们孩子的表现也让上级有关领导以及兄弟学校的老师深表赞叹:靖江一小的孩子在课堂上能说敢想又会动,一点不亚于城镇的孩子。

课题研究的两年时间里,学校教师科研队伍再不断地壮大,科研氛围比往年更为浓厚。表现为年轻教师成熟起来了,比如陈美、洪成娣、童金丽等老师都开始尝试独立申报立项课题,并都有相关的成果在区级以上获奖,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个飞跃!骨干教师带起来了,比如:龚国庆、王玉瑛、周平这几位教研大组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带领本组的老师学习、研究、探讨,使各教研组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学习工作氛围。老教师参与进来了,比如:在一些沙龙研讨中我们常会从他们口中听到一些关于“生活”的话题,可以感觉到他们也有了一种比较浅显的改革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正在逐渐地萌动起来。从科研成果来说,这两年是我校最为丰硕的时期!表现为奖次高、群体大。每年教师论文获奖发表总数都达40篇次以上,和专任教师数之比超0.8:1。教师教学能力上的提高也是呈上升趋势:两年中,共有20多人次在区级以上业务能力竞赛中获奖,徐春光、何颖、俞水源等老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每学期都有3——4位教师承担区级较大规模公开课,并有龚国庆、陈美等老师被兄弟学校邀请献课讲座等等,两年中有1位教师被评为萧山区优秀教师、3位教师被评为区教坛新秀,1位教师被评为杭州市教坛新秀。

在本课题的带动下,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使学校的办学品位得到了明显提升。两年中,我校第二次被命名为“杭州市文明学校”,还被评为“萧山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萧山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被评为“萧山区师训工作先进集体”。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有关领导多次光临学校指导工作,在我校组织开展工作会议、活动,在此过程中促使我校在区内外形成了较广较好的声誉。我校还在许多较大规模的会议上作为典型发言交流学校办学经验,得到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

2、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4、 李庆明:《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

5、 贝桂鸾:《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术论坛》1998年增刊

6、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

让生命的激情在“生活情境”中涌动

——小学课堂“生活情境”教学实践

摘要: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生活的话题;多给予他们合作生活学习的机会; 多给予他们象生活一样自由选择的权利;多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为此,从关爱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出发,我们对我校课堂中情境教学进行了考察和眷注,并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生活情境”教学,以此为课堂教学切入点,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课题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尝试,一、搜集生活资源内容,在情境中提升生命的境界;二、展现生活场景,在情境中唤醒生命的潜能;三、游戏活动体验,在情境中品味生命的愉悦;四、创生生活空间,在情境中涌动生命的激情。经过研究,初步树立了我校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教学”新理念,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带动了我校师生能力和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关键词: 生活情境 教学 生命 激情

研究的背景

一、忧虑于我校课堂情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自从“教学情境”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情境教学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与学。我校教师近几年来也在有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实践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情境必然要改变形式、丰富设计。为追寻新理念,他们倾心打造情境,精心链接场景,但有些教师对情境的理解,似乎就是把固有的解读思路编进故事中,于是,不少老师认为体现“新”,就是渲染编织好的情节,而其知识教学的过程是不能动摇的,偶有旁逸斜出,也会巧妙地改斜归正,漠视以独立个体存在的生命情境和在师生对话中生成的不曾预约的新景象。我们认为具体地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境内容组织时过于关注科学世界,致使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被遗忘。

不少教师在情境设计中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把学生局限在科学世界里。在情境目标上,知识目标至高上。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被鼎礼膜拜,师生视教材为“圣经”,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情境关注的是科学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教学者对理论知识的鼎礼、对科学世界的

独尊以及对学生生活的冷漠,使学生沉浸在各种知识的操练演算之中,教学过程不能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于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或者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懒得发表见解,或者不敢发表见解,或者发表的见解不出自真情实感,本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却失却了应有的灵气„„因此,我们期望寻找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孩子们拾回生活中的欢笑,从而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掌握、运用知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感受和表达生活中的情感。让课堂与学生生活相融,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学习更加热爱生活,也因为生活而陶醉于知识宝库的神奇和美妙中!让我们师生在共同的经历中涌动起生命的激情!

