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op效应对记忆的影响

stroop 效应对记忆的影响

摘要:为了了解stroop 效应是否对记忆有影响,具体影响记忆加工的那个过程,对近代对stroop 效应的研究以及对记忆的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stroop 效应、记忆、记忆加工

引言

1935年stroop 效应在颜色命名实验中被发现。整个记忆过程分为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当Stroop 效应发生在记忆过程中时不仅会对记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还会对记忆提取的时间产生影响。

1.stroop 效应

Stroop 效应指被试判断字义及字色一致时的时间短,而不一致时的时间长,这种字色和字义相互影响的现象就叫stroop 效应。即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在两个不同维度或者特征发生互相干扰的现象。Stroop 自发现至今其研究范式逐渐成熟,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由最初的研究注意、认知等,发展到了如今的情绪、记忆、神经科学等方面。

1.1 stroop效应的影响因素

在stroop 任务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被试对词(词色、词义等)的加工。例如语境、被试对颜色的判断能力、性别等。

1.1.1 语境的影响

语境强烈影响并制约着词的加工。当处于注视点的中性词中所有字母都是有颜色的时候,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但是当中性词中仅仅有一个字母是有颜色的时候,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语境或背景的强弱会影响Stroop 效应加工的数量。背景复杂性越高干扰就会越大。

1.1.2被试对颜色的判断能力的影响

Laeng 和Bruno 等人首次对被试进行标准颜色测试,发现很多被试在标准颜色测试中有错误的的被试在进行stroop 任务是受到的干扰也越多。

1.1.3 任务要求及注意的影响

Risko 等把Stroop 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结合起来设计实验给被试呈现3、5、7个词,包括一个有颜色的靶子(其中实验1和3中靶子是词。实验2中靶子是一条有颜色的线) 。不相关的颜色词也出现在呈现材料中,并且和靶子的位置有两种情况:整体的、分离的。实验1和实验3的任务是要求被试报告靶子的颜色,实验2任务是要求被试确定靶子的颜色是否出现过?结果发现当颜色词和靶子是整体的时候,产生了Stroop 效应,但是在分离的情况下却没有产生Stroop 效应。

1.1.4 情绪对stroop 效应的影响

情绪Stroop 效应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情绪状态的不同会影响了Stroop 任务的加工的观点受到ERP 研究的支持。

1.1.5 其他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实验条件如分散注意和集中注意、任务类型、SOA 的设置等均有可能影响Stroop 效应。

1.2 stroop效应研究范式

经典stroop 效应研究范式即让被试判断字义字色一致和不一致时一个刺激在两种维度之间产生的干扰作用。随着对stroop 效应的不断研究,stroop 效应的研究范式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变式。

1.2.1 昼夜stroop 范式(Day —Night stroop)

该范式经过对经典stroop 效应范式的改进后适用于3.5至7岁的学前儿童。该范式要求实验组被试看到太阳图片是说出“夜晚”。看到月亮的图片时说出“白天”。控制组要求被试看到一个抽象图片时说“白天”,看到另外一个抽象图片时说“夜晚”。结果显示,实验组有明显的年龄差异,而控制组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现在这个昼夜stroop 实验范式被用于测试儿童的执行能力。

1.2.2 图—词干扰范式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片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1.2.3 双语stroop 范式

双语stroop 范式中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在该范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翻译任务。

1.2.4 情绪stroop 范式

情绪Stroop 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这个范式也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变式。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 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该范式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如禁忌语的Stroop 效应,当被试命名忌讳语的颜色时候,要比命名中性词语反应时长。

1.2.5 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

这种范式主要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该范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色词“红”或“绿”是启动刺激,用于启动对红、绿两种靶颜色的命名反应。色词一致的概率是25%,不一致的概率是75%,在有意识状态下被试判断不一致的色词要快于一致的色词,在无意识状态下判断一致的色词要快于不一致的色词。

