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摘要: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而后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根本指导开始参加国际分工。加入WTO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加深入,但我国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所处地位一直较低,所处产品环节增值能力不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大多处于生产与组装的环节。我国以比较优势长期参与国际分工中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环节也不利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突破我国在国际分工地位中的瓶颈,展望我国在以后国际分工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劳动力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参加国际分工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摈弃了以往错误的发展战略,重新认识了我国当时的经济现状。基于当时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价格廉价,资本较为稀缺的现状,我国改变了对外贸易的战略,开始参与国际分工。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将国际分工从之前的绝对成本差异推广到比较成本差异,国家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实行“两理想却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贸易原则,这种方法可以使参与国际分工不同环节的国家同时享受到国际分工的带来的好处,并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生产技术上却较为落后,就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等初级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从此之后,我国的对外出口产品开始逐渐拥有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同

时在国际分工中有了自己的地位。

二、我国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现状和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正是通过比较优势积极参加国际分工,使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利用丰富的劳动资源,稀缺的资本,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我国通过大力吸引外资进入,使得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体系中,我国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无法占领价值链的高端,所以我国依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1.微笑曲线不“微笑”

分析中国历年的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发现工业产品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工业制成品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加工贸易超过整个出口贸易的一半。在中国整个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出口商品占其中很大比重。中国出色的制造业使一些专家学者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世界工厂的形成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的庞大规模,同时也体现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能力。但中国现在处于世界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低端,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进行生产组装。尽管中国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产品,工业制成品的产量相当大,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却并不高,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

图1

从图1来看,处在产品两段的利润率在20~25%之间,但中国所处的加工组装环节只有大约5%的利润,于是所有利润的约92%都被外国公司拿走,中国只得了其中的约8%。因此,中国企业更是被一些舆论称为“世界民工”。

2.比较优势参与价值链分工不利于产业升级

大多发展中国家都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切入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一定得位置。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的确也是我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最大优势所在。廉价的劳动力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外商到我国投资,还能直接承接外国贸易伙伴的加工环节,在海外转移劳动力环节赚取利润。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也造就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层次较低的状况。我国的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是非核心部件的组装,即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我国的经济要想持续性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必然的。但生产出口

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贸易模式势必会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

整,无法向高薪技术产业转移,这样对我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有不利的影响。

3.粗放型经济不利于持续发展

产品的加工处理在整个产品生产链的处于最低端的环节,消耗的自然资源非常巨大,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深。资源的高消耗和低价使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导致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地位较低。以高资源消耗,不顾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我国的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总额为27511亿元,占GDP的13.9%,这说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3.9%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为代价换取的。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4%,如果扣除资源环境损失,2005年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损失大于经济增长量。

4.外资撤离中国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外资撤离中国的速度开始加快。有调查数据表明,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中国的制造成本逐渐上升,目前已有30%的鞋业订单被东南亚企业抢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对于外商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法则。政府响应要求所有企业都享受同等待遇的呼声,慢慢统一内外企业税收,对于外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逐渐取消。再者,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渐渐攀高,环境要求越加严格,再加上人民币大幅升值,使得外资加工企业的利润下降。外资开始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三、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策略

1.挑起微笑曲线的左弧

掌握技术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是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中取得巨大利益的依据。而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产品研发能力不强,致使我国许多行业的核心部分依赖于外国,只能被迫充当跨国公司的“加工工人”。我国要想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就要重视技术的开发进步,从边缘化技术向核心技术发展。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持续发展,在国际市场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技术的自主创新需要在人才,制度,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人才方面,科研人员的素质水平影响着产品的成果,科技的创新水平。因此,在教育方面,我国应该加大投入,增加对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资。在进一步增加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保障在前沿性基础研究中的必要投入,以培养和保存必要的学习跟踪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此外,国家应该大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高新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2.竞争优势理论指导国际分工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直以比较优势为指导理论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玩具,家电,服装,纺织品等。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工业制成品大多都是技术含量低,而高技术产品比重非常小。因此,国际分工理论应该从以往的比较优势理论向竞争优势理论转变。

