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五要素

“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理 念 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只有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创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三性五要素”主体性课堂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为目标,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三性是指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五要素是指:课前导学、展示讨论、引导梳理、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一、“三性”的诠释

1、 自主性

自主性是衡量主体是否具有主体性的重要指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学习的目的性、独立性增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心理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朝着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方向发展。如果还是一讲到底,满堂灌,课堂必然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叶澜教授曾经发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大声疾呼。课堂的活力哪里来?在课堂里,只有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为学生营造一

个自主的空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合作性

学生以小组为设计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质量,这是合作学习倡导者们的最初出发点,也是我们现在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动因。合作学习时,群体性的互补式竞争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得互相帮助,能增加同学间的感情交流,能改善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在导学设计的引领下,学生先个人学习理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师生辩论中得以明晰,挑战性的问题在师生交流中得到解决,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作用,教师在创设合作学习过程时,要从学生的主体观角度,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开放性

我们的课堂,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应立足培养社会人。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藩篱,这就需要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要求教师不拘泥课前预设的流程实施教学,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重预设更重生成,预设服从生成,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给足学生。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包办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插手。一、课堂提问要注意其开放性。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形成不同的答案,但我们所说的开放性,并不是让学生

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去想,而是要带有一定的目标,一定的范围,这就是要与教材有关与教材相联系的东西,不能为要学生答问题而去设计问题。二、课堂练习也要注重开放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束缚。开放题要求教师注意“放”的策略,既要大胆地“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时机去探索全面、正确的结论,又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放”度: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插手。真正做到适时而“放”,提高“放”的集体效率。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要营造一个开放的氛围,形成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开放式课堂,这样的课堂才充满活力,才有智慧火花的生成。的创新意识和

二、“五要素”的诠释

五要素是我校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

①课前导学:要求教师先预备课,再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基础之一由执笔人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学提纲。侧重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导学提纲中将教学目标设计转换成问题串,使知识明线和思维发展暗线有机结合。思考题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层次性、可测性、导学性和思考价值,有利于体现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个环节中,首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将有所锻炼,有所收获;其次,大多数学生对一些基础问题可以自己解决,课堂上可以带着他们各自的疑点和难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思考、解决问题;而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及

早的把握住教学的主方向,做到精讲点拔,有的放矢。课前导学是五要素的基础,导学提纲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检查,督促每一个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

②展示讨论:在全面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的基础上,一是把 教材知识精心设计成基础性、思考性、探究性问题作为提问的内容,二是由学生亮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展开思考讨论。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质疑问难、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过程。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拓展思维。思考回答时教师对学生及时给予引导、鼓励、表扬。质疑讨论中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做到师生互相质疑,互相研讨,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动性。

③引导梳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及点拨。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共性的疑点、难点,教师进行精讲,讲解要力争做到引导点拨,一语破的,简洁透彻,准确无误。

④反馈矫正:通过部分典型性、针对性强的练习进行当堂训练和达标检测,重在检查学习效果,了解目标达成情况。当堂训练要使好、中、差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实践,循序渐进。当堂达标检测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最好能充分运用展台及时投影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进行及时评讲矫正。

⑤迁移创新: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努力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之间的形态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深化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独创的见解,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课后练习要分层次,要有基础性

习题,思维性、迁移性习题,应用性、发散性习题。力求数量适度、难易适度、体现梯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操 作 程 序

“三性五要素”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操作过程中主要有五个基本环节,五个环节是:课前导学一展示讨论一引导梳理一反馈矫正一迁移创新。

1.“课前导学" 环节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转换成问题串,编写成导学提纲,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操作流程:导学提纲接近于“学案”,但它不是学案,它的功能在“教”,核心在“学”。导学提纲以问题串形式呈现,问题要具有概括性、层次性,要有思维价值,要突出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导学提纲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导学提纲发放给学生,并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它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提纲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独立做好记录,把简设计易懂的内容学会,不懂的疑难问题标出来。同时教师要对导学提纲进行批阅,通过批阅导学提纲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教学的主方向,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点拔精致,有的放矢。

2.“展示讨论" 环节,要求展示、交流预习的成果,教师重点给学生创造质疑讨论的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操作流程: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展示和交流,同时围绕两类问题进行讨论:一类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教师可让学生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展示的是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是马上解答,而是让全班同学讨论,要让能够解决的同学主动提出自己的思路,其

他同学补充和矫正。这样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质疑问难、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过程。教师在过程中要做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与教师“唇枪舌剑”。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重视课堂的生成,课堂上既要有生生的质疑、讨论,也要有师生的互动对话,教师对学生讨论和问题回答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这样的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促进了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

3.“引导梳理’’环节主要是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操作流程: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共性的疑点和难点,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解决问题的规律、技巧和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知识树或网络图的形式呈现知识要点与重点内容,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律和方法,要重一般规律和解决问题通法的归纳。因为知识无穷无尽,你不可能教给学生终身需要的知识,但是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这才是高明的教师、真正的教师,正所谓“授人以渔”。