2、 追求形式的完美,致使情境演绎中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被动应付”。

我校课堂上(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一些比较“时髦”的做法正愈演愈烈,似乎没有了这些花样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上为演示情境而“疲于奔命”,学生为迎合情境而“被动应付”,亦步亦趋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很少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张扬个性。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情境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追求我们眼中的完美。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什么时候播放学科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环节的束缚中,一个个个性迥异的鲜活生命、一颗颗跳动的天真童心却被排斥在外。试想,在这样的情境中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情境又能生成些什么!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主张教师在情境预案中就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情境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

3、情境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

有些课堂的情境教学目标和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的构建。其实,教材不过是为儿童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普遍、更有价值的东西。案例之后应该建构的是什么?这是情境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情境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对现实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精神的感悟和对可能生活的憧憬,那么,学生便会失去生活的源动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从情境活动方式来看,教师所提供给学生的活动注重的是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教材所蕴涵的科学知识、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基本上是以“告诉”的方式而不是以“感悟”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忽视学生内在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学生的道德生活、审美生活乃至整个精神生活不能得到满足。其实,学生的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多种形式。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

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情境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离得太遥远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在如今气势汹涌的课程改革浪潮中,我们觉悟到:如果我们还裹足不前,不谋求改变,那么,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将会没有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学校也将会在这浪潮中被淹没,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新的课程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生活的话题;给予他们合作生活学习的机会; 给予他们象生活一样自由选择的权利;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很有必要考察、眷注情境,从关爱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审视情境,于是我们提出“生活情境”教学,以此为课堂教学切入点,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追求让学生在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

二、领悟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新课改的基本思想中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因此,关注儿童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和学生的生活充分联系起来。

1、各学科课程标准理念纷纷指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学科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我们提出的 “生活情境”教学研究注重紧密课堂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力求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创设生活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2、赋予教学生命意义已成为新课堂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赋予课堂生命意义正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课堂教学理念之一,它更多地关注了人的发展。从人的生活角度看,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教育是把儿童引向可能生活,并对儿童的生活具有魅力和生命感的活动,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更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关注人,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生活不关注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便是对人的异化。所以,情境教学也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我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授提出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做出过这样一连串的追问:“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苦苦探求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情境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知识才会变得鲜活起来,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生活情境教学正是这是对新课程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情境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

三、启迪于教育教学名家的理论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20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从教育的角度审视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意味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曾多次把生活教育阐述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生活成为其主张教育的源泉、中心、根据。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更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动力,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象牙之塔”。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了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生活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正是受这一教育思想的有力支撑。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

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3、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认识的直观教学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生活情境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 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方法论看,生活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生活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本身的自我运动。

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也辅之以多种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从2003年3月开始至今,主要经历了以下这些阶段:

1、拟定初案。2003年3月到4月,这是课题的准备阶段,也是诞生阶段。我们通过4次行政会议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初步拟定该课题方案,又提交行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初案。

2、确定课题组成员。他们是总负责人校长邵亚华,主要成员朱国营、叶青莺、费晓华、王玉瑛、章小燕、赵振丰、周平、蓝小春,各学科老师均参与本课题研究。

3、组织教师学习理论,学校为每个教研组提供以下资料:《生活与教育》,《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等等。

4、开题论证。03年6月3日,在区教科所指导和帮助下,我们邀请市、区专家指导进行课题论证,正式开题研究。到会指导的有市教科所俞晓东老师,区教研室副主任何树德、教科所副主任徐云福等10多位领导和专家。

5、2003年6月,进入课题探索阶段,在原方案的指导下,按照基本要求进行实践操作。并分各学科年级进行实践,形成多员参与,共同研究的氛围。各学科组相继确定子课题:

语文组:《高段古诗教学生活化的的实践研究》

《低段语文课中“师生对话式交流”的实践研究》

数学组:《高段数学课堂生活化处理的实践研究》

《培养学生数学对话能力的研究》

思品组:《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美术组:《高段绘画教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音乐组:《高段音乐课“生活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体育组:《体育游戏休闲的实践研究》

6、03年6月底,学校组织各子课题论证工作。

7、03年10月,组织青年教师案例评比,主题为“生活情境”创设和教学。目的是在案例评比中发现成功和不足的问题,并能及时研究解决的办法。

8、03年12月19日,进行课题阶段小结,并在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区级非学科立项课题负责人会议上作重点交流。

8、04年3月,各课题组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章小燕、、王玉瑛、赵振丰、李亚琴承担本学科课题研究课的教学任务。

9、04年9月,子课题相继结题,送区参加评比。

10、04年12月,外出取经,课题组主要成员前往上海参观学习。

11、05年3月,初步成果整理,请教科所徐副主任、方凌雁老师、钱如水老师指导。 12、05年4月,全面整理、分析资料,完成报告。

研究的概述

一、概念界定

1、生活情境 是在生活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紧密课堂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用生活化的方式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在生活情境中,能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能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生活情境是优化了的客观世界的情境,具有人化的特征,它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美感和道德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达到优化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激发潜能素质,涌动生命的激情,充分发展个性。

2、“生活情境”教学 是以“生活教育”为基本理念的“生命化”教学,是以生活场境创设为基础的“生活化”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互动创生,自主建构”为核心,构建“生命化”、“生活化”的教育,是一种用环境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活经验,用场境去建构学生生活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让学生在展示生命活力、呈现生活