3.转变经济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继而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只依靠资源来发展经济是不可靠的,资源势必有枯竭的一天。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我国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分工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竞争。

4.外资撤离是必然趋势

在改革开放处中期,我国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通过大幅减免税务,低价的原材料资源,甚至无偿供应土地等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进入。因此,大批外商投资纷纷落户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时至今日,这种通过

行政手段的让利优惠逐渐消失。今后,我们更多的是利用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吸引外商投资。中国有13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精明的外商是不会放过这么大的市场的。外资撤离未必意味着中国制造竞争能力的消退,反而很可能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扭曲正在逐渐减低,中国正在逐渐摆脱对外资的严重依赖。从短期来看,外资撤离并不会在本质上改变,但外资也不会大幅度撤离。我们应该进一步减少对外资的行政干预,推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外资撤离将会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结语

通过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中国依靠自身的优势参与了国际贸易,并在国际分工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价值链分工所处地位较低。摆脱这样的低端地位,在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有利于中国减轻对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度,发展本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企业, 在发达国际主导的产业链条中占取更高的地位,获取更大的利益。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由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的转变,这将有助于我国以竞争优势在更多领域参与国际分工,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再者,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会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另一重要产业。

参考文献:

[1]于蕾.WTO后过渡期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J].世界经济研究,2006(12).

[2]李思阳.浅论中国国际分公地位[J].经济研究周刊,2010(5).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摘要: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而后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根本指导开始参加国际分工。加入WTO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加深入,但我国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所处地位一直较低,所处产品环节增值能力不高,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大多处于生产与组装的环节。我国以比较优势长期参与国际分工中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环节也不利于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突破我国在国际分工地位中的瓶颈,展望我国在以后国际分工中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劳动力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参加国际分工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摈弃了以往错误的发展战略,重新认识了我国当时的经济现状。基于当时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价格廉价,资本较为稀缺的现状,我国改变了对外贸易的战略,开始参与国际分工。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比较优势将国际分工从之前的绝对成本差异推广到比较成本差异,国家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实行“两理想却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贸易原则,这种方法可以使参与国际分工不同环节的国家同时享受到国际分工的带来的好处,并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对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在生产技术上却较为落后,就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等初级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从此之后,我国的对外出口产品开始逐渐拥有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同

时在国际分工中有了自己的地位。

二、我国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现状和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正是通过比较优势积极参加国际分工,使中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利用丰富的劳动资源,稀缺的资本,以及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我国通过大力吸引外资进入,使得工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体系中,我国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无法占领价值链的高端,所以我国依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1.微笑曲线不“微笑”

分析中国历年的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发现工业产品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工业制成品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加工贸易超过整个出口贸易的一半。在中国整个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出口商品占其中很大比重。中国出色的制造业使一些专家学者称中国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世界工厂的形成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的庞大规模,同时也体现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能力。但中国现在处于世界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低端,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进行生产组装。尽管中国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产品,工业制成品的产量相当大,但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却并不高,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

图1

从图1来看,处在产品两段的利润率在20~25%之间,但中国所处的加工组装环节只有大约5%的利润,于是所有利润的约92%都被外国公司拿走,中国只得了其中的约8%。因此,中国企业更是被一些舆论称为“世界民工”。

2.比较优势参与价值链分工不利于产业升级

大多发展中国家都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切入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一定得位置。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的确也是我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最大优势所在。廉价的劳动力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外商到我国投资,还能直接承接外国贸易伙伴的加工环节,在海外转移劳动力环节赚取利润。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也造就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层次较低的状况。我国的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是非核心部件的组装,即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我国的经济要想持续性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必然的。但生产出口

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贸易模式势必会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

整,无法向高薪技术产业转移,这样对我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有不利的影响。

3.粗放型经济不利于持续发展

产品的加工处理在整个产品生产链的处于最低端的环节,消耗的自然资源非常巨大,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深。资源的高消耗和低价使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导致我国当前的国际分工地位较低。以高资源消耗,不顾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我国的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总额为27511亿元,占GDP的13.9%,这说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3.9%是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为代价换取的。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4%,如果扣除资源环境损失,2005年我国资源环境生态损失大于经济增长量。