4.“反馈矫正”环节主要是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检查学习效果,对共性错误即时评讲矫正。

操作流程:针对教学内容,设置若干达标题(语言学科可根据需要设计口语练习) 当堂训练,并通过学生互批互改,或教师边讲评边批改,检查学习效果,了解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设置带有探究、开放性质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运用上一环节总结的规律方法完成问题的解决。在这个环节中,达标题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教师要关注达标结果,针对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讲评矫正。探究题是一节课内容的升华,它既帮助学生继续

强化规律方法的掌握,同时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5.“迁移创新,,环节是通过多层次作业,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不同的人都得到发展。

操作流程:根据学科特点,课后留适量的作业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为了减负增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留作业要适量,一般每天作业总量以1个小时左右为宜,作业要有选择性、层次性,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同时要有实践性和研究性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

导学设计的研制与使用

“导学设计”的制定是“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成功的技术关键,决定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向、方式.“导学设计”是承载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强化知识联系的“设计”,是生成学生学习能力的“设计”,它保证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必需的知识,同时它又能使学生通过学习积累经验,为终身学习提供可能。有了导学设计,教师把思路交给了学生,取消了神秘感,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练习题目就印在导学设计上,学生减少了抄题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导学设计”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

一、“导学设计" 的研制流程

要设计出一份高质量的“导学设计”,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一般它的流程是:学期初,备课组长分解备课任务,指定主备课人;主备教师在研读教材、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内拿出“导学设计”初稿,提前打印分发给备课组每个成员;在集体备课的会议

上,每位成员就预设活动的效果和活动的形式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意见,由备课组长统一大家的意见,主备教师进行修改完善,制成正式文本交备课组长审读,统一由学科组长、教科处主任签字付印。全体教师结合上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和个人的教学特点,予以适当充实,在实施教学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得失,为日后的继续完善积累经验。整个研制流程可用框式图归纳为:

二、“导学设计”制定的原则

1.活动性原则

“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下,“设计”是形,“活动”是神。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在“导学设计”的引领下,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感悟和思考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要避免将“导学设计”制成设计一的“习题设计”、“提纲设计”,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设计出亲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与学科特点符合的活动方案,如故事梗概,主题辩论、导游解说、百家讲坛、新闻采访等。

2.整合性原则

一份高质量的“导学设计”,应是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准确整合三维目标,使学习目标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教材的要求,更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另一方面,在设计“导学设计”时,要处理好导学设计体系与教材体系的关系、习题与活动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要体现学科特点,要使目标落实到位。

3.操作性原则

“导学设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必须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使学生在有序的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学科素养。

4.探索性原则

编写“导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导学设计”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喜悦。

5.启发性原则

“导学设计”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6.梯度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导学设计”编写时,既要形式多样,又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因此,“导学设计”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从而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导学设计’’的编写要求

1.基本的框架

包括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等三方面目标) 、重点难点、知识链接(本节课内容所涉及的旧知和以后的作用) 、背景材料、导学提纲(引导分析、质疑追问、探索拓展) 、盘点收获(方法运用、思想体现、规律总结) 、个案补充(教师利用它,做到求同存异;学生利用它,提出自已的见解,同时记录知识梳理环节的内容) 、课堂反馈、迁移创新。

2.规范的体例

一课一案,不超过八开纸,最好为整页。要有编制人、审读人、签发人、日期、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

3.质量的要求

知识问题化(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的特点,精心设置问题,问题应明确,坡度要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完成学习的过程) 。 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为四个层次,分别对应课标要求,真正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 。

4.注意的问题

(1)“导学设计”编写防习题化、防繁、难、偏、旧,量要适中。

(2)每周公开评选“导学设计”一次,由教科处考核,与绩效挂钩;每月组织学生一次问卷调查,对“导学设计”的质量进行反思。

(3)建立“导学设计”资料库,资料库有含印发的“导学设计”,有同组教师的教学反思,使用意见,也有评价的意见。

四、“导学设计" 的使用

1.发:“导学设计”提前发给学生,教师指导学生预习。

2.做: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做好记录(用双色笔) ,记录下学会的内容、记录下疑难的问题(要记录下关键点) 、记录下自己的见解(写在个案补充中) 。

3.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4.议:课堂上同组的同学交流学习情况,通过“兵教兵”在组内解决问题或部分解决问题。

5.提:将本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由会的同学或老师讲解,尽可能由会的同学讲,教师适时点拔、追问与总结。

6.点: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规律、方法、思想等用知识树的形式画出,盘点收获。