内涵、回归生态和谐的学习场境中完成“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时代性,大胆超越教材。我们的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的,所以在情境设计中应该坚持有我们自己的思考,对于教材,抱着尊重、理解、充分运用、改造创新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让教材束缚自己的教学与思考。我们认为,努力创设富有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生活性,启迪真情实感。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情境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学习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发生表达的冲动。因此,教师在情境教学时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

(3)学科性,紧绕重点难点。一切教学措施都应服从于、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因此,生活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部分,理应着力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各学科课堂的生活情境,就必须注重其学科的特性,所创设的情境,是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学科知识,绝不是一种摆设,更不是流于形式的。

(4)发展性,尊重学生个性。有效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生活情境必须尽量注重人人主体参与,使得教学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根据教学题材的不同需要,强化特定的学习情境,使设置的生活情境起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在具有形真、事真、情真、意真、理真等具有独特个性的情境活动中,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发展,并通过学科的的学习与运用,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力求通过在各学科生活情境教学案例中不断实践,不断验证,预期达到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

学生层面: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表达生活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激起生命的激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生命的愉悦。从而促进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学习的情感。

教师层面:通过研究,实践生活化、生命化的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总结出各学科有特色的生活情境设计和教学教学方法,探索出将学科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寻找到在生活情境下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和如何指导学生学

习的最佳教学策略。

学校层面:通过研究,初步树立具有我校课堂特色的“生活情境”教学理念,赋予课堂生命意义,丰富学校发展的生命内涵。

三、研究基本框架

研究的内容(操作措施)

一、搜集生活内容,在情境中提升生命的境界

我们提出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最新动向,吸收学科前沿的最新理论,搜集生活中鲜活、原生的素材,把它作为教学资源及时地整理、融入到自己的情境内容建设中。 同时,教师还要巧于处理运用教材,依靠自己的先进理念和丰富的经验挖掘生活素材。

1、在现有的教材中提炼

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内容题材老化,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在情境材料的组织中善于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调整重组一些生活习题,为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内容。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之所以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决不是照本宣科地宣讲教材、照搬教参,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可能,

对有关的学科教学资源进行恰当整合,并且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对经过整合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整合。

具体实践中我们对教材内容整合的方法有调整法、改编法、搜索法等。以下以高段数学学科为例介绍几种现有教材的生活化处理方法:

(1)调整数据

教学时,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

(2)改编例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3)搜索原型

数学概念或(运算)本身来源于现实原型,具体事例与抽象要领之间是双向关系。符号化的学习离不开实际生活经验的支持。因此,教学时可以尽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该知识的“原型”,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2、在孩子的世界里捕捉

对于情境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课堂教学中所传达的各种信息,要让情境中的每一个细节贴近生活,让情境不在充满严肃的气氛中进行,真正地走进童心世界,这就需要平时多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真切的接近他们的生活,积累更多的生活材料。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随时搜集、努力挖掘发现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的素材。

(1)倾听和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时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情境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途径有很多,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求 老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倾吐者,把自己想说的话,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而教师自身要善于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在课余,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加入到学生的谈话中,所谓的“谈心”这时候是最真实的,这时候最容易引导学生把真实的一面流露出来。孩子各个都很单纯,他们能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人,这时候,我们老师就能从学生的口中知道孩子们心里所想的,了解到他们所关注的事情。

(2)观察和参与学生喜欢的活动

玩,是孩子的天性,各种各样的活动时刻吸引着他们,如果能了解孩子喜欢的活动,并运用到课堂中,改变课堂的交流模式,一定会受到学生地欢迎。新课程中的很多学科设计了比较多的活动,但我们还应真实的了解到孩子们现在最想做什么,最想玩什么。现在的孩子好奇心特别重,因此玩的花样也多种多样,很多活动都能结合我们的课堂进行学习,让活动为学习服务,让学习指导活动。要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不但要在下课时注意观察,有时候也要和学生们一起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各项活动的乐趣,体会孩子在做这项活动时的快乐,这真实的感受能帮助教师在设计情境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贴近他们的生活,感受童心的快乐,收集到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领悟、感受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取比灌输式来得直接有效而且生动。

(3)关心和走近学生喜欢的人和物

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走进童心世界,得和他们一起关注他们想关注的人,一起关心他们想关心的人和物,熟悉他们心中喜欢的东西, “这些人(物)”都是生活在他们周围的,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能走进他们生活的,与之生活反差太大,学生就很难理解,很难体会他们的思想、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了他们所能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是什么。所以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事物为切入口,用这些人的思想、、情感、形象、活动等为情境教学材料,让学生自由评价心中关注的人,自由想象心中喜欢的物,而教师只在一旁指正引导。为了让老师们走近学生所喜欢的,我们要求老师们每个月至少阅读1本儿童刊物,要知道近阶段电视热播中的或者学生中流传较广的动画片5——6部,并了解大概情节,大致熟悉主人公。同时,我们还在每个班作了学生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喜好。教师有了一定的学生生活现象的积累,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真实的体会了学生世界的乐趣,那样设计的情境教学形式, 运用的教学手段一定也是和生活接近的。

