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上著名人物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论述题部分

一、教育史 1、北宋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范仲淹)

太学 地方官学 改革科举 专科学校

创建太学,运用“苏湖教法”

熙宁兴学(王安石)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崇宁兴学(蔡京★)

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扩充太学 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①应考者须有一定学时; ②罢帖经与墨义

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 《礼》 《诗》 《书》 ) 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

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1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2、近代学制:壬寅| 葵卯| 壬子葵丑学制| 壬戌学制| 壬辰学制

壬寅 葵卯学制【学日本】 (1904)

【纵】三段七级学制:  初等教育:  蒙养园  初等小学校(4)  高等小学校(3)  中学校(4)  大学(6-7) : 大学预科(3)-本科(3-4)  大学院 【横】  普通教育  师范教育  实业教育: 乙种实业学校(=高小) 甲种实业学校(=中等教育) 专门学校(=高等教育:本科 3-4 年,预科 1 年)  批判了 “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废除了读经 讲经;缩短受教育年限;提倡男女平等  颁布了课程标准和课表,特点如下: ①突出近代学科②批判继承传统文化③关注美 感、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等  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 在 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 志性意义。  优点:打击了旧教育制度,促进 学校教育的发展。  缺点: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 ,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性 2  优点: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缺点:经过几年的实施以后,暴露出很多缺点: 如:学制整齐划一有余,而灵活性不够; 中学的修业年限太短,偏重于普通教育,对学 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够;    中学  师范学校  职业学校 指导思想(7 项标准) : ①适应社会变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 民经济力;⑤注重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 特点:①根据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②初等教育阶段 4-2 分段,有利于 普及;③中等教育【★】 ,从 4 年增加到 6 年,提高了中学的程度;中学分 成初高二级,增加了灵活性;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 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④取消预科,使大 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 是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由日本转向美国寻求借鉴的标志。  虽带有模仿和抄袭的痕迹,但考虑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 考虑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歧问题。  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重视基础、民众的教育。  学制比较简明,又有充分的灵活性。 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  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蒙养院(4) 初等小学堂(5) 高等小学堂(4)  中等教育: 中学堂(5)  高等教育: 高等学堂(3) 分科大学堂(3-4) 通儒院(5) 【横】三部分:  普通学堂;  师范教育;  实业教育  构成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级 相衔接,横向普通、师范、实业

壬子葵丑学制(1912)

【纵】 :  幼稚园

壬戌学制(六三三、新学制) 【学美国】 (1922)

【纵】  小学(6) : 初小(4)-高小(2)  中学(6) : 初中(3)-高中(3)  大学(4-6)  大学院 【横】中等教育阶段:

壬辰

“ 壬 戌 学 制 ” 易 于 普 及 ; ⑦ 留 地 方 伸 缩 只 可 能 ; 增 高 教 育 效 率 ; ④ 提 高 学 科 标 准 ; ⑤ 谋 个 性 之 发 展 ; ⑥ 使 教 育 为 一 项 基 本 原 则 学 校 体 系 同 学 制 整 理 的 七 项 原 则 : ① 根 据 本 国 国 情 ; ② 适 应 民 生 需 要 ; ③

学 校 系 统

【 横 】 : 【 辅 】 : 实 业 学 堂 师 范 学 堂

【 纵 】 : 【 主 】 : 初 等 、 中 等 、 高 等 学 堂

变 化

——

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和框架

影 响

“ 葵 卯 学 制 ” 的 雏 形

未 能 实 行 ;

中 学 部 分 不 再 将 分 科 作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3、理学&反理学 朱熹(理学)

教育的作用—明天理灭人欲

 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 ,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 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因素就是“欲” 。 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 学校教育目的: “明人伦” 小学:十五岁以前  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  主要内容: “教以事”

“大学” “小学”的教育

 大学:十五岁以后  内容: “读书穷理” ;  学习成败在于学习者的自觉性; ①循序渐进 ②熟读精思 ③虚心函泳 ④切己体察 ⑥着紧用力

朱子读书法

 教学方法: 尽可能具体、 明确、 生动形象; 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读书、穷理;

王守仁(理学)

教育的作用—致良知

 教育的主要作用:明人伦 即讲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  只要一个人真正从良知出发来处理社会上的道德实践,他 的行为总归是正确的。  在他看来,道育过程也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 1. 2. 3.

教育原则

“限人分限所及” : 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教育内容

 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做教育内容: 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  “六经皆史”  训蒙教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儿童教育

 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 压制儿童的个性。在他看来,儿童的个性 成长受到压制比不让儿童受教育还恶劣;  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对待儿童应像 对待小树苗一样,给予春风时雨;  教育内容:诗歌、习礼、读书;

3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朱熹&王守仁的对比

教育的作用

朱熹  明天理、灭人欲  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 近天命之性;  学校教育目的:明人伦 王守仁  致良知  教育主要目的: 明人伦; 朱熹 ①循序渐进 ②熟读精思 ③虚心函泳 ④切己体察 ⑥着紧用力

教育原则

王守仁 “限人分限所及” : 1. 2. 3. 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朱熹 小学:十五岁以前  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  主要内容: “教以事” 生动形象;

儿童教育

王守仁  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 压制儿童的个性。在他看来,儿童的个性成长受到压制比不让儿童 受教育还恶劣;  教育内容:诗歌、习礼、读书;

 教学方法: 尽可能具体、 明确、  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对其应像对待小树苗,给予春风时雨;

颜元

批判宋儒理学教育

三大祸害: ①坏人才:学习与生活脱离,书读万卷亦无用; ②灭圣学:理学丢弃了尧舜周孔的实学精神; ③厄世运:宋儒之学败坏学术与社会风气;  “实德实才” : ①“经世”的人才:即政府管理人员,才能&道德均高; ②“百职”人才:各类专业人才,有一技之长便可称为圣贤  政治理想: 七字富天下、六字强天下、九字安天下;

培养目标

 “实行” :

教育内容

三事(正德、利用、厚生) ; 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 六府;  “六斋” : 实学:文事、武备、经史、艺能; 应时制:理学、帖括

教学方法

 “习行” :格物致知 教学要联系实际,坚持练习,躬行 实践;  讲授要有助于学和有益于用;

理学&反理学

教育的作用·目的

 理学:明天理、灭人欲/致良知;  反理学: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 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培养目标

 反理学: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 才,反对“学力圣人” ;  理学:读经为主

教育内容

 反理学: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教学方法

 理学: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  反理学: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

