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①

《庄子》

庄周 战国哲学家

原文: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②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③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涂(tú)④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用国内的事务使您劳累啊!”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将要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生活。”

注释:

①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濮水,水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

②使:派。

③曳:拖。

④涂(tú):泥。

意义: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

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

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

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

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除此之外,庄子思想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绝对自由的追求。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逍遥游》。池先是赞美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后又赞美列子御风而行,最后一一否定,提出以“有待”“无待”来区分来判定是否达到绝对的自由。其实,主张相对论的庄子何以相信绝对自由的存在呢?这是因为绝对自由论是他的理想主义的追求所致,是对一种境界的无限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然而它却激活了庄子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二,万物齐同的观点。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齐物沦》、《天地》等篇。庄子认为万物都是齐同的、无差别的,因而对万物的议论也应是齐同的,否定了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大了串物的同一性,而抹杀了事物间的差异性。

其三,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庄子》书申较为普遍,以《应帝王》较为突出,其中“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寓言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治理天下带来的后果。老子也讲无为和无为而治,主要强调的是避免人为干预带来的弊病,而庄子却往更为消极的方向发展,否定了一切有为的行为。

其四,无用之用的观点。这种观点体现在《逍游游》、《人间世》等篇。“无用之用”命题,在哲学思维方面是很有意义的,它反映了事物的转化方面、在对立统一方面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庄子更喜欢把它用在生活之中,这引起某些人的挑剔,批评庄子有滑头思想。其实批评者忽略了庄子所处的残酷险恶的社会环境。

其五,法天贵真,以“自然为宗”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庄子》书中反映比较普遍,如《骈拇》、《天地》、《天道》、《缮性》、《秋水》、《山木》、《渔丈》等篇,都有明显的表现。关于“自然为宗”所蕴含的内容,陆永品先生亦有较完备的说明,他说:“有三层意思:一是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二是含有反对人为的约束,恢复纯真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三是含有向往‘小国富民’的原始社会和‘混茫’世界的思想。”

四、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就。

《庄子》一书,除个别篇章可视为古代文言小说外,基本上属于古代文言散文。庄子的散文,语言生动优美,韵味悠长,富于想象的空间。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气势宏大,景象壮观。如《逍遥游》中写大鹏,《田子方》申写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箭等场面,充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其二,讽刺辛辣,幽默谐趣,摹拟逼真。如《应帝王》中写神卫给壶子看相、《田子方》中写关于鲁国儒士多少的辩论、《列御寇》中写曹商得宠发财等寓言故事,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冷嘲热讽,环环入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其三,意在言外,寓意深刻。庄子行文简约却不死板,叙事言情通俗却不直露,往往经过典型化的提炼之后再表现出来。所以庄子所写的人物事件或故事,在文字表面意思之后,有着更深层的含义,甚至多层的寓意,令人回味不已。这种写法在《庄子》书申很普遍,如《应帝王》中写“浑沌之死”、《骈拇》中写“凫胫虽短,续之则忧”、《胠箧>>中写“盗亦有道”、《天地》中写“象罔得珠”、《至乐》中写“鲁侯养鸟”等等。这种风格特色,往往使不同的读者、不同时间的阅读,有着不尽相同的感受。

其四,庄子行文笔法灵活多变,善于将多种手法熔于一炉。如《逍遥游》,将叙述、描写、引证、议论、譬喻穿插使用,显示了庄子纯熟的艺术技巧。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

主持: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学者,先秦杰出的散文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反对人为。他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不满。今天大漠孤烟演绎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时》,就是庄子面对“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的无道人世,叩问自己,对生命作出的严肃选择。

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他拒绝的是“污浊”,他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是精神的自由。所以说他具有“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

精神”“具有由这种清洁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中对庄子表示了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对他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同时,还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在滚滚红尘中,当我们在横流的物欲中,当我们在罪恶与良知的碰撞中,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听听大漠孤烟带来的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关于的庄子的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事》,有请:

-----------------------------------------------------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

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的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累”。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

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

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正派庄重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朱以撒散文:庄子,会飞翔的人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时间研读之余,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靥、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

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表现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的生年是太接近了。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他不愿正视战国七雄中,楚国也是积弱国,而秦国是那般的生机勃勃气吞万里如虎。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使他在孤独中更加自恋,他觉得能够解除内心的痛楚,只有这些快乐的仙人。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尽管那样的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必定要成