二、展现生活场景,在情境中唤醒生命的潜能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把生活的场景在课堂情境中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真实、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我们的展现方式有:实景展现式、媒体显现式、实景呈现式、情感捕捉式、经验迁移式。

1、实物展现式

在实物面前,学生不仅感受得特别真切,而且往往能很快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浓浓情意,从而对所表现的学科形象能迅速地感知、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亲近生活实物的机会。

(数学学科案例)

在教学“比例应用题”中,一上课老师就端出两杯冒热气的牛奶,分给两位学生喝,两位学生喝的直摇头,一个说牛奶泡得太浓了,另一个说牛奶泡得太淡了。 “是哪里出问题?”我问道。有的学生就说:“没按比例泡”。老师接着问:“应以怎样的比例配制呢?如按大众口味”。这时有学生说1:2,有学生说1:10,还有的学生说淡了加奶粉,浓了加水,老师又拿出一桶奶粉晃了晃,马上有学生喊出“看说明书”,上面说按1:8配制。很多学生都想上来配制一杯可口的牛奶,在这时老师又提出个问题:“有一杯200克的开水,应加多少奶粉才合适?”学生有的已报出答案、有的在自己嘀咕,有的则在动笔思考,整个班都沉浸在积极主动学习氛围中。

2、媒体显现式

媒体显现式就是借助媒体,使学生同时看、听、感、思,对生活影像留下深刻印象,进而联想有关事物,使学科审美对象在感知中显现得更鲜明更生动,使感知的知识形象内容更丰富更深刻。我们借助的媒体有放大的挂图、剪贴画、简易粉笔画、现成的教材插图、电教画面、多媒体课件等等,还有很多的是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的影象。

(音乐学科案例)

教学歌曲《摇篮曲》,课前,请几位学生找来了他们小时侯的照片,有的是小宝宝躺在摇篮里的,有的是抱在妈妈怀里正吃奶的,有的是在闭上眼睛哇哇啼哭的,还有的是妈妈用推车推着悠闲的,新歌引入的时候,这些照片通过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感受,因为逼真而亲切,很快就激起了每一个学生对母亲的爱恋之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待到歌曲演唱时,他们唱出来的声音充满了柔情,融进了关爱。

3、实境感受式

实境感受式就是把学生直接带入情境需要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实现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离开了对学生体验和感悟的关注,我们的教学怎么可能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品味学科的真正意韵呢。李吉林认为:“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境,„„环境与在其间活 动 的人群,构成了一个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等交织在一起的儿童生长环境。这个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但却是相当深远的。” 教室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操场等等都可以是进行学科活动的场所,让学生在生活式的交往中享受学科获得审美。

(数学学科案例)

在教学“求株距行距”的应用题中,组织学生到校劳动基地——桔园实践探索,先分组测量桔园的长和宽,求出面积。这时学生纷纷的讨论起来:“学校有多少桔树呀?”、“能有多少斤桔子呢?”、“能卖多少钱?”„„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当老师组织学生实际测量株距行距时,学生兴奋的叫到:“哦,我有办法估算棵数啦!”通过亲身的体验,学生到教室后,很快编成各种问题的应用题,如:我校桔园,测得它的长50米,宽30米,按照株距0.6米、行距0.4米种桔树,一共可以种几棵?如果每棵桔树可收桔子100千克,这些桔树可收桔子多少千克?如果每千克桔子卖1.2元,这个桔园可为学校提供多少活动经费?等等。一些家住农村的孩子用这种方法帮助父母测面积,算棵数,求产量,还能估计出来年的收入。

4、情感捕捉式

情感捕捉式,就是利用语言交流的方式,激起学生的生活情感,把学生渐渐地引入情境中。语言,是生活情境的基础,世界上很多现象是学生难以感受的,我们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诱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的感受,要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积

极启发诱导学生对于生活经历的感受。可以是讲讲生活故事、交流交流生活话题等。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让学生愿意亲近学科、了解学科、感受学科知识,对学科学习保持一定的兴趣。

(美术学科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聊一个话题:童年是什么?

(学生讨论)

生:童年是少年之前的年龄段。

生;不,这之前还有婴儿期。

生:童年应该是上初中之前的这段学习期。

师:童年是快乐的、有趣的,指的是年龄吗?

生:不,指的是游戏,是生活、学习。

师:校园里有童年吗?在哪里?

