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教育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目 录

1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 1

1.1背景 ........................................................................................................................................ 1

1.2意义 ........................................................................................................................................ 2 2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 2 3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育实证研究 ....................................................................... 4

3.1理论课教学实践..................................................................................................................... 4

3.1.1理论知识是形成创新品质的基础 .................................................................................. 4

3.1.2教学案例:程序的循环结构 ............................................................................................ 4

3.1.3教学点评 .......................................................................................................................... 6

3.2实验课的教学实践................................................................................................................. 7

3.2.1实验课教学有利于创新品质的形成 .............................................................................. 7

3.2.2教学案例:网页制作 ........................................................................................................ 7

3.2.3教学点评 .......................................................................................................................... 9 4结束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致谢 .............................................................................................................................................. 12

基于创新教育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构建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本研究期望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育研究中做一些积极的尝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Yan Yue

Class 3, Mathematics Department

Tutor: Ma ChunMei

Abstract: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fundamental computer course. The thesis focuses on probing into the approaches to implement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of fundamental computer course. This research is hoped to make some efforts for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computer course,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s, and finally accomplis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Fundamental Computer Course, Innov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1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1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科技和社会向信息时代迈进的同时,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社会对人的挑战表现为对人的“生存力”的挑战,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要在信息化时代“生存”下去,就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1],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终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就像古人说的那样:“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重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无一不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各国还投入了成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培养学生“生存力”,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关键在于: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研究。当前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虽然或多或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但是更多的是把“黑板+粉笔”嫁接到“PPT+投影仪”上,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内涵没有深入到教师的内心,传统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必须改变,没有互动的教学不能称之为“教学”,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总是在教师和学生思想经验的交互碰撞中产生。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科性质经常涉及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所以很多教师忽略了“知识”与“能力”的区别,也忽略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恰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综上所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已成为现代人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在这种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开展教育的重要目标。

本课题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为依托,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及创新教育的实施现状,探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着力于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2],并进行初步的实证研究,以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育研究中做一些积极的尝试,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1.2意义

理论意义: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丰富和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理论,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实践意义:本研究将为各大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和参考,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生存力”,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长足发展。研究过程中,笔者将竭力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而不仅仅局限于其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授予,切实为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尽绵薄之力。

2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在中小学和家庭中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脱离了“零起点”,高校也相应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但问题也比较明显:

1课程体系陈旧,缺乏专业教育特色

课程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度较低,课程效率有待提高,没有形成针对职业岗位的有效课程体系。在开设课程时不合理,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硬件常识外,缺乏最新计算机知识的掌

握和技能。课程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衔接脱节,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各学科间相对独立不利于整体课程优化。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近几年倡导教师们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在课堂上纷纷使用PPT,并尽可能多地进行电脑演示,但这仅仅是将学内容从黑板的使用上搬到了PPT上,其实质并未改变,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3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目前,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上机操作的课时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多,但学生在上机操作时,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也不大,出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还不会使用常用的软件,甚至汉字输入速度也非常慢。

4评价方式不全面

现在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大多数地区还是采用试卷和上机结合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有部分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但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另外,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因材施教,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对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不足。国家实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因此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面向等级考试,都把通过相应考试等级作为学生得到毕业证的硬性条件,盲目追求过级率。受此影响,许多学生也都把通过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学习的主要目标,死记硬背相关的理论内容,练习考试的操作内容,而其他的应用技能一概不管,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3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育实证研究

3.1理论课教学实践

3.1.1理论知识是形成创新品质的基础

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品质的形成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3]。知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世界上任何发明、发现,都是开始于原型的启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

创新实际上是知识在较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没有知识,就无所谓创新,知识越丰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的可能性就越大,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部分同样应得到重视,也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的支持。

3.1.2教学案例:程序的循环结构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掌握程序设计的循环结构,进一步体会程序设计的方法,即算法分析-形成框图-写出程序-上机调试-输出结果,训练程序设计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生-生、师-生的讨论与合作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激发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

