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内容摘要:导入,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课引,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可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进入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了较好的导入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成功的授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导语 时代背景 情景 故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内容,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自由的创新一些好的导入方式。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现归纳几种,可见一斑。

  一.释题导入法

  分析课题导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也是丰富多彩,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比如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我设计的导入从标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句诗能给与了什么信息。这篇课文标题很明显的道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是荔枝,从标题还可以读懂其他的信息。如南州,我国南部地区,也就是荔枝生长地区。六月,农历六月,荔枝成熟期。丹指暗红色,荔枝成熟后的颜色。这个标题就概括了荔枝三个方面的特征。通过标题的导入法,学生学会从题目上捕捉文章的信息,甚至是文章的主题。对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大有裨益。

  二.时代背景导入法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讲授《纪念刘和珍君》时,我们可以结合背景导入新课:

  曾经有这么一天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曾经有这么一段往事让当时一个气焰嚣张的执政者长跪不起,终身吃斋忏悔。――这就是骇人听闻得“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但是却遭到了政府护卫队的枪杀。刘和珍等就是在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这样介绍写作背景,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以外的事件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好处。但是,所有关于背景的介绍,都必须紧密结合课文,切忌喧宾夺主,反对华而不实。

  三.情境导入法

  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并主张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教师、学生之间某种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的最高境界便是相互之间能产生共鸣。因此,在授课之初,如能利用导入艺术达到共鸣,将会让师生以深沉的情感去享受整堂语文课。例如:在教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可采集一些有关秋天里萧瑟清静画面做了一个短短的视频,在授课前放映,让学生去感悟秋天的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从而产生一种与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清,静,悲凉”的这种相通的情感。又例如《雨巷》这首凄美朦胧的诗歌,需要学生通过理解意象的象征特点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需要学生体会暮春时节江南小巷春雨的情景,我正好在暮春的雨天时教授这首诗歌,联系当时情况我这么设计导入:“正值人间四月天,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暮春时节,落花遍地,又逢上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情景,你将会有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一开始从外面凄美的景象联系到课文中,营造出一种与作者的忧愁相应的课堂气氛。这种情境式的导入方法对于一般的情感性的散文教学有着普遍的适用价值,它可以建起学生的主观情感与文本情感的桥梁,使得学生在这种熏陶中更能体会课文的感情流露和教育的深意。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常常使学生的听课津津有味,能够使得枯燥的课文也能变得生动有趣。如《师说》我以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徐本禹”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探讨老师的形象及评价,老师的作用和地位引入到韩愈的作品《师说》。再比如《林黛玉进贾俯》这篇文章,可以先讲《红楼梦》的第一回的两个故事: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贾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即天庭的神瑛侍者,曾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回报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一般”的感觉;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好了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五.设置问题导入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的确,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会集中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例如讲授鲁迅的小说《药》,可以这样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古老的名称被称作“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夏家的血,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秋瑾,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为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她投身反清斗争,被捕后,不幸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秋一夏,时令相对,指姓;瑾―瑜,同为美玉,因此人们说作品中的夏瑜是暗指秋瑾烈士的。鲁迅为什么要这样暗指呢?

  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

  开讲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我在设计《琵琶行》导语时事先选播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然而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我想有这样的导言作铺垫,能比授课人强拉硬拽,听课人生吞活剥要好得多。又比如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悠远略带苍凉的歌声与本词的意境和风格十分相似。但是音乐的跌宕起伏更能激动学生的心灵,触发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能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课文情境。

  总之,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好的导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导语的独特作用,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导语,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徐龙江,教师,现居湖南浏阳。

  内容摘要:导入,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课引,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可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进入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了较好的导入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成功的授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导语 时代背景 情景 故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内容,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自由的创新一些好的导入方式。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现归纳几种,可见一斑。

  一.释题导入法

  分析课题导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也是丰富多彩,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比如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我设计的导入从标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句诗能给与了什么信息。这篇课文标题很明显的道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是荔枝,从标题还可以读懂其他的信息。如南州,我国南部地区,也就是荔枝生长地区。六月,农历六月,荔枝成熟期。丹指暗红色,荔枝成熟后的颜色。这个标题就概括了荔枝三个方面的特征。通过标题的导入法,学生学会从题目上捕捉文章的信息,甚至是文章的主题。对于把握文章的思路大有裨益。

  二.时代背景导入法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讲授《纪念刘和珍君》时,我们可以结合背景导入新课:

  曾经有这么一天被鲁迅先生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曾经有这么一段往事让当时一个气焰嚣张的执政者长跪不起,终身吃斋忏悔。――这就是骇人听闻得“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但是却遭到了政府护卫队的枪杀。刘和珍等就是在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这样介绍写作背景,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以外的事件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好处。但是,所有关于背景的介绍,都必须紧密结合课文,切忌喧宾夺主,反对华而不实。

  三.情境导入法

  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并主张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教师、学生之间某种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的最高境界便是相互之间能产生共鸣。因此,在授课之初,如能利用导入艺术达到共鸣,将会让师生以深沉的情感去享受整堂语文课。例如:在教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可采集一些有关秋天里萧瑟清静画面做了一个短短的视频,在授课前放映,让学生去感悟秋天的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从而产生一种与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清,静,悲凉”的这种相通的情感。又例如《雨巷》这首凄美朦胧的诗歌,需要学生通过理解意象的象征特点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需要学生体会暮春时节江南小巷春雨的情景,我正好在暮春的雨天时教授这首诗歌,联系当时情况我这么设计导入:“正值人间四月天,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暮春时节,落花遍地,又逢上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情景,你将会有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一开始从外面凄美的景象联系到课文中,营造出一种与作者的忧愁相应的课堂气氛。这种情境式的导入方法对于一般的情感性的散文教学有着普遍的适用价值,它可以建起学生的主观情感与文本情感的桥梁,使得学生在这种熏陶中更能体会课文的感情流露和教育的深意。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常常使学生的听课津津有味,能够使得枯燥的课文也能变得生动有趣。如《师说》我以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徐本禹”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探讨老师的形象及评价,老师的作用和地位引入到韩愈的作品《师说》。再比如《林黛玉进贾俯》这篇文章,可以先讲《红楼梦》的第一回的两个故事:女娲补天、木石前盟。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贾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即天庭的神瑛侍者,曾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回报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一般”的感觉;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不能好了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五.设置问题导入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的确,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会集中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例如讲授鲁迅的小说《药》,可以这样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古老的名称被称作“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夏家的血,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秋瑾,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为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她投身反清斗争,被捕后,不幸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秋一夏,时令相对,指姓;瑾―瑜,同为美玉,因此人们说作品中的夏瑜是暗指秋瑾烈士的。鲁迅为什么要这样暗指呢?

  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

  开讲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我在设计《琵琶行》导语时事先选播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然而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我想有这样的导言作铺垫,能比授课人强拉硬拽,听课人生吞活剥要好得多。又比如我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悠远略带苍凉的歌声与本词的意境和风格十分相似。但是音乐的跌宕起伏更能激动学生的心灵,触发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能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军事集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这样,歌曲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课文情境。

  总之,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好的导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导语的独特作用,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导语,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徐龙江,教师,现居湖南浏阳。


    相关文章

    探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摘 要]导语设计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设计的艺术性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导语设计:艺术性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 ...

    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

    创新教育 2012 NO.06 S ci en ce an d Tech n o l o g y In n o v at 科技创新导报 语文课堂导语的设计 李继光 (河北省乐亭县大相各庄初级中学 乐亭 063600)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 ...

    "以人为本"写作教学体系

    附录一: "以人为本"的初中写作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实验稿) 目 录 前 言 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学设想 第一单元 我和我的梦 第二单元 假如我有孙悟空的本领 第三单元 我与语文 第四单元 我爱我家 第五单元 我和 ...

    关于"互动探究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之导入设计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影响整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从课堂教学中导入设计研究入手,创设教育情境,体验互动探究,将社会生活引入政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

    我的精彩让你更出色

    新课标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语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引导语的有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个小学语文课堂这一较大范围,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思考.总结 ...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蒙自市雨过铺镇中心学校 白勒玉 摘 要 本文结合笔者从事20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从教学导语的设计.课堂语言艺术技巧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技巧.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合作学习的技巧.课堂结尾的设计等方面, ...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论文

    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 薛湖镇第一初级中学 聂鹏飞 如何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 薛湖镇第一初级中学 聂鹏飞 随着经济的稳步攀升,国家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也是逐年增加.市教体局在2010年给我们的学校也配备了标准化的微机室.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之 ...

    导语:课堂的点睛之笔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开端,便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语的设计必须十分精心.导语既要有独特之处,又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这样才容易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之中. 那么,初中语文导语 ...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081班 39号 陈颖欣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针对课堂上初中生只是对 "计算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