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 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1、 系统科学: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2、 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3、 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4、 孤立系统:与环境隔绝的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5、 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6、 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7、 系统的动态性:自然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8、 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即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9、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0、 自然系统的结构: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

11、 自然系统的功能: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12、 演化: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状态

13、 进化:具有一种特定方向的演化,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14、 可逆过程: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

15、 不可逆过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16、 序:广义的序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

17、 有序: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呈现有规则的排列,系统的变化过程有明显的周期性,系统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等。

18、 无序: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混乱而无规则的组合及系统变化的无规则性

19、 有序度:任何系统都是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了系统的一定的秩序,即有序度。

20、 对称: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

21、 破缺: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

22、 突现:指由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对自然系统的演化而言,

即是指自然系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

23、 自组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1、 自然生产力: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

2、 社会生产力: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

3、 人的内在尺度: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创造活动

4、 自然的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

5、 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6、 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平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7、 共产主义: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8、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9、 再生性资源: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10、 非再生性资源:在现阶段不可更新、不可再生的资源

11、 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 公平: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1、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

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2、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核心是科学划界的标准。

3、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4、 科学定律: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具有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5、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6、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

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7、 价值: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客体对人与社

会的作用和意义。价值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

8、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

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9、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

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文化的核心。

10、 科学的社会价值: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

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11、 科学精神: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

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形成

1、 科学认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

2、 选题: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3、 科学问题: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

4、 常规问题:在常规科学时期提出的有待解决的难题,这种疑难的解决将使已知的理论更加充实、完善

和系统化

5、 反常问题:在科学课明时期提出的、已有理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6、 科学观察: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

7、 科学认识: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

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8、 在科学研究中把现实的对象叫做原型,而把原型的相似替代物叫做模型

9、 模拟实验:运用模拟方法对模型进行的实验研究

10、 实物模型:以自然界原有的,或人工制造的材料,应用模拟方法设计出与原型相似的模型。分为物理

模型、化学模型、生物模型和功能模型等

11、 思想模型:运用科学思维揭示出对象的内在本质或必然联系,发挥想象力在思想中构思出与对象相似

的模型

12、 理论模型:是一种思想模型,是在一定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抽象、综合、想象、类比等

复杂的思维加工而得到的,它们采取的是概念、判断、符号、图表、公式、方程等表现形式。

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创立

1、 科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2、 公理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方法,它从一些不加证明的公理出发,根据演绎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定

理,从而构成一个演绎体系,这个体系称为公理系统

3、 分析: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过程

4、 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

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5、 归纳方法: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

6、 概括:一种从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

7、 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

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8、 思想模型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通过建构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就是

细想模型方法。

9、 灵感: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概念

10、 直觉: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

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1、 相容性: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

2、 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

3、 理论的实验验证:通过观察和实验堆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

4、 对应规则:使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之间相互对应起来的操作

5、 检验蕴含

6、 如果检验蕴含与经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由之推出的那个检验蕴含的全称命题得到了一次确证;如果

二者不一致,我们就说那个全称命题被否证了。

7、 判决性检验:可以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竞争的理论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含,通过相应

的观察或者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含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理论、接受哪个理论。这个过程就是判决性检验。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

1、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

2、 科学共同体: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相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 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

式方法的总和

2、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3、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要素

4、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

5、 自然技术:人类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6、 社会技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目的和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需要而对科学知识和物质手段的

运用。

7、 人类自身的技术:作用于人类的身体和精神的技术

8、 实验技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一定的目的,通过实验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认为的条件