为悲剧,但是屈原还是挺身而出了。在沉重的飞翔里,居然对神话传说、自然现象一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令后人惊叹不已,忙乱不已,这就是《天问》。后人有从宇宙生成方面去考证的;有从太阳循环的角度去引申的;还有从夏民族图腾崇拜去阐释的,莫衷一是。如果一个心灵芜杂的人,他还能有如此辽远的目光和敏感的心思么?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对于庄子之死,从未听说他是怎么死的,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可以想见的是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这缕汨罗江上的不沉之魂,千百年来成为教化后人的一种象征。当我吃着香喷喷的粽子,看着龙舟划过一道道涟漪,我马上想起了屈原。我同时想起了死亡的类型,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因为在体现心灵的笔墨里已经缺乏这种描绘的激情。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

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在重温时,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庄子钓于濮水》①

《庄子》

庄周 战国哲学家

原文: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②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③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涂(tú)④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用国内的事务使您劳累啊!”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将要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生活。”

注释:

①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濮水,水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

②使:派。

③曳:拖。

④涂(tú):泥。

意义:表现了庄子鄙弃富贵权势,坚持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生活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

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

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

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

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除此之外,庄子思想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绝对自由的追求。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逍遥游》。池先是赞美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后又赞美列子御风而行,最后一一否定,提出以“有待”“无待”来区分来判定是否达到绝对的自由。其实,主张相对论的庄子何以相信绝对自由的存在呢?这是因为绝对自由论是他的理想主义的追求所致,是对一种境界的无限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然而它却激活了庄子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二,万物齐同的观点。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齐物沦》、《天地》等篇。庄子认为万物都是齐同的、无差别的,因而对万物的议论也应是齐同的,否定了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大了串物的同一性,而抹杀了事物间的差异性。

其三,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庄子》书申较为普遍,以《应帝王》较为突出,其中“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寓言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治理天下带来的后果。老子也讲无为和无为而治,主要强调的是避免人为干预带来的弊病,而庄子却往更为消极的方向发展,否定了一切有为的行为。

其四,无用之用的观点。这种观点体现在《逍游游》、《人间世》等篇。“无用之用”命题,在哲学思维方面是很有意义的,它反映了事物的转化方面、在对立统一方面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庄子更喜欢把它用在生活之中,这引起某些人的挑剔,批评庄子有滑头思想。其实批评者忽略了庄子所处的残酷险恶的社会环境。

其五,法天贵真,以“自然为宗”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庄子》书中反映比较普遍,如《骈拇》、《天地》、《天道》、《缮性》、《秋水》、《山木》、《渔丈》等篇,都有明显的表现。关于“自然为宗”所蕴含的内容,陆永品先生亦有较完备的说明,他说:“有三层意思:一是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二是含有反对人为的约束,恢复纯真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三是含有向往‘小国富民’的原始社会和‘混茫’世界的思想。”

四、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就。

《庄子》一书,除个别篇章可视为古代文言小说外,基本上属于古代文言散文。庄子的散文,语言生动优美,韵味悠长,富于想象的空间。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气势宏大,景象壮观。如《逍遥游》中写大鹏,《田子方》申写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箭等场面,充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其二,讽刺辛辣,幽默谐趣,摹拟逼真。如《应帝王》中写神卫给壶子看相、《田子方》中写关于鲁国儒士多少的辩论、《列御寇》中写曹商得宠发财等寓言故事,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冷嘲热讽,环环入扣,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其三,意在言外,寓意深刻。庄子行文简约却不死板,叙事言情通俗却不直露,往往经过典型化的提炼之后再表现出来。所以庄子所写的人物事件或故事,在文字表面意思之后,有着更深层的含义,甚至多层的寓意,令人回味不已。这种写法在《庄子》书申很普遍,如《应帝王》中写“浑沌之死”、《骈拇》中写“凫胫虽短,续之则忧”、《胠箧>>中写“盗亦有道”、《天地》中写“象罔得珠”、《至乐》中写“鲁侯养鸟”等等。这种风格特色,往往使不同的读者、不同时间的阅读,有着不尽相同的感受。

其四,庄子行文笔法灵活多变,善于将多种手法熔于一炉。如《逍遥游》,将叙述、描写、引证、议论、譬喻穿插使用,显示了庄子纯熟的艺术技巧。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

