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高分子光诱导电荷转移材料研究

2011年第5期第38卷总第217期

广东化工

www.gdchem.corn

有机/高分子光诱导电荷转移材料研究

白金瑞,虞大红,王燕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光诱导电子转移是光电转换体系中发生的一个简单而蘑要的过程,即:在受到光激发时,一个电子从电子给体(D)转移到电子受体(A)并形成给体自由肇阳离子rD.’)和受体自由基阴离子(A‘)的过程。与之榍伴的另一个过程是后电子转移过程,即电子霞新回到体系的最初状态的过程。为了使放热式电子转移过程顺利进行,最霞要的决定因索在于电子给体和受体的电化学和光物理性质必须匹配。用纳秒激光瞬态吸收光谱在可见一近红外区域能够检测分子间电子转移行为,其重要的标志是观察体系自由基离子的形成。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给俸一受体型分子材料的光诱导电荷转移过程研究进展。

【关键词]光诱导电倚转移;富勒烯;酞菁;卧啉;花【中图分类号]0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65(2011)05-0033.03

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ProcessesofOrganic/Polymeric

FunctionalMaterials

BaiJinrui,YuDahong。WangYan

ofChemistryandMolecularEngineering.EastChinaUniversityof

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237,China)

mimic

the

(School

Abstract:Studiesofdonor-acceptorsystemscapableofundergoing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to

center

primary

eventsofthephotosyntheticreaction

processinwhich

all

andalSOto

develop

molecularelectronicdeviceswereofcurrentinterest.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was

simple

electronwas

transferredfrom

an

electron-donating

oneof

species(D)tO

all

electron-acceptingspecies(A)'producing

can

theradicalcationofthedonor(D”)and

theradicalanion

state

oftheofthe

ace印tor(A1,whenthesespeciesiStheelectron

photoexcited.Anotherprocessthat

followelectrontrailsferiS

ofdonorand

backelectrontransferleadingwithsuitable

tOtheinitial

reactants.Aeriticalfactorin

transfer

processlies

inthesuccessful

matchingacceptorelectrochemicalandphotophysical

propertiesfortheoccurrenceofsuchanexothermicelectronspectrainthe

means

of

nanosecond

are

transientabsorption

transfer.TheintermolecularelectrontransfereventscanbemonitoredbyobservingtheradicaliOtisbyvisibleandnear-lRregions.Inthepaper,photoinducedelectrontrafisferprocessesofD・Atypefunctionalderivatives;porphyrin;phthalocyanine;perylene

materials

reviewedinbrief.

Keywords: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fullerene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在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多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面临l:t益枯竭的危机。对这些能源的不合理使用和处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到了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前景。因此,开发一种高产高效,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是人类目前呕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水能、风能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核能虽然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少,但对其控制和转化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和极为昂贵特殊的生产设备,再加上极为严格的安全措施,在普及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相对于上述能源,太阳能则具有“设备的使用安全、方便、受地理条件影响相对较少,能量转换过程中无消耗、无污染”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国际上着重发展的高效清洁能源之一。

无论是基于无机硅的太阳能电池,还是在基于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太阳能电池,体系中光诱导电子转移都是一个及其霞要的过程。该过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其最开始的步骤即为光激发所产生的从电子给体到电子受体的电子转移(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J。为了模拟自然界的过程,科学家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电子给体.受体体系。在该体系中,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受到光的激发,导致给体与受体之问发生了电荷转移,从而形成了给体阳离子自由基(D”)和受体阴离子自由基(A”)(图1)。与这个过程相伴的另一个过程则是后电子转移过程(backelectrontransfer)。为了使放热式的电子转移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电子给体和受体的电化学和光物理性质必须向匹配。近年来人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电子给体.受体(D.A)型分子材料体系,系统研究了光诱导电子转移现象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J。

显的特征是能够引发超快速光诱导电荷分离,以及在暗处更加迟缓的电荷重组。拉。1将此