下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技术或方法的集合。

9、 专业技术:专门领域通用技术的统称。

10、 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相对应的关于各种产业部门技术的总称

11、 生产技术:直接改造自然的技术

12、 机械技术:指运用自然界机械运动规律的力学方法,创造人工机械运动过程,改变自然界机械运动状

态和自然界形状的技术。

13、 物理技术:指运用自然界物理运动规律的物理学方法,建立人工物理过程,改变自然物质的物理性质

的技术。

14、 化学技术:指运用自然界化学运动规律的化学方法,建立人工化学过程,改变自然物质的成分与结构

的技术。

15、 生物技术:指运用自然界生物运动规律的生物学方法,改变生命活动过程与形态的技术。

16、 物质材料技术:指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改变物质材料的性质、结构与形状并制成特定性能材料的

技术。

17、 动力能源技术:指开发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资源并转变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动力的技术

18、 信息通讯技术:对文字、语言、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传输与变换,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控制与调

节的技术。

19、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20、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21、 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22、 劳动密集型技术:指投入的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消费较多,而物化劳动消耗较少的劳动

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

23、 资本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耗费物化劳动或需要资金投入较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

24、 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

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

25、 技术体系: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

26、 技术结构: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第十章 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1、 基础研究:对物质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它的成果在短期内收不到经济效益

2、 应用研究:技术原理的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发明,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3、 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现实中运用并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技术原

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和推广

4、 基础科学: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

5、 技术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性规律

6、 工程技术:工程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或者为工程活动服务的技术,是具体地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

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则和方法,是工程和技术的统一体。

7、 工程: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有组织、系统化地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

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

8、 技术方法:人们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技巧的总称

9、 预测: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来计算或预报未来的某些事件或情况。技术预测是科学管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技术的变迁规律

10、 技术评估:采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

11、 工程设计: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根据预定项目的需要以及环境限制条件,创制技术开发的

构思图纸和说明书的有目的的活动

12、 工业设计:对象是工业社会中一切人造物以及人的作用面和感知面

13、 环境设计: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去规划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和未来

14、 技术试验:在技术开发和设计、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和提高技术成果的功能效用和技术经济水平,

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条件、变革对象,从而对技术对象进行分析和考察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 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1、 技术价值: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

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2、 技术的自然价值: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

出来的价值

3、 技术的社会价值: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4、 技术的经济价值:技术在与经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经济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5、 技术的政治价值:技术在与人和社会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政治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6、 技术的文化价值:技术在与文化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文化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7、 技术的生态价值:技术在被人类用来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它的自然属性与社

会属性所显现出来的价值

8、 伦理关系:主要是一种自律性的、有道德观念渗透其中的社会关系,它包含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

遵守的道德和准则

9、 技术伦理: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

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指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第十二章 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1、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

2、 技术发明: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是技术创新的前提

3、 技术改造: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

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

4、 渐进技术创新:在引进技术并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技术创新

5、 基本技术创新:在自己独创并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技术创新

6、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进入到生产领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7、 产品创新:指创造出的新技术产品

8、 工艺创新: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变革

9、 资本节约型创新:

10、 劳动节约型创新:

11、 中性技术创新:

12、 技术创新的过程: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制定并确定创新决

策,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

13、 高技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

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4、 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主要是指以高技术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重点的高技术创新的过程

15、 首创型市场创新:

16、 改创型市场创新:

17、 仿创型市场创新: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 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2、 价值观念:是阐明本制度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向社会成员表明自身存在的

意义,使他们在充分理解制度目标的基础上全力依从制度规范

3、 行为规范:是制度运行过程中起实际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关于人类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

4、 组织系统:是社会建制的实体部分,是制度及其规范的载体

5、 物质支撑:是社会建制运行的基础保障,可以分为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性物质保障两大类

6、 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

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7、 社会分层:

8、 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基础

9、 科学的体制目标: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

10、 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11、 普遍注意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

12、 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

13、 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

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

14、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1、 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

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

2、 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

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

3、 国家创新系统:

4、 带头学科: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

5、 国家创新系统:通过研究与发展促进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制度系统。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1、 科学革命:产生的是理论上的新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2、 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

3、 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

4、 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

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

5、 发展模式: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

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6、 国家竞争力:国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一个有竞争力的环境是由本地化和全球化、

