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积累

变废为宝,发挥余热

——考卷中阅读材料的“二次利用”

一份语文试卷到教师评讲结束,生命基本宣告完结。即便是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复习试卷上语基部分的知识点,但后半部分的阅读理解部分绝对无人问津是,成为名符其实的“鸡肋”。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好阅读材料服务于写作。这也不失为一种“举手之劳”的写作素材积累方法。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各类调研考试的高三作文阅卷,发现部分优秀考试作文,所使用的写作素材除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课本素材外,有大量似曾相识的素材和构思的出现,细细研究,这类写作素材竟然来源于平时我们所做的各类试卷的阅读材料中。

更为惊奇的是一篇刊登在媒体上的2012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写的是对于城市旧书店前途的忧与爱,表达对社会文化事业改革的关注。而相关的材料竟然出现在2012苏北四市高三摸底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为现代作家李琬的《旧书》一文。

慧眼识珠——发掘考卷中阅读材料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3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对于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为:“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文学类文本的材料选择标准,与同为大纲中对于写作的要求——“形象丰满”、“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等不谋而合。可见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材料选择的情感取向与写作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都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实质。 把视线放宽到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都是选择典型的阅读材料,覆盖了主要人文话题,有了指向学术研究规范的重要话题,有指向个体的人生体验,也有指向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受与欣赏,还有通过优秀的历史人物思考个人与社会、百姓与国家的关系。此外,考卷中的阅读材料呈现出严谨、细致、清晰、朴实、优美等不同的语言风格特征。

由此可见,考卷中阅读材料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

丰富性体现在:人物(事件)素材、优美语言段落、小说(散文、议论文)的结构与立意,这三个方面也是我们从一篇阅读材料中“榨取剩余价值”的三个有效途径。可操作性体现在:由于考试的时效性带来考卷阅读材料的时效性,因此考卷上的材料大多比较新颖,学生经过考试以及老师的评讲之后对该材料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也具有“能用起”来的可能性。

就地取材——从阅读材料中积累写作素材与思路

(1)、优美语言段落的积累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中有大量的写景、历史散文,文章中大量出现的写景段落、借景抒情的抒情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素材最直接的积累。这需要我们同学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分类,并按照一定的条目集中整理和识记。

如《金色的飘落》(2011江苏经典模拟卷)中的第二小节:“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落叶的黄

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

以上文字写景综合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来写银杏树飘落的景象,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为下文抒写生命的感悟作铺垫。所以在涉及到写秋景、落叶的辉煌、生命的感悟等内容的时候,学生完全可以适当借鉴,灵活运用。

同样这篇文章中还有“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等大量的句子都充满着对生命的感悟,同样可以语段素材直接积累。

其他如《一个人的仪式》、《被春天染红的小溪》、《充满诱惑的天柱山》、《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等阅读材料中都可以找出各种场景的语段。

(2)、人物(事件)素材的积累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中有大量的写人记事散文,很多素材可以被学生提炼。还以阅读材料《旧书》为例。《旧书》一文中有几个典型的场景描写,写了旧书店的偏僻和没落、在书店品读书的温馨回忆,以及旧书记录的令人无法释怀的往事等。大量的素材可以为诸多作文服务,如《守静》、《忧与爱》、《尺度》等等。

再比如《空荡荡的院子》(2012常州市高三期末)一文围绕“院子”组织材料,借院子的渐渐衰败和空荡来表现父母的逐渐衰老,表达对故土和家园难以割舍的情感。文章中涉及的空荡荡的院子的场景描写,老人的神态描写等等,都能作为素材积累。

笔者记录的另一篇优秀作文《守静》中写一座城市的文化坚守,材料就来自《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2011苏州高三调研试卷)和《北京声音》(2012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考试)。

在积累这一类阅读材料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紧扣文章的主题和立意,找出所对应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民族情感等等,这样才能碰到合适的写作话题的时候自然联想到相应的素材。

(3)、思路与结构的积累

2013届四地摸底考卷阅读材料选择的是台湾作家林双不的小小说《枪》。小说内容写的是作者深夜搭乘计程车,从上车到下车,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笔者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边读边问,问学生为何要这样写,有时问学生读到此你在想什么,你心情如何,换了你是作者,你如何安排下面的情节等等问题,如此几番“角色互换”,学生对读者和作者的心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之后就是创作实践,让学生以司机为

作者写一篇小小说。除了原文的素材仿写、借用外,很多学生对情节作了创造,细节是设置得如临其境,出来了很多读起来耳目一新的文本,最后为了共享这些创造资源,笔者又组织学生互改作文,再次体验双重角色。

2012南京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南山雨》,以“南山雨”为题,是主人公的诗册里的词语,象征着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境界。文章以此为线索,串联几个事件,既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也表明了作者对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肯定。这样的写作结构和思路,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很多借鉴。有学生在写作文《柳暗花明》时模仿这样的结构,以诗句切入,串联事件,表明作者经历心灵挣扎之后的豁然开朗,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不落窠臼——切勿生搬硬套,避免抄袭、雷同之嫌