4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4、幼儿教育 颜之推

教育目标

 培养治国人才: 培养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 面统治人才;  培养方法:  德育方面: 重要任务:树立仁义的信念 最终目的:实践仁义 广博知识,必读“五经” ;学习“杂艺”

教育内容

 教育内容: “德”&“艺”

士大夫教育

 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 人性分三品;  士大夫教育的作用: 保持社会地位; 谋生的手段; ①尽早胎教:

家庭教育(幼儿)

原因:①年幼时,心理纯净,可塑性大;②受干扰少,精神专注; ②慈与严结合:对子女不能溺爱,爱应是内在的,外在的表现应威严; ③均爱的原则:在多子女的家庭,不能有所偏爱; ④重视语言和品德教育: 语言是交际工具及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 道德教育:①孝悌为中心的伦理道教育;②从小立志,做君子;

各种专才教育,使人专精一职;  “艺”的方面:

陈鹤琴

儿童教育

 按照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去教养儿童;  儿童心理的基本特征: 好动、好奇、好模仿、好游戏、喜欢野外活动、 喜欢成功、喜欢别人称赞等;  好动心是发展儿童“很要紧的利器” ; 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生命;  幼稚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活泼本能去发展儿童的 个性,为将来成为良好的社会分子打下基础;

“活教育”实验

 正式提出:1939 年; (受陶行知影响)  教师: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 学生: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0 年  1941 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提出活教育的原则 ——标志“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及其运动的开始

“活教育”思想体系

 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  活教育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学习; 五指活动:①儿童健康;②儿童社会;③儿童自然;④儿童艺术;⑤儿童文学;  活教育的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重视生活的体验,以 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  活教育教学原则: ①凡是儿童能做的,就应该教儿童自己做;②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想; ③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④鼓励儿童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⑤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⑥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⑦教学游戏化;⑧教学故事化;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等;

5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福禄培尔

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

1. 统一的原则: 统一体是上帝; 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 顺应自然的原则: 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是善良的; 自然的含义:①大自然;②儿童的天性; 3. 发展的原则: 人的发展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 对立调和法则是一切运动的原因,亦是人的发展的原因; 教育过程中,基本的对立物是:内因(儿童的天性)—外因(环境) 4. 创造的原则: 上帝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也应当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 幼儿园工作的意义  幼儿园是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  幼儿园和家庭教育是一致的,是 完善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缺少 的条件; 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 智力等的初步发展,为下一阶段 的发展做准备;

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的教育方法  基本原理:自我活动或自动性 自我活动是教育活动之基础;  为儿童建立公共游戏场所;  儿童之间的社交关系十分重 要; 幼儿园的课程  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  内容:恩物、作业、活动、歌谣、游戏; 恩物的条件: ①能使儿童理解并表达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②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 物, 并预示后继的恩物; ③每种恩物本身应表 现为完整的有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由部 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序的整体;  恩物与作业的区别: ①恩物先,作业后; ②恩物的作用在于接受和吸收; 作业的作用在 于发表和表现; ③恩物游戏不改变物体的形态, 作业则要改变 材料的形态;

教育教学和训练最初的基本标志是顺应自然的,保护性、防御性的;  幼儿园的主要工作:

蒙台梭利

关于幼儿发展

 创造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是进行自由教育的必要条件;  以遗传为中心,将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统一起来;  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特点: ①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②心理具有吸引力; ③发展具有敏感期; ④发展具有阶段性: (0-6 个性建设、6-12 增长学识和才艺、12-18 青春期) 6

自由、纪律与工作

 允许儿童自由活动是实施新教育的第一步;  真正的纪律对于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的, 只能建立在 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是人类的本能与特征;  工作将自由与纪律有机地联系与统一起来;

教育内容

触觉为主; ②读写算的 训练; 练习;

教育的目的

 生物目的与社会目的的统一  将教师、儿童和有准备的环境三个要素结合  有准备的环境:真实的环境,提供儿童身心发展所需要 的活动练习,充满自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 标准:①有规律、秩序;②有吸引力设备和用具;③允 许儿童独立活动;④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⑤促进儿童 智力发展;⑥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 儿童的生命潜力通过自发的冲动(自由活动)表现; ①感官训练:

 工作(幼儿的各种感觉练习、技能练习等自发活动) ③ 实 际 生 活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福禄培尔&蒙台梭利

相同点

福禄培尔 1. 他们都接受了卢梭的影响, 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和压迫,反对外铄论;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主张以儿童 为本位;要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 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2. 都极其重视幼儿教育(尤其是 3-6 岁幼儿期)教育,重视童 年生活对人生的影响。 倡导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 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教师被视为“园丁” ,需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 教学的职责; 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 倡导游戏、恩物、作业,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 高形式,强调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同点

维度 内容、 方法 组 织 形式 教 师 作用 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 ,只是承担指导、引导 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蒙台梭利 主张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实际生活训练等,认为工作是 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 反对有想象活力的游戏与玩具, 否定 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蒙台梭利主张个别活动,单独学习

7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5、孟子&荀子/荀子&韩愈(教师观) 孟子

教育的作用

 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 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四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 教育的作用:扩充四心 “求其放心” :寻求失落的心灵

教育目的

 “明人伦” :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大丈夫” :

人格理想

1. 2. 3. 4. 深造自得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专心致志 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修养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思想

荀子

教育作用

 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协调有 序,人才的造就就成为可能了 俗儒-雅儒-大儒;  德才兼备: 德:人格独立,忠于君主,公正,不追求物质满足; 才:运用礼法,自如治国;

培养目标

 “大儒” :知识广博,能由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

教学内容

 “儒经” : 《诗》 《书》 《礼》 《乐》 《春秋》

学习方法

 “闻见知行”

教师观

 “天地君亲师” “师云亦云”  教师的四个条件: ①有尊严和威信 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③能循序渐进,诵说不陵不乱 ④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 教师的作用: “礼”的化身 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

8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孟子& 荀子

教育作用 孟子

求其放心

孟子的人格理想&荀子的教育目标 孟子

大丈夫 大儒

教学内容 孟子

最可宝 贵的东 西在于 自身

学习方法 孟子 荀子

 闻见知行 其熟练。 要使其熟练,要靠个人的主 观努力

教师观 孟子

教师只能教写规矩,不能使  天地君亲师  师云亦云  教师的条件: ①尊严和威信 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③循序渐进,诵说不陵不乱 ④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荀子