吸引力和渗透力、资源与工艺过程、个人冒险精神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四对基本力量塑造的

第十六章 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1、 信息化过程:指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中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

中心转变的过程

2、 生态农业:以生物为对象,生产过程与自然生态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

3、 生态工业:以无生命的物为对象,生产过程虽然与自然界没有直接联系,但必须考虑它对自然生态环

境的影响

4、 生态信息业:以信息为对象,生产过程与自然界完全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必须考虑它对生态环境的影

5、 生态服务业:

6、 生态工程: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

名词解释

绪论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 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1、 系统科学: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2、 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3、 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4、 孤立系统:与环境隔绝的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5、 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6、 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7、 系统的动态性:自然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8、 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即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9、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0、 自然系统的结构: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

11、 自然系统的功能: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12、 演化: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状态

13、 进化:具有一种特定方向的演化,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14、 可逆过程: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

15、 不可逆过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16、 序:广义的序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

17、 有序: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呈现有规则的排列,系统的变化过程有明显的周期性,系统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等。

18、 无序: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混乱而无规则的组合及系统变化的无规则性

19、 有序度:任何系统都是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了系统的一定的秩序,即有序度。

20、 对称: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

21、 破缺: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

22、 突现:指由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对自然系统的演化而言,

即是指自然系统的新的形态、结构和性质作为整体的突然出现。

23、 自组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1、 自然生产力: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

2、 社会生产力: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

3、 人的内在尺度: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表征,表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创造活动

4、 自然的外在尺度,即对象尺度: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

5、 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6、 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平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7、 共产主义: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

8、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9、 再生性资源: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10、 非再生性资源:在现阶段不可更新、不可再生的资源

11、 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2、 公平: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1、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

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2、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核心是科学划界的标准。

3、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4、 科学定律: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具有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5、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6、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

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7、 价值: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客体对人与社

会的作用和意义。价值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

8、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

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9、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

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文化的核心。

10、 科学的社会价值: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

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11、 科学精神: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

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第五章 科学认识的形成

1、 科学认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

2、 选题: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3、 科学问题: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

4、 常规问题:在常规科学时期提出的有待解决的难题,这种疑难的解决将使已知的理论更加充实、完善

和系统化

5、 反常问题:在科学课明时期提出的、已有理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6、 科学观察: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

7、 科学认识: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

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8、 在科学研究中把现实的对象叫做原型,而把原型的相似替代物叫做模型

9、 模拟实验:运用模拟方法对模型进行的实验研究

10、 实物模型:以自然界原有的,或人工制造的材料,应用模拟方法设计出与原型相似的模型。分为物理

模型、化学模型、生物模型和功能模型等

11、 思想模型:运用科学思维揭示出对象的内在本质或必然联系,发挥想象力在思想中构思出与对象相似

的模型

12、 理论模型:是一种思想模型,是在一定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抽象、综合、想象、类比等

复杂的思维加工而得到的,它们采取的是概念、判断、符号、图表、公式、方程等表现形式。

第六章 科学理论的创立

1、 科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2、 公理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方法,它从一些不加证明的公理出发,根据演绎规则,推导出一系列定

理,从而构成一个演绎体系,这个体系称为公理系统

3、 分析: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过程

4、 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

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5、 归纳方法:由个别或特殊推到一般的方法

6、 概括:一种从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

7、 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

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8、 思想模型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通过建构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就是

细想模型方法。

9、 灵感: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概念

10、 直觉: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

第七章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1、 相容性: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

2、 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

3、 理论的实验验证:通过观察和实验堆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

4、 对应规则:使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之间相互对应起来的操作

5、 检验蕴含

6、 如果检验蕴含与经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由之推出的那个检验蕴含的全称命题得到了一次确证;如果

