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小雅与豳风·东山异同点分析

分析《诗经·小雅·采薇》和《豳风·东山》,并比较其战

争表现异同

一、《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

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犹如电影中运用

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艰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

多层次地表达了行役之苦。也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1)思想情感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

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道路崎岖,又饥

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

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

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

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忆起昔日从军时,正

值阳春三月,杨柳迎风飘摇;今日归来,却碰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

已踏上归途,归路漫漫,还要忍受饥寒交迫的生活。想到战斗中的出

生入死,和归途中的艰难困苦,又想到久未联系的家人的情况,忧伤

的心情不由涌上心头,“莫知我哀”,形象的写出了歌者的忧伤。这是

写景记实,更是抒情伤怀。

(2)艺术手法

《采薇》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用薇的生长过程,衬托士兵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十分生动妥贴。第四章则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严、军威之壮,描述贴切形象。末章描述出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善于运用景物的渲染烘托对比,突出其哀乐。出征时,杨柳依依,旋归时,阴雨霏霏。这不仅概括了漫长的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以“杨柳依依”的大好春光和“雨雪霏霏”的严寒隆冬分别映衬战士们出征时共赴国难的豪情壮志和凯归时自知重险困厄之中的殷忧深愁。天地之大,有谁同情社会地位卑微的士兵呢?他们把犯边的敌人驱平了,又要回到奴隶主的田地上流血流汗,再落入苦难的深渊。这些士兵们非但未因胜利的喜悦而激动,反而深味着无尽的空虚和悲凉。情景相生,情景相融,令人动容!“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二、《豳风·东山》

《诗经·豳风·东山》逐章逐句地通过征人的回忆,描绘出一幅幅激荡澎湃的思潮图,借丰富的想象刻画出悲喜交集的心情。诗人真挚凄楚的情感,是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中升华而来的。以家庭生活

展示广阔社会画面,深刻暴露战争的罪恶以及离乱给社会带来的严重问题,作品强烈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便由此展开。

(1)思想情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想起当年我到东山去征战,离乡背井已经好多年。作品一开篇就点出了征人赴战已久,远离家乡的痛苦心情。“我来自东,零雨其濛。”现在我终于返回家园,天空却正洒落着濛濛细雨。凄清缠绵的景象使征人的心更加沉郁,不提“愁”字不画情,悲却从中来。“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士卒身在东山,心却早已西归回家。诗句朴实无华,却有力的表现了主人公强烈的归乡之情。“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征人一想到早已准备好的家居衣裳,便为再也不用行军衔枚而感到喜悦。可“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却是笔锋一转,又回到了艰苦的东山之役。山蚕久在桑野,不正是我征人在野外战车下蜷曲独宿的写照吗?首章通过对行役生活的回忆描述,表现了征战士卒“完”而得归,返乡途中悲喜交集的心情。久役而归,是征人之“喜”;而战事的艰苦和对家乡强烈的思念又让他“悲”不能禁。这一“喜”一“悲”,巧妙的反映出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离之痛苦、思之悲哀。

(2)艺术手法 意境鲜明、情景交融,是《东山》一大特色。征人在还乡途中想象的景象是由情而生,又与情相融。急切期盼,才会步步不忘家乡的草木;思恋痛苦,才能听到妻子的叹息,故而悲喜同生。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此情景相融,才会有意境,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

共鸣。

《东山》语言的丰富生动、形象朴素,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后代文学提供了新鲜的范例。征人以蚕自比,是隐喻;归途中的思情、荒景,纯用想象;新人的美丽、婚宴的盛隆是在追忆;以新婚的幸福欢乐与战后的荒凉衰败作比,是用反衬;“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用反问加强抒情效果。

《东山》在结构上以四言为主,末句却为五言,使全诗工整而不失灵动。全诗用韵自然、从容婉转,又有叠字“慆慆”、双声“熠燿”、叠韵“蠨蛸”。如此和谐声韵,使诗作行云流水般富有音乐美。

三、《诗经·小雅·采薇》和《豳风·东山》战争表现异同

1、相同点

(1)这两首诗,都反映征人因战争长期在外服役、不得归家怨恨情绪,同是由经过漫长艰苦战争后的军人在归途中的抒情之作。在表现战争情形,都是借由征人的口来叙述战争的惨烈,表现战争给人民的痛苦。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体现具体环境经历中的思想感情的。再现从军生活的艰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达了行役之苦。深刻暴露战争的罪恶以及离乱给社会带来的严重问题。

