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历史总结

文化生活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⑴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①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播,儒学受到冲击;②唐后期及北宋进行

复兴儒学运动;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④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学术活

跃。

⑴历史背景(明朝)

①封建社会衰落,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②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成为科举教材以后,功利逐渐

掩盖了学术应有的探究精神。③佛教(特别是禅宗) 思想的影响。

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明末清初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李贽大胆挑战宋明理学,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三大思想家都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而闻名;(2)反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顾炎武、黄宗羲都是经世致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3)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李贽提出“童心说”;黄宗羲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王夫之提出“循天下之公”。(4)指出“工商皆本”,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一、四大发明及

(一)造纸术:

②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① 战国——司南 ②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2.指南针的传播: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①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应用(1)唐末,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2)宋元时期广泛应用。

2.影响:⑴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⑵不仅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而且成了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同时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⑴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⑵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泥活字)。活字印刷术意义: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1)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2)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拓展:⑴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①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②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③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④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⑤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⑥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⑦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⑵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①经济:自然经济的束缚。②政治: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③思想文化:文化专制的禁锢。(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④对外:“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⑶书法五种字体的特点

3.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一 新思想的萌发

【考点梳理】

一、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二、魏源 《海国图志》

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思想)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2.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3.主要活动:洋务运动。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5.作用: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近代工业兴起;②兴办的新式学堂为西学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③洋务运动也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二 维新思想

【考点梳理】

一、维新思想

1.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③6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西学(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⑴康有为: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⑵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变法图存;提出“民权论”。意义: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⑶严复: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及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宣传变法。批判君权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演法则的支配,不及时进步的民族会灭绝。

意义: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基础。

3.维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二、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见专题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考点三 新文化运动

【考点梳理】

一、兴起的背景:

二、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第二年底迁到北京)口号:民主、科学

三、主要内容

前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主流)

四、代表人物及贡献:

①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新文学。②蔡元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阵地。③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已》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相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④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⑤胡适:提倡文学革命,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五、前期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①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性质: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思想运动)②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③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④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⑤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⑥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考点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梳理】

一、背景:①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俄十月革命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巨大威力,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希

望。④众多挽救民族危亡方案及实践的失败。

二、开始传入: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他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李大钊:是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他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广泛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传播:

①创办各类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除《新青年》外,还有《每周评论》等。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标志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④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拓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各自不同的重点、成败得失以及原因?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他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团体,变法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了;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原因:清朝的大权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光绪帝没有实权。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了,但不久之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五四运动: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具体表现为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北部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历史背景:①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方案不断碰壁失败。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选择了革命的道路。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 1905.8,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905.11,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

3、具体内容:A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民族革命)B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核心,是“政治革命”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政治革命)C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纲领。(资产阶级土地纲领)(社会革命)

4、评价:A .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B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实践活动:辛亥革命

6、成果:①建立中华民国;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三权分立为原则)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按三权分立原则组建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意义。

7、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拓展: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而作出的努力?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二、新三民主义

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内容:民族主义——两个方面意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其含义: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还强调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管理政权。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平均地权即在核定地价、增价归公的基础上,对缺乏土地而沦为佃户的农民,由国家给予土地,资其耕作;节制资本是指“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对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还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3、发展:民族: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民权: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提出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

4、评价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②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拓展: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

方法和手段。有了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实现奋斗目标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考点二 毛泽东思想

一、毛浑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参考教材、三年高考两年模拟)

★拓展: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⑴毛泽东思想特点: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影响: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②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④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考点三 邓小平理论

一、形成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背景:“文革”结束后, “左”倾错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两个凡是)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③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二、过程

1、开始形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扭转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

2、初步形成(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

3、系统概括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大会系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 邓小平的" 南方谈话" 。内容: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意义:坚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有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5、完善(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秋, 中共十四大,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

6、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 邓小平理论" 这个科学概念, 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扩大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三、从理论上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四、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五、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