1.3 stroop效应的加工理论

1.3.1 词义是自动加工的

研究发现阅读熟练的被试加工刺激(词)时,即便被试有意识地忽略词义,也不可避免地要对其加工,这种加工的流畅性被认为是词义自动化加工的标志。词义自动化加工理论认为,当要求被试命名词语的颜色时,由于读词是一种自动化的,无需控制,所以会干扰对词语的颜色命名。

1.3.2 词义加工是受控制的

语境影响词义的自动化加工,人脑中存在一个默认的加工模式,使对词的加工达到语义水平,但语境可以制约并影响这个模式,当词被看作非语言对象时stroop 效应中仍存在强的语境依赖性。

1.4 stroop效应的选择机制

Stroop 效应的选择机制也是stroop 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点。有支持stroop 效应的选择机制是基于反应的,有支持stroop 效应的选择机制是基于目标的。

1.4.1 选择机制是基于目标的

在stroop 效应中,一般认为对颜色的加工是属于控制加工。Logan 等认为控制加工涉及输入选择及相应的注意机制,基于目标(object—based) 的注意是通过选择一个目标,过滤其他目标实现的。Waszak 在研究让被试命名两个长方形之一的颜色时,发现在靶子目标的颜色字比在非靶子目标上和背景上的颜色字产生了较大的stroop 效应。他认为这种不同是因为基于目标的注意选择机制加强了参与目标的所有特征的加工。

1.4.2 选择机制是基于反应的

虽然基于反应(response —based )的选择机制不像基于目标(object —based )的选择机制受到许多人的支持,但是前者对stroop 效应也有其独到的解释。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只有基于反应的选择机制不受刺激结构限制,后者受刺激结构限制。

2. 记忆

对记忆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对其的科学研究是始于 Ebbinghaus (1885)。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记忆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展。20世纪60~70年代,研究者们将记忆研究的重点放在编码过程对其他记忆过程(如存储和提取)的影响上,并提出一些理论假设,如Morris 的适当迁移加工观点,Koler 的操作重复观点等。80年代之后,研究者们发现,记忆提取并不受编码的制约,而是一种自动化过程。9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认知抑制机制、工作记忆等方面的研究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记忆提取过程与这些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2.1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声音)编码、视觉(形状)编码和语义编码。

2.1.1 听觉编码

Conrad (1964)的实验为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把B 、C 、P 、T 、V 这五个音近字母,和另外五个音近字母F 、M 、N 、S 、X ,随机混合,逐个用速示器呈现,每个呈现0.75秒,然后要求被试按原来呈现次序把各字母默写出来,记不清时允许猜写。实验结果表明:各字母尽管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记忆中的混淆次数,将近80%发生在音近字母之间。

2.1.2 视觉编码

王乃治通过对听力正常人与聋人短时记忆的比较研究显示,从两组被试对不同编码维量被强化的相似性字表的短时记忆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从两组被试对不同编码维量被强化的相似性定表的短时记忆获得最上看,都显示出形义两给编码量在短时记忆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最强,而音码的作用相对比较弱。

2.1.3 语义编码

早期研究认为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的本质特征,但随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短时记忆也有语义编码。喻伯林等采用中文语词材料,在控制被试的输入编码条件下发现,语义信息也能和语音信息一样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储存和提取,而且语义编码比语音编码有更好的回忆成绩。

2.2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2.2.1 Sternberg的搜索模型

Sternberg 运用反应时法进行研究。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刺激项目,称记忆集合,接着呈现一个检索项目,让被试报告这个检索项目是否包含在记忆集合中,以反应时作指标分析短时记忆提取的特点,并且提出同步平行扫描假说和系列扫描假说。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时随识记项目的增加而增加,成一条直线,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系列扫描。

2.2.2 直通模型

直通模型认为,信息的提取不是通过比较或搜索,而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按照该理论模型,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均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同时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内部判断标准。当探测项目熟悉值高于这一判断标准时,便作出是或者否的反应。并且熟悉值偏离这个标准越多,则反应度越快。

2.2.3 混合模型

Atkinson 和Juola 提出混合模型试图将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结合起来,该模型认为,生