化性起伪

荀子

荀子

《礼》 《乐》 《春秋》

荀子

《诗》 《书》  深造自得

韩愈

性三品

 性三品说: ①人性是天生的,分为上中下三品 ②“情”是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情感质素: 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 ③性与情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样的 情,反之亦然,二者完全对应  教育的作用: ①上之性就学而愈明, 中焉者可导而上下, 下焉者畏威而寡罪; ②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 培养人才: ①整顿国学; ②改革招生制度; ③扩大招生范围;  选拔人才、爱惜人才: ①科举制度会埋没治国兴邦的人才; 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内定有奇秀 ③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④礼遇人才; ⑤人才难得“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人才观

教师 观

 教师的作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  教师的任务:传道为主,授业、解惑为辅;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  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倡教学相长,乐为人师,同时鼓励不 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

9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6、董仲舒&王充 董仲舒

三大文教政策

1. 2.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核心】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 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  教育的作用: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 性三品说: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教育的主要对象】 、斗筲之性;

教育作用

 德育的作用:立政之本;  德育内容:三纲五常;

道德教育

 道德修养的原则: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必仁且智”

王充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反对董仲舒的“君权神 授” 、天人感应等思想;  主张天道自然、万物自生、 人死神灭;

教育主张

 反对信师师古,主张极问  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 性三品说;

教育的作用

 教育可使恶人变善,中人定型,也可使善人变恶;  环境的重要性: “蓬生麻间,不扶且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

培养目标

 鸿儒:遍读群书,精思著文,兴论立说;能 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创新知识  顺序:文吏(识字)-儒生(局部知识)-通

学习观

 两阶段:见闻为—开心意;  “开心意”的结果要“效 验” : “引物事以验其言行”

人(贯通)-文人(从政)-鸿儒(创新知识)  学习方法: “问难” “距师”

10

12、西塞罗&昆体良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15、第斯多惠&乌申斯基 第斯多惠

1. 2. 1. 2. 3. 4. 1. 2. 3. 4. 1. 2. 3. 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①天资;②教育;③自由自主; 教学论: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不可将二者认为的割裂开来,二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所有的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 形式目的应该在教学中占首位,是最后的目的 教学原则: 遵循自然的原则 遵循文化的原则 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直观教学原则 教师观(对教师的要求) 自我教育 要有崇高的责任感 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 教育学的最终目的:从一切方面教育人;  在他看来,教育学是一门最高级的艺术,只有依据许多广泛而复杂的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建立起来的教育学,才能为教育实践提供真 正的帮助; (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最重要) 师范教育  培养教育学者最好的途径:创办教育系  教育系的目的:研究人和人性的一切表现及在教育艺术上的专门应用 1. 2. 3. 4. 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论教育学  德育的基本方法:教学 教学原则:  教学的两方面: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 道德教育  道德教育的意义:培养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情感,形成追求真理、公正、诚实谦逊、尊重他人、信仰上帝等道德品格的最佳途径  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  教育的性质: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教学观

乌申斯基

21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16、新教育运动与进步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

1. 2. 3. 4. 两个运动都开办了许多新学校,并进行了许多新教育实验 两个运动都成立了协会和出版了杂志 两个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反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自由、个性和创造,以及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 体地位等 1. 2. 注重精英教育 学校大都办在乡村,采取寄宿制度 对于传统教育的批判要温和和理性一些 重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治 学校持续了很长时间,比如尼尔的夏山学校 理论多样化 注重大众教育 学校大都在城市开设 总体来说比新教育运动激进,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更彻底 更重视适应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自由活动和个体经验的形成 学校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都关闭了 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主要是杜威的理论

进步教育运动

发生的原因和时间大体相同:都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发生的原因都是因为西方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合新形势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3. 4. 5. 6.

22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17、人文主义教育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世界观

1. 2. 3. 4. 歌颂和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尘世享乐 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1. 2. 3. 4. 5.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 古典主义 贵族性 世俗性 宗教性 3. 1. 2.

早期人文主义和后期人文主义的对比

早期人文主义主要包括意大利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 后期的人文主义主要包括法国和英国的人文主义教育 早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并把宗教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主 要内容; 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 后期人文主义教育学科范围更广

23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17、人文主义教育&新教&天主教教育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三者都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1. 2. 3. 三种教育的根本差异:服务的目的不同; 新教和天主教:教育作为一种为宗教服务的工具被运用;对个人发展和世俗利益的的考虑,一直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人文主义和天主教都是反对宗教改革的 新教教育与天主教教育都是宗教教育,共同反对人文主义教育中的异教因素: 宗教改革运动: “压制了人文主义运动中的种种世俗倾向” 反宗教改革运动:想把当时的社会和教育带回宗教性更强的中世纪 4. 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和天主教教育具有贵族性;新教教育则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 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引发的,但是宗教改革对近代教育转折的意义远远高于人文主义。原因: 1. 人文主义教育的世俗性是一种肤浅的世俗性: ①人文主义教育的贵族性:它是局限于上层商会的,并未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②人文主义教育的宗教性:它尽管反对教会腐败,却赞同天主教会。这与宗教战争后建立在宗教宽容之上的世俗性不可同日而语 2. 宗教改革尽管是宗教性的,尽管“压制了人文主义运动的种种世俗倾向” ,但它的后果确是世俗精神的大弘扬,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性是一种更深刻的、有广泛社会 基础的世俗性。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是一种真正充溢着近代世俗精神的新教育  宗教改革运动结束后,西方教育的近代化(国家化、世俗化、普及化)的历程便真正开始了

24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简答题部分:

一、教育史 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黄炎培

职业教育的探索

 旧的教育的最大弊端—学 与用脱节  职业教育思想发展阶段: ①职业教育以解决个人生 计为目的 ②20 年代提出大职业教育 主义观念,职业教育探索 趋向成熟; ③30 年代, 投身民族救亡, 职业教育思潮消退;  职业教育的作用: “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 职业教育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 有助于解决中国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 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贯的: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 统,并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整个的:教育与职业沟通,学校与社会沟通 正统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破除 普通教育正统,职业教育偏系的观念;  建国后: “教育者要为劳 动者文化、业务水 平的提高,造就新 型知识分子服务”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 职业教育的目的: “使无业者就业; 使有业者乐业”  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科学化  社会化: “职业教育机关的唯一的生命” ①办学宗旨社会化 ②培养目标社会化 ③办学组织社会化 ④办学方式社会化  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黄炎培率先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职业 学校的招生,试图把科学方法引入职教 管理中。  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  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  职业观: 培养人格、体格好 的新国民; 以富国强民、和谐 社会为目的; 职业平等、无高 下、无贵贱;

