欬唾觅珠(四篇)

  调皮的语言

  尽管影城内已开始放映3D电影,网上游戏更新换代神速,连小小一款手机里也暗藏无数令老少用户俱心醉沉湎的娱乐方式,但这并不妨碍郭德刚相声走红京津,周立波“海派清口”蜚声沪上,以戏语逗说占极大比重的小沈阳小品风靡大江南北。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以其丰富思想,成为世间最耐咀嚼的本体。世上第一可爱的是人,第二可爱的是书,因为书是人类思想的录记——我谙服这样的说法。当然,如果说,第二可爱的是人类思想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录记,那就更全面而准确了。在电子游戏铺天盖地、狂飙猛进的今日,郭德刚、周立波、小沈阳之异军雄起,最典型的展示了语言艺术无可替代的永恒魅力。“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极为传统的语言艺术,以其汪洋恣肆的广博和精彩纷呈的诡谲,与新兴娱乐双雄并立,颉颃同飞,一起滋润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其实,岂须特意去语言艺术中寻觅兴致,即对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日常语言略作留心,我们同样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趣味。

  黄河鲤鱼肥美无比,开封各大饭庄均取之作肴,遂成为著名地方美味。据说,旧日开封馆子的堂倌极为有礼,客人一进馆子,他便热情地领着去看清水池中放养的鲤鱼。因为鱼大,多半是一鱼三吃,头尾做萝卜丝鱼汤,中段一半糖醋,一半干炸。热情的堂倌管任何客人都叫“您老”,等客人挑定鱼后,他会问:“三吃,您老?糖醋,您老?干炸,您老?”一俟答复,便伸手抓起池里游鱼,当着客人面把活蹦的鲤鱼往地上狠命一摔,嘴里同时说:“摔死了,您老!”在这里,堂倌用了一连串省略句,简短风趣,遭遇这种语境,即使最有想象力或最无幽默感的客人也不会误认为是骂自己,而只会体味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台湾民俗学家唐鲁孙尽管不喜吃黄河鲤鱼,阔别中原数十载,在台岛撰文追忆昔日尝鲜生涯,却专辟一节叙述当年在开封吃鲤鱼的感受,字里行间,对饭庄堂倌服务场面的摹拟极为传神,于其服务殷勤的称颂更是不遗余力。

  使用残缺不全的省略话语,让听者感到无限温暖,如沐春风,此为语言调皮之一面;而真情的商榷陈述,对方听来却芳心暗跳,双颊绯红,这又展示了语言另一面的淘气——

  作为混合语言的中国洋泾浜英语,已引起国际语言学界与文化史界注目,有多位中外学者选其为研究对象,撰成论著。昔日操用这种词汇有限、音位简化、语法简单之语言者,多是早年未正式学过英文而于洋人在华机构或洋人家庭打工的华人。他们说的这种滑稽英语,尽管任意拼凑,发音不正,文法不对,但洋人却能听懂。名中医陈存仁20世纪上半叶在沪上悬壶济世,与“十里洋场”中各色人等皆有交往,曾讲述了包括大名鼎鼎的虞洽卿在内之许多使用这种语言者的逸事:有位华人在西人家中当厨师,用洋泾浜英语报告主人厨房中老鼠太多,因为猫捉老鼠,碰碎了好多杯碟:“吱吱Too Much,咪咪Run run,布碌打碎cup。”又有一个华人男厨,上工前与女主人商议工价和食宿说:“Twenty Dollar One Month,Eat You,Sleep You。”意思是:“月薪二十元,吃你的,住你的。”陈存仁说:“女主人听了这话,面孔都红起来了。”

  如此暧昧撩人、有失体统的言语,竟也一本正经道出,难怪女主人满面羞赧。纵然语出无意,这滑稽的蠢仆还是该揍。

  美丽的妈妈开满了山坡

  当年,看苏联喜剧大师梁赞诺夫导演的《办公室的故事》,其中有个不幸的中年人诺瓦谢利采夫,独自抚养两个顽皮男孩,备尝艰辛。在送小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父亲斥责儿子:“现在我得跟你算算账。什么时候你才能不再惹祸?”儿子答道:“我表现得挺好呀。”“为什么都来找我告状,你给我解释解释。还有,你干吗要吃橡皮泥?”您猜孩子如何回答父亲的诘问,他理直气壮地辩解说:“是的,可我是蘸着白糖吃的呀!”

