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附外何惠芳校长寄语小升初

中大附外何惠芳校长寄语小升初

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可以说是一个一个台阶走上来的。从小学到初中,尽管也是一个台阶,但这个台阶显得特别高。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对我们的同学来说,无论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学习生活上,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许多不适应,我们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的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帮助同学们顺利跨上这个有点高的“台阶" 。

第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从小学到初中,走进了一个新的学校,校园环境、设施设备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同学们都会持一种静观的态度,甚至是平常很调皮的学生,也会显得小心翼翼,不敢随意举动。所以,新生人学都有一个学前教育,主要是通过参观校园,以熟悉环境;学习校史、校规,以了解学校文化。

第二,要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

在小学,老师少,但总跟班,且管得细,同学们对老师依赖性强。到了中学,老师增多,但跟班少,甚至班主任也不是常看到,同学们开始感觉与老师的关系疏远了。在班里,同学也可能没几个是认识的。因此,主动接触老师,接触同学,学会与人交往,尽快融入新集体很重要。

第三,要适应学习的变化

中学教学,相对于小学来说,可谓学科多,难度大,速度快,方法活,作业多,分数低。

学科多。初一开设课程11门,初二12门,初三9门。

难度大。教材的内容多,跨度大,要求高。如语文,小学六年级的一册书约五万字,而初一的一册书就达十四万字,初二更到达十八万字。

速度快。小学语文、数学内容较少,每周上8-10节课。中学课本内容增多,几乎增加一倍,但每周只能上5--6节课。因而教师教学进度必须加快,上课提问学生次数相应减少。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稍微一段放松,如果努力还能赶得上,而中学,有几堂课走神,或课后不认真写作业,则可能导致跟不上学习进度,进而掉队。

方法活。中学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在记忆基础上运用。老师不再像对小学生那样,手把手地指导,而是逐步朝着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不死记结论、公式,要重点掌握其推导过程;不满足于会解题,要穷究为什么这样解;不孤立地学知识,要把知识点揉成一整块;不局限于课本,要拓展到课外;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识记到探究等。

作业多。学科多了,内容多了,自然功课也多了。

分数低。小学考试的分数,90分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初中,有时候你考个80分已是班级的第一名。小学常考90多分的学生,在初中考不及格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第四、要适应管理的变化 小学对学生管得严,管得细。中学的管理则趋向自我管理、制度管理。(这种转变难免使学生和家长产生中学管得松的错觉。)因此,必须培养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既是一种权利,

更是一种责任,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同时,要加强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会自我管理,自觉接受制度管理。

第五.要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从小学到中学,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由少年逐步进入青年,其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青春期特征更加明显,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开始独立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人和事,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判断,有的叛逆意识逐步增强,这也是一个成绩风险期。 我们一定要加强青春期的教育,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正确进行异性交友,防止早恋等。

中大附外何惠芳校长寄语小升初

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可以说是一个一个台阶走上来的。从小学到初中,尽管也是一个台阶,但这个台阶显得特别高。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对我们的同学来说,无论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学习生活上,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许多不适应,我们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的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帮助同学们顺利跨上这个有点高的“台阶" 。

第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从小学到初中,走进了一个新的学校,校园环境、设施设备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同学们都会持一种静观的态度,甚至是平常很调皮的学生,也会显得小心翼翼,不敢随意举动。所以,新生人学都有一个学前教育,主要是通过参观校园,以熟悉环境;学习校史、校规,以了解学校文化。

第二,要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

在小学,老师少,但总跟班,且管得细,同学们对老师依赖性强。到了中学,老师增多,但跟班少,甚至班主任也不是常看到,同学们开始感觉与老师的关系疏远了。在班里,同学也可能没几个是认识的。因此,主动接触老师,接触同学,学会与人交往,尽快融入新集体很重要。

第三,要适应学习的变化

中学教学,相对于小学来说,可谓学科多,难度大,速度快,方法活,作业多,分数低。

学科多。初一开设课程11门,初二12门,初三9门。

难度大。教材的内容多,跨度大,要求高。如语文,小学六年级的一册书约五万字,而初一的一册书就达十四万字,初二更到达十八万字。

速度快。小学语文、数学内容较少,每周上8-10节课。中学课本内容增多,几乎增加一倍,但每周只能上5--6节课。因而教师教学进度必须加快,上课提问学生次数相应减少。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稍微一段放松,如果努力还能赶得上,而中学,有几堂课走神,或课后不认真写作业,则可能导致跟不上学习进度,进而掉队。

