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洲:珍惜中国文化的"世俗"特性

珍惜中国文化的“世俗”特性

思·锐享   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观点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世俗文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和谐、中庸和关系的协调,反对极端主义,因而有着极高的包容性品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久前发生的法国《查理周刊》事件,归根结底是一起因宗教问题引发的冲突。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宗教性国家,循着中国周边外交的视野观察,可以发现中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宗教密集分布的“宗教周边”。而中国,则是唯一具有“世俗文化”主体特性的地区大国与世界性大国。

虽然中国也有丰富多彩的宗教类型,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中国都有不少信仰者,但中国的主体文化仍然具有鲜明的世俗特性,在传统上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在现当代则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国家意识形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现当代中国扎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深厚的世俗文化传统。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世俗文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和谐、中庸和关系的协调,反对极端主义,因而有着极高的包容性品质。假设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历史上也像基督教文明或伊斯兰文明一样形成了一神教文化,那就既不可能包容外来的佛教,也不可能保持和发展内部的世俗文化多样性。

中华文明能够“多元一体”,恰是在于其雍容大度的世俗性,而非偏执一端的宗教性。与西方和中东的一神教国家相比,中国的传统是世俗文化主导宗教,而非宗教主导世俗生活,因此极少发生宗教冲突。正因如此,中国在数千年历史中都是一个没有“宗教负担”的国家,即使有宗教性矛盾产生,也都基于主体世俗文化的伦理而得以协调和解决。在“天道远,人道迩”的观念传统之下,中国的主体文化中对世俗幸福生活的向往恰是内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对于人格完善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对外关系中,古代中国的政策是“绥四方”或“协和万邦”,现在的中国外交也可谓是一脉相承。实际上,这只有基于“世俗文化”的特性才能做到,而一种宗教文化则很难对其他宗教文化具有“协和”能力。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世俗精神”。

离开“世俗文化”特性便难以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生动伟大。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世俗特性也常成为一些人激烈批判的对象,甚至视之如痈疽,弃之如敝屣。近现代的一些知识分子面对不断被动挨打与积贫积弱的国家现实,对传统文化说过一些激进的言辞情有可原,但如今一些知识精英仍然将当下中国社会的“物欲横流”归结为世俗文化传统,而非转型阶段法治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便显得迟钝了。

有人抱怨中国文化没有经历过欧洲式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有人更进一步试图用基督教来改造中国的世俗文化特性,这无异于“拆了故宫建白宫”,在文化上瞎折腾。在世界“宗教冲突”的漫长历史又增加了法国《查理周刊》事件的今天,我们理应看到,事件的文化原由在于该刊既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伦理,也不知道对他人的宗教神“敬而远之”的处事哲学,还在于法国的文化模式达不到“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境界。回过头来,还是好好珍惜中国文化的世俗特性吧。

作者:张志洲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珍惜中国文化的“世俗”特性

思·锐享   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观点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世俗文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和谐、中庸和关系的协调,反对极端主义,因而有着极高的包容性品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久前发生的法国《查理周刊》事件,归根结底是一起因宗教问题引发的冲突。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宗教性国家,循着中国周边外交的视野观察,可以发现中国周边也是世界各主要宗教密集分布的“宗教周边”。而中国,则是唯一具有“世俗文化”主体特性的地区大国与世界性大国。

虽然中国也有丰富多彩的宗教类型,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中国都有不少信仰者,但中国的主体文化仍然具有鲜明的世俗特性,在传统上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在现当代则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为国家意识形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现当代中国扎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国深厚的世俗文化传统。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世俗文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和谐、中庸和关系的协调,反对极端主义,因而有着极高的包容性品质。假设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历史上也像基督教文明或伊斯兰文明一样形成了一神教文化,那就既不可能包容外来的佛教,也不可能保持和发展内部的世俗文化多样性。