个探测词在主观熟悉量表上都有一个值,人们在主观上有两个判定标准,一个是“高标准”(C1),一个是“低标准”(C0)如果某个探测词的熟悉值高于C1,人们便迅速作出“是”的反应,如果某一探测词的熟悉词低于C0,人们便迅速作出“否”的反应,这是一个直通的过程,但是对于一个熟悉值介于C1和C0之间的探测词,则要进行系列搜集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2.3 提取与编码关系的研究

2.3.1 提取与编码相似的观点

个体在学习或编码材料时所经历的认知过程和提取时的过程之间存在着交互重叠,当两者匹配时,记忆效率最佳。个体的回忆是根据编码是的操作和活动进行的,编码实际上就是对整件事的知觉和理解,而提取就是对整件事的知觉和理解的重现。并且随着编码在深度、广度上的不断加深,提取过程也随之加深。所以提取和编码在完成各自的心里任务之外,其实是两个相似的过程。但是Baddeley 在1984年提出一个假设:如果编码和提取是两个相似的过程,那么影响其中一个过程另外一个过程会不会被影响。他设计实验验证这个假设,实验结果对提取和编码是相似的两个过程提出了质疑。

2.3.2 提取过程是自动的观点

Baddeley 的研究不仅对相似观点提出质疑,更提出了提取是自动的观点。Engle 、Conway 的研究,考查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提取之间的差异。实验中,要求被试识记一些由不同项目组成的记忆集,并且每一记忆集都由一个不同的数字标志;然后给被试呈现一个探测刺激,要求他们判断它是否曾识记过。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时间随记忆集容量的增大而增加;长时记忆的提取时间却不随记忆集容量增大而变化。这种结果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一个系列搜索的过程,所以它所需时间会随记忆集容量增大而增加,而长时记忆的提取只是一个寻址过程,它只提取一个记忆集的地址。因此,长时记忆提取不是一个控制性的资源有限过程,而是一个自动的过程。

2.3.3 控制提取观点

随着对记忆的研究深入控制性的提取这一新观点被提了出来。由于分散注意对编码阶段的影响较大,而对提取阶段的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因而得出,记忆提取似乎更具自动性。但若同时还考虑到,在提取阶段上同时性任务的反应时间的增加比编码阶段上同时性任务的反应时间更多,那么也可说明,记忆提取也占有一定的注意资源,而导致提取阶段上同时性任务的反应时增加。记忆提取过程包括两个相互分离的自动化过程和控制性过程。自动化过程与熟悉感有关,而控制性过程与精细加工有关。若提取在熟悉性基础上进行,则提取几乎不需要注意资源,相对而言不受分散注意的影响;而提取精细加工的事件则需要注意资源,并易受分散注意的影响。

2.4 记忆提取抑制机制的研究

2.4.1 指向性遗忘研究

指向性遗忘研究范式通常要求被试:(1)在记忆中先存储一组项目,因在测试之前往往 要求他们忘记这一记忆集,因而称为任务无关集。(2)在记忆中再存储一组新的项目,此称 为任务相关集。(3)呈现一个探测刺激,要求他们用是/否反应,来判定探测刺激是否曾出 现在任务相关集中。但是,这类研究仍然不能说明,反应时的增加,是由于需要更多的努才能使无关任务集中的项目达到提取阈限以上,还是由于无关任务集中的信息没有被完全抑制,因而导致反应竞争而引起的。

2.4.2 提取练习范式研究

Anderson 等人的研究指出,不要求被试主动去忘记某些记忆信息,仅仅对相关项目的提取就表明对其他竞争项目的抑制。提取本身就意味着长时情景记忆遗忘的一个原因,他们将这种遗忘称为提取引发的遗忘。他们使用了提取-练习范式,来探讨提取对长时情景记忆

中的信息可通达性的正向和负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取练习显著地损害了对练习类别中的非练习样例的回忆。练习样例比基线条件下多回忆了25%的项目。而非练习样例的回忆比基线条件的下降11%。可见,练习样例的提取收益是以损害非练习样例的提取为代价的,非练习样例的提取下降(遗忘)是练习样例的提取引发的。

3. 问题与展望

记忆研究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内一个即有悠久的研究历史,但又颇具研究前景的一个课题。由于它与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如控制性、策略性注意加工,资源有限的抑制机制、工作记忆能力等有广泛联系,使其自身也充满了生命力。而stroop 效应的研究多在于研究情绪stroop 效应,stroop 效应的反转等领域,并且stroop 已经由一种现象转变为一种研究范式。在stroop 效应的研究中关于词的加工是自动的还是控制的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在记忆的加工过程中是否会受stroop 效应的影响,整个记忆过程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1]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1.