25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蔡元培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 2. 军国民教育(体育) :学生生活、体育的军事化 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体强兵; 实利教育主义(智育) :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 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3. 4. 公民道德教育(德育) :五育的核心和根本【★】 内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 世界观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所独创 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 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 实体世界的精神境界; 5. 美感教育: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 但可以避免宗教 的宗派之见,为此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思想  五育之见的关系: 五育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 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五育各自作用不同,但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 积极意义: 教育独立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 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 ,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 步意义;  局限性: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治,在理论上不正确,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3. 1. 2.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的原因: 教育不应被造成一种特别棋局,给抱有别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应超然于政党和宗教之外; 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政党不能常握政权,若把教育权交给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 就没有成效了; 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而教会是保守的,故教育要超然于各派教会; 【★】教育独立的内容: ①教育经费独立;②教育行政独立;③教育思想独立;④教育内容独立;⑤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教育独立思想的意义:

26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3、科举的发展 科举

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和方法

唐宋: 乡贡乡试 省试 生徒毕业考试 宋代的改革:  增加殿试、别头试;建立糊名誉录制;扩大及第名额;  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备; 元代的改革:  开创以朱熹注释的《四书》 《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模本  考题大量出自《四书》 ,以《四书集注》作为答题依据; 明清:  科举必由学校(参加童试取得地方官学的学生身份) ;  考试日益形式化,出现八股文; 科举考试的科目:  唐代:进士【★】 、明经、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六科  明清:进士科; 科举考试的方法:  唐: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 明清:八股取士 3. 1. 2. 1. 吏部复试【唐】 (书言身判) 殿试【宋】 3. 2.

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

积极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 位,一般出身地位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 主要以儒家景点为内容, 对于学校教学内容的统一以及积极 向学风气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科举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 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有一 些冲击; 消极影响: 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限制了学校教育; 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读书的 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 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托关系、通关节等败坏了教育和社会的风气; 3. 2. 1.

科举制的影响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总 结了汉代到魏晋南北朝选士的经验和教训,比较详明、严密 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制度。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就可能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 进入仕途的机会,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限,选拔某些 有才干的 人。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 比较合理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科举考试制度对日本、朝鲜和越南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18 世纪末 19 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 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 课件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 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27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4、斯宾塞&洛克

洛克

 教育的作用: “白板说”  社会作用:国家的幸福与繁荣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  发展人的作用:个性形成、发展人的才能方面起决定作用  教育的作用: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  课程体系:包含比较广泛的科学知识,其核心是自然科学知识; 人的五种活动:  教育的目的:培养绅士  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 教育内容:  体育(健康教育) :全部教育的第一位;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  德育:绅士教育的灵魂; 德育方法:榜样、说服教育、奖励、惩罚  智育:德育的辅助品; 内容:文化知识、各种技能技艺 目标:获得知识,发展智力;获得技能技巧 1. 2. 3. 4. 5.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社会政治活动 闲暇爱好和情感活动 1. 2. 3. 4. 5. 学校课程体系的五个部分: 生理学和解剖学:阐述生命和健康规律; 语言、文学、算术、逻辑学、几何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使人获得谋生手段 心理学、教育学:父母履行职责必须掌握的知识 历史学:履行公民职责必备的知识 自然、文化和艺术:为了欣赏自然、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做准备

斯宾塞

28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5、爱尔维修&狄德罗 || 拉夏洛泰&凯兴斯泰纳 爱尔维修

教育万能论: 1. 2. 3. 人人智力天生平等,主张教育平民化; 1. 人人享有中高等教育的权利; 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 把人的成长归因 于教育与环境; 要求彻底改造旧学校, 主张由国家创办 世俗教育 3. 2.

狄德罗

反教育万能论: 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优良的自然素 质,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质,启发人 的理性,认识社会中的罪恶现象等 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教育 交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 国家应推行强迫义务教育,中学和 大学应当向一切人开放

拉夏洛泰

 培养目标:国家公民  教育权应该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 知识与教育的作用:人的发展、社会发展  学习内容:本国语、科学知识 《论国民教育》中的教育制度:  第一阶段(训练感官和记忆力) : 读写算、历史、地理等  第二阶段:法语、拉丁语、哲学等  第三阶段:在工作中掌握专业知识

凯兴斯泰纳【新教育运动】

公民教育:  培养目标:有用的国家公民  中心内容: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 “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的三个品质: 1. 2. 3. 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劳作学校:  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  劳作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  为实现公民教育,必须把“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  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目的、手段、机构 三者是三位一体的

29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6、贺拉斯·曼 || 福泽谕吉 贺拉斯·曼

 教育的作用: 1. 2. 3. 培养美国公民:若要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培养成美国公民,必须实施普及教育 教育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教育是帮助人民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  教育的作用: 1. 2. 3. 教育的内容: 1. 2. 3. 4. 5. 体育 智育 德育 政治教育 宗教教育 消除贵贱、上下之别 培养有学识的国民 缔造一个文明、独立的国家

福泽谕吉

 教育的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工作者 教育的内容:  智育:实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 ;  德育:首要任务:培养国民的爱国之心  体育:目标:造就健康的国民; 学校为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 判断国家文明水平高低的标准:国民的智慧水平,道德水平;

30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31

32

33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论述题部分

一、教育史 1、北宋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范仲淹)

太学 地方官学 改革科举 专科学校

创建太学,运用“苏湖教法”

熙宁兴学(王安石)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崇宁兴学(蔡京★)

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扩充太学 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①应考者须有一定学时; ②罢帖经与墨义

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 《礼》 《诗》 《书》 ) 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

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1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2、近代学制:壬寅| 葵卯| 壬子葵丑学制| 壬戌学制| 壬辰学制

壬寅 葵卯学制【学日本】 (1904)