生:在课堂上,在课间十分钟,在你追我赶中,在打闹中,在尽情的玩耍中。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的童年即将结束,你能用一幅画表达你的童年生活吗? 生:那怎么可能?童年那么长,怎么画呀?

师:问的好,其他同学有好办法吗?

生:抓典型。

生:印象最深的事情。

师:好办法,舍繁取精。

生:跳皮筋。

生:捉龙虾。

生:踢毽子比赛。

生:我想画司令台。

师:啊?为什么?

生:上台领奖的感觉真好。

生:春游的时候最好,大家都很开心,特别是玩巡洋舰的时候,XX同学眼泪都喊出来了,但还是很开心的。

生:那次我们还去了烈士陵园扫墓,老师你还在前面发言呢!

师:你们还记得那么清楚。

生:老师你们过年的时候干嘛?

师:吃年夜饭,放鞭炮„„。

生:对对,我也放,有一次我还把一只缸给炸破了。

生:哈哈„„

5、经验迁移式

经验迁移式展现生活场景就是根据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把原有的生活

经验迁移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情境中运用已有经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巴浦洛夫说:“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的同类题”。高段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在生活情境展现中利用迁移方式已经成为可能。

(数学学科案例)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一百万”有多大,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片小说《百万英镑》及同名电影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而改变,人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钞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牵引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却没人在乎那只是一张无法兑现的废纸”。听完故事的学生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究竟有多少?有的说大概值一千多万人民币,有的则要上网查当天银行的外汇兑率,从而精确的算出折合多少人民币。此时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一系列问题:1、你能用这么多钱买些什么?2、如果将这些兑换得来的人民币堆起来会有多高?

3、如果把这么多人民币装到箱子里,则需要多大的箱子?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学生都在思考,即让学生精确、估计地感受一百万有多大,又让学生从体积、价值等不同角度去感受百万英镑,而且课堂还渗透“人文”精神,有文学作品赏析,有同学间的交流。

三、游戏活动体验,在情境中品味生命的愉悦

只有认知而忽视体验和感悟的教学,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学生不是一个“理性者”,也不是一个“制作者”,而是一个“游戏者”。游戏使学生将蕴涵在身心内部的能量向外释放,游戏使学生通过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体验学生以外的生活,满足了学生对成人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学生来说,游戏的价值在于:游戏是学生理解他人、自己,以及他所处的生活世界的手段,学生通过游戏这种方式接触自然、与他人或社会交往,并逐步认识自我,因此,游戏成为学生生活的本身。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试想,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干巴巴的介绍,又只是学生一遍一遍地反复听,哪有不厌烦之理啊?因为情绪的波动,就会有很多学生因为不专心而开小差,可能开始做小动作,也可能小声说话„„学生喜欢游戏,把学科知识的学习“蕴藏”在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将体验作为情境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活动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

1、游戏的要求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觉得情境中游戏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有趣的。即游戏本身要新奇有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游戏本身的魅力就能激发起学生试玩的积极性。我们设计游戏所选择的场景、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简易的。即游戏的要求简单易记,要求的表述要明白易懂。设计的游戏从总体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心理年龄,以及他们的接受程度。

全员的。在情境中要尽量让全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情境中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情境服务。

可参与。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地参与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千万不做局外人、旁观者。要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

能迁移。在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发挥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学生自我总结、体会、交流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

2、游戏的类型

(1)“俏皮趣味”型

现实生活需要严谨,同时也需要轻松幽默。现实的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获取各种资料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电视,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便利。很多电视节目让我们想到,我们的生活情境中是不是也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情境,转换我们的脑筋,把情境变成展示学生灵动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就让我们微笑着看学生在“舞台” 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俏皮活泼,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音乐案例)

在第十册民族乐器音色的听赏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各乐器的音色特点,我设计了“辩乐器学狗叫”游戏进行教学。录音机选择播放其中的任一种乐器音色,请同学们用手指同时出示所选答案,1个手指表示琵琶,2个表示阮,3个表示柳琴等等,听错的同学得响亮地学三声小狗叫,所有同学都听对时,必须让老师学叫。同学们为了自己不做“小狗”,个个听得安静、认真,当自己听对时,因为能听到别的同学学狗叫,童心特有的顽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他们欢呼雀跃!要是能听到老师学小狗叫,那才是最过瘾的!所以他们一起努力着,在很快的时间里,随着错误同学的一个个减少,直至一个都没有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心甘情愿地、而且是快乐地在学生面前叫响“汪!汪!汪!”。