二者不一致,我们就说那个全称命题被否证了。

7、 判决性检验:可以设计同样的条件,由两个竞争的理论分别推出两个相互排斥的检验蕴含,通过相应

的观察或者实验,来看检验结果与哪一个检验蕴含相符,从而断定需要放弃哪个理论、接受哪个理论。这个过程就是判决性检验。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发展

1、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

2、 科学共同体: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相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 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

式方法的总和

2、 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3、 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要素

4、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

5、 自然技术:人类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6、 社会技术:人类社会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目的和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需要而对科学知识和物质手段的

运用。

7、 人类自身的技术:作用于人类的身体和精神的技术

8、 实验技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一定的目的,通过实验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认为的条件

下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技术或方法的集合。

9、 专业技术:专门领域通用技术的统称。

10、 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相对应的关于各种产业部门技术的总称

11、 生产技术:直接改造自然的技术

12、 机械技术:指运用自然界机械运动规律的力学方法,创造人工机械运动过程,改变自然界机械运动状

态和自然界形状的技术。

13、 物理技术:指运用自然界物理运动规律的物理学方法,建立人工物理过程,改变自然物质的物理性质

的技术。

14、 化学技术:指运用自然界化学运动规律的化学方法,建立人工化学过程,改变自然物质的成分与结构

的技术。

15、 生物技术:指运用自然界生物运动规律的生物学方法,改变生命活动过程与形态的技术。

16、 物质材料技术:指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改变物质材料的性质、结构与形状并制成特定性能材料的

技术。

17、 动力能源技术:指开发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资源并转变为人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动力的技术

18、 信息通讯技术:对文字、语言、数据、资料等信息进行传输与变换,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控制与调

节的技术。

19、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20、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21、 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

22、 劳动密集型技术:指投入的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消费较多,而物化劳动消耗较少的劳动

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

23、 资本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耗费物化劳动或需要资金投入较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

24、 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

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

25、 技术体系: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

26、 技术结构: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第十章 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

1、 基础研究:对物质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它的成果在短期内收不到经济效益

2、 应用研究:技术原理的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发明,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3、 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现实中运用并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技术原

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和推广

4、 基础科学: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

5、 技术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性规律

6、 工程技术:工程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或者为工程活动服务的技术,是具体地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

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则和方法,是工程和技术的统一体。

7、 工程: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有组织、系统化地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

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

8、 技术方法:人们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技巧的总称

9、 预测: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来计算或预报未来的某些事件或情况。技术预测是科学管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技术的变迁规律

10、 技术评估:采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

11、 工程设计: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根据预定项目的需要以及环境限制条件,创制技术开发的

构思图纸和说明书的有目的的活动

12、 工业设计:对象是工业社会中一切人造物以及人的作用面和感知面

13、 环境设计: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去规划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和未来

14、 技术试验:在技术开发和设计、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和提高技术成果的功能效用和技术经济水平,

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条件、变革对象,从而对技术对象进行分析和考察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 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

1、 技术价值: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

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2、 技术的自然价值: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

出来的价值

3、 技术的社会价值: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4、 技术的经济价值:技术在与经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经济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5、 技术的政治价值:技术在与人和社会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政治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6、 技术的文化价值:技术在与文化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文化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7、 技术的生态价值:技术在被人类用来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它的自然属性与社

会属性所显现出来的价值

8、 伦理关系:主要是一种自律性的、有道德观念渗透其中的社会关系,它包含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应

遵守的道德和准则

9、 技术伦理: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

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指责,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第十二章 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1、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

2、 技术发明:指新技术知识的创造,是技术创新的前提

3、 技术改造: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

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

4、 渐进技术创新:在引进技术并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技术创新

5、 基本技术创新:在自己独创并获得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所实施的技术创新

6、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进入到生产领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7、 产品创新:指创造出的新技术产品

8、 工艺创新:指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变革

9、 资本节约型创新:

10、 劳动节约型创新:

11、 中性技术创新:

12、 技术创新的过程: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制定并确定创新决

策,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

13、 高技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

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4、 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主要是指以高技术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重点的高技术创新的过程