  由面粉、植物油、颜料等制成的儿童玩具橡皮泥,吃入口中,自然不会舒适;尤其经过孩子那双小手揉捏,其中细菌肯定多得可想而知。因此,幼儿园老师给孩子分发橡皮泥前,都会反复叮嘱此物不可吃。诺瓦谢利采夫的小儿子想必也知道吃橡皮泥不对,却又无师自通地认为如果拌上白糖,就可以安然入口了——这逻辑多荒诞!但当它作为一条“道理”,从一个稚童口中脆声道出,立时便显得自然、可爱。尤其可贵的是,这句无厘头语言,被编剧与导演敏锐捕获,并巧妙编织到片中小演员口里,从而使这句话在表现儿童天真稚气方面,显得如此经典。三十年光阴匆匆逝去,本片许多情节已在意识中漫漶,可儿子回应父亲指责的这句自辩,我却始终未能忘怀。大约,这就是文艺评论家常说的文艺作品细节真实的力量吧。

  可能是孤陋寡闻,像这般童趣盎然的话语,我在国产电影里从没听过。这肯定不是中国的孩子未曾说,而是中国的编剧与导演没去听,或者,听后一笑了之了。社会学家李银河是个有心人,她写过一篇小文,记叙寒假带养子壮壮去深圳游览植物园,壮壮看见道路旁、山坡上开满鲜花,兴高采烈。湖中荡舟时,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壮壮突然诗性大发,迸出一句:“美丽的妈妈开满了山坡。”

  遭遇大量误解、歪曲乃至谩骂的李银河,从骨子里考量,仍属传统女性。近年,她在继续对社会上的性现象、性问题进行理性思索和率真评论的同时,还写了许多谈夫话子的文字。她不遗余力地推介王小波,称赞“他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也许可以说是天才的作家。”借助回答采访者提问的时机,她见缝插针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王小波不英年早逝,)他还在继续写吧。我还真觉得他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可能,他的才华,他的创造性,他的专一,都使得他有这种潜力的”……对这些溢美之语,读者想必更多会视为“爱夫及文”的狂热宣泄而予以理解吧?但对于李银河在壮壮说出“美丽的妈妈开满了山坡”这句隽永语后,激情赞赏“虽然他可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可是我感到惊喜和感动。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诗句,无数大诗人想破了脑袋也不一定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我倒十分认同。当然,对她随之补缀的那句:“壮壮的妈妈不止一位,所以才有了‘开满山坡’一说。”真的认为是画蛇添足,完全可以删去。原因无他,只有一位妈妈的孩子,若道出这令“无数大诗人想破了脑袋也不一定能写出”的美丽诗句,同样也值得称赞。

  调皮的语言

  尽管影城内已开始放映3D电影,网上游戏更新换代神速,连小小一款手机里也暗藏无数令老少用户俱心醉沉湎的娱乐方式,但这并不妨碍郭德刚相声走红京津,周立波“海派清口”蜚声沪上,以戏语逗说占极大比重的小沈阳小品风靡大江南北。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以其丰富思想,成为世间最耐咀嚼的本体。世上第一可爱的是人,第二可爱的是书,因为书是人类思想的录记——我谙服这样的说法。当然,如果说,第二可爱的是人类思想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录记,那就更全面而准确了。在电子游戏铺天盖地、狂飙猛进的今日,郭德刚、周立波、小沈阳之异军雄起,最典型的展示了语言艺术无可替代的永恒魅力。“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极为传统的语言艺术,以其汪洋恣肆的广博和精彩纷呈的诡谲,与新兴娱乐双雄并立,颉颃同飞,一起滋润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其实,岂须特意去语言艺术中寻觅兴致,即对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日常语言略作留心,我们同样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趣味。

  黄河鲤鱼肥美无比,开封各大饭庄均取之作肴,遂成为著名地方美味。据说,旧日开封馆子的堂倌极为有礼,客人一进馆子,他便热情地领着去看清水池中放养的鲤鱼。因为鱼大,多半是一鱼三吃,头尾做萝卜丝鱼汤,中段一半糖醋,一半干炸。热情的堂倌管任何客人都叫“您老”,等客人挑定鱼后,他会问:“三吃,您老?糖醋,您老?干炸,您老?”一俟答复,便伸手抓起池里游鱼,当着客人面把活蹦的鲤鱼往地上狠命一摔,嘴里同时说:“摔死了,您老!”在这里,堂倌用了一连串省略句,简短风趣,遭遇这种语境,即使最有想象力或最无幽默感的客人也不会误认为是骂自己,而只会体味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台湾民俗学家唐鲁孙尽管不喜吃黄河鲤鱼,阔别中原数十载,在台岛撰文追忆昔日尝鲜生涯,却专辟一节叙述当年在开封吃鲤鱼的感受,字里行间,对饭庄堂倌服务场面的摹拟极为传神,于其服务殷勤的称颂更是不遗余力。