7.清:实行人人达标。未达标的同学现场矫正,并补标。

8.拓:适量的思考性问题,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

组 织 形 式

“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是以小组为设计位,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其实就是“小小班”,是比班级更小的班级,是为了方便每一个学生展示、交流而建立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一、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考虑学生的性别、成绩、智力、责任心、组织能力等因素,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 的原则分成6—8个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10人,每个小组要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即AA 、BBBB 、cc ,最好桌对桌、面对面。以班级分成7个小组为例,首先按上述因素将班级学生分成A 、B 、C 三类,其中A 类学生14人,c 类学生14人,其余学生为B 类,把A 类的14名同学分成7组,c 类的14名同学同样的方法也分成7组,进行A 、c 组合,保证将来小组合作时,A 类的同学愿意帮助c 类的同学,c 类的同学愿意与组员相处合作,促进自身提高。B 类的同学按照s 型排列的方法分到7组中。总之,分组后要达到各组的组员之间团结和谐、组际之间综合水平大致平衡。学习小组一旦建立,一段时间内要保持相对稳定,如出现不和谐时,可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同类学生之

间进行互换。

二、小组指导

1.选好组长

组长是小组的学习领袖、教师的助手,是小小班的班主任,组长的责任是:组织小组讨论,检查组员的学习情况,监督组员完成预习及各项作业,向老师汇报组员的学习情况等。由于小组成员间是一个紧密的学习利益共同体,因此组长不能是终身制,也不一定要是全组的第一名,小组长既要有组织能力,还要有公益意识。由于小组一般是固定的,在不同学科学习时,组长可轮流当,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相同的角色体验,以发挥“团队学习”的效能。

2.培训组长

培养组长既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学科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师要定期培训本学科的小组长。培养的程序一般是:(1)组长总结前一阶段小组内的情况;(2)组长对老师的教学、组员或其他同学的学习等提意见;(3)教师对下一阶段的组长工作提建议。总之,教师要通过这样经常性的培训,使组长的工作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促进小组建设,使小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3.确定组名

由组长牵头,组员集中讨论,为自己的小组确定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朗朗上口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组员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4.安排座位

将学桌桌对桌,学生面对面围坐成一圈,同质的同学对面而坐,这样便于组员间共享资源,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便于

进行课堂展示;便于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小组活动。为保护学生视力,小组的位置要实行每周调换。

5.合理分工

一般小组成员中每人至少承担一项任务,每位学生自己找个适合的位置,一般每个学科设一个负责人,小组内设一名纪律检查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或发言人) ,分工不固定,一段时间后要调整一次,要通过调整使小组的整体实力得以提升。如组内人员较多,还要设立小小组,实行小小组间的合理竞争。

6.制订公约

班主任、学科老师要针对学科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制订出某一学习阶段的评价要求。如组长的职责,课堂的基本规范,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检查办法,小组展示时的发言顺序,组员之间如何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与哪一个小组竞争等等。如:组员无条件服从组长的合理安排;每次讨论问题时,该学科基础最薄弱的同学开始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讨论时要积极参与,不做与讨论无关的事;当天的问题要当天解决;组中成员要帮助每一位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不得歧视;其它组的同学向本组问问题时,要乐于回答;组与组开展互助式竞争;等等。

合作小组的管理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旨在让每个组员有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更多的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教师要做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者,要采用不同策略加以引导,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得到照顾,中等生不甘落后,待进生享受成功。

一、加强对组长工作的指导,促进全班学习有序进行

由于组长的管理能力有强有弱,有的办法多,有的办法少,因此,要经常性的对组长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与其说是对组长进行培训,更多的是通过组长的交流,使组长的工作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班级要订立公约,保证组长的作用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 如:(1)建立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的竞争机制;(2)讨论时可以打破组与组的界限全班互动;(3)每名学生都有竞争当组长的权利;(4)自习课(包括早自习) ,组长要组织组员学习,或读背、或作业,也可组长出题,或指定组员讲题;(5)每周组长要组织召开全组组员会议,总结本周学习生活情况,提议表扬学生的名设计;(6)赋予组长课余时间的管理权限,使合作学习小组向合作管理小组转变,等等。总之,要通过对组长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实现全班有序的学习。

二、及时评价合作学习,促进讨论交流有序开展

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小组组员间的和谐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使小组的主体发展方向与教师期望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1.走进小组教给学生合作方法

小组成立之初,学生并不知道如何交流探讨,他们不是重复教师给出的问题,就是直接说出结果,不知道如何说过程,不知道如何进行补充,更不知如何评价他人的发言,这时教师要走进小组,参与到小组讨论的进程中,耐心地教给他们交流的方法与技巧。怎样阐述问题才能让其他人听懂,怎样补充别人的回答才是完美,怎样评价别人的发言才能使对方接受,怎样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等等。一节课下来也许只能指导两、三个组,但几节课下来,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就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分解任务,使每名学生都有交流的可能

要使每名学生在小组中都有展示的机会,教师除了提供充足的时

间外,还要合理设计任务与分解任务。我们可以把每个大问题设计成若干小问题,让组长按组员的能力分配讲解任务,一级题交给待进生,让他学着讲,甚至读读题也行;二级题交给中等生,让他把自己的思维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三级题交给优等生,让他从较高的角度进行讲解,要讲出道理,每个人的讲解,都要这样,保证了在学习过程中每名同学都有事做。