(3)拓展思维,突破思维定势,灵活解决各种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解实现循环结构的三种语句,即 do while-enddo、for-endfor 和scan-endscan。使学生能够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思想,掌握三种循环语句的异同。

难点:原有认知结构会阻碍学生对“循环”概念的理解,学生必需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络系统及 Visual Foxpro 6.0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首先呈现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命令格式、典型例题等,调

动起学生的逻辑思维,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接着,可让学生考虑怎样实现“S=1+2+3+„+100”,很多学生会利用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方法写出如下程序:

s=0

s=1+2+3+…+100

?

但是,学生调试后发现:语句 s=1+2+3+„+100 有语法错误,他们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地给学生指出这一语句的错误是因为使用了“„”,而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中是没有“„”这一标识符或运算符的。另外可提示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初值为 0 的 s 从 1 累加到 100,即将语句 s=1+2+3+„+100 的“„”改为具体的加数(4 至 99),但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的方法;那么,一定存在另外一种高效的解题方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学生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加数从 1 开始,每次加 1 直至 100,如果我们尝试用一个变量 i 表示加数,则 i 的变化范围是 1~100,将每次变化的 i 累加到 s 中,即能解决问题,但是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均无法解决该类问题。

这时,教师可引入“循环”和“循环结构”的概念,指出解决该题应该使用程序的循环结构,并展示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中的三种循环语句,即 do while-enddo、for-endfor 和 scan-endscan。

2. 自主学习,提出假设

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就可进入自主学习阶段。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将初步掌握循环结构的三种语句格式、执行过程以及有关说明,还将尝试着理解题意、并进行算法设计,形成各自的解题思路,提出自己的解题假设。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吸收有关循环这部分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结构间的差别较大,必定会遇到原有结构的“阻碍”。那么,教师在这个阶段就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反馈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认知结构的同化。

3. 课堂讨论,验证假设

初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算法[4],学生开始试着写程序,但是他们暂时还不能确定程序是否可行。此时,教师就组织学生们互相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辨别对

与错,加深对算法思想及循环语句内涵的理解。在此阶段,可采取相对灵活的讨论的形式,不一定分组。

4. 及时指导、恰当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情况。如有学生在循环的入口处写了 do while 语句,但是在出口处却没有写enddo 或写成 end do。学生逐条检查程序,却一时找不出错在哪里。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虽小,但若不及时解决,必定会对学习进度造成一定的阻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5. 拓展延伸,提出创新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循环结构的理解,教师在此时可提出创新的要求。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另外两种循环语句,找出解决“S=1+2+„+100”的其它途径,引导他们尝试着举一反三。

3.1.3教学点评

教师提出如何实现“S=1+2+„+100”,问题看似简单,但原有的知识无法解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由此,教师顺利地导入了教学内容:程序的循环结构。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学习上遇到阻碍,此时,教师以 do while-enddo 语句为例,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命令格式、理解语句的功能,并展示程序执行的流程图。学生初步掌握 do while-enddo 循环语句后,就开始研究问题,找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得出解题的算法思想,并尝试写出程序。教师归纳出学生编写的几种较为典型的程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他们认为最为理想的一种,并进行验证。在讨论与验证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解题的算法思想和 do while-enddo 循环语句,逐渐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对继续学习 for-endfor 和 scan-endscan 语句是很有利的,这一点在拓展创新阶段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通过学习成果可以看出,学生很快掌握了另外两种循环语句,他们的思维开拓,不断闪现出创新火花。可见,“程序的循环结构”一节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深刻理解了循环语句的内涵,思维得到拓展,能够创新地解决一些问题。