(2)“角色模拟”型

所谓“角色模拟”,就是通过选择一个角色(人或物)作为学生体验的对象,并感受其在生活中的情感。在学习中进行角色模拟,目的是让学生重归真实的生活世界,以知识魅力启迪自由的思想,体验生活,回归人性的本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只有为学生提供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和提高。我们在生活情境中设计一些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让学生模拟生活,接触各种“角色”,体验社会生活。

案例:模仿“小大人”

案例:模仿“小记者”

案例:模仿“小商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尝试角色活动。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在角色活动中学会参与、乐意参与。

四、创生生活空间,在情境中涌动生命的激情

为了学生的充分活动,并通过活动获得充分发展,必须注重活动环境或空间的优化。教育家李吉林认为,“儿童的生活空间是他的成长环境,„„环境与在其间活动的人群,构成了一个静态与动态、物质与精神等交织在一起的儿童生长环境。这个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虽然是不知不觉的,但却是相当深远的。”课堂生活的空间问题已是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研究的问题,那么情境生活的空间问题也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生活情境中,每个学生在自主中享受自由

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主的渴望。以往我们的情境过程中,常会发现学生只能围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转着。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的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这样的学习,学习的兴趣信心自然会逐渐丧失殆尽,离开了学生的自信、自愿、自主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讲解,表演还有什么意义呢?关注学生的情感空间,加大自主力度,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活动,让每一个生命都灵动起来。

(1)学生有权力自主选择 人的自由是以人的独立性为前提的,在生活情境中赋予学生自主的机会,把学生应有的权力还给学生。首先是“选择权”,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是主体自主活动的重要体现。因为选择权是学生自己作出的,不是被动的。学生一旦作出选择,就意味着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此刻学生将步入自己独有的生活,自己欣赏、自己感悟,表现出充分的自由。教师的作用是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

以下是孙丽萍老师关于在思品课堂情境中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的体会文章片段: 自由选择事例 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学生才会有兴趣去探索、去思考。课前鼓励学生去翻看思想品德书,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决定我们下节课想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高度激起,如我在四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这学期,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内容由你们决定,请你们商定好本周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一天告诉我”。想不到,第二天学生们就派来了代表跟我交流第一节思品课他们想学的课文是《我们是集体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有的根据自己平时的表现细述对集体的贡献,有的引用事例说明集体的力量大,整堂课,不用我多引导,学生激情满溢,今后我一定要为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此时,我仿佛看到了赛场上英姿焕发的同学们在一起努力,教室里学生们围在一起谈笑风生,这也不正是很好的始业教育吗?

自由选择空间 情境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个驰骋的空间,突破时间、地点、空间的束缚。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学习地点,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教学《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中,学生提出,让我们拿着扫把,畚箕上街去大干一场。于是,我和学生出现在了大街上,哪里有垃圾,哪里就会有我们的同学在清扫,不一会儿,马路变干净了,行人赞许的目光多起来了,学生们体会到了劳动者才是最光荣的。整节课,无声似有声,空洞的语言永远代替不了积极的行动。

自由选择对象 情境是师生心灵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怎样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学习中去呢?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因 为人的潜意识里喜欢跟熟悉自己的人在一起,有种排外的心理在作崇,所以在安排学习时,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选择自己学习上的好伙伴,如《努力学习不怕困难》一课,一开课,我就请学生说说在学习上碰到的困难怎么办,学生说跟同学一起思考解决,于是我请他们跟自己的学习好伙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因为是自己选择的伙伴,所以学生更加畅所欲言。

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在于,优化一个人的思想,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参与学习,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了学习奋斗的动力,促使一群群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自由选择观点 每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观点也不同。哪些是自己感兴趣的,哪些是自己已经达标的,哪些东西仍然是与自己的自我需求产生距离的,我都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认一认。如《如不隐瞒错误》一课,当李林偷补上一个“O”后,脑袋里出了一个两个小人在吵架,一个小人的观点是承认错误,另一个小人的观点是隐瞒错误。我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观点,请观点一致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很快教室里形成了甲方、乙方两辩证方,这时,我就成了主持人,甲、乙双方的同学就各自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在辩论中学生提升了思想认识,

诚实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在这节课中,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乃是本节课的闪光点,打开心锁,让学生的心灵在选择观点时净化,在辩证观点时得到了升华。

(2)学生有机会自主说话 还了自主选择的权力,还要给予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见解。情境中,学生“说话”大多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问题,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之外,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表达对他人的赞同或反对。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责任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长期给学生自主说话的机会权力, 慢慢会出现各抒己见的自信的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对象是富有活力的儿童,他们对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理解,对与之相联系的实际生活问题肯定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情境中表现出来,把自己的困惑亮出来,让我们的课堂真实起来,与学生亲近起来,与生活接起轨来。

如一思品课堂情境片段:

(3

)学生有时间自主思考 主动思考是人的生命的一大特征。当情境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阻塞时,我们认为,不妨等一等,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