[2] 钟毅平 孙羽中 张杰《情绪Stroop 效应:来自汉字的证据》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4):778-781

[3] 刘亚 王振宏《情绪stroop 效应与stroop 效应的关系》心理科学JournalofPsyehologi 司段ienee2011,34(4):806一81

[4] 莫雷《关于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 1986年 第二期

[5] 肖崇好 黄希庭《短时记忆提取机制研究》心理科学1999年第22卷

stroop 效应对记忆的影响

摘要:为了了解stroop 效应是否对记忆有影响,具体影响记忆加工的那个过程,对近代对stroop 效应的研究以及对记忆的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stroop 效应、记忆、记忆加工

引言

1935年stroop 效应在颜色命名实验中被发现。整个记忆过程分为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当Stroop 效应发生在记忆过程中时不仅会对记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还会对记忆提取的时间产生影响。

1.stroop 效应

Stroop 效应指被试判断字义及字色一致时的时间短,而不一致时的时间长,这种字色和字义相互影响的现象就叫stroop 效应。即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在两个不同维度或者特征发生互相干扰的现象。Stroop 自发现至今其研究范式逐渐成熟,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由最初的研究注意、认知等,发展到了如今的情绪、记忆、神经科学等方面。

1.1 stroop效应的影响因素

在stroop 任务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被试对词(词色、词义等)的加工。例如语境、被试对颜色的判断能力、性别等。

1.1.1 语境的影响

语境强烈影响并制约着词的加工。当处于注视点的中性词中所有字母都是有颜色的时候,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但是当中性词中仅仅有一个字母是有颜色的时候,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语境或背景的强弱会影响Stroop 效应加工的数量。背景复杂性越高干扰就会越大。

1.1.2被试对颜色的判断能力的影响

Laeng 和Bruno 等人首次对被试进行标准颜色测试,发现很多被试在标准颜色测试中有错误的的被试在进行stroop 任务是受到的干扰也越多。

1.1.3 任务要求及注意的影响

Risko 等把Stroop 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结合起来设计实验给被试呈现3、5、7个词,包括一个有颜色的靶子(其中实验1和3中靶子是词。实验2中靶子是一条有颜色的线) 。不相关的颜色词也出现在呈现材料中,并且和靶子的位置有两种情况:整体的、分离的。实验1和实验3的任务是要求被试报告靶子的颜色,实验2任务是要求被试确定靶子的颜色是否出现过?结果发现当颜色词和靶子是整体的时候,产生了Stroop 效应,但是在分离的情况下却没有产生Stroop 效应。

1.1.4 情绪对stroop 效应的影响

情绪Stroop 效应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情绪状态的不同会影响了Stroop 任务的加工的观点受到ERP 研究的支持。

1.1.5 其他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实验条件如分散注意和集中注意、任务类型、SOA 的设置等均有可能影响Stroop 效应。

1.2 stroop效应研究范式

经典stroop 效应研究范式即让被试判断字义字色一致和不一致时一个刺激在两种维度之间产生的干扰作用。随着对stroop 效应的不断研究,stroop 效应的研究范式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变式。

1.2.1 昼夜stroop 范式(Day —Night stroop)

该范式经过对经典stroop 效应范式的改进后适用于3.5至7岁的学前儿童。该范式要求实验组被试看到太阳图片是说出“夜晚”。看到月亮的图片时说出“白天”。控制组要求被试看到一个抽象图片时说“白天”,看到另外一个抽象图片时说“夜晚”。结果显示,实验组有明显的年龄差异,而控制组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现在这个昼夜stroop 实验范式被用于测试儿童的执行能力。