3.合理提出评价要求,促进学生合作更有效

在讲解时,对待进生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流利,讲解声音到位(全班同学都能听到) ;对中等生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流利,讲解声音到位,思维过程阐述清楚;对优等生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流利,讲解声音到位,思维过程阐述清楚,讲解过程具有逻辑性,条件和结论分析透彻等。这样分层讲解,分层评价,使每一名学生都想展示自己,优等生更优,弱一点的学生更强。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转变,如:大胆走上讲台的学生、语言进步的学生、做题正确率高的学生、管理规范的组长、进步快的小组等。教师要及时肯定并予以表扬,让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教师的欣赏并产生自信,从而激发潜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4.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引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会倾听,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在某个学生讲题时。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题的因果关系是什么,那些地方讲对了,那些地方讲错了,那些地方还有欠缺。我听明白了那些内容,听出错误后如何帮他矫正,我还有什么需要与他争辩的,我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讲题的同学等等。对倾听过程要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促进个人目标和集

体目标的高度统一。

5.重点帮扶弱势小组,促进全班的和谐发展

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去前进的动力,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同学,导致小组矛盾重重。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这些小组和同学的帮助。

首先教师要深入这个小组,参与小组活动,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等各个环节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关键,提出建议方案。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看到进取的希望,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斗志。同时教师要创造条件,多给机会训练他们的合作技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其次,教师可通过建立“友好小组”的方式实行组与组的帮扶,将组与组的帮扶结果纳入考核结果,使小组间的互助定向化、正常化。

课 堂 观 察

落实新课程理念,首先要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此我们要调整课堂教学的观察方式,由过去设计一的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变成对教师深层次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以及教师素养的全面评价。

指标1教室布置

教室布置美观大方吗? 有学生的作品展示吗? 有正面激励的语言吗? 指标2导学设计设计

导学设计格式统一吗?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吗? 有帮助学生学习的导语吗? 语言能弓I 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吗? 有体现学生个性的留空吗? 有基于本堂课内容的练习吗? 设计的问题层次分明吗?

指标3学习过程

教师使学生进入氛围顺畅吗? 从学生的课堂行为来看,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期待吗? 课堂上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都有必要吗? 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方式合理吗? 教师参与其中一个或几个小组的讨论了吗? 课堂上有对所学内容的展示吗? 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追问了吗? 点拨了吗?

指标3.课堂参与度

教师向学生讲清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了吗? 学生知道如何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与以前的学习体验及今后的生存需求相结合吗? 学生讨论组织有序吗? 教师有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措施吗? 教师保证所有学生的成功了吗? 课堂上教师利用幽默调动学生了吗? 教师评价学生的参与了吗?

指标4.教学过程

本堂课中,教师使用了什么策略(如讲演、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质疑发问、角色扮演等)? 在学生练习之前,教师对学习内容做过充分的解释和说明吗? 教师向学生示范学习和运用过程了吗? 教师随时检查以确保所有学生都理解学习内容吗? 教师的提问关注所有学生了吗(男生、女生、教室一侧、后排)? 教师提问的注意技巧了吗(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肢体语言了吗? 教师使用了刺激方式吗(增加或减少焦虑,调动兴趣,保持友好氛围,使学生知晓学习目标)?

指标5.反馈矫正

学生通过一些公开的形式掌握了学习内容吗? 练习与学习内容直接相关吗? 教师监控每名学生的练习了吗? 教师在必要的时间和地方强

调学习内容了吗?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了规律或方法吗? 教师布置基于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作业了吗? 教师对部分同学提出了明确的再学习要求(补标) 吗?

“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理 念 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只有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创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三性五要素”主体性课堂模式就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为目标,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三性是指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五要素是指:课前导学、展示讨论、引导梳理、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一、“三性”的诠释

1、 自主性

自主性是衡量主体是否具有主体性的重要指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学习的目的性、独立性增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心理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朝着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方向发展。如果还是一讲到底,满堂灌,课堂必然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叶澜教授曾经发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大声疾呼。课堂的活力哪里来?在课堂里,只有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为学生营造一

个自主的空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合作性

学生以小组为设计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质量,这是合作学习倡导者们的最初出发点,也是我们现在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动因。合作学习时,群体性的互补式竞争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得互相帮助,能增加同学间的感情交流,能改善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在导学设计的引领下,学生先个人学习理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师生辩论中得以明晰,挑战性的问题在师生交流中得到解决,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作用,教师在创设合作学习过程时,要从学生的主体观角度,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开放性

我们的课堂,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应立足培养社会人。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藩篱,这就需要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要求教师不拘泥课前预设的流程实施教学,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重预设更重生成,预设服从生成,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给足学生。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包办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插手。一、课堂提问要注意其开放性。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形成不同的答案,但我们所说的开放性,并不是让学生