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拓展:历史启示:

1、思想和理论要与时俱进,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的作用。2、任何一种理论创造都离不开前人的思想成果,即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要有继承;同时,又要抛弃一些陈旧的、过时的观点,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3、发展经济要讲机遇,理论创造也要讲机遇。抓住机遇,还要注意理论形成的条件是否成熟。一个新的正确的理论观点的提出,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有一个过程。4、进行科学理论创造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一个重大的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更为复杂艰巨。不管是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还是从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一方面离不开卓越历史人物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5、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理论创新如果脱离了实践,就毫无意义。这是因为,首先,理论创新根源于实践创新。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论创新必须以实践创新为基础。其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指导实践和推进实践。再次,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6、一个思想体系能不能最终形成,并在实践中产生多大影响,关键在于这一思想体系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保证思想理论的科学和正确,就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依据。7、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国情。

知识拓展:1、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有何异同?

⑴相似之处:①出生时代:公元前5世纪;②时代背景:世风日下,道德沦丧;③重要主张:强调“道德”的价值;④主要方式:重视教育的功能;⑤精神品质:“忧道不忧贫”救世精神;“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

⑵不同之处:①研究对象:孔子侧重在社会方面;苏格拉底侧重在个人方面。②理想的实现手段:苏格拉底寄期望于具有自觉道德人格和丰富知识技能的新人群的产生,由他们来改正现实秩序的不合理性,实际就是要建立一种平民政治。而孔子则主张“学而优则仕”,将道德作为万能的政治手段,寄期望通过对人心的道德改造,恢复逝去的周朝时统治和生活秩序。即必然导致贵族政治的生成。这种差异一定意义上预示着中西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分道扬镳。

拓展: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⑴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让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和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⑵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拓展:归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⑴相同点:①背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②内容:批判封建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③形式:前者借助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后者借助复兴基督教的原始教义;④影响: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天主教神学的统治, 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上准备。

⑵不同点:

①兴起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兴起,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

革从德国开始,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②产生的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教思想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④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启蒙运动

⑸主要思想家和学说

拓展:启蒙思想家们思想主张的共同点: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四、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③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④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⑤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归纳】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从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情况

1、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这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认识你自己”,体现出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2、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西欧宗教改革家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天主教神权统治,人文精神在西方得到了复兴。

3、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生而平等。他们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高度,因此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至此,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到达顶峰。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牛顿力学体系建立的意义:

⑴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把过去一向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之中,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理论性的大综合,这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个飞跃,使人类获得了用理性解决所有问题的自信。

⑵牛顿力学建立了一套与古代不同的自然观与方法论,其最显著特征,一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与过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结论。二是它的数学化,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先驱深信不疑的真理。因此,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⑶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①经典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②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摆脱神学束缚,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③经典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④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四、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⑴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⑵根源:①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②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说学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③从政治上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科学是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考点三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一、蒸汽机的发明

3、影响:⑴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实现了由自然力(人力、畜力、水力、风力) 向蒸汽动力的转化;⑵改变了工业格局的分布;由原来的近水建厂转移到交通发达、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⑶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工厂开始大量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⑷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如蒸汽轮船、蒸汽机车等。

二、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迅速发展,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工业获得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机器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更加先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③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蒸汽机和电的发明应用过程有什么异同点?

⑴相同点:①发明者是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人;②经过长时间的探求;③都是对前人探求成果的总结和升华。

⑵不同点:①科技含量不同: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初步将科学与技术结

合起来;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则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②范围不同:蒸汽机的发明是在英国进行的;而发电机的发明越过一国范围,更具广泛性。 总之,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

(1)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明都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复杂过程,是无数勇于献身的科学家奋斗努力的结晶。(2)近代自然科学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3)自然科学的成就反作用于生产、指导技术革命、开发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4)自然科学在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中,又起到了巨大作用。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文学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2)19世纪以来的美术

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考点一 19世纪以来的文学

一、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

(一)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

1、时间、地区: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英法两国成就最高

3、特点:,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4

1、时间: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3、特点:⑴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与揭露,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⑵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题材上以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为主,强调真实地再现人物和景物。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两种文学潮流有何异同点?