1.2.2 图—词干扰范式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片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1.2.3 双语stroop 范式

双语stroop 范式中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在该范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翻译任务。

1.2.4 情绪stroop 范式

情绪Stroop 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这个范式也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变式。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 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该范式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如禁忌语的Stroop 效应,当被试命名忌讳语的颜色时候,要比命名中性词语反应时长。

1.2.5 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

这种范式主要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该范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色词“红”或“绿”是启动刺激,用于启动对红、绿两种靶颜色的命名反应。色词一致的概率是25%,不一致的概率是75%,在有意识状态下被试判断不一致的色词要快于一致的色词,在无意识状态下判断一致的色词要快于不一致的色词。

1.3 stroop效应的加工理论

1.3.1 词义是自动加工的

研究发现阅读熟练的被试加工刺激(词)时,即便被试有意识地忽略词义,也不可避免地要对其加工,这种加工的流畅性被认为是词义自动化加工的标志。词义自动化加工理论认为,当要求被试命名词语的颜色时,由于读词是一种自动化的,无需控制,所以会干扰对词语的颜色命名。

1.3.2 词义加工是受控制的

语境影响词义的自动化加工,人脑中存在一个默认的加工模式,使对词的加工达到语义水平,但语境可以制约并影响这个模式,当词被看作非语言对象时stroop 效应中仍存在强的语境依赖性。

1.4 stroop效应的选择机制

Stroop 效应的选择机制也是stroop 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点。有支持stroop 效应的选择机制是基于反应的,有支持stroop 效应的选择机制是基于目标的。

1.4.1 选择机制是基于目标的

在stroop 效应中,一般认为对颜色的加工是属于控制加工。Logan 等认为控制加工涉及输入选择及相应的注意机制,基于目标(object—based) 的注意是通过选择一个目标,过滤其他目标实现的。Waszak 在研究让被试命名两个长方形之一的颜色时,发现在靶子目标的颜色字比在非靶子目标上和背景上的颜色字产生了较大的stroop 效应。他认为这种不同是因为基于目标的注意选择机制加强了参与目标的所有特征的加工。

1.4.2 选择机制是基于反应的

虽然基于反应(response —based )的选择机制不像基于目标(object —based )的选择机制受到许多人的支持,但是前者对stroop 效应也有其独到的解释。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只有基于反应的选择机制不受刺激结构限制,后者受刺激结构限制。

2. 记忆

对记忆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对其的科学研究是始于 Ebbinghaus (1885)。20世纪50年代之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记忆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展。20世纪60~70年代,研究者们将记忆研究的重点放在编码过程对其他记忆过程(如存储和提取)的影响上,并提出一些理论假设,如Morris 的适当迁移加工观点,Koler 的操作重复观点等。80年代之后,研究者们发现,记忆提取并不受编码的制约,而是一种自动化过程。9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认知抑制机制、工作记忆等方面的研究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记忆提取过程与这些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2.1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声音)编码、视觉(形状)编码和语义编码。

2.1.1 听觉编码

Conrad (1964)的实验为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把B 、C 、P 、T 、V 这五个音近字母,和另外五个音近字母F 、M 、N 、S 、X ,随机混合,逐个用速示器呈现,每个呈现0.75秒,然后要求被试按原来呈现次序把各字母默写出来,记不清时允许猜写。实验结果表明:各字母尽管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记忆中的混淆次数,将近80%发生在音近字母之间。

2.1.2 视觉编码

王乃治通过对听力正常人与聋人短时记忆的比较研究显示,从两组被试对不同编码维量被强化的相似性字表的短时记忆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从两组被试对不同编码维量被强化的相似性定表的短时记忆获得最上看,都显示出形义两给编码量在短时记忆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最强,而音码的作用相对比较弱。

2.1.3 语义编码

早期研究认为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的本质特征,但随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短时记忆也有语义编码。喻伯林等采用中文语词材料,在控制被试的输入编码条件下发现,语义信息也能和语音信息一样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储存和提取,而且语义编码比语音编码有更好的回忆成绩。