4.外资撤离中国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外资撤离中国的速度开始加快。有调查数据表明,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随着中国的制造成本逐渐上升,目前已有30%的鞋业订单被东南亚企业抢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对于外商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法则。政府响应要求所有企业都享受同等待遇的呼声,慢慢统一内外企业税收,对于外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也逐渐取消。再者,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价格渐渐攀高,环境要求越加严格,再加上人民币大幅升值,使得外资加工企业的利润下降。外资开始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三、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策略

1.挑起微笑曲线的左弧

掌握技术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是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中取得巨大利益的依据。而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产品研发能力不强,致使我国许多行业的核心部分依赖于外国,只能被迫充当跨国公司的“加工工人”。我国要想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就要重视技术的开发进步,从边缘化技术向核心技术发展。企业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持续发展,在国际市场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技术的自主创新需要在人才,制度,资源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在人才方面,科研人员的素质水平影响着产品的成果,科技的创新水平。因此,在教育方面,我国应该加大投入,增加对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资。在进一步增加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保障在前沿性基础研究中的必要投入,以培养和保存必要的学习跟踪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此外,国家应该大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高新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2.竞争优势理论指导国际分工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直以比较优势为指导理论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玩具,家电,服装,纺织品等。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工业制成品大多都是技术含量低,而高技术产品比重非常小。因此,国际分工理论应该从以往的比较优势理论向竞争优势理论转变。

3.转变经济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继而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只依靠资源来发展经济是不可靠的,资源势必有枯竭的一天。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我国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分工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竞争。

4.外资撤离是必然趋势

在改革开放处中期,我国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通过大幅减免税务,低价的原材料资源,甚至无偿供应土地等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进入。因此,大批外商投资纷纷落户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时至今日,这种通过

行政手段的让利优惠逐渐消失。今后,我们更多的是利用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吸引外商投资。中国有13亿人的巨大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精明的外商是不会放过这么大的市场的。外资撤离未必意味着中国制造竞争能力的消退,反而很可能意味着中国市场的扭曲正在逐渐减低,中国正在逐渐摆脱对外资的严重依赖。从短期来看,外资撤离并不会在本质上改变,但外资也不会大幅度撤离。我们应该进一步减少对外资的行政干预,推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外资撤离将会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结语

通过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中国依靠自身的优势参与了国际贸易,并在国际分工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价值链分工所处地位较低。摆脱这样的低端地位,在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大的利益,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有利于中国减轻对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度,发展本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企业, 在发达国际主导的产业链条中占取更高的地位,获取更大的利益。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由粗放型经济到集约型经济的转变,这将有助于我国以竞争优势在更多领域参与国际分工,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再者,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会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另一重要产业。

参考文献:

[1]于蕾.WTO后过渡期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J].世界经济研究,2006(12).

[2]李思阳.浅论中国国际分公地位[J].经济研究周刊,2010(5).


    相关文章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要

    作者:庞仁芝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09期 [中图分类号]D0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3-0025-12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演进把整个世界剧烈搅动起来,给人类社会发展留下了深 ...

    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

    七.简答题(每题6 分,共18 分) 1.答: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是: 国际贸易期末考试试卷 (1) 在分工的格局上,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与工业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这 种分工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高精尖工业和一 ...

    当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难题

    发展中国家经济为何难以发展 摘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依靠和平,和平促进发展.发展问题,集中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历史因素,不利的地理环境,大国政治的博弈和本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都是造成发展总国家经济落后的重要 ...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一.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 (一) 国际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 ...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摘 要]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专业化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当今国际分工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运用价值链理论,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性,并且考察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应寻求产业结构升级 ...

    薛荣久版[国际贸易]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导论 1. 何谓国际贸易? 答: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2. 对外贸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

    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1)目的是: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 ...

    国际贸易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1国际贸易:商品(货物)或服务的跨国流动.• 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或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 2十二五"期间外贸发展的的保障措施• 完善外贸管理体制和政策• 完善涉外财政税收政策• 完善涉外金融政• 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 加 ...

    美国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

    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账户赤字.财政赤字.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仍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双赤字问题已经成为美国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路径已然形成.美国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