【纵】三段七级学制:  初等教育:  蒙养园  初等小学校(4)  高等小学校(3)  中学校(4)  大学(6-7) : 大学预科(3)-本科(3-4)  大学院 【横】  普通教育  师范教育  实业教育: 乙种实业学校(=高小) 甲种实业学校(=中等教育) 专门学校(=高等教育:本科 3-4 年,预科 1 年)  批判了 “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废除了读经 讲经;缩短受教育年限;提倡男女平等  颁布了课程标准和课表,特点如下: ①突出近代学科②批判继承传统文化③关注美 感、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等  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 在 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 志性意义。  优点:打击了旧教育制度,促进 学校教育的发展。  缺点: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 学为用” ,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性 2  优点: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缺点:经过几年的实施以后,暴露出很多缺点: 如:学制整齐划一有余,而灵活性不够; 中学的修业年限太短,偏重于普通教育,对学 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够;    中学  师范学校  职业学校 指导思想(7 项标准) : ①适应社会变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 民经济力;⑤注重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 特点:①根据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②初等教育阶段 4-2 分段,有利于 普及;③中等教育【★】 ,从 4 年增加到 6 年,提高了中学的程度;中学分 成初高二级,增加了灵活性;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 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④取消预科,使大 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 是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由日本转向美国寻求借鉴的标志。  虽带有模仿和抄袭的痕迹,但考虑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 考虑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歧问题。  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重视基础、民众的教育。  学制比较简明,又有充分的灵活性。 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  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蒙养院(4) 初等小学堂(5) 高等小学堂(4)  中等教育: 中学堂(5)  高等教育: 高等学堂(3) 分科大学堂(3-4) 通儒院(5) 【横】三部分:  普通学堂;  师范教育;  实业教育  构成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级 相衔接,横向普通、师范、实业

壬子葵丑学制(1912)

【纵】 :  幼稚园

壬戌学制(六三三、新学制) 【学美国】 (1922)

【纵】  小学(6) : 初小(4)-高小(2)  中学(6) : 初中(3)-高中(3)  大学(4-6)  大学院 【横】中等教育阶段:

壬辰

“ 壬 戌 学 制 ” 易 于 普 及 ; ⑦ 留 地 方 伸 缩 只 可 能 ; 增 高 教 育 效 率 ; ④ 提 高 学 科 标 准 ; ⑤ 谋 个 性 之 发 展 ; ⑥ 使 教 育 为 一 项 基 本 原 则 学 校 体 系 同 学 制 整 理 的 七 项 原 则 : ① 根 据 本 国 国 情 ; ② 适 应 民 生 需 要 ; ③

学 校 系 统

【 横 】 : 【 辅 】 : 实 业 学 堂 师 范 学 堂

【 纵 】 : 【 主 】 : 初 等 、 中 等 、 高 等 学 堂

变 化

——

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和框架

影 响

“ 葵 卯 学 制 ” 的 雏 形

未 能 实 行 ;

中 学 部 分 不 再 将 分 科 作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3、理学&反理学 朱熹(理学)

教育的作用—明天理灭人欲

 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 ,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 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因素就是“欲” 。 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 学校教育目的: “明人伦” 小学:十五岁以前  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  主要内容: “教以事”

“大学” “小学”的教育

 大学:十五岁以后  内容: “读书穷理” ;  学习成败在于学习者的自觉性; ①循序渐进 ②熟读精思 ③虚心函泳 ④切己体察 ⑥着紧用力

朱子读书法

 教学方法: 尽可能具体、 明确、 生动形象; 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读书、穷理;

王守仁(理学)

教育的作用—致良知

 教育的主要作用:明人伦 即讲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  只要一个人真正从良知出发来处理社会上的道德实践,他 的行为总归是正确的。  在他看来,道育过程也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 1. 2. 3.

教育原则

“限人分限所及” : 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教育内容

 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做教育内容: 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  “六经皆史”  训蒙教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儿童教育

 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 压制儿童的个性。在他看来,儿童的个性 成长受到压制比不让儿童受教育还恶劣;  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对待儿童应像 对待小树苗一样,给予春风时雨;  教育内容:诗歌、习礼、读书;

3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朱熹&王守仁的对比

教育的作用

朱熹  明天理、灭人欲  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 近天命之性;  学校教育目的:明人伦 王守仁  致良知  教育主要目的: 明人伦; 朱熹 ①循序渐进 ②熟读精思 ③虚心函泳 ④切己体察 ⑥着紧用力

教育原则

王守仁 “限人分限所及” : 1. 2. 3. 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朱熹 小学:十五岁以前  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  主要内容: “教以事” 生动形象;

儿童教育

王守仁  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 压制儿童的个性。在他看来,儿童的个性成长受到压制比不让儿童 受教育还恶劣;  教育内容:诗歌、习礼、读书;

 教学方法: 尽可能具体、 明确、  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对其应像对待小树苗,给予春风时雨;

颜元

批判宋儒理学教育

三大祸害: ①坏人才:学习与生活脱离,书读万卷亦无用; ②灭圣学:理学丢弃了尧舜周孔的实学精神; ③厄世运:宋儒之学败坏学术与社会风气;  “实德实才” : ①“经世”的人才:即政府管理人员,才能&道德均高; ②“百职”人才:各类专业人才,有一技之长便可称为圣贤  政治理想: 七字富天下、六字强天下、九字安天下;

培养目标

 “实行” :

教育内容

三事(正德、利用、厚生) ; 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 六府;  “六斋” : 实学:文事、武备、经史、艺能; 应时制:理学、帖括

教学方法

 “习行” :格物致知 教学要联系实际,坚持练习,躬行 实践;  讲授要有助于学和有益于用;

理学&反理学

教育的作用·目的

 理学:明天理、灭人欲/致良知;  反理学: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 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培养目标

 反理学: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 才,反对“学力圣人” ;  理学:读经为主

教育内容

 反理学: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教学方法

 理学: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  反理学: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

4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4、幼儿教育 颜之推

教育目标

 培养治国人才: 培养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 面统治人才;  培养方法:  德育方面: 重要任务:树立仁义的信念 最终目的:实践仁义 广博知识,必读“五经” ;学习“杂艺”

教育内容

 教育内容: “德”&“艺”

士大夫教育

 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 人性分三品;  士大夫教育的作用: 保持社会地位; 谋生的手段; ①尽早胎教:

家庭教育(幼儿)

原因:①年幼时,心理纯净,可塑性大;②受干扰少,精神专注; ②慈与严结合:对子女不能溺爱,爱应是内在的,外在的表现应威严; ③均爱的原则:在多子女的家庭,不能有所偏爱; ④重视语言和品德教育: 语言是交际工具及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 道德教育:①孝悌为中心的伦理道教育;②从小立志,做君子;

各种专才教育,使人专精一职;  “艺”的方面:

陈鹤琴

儿童教育

 按照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去教养儿童;  儿童心理的基本特征: 好动、好奇、好模仿、好游戏、喜欢野外活动、 喜欢成功、喜欢别人称赞等;  好动心是发展儿童“很要紧的利器” ; 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生命;  幼稚园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活泼本能去发展儿童的 个性,为将来成为良好的社会分子打下基础;

“活教育”实验

 正式提出:1939 年; (受陶行知影响)  教师: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 学生: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0 年  1941 年创办《活教育》杂志,提出活教育的原则 ——标志“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及其运动的开始