⑴共同点:都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⑵不同点:①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而现实主义文学则重在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②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二、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一)20世纪的西方文学 主要特征: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代表作:

★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体现在何处?

(1)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2)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3)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20世纪的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也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之后,在布尔什维克党文艺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迅速发展,标志着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已进入了成熟和繁荣阶段。

2、特征:①遵循列宁提出的文学党性原则,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②接受共产党领导,负有崇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③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基本创作方法,同时吸收其他艺术流派有生命力的表现手法;④具有多样化的民族形式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内容。

3、代表作:

代表作:爱伦堡的小说《解冻》,触及尖锐社会问题。

★高尔基的主要代表作以及在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

①代表作:《海燕》、《母亲》和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②地位: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考点二 19世纪以来的美术

文化生活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⑴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①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播,儒学受到冲击;②唐后期及北宋进行

复兴儒学运动;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④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学术活

跃。

⑴历史背景(明朝)

①封建社会衰落,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②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成为科举教材以后,功利逐渐

掩盖了学术应有的探究精神。③佛教(特别是禅宗) 思想的影响。

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明末清初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李贽大胆挑战宋明理学,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三大思想家都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而闻名;(2)反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顾炎武、黄宗羲都是经世致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3)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李贽提出“童心说”;黄宗羲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王夫之提出“循天下之公”。(4)指出“工商皆本”,反映出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一、四大发明及

(一)造纸术:

②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① 战国——司南 ②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2.指南针的传播: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①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应用(1)唐末,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2)宋元时期广泛应用。

2.影响:⑴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⑵不仅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而且成了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同时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⑴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⑵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泥活字)。活字印刷术意义: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1)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2)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拓展:⑴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①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②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③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④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⑤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⑥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⑦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⑵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①经济:自然经济的束缚。②政治: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③思想文化:文化专制的禁锢。(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④对外:“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⑶书法五种字体的特点

3.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一 新思想的萌发

【考点梳理】

一、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二、魏源 《海国图志》

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思想)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2.核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3.主要活动:洋务运动。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5.作用: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近代工业兴起;②兴办的新式学堂为西学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③洋务运动也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二 维新思想

【考点梳理】

一、维新思想

1.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③6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西学(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⑴康有为: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⑵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变法图存;提出“民权论”。意义: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⑶严复: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及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宣传变法。批判君权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演法则的支配,不及时进步的民族会灭绝。

意义:把西方进化论学说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基础。

3.维新思想的核心内容:

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二、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见专题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考点三 新文化运动

【考点梳理】

一、兴起的背景:

二、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第二年底迁到北京)口号:民主、科学

三、主要内容

前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主流)

四、代表人物及贡献:

①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新文学。②蔡元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阵地。③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已》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相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④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⑤胡适:提倡文学革命,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五、前期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①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性质: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思想运动)②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③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④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⑤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⑥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考点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梳理】

一、背景:①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俄十月革命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巨大威力,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希

望。④众多挽救民族危亡方案及实践的失败。

二、开始传入: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他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李大钊:是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人,他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广泛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传播:

①创办各类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除《新青年》外,还有《每周评论》等。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标志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④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拓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各自不同的重点、成败得失以及原因?