3.2实验课的教学实践

3.2.1实验课教学有利于创新品质的形成

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实践应用[5],在某些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的上机实践显得比教师的讲解演示更为重要,比如网页的制作,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软件的使用等。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实验课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它能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对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会起到积极作用。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这一科目的教材分为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两部分。实验教材侧重于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如 IE 浏览器、Word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 的基本操作、Frontpage 网页制作软件的应用等。在课堂教学中,理论教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重视,内容得以系统讲授。但是,实验教材的内容往往不被重视,实验课的多数时间通常是在布置任务后用于学生自由练习,实验课缺乏精心的设计,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实验课作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桥梁作用[6],在教学中认真考虑和协调教学方法、实验内容、学生行为等教学互动因素,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

3.2.2教学案例:网页制作

一、教学设计

1. 学生认知水平分析

在所教的班级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网页的制作,但时隔已久,而且中学阶段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基本已经淡忘;还有一部分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网页的制作,但他们喜欢上网,浏览网页;另有少数学生从未听说过网页一词。可见,对于网页制作的学习,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通过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分组的形式,可以将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讨论与合作中相互学习、促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为创新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2.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网络系统和 Frontpage2003

3. 实验计划

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学习主题[7]。学生自主学

习,形成各自的设计方案。根据一定方式将学生分组,小组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讨论,各组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通过教学网络系统观察每一位同学的屏幕,可以通过对学生传来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还可以直接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引导各组的讨论研究,也可以通过网络单独和每一个学生联系。通过种种手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给予适时的评价和帮助,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学习之余经常上网吗?”,学生对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积极回应,教师顺势引出网页的概念[8]。问题情境大致如下。

师:大家上网一般都做些什么呢?

生:可以网上和朋友聊天,进论坛,欣赏唯美的 Flash 作品,浏览各种时事新闻及小道消息等。

师:那大家知道网页是什么吗?

生:知道!我们点击 IE 浏览器,然后打开的就是网页,也可以输入一个网址打开相应的网页。

师:大家的认识很正确!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网页是怎样设计的呢?有没有专业软件可以制作网页呢?

此时,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开始小声地讨论,教师通过幻灯片课件呈现主题:网页的制作。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眼睛紧盯着屏幕。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依次提出本次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教师可演示一个网页作品。

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发现并明确了学习任务,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热情高涨。

2.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解题方案

这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条件。如使用的工具软件(Frontpage2003)、制作方法(参照实验教材)等[8]。

学生初步了解网页制作环境后,就会迫切地想动手制作,但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顺利解决问题。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自主学习网页制作软件。具体包括:创建网页、网页属性的设置、超链接的建立、框架网页及网页特效等。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将会发生重建或改组。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要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对于基础薄弱或完全没有基础的学生可适当调整要求。

3.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了解学生思路或方案后,可将学生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组,如按主题、网页类型、工作量等,一般一个小组不多于 4 人。学生在小组中提出各自的思路或方案,同组成员对方案进行讨论,论证其合理性、可操作性等,最终选出一致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案。接着就是网页的制作,将涉及到具体的分工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协作、相互讨论,并让每个小组随机选一名学生做记录员,将本组的学习情况填写在学习登记表中,同时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也可以随机地参加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在这一过程的学习情况。

4. 及时指导,恰当评价

制作网页能考察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艺术感及创新能力,实验中肯定会出现种种问题,教师应对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如果问题比较普遍,才占用课堂时间统一指导。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观察。

任务基本完成后,要做出适当的评价,填写学习情况记录表。对于本次实验课,首先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以及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情况加以点评,然后鼓励学生培养敢于质疑、乐于创新的精神,表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维方式。当然,在评价中还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5. 拓展延伸,提出创新

在这一阶段,合作小组暂时解散,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此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要求他们将作品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其富有鲜明的个性。同时,教师仍应给予适时地指导,但需注意避免个人想法干扰学生思维的情况发生,保证学生的思维顺畅、灵活、充满个性及创新的火花。另外,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要有耐心,细心观察、记录学生的逐步变化,不可急于求成。

3.2.3教学点评

实验课是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加

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实验课中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9],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明确所需解决的问题,促使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在合作讨论中拿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培养了团队精神。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得到构建、完善,使学生思维开拓,敢于创新。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应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面临的首要课题,也是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10]。因此,本文对创新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本文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首先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然后调查并分析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及创新教育的实施现状,并由此探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经过研究、比较,指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借鉴现有的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证明这一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可行途径之一。

从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切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在这一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与见解。由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有限,文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师长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 信息化教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赵志刚. 基于网络环境下创新教育的学习模式探讨[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2004.