“活教育”思想体系

 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 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  活教育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去学习; 五指活动:①儿童健康;②儿童社会;③儿童自然;④儿童艺术;⑤儿童文学;  活教育的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重视生活的体验,以 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  活教育教学原则: ①凡是儿童能做的,就应该教儿童自己做;②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想; ③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④鼓励儿童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⑤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⑥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⑦教学游戏化;⑧教学故事化;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等;

5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福禄培尔

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

1. 统一的原则: 统一体是上帝; 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 顺应自然的原则: 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是善良的; 自然的含义:①大自然;②儿童的天性; 3. 发展的原则: 人的发展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 对立调和法则是一切运动的原因,亦是人的发展的原因; 教育过程中,基本的对立物是:内因(儿童的天性)—外因(环境) 4. 创造的原则: 上帝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也应当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 幼儿园工作的意义  幼儿园是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  幼儿园和家庭教育是一致的,是 完善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缺少 的条件; 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 智力等的初步发展,为下一阶段 的发展做准备;

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的教育方法  基本原理:自我活动或自动性 自我活动是教育活动之基础;  为儿童建立公共游戏场所;  儿童之间的社交关系十分重 要; 幼儿园的课程  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  内容:恩物、作业、活动、歌谣、游戏; 恩物的条件: ①能使儿童理解并表达对客观世 界的认识;②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 物, 并预示后继的恩物; ③每种恩物本身应表 现为完整的有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由部 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序的整体;  恩物与作业的区别: ①恩物先,作业后; ②恩物的作用在于接受和吸收; 作业的作用在 于发表和表现; ③恩物游戏不改变物体的形态, 作业则要改变 材料的形态;

教育教学和训练最初的基本标志是顺应自然的,保护性、防御性的;  幼儿园的主要工作:

蒙台梭利

关于幼儿发展

 创造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是进行自由教育的必要条件;  以遗传为中心,将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统一起来;  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特点: ①独特的心理胚胎期; ②心理具有吸引力; ③发展具有敏感期; ④发展具有阶段性: (0-6 个性建设、6-12 增长学识和才艺、12-18 青春期) 6

自由、纪律与工作

 允许儿童自由活动是实施新教育的第一步;  真正的纪律对于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的, 只能建立在 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是人类的本能与特征;  工作将自由与纪律有机地联系与统一起来;

教育内容

触觉为主; ②读写算的 训练; 练习;

教育的目的

 生物目的与社会目的的统一  将教师、儿童和有准备的环境三个要素结合  有准备的环境:真实的环境,提供儿童身心发展所需要 的活动练习,充满自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 标准:①有规律、秩序;②有吸引力设备和用具;③允 许儿童独立活动;④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⑤促进儿童 智力发展;⑥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 儿童的生命潜力通过自发的冲动(自由活动)表现; ①感官训练:

 工作(幼儿的各种感觉练习、技能练习等自发活动) ③ 实 际 生 活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福禄培尔&蒙台梭利

相同点

福禄培尔 1. 他们都接受了卢梭的影响, 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和压迫,反对外铄论;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主张以儿童 为本位;要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 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2. 都极其重视幼儿教育(尤其是 3-6 岁幼儿期)教育,重视童 年生活对人生的影响。 倡导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 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教师被视为“园丁” ,需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 教学的职责; 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 倡导游戏、恩物、作业,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 高形式,强调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同点

维度 内容、 方法 组 织 形式 教 师 作用 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 ,只是承担指导、引导 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蒙台梭利 主张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实际生活训练等,认为工作是 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 反对有想象活力的游戏与玩具, 否定 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蒙台梭利主张个别活动,单独学习

7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5、孟子&荀子/荀子&韩愈(教师观) 孟子

教育的作用

 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 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四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 教育的作用:扩充四心 “求其放心” :寻求失落的心灵

教育目的

 “明人伦” :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大丈夫” :

人格理想

1. 2. 3. 4. 深造自得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专心致志 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修养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思想

荀子

教育作用

 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 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协调有 序,人才的造就就成为可能了 俗儒-雅儒-大儒;  德才兼备: 德:人格独立,忠于君主,公正,不追求物质满足; 才:运用礼法,自如治国;

培养目标

 “大儒” :知识广博,能由已知推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

教学内容

 “儒经” : 《诗》 《书》 《礼》 《乐》 《春秋》

学习方法

 “闻见知行”

教师观

 “天地君亲师” “师云亦云”  教师的四个条件: ①有尊严和威信 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③能循序渐进,诵说不陵不乱 ④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 教师的作用: “礼”的化身 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

8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孟子& 荀子

教育作用 孟子

求其放心

孟子的人格理想&荀子的教育目标 孟子

大丈夫 大儒

教学内容 孟子

最可宝 贵的东 西在于 自身

学习方法 孟子 荀子

 闻见知行 其熟练。 要使其熟练,要靠个人的主 观努力

教师观 孟子

教师只能教写规矩,不能使  天地君亲师  师云亦云  教师的条件: ①尊严和威信 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 ③循序渐进,诵说不陵不乱 ④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荀子

化性起伪

荀子

荀子

《礼》 《乐》 《春秋》

荀子

《诗》 《书》  深造自得

韩愈

性三品

 性三品说: ①人性是天生的,分为上中下三品 ②“情”是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情感质素: 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 ③性与情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样的 情,反之亦然,二者完全对应  教育的作用: ①上之性就学而愈明, 中焉者可导而上下, 下焉者畏威而寡罪; ②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 培养人才: ①整顿国学; ②改革招生制度; ③扩大招生范围;  选拔人才、爱惜人才: ①科举制度会埋没治国兴邦的人才; 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内定有奇秀 ③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④礼遇人才; ⑤人才难得“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人才观

教师 观

 教师的作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  教师的任务:传道为主,授业、解惑为辅;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  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 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倡教学相长,乐为人师,同时鼓励不 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

9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6、董仲舒&王充 董仲舒

三大文教政策

1. 2.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核心】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 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  教育的作用: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 性三品说: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教育的主要对象】 、斗筲之性;

教育作用

 德育的作用:立政之本;  德育内容:三纲五常;

道德教育

 道德修养的原则: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必仁且智”

王充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反对董仲舒的“君权神 授” 、天人感应等思想;  主张天道自然、万物自生、 人死神灭;

教育主张

 反对信师师古,主张极问  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 性三品说;

教育的作用

 教育可使恶人变善,中人定型,也可使善人变恶;  环境的重要性: “蓬生麻间,不扶且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