方法活。中学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在记忆基础上运用。老师不再像对小学生那样,手把手地指导,而是逐步朝着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不死记结论、公式,要重点掌握其推导过程;不满足于会解题,要穷究为什么这样解;不孤立地学知识,要把知识点揉成一整块;不局限于课本,要拓展到课外;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识记到探究等。

作业多。学科多了,内容多了,自然功课也多了。

分数低。小学考试的分数,90分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初中,有时候你考个80分已是班级的第一名。小学常考90多分的学生,在初中考不及格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第四、要适应管理的变化 小学对学生管得严,管得细。中学的管理则趋向自我管理、制度管理。(这种转变难免使学生和家长产生中学管得松的错觉。)因此,必须培养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既是一种权利,

更是一种责任,自己要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同时,要加强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学会自我管理,自觉接受制度管理。

第五.要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从小学到中学,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由少年逐步进入青年,其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青春期特征更加明显,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开始独立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人和事,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判断,有的叛逆意识逐步增强,这也是一个成绩风险期。 我们一定要加强青春期的教育,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正确进行异性交友,防止早恋等。


    相关文章

    五年级教师寄语

    20xx年的小升初之后,五年级的学生就要面临明年的小升初了,那么五年级的学生和家长该提前准备些什么呢? 专家为五年级家长提出以下建议: 1、提前确定孩子要考入的中学,并对该学校往年的录取情况做一番了解。往年该校的录取人数、录取比例、生源特点 ...

    校长毕业寄语

    同学们: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是四年. 在你们即将告别校园的时候,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是为了庆祝你们盼望的顺利毕业.是为了纪念你们难忘的大学春秋,是为了祝福你们追求的人生理想. 请你们记住今天,xx年7月8日.对于别人,它可能是一个极为平常 ...

    广州小升初13民校及其他民校情况分析

    广州16民校及其他民校情况分析 第一梯队:广州市广雅实验学校(荔湾校区).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广州市二中应元学校 第二梯队: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民校).广州市四中聚贤中学.广东省实验中学附属天河中学. 第三梯队: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广州市香江 ...

    2014年学校暑假工作安排

      一、期末考试安排:   ①6月24日,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考试。   ②6月25日,做好阅卷工作。   ③6月28日,各学科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质量分析,报教务处,教务处汇总各科成绩报校长室,教师撰写学期工作小结。   注:期末考试 ...

    今年小升初情报早知道--·都市快报

    今年小升初情报早知道-- 杭州培训机构轮番举行测试提供尖子生名单给各家民办学校 2013-01-10 记者 徐斌 见习记者 姜晓蓉 关于"小升初",杭州一些公办.民办初中都在忙些什么,有哪些升学情报? 一所民办初中校长说 ...

    小升初简历模板幼升小简历模板

    我的简历李 晓晓 北京市朝阳区第一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1**********]0 [基本信息] 名字:李晓晓 性别:女身高:156cm 出生年月:2010年7月17日 所在小学:北京市朝阳区实验第一小学 户口所在地:北京市朝阳区 家 长 ...

    2012年安徽合肥四十六中小升初数学试卷

    2012合肥四十六中小升初数学试卷 (时间:60分. 满分:100分) 一.直接写得数(每小题2分,共14分) (1)80÷1.6= (2)567 - 99= (3)6- 12-= 23 333377⎛13⎫+-+= (5) +⎪⨯24= ...

    大学毕业老师寄语

    同学们: 有幸成为你们的老师,是我们之间的缘份,也是我一生的荣幸。一千多个日夜悄悄走远,但纯洁的师生情谊日渐浓厚。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有聚 有散。分别在即,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诉尽心底的悲与喜。临行晚上,老师没有珍贵的礼物馈赠, ...

    小升初语文[水浒传]常考知识点汇集

    小升初语文<水浒传>常考知识点汇集 10."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林冲. 11.<水浒传>中这样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