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去想,而是要带有一定的目标,一定的范围,这就是要与教材有关与教材相联系的东西,不能为要学生答问题而去设计问题。二、课堂练习也要注重开放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束缚。开放题要求教师注意“放”的策略,既要大胆地“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时机去探索全面、正确的结论,又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放”度: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插手。真正做到适时而“放”,提高“放”的集体效率。在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要营造一个开放的氛围,形成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开放式课堂,这样的课堂才充满活力,才有智慧火花的生成。的创新意识和

二、“五要素”的诠释

五要素是我校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

①课前导学:要求教师先预备课,再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基础之一由执笔人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学提纲。侧重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导学提纲中将教学目标设计转换成问题串,使知识明线和思维发展暗线有机结合。思考题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层次性、可测性、导学性和思考价值,有利于体现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个环节中,首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将有所锻炼,有所收获;其次,大多数学生对一些基础问题可以自己解决,课堂上可以带着他们各自的疑点和难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思考、解决问题;而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及

早的把握住教学的主方向,做到精讲点拔,有的放矢。课前导学是五要素的基础,导学提纲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检查,督促每一个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

②展示讨论:在全面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的基础上,一是把 教材知识精心设计成基础性、思考性、探究性问题作为提问的内容,二是由学生亮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展开思考讨论。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质疑问难、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过程。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拓展思维。思考回答时教师对学生及时给予引导、鼓励、表扬。质疑讨论中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做到师生互相质疑,互相研讨,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动性。

③引导梳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及点拨。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存在的共性的疑点、难点,教师进行精讲,讲解要力争做到引导点拨,一语破的,简洁透彻,准确无误。

④反馈矫正:通过部分典型性、针对性强的练习进行当堂训练和达标检测,重在检查学习效果,了解目标达成情况。当堂训练要使好、中、差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实践,循序渐进。当堂达标检测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最好能充分运用展台及时投影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进行及时评讲矫正。

⑤迁移创新: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努力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之间的形态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深化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独创的见解,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课后练习要分层次,要有基础性

习题,思维性、迁移性习题,应用性、发散性习题。力求数量适度、难易适度、体现梯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操 作 程 序

“三性五要素”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操作过程中主要有五个基本环节,五个环节是:课前导学一展示讨论一引导梳理一反馈矫正一迁移创新。

1.“课前导学" 环节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转换成问题串,编写成导学提纲,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

操作流程:导学提纲接近于“学案”,但它不是学案,它的功能在“教”,核心在“学”。导学提纲以问题串形式呈现,问题要具有概括性、层次性,要有思维价值,要突出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导学提纲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导学提纲发放给学生,并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它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提纲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独立做好记录,把简设计易懂的内容学会,不懂的疑难问题标出来。同时教师要对导学提纲进行批阅,通过批阅导学提纲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教学的主方向,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点拔精致,有的放矢。

2.“展示讨论" 环节,要求展示、交流预习的成果,教师重点给学生创造质疑讨论的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操作流程: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展示和交流,同时围绕两类问题进行讨论:一类是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教师可让学生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展示的是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不是马上解答,而是让全班同学讨论,要让能够解决的同学主动提出自己的思路,其

他同学补充和矫正。这样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质疑问难、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过程。教师在过程中要做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与教师“唇枪舌剑”。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重视课堂的生成,课堂上既要有生生的质疑、讨论,也要有师生的互动对话,教师对学生讨论和问题回答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这样的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促进了全班学生的共同提高。

3.“引导梳理’’环节主要是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操作流程: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学生共性的疑点和难点,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解决问题的规律、技巧和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知识树或网络图的形式呈现知识要点与重点内容,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律和方法,要重一般规律和解决问题通法的归纳。因为知识无穷无尽,你不可能教给学生终身需要的知识,但是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这才是高明的教师、真正的教师,正所谓“授人以渔”。

4.“反馈矫正”环节主要是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检查学习效果,对共性错误即时评讲矫正。

操作流程:针对教学内容,设置若干达标题(语言学科可根据需要设计口语练习) 当堂训练,并通过学生互批互改,或教师边讲评边批改,检查学习效果,了解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设置带有探究、开放性质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运用上一环节总结的规律方法完成问题的解决。在这个环节中,达标题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教师要关注达标结果,针对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讲评矫正。探究题是一节课内容的升华,它既帮助学生继续

强化规律方法的掌握,同时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5.“迁移创新,,环节是通过多层次作业,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不同的人都得到发展。

操作流程:根据学科特点,课后留适量的作业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为了减负增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留作业要适量,一般每天作业总量以1个小时左右为宜,作业要有选择性、层次性,供不同的学生选择,同时要有实践性和研究性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

导学设计的研制与使用

“导学设计”的制定是“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成功的技术关键,决定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向、方式.“导学设计”是承载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强化知识联系的“设计”,是生成学生学习能力的“设计”,它保证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必需的知识,同时它又能使学生通过学习积累经验,为终身学习提供可能。有了导学设计,教师把思路交给了学生,取消了神秘感,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练习题目就印在导学设计上,学生减少了抄题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导学设计”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