以上方法在具体写作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得恰到好处,不会给阅卷老师造成生搬硬套、抄袭雷同的印象。所以,我们对于积累的材料与方法要进行二次创作:(1)对于语段的积累,要先进行有效的配对,并恰到好处地融入自己的文章,切不可不看场合,完全复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文章需要,进行“移花接木”、“乾坤挪移”。(2)对于人物(事件)的积累,尤其注意“同质化”倾向,不能留有原材料的痕迹,要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牵引,进行有效的引申,灵活的化解,“偷梁换柱”、“张冠李戴”。(3)对于结构与思路,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整体写作的意识,文章虽短,但要有设计。利用阅读材料关注当下、紧扣热点的特点,增强文章的层次感,拓展视角,使文章呈现不一样的面貌。

特别提醒的是,教师在评讲试卷的时候,一定要在掌握阅读材料主旨的基础上,点拨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理性积累相关素材,指导学生建立相对合理的素材储备体系。

高三学生学习繁重,需要通过阅读积累材料的方法显然不够现实,学生每天单独的阅读时间显然不足甚至没有。而学生每天接触、完成的试卷中有着大量的有效信息,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使阅读材料完成阅读题的考查使命之后,“变废为宝”,“发挥余热”为写作服务,还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与科学探讨。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语文组 卜新尧 225000 [1**********]

变废为宝,发挥余热

——考卷中阅读材料的“二次利用”

一份语文试卷到教师评讲结束,生命基本宣告完结。即便是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复习试卷上语基部分的知识点,但后半部分的阅读理解部分绝对无人问津是,成为名符其实的“鸡肋”。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好阅读材料服务于写作。这也不失为一种“举手之劳”的写作素材积累方法。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各类调研考试的高三作文阅卷,发现部分优秀考试作文,所使用的写作素材除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课本素材外,有大量似曾相识的素材和构思的出现,细细研究,这类写作素材竟然来源于平时我们所做的各类试卷的阅读材料中。

更为惊奇的是一篇刊登在媒体上的2012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写的是对于城市旧书店前途的忧与爱,表达对社会文化事业改革的关注。而相关的材料竟然出现在2012苏北四市高三摸底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为现代作家李琬的《旧书》一文。

慧眼识珠——发掘考卷中阅读材料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3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对于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为:“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文学类文本的材料选择标准,与同为大纲中对于写作的要求——“形象丰满”、“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等不谋而合。可见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材料选择的情感取向与写作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都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实质。 把视线放宽到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都是选择典型的阅读材料,覆盖了主要人文话题,有了指向学术研究规范的重要话题,有指向个体的人生体验,也有指向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受与欣赏,还有通过优秀的历史人物思考个人与社会、百姓与国家的关系。此外,考卷中的阅读材料呈现出严谨、细致、清晰、朴实、优美等不同的语言风格特征。

由此可见,考卷中阅读材料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

丰富性体现在:人物(事件)素材、优美语言段落、小说(散文、议论文)的结构与立意,这三个方面也是我们从一篇阅读材料中“榨取剩余价值”的三个有效途径。可操作性体现在:由于考试的时效性带来考卷阅读材料的时效性,因此考卷上的材料大多比较新颖,学生经过考试以及老师的评讲之后对该材料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也具有“能用起”来的可能性。

就地取材——从阅读材料中积累写作素材与思路

(1)、优美语言段落的积累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中有大量的写景、历史散文,文章中大量出现的写景段落、借景抒情的抒情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素材最直接的积累。这需要我们同学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分类,并按照一定的条目集中整理和识记。

如《金色的飘落》(2011江苏经典模拟卷)中的第二小节:“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落叶的黄

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

以上文字写景综合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来写银杏树飘落的景象,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为下文抒写生命的感悟作铺垫。所以在涉及到写秋景、落叶的辉煌、生命的感悟等内容的时候,学生完全可以适当借鉴,灵活运用。

同样这篇文章中还有“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等大量的句子都充满着对生命的感悟,同样可以语段素材直接积累。

其他如《一个人的仪式》、《被春天染红的小溪》、《充满诱惑的天柱山》、《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等阅读材料中都可以找出各种场景的语段。

(2)、人物(事件)素材的积累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中有大量的写人记事散文,很多素材可以被学生提炼。还以阅读材料《旧书》为例。《旧书》一文中有几个典型的场景描写,写了旧书店的偏僻和没落、在书店品读书的温馨回忆,以及旧书记录的令人无法释怀的往事等。大量的素材可以为诸多作文服务,如《守静》、《忧与爱》、《尺度》等等。