培养目标

 鸿儒:遍读群书,精思著文,兴论立说;能 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创新知识  顺序:文吏(识字)-儒生(局部知识)-通

学习观

 两阶段:见闻为—开心意;  “开心意”的结果要“效 验” : “引物事以验其言行”

人(贯通)-文人(从政)-鸿儒(创新知识)  学习方法: “问难” “距师”

10

12、西塞罗&昆体良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15、第斯多惠&乌申斯基 第斯多惠

1. 2. 1. 2. 3. 4. 1. 2. 3. 4. 1. 2. 3. 教育的目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①天资;②教育;③自由自主; 教学论: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不可将二者认为的割裂开来,二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所有的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 形式目的应该在教学中占首位,是最后的目的 教学原则: 遵循自然的原则 遵循文化的原则 连续性与彻底性原则 直观教学原则 教师观(对教师的要求) 自我教育 要有崇高的责任感 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 教育学的最终目的:从一切方面教育人;  在他看来,教育学是一门最高级的艺术,只有依据许多广泛而复杂的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建立起来的教育学,才能为教育实践提供真 正的帮助; (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最重要) 师范教育  培养教育学者最好的途径:创办教育系  教育系的目的:研究人和人性的一切表现及在教育艺术上的专门应用 1. 2. 3. 4. 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论教育学  德育的基本方法:教学 教学原则:  教学的两方面: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 道德教育  道德教育的意义:培养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情感,形成追求真理、公正、诚实谦逊、尊重他人、信仰上帝等道德品格的最佳途径  教育的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人  教育的性质: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教学观

乌申斯基

21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16、新教育运动与进步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

1. 2. 3. 4. 两个运动都开办了许多新学校,并进行了许多新教育实验 两个运动都成立了协会和出版了杂志 两个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反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自由、个性和创造,以及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 体地位等 1. 2. 注重精英教育 学校大都办在乡村,采取寄宿制度 对于传统教育的批判要温和和理性一些 重视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治 学校持续了很长时间,比如尼尔的夏山学校 理论多样化 注重大众教育 学校大都在城市开设 总体来说比新教育运动激进,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更彻底 更重视适应儿童的需要,儿童的自由活动和个体经验的形成 学校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都关闭了 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主要是杜威的理论

进步教育运动

发生的原因和时间大体相同:都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发生的原因都是因为西方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合新形势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3. 4. 5. 6.

22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17、人文主义教育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世界观

1. 2. 3. 4. 歌颂和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尘世享乐 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1. 2. 3. 4. 5.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 古典主义 贵族性 世俗性 宗教性 3. 1. 2.

早期人文主义和后期人文主义的对比

早期人文主义主要包括意大利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 后期的人文主义主要包括法国和英国的人文主义教育 早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并把宗教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主 要内容; 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 后期人文主义教育学科范围更广

23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17、人文主义教育&新教&天主教教育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三者都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1. 2. 3. 三种教育的根本差异:服务的目的不同; 新教和天主教:教育作为一种为宗教服务的工具被运用;对个人发展和世俗利益的的考虑,一直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人文主义和天主教都是反对宗教改革的 新教教育与天主教教育都是宗教教育,共同反对人文主义教育中的异教因素: 宗教改革运动: “压制了人文主义运动中的种种世俗倾向” 反宗教改革运动:想把当时的社会和教育带回宗教性更强的中世纪 4. 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和天主教教育具有贵族性;新教教育则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 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引发的,但是宗教改革对近代教育转折的意义远远高于人文主义。原因: 1. 人文主义教育的世俗性是一种肤浅的世俗性: ①人文主义教育的贵族性:它是局限于上层商会的,并未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②人文主义教育的宗教性:它尽管反对教会腐败,却赞同天主教会。这与宗教战争后建立在宗教宽容之上的世俗性不可同日而语 2. 宗教改革尽管是宗教性的,尽管“压制了人文主义运动的种种世俗倾向” ,但它的后果确是世俗精神的大弘扬,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性是一种更深刻的、有广泛社会 基础的世俗性。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是一种真正充溢着近代世俗精神的新教育  宗教改革运动结束后,西方教育的近代化(国家化、世俗化、普及化)的历程便真正开始了

24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简答题部分:

一、教育史 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黄炎培

职业教育的探索

 旧的教育的最大弊端—学 与用脱节  职业教育思想发展阶段: ①职业教育以解决个人生 计为目的 ②20 年代提出大职业教育 主义观念,职业教育探索 趋向成熟; ③30 年代, 投身民族救亡, 职业教育思潮消退;  职业教育的作用: “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 职业教育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 有助于解决中国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 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贯的: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 统,并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整个的:教育与职业沟通,学校与社会沟通 正统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破除 普通教育正统,职业教育偏系的观念;  建国后: “教育者要为劳 动者文化、业务水 平的提高,造就新 型知识分子服务”

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 职业教育的目的: “使无业者就业; 使有业者乐业”  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科学化  社会化: “职业教育机关的唯一的生命” ①办学宗旨社会化 ②培养目标社会化 ③办学组织社会化 ④办学方式社会化  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黄炎培率先用心理测验手段进行职业 学校的招生,试图把科学方法引入职教 管理中。  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际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  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  职业观: 培养人格、体格好 的新国民; 以富国强民、和谐 社会为目的; 职业平等、无高 下、无贵贱;

25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蔡元培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 2. 军国民教育(体育) :学生生活、体育的军事化 培养国民的强健体魄和尚武精神,强体强兵; 实利教育主义(智育) :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 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3. 4. 公民道德教育(德育) :五育的核心和根本【★】 内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 世界观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所独创 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 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 实体世界的精神境界; 5. 美感教育: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美感教育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用, 但可以避免宗教 的宗派之见,为此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思想  五育之见的关系: 五育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 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五育各自作用不同,但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 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  积极意义: 教育独立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要求把教育交给教育家办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军阀政府对教育 的控制,反对西方教会文化“渗入教育” ,在中国独立、自由地发展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在当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 步意义;  局限性: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脱离政治,在理论上不正确,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3. 1. 2.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的原因: 教育不应被造成一种特别棋局,给抱有别种目的的人去应用,所以教育应超然于政党和宗教之外; 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政党不能常握政权,若把教育权交给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 就没有成效了; 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而教会是保守的,故教育要超然于各派教会; 【★】教育独立的内容: ①教育经费独立;②教育行政独立;③教育思想独立;④教育内容独立;⑤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教育独立思想的意义:

26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3、科举的发展 科举

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和方法

唐宋: 乡贡乡试 省试 生徒毕业考试 宋代的改革:  增加殿试、别头试;建立糊名誉录制;扩大及第名额;  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和完备; 元代的改革:  开创以朱熹注释的《四书》 《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模本  考题大量出自《四书》 ,以《四书集注》作为答题依据; 明清:  科举必由学校(参加童试取得地方官学的学生身份) ;  考试日益形式化,出现八股文; 科举考试的科目:  唐代:进士【★】 、明经、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六科  明清:进士科; 科举考试的方法:  唐: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 明清:八股取士 3. 1. 2. 1. 吏部复试【唐】 (书言身判) 殿试【宋】 3. 2.