  使用残缺不全的省略话语,让听者感到无限温暖,如沐春风,此为语言调皮之一面;而真情的商榷陈述,对方听来却芳心暗跳,双颊绯红,这又展示了语言另一面的淘气——

  作为混合语言的中国洋泾浜英语,已引起国际语言学界与文化史界注目,有多位中外学者选其为研究对象,撰成论著。昔日操用这种词汇有限、音位简化、语法简单之语言者,多是早年未正式学过英文而于洋人在华机构或洋人家庭打工的华人。他们说的这种滑稽英语,尽管任意拼凑,发音不正,文法不对,但洋人却能听懂。名中医陈存仁20世纪上半叶在沪上悬壶济世,与“十里洋场”中各色人等皆有交往,曾讲述了包括大名鼎鼎的虞洽卿在内之许多使用这种语言者的逸事:有位华人在西人家中当厨师,用洋泾浜英语报告主人厨房中老鼠太多,因为猫捉老鼠,碰碎了好多杯碟:“吱吱Too Much,咪咪Run run,布碌打碎cup。”又有一个华人男厨,上工前与女主人商议工价和食宿说:“Twenty Dollar One Month,Eat You,Sleep You。”意思是:“月薪二十元,吃你的,住你的。”陈存仁说:“女主人听了这话,面孔都红起来了。”

  如此暧昧撩人、有失体统的言语,竟也一本正经道出,难怪女主人满面羞赧。纵然语出无意,这滑稽的蠢仆还是该揍。

  美丽的妈妈开满了山坡

  当年,看苏联喜剧大师梁赞诺夫导演的《办公室的故事》,其中有个不幸的中年人诺瓦谢利采夫,独自抚养两个顽皮男孩,备尝艰辛。在送小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父亲斥责儿子:“现在我得跟你算算账。什么时候你才能不再惹祸?”儿子答道:“我表现得挺好呀。”“为什么都来找我告状,你给我解释解释。还有,你干吗要吃橡皮泥?”您猜孩子如何回答父亲的诘问,他理直气壮地辩解说:“是的,可我是蘸着白糖吃的呀!”

  由面粉、植物油、颜料等制成的儿童玩具橡皮泥,吃入口中,自然不会舒适;尤其经过孩子那双小手揉捏,其中细菌肯定多得可想而知。因此,幼儿园老师给孩子分发橡皮泥前,都会反复叮嘱此物不可吃。诺瓦谢利采夫的小儿子想必也知道吃橡皮泥不对,却又无师自通地认为如果拌上白糖,就可以安然入口了——这逻辑多荒诞!但当它作为一条“道理”,从一个稚童口中脆声道出,立时便显得自然、可爱。尤其可贵的是,这句无厘头语言,被编剧与导演敏锐捕获,并巧妙编织到片中小演员口里,从而使这句话在表现儿童天真稚气方面,显得如此经典。三十年光阴匆匆逝去,本片许多情节已在意识中漫漶,可儿子回应父亲指责的这句自辩,我却始终未能忘怀。大约,这就是文艺评论家常说的文艺作品细节真实的力量吧。

  可能是孤陋寡闻,像这般童趣盎然的话语,我在国产电影里从没听过。这肯定不是中国的孩子未曾说,而是中国的编剧与导演没去听,或者,听后一笑了之了。社会学家李银河是个有心人,她写过一篇小文,记叙寒假带养子壮壮去深圳游览植物园,壮壮看见道路旁、山坡上开满鲜花,兴高采烈。湖中荡舟时,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壮壮突然诗性大发,迸出一句:“美丽的妈妈开满了山坡。”

  遭遇大量误解、歪曲乃至谩骂的李银河,从骨子里考量,仍属传统女性。近年,她在继续对社会上的性现象、性问题进行理性思索和率真评论的同时,还写了许多谈夫话子的文字。她不遗余力地推介王小波,称赞“他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也许可以说是天才的作家。”借助回答采访者提问的时机,她见缝插针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王小波不英年早逝,)他还在继续写吧。我还真觉得他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可能,他的才华,他的创造性,他的专一,都使得他有这种潜力的”……对这些溢美之语,读者想必更多会视为“爱夫及文”的狂热宣泄而予以理解吧?但对于李银河在壮壮说出“美丽的妈妈开满了山坡”这句隽永语后,激情赞赏“虽然他可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可是我感到惊喜和感动。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诗句,无数大诗人想破了脑袋也不一定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我倒十分认同。当然,对她随之补缀的那句:“壮壮的妈妈不止一位,所以才有了‘开满山坡’一说。”真的认为是画蛇添足,完全可以删去。原因无他,只有一位妈妈的孩子,若道出这令“无数大诗人想破了脑袋也不一定能写出”的美丽诗句,同样也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