(2)都表现了周民族作为农业民族所特有的那种尊亲重农、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周民族的思想观念。

(3)两首诗都没有对战场展开正面、直接的描写,这不仅是因为战场杀戮的血腥乃是与周人中庸的美学原则相违背,更因为周人的战争观的影响:他们对战争本身持否定看法,认为战争乃是人类的一种集

体愚蠢与野蛮的行为,除了灾难,不会带来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他们反对战争浪漫主义和战争英雄主义。这是一种更为远大、崇高的人文情怀。

2、不同点

(1)《小雅·采薇》描写的是周民族与外族之间的战争,体现的是民族矛盾;《诗经·豳风·东山》是描写周民族内部战争。

(2)《豳风·东山》逐章逐句地通过征人的回忆,描绘出一幅幅激荡澎湃的思潮图,借丰富的想象刻画出悲喜交集的心情。是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中升华而来的,这就使《诗经·豳风·东山》在描写平常夫妻之情的同时,提升了主题。,与《东山》不同的是,《采薇》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那如火如茶的征战岁月,但终究没有对正面战场进行描述。

(3)《采薇》体现了爱国思想,反映了周宣王时外患日急,表现了忧时忧国的心绪。此诗抒写了士兵能急国家之难,当豜狁入侵时,不顾安危,忍受了饥饿劳顿、背井离乡之苦,为国御侮。虽然辛苦艰难,达到了“不遑启齿”的程度,虽然对将帅有些不满,但士卒们却有着清楚的认识:防御外族之侵,责无旁贷。这是难能可贵的。《豳风·东山》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引起的,而且时间旷日持久的战争 ,诗中写士兵对战争充满了厌倦,写对新婚妻子的思念及对故乡的思念,表现远戍和行役,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分析《诗经·小雅·采薇》和《豳风·东山》,并比较其战

争表现异同

一、《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一诗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

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犹如电影中运用

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艰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

多层次地表达了行役之苦。也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1)思想情感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

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道路崎岖,又饥

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

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

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

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忆起昔日从军时,正

值阳春三月,杨柳迎风飘摇;今日归来,却碰上雨雪霏霏的冬天,虽

已踏上归途,归路漫漫,还要忍受饥寒交迫的生活。想到战斗中的出

生入死,和归途中的艰难困苦,又想到久未联系的家人的情况,忧伤

的心情不由涌上心头,“莫知我哀”,形象的写出了歌者的忧伤。这是

写景记实,更是抒情伤怀。

(2)艺术手法

《采薇》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用薇的生长过程,衬托士兵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十分生动妥贴。第四章则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严、军威之壮,描述贴切形象。末章描述出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善于运用景物的渲染烘托对比,突出其哀乐。出征时,杨柳依依,旋归时,阴雨霏霏。这不仅概括了漫长的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以“杨柳依依”的大好春光和“雨雪霏霏”的严寒隆冬分别映衬战士们出征时共赴国难的豪情壮志和凯归时自知重险困厄之中的殷忧深愁。天地之大,有谁同情社会地位卑微的士兵呢?他们把犯边的敌人驱平了,又要回到奴隶主的田地上流血流汗,再落入苦难的深渊。这些士兵们非但未因胜利的喜悦而激动,反而深味着无尽的空虚和悲凉。情景相生,情景相融,令人动容!“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二、《豳风·东山》

《诗经·豳风·东山》逐章逐句地通过征人的回忆,描绘出一幅幅激荡澎湃的思潮图,借丰富的想象刻画出悲喜交集的心情。诗人真挚凄楚的情感,是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中升华而来的。以家庭生活

展示广阔社会画面,深刻暴露战争的罪恶以及离乱给社会带来的严重问题,作品强烈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便由此展开。

(1)思想情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想起当年我到东山去征战,离乡背井已经好多年。作品一开篇就点出了征人赴战已久,远离家乡的痛苦心情。“我来自东,零雨其濛。”现在我终于返回家园,天空却正洒落着濛濛细雨。凄清缠绵的景象使征人的心更加沉郁,不提“愁”字不画情,悲却从中来。“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士卒身在东山,心却早已西归回家。诗句朴实无华,却有力的表现了主人公强烈的归乡之情。“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征人一想到早已准备好的家居衣裳,便为再也不用行军衔枚而感到喜悦。可“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却是笔锋一转,又回到了艰苦的东山之役。山蚕久在桑野,不正是我征人在野外战车下蜷曲独宿的写照吗?首章通过对行役生活的回忆描述,表现了征战士卒“完”而得归,返乡途中悲喜交集的心情。久役而归,是征人之“喜”;而战事的艰苦和对家乡强烈的思念又让他“悲”不能禁。这一“喜”一“悲”,巧妙的反映出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离之痛苦、思之悲哀。