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

积极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 位,一般出身地位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 主要以儒家景点为内容, 对于学校教学内容的统一以及积极 向学风气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科举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 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有一 些冲击; 消极影响: 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限制了学校教育; 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读书的 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 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托关系、通关节等败坏了教育和社会的风气; 3. 2. 1.

科举制的影响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总 结了汉代到魏晋南北朝选士的经验和教训,比较详明、严密 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制度。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就可能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 进入仕途的机会,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限,选拔某些 有才干的 人。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 比较合理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科举考试制度对日本、朝鲜和越南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18 世纪末 19 世纪,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 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 课件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 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27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4、斯宾塞&洛克

洛克

 教育的作用: “白板说”  社会作用:国家的幸福与繁荣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  发展人的作用:个性形成、发展人的才能方面起决定作用  教育的作用: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  课程体系:包含比较广泛的科学知识,其核心是自然科学知识; 人的五种活动:  教育的目的:培养绅士  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 教育内容:  体育(健康教育) :全部教育的第一位;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  德育:绅士教育的灵魂; 德育方法:榜样、说服教育、奖励、惩罚  智育:德育的辅助品; 内容:文化知识、各种技能技艺 目标:获得知识,发展智力;获得技能技巧 1. 2. 3. 4. 5. 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社会政治活动 闲暇爱好和情感活动 1. 2. 3. 4. 5. 学校课程体系的五个部分: 生理学和解剖学:阐述生命和健康规律; 语言、文学、算术、逻辑学、几何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等:使人获得谋生手段 心理学、教育学:父母履行职责必须掌握的知识 历史学:履行公民职责必备的知识 自然、文化和艺术:为了欣赏自然、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做准备

斯宾塞

28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5、爱尔维修&狄德罗 || 拉夏洛泰&凯兴斯泰纳 爱尔维修

教育万能论: 1. 2. 3. 人人智力天生平等,主张教育平民化; 1. 人人享有中高等教育的权利; 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 把人的成长归因 于教育与环境; 要求彻底改造旧学校, 主张由国家创办 世俗教育 3. 2.

狄德罗

反教育万能论: 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优良的自然素 质,抑制不良的自然素质,启发人 的理性,认识社会中的罪恶现象等 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教育 交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 国家应推行强迫义务教育,中学和 大学应当向一切人开放

拉夏洛泰

 培养目标:国家公民  教育权应该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 知识与教育的作用:人的发展、社会发展  学习内容:本国语、科学知识 《论国民教育》中的教育制度:  第一阶段(训练感官和记忆力) : 读写算、历史、地理等  第二阶段:法语、拉丁语、哲学等  第三阶段:在工作中掌握专业知识

凯兴斯泰纳【新教育运动】

公民教育:  培养目标:有用的国家公民  中心内容: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 “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的三个品质: 1. 2. 3. 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劳作学校:  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  劳作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  为实现公民教育,必须把“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  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目的、手段、机构 三者是三位一体的

29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6、贺拉斯·曼 || 福泽谕吉 贺拉斯·曼

 教育的作用: 1. 2. 3. 培养美国公民:若要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培养成美国公民,必须实施普及教育 教育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工具 教育是帮助人民摆脱贫穷的重要手段;  教育的作用: 1. 2. 3. 教育的内容: 1. 2. 3. 4. 5. 体育 智育 德育 政治教育 宗教教育 消除贵贱、上下之别 培养有学识的国民 缔造一个文明、独立的国家

福泽谕吉

 教育的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工作者 教育的内容:  智育:实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 ;  德育:首要任务:培养国民的爱国之心  体育:目标:造就健康的国民; 学校为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 判断国家文明水平高低的标准:国民的智慧水平,道德水平;

30

人物专题——大题准备

31

32

33


    相关文章

    关于印发[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和[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试行)]的通知

    您的位置:法律教育网>法规中心>行政法类>文化>文物文史>文物鉴定> 正文 关于印发<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和<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试行)>的通知 2003-5-13 [ ...

    中公独家解读--科学心理学发展中的著名人物及其理论三

    中公独家解读--科学心理学发展中的著名 人物及其理论三 中公心理学专家徐富宾来为我们介绍下杜威及其学生的相关心理学理论. 杜威对于中国的影响那是其他心理学家们都无所能及的.不过杜威对中国影响主要是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至于机能主义心理学 ...

    甘肃历史人物分布及演变规律

    甘肃历史人物分布及演变规律 文史学院 人文教育系二班 李芳 263020217 指导教师 苏海洋 摘 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甘肃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甘肃历史人物的分布表现出时代与地域间不平衡的特点.宋 ...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名言名句 古典文学 (一)春秋时期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分风,雅,颂三个组成部分,使用赋,比,兴的手法.<伐檀><硕鼠> <论语>,记载孔子和 ...

    晚清著名人物[二]

    梁启超(1873-1929)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协助其师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 ...

    刺猬汉斯语文S版教案

    篇一:刺猬汉斯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冷潮热讽"等词语. (2)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 2.情感.态度与 ...

    中山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入学考试[大学语文](专科起点升本科)

    中山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入学考试<大学语文>(专科起点升本科) 考试大纲 总 要 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 ...

    中国历史上名人

    行测常识备考:中国历史上的40个名人 不管是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常识题中,还是在事业单位考试.三支一扶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经常会遇见一些考察人物的题目.在此,中公教育专家特意整理了中国历史上的40个名人,放在一起集中记忆,好让大家加以辨析 ...

    专升本复习资料

    专升本复习资料 分享 首次分享者:﹎ャоo泠 已被分享84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入诗歌305篇,分<风>.<雅>.< ...

    留学美国感受名人教授的魅力

    留学美国:感受"名人教授"的魅力 在斯坦福大学,美国国务院前国务卿赖斯教授的课被在校学生赞为"充满活力的.快节奏的和高度理智的". 图片来源:斯坦福大学官网 远渡重洋的海外学子,在彼岸享受知识盛宴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