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摘 要】文物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祖国文物事业的生命所系。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合理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文物资源,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物;保护;管理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历史的见证,每件文物的产生都有着相应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各个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改善当时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意志,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位哲人这样说到:“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历史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扩展着原有城市的规模。于是,这些城市渐渐失去了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失去了这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一味以经济发展为重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人文气息,“文化城市”能否得以生存,文化遗产能否得以传承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文物保护的目的,从宏观上讲是保存人类文明的见证,为研究和解读历史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历史文物会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反思和对历史的重视。然而,从数字上来看,目前我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271 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0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7000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约有3万余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约为22处。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数字为:英国约50万处,希腊约40万处,法国约4万处,连以色列、挪威等小国都比我国多得多。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现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下文物数量竟凋零至此,怎能不让人痛心?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的实际状况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文化古迹及周边环境遭受保护性拆除和建设性大破坏。在崇尚经济发展和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文化古迹、历史建筑或文化遗产只能为经济发展让路,被盲目发展的经济脚步践踏和破坏,甚至永远消失,不可复原;(2)盲目重建、恢复历史古迹,“仿古”、“复古”之风盛行。人们并不在意对天然文物的保护和维护,反而热衷于对古迹遗址的创造性修复和重建,不在意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实物完整性的保护,反而一味追求建立在其基础上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否实现了最大化;(3)文物保护观念尚未普及,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士的概念中,不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进来。由于人文社科类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价值观念上的个体差异,我国由上而下没能统一观念,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程度极低,并不能形成全国的合力来保护民族的瑰宝。(4)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我国目前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仅有的规定均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法律法规及通知规定之中,推行力度不大,分管机构职能不明确,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缺失。   对文物而言,每一代人既有欣赏和分享的权利,又有守望和保护的责任。基于文物保护现状及我国现行文物保护体制,我们认为,现代社会的文物保护,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法制健全为支撑、以社会的全面协调为方向、文物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和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防止他人对文物人为的破坏与损害,是文物工作者的职责。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使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着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由于管理体制和领导认识等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尚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作为国家文物事业中最基本单元的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基层文物工作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呢?   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处在文物工作的最前沿,面临着辖区内所有文物的考古、发掘、保护、管理和馆藏工作,其安全保卫、陈列研究及舆论宣传等综合、复杂的工作具有最普遍、最直接、最深入和最具体的特点。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一方面,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办法,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提升业务管理能力,加大监管力度,认真履行职责,更加科学、正规地管理文物,使业务管理更加科学和全面。所以,如何完善现有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加强文物保护是基层文物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客观形势下对基层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而对大众而言,文物保护不应只是文化部门的工作,文化遗产并不专属于某一个机构或某一个个体,而是归中华民族所共有。因此,文物部门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条例的贯彻和执行;基层文物工作者要提升思想认识,将文物保护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和谐发展、达到平衡。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激发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只有让人民群众自觉地保护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才能更好地得以实现。   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我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文物保护需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格局。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课题上,我们每个人的每一点努力对于中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传承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我们应该树立长远研究教育与短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理念,使得文物的保护原则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最终逐步的实现文物的真实性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文物,做到对文物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摘 要】文物资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祖国文物事业的生命所系。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合理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文物资源,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物;保护;管理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历史的见证,每件文物的产生都有着相应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各个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改善当时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意志,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位哲人这样说到:“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历史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扩展着原有城市的规模。于是,这些城市渐渐失去了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失去了这个城市的根基与灵魂。一味以经济发展为重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人文气息,“文化城市”能否得以生存,文化遗产能否得以传承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文物保护的目的,从宏观上讲是保存人类文明的见证,为研究和解读历史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历史文物会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反思和对历史的重视。然而,从数字上来看,目前我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271 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10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7000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约有3万余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约为22处。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数字为:英国约50万处,希腊约40万处,法国约4万处,连以色列、挪威等小国都比我国多得多。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现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制下文物数量竟凋零至此,怎能不让人痛心?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的实际状况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文化古迹及周边环境遭受保护性拆除和建设性大破坏。在崇尚经济发展和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文化古迹、历史建筑或文化遗产只能为经济发展让路,被盲目发展的经济脚步践踏和破坏,甚至永远消失,不可复原;(2)盲目重建、恢复历史古迹,“仿古”、“复古”之风盛行。人们并不在意对天然文物的保护和维护,反而热衷于对古迹遗址的创造性修复和重建,不在意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实物完整性的保护,反而一味追求建立在其基础上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否实现了最大化;(3)文物保护观念尚未普及,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士的概念中,不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进来。由于人文社科类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价值观念上的个体差异,我国由上而下没能统一观念,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程度极低,并不能形成全国的合力来保护民族的瑰宝。(4)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我国目前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尚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仅有的规定均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法律法规及通知规定之中,推行力度不大,分管机构职能不明确,容易出现管理上的缺失。   对文物而言,每一代人既有欣赏和分享的权利,又有守望和保护的责任。基于文物保护现状及我国现行文物保护体制,我们认为,现代社会的文物保护,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法制健全为支撑、以社会的全面协调为方向、文物部门切实履行职能和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防止他人对文物人为的破坏与损害,是文物工作者的职责。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大力整合文化资源,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使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着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由于管理体制和领导认识等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尚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作为国家文物事业中最基本单元的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基层文物工作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呢?   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处在文物工作的最前沿,面临着辖区内所有文物的考古、发掘、保护、管理和馆藏工作,其安全保卫、陈列研究及舆论宣传等综合、复杂的工作具有最普遍、最直接、最深入和最具体的特点。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一方面,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办法,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提升业务管理能力,加大监管力度,认真履行职责,更加科学、正规地管理文物,使业务管理更加科学和全面。所以,如何完善现有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加强文物保护是基层文物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客观形势下对基层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而对大众而言,文物保护不应只是文化部门的工作,文化遗产并不专属于某一个机构或某一个个体,而是归中华民族所共有。因此,文物部门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条例的贯彻和执行;基层文物工作者要提升思想认识,将文物保护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更好地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和谐发展、达到平衡。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激发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只有让人民群众自觉地保护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才能更好地得以实现。   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我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文物保护需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格局。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课题上,我们每个人的每一点努力对于中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传承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我们应该树立长远研究教育与短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理念,使得文物的保护原则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最终逐步的实现文物的真实性保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文物,做到对文物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相关文章

    做好环境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指出了环境监察工作有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依法行使等职能,并从理顺监察职责,健全和规范执法程序和加强监察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监察;环保政策;监管职能 中图分类号:X8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刘善桥 2008年第6期 --经济建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广大农村经历了从极度贫困到初步富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的历史性巨变,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历广泛而复杂的变革,同 ...

    城镇化进程中群众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群众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及思考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会给当地群众在经济.资源.文化等方面带来较大的冲击.作为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基层群众对文 ...

    环保科普活动进社区的思考

    环保科普活动进社区的思考 环保科普活动进社区的思考 福建省环境保护厅 [摘要]黄国宝 环保科普进社区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分析了环保科普进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 ...

    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基层党组织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之举,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与基层党组织建设 ...

    社会实践活动参考主题

    附件1:社会实践活动参考主题 <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调查方向性参考选题 (一)社会生活篇: 1.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 2.当前物价水平与百姓生活承受情况分析 3.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调查分析 4.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 ...

    渔政管理干部解放思想大讨论个人总结

    渔政管理干部解放思想大讨论个人总结 根据省委、省农业厅党组安排布署,我处在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和参加活动,收获很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 ...

    年度县长述职报告

    xx年,我带领县政府一班人,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认真履行职责,勇于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新口径企业增加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 ...

    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