(2)艺术手法 意境鲜明、情景交融,是《东山》一大特色。征人在还乡途中想象的景象是由情而生,又与情相融。急切期盼,才会步步不忘家乡的草木;思恋痛苦,才能听到妻子的叹息,故而悲喜同生。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此情景相融,才会有意境,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

共鸣。

《东山》语言的丰富生动、形象朴素,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后代文学提供了新鲜的范例。征人以蚕自比,是隐喻;归途中的思情、荒景,纯用想象;新人的美丽、婚宴的盛隆是在追忆;以新婚的幸福欢乐与战后的荒凉衰败作比,是用反衬;“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用反问加强抒情效果。

《东山》在结构上以四言为主,末句却为五言,使全诗工整而不失灵动。全诗用韵自然、从容婉转,又有叠字“慆慆”、双声“熠燿”、叠韵“蠨蛸”。如此和谐声韵,使诗作行云流水般富有音乐美。

三、《诗经·小雅·采薇》和《豳风·东山》战争表现异同

1、相同点

(1)这两首诗,都反映征人因战争长期在外服役、不得归家怨恨情绪,同是由经过漫长艰苦战争后的军人在归途中的抒情之作。在表现战争情形,都是借由征人的口来叙述战争的惨烈,表现战争给人民的痛苦。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体现具体环境经历中的思想感情的。再现从军生活的艰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达了行役之苦。深刻暴露战争的罪恶以及离乱给社会带来的严重问题。

(2)都表现了周民族作为农业民族所特有的那种尊亲重农、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周民族的思想观念。

(3)两首诗都没有对战场展开正面、直接的描写,这不仅是因为战场杀戮的血腥乃是与周人中庸的美学原则相违背,更因为周人的战争观的影响:他们对战争本身持否定看法,认为战争乃是人类的一种集

体愚蠢与野蛮的行为,除了灾难,不会带来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他们反对战争浪漫主义和战争英雄主义。这是一种更为远大、崇高的人文情怀。

2、不同点

(1)《小雅·采薇》描写的是周民族与外族之间的战争,体现的是民族矛盾;《诗经·豳风·东山》是描写周民族内部战争。

(2)《豳风·东山》逐章逐句地通过征人的回忆,描绘出一幅幅激荡澎湃的思潮图,借丰富的想象刻画出悲喜交集的心情。是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中升华而来的,这就使《诗经·豳风·东山》在描写平常夫妻之情的同时,提升了主题。,与《东山》不同的是,《采薇》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那如火如茶的征战岁月,但终究没有对正面战场进行描述。

(3)《采薇》体现了爱国思想,反映了周宣王时外患日急,表现了忧时忧国的心绪。此诗抒写了士兵能急国家之难,当豜狁入侵时,不顾安危,忍受了饥饿劳顿、背井离乡之苦,为国御侮。虽然辛苦艰难,达到了“不遑启齿”的程度,虽然对将帅有些不满,但士卒们却有着清楚的认识:防御外族之侵,责无旁贷。这是难能可贵的。《豳风·东山》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引起的,而且时间旷日持久的战争 ,诗中写士兵对战争充满了厌倦,写对新婚妻子的思念及对故乡的思念,表现远戍和行役,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


    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采薇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

    采薇+诗经+小雅++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第42中学 侯文娟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 体会<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 熟读课文,了解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4. 珍惜现在的 ...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 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高一新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在此方面学生鉴赏能力较 ...

    [诗经]阅读及全文检索

    <诗经>阅读及全文检索(转载) 08.09.17  from 一三学园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Tag:诗经   这篇文章不错,快看看收藏了该文章的所有36人,我也要收藏 国风 周南 关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 ...

    经典的``名诗名句

    经典的``名诗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 ...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注释翻译文章 2.了解诗歌中赋比兴与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静女>.<采薇> ...

    试论_诗经_作品的意境

    第23卷 第2期 2001年6月 集宁师专学报Journal of Jining T eachers College vol. 23 No. 2M ar. 2001 试论 诗经 作品的意境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安阳455000) 内 ...

    [采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比较阅读答案

    采 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