2.2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2.2.1 Sternberg的搜索模型

Sternberg 运用反应时法进行研究。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刺激项目,称记忆集合,接着呈现一个检索项目,让被试报告这个检索项目是否包含在记忆集合中,以反应时作指标分析短时记忆提取的特点,并且提出同步平行扫描假说和系列扫描假说。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时随识记项目的增加而增加,成一条直线,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是系列扫描。

2.2.2 直通模型

直通模型认为,信息的提取不是通过比较或搜索,而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按照该理论模型,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均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同时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内部判断标准。当探测项目熟悉值高于这一判断标准时,便作出是或者否的反应。并且熟悉值偏离这个标准越多,则反应度越快。

2.2.3 混合模型

Atkinson 和Juola 提出混合模型试图将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结合起来,该模型认为,生

个探测词在主观熟悉量表上都有一个值,人们在主观上有两个判定标准,一个是“高标准”(C1),一个是“低标准”(C0)如果某个探测词的熟悉值高于C1,人们便迅速作出“是”的反应,如果某一探测词的熟悉词低于C0,人们便迅速作出“否”的反应,这是一个直通的过程,但是对于一个熟悉值介于C1和C0之间的探测词,则要进行系列搜集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2.3 提取与编码关系的研究

2.3.1 提取与编码相似的观点

个体在学习或编码材料时所经历的认知过程和提取时的过程之间存在着交互重叠,当两者匹配时,记忆效率最佳。个体的回忆是根据编码是的操作和活动进行的,编码实际上就是对整件事的知觉和理解,而提取就是对整件事的知觉和理解的重现。并且随着编码在深度、广度上的不断加深,提取过程也随之加深。所以提取和编码在完成各自的心里任务之外,其实是两个相似的过程。但是Baddeley 在1984年提出一个假设:如果编码和提取是两个相似的过程,那么影响其中一个过程另外一个过程会不会被影响。他设计实验验证这个假设,实验结果对提取和编码是相似的两个过程提出了质疑。

2.3.2 提取过程是自动的观点

Baddeley 的研究不仅对相似观点提出质疑,更提出了提取是自动的观点。Engle 、Conway 的研究,考查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提取之间的差异。实验中,要求被试识记一些由不同项目组成的记忆集,并且每一记忆集都由一个不同的数字标志;然后给被试呈现一个探测刺激,要求他们判断它是否曾识记过。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时间随记忆集容量的增大而增加;长时记忆的提取时间却不随记忆集容量增大而变化。这种结果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一个系列搜索的过程,所以它所需时间会随记忆集容量增大而增加,而长时记忆的提取只是一个寻址过程,它只提取一个记忆集的地址。因此,长时记忆提取不是一个控制性的资源有限过程,而是一个自动的过程。

2.3.3 控制提取观点

随着对记忆的研究深入控制性的提取这一新观点被提了出来。由于分散注意对编码阶段的影响较大,而对提取阶段的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因而得出,记忆提取似乎更具自动性。但若同时还考虑到,在提取阶段上同时性任务的反应时间的增加比编码阶段上同时性任务的反应时间更多,那么也可说明,记忆提取也占有一定的注意资源,而导致提取阶段上同时性任务的反应时增加。记忆提取过程包括两个相互分离的自动化过程和控制性过程。自动化过程与熟悉感有关,而控制性过程与精细加工有关。若提取在熟悉性基础上进行,则提取几乎不需要注意资源,相对而言不受分散注意的影响;而提取精细加工的事件则需要注意资源,并易受分散注意的影响。

2.4 记忆提取抑制机制的研究

2.4.1 指向性遗忘研究

指向性遗忘研究范式通常要求被试:(1)在记忆中先存储一组项目,因在测试之前往往 要求他们忘记这一记忆集,因而称为任务无关集。(2)在记忆中再存储一组新的项目,此称 为任务相关集。(3)呈现一个探测刺激,要求他们用是/否反应,来判定探测刺激是否曾出 现在任务相关集中。但是,这类研究仍然不能说明,反应时的增加,是由于需要更多的努才能使无关任务集中的项目达到提取阈限以上,还是由于无关任务集中的信息没有被完全抑制,因而导致反应竞争而引起的。