15、 首创型市场创新:

16、 改创型市场创新:

17、 仿创型市场创新: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1、 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2、 价值观念:是阐明本制度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向社会成员表明自身存在的

意义,使他们在充分理解制度目标的基础上全力依从制度规范

3、 行为规范:是制度运行过程中起实际作用的要素,是一系列关于人类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

4、 组织系统:是社会建制的实体部分,是制度及其规范的载体

5、 物质支撑:是社会建制运行的基础保障,可以分为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性物质保障两大类

6、 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

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7、 社会分层:

8、 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基础

9、 科学的体制目标: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

10、 公有主义规范: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11、 普遍注意规范:强调科学标准的一致性

12、 无私利性规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

13、 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

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学说

14、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1、 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

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

2、 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

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

3、 国家创新系统:

4、 带头学科: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

5、 国家创新系统:通过研究与发展促进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制度系统。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1、 科学革命:产生的是理论上的新成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它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2、 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飞跃,带来了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

3、 产业革命: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

4、 社会革命:狭义的是指社会制度的飞跃,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广义的是指包括社会制度变革

在内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思想全面的和深刻的变革

5、 发展模式: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这诸多

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6、 国家竞争力:国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一个有竞争力的环境是由本地化和全球化、

吸引力和渗透力、资源与工艺过程、个人冒险精神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四对基本力量塑造的

第十六章 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1、 信息化过程:指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中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

中心转变的过程

2、 生态农业:以生物为对象,生产过程与自然生态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

3、 生态工业:以无生命的物为对象,生产过程虽然与自然界没有直接联系,但必须考虑它对自然生态环

境的影响

4、 生态信息业:以信息为对象,生产过程与自然界完全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必须考虑它对生态环境的影

5、 生态服务业:

6、 生态工程: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


    相关文章

    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总汇

    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总汇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2003----2004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2003)一 名词解释 大气环流 洪积扇 土壤结构 沙漠化 植物群落 定振波 俯冲型板块 干洁空气 雪线 潜水 二 简答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02~07)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02~07) 2002年 自然地理学 一. 简答题(54) 1. 简述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6) 2. 简述李四光地质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6) 3. 大气降温过程有哪几种途径?(8) 4. 简述大气经向三圈环流中的 ...

    案析以单位名义进行诈骗定性 _ 重庆律师网

    案析以单位名义进行诈骗定性 2014-08-26 来源:正义网 作者:刘天尧 一.一起以单位名义进行诈骗案的诉讼情况 余某以某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名义申请,经省教育厅.发改委2007年批准成立一所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即某科技学校.余某在担任该校 ...

    单位犯罪的处罚标准和追诉标准质疑

    单位犯罪的处罚标准和追诉标准质疑 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是对1979年刑法的重要修改补充, 标志着我国刑法的惩治对象从自然人的一元对象到自然人和单位二元对象的发 展.不容忽视的是,单位犯罪自立法之初就有诸多争议.本文仅就相 ...

    法律是什么(复旦学报)

    评三种法律观对法律本体的探索 侯 健 (复旦大学 法学院, 上海 200433) [关键词] 法律观 形而上学 实证主义 解释学 [摘 要] 本文通过学说史的梳理,将对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1)形而上学法律观,( ...

    事业单位考试马哲试题

    1.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 ...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3·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孙 正 聿 一."历史"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唯物主义"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把"历史" ...

    "单位诈骗"的认定.doc

    "单位诈骗"的认定 作者:吴飞飞 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0年第02期 行为人A 以单位名义, 为单位利益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国家扶贫资金, 其行为已经符合诈骗罪的基本构成, 可以认 ...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本原: 早期自然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它的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本原,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 ...

    普通地质学课后复习题汇总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地球系统:由固体地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复杂巨大的系统: 2. 地球表层:指岩石圈顶部及以上.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平流层底部之下的部分的总称.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