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他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团体,变法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了;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原因:清朝的大权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光绪帝没有实权。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了,但不久之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五四运动: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具体表现为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北部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历史背景:①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方案不断碰壁失败。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选择了革命的道路。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 1905.8,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905.11,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

3、具体内容:A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民族革命)B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核心,是“政治革命”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政治革命)C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纲领。(资产阶级土地纲领)(社会革命)

4、评价:A .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B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实践活动:辛亥革命

6、成果:①建立中华民国;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三权分立为原则)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按三权分立原则组建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意义。

7、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拓展: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而作出的努力?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二、新三民主义

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内容:民族主义——两个方面意义:一是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提出争取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二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其含义: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还强调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管理政权。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原则。平均地权即在核定地价、增价归公的基础上,对缺乏土地而沦为佃户的农民,由国家给予土地,资其耕作;节制资本是指“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对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还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3、发展:民族: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民权: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有,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提出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

4、评价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②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拓展: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

方法和手段。有了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实现奋斗目标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考点二 毛泽东思想

一、毛浑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参考教材、三年高考两年模拟)

★拓展: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⑴毛泽东思想特点: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影响: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②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④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考点三 邓小平理论

一、形成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背景:“文革”结束后, “左”倾错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两个凡是)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③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二、过程

1、开始形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扭转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

2、初步形成(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

3、系统概括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大会系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 邓小平的" 南方谈话" 。内容: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意义:坚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有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5、完善(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秋, 中共十四大,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

6、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 邓小平理论" 这个科学概念, 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扩大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等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三、从理论上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四、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五、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

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拓展:历史启示:

1、思想和理论要与时俱进,才能焕发生命力,才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的作用。2、任何一种理论创造都离不开前人的思想成果,即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要有继承;同时,又要抛弃一些陈旧的、过时的观点,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3、发展经济要讲机遇,理论创造也要讲机遇。抓住机遇,还要注意理论形成的条件是否成熟。一个新的正确的理论观点的提出,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有一个过程。4、进行科学理论创造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一个重大的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更为复杂艰巨。不管是借鉴前人的优秀成果,还是从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一方面离不开卓越历史人物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5、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理论创新如果脱离了实践,就毫无意义。这是因为,首先,理论创新根源于实践创新。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理论创新必须以实践创新为基础。其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指导实践和推进实践。再次,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6、一个思想体系能不能最终形成,并在实践中产生多大影响,关键在于这一思想体系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保证思想理论的科学和正确,就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为依据。7、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国情。

知识拓展:1、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有何异同?

⑴相似之处:①出生时代:公元前5世纪;②时代背景:世风日下,道德沦丧;③重要主张:强调“道德”的价值;④主要方式:重视教育的功能;⑤精神品质:“忧道不忧贫”救世精神;“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

⑵不同之处:①研究对象:孔子侧重在社会方面;苏格拉底侧重在个人方面。②理想的实现手段:苏格拉底寄期望于具有自觉道德人格和丰富知识技能的新人群的产生,由他们来改正现实秩序的不合理性,实际就是要建立一种平民政治。而孔子则主张“学而优则仕”,将道德作为万能的政治手段,寄期望通过对人心的道德改造,恢复逝去的周朝时统治和生活秩序。即必然导致贵族政治的生成。这种差异一定意义上预示着中西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分道扬镳。

拓展: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⑴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让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和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⑵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拓展:归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⑴相同点:①背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②内容:批判封建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③形式:前者借助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后者借助复兴基督教的原始教义;④影响: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天主教神学的统治, 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上准备。

⑵不同点:

①兴起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兴起,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

革从德国开始,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②产生的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教思想还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④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启蒙运动

⑸主要思想家和学说

拓展:启蒙思想家们思想主张的共同点:都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四、启蒙运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③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④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⑤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归纳】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从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情况

1、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这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认识你自己”,体现出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2、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西欧宗教改革家们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天主教神权统治,人文精神在西方得到了复兴。

3、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生而平等。他们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高度,因此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至此,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到达顶峰。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牛顿力学体系建立的意义:

⑴牛顿力学体系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把过去一向认为是截然无关的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之中,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理论性的大综合,这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个飞跃,使人类获得了用理性解决所有问题的自信。