再比如《空荡荡的院子》(2012常州市高三期末)一文围绕“院子”组织材料,借院子的渐渐衰败和空荡来表现父母的逐渐衰老,表达对故土和家园难以割舍的情感。文章中涉及的空荡荡的院子的场景描写,老人的神态描写等等,都能作为素材积累。

笔者记录的另一篇优秀作文《守静》中写一座城市的文化坚守,材料就来自《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2011苏州高三调研试卷)和《北京声音》(2012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考试)。

在积累这一类阅读材料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紧扣文章的主题和立意,找出所对应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民族情感等等,这样才能碰到合适的写作话题的时候自然联想到相应的素材。

(3)、思路与结构的积累

2013届四地摸底考卷阅读材料选择的是台湾作家林双不的小小说《枪》。小说内容写的是作者深夜搭乘计程车,从上车到下车,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笔者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边读边问,问学生为何要这样写,有时问学生读到此你在想什么,你心情如何,换了你是作者,你如何安排下面的情节等等问题,如此几番“角色互换”,学生对读者和作者的心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之后就是创作实践,让学生以司机为

作者写一篇小小说。除了原文的素材仿写、借用外,很多学生对情节作了创造,细节是设置得如临其境,出来了很多读起来耳目一新的文本,最后为了共享这些创造资源,笔者又组织学生互改作文,再次体验双重角色。

2012南京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南山雨》,以“南山雨”为题,是主人公的诗册里的词语,象征着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境界。文章以此为线索,串联几个事件,既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也表明了作者对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肯定。这样的写作结构和思路,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很多借鉴。有学生在写作文《柳暗花明》时模仿这样的结构,以诗句切入,串联事件,表明作者经历心灵挣扎之后的豁然开朗,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不落窠臼——切勿生搬硬套,避免抄袭、雷同之嫌

以上方法在具体写作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得恰到好处,不会给阅卷老师造成生搬硬套、抄袭雷同的印象。所以,我们对于积累的材料与方法要进行二次创作:(1)对于语段的积累,要先进行有效的配对,并恰到好处地融入自己的文章,切不可不看场合,完全复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文章需要,进行“移花接木”、“乾坤挪移”。(2)对于人物(事件)的积累,尤其注意“同质化”倾向,不能留有原材料的痕迹,要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牵引,进行有效的引申,灵活的化解,“偷梁换柱”、“张冠李戴”。(3)对于结构与思路,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整体写作的意识,文章虽短,但要有设计。利用阅读材料关注当下、紧扣热点的特点,增强文章的层次感,拓展视角,使文章呈现不一样的面貌。

特别提醒的是,教师在评讲试卷的时候,一定要在掌握阅读材料主旨的基础上,点拨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理性积累相关素材,指导学生建立相对合理的素材储备体系。

高三学生学习繁重,需要通过阅读积累材料的方法显然不够现实,学生每天单独的阅读时间显然不足甚至没有。而学生每天接触、完成的试卷中有着大量的有效信息,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使阅读材料完成阅读题的考查使命之后,“变废为宝”,“发挥余热”为写作服务,还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与科学探讨。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语文组 卜新尧 225000 [1**********]


    相关文章

    如何积累作文材料

    浅谈作文中的素材积累 兴业县山心二中:罗小芬 语文包罗万象,课文充满诗情画意,逸闻趣事,理应成为学生的最爱.却有学生道:"语文是苦口中的中药,让人苦不堪言."究其原因,全是作文在作祟.如何丰富学生贫瘠的语言,拓展学生的思 ...

    初中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作者:王丽霞 来源:<文理导航>2014年第10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 ...

    浅谈小学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现今好多孩子面对作文无话可说,想一点写一点,写一点想一点,这种挤牙膏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 ...

    厚积薄发―谈写作素材的积累

    摘要:语文作文作为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和文学素养的提高.目前我国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素材积累贫乏比较突出.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本文拟从"扩充素材积累"来阐述 ...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一例多用"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姜喜臣 2011.5 课题名称: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中一例多用的研究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要写好作文,必须积累新鲜丰富的素材,但在素材有限的情况下,教会学生机智灵活地一材多用,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写好高考作文 ...

    高中课内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来自何处,很大程度来自于所学过的高中课本. 作为高 ...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策略(一) 学习指导 学习重点 1. 新的作文教学模式 2. 不同类型作文的教学模式之区别 3. 广泛阅读与提高协作能力的关系 学习难点 1. 学科融合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2.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学习方法指导 在分 ...

    托福写作素材有哪些

    文都国际教育官方网站:http://www.wenduguoji.com/ 托福写作素材有哪些? 想要托福写作写的好,在备考的时候就要多积累素材,那么托福写作素材有哪些呢?下面是文都国际教育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托福 ...

    初中语文2

    通过"积累"提升初中生写作能力 摘要:积累是写作输出的保障,没有充分的积累我们就会语言贫乏,素材单薄没有吸引力.因此,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怎样通过积累提升初中生写作能力进行讨论. 关键词:积累:写作:方法:经验 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