[3] 任儆. 信息化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电化教育研究, 2003(12):9-12.

[4] 赵致琢. 计算科学导论[M]. 科学出版社, 1998.

[5] 李国杰. 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J]. 中国科学:信

息科学, 2010(9):16-18.

[6] 孔超.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安徽师范大

学, 2012.

[7] 盛明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8] 董荣胜, 古天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9] 何克抗. 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1):1-19.

[10] 冯博琴. 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03(12):29-30.

致谢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的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颇丰,在论文即将结尾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敬爱的马春梅老师。我不是你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您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中曾帮助过我的人,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应用或参考的著作的作者。

目 录

1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 1

1.1背景 ........................................................................................................................................ 1

1.2意义 ........................................................................................................................................ 2 2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 2 3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育实证研究 ....................................................................... 4

3.1理论课教学实践..................................................................................................................... 4

3.1.1理论知识是形成创新品质的基础 .................................................................................. 4

3.1.2教学案例:程序的循环结构 ............................................................................................ 4

3.1.3教学点评 .......................................................................................................................... 6

3.2实验课的教学实践................................................................................................................. 7

3.2.1实验课教学有利于创新品质的形成 .............................................................................. 7

3.2.2教学案例:网页制作 ........................................................................................................ 7

3.2.3教学点评 .......................................................................................................................... 9 4结束语 .................................................................................................................................... 10 参考文献 ................................................................................................................................... 11 致谢 .............................................................................................................................................. 12

基于创新教育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构建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本研究期望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育研究中做一些积极的尝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Yan Yue

Class 3, Mathematics Department

Tutor: Ma ChunMei

Abstract: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fundamental computer course. The thesis focuses on probing into the approaches to implement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of fundamental computer course. This research is hoped to make some efforts for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computer course, impro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s, and finally accomplis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Fundamental Computer Course, Innov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1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1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科技和社会向信息时代迈进的同时,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社会对人的挑战表现为对人的“生存力”的挑战,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要在信息化时代“生存”下去,就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1],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终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就像古人说的那样:“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重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无一不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各国还投入了成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培养学生“生存力”,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关键在于: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设计研究。当前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虽然或多或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但是更多的是把“黑板+粉笔”嫁接到“PPT+投影仪”上,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内涵没有深入到教师的内心,传统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必须改变,没有互动的教学不能称之为“教学”,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总是在教师和学生思想经验的交互碰撞中产生。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科性质经常涉及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所以很多教师忽略了“知识”与“能力”的区别,也忽略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恰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综上所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已成为现代人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衡量指标。在这种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开展教育的重要目标。

本课题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为依托,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及创新教育的实施现状,探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着力于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2],并进行初步的实证研究,以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育研究中做一些积极的尝试,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1.2意义

理论意义: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丰富和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理论,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实践意义:本研究将为各大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和参考,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生存力”,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长足发展。研究过程中,笔者将竭力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而不仅仅局限于其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授予,切实为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尽绵薄之力。

2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在中小学和家庭中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脱离了“零起点”,高校也相应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但问题也比较明显:

1课程体系陈旧,缺乏专业教育特色

课程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度较低,课程效率有待提高,没有形成针对职业岗位的有效课程体系。在开设课程时不合理,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硬件常识外,缺乏最新计算机知识的掌

握和技能。课程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衔接脱节,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各学科间相对独立不利于整体课程优化。