⑵牛顿力学建立了一套与古代不同的自然观与方法论,其最显著特征,一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与过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结论。二是它的数学化,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先驱深信不疑的真理。因此,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⑶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①经典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②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摆脱神学束缚, 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③经典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④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四、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⑴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⑵根源:①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②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说学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③从政治上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科学是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考点三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一、蒸汽机的发明

3、影响:⑴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实现了由自然力(人力、畜力、水力、风力) 向蒸汽动力的转化;⑵改变了工业格局的分布;由原来的近水建厂转移到交通发达、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⑶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工厂开始大量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⑷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如蒸汽轮船、蒸汽机车等。

二、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迅速发展,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工业获得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机器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更加先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③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蒸汽机和电的发明应用过程有什么异同点?

⑴相同点:①发明者是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人;②经过长时间的探求;③都是对前人探求成果的总结和升华。

⑵不同点:①科技含量不同: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初步将科学与技术结

合起来;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则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②范围不同:蒸汽机的发明是在英国进行的;而发电机的发明越过一国范围,更具广泛性。 总之,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

(1)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明都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复杂过程,是无数勇于献身的科学家奋斗努力的结晶。(2)近代自然科学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3)自然科学的成就反作用于生产、指导技术革命、开发自然资源、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4)自然科学在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中,又起到了巨大作用。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的文学 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2)19世纪以来的美术

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考点一 19世纪以来的文学

一、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

(一)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

1、时间、地区: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英法两国成就最高

3、特点:,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4

1、时间: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

3、特点:⑴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与揭露,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⑵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题材上以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为主,强调真实地再现人物和景物。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两种文学潮流有何异同点?

⑴共同点:都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⑵不同点:①在描写对象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而现实主义文学则重在再现和剖析社会现实。②在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文学大多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而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现实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二、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与苏联文学

(一)20世纪的西方文学 主要特征: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代表作:

★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体现在何处?

(1)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2)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3)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20世纪的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也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②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之后,在布尔什维克党文艺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迅速发展,标志着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已进入了成熟和繁荣阶段。

2、特征:①遵循列宁提出的文学党性原则,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②接受共产党领导,负有崇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③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基本创作方法,同时吸收其他艺术流派有生命力的表现手法;④具有多样化的民族形式和统一的社会主义内容。

3、代表作:

代表作:爱伦堡的小说《解冻》,触及尖锐社会问题。

★高尔基的主要代表作以及在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

①代表作:《海燕》、《母亲》和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②地位: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文学奠基人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考点二 19世纪以来的美术


    相关文章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在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中同学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有很多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及时的进行整理总结.下面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是2015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 ...

    黄胜标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坭陂中学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黄胜标 本学年我按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安排,担任高一年级(2).(3)历史教学工作,兼高一(3)班班主任,依照学校部署高一必须完成新课标高中历史三个必修内容,时间紧任务重,这一学年来,紧张.忙碌.充实,有成功,也有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之[咏怀古迹]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分步探讨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及鉴赏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作者抒发的怀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教学论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我国教育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色.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更加的突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完美的契合,突破以往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 ...

    从"差异"谈初高中历史衔接

    从"差异"谈初高中历史衔接 摘 要:高一新生如何尽快进入高中生角色,顺利实现初高中历 史学习的衔接,文章从"差异"入手,通过分析初高中历史体例. 课标.考题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注重高中历史的通史意识. ...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全册)

    沭阳县怀明中学导学案--2011-4-8 高中历史必修二 主备:殷晓波 审校:徐 永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学习解读]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我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唤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九课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课标要求] 知道<法兰西第三国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习目 ...

    给高一新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以优异成绩加入龙珍高级中学这个优秀团队,踏上人生的新征程! 升入高中,意味着你们将逐渐长大和成熟,将要独立面对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乐青衿皆怀壮志,嘉才者咸集衡中.这里是高端的平台,任你徜徉:这里是广阔的舞台,精彩 ...

    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