一、“导学设计" 的研制流程

要设计出一份高质量的“导学设计”,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一般它的流程是:学期初,备课组长分解备课任务,指定主备课人;主备教师在研读教材、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内拿出“导学设计”初稿,提前打印分发给备课组每个成员;在集体备课的会议

上,每位成员就预设活动的效果和活动的形式集体讨论,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意见,由备课组长统一大家的意见,主备教师进行修改完善,制成正式文本交备课组长审读,统一由学科组长、教科处主任签字付印。全体教师结合上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和个人的教学特点,予以适当充实,在实施教学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得失,为日后的继续完善积累经验。整个研制流程可用框式图归纳为:

二、“导学设计”制定的原则

1.活动性原则

“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下,“设计”是形,“活动”是神。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在“导学设计”的引领下,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感悟和思考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要避免将“导学设计”制成设计一的“习题设计”、“提纲设计”,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设计出亲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与学科特点符合的活动方案,如故事梗概,主题辩论、导游解说、百家讲坛、新闻采访等。

2.整合性原则

一份高质量的“导学设计”,应是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准确整合三维目标,使学习目标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教材的要求,更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另一方面,在设计“导学设计”时,要处理好导学设计体系与教材体系的关系、习题与活动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要体现学科特点,要使目标落实到位。

3.操作性原则

“导学设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必须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使学生在有序的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学科素养。

4.探索性原则

编写“导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导学设计”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喜悦。

5.启发性原则

“导学设计”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6.梯度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导学设计”编写时,既要形式多样,又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因此,“导学设计”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从而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导学设计’’的编写要求

1.基本的框架

包括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等三方面目标) 、重点难点、知识链接(本节课内容所涉及的旧知和以后的作用) 、背景材料、导学提纲(引导分析、质疑追问、探索拓展) 、盘点收获(方法运用、思想体现、规律总结) 、个案补充(教师利用它,做到求同存异;学生利用它,提出自已的见解,同时记录知识梳理环节的内容) 、课堂反馈、迁移创新。

2.规范的体例

一课一案,不超过八开纸,最好为整页。要有编制人、审读人、签发人、日期、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

3.质量的要求

知识问题化(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的特点,精心设置问题,问题应明确,坡度要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完成学习的过程) 。 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为四个层次,分别对应课标要求,真正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 。

4.注意的问题

(1)“导学设计”编写防习题化、防繁、难、偏、旧,量要适中。

(2)每周公开评选“导学设计”一次,由教科处考核,与绩效挂钩;每月组织学生一次问卷调查,对“导学设计”的质量进行反思。

(3)建立“导学设计”资料库,资料库有含印发的“导学设计”,有同组教师的教学反思,使用意见,也有评价的意见。

四、“导学设计" 的使用

1.发:“导学设计”提前发给学生,教师指导学生预习。

2.做: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做好记录(用双色笔) ,记录下学会的内容、记录下疑难的问题(要记录下关键点) 、记录下自己的见解(写在个案补充中) 。

3.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4.议:课堂上同组的同学交流学习情况,通过“兵教兵”在组内解决问题或部分解决问题。

5.提:将本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由会的同学或老师讲解,尽可能由会的同学讲,教师适时点拔、追问与总结。

6.点: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规律、方法、思想等用知识树的形式画出,盘点收获。

7.清:实行人人达标。未达标的同学现场矫正,并补标。

8.拓:适量的思考性问题,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

组 织 形 式

“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是以小组为设计位,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其实就是“小小班”,是比班级更小的班级,是为了方便每一个学生展示、交流而建立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一、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考虑学生的性别、成绩、智力、责任心、组织能力等因素,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 的原则分成6—8个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10人,每个小组要兼顾高、中、低三个层次,即AA 、BBBB 、cc ,最好桌对桌、面对面。以班级分成7个小组为例,首先按上述因素将班级学生分成A 、B 、C 三类,其中A 类学生14人,c 类学生14人,其余学生为B 类,把A 类的14名同学分成7组,c 类的14名同学同样的方法也分成7组,进行A 、c 组合,保证将来小组合作时,A 类的同学愿意帮助c 类的同学,c 类的同学愿意与组员相处合作,促进自身提高。B 类的同学按照s 型排列的方法分到7组中。总之,分组后要达到各组的组员之间团结和谐、组际之间综合水平大致平衡。学习小组一旦建立,一段时间内要保持相对稳定,如出现不和谐时,可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同类学生之

间进行互换。

二、小组指导

1.选好组长

组长是小组的学习领袖、教师的助手,是小小班的班主任,组长的责任是:组织小组讨论,检查组员的学习情况,监督组员完成预习及各项作业,向老师汇报组员的学习情况等。由于小组成员间是一个紧密的学习利益共同体,因此组长不能是终身制,也不一定要是全组的第一名,小组长既要有组织能力,还要有公益意识。由于小组一般是固定的,在不同学科学习时,组长可轮流当,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相同的角色体验,以发挥“团队学习”的效能。