2 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近几年倡导教师们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在课堂上纷纷使用PPT,并尽可能多地进行电脑演示,但这仅仅是将学内容从黑板的使用上搬到了PPT上,其实质并未改变,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3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目前,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上机操作的课时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多,但学生在上机操作时,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也不大,出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还不会使用常用的软件,甚至汉字输入速度也非常慢。

4评价方式不全面

现在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大多数地区还是采用试卷和上机结合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有部分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但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这种评价方式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另外,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因材施教,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对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不足。国家实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因此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面向等级考试,都把通过相应考试等级作为学生得到毕业证的硬性条件,盲目追求过级率。受此影响,许多学生也都把通过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学习的主要目标,死记硬背相关的理论内容,练习考试的操作内容,而其他的应用技能一概不管,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3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育实证研究

3.1理论课教学实践

3.1.1理论知识是形成创新品质的基础

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品质的形成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3]。知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世界上任何发明、发现,都是开始于原型的启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

创新实际上是知识在较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没有知识,就无所谓创新,知识越丰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的可能性就越大,创新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理论知识部分同样应得到重视,也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的支持。

3.1.2教学案例:程序的循环结构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掌握程序设计的循环结构,进一步体会程序设计的方法,即算法分析-形成框图-写出程序-上机调试-输出结果,训练程序设计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生-生、师-生的讨论与合作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激发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

(3)拓展思维,突破思维定势,灵活解决各种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解实现循环结构的三种语句,即 do while-enddo、for-endfor 和scan-endscan。使学生能够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思想,掌握三种循环语句的异同。

难点:原有认知结构会阻碍学生对“循环”概念的理解,学生必需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络系统及 Visual Foxpro 6.0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首先呈现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命令格式、典型例题等,调

动起学生的逻辑思维,使他们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接着,可让学生考虑怎样实现“S=1+2+3+„+100”,很多学生会利用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方法写出如下程序:

s=0

s=1+2+3+…+100

?

但是,学生调试后发现:语句 s=1+2+3+„+100 有语法错误,他们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地给学生指出这一语句的错误是因为使用了“„”,而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中是没有“„”这一标识符或运算符的。另外可提示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初值为 0 的 s 从 1 累加到 100,即将语句 s=1+2+3+„+100 的“„”改为具体的加数(4 至 99),但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的方法;那么,一定存在另外一种高效的解题方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学生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加数从 1 开始,每次加 1 直至 100,如果我们尝试用一个变量 i 表示加数,则 i 的变化范围是 1~100,将每次变化的 i 累加到 s 中,即能解决问题,但是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均无法解决该类问题。

这时,教师可引入“循环”和“循环结构”的概念,指出解决该题应该使用程序的循环结构,并展示 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中的三种循环语句,即 do while-enddo、for-endfor 和 scan-endscan。

2. 自主学习,提出假设

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就可进入自主学习阶段。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将初步掌握循环结构的三种语句格式、执行过程以及有关说明,还将尝试着理解题意、并进行算法设计,形成各自的解题思路,提出自己的解题假设。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吸收有关循环这部分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结构间的差别较大,必定会遇到原有结构的“阻碍”。那么,教师在这个阶段就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反馈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认知结构的同化。

3. 课堂讨论,验证假设

初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算法[4],学生开始试着写程序,但是他们暂时还不能确定程序是否可行。此时,教师就组织学生们互相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辨别对

与错,加深对算法思想及循环语句内涵的理解。在此阶段,可采取相对灵活的讨论的形式,不一定分组。

4. 及时指导、恰当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情况。如有学生在循环的入口处写了 do while 语句,但是在出口处却没有写enddo 或写成 end do。学生逐条检查程序,却一时找不出错在哪里。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虽小,但若不及时解决,必定会对学习进度造成一定的阻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5. 拓展延伸,提出创新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循环结构的理解,教师在此时可提出创新的要求。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另外两种循环语句,找出解决“S=1+2+„+100”的其它途径,引导他们尝试着举一反三。