2.4.2 提取练习范式研究

Anderson 等人的研究指出,不要求被试主动去忘记某些记忆信息,仅仅对相关项目的提取就表明对其他竞争项目的抑制。提取本身就意味着长时情景记忆遗忘的一个原因,他们将这种遗忘称为提取引发的遗忘。他们使用了提取-练习范式,来探讨提取对长时情景记忆

中的信息可通达性的正向和负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取练习显著地损害了对练习类别中的非练习样例的回忆。练习样例比基线条件下多回忆了25%的项目。而非练习样例的回忆比基线条件的下降11%。可见,练习样例的提取收益是以损害非练习样例的提取为代价的,非练习样例的提取下降(遗忘)是练习样例的提取引发的。

3. 问题与展望

记忆研究是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内一个即有悠久的研究历史,但又颇具研究前景的一个课题。由于它与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如控制性、策略性注意加工,资源有限的抑制机制、工作记忆能力等有广泛联系,使其自身也充满了生命力。而stroop 效应的研究多在于研究情绪stroop 效应,stroop 效应的反转等领域,并且stroop 已经由一种现象转变为一种研究范式。在stroop 效应的研究中关于词的加工是自动的还是控制的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在记忆的加工过程中是否会受stroop 效应的影响,整个记忆过程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1]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1.

[2] 钟毅平 孙羽中 张杰《情绪Stroop 效应:来自汉字的证据》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30(4):778-781

[3] 刘亚 王振宏《情绪stroop 效应与stroop 效应的关系》心理科学JournalofPsyehologi 司段ienee2011,34(4):806一81

[4] 莫雷《关于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实验研究》心理学报 1986年 第二期

[5] 肖崇好 黄希庭《短时记忆提取机制研究》心理科学1999年第22卷


    相关文章

    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

    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 ...

    心理学实验心得体会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 (如事物a或 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 (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 ...

    执行功能(EF)与自我调节(SR)

    执行功能(EF )与自我调节(SR ) SR 一直被作为人类适应性行为的一个核心方面来研究,在社会.人格和认知心理学领域有大量的同类研究.这里,我们将讨论这些学科之间的关联并且强调能指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最近的研究.我们概述EF 的三个基本层面 ...

    北大心理学考研历年真题(94--06年)

    北大历年真题(94--06年) 94-96/98/00/04:普心&实心:无97&99年试卷: 01:心理统计:02:普心&实心&心统:03:仅普心: 05:普心&研究方法:06:仅实心 北京大学19 ...

    抑郁症认知功能研究进展

    瞄黢戮瀚瀚缀缀麟嬲嬲溯黝瀚嬲戮黼潮缀黼豳豳缀嘲鲻缀缫豳瀚嬲缓翰鹚溯瀚嬲缓黼黝缀雕■癌翟舅圃丑星圉幢蟊衄 抑郁症认知功能研究进展 李晓一邢葆乎吴咯,: . .. 抑郁症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认知功能受损重,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影响抑郁症患者康复 ...

    情绪性信息诱发的脑偏侧化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2), 1231-1239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6 in Hans. Studies on Cognitive Neurop ...

    实验心理学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 填空() 名词解释() 问答题(5*8) 实验设计() A :刺激系列分组法:在被试不知道刺激强度是否变化的情况下,给被试连续呈现一系列相等的强度的刺激,让被试做出是否能够感觉得到或与标准刺激是否有差异的判断. B :刺激分组发 ...

    句子加工中的语义P600效应

    摘要 句子加工领域的研究中,一般认为,N400效应与语义加工有关,句法违反通常引发P600效应.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句子语义违反时也引发了P600效应,即语义P600效应.对语义P600效应的诱发原因及其功能意义,目前有三种代表性的解释 ...

    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制定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返回页首)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类各专业的必修课.设置课程是为了提高考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其在教育学中应用心理学和研究心理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