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解析

  【摘要】 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创新 制约因素 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说明国家将大力支持农业尤其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原来只受资源的单一约束变成了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从增加产量的单一目标为主转向了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因此,农业科技体系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确保实现我国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根据农业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科研成果转化率仅有40%左右,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这既表明了我们的差距,也说明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今后,国家将会把更多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因此,我们应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更没有从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加以解决,多用政策代替体制变革。

  (2)多部门、多环节的不协调不配合问题依然存在。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建立起来,政府在某些方面仍干预过多,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显得较为乏力。

  2、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公共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水平不高,转化率较低。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量薄弱,影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集成与创新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复、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依然存在,投入主体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其中又以企业为主,占80%以上;良好的引导和激励社会类资源积极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如何在保证政府投资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是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和任务。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造成低水平重复。大型研究设施、基础数据对社会全面开放程度不够,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存在脱节,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和农业科技需求不能形成有效结合的转换机制。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较弱。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4、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各类创新活动主体制度亟待完善,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管理规则不够规范,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区域性、专门化的分类指导,需要进一步协调自主创新与利用国外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科学基础条件平台薄弱,使得许多科技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存在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共享机制和体系有待完善,管理方式落后,条块分割严重等多方面的问题。

  (3)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计划指令调配资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达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5、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学术民主作风没有得到充分发扬。我国的学术与科研机构把很多行政等级的观念和标准用于对学术与科研的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   (2)协作精神不够,分割现象严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的存在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妨碍了各创新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3)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的存在。价值导向等制度性的缺陷,导致出现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

  (4)公平竞争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有待加强。现有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等不完善,导致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不足。

  四、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1、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

  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2、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的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4、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以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和促进持续发展为目标,创新水、土壤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加速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先进装备水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新生产精准化、环境可控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创造一批低耗高效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机具。在实时精确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控制、智能作业等方面争取更大突破。

  5、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增强农业科技储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加强对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水资源优化配置、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森林与气候变化、森林固碳减排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

  五、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时序上是有变化的,因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目标是不同的。就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期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处在形成阶段。因此,新时期背景下解决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因素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7RKA008。)

  【参考文献】

  [1] 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2] 旷宗仁、章瑾、左停: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7).

  [3] 纪绍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4] 邓汉慧、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摘要】 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本文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 农业 科技创新 制约因素 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说明国家将大力支持农业尤其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原来只受资源的单一约束变成了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从增加产量的单一目标为主转向了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重目标,因此,农业科技体系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确保实现我国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业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自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市场化、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科技大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根据农业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科研成果转化率仅有40%左右,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个和40个百分点左右。这既表明了我们的差距,也说明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今后,国家将会把更多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因此,我们应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更没有从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加以解决,多用政策代替体制变革。

  (2)多部门、多环节的不协调不配合问题依然存在。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建立起来,政府在某些方面仍干预过多,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显得较为乏力。

  2、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公共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力量薄弱,农业科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科技人才队伍不稳定,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水平不高,转化率较低。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主体;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力量薄弱,影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集成与创新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3、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复、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依然存在,投入主体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其中又以企业为主,占80%以上;良好的引导和激励社会类资源积极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如何在保证政府投资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是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和任务。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造成低水平重复。大型研究设施、基础数据对社会全面开放程度不够,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与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存在脱节,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和农业科技需求不能形成有效结合的转换机制。企业与研究院所、大学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较弱。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4、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法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各类创新活动主体制度亟待完善,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管理规则不够规范,科技创新体系缺乏区域性、专门化的分类指导,需要进一步协调自主创新与利用国外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科学基础条件平台薄弱,使得许多科技资源难以实现共享,存在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共享机制和体系有待完善,管理方式落后,条块分割严重等多方面的问题。

  (3)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计划指令调配资源的方式方法还没有达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5、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学术民主作风没有得到充分发扬。我国的学术与科研机构把很多行政等级的观念和标准用于对学术与科研的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   (2)协作精神不够,分割现象严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现象的存在阻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妨碍了各创新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3)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的存在。价值导向等制度性的缺陷,导致出现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

  (4)公平竞争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有待加强。现有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等不完善,导致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勇气不足。

  四、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1、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

  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2、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的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4、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以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和促进持续发展为目标,创新水、土壤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加速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先进装备水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创新生产精准化、环境可控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创造一批低耗高效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机具。在实时精确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控制、智能作业等方面争取更大突破。

  5、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增强农业科技储备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加强对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水资源优化配置、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森林与气候变化、森林固碳减排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

  五、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时序上是有变化的,因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目标是不同的。就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期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处在形成阶段。因此,新时期背景下解决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瓶颈因素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7RKA008。)

  【参考文献】

  [1] 丁晨芳、高明杰: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1).

  [2] 旷宗仁、章瑾、左停: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2(7).

  [3] 纪绍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4] 邓汉慧、邓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相关文章

    第1课时区域农业发展

    第1课时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最新考纲 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点一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 [知 识 整 合]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 AB吉林.CD内 ...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下图为世界总人口预测图,读图完成1-3题. 1.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将分别达到 ( ) . A .100亿.99亿 C .110亿.99亿 B ...

    2015年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5年版中国设施农业市场现状调研与发 展趋势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8770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 ...

    区域发展差异

    1.下列重要城市中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是 A.北京.上海.南宁 B.重庆.武汉.南京C.天津.大连.合肥 D.沈阳.长春.哈尔滨 2.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人口密度 B.自然条件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地理位置 3.我国东 ...

    考点06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点 6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治理考查世界农业的地域类型及区位因素 工业区位因素的综合治理考查工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根据图分析农业生产特点世界工业的地域类型及区位因素 经典易错题 ...

    历史必修2 综合测评3(人教版必修2)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历史必修2 综合测评3(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运用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 ④ B. ①② ...

    2015版导与练一轮复习中国地理课时训练

    第十八章 中国地理 第1课时 中国自然地理 课时训练 融知识 提能力 测控导航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14乐山检测)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资料,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 ...

    2016年浦发银行招聘考试笔试试题

    浦发银行2016年笔试试题 时间:120分钟 1."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其义________,作为公益型国企的石油石化.电网.通信服务等,一定要心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并把国家利益 ...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详解版)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专题闯关>精选2013年最新模拟题考前专测: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一.选择题 1.(2013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题)<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