中华文明能够“多元一体”,恰是在于其雍容大度的世俗性,而非偏执一端的宗教性。与西方和中东的一神教国家相比,中国的传统是世俗文化主导宗教,而非宗教主导世俗生活,因此极少发生宗教冲突。正因如此,中国在数千年历史中都是一个没有“宗教负担”的国家,即使有宗教性矛盾产生,也都基于主体世俗文化的伦理而得以协调和解决。在“天道远,人道迩”的观念传统之下,中国的主体文化中对世俗幸福生活的向往恰是内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对于人格完善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对外关系中,古代中国的政策是“绥四方”或“协和万邦”,现在的中国外交也可谓是一脉相承。实际上,这只有基于“世俗文化”的特性才能做到,而一种宗教文化则很难对其他宗教文化具有“协和”能力。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世俗精神”。

离开“世俗文化”特性便难以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生动伟大。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世俗特性也常成为一些人激烈批判的对象,甚至视之如痈疽,弃之如敝屣。近现代的一些知识分子面对不断被动挨打与积贫积弱的国家现实,对传统文化说过一些激进的言辞情有可原,但如今一些知识精英仍然将当下中国社会的“物欲横流”归结为世俗文化传统,而非转型阶段法治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便显得迟钝了。

有人抱怨中国文化没有经历过欧洲式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有人更进一步试图用基督教来改造中国的世俗文化特性,这无异于“拆了故宫建白宫”,在文化上瞎折腾。在世界“宗教冲突”的漫长历史又增加了法国《查理周刊》事件的今天,我们理应看到,事件的文化原由在于该刊既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伦理,也不知道对他人的宗教神“敬而远之”的处事哲学,还在于法国的文化模式达不到“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境界。回过头来,还是好好珍惜中国文化的世俗特性吧。

作者:张志洲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相关文章

    从[左传]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本文主要依据<左传>,考察民本思想的产生基础和主要内容,以及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与其他文明相比的独特性.通过举例分析,阐释民本思想的产生基础包括中国文明的文化传统.春秋时期生产方式变革.诸侯争霸导致& ...

    珍惜--致李老师的一封信

    致李老师: 李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中为xx(我的小朋友)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的,不管是远隔千里还是近在咫尺,有缘千里来相聚,无缘对面不相识.因为文学之缘我们走到了同一条路上,相聚中深感您人格的高尚和对事业敏锐的洞察 ...

    韩国人看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面子是观念内在化的民族特性.中国消费者要面子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四类:道德的面子.尊重的面子.世俗的面子以及实惠的面子-- 讨论中国人的时候如果遗漏了面子问题,那么就不能全面地理解消费基础的文化习性.对于传统历史思想根深蒂固的民族来说,面子是观 ...

    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上)

    信仰是构成传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仰的参与,传统便无法形成.传统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它的神圣感,由于有信仰的因素渗透其中.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信仰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文化思想趋向多元,中国文化的发生也是多元的. ·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 ...

    2013年衡阳市八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衡阳市八中高三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伉俪(kàng) 饿殍(piǎo) 跻(jì)身 间(jiān)不容发 B .打烊(yàng) 晕眩( y ...

    [春江花月夜]的抒情逻辑

    摘 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春江花月夜>的解读都是局部清晰.整体模糊的,没有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本文将运用理性思维分析<春江花月夜>的内在抒情逻辑,突出景.理.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智性美与历史理性的解读突出诗歌 ...

    胸怀的修炼

    师尊慧言 修 行,首先是一种胸怀的修炼,在修行过程中,要有一种大慈悲的心胸,要敢于大舍.修成大成者,要有气吞天地的胸怀,包容宇宙的心胸.人空空两手,来到世间, 又两手空空而去.你在这世间得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是你的,什么东西是我的.要有这样一 ...

    浅谈中西见面礼仪

    浅谈中外见面礼仪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的大熔炉,似乎文化的差异也像现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引力一样在渐渐地消逝.纵观世界中的各个国家,穿越时空的隧道你也仿佛会触及到文化历史的高深莫测. 翻开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你会楚楚的怜惜那让人爱抚的 ...

    引用 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特性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有同样的问题.它没有单一的神,带有泛自然的倾向.道教的信仰层面其实也不是很坚牢.佛教是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它走了两条路:一是往人文知识分子层面走,成为禅宗.如果仔细分析禅宗,会发现它显现的信仰因素也不是很坚牢,特别是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