主持: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重要学者,先秦杰出的散文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反对人为。他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不满。今天大漠孤烟演绎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时》,就是庄子面对“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世界黑暗到了极致”的无道人世,叩问自己,对生命作出的严肃选择。

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他拒绝的是“污浊”,他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是精神的自由。所以说他具有“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

精神”“具有由这种清洁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中对庄子表示了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对他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同时,还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在滚滚红尘中,当我们在横流的物欲中,当我们在罪恶与良知的碰撞中,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听听大漠孤烟带来的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关于的庄子的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事》,有请:

-----------------------------------------------------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

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的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累”。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

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

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正派庄重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朱以撒散文:庄子,会飞翔的人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人和另一个古文人的差异,有时一些很小的差异也别想遮掩。在有了一段时间研读之余,诸家的语言特征就展示出来了。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庄子的超脱很轻易被捕捉。据说他曾经做过蒙城的漆园吏,也曾经有楚威王拜他为相遭拒绝之说,余下的生活痕迹就不甚了了了。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人去对庄子行踪作细致地考订。那个时节各式各样的人物,都离我们太远了,有的已经模糊得如同雾色一般不可一掬。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实在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

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靥、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

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不消说这是先秦时期独一无二的寓言表现天才,即便在后来,我们又能找出谁来与之相媲美呢。这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庄子是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的生年是太接近了。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他不愿正视战国七雄中,楚国也是积弱国,而秦国是那般的生机勃勃气吞万里如虎。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他原本辅佐君王富国兴邦的角色稍稍淡化了。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使他在孤独中更加自恋,他觉得能够解除内心的痛楚,只有这些快乐的仙人。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尽管那样的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必定要成

为悲剧,但是屈原还是挺身而出了。在沉重的飞翔里,居然对神话传说、自然现象一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令后人惊叹不已,忙乱不已,这就是《天问》。后人有从宇宙生成方面去考证的;有从太阳循环的角度去引申的;还有从夏民族图腾崇拜去阐释的,莫衷一是。如果一个心灵芜杂的人,他还能有如此辽远的目光和敏感的心思么?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一般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对于庄子之死,从未听说他是怎么死的,死的过程已经了无痕迹。可以想见的是这么一个落拓的人,对于死一定是平静且微笑的,与生无异。而屈原的死却是一种意义,这缕汨罗江上的不沉之魂,千百年来成为教化后人的一种象征。当我吃着香喷喷的粽子,看着龙舟划过一道道涟漪,我马上想起了屈原。我同时想起了死亡的类型,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尽管如此,死亡所呈现的内容却是显而易见的相同,对他们两人来说,就是再也不能任意想象,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他们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因为在体现心灵的笔墨里已经缺乏这种描绘的激情。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

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在重温时,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相关文章

    [庄子]故事两则1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 ...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能力目标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 ...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 ...

    庄子的名言.名句.名言警句

    1.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庄子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 4.好学为福也,犹飞鸟之有羽翼?.--庄子 5.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 ...

    庄子与孔子人生追求的对比

    庄子与孔子人生追求的对比 儒道两家向来非常重视人生意义问题.庄子对他所在的那个大动荡时代的人的痛苦境遇体验深切,他始终以哲人的慧识关怀着个体的解脱.他发问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 ...

    简谈[庄子]哲学思想的表达方式

    摘 要 庄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放射着夺目的光彩,历来受到人们的深切喜爱,究其原因则不能不看到庄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道"是深刻的哲理,然而庄子对其却采取了诗意的表达,庄子主要地选择了使用"寓言 ...

    庄子的境界

    庄子在<人间世>里给我们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在庄子的时代,鲁国有一个著名的木匠叫石,其手艺精良,点木成器,连几国的皇宫都轮番请他去做家具.有一天,石带领他的弟子们翻山越岭去找好的木料,突然遇到了一棵巨大的栎树.这一下对于长途跋涉 ...

    庄子读书报告

    逍遥,游戏 内容提要:第一,具体到自由观上,庄子的自由则主要是精神上的超越.冥想和神秘体验:第二,不仅从"逍遥"的意义提供了这种论证,而且还特别从人们注意不够的"游"这个重要概念入手,考察了这一点,从 ...

    20.[庄子]故事两则

    20.<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