3.1.3教学点评

教师提出如何实现“S=1+2+„+100”,问题看似简单,但原有的知识无法解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由此,教师顺利地导入了教学内容:程序的循环结构。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学习上遇到阻碍,此时,教师以 do while-enddo 语句为例,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命令格式、理解语句的功能,并展示程序执行的流程图。学生初步掌握 do while-enddo 循环语句后,就开始研究问题,找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得出解题的算法思想,并尝试写出程序。教师归纳出学生编写的几种较为典型的程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他们认为最为理想的一种,并进行验证。在讨论与验证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解题的算法思想和 do while-enddo 循环语句,逐渐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这对继续学习 for-endfor 和 scan-endscan 语句是很有利的,这一点在拓展创新阶段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通过学习成果可以看出,学生很快掌握了另外两种循环语句,他们的思维开拓,不断闪现出创新火花。可见,“程序的循环结构”一节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深刻理解了循环语句的内涵,思维得到拓展,能够创新地解决一些问题。

3.2实验课的教学实践

3.2.1实验课教学有利于创新品质的形成

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实践应用[5],在某些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的上机实践显得比教师的讲解演示更为重要,比如网页的制作,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软件的使用等。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实验课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它能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对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会起到积极作用。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这一科目的教材分为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两部分。实验教材侧重于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如 IE 浏览器、Word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 的基本操作、Frontpage 网页制作软件的应用等。在课堂教学中,理论教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重视,内容得以系统讲授。但是,实验教材的内容往往不被重视,实验课的多数时间通常是在布置任务后用于学生自由练习,实验课缺乏精心的设计,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

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实验课作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桥梁作用[6],在教学中认真考虑和协调教学方法、实验内容、学生行为等教学互动因素,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

3.2.2教学案例:网页制作

一、教学设计

1. 学生认知水平分析

在所教的班级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过网页的制作,但时隔已久,而且中学阶段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基本已经淡忘;还有一部分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网页的制作,但他们喜欢上网,浏览网页;另有少数学生从未听说过网页一词。可见,对于网页制作的学习,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通过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分组的形式,可以将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讨论与合作中相互学习、促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为创新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2.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网络系统和 Frontpage2003

3. 实验计划

通过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学习主题[7]。学生自主学

习,形成各自的设计方案。根据一定方式将学生分组,小组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讨论,各组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通过教学网络系统观察每一位同学的屏幕,可以通过对学生传来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还可以直接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引导各组的讨论研究,也可以通过网络单独和每一个学生联系。通过种种手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给予适时的评价和帮助,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学习之余经常上网吗?”,学生对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积极回应,教师顺势引出网页的概念[8]。问题情境大致如下。

师:大家上网一般都做些什么呢?

生:可以网上和朋友聊天,进论坛,欣赏唯美的 Flash 作品,浏览各种时事新闻及小道消息等。

师:那大家知道网页是什么吗?

生:知道!我们点击 IE 浏览器,然后打开的就是网页,也可以输入一个网址打开相应的网页。

师:大家的认识很正确!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网页是怎样设计的呢?有没有专业软件可以制作网页呢?

此时,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开始小声地讨论,教师通过幻灯片课件呈现主题:网页的制作。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眼睛紧盯着屏幕。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依次提出本次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教师可演示一个网页作品。

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发现并明确了学习任务,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热情高涨。

2.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解题方案

这一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条件。如使用的工具软件(Frontpage2003)、制作方法(参照实验教材)等[8]。

学生初步了解网页制作环境后,就会迫切地想动手制作,但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顺利解决问题。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自主学习网页制作软件。具体包括:创建网页、网页属性的设置、超链接的建立、框架网页及网页特效等。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将会发生重建或改组。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要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对于基础薄弱或完全没有基础的学生可适当调整要求。