如一个思品课堂情境片段:

2、生活情境中,每个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尊重

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

拓展学生精神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课堂精神生活具有发展意义。生活情境教学中提倡通过生活式交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协调沟通、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并在交往中相互理解,共同摄取双方的经验和智慧。此外,教师要善于捕捉平凡教学中泛起的涟漪,实施真诚对话,实现学生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境界的提升。

(1)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对话 新课程理念提到:“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认为情境过程中我们老师首先应是学生情感的感染者、引领者。我们的做法是“蹲下来和学生对话”。“学生是具有不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要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孩子是“平等生命个体”的观念,学会“蹲下来和学生对话”,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必须树立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发自内心的信任、尊重、理解、宽容、激励的意识,学会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去发现、赏识他们的优点与进步。

如一年级李老师和学生的对话:

(2)教师和学生互换着角色对话 我们提倡在对话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情境中要让对话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关键是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并能及时引导和对学生交流作出及时准确的反馈。

如,王玉瑛老师指导《圆柱的认识》的对话片断:

3、生活情境中,每个学生在生成中领略精彩

生活情境的演绎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不追求完美和滴水不漏,因为我们知道中间肯定会有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演绎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情境不放,而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

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情境设计、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1)新的情境流程在即时“变奏”中生成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引下,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逐日增强,因此,学生在经历情境的过程中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也会大大增 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审美的情感,这些“意外”或许会打乱情境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却会不期而至,这些精彩能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奇彩!

比如李亚琴老师设计的在教师节学生为老师献歌的情境过程是这样在变奏的:

(2)新的情境主题在适时“替换”中生成 情境过程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容量是丰富的,我们想要在情境演绎的时间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是不现实的,并且这些信息本身又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

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整个情境、乃至整个教学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例如教学歌曲《小竹桥》中的情境片段:

(3)新的情境目标在随机“升降”中生成 情境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生活情境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情境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情境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如一位教师借班上课的情境片段:

研究的主要成效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围绕生活情境设计和教学实践这一目标,通过对情境内容组织、情境展现方式、情境活动体验、情境空间创生四大方面内容的探索,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通过课题研究树立了我校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教学”新理念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切实地体会到教师在情境过程中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情境过程是“人人愿参与,人人是主体,人人能发展”的生命经历。在生活化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情境内容的多途拓展,和情境展现方式的改进,引领学生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进行学习,并让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的权利、对话的活力和生成的精彩。我们觉得最大的收获便是通过本课题“生活情境”教学研究,我校教师形成了新的情境教学认识,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另人欣喜的转变:

1、情境经历中师生的情感从“麻木不仁”走向“激情涌动”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交往意味着平等的对话,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们在实践中,首先要求教师从思想上摒弃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唯我独尊的家长作风,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把学生视为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待教育”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更多地赏识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敢于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变学生“只听不说被动应付”为“既听又说主动学习”。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权威,而成了“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蹲下来了,学生的权威恐惧感没有了,心灵自由了,学习的激情也随着涌动起来了。

2、情境展现过程从“死板执行”走向“随机生成”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强调情境的动态生成,当然也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情境中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情境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情境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由此,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和激情。在情境中生成的、真切的、而又是“自发”的情感体验是最深刻的、难忘的,这是教师在预案设计中就为学生拟订的“弹性区间”发挥的效益。 在情境预案设计时,我们要求教师情境目标要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生活情境的设计应留“弹性区间”,设计的重点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并不是绝对的,水到渠成即可。我们发现有的老师毅然

3、情境呈现的方式从“漂亮时髦”走向“简洁有效”

高效的情境呈现应该是干净、利落的。我们在生活情境设计时可能会把情境看作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法典”,从内容到演绎、效果,一应俱全。于是,情境演绎得面面俱到,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环节的束缚中,一个个个性迥异的鲜活生命、一颗颗跳动的天真童心却被排斥在外。研究中正是由于没有多余的环节,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正是由于情境预案设计的“简洁”,教师不再拿着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跟着学生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科学知识世界的乐趣,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通过本课题研究,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时髦”的做法明显收敛,教师们更关注情境的实效性,转变了“花样多就意味着学生动起来”的错误看法,注重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位。在情境推进过程中,教师们大胆去掉或替换不必要的环节,决不急于让学生走过场,使生活情境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教学历程!有老师说“我们决不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学生玩玩闹闹嘻嘻哈哈间悄然溜走。05年3月的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区教研员这样评价章小燕老师、陈美老师的课:“实实在在的,又是非常有效的,并且学生又是学得轻松愉快的。”