2.培训组长

培养组长既是班主任的职责,也是学科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师要定期培训本学科的小组长。培养的程序一般是:(1)组长总结前一阶段小组内的情况;(2)组长对老师的教学、组员或其他同学的学习等提意见;(3)教师对下一阶段的组长工作提建议。总之,教师要通过这样经常性的培训,使组长的工作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促进小组建设,使小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3.确定组名

由组长牵头,组员集中讨论,为自己的小组确定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朗朗上口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组员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4.安排座位

将学桌桌对桌,学生面对面围坐成一圈,同质的同学对面而坐,这样便于组员间共享资源,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便于

进行课堂展示;便于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小组活动。为保护学生视力,小组的位置要实行每周调换。

5.合理分工

一般小组成员中每人至少承担一项任务,每位学生自己找个适合的位置,一般每个学科设一个负责人,小组内设一名纪律检查员,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或发言人) ,分工不固定,一段时间后要调整一次,要通过调整使小组的整体实力得以提升。如组内人员较多,还要设立小小组,实行小小组间的合理竞争。

6.制订公约

班主任、学科老师要针对学科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制订出某一学习阶段的评价要求。如组长的职责,课堂的基本规范,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检查办法,小组展示时的发言顺序,组员之间如何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与哪一个小组竞争等等。如:组员无条件服从组长的合理安排;每次讨论问题时,该学科基础最薄弱的同学开始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讨论时要积极参与,不做与讨论无关的事;当天的问题要当天解决;组中成员要帮助每一位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不得歧视;其它组的同学向本组问问题时,要乐于回答;组与组开展互助式竞争;等等。

合作小组的管理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旨在让每个组员有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更多的享受成功喜悦的机会。教师要做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者,要采用不同策略加以引导,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得到照顾,中等生不甘落后,待进生享受成功。

一、加强对组长工作的指导,促进全班学习有序进行

由于组长的管理能力有强有弱,有的办法多,有的办法少,因此,要经常性的对组长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与其说是对组长进行培训,更多的是通过组长的交流,使组长的工作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班级要订立公约,保证组长的作用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 如:(1)建立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的竞争机制;(2)讨论时可以打破组与组的界限全班互动;(3)每名学生都有竞争当组长的权利;(4)自习课(包括早自习) ,组长要组织组员学习,或读背、或作业,也可组长出题,或指定组员讲题;(5)每周组长要组织召开全组组员会议,总结本周学习生活情况,提议表扬学生的名设计;(6)赋予组长课余时间的管理权限,使合作学习小组向合作管理小组转变,等等。总之,要通过对组长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实现全班有序的学习。

二、及时评价合作学习,促进讨论交流有序开展

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小组组员间的和谐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使小组的主体发展方向与教师期望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1.走进小组教给学生合作方法

小组成立之初,学生并不知道如何交流探讨,他们不是重复教师给出的问题,就是直接说出结果,不知道如何说过程,不知道如何进行补充,更不知如何评价他人的发言,这时教师要走进小组,参与到小组讨论的进程中,耐心地教给他们交流的方法与技巧。怎样阐述问题才能让其他人听懂,怎样补充别人的回答才是完美,怎样评价别人的发言才能使对方接受,怎样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等等。一节课下来也许只能指导两、三个组,但几节课下来,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就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分解任务,使每名学生都有交流的可能

要使每名学生在小组中都有展示的机会,教师除了提供充足的时

间外,还要合理设计任务与分解任务。我们可以把每个大问题设计成若干小问题,让组长按组员的能力分配讲解任务,一级题交给待进生,让他学着讲,甚至读读题也行;二级题交给中等生,让他把自己的思维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三级题交给优等生,让他从较高的角度进行讲解,要讲出道理,每个人的讲解,都要这样,保证了在学习过程中每名同学都有事做。

3.合理提出评价要求,促进学生合作更有效

在讲解时,对待进生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流利,讲解声音到位(全班同学都能听到) ;对中等生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流利,讲解声音到位,思维过程阐述清楚;对优等生的要求是:语言表达流利,讲解声音到位,思维过程阐述清楚,讲解过程具有逻辑性,条件和结论分析透彻等。这样分层讲解,分层评价,使每一名学生都想展示自己,优等生更优,弱一点的学生更强。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转变,如:大胆走上讲台的学生、语言进步的学生、做题正确率高的学生、管理规范的组长、进步快的小组等。教师要及时肯定并予以表扬,让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教师的欣赏并产生自信,从而激发潜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4.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引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会倾听,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在某个学生讲题时。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要思考:这题的因果关系是什么,那些地方讲对了,那些地方讲错了,那些地方还有欠缺。我听明白了那些内容,听出错误后如何帮他矫正,我还有什么需要与他争辩的,我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讲题的同学等等。对倾听过程要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促进个人目标和集