3.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了解学生思路或方案后,可将学生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组,如按主题、网页类型、工作量等,一般一个小组不多于 4 人。学生在小组中提出各自的思路或方案,同组成员对方案进行讨论,论证其合理性、可操作性等,最终选出一致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案。接着就是网页的制作,将涉及到具体的分工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协作、相互讨论,并让每个小组随机选一名学生做记录员,将本组的学习情况填写在学习登记表中,同时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也可以随机地参加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在这一过程的学习情况。

4. 及时指导,恰当评价

制作网页能考察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艺术感及创新能力,实验中肯定会出现种种问题,教师应对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如果问题比较普遍,才占用课堂时间统一指导。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观察。

任务基本完成后,要做出适当的评价,填写学习情况记录表。对于本次实验课,首先将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以及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情况加以点评,然后鼓励学生培养敢于质疑、乐于创新的精神,表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维方式。当然,在评价中还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5. 拓展延伸,提出创新

在这一阶段,合作小组暂时解散,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此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要求他们将作品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其富有鲜明的个性。同时,教师仍应给予适时地指导,但需注意避免个人想法干扰学生思维的情况发生,保证学生的思维顺畅、灵活、充满个性及创新的火花。另外,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要有耐心,细心观察、记录学生的逐步变化,不可急于求成。

3.2.3教学点评

实验课是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加

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实验课中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9],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明确所需解决的问题,促使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并在合作讨论中拿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培养了团队精神。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得到构建、完善,使学生思维开拓,敢于创新。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应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面临的首要课题,也是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10]。因此,本文对创新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本文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首先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然后调查并分析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及创新教育的实施现状,并由此探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经过研究、比较,指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借鉴现有的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证明这一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可行途径之一。

从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切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在这一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与见解。由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有限,文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师长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 信息化教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赵志刚. 基于网络环境下创新教育的学习模式探讨[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2004.

[3] 任儆. 信息化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电化教育研究, 2003(12):9-12.

[4] 赵致琢. 计算科学导论[M]. 科学出版社, 1998.

[5] 李国杰. 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J]. 中国科学:信

息科学, 2010(9):16-18.

[6] 孔超.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安徽师范大

学, 2012.

[7] 盛明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8] 董荣胜, 古天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9] 何克抗. 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1):1-19.

[10] 冯博琴. 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03(12):29-30.

致谢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的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颇丰,在论文即将结尾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敬爱的马春梅老师。我不是你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您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中曾帮助过我的人,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应用或参考的著作的作者。


    相关文章

    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_黄兆信

    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 黄兆信 赵国靖 洪玉管 [摘 要]创新人才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必备条件.高校创客教育的推行以创客空间为载 知识经济时代,体,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创新.实践.分享"的创客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2017年度省规划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序号编号12017CG0757722017CG0761632017CG0763142017CG0766352017CG0769562017CG0769972017 ...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成果简介

    特等奖 1 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 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等奖 1 从实验班到元培学院--北京大学本科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 2 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

    2015山东高校教师资格证综合试卷选择题答案

    <大学教学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 大学教学论探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般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下列选项不属于其内容的 是(C):A.教学理念 B.教学过程 C.德育原则 D.教学方法 2. 高等学校工作应当以(D)为中心.A.政 ...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教育研究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张大权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在我国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响应"建设创 ...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大学教学 2006年第9期 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山东理工大学范跃进 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及其特征 的认识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了知识而寻求知识,对真 ...

    方案 | 高校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构建方案

    摘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建设正由数字化校园向着智慧校园的方向迈进.信息化高度发展,给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带来了高速便捷的服务,同时也长生了大量记录高校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数据,这些数据随着时间的积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大数据资源. ...

    教育技术学论文题目

    1 中-美高等教育中计算机音乐课程现状和比较研究 2 军队外语网络教学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 3 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 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 ...

    教育技术学题目大全

    教育技术学题目大全 1 中-美高等教育中计算机音乐课程现状和比较研究 2 军队外语网络教学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 3 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 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