二、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了师生能力的提高和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了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愉快的学习,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呈现出由原来的被动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的态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轻松愉快地习得知识,又在知识习得的同时,发展了综合能力。两年来,我校学生在区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人数与档次呈逐年递增态势:03年共有24人次获区级以上个人竞赛奖,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有一些比赛项目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说相对属于弱项,我们曾经望而却步。在这一年中却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比如: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等,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情境教学造就了这样的人才,学生在表演

中表现出来的逼真的情感、落落大方的姿态、语言等等方面,在我们看来很多都是生活情境经历中的点滴积累。04年情况更加喜人:学生区级以上获奖人次达35人。2004年还有许多团体项目频频获奖,如:六(3)中队获得区少先队自我形象设计优胜中队,区红十字会知识竞赛三等奖,杭州市、萧山区乒乓赛团体第二、第一名等。另外,在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听课过程中,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孩子,活起来!课堂上他们的眼神显得那么有灵气,师生交流过程随时洋溢着生命的光彩!在几次较大规模的活动中,我们孩子的表现也让上级有关领导以及兄弟学校的老师深表赞叹:靖江一小的孩子在课堂上能说敢想又会动,一点不亚于城镇的孩子。

课题研究的两年时间里,学校教师科研队伍再不断地壮大,科研氛围比往年更为浓厚。表现为年轻教师成熟起来了,比如陈美、洪成娣、童金丽等老师都开始尝试独立申报立项课题,并都有相关的成果在区级以上获奖,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个飞跃!骨干教师带起来了,比如:龚国庆、王玉瑛、周平这几位教研大组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带领本组的老师学习、研究、探讨,使各教研组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学习工作氛围。老教师参与进来了,比如:在一些沙龙研讨中我们常会从他们口中听到一些关于“生活”的话题,可以感觉到他们也有了一种比较浅显的改革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正在逐渐地萌动起来。从科研成果来说,这两年是我校最为丰硕的时期!表现为奖次高、群体大。每年教师论文获奖发表总数都达40篇次以上,和专任教师数之比超0.8:1。教师教学能力上的提高也是呈上升趋势:两年中,共有20多人次在区级以上业务能力竞赛中获奖,徐春光、何颖、俞水源等老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每学期都有3——4位教师承担区级较大规模公开课,并有龚国庆、陈美等老师被兄弟学校邀请献课讲座等等,两年中有1位教师被评为萧山区优秀教师、3位教师被评为区教坛新秀,1位教师被评为杭州市教坛新秀。

在本课题的带动下,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使学校的办学品位得到了明显提升。两年中,我校第二次被命名为“杭州市文明学校”,还被评为“萧山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萧山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被评为“萧山区师训工作先进集体”。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有关领导多次光临学校指导工作,在我校组织开展工作会议、活动,在此过程中促使我校在区内外形成了较广较好的声誉。我校还在许多较大规模的会议上作为典型发言交流学校办学经验,得到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

2、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4、 李庆明:《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

5、 贝桂鸾:《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术论坛》1998年增刊

6、吴俊明,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 》


    相关文章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教学目标]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全文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 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延伸拓展,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 ...

    我在科学课中的情感投入

    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认识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小学科学学科是儿童初接触科学的启蒙课程。儿童的认 ...

    情境教学课题研究报告.doc1.doc确定稿

    宿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农村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 王发学 所在单位: 宿迁市宿豫区来龙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 ...

    现代人的情感启示录

    [摘要] 英国的<偷心>曾在50多个国家中的100多座城市上演,成为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2011年9月初,雷国华导演再次将<偷心>呈现于上海人民大舞台上.笔者试图从文本和舞台呈现上对此次演出进行分析,同时探讨< ...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一.着手导语设计,做到入境激情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运用新颖的导语设计,创设出与教材相适宜的情境气氛,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起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整堂课的讲解 ...

    教师学习沈浩心得体会

    耳闻目睹沈浩的事迹后,辗转反侧,夜以难寐,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他舍弃安逸悠闲的舒适,收获着小岗人的幸福:他舍弃天伦之乐的温情,收获着小岗人的安宁:他舍弃迈向坚实的轨迹,收获着小岗人的和谐:他舍弃生命之光的的延续,收获着小岗人的手印.他只是一名 ...

    [蓝色的树叶]说课稿档

    <蓝色的树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蓝色的树叶>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丽小朋友向林园园小朋友借绿铅笔的故事,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互 ...

    五(1)班国学经典诵读主题班会

    走进经典,品味书香 ---五(1)班经典诵读主题班会 设计意图: 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我们63中队将通过本次中队主题活动打造书香班级,提升班级的文化内涵.使得" ...

    2009年国庆阅兵式经典台词

    李瑞英:中央电视台. 康辉:中央电视台. 李瑞英:各位观众,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 康辉:这里是全世界中国儿女祝福的北京. 李瑞英:200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华诞. 康辉:2009年10月1日,奋进的中国邀你共享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