体目标的高度统一。

5.重点帮扶弱势小组,促进全班的和谐发展

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去前进的动力,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同学,导致小组矛盾重重。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这些小组和同学的帮助。

首先教师要深入这个小组,参与小组活动,就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自我完善等各个环节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关键,提出建议方案。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看到进取的希望,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斗志。同时教师要创造条件,多给机会训练他们的合作技能,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其次,教师可通过建立“友好小组”的方式实行组与组的帮扶,将组与组的帮扶结果纳入考核结果,使小组间的互助定向化、正常化。

课 堂 观 察

落实新课程理念,首先要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因此我们要调整课堂教学的观察方式,由过去设计一的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变成对教师深层次的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以及教师素养的全面评价。

指标1教室布置

教室布置美观大方吗? 有学生的作品展示吗? 有正面激励的语言吗? 指标2导学设计设计

导学设计格式统一吗?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吗? 有帮助学生学习的导语吗? 语言能弓I 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吗? 有体现学生个性的留空吗? 有基于本堂课内容的练习吗? 设计的问题层次分明吗?

指标3学习过程

教师使学生进入氛围顺畅吗? 从学生的课堂行为来看,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期待吗? 课堂上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都有必要吗? 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方式合理吗? 教师参与其中一个或几个小组的讨论了吗? 课堂上有对所学内容的展示吗? 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追问了吗? 点拨了吗?

指标3.课堂参与度

教师向学生讲清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了吗? 学生知道如何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与以前的学习体验及今后的生存需求相结合吗? 学生讨论组织有序吗? 教师有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措施吗? 教师保证所有学生的成功了吗? 课堂上教师利用幽默调动学生了吗? 教师评价学生的参与了吗?

指标4.教学过程

本堂课中,教师使用了什么策略(如讲演、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质疑发问、角色扮演等)? 在学生练习之前,教师对学习内容做过充分的解释和说明吗? 教师向学生示范学习和运用过程了吗? 教师随时检查以确保所有学生都理解学习内容吗? 教师的提问关注所有学生了吗(男生、女生、教室一侧、后排)? 教师提问的注意技巧了吗(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肢体语言了吗? 教师使用了刺激方式吗(增加或减少焦虑,调动兴趣,保持友好氛围,使学生知晓学习目标)?

指标5.反馈矫正

学生通过一些公开的形式掌握了学习内容吗? 练习与学习内容直接相关吗? 教师监控每名学生的练习了吗? 教师在必要的时间和地方强

调学习内容了吗?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了规律或方法吗? 教师布置基于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作业了吗? 教师对部分同学提出了明确的再学习要求(补标) 吗?


    相关文章

    中药复方专利申请"三性"标准的解读

    中药复方专利申请"三性"标准的解读 [摘要]在知识产权战略盛行的今天,各国越来越重视中医药专利的申请.中药复方专利申请已成为各国攫取国际医药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作为中医药鼻祖的中国,中药复方专利申请的 ...

    关于三性有机统一的思考

    对工商联坚持"三性"统一的认识和思考 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是工商联的基本特征,这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工商联性质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工商 ...

    金融法学习总结

    第一单元   1、金融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p4   答:金融法的调整对象是金融关系。金融关系是指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活动与当事人所发生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用分配关系,它以金融工具为媒介, ...

    浅谈门窗的物理三性检测_黄燕春

    第26卷 第3期 2001年9月 广西土木建筑 Vol.26 No.3 BUILDINGINGUANGXI Sep.2001 [文章编号]1002-4115(2001)03-0142-03 浅谈门窗的物理三性检测 黄燕春 (广西建筑科学研究 ...

    浅析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

    浅析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 作者:罗兴鹏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4期 [摘要]本文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同现行的法律法规,分析了劳务派遣的利弊,着重对劳务派遣中的"三性"原则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建 ...

    阎庆民:银行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

    文/阎庆民(天津市副市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的完善和建设必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 ...

    [亲,别怕]一部成功恐怖(惊悚)片的必备要素

    电影,啊,如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和所有商业样态,正面临着互联网下的全新的变革!大时代来啦!电影商业属性日新月异,艺术属性像备受冷落却时刻渴望第二春的小妇人:传统而言的电影"制.发.放".观影的集体仪式感.好电影" ...

    证据三性的论述

    证据三性的论述 根据诉讼活动中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规律,证据应当具有"三性",才能作为有效的证据,起到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所谓证据的"三性".即(1)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作为已发生的案件事实的客观遗留 ...

    何为商业方法专利?它的分类又在哪里?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陈剑聪 专利代理人 原标题:专利感想之商业方法 如果我要理解一个概念,应该如何进行呢?想起了教科书里常用的一种理解方法.首先知道它的定义,然后理解它的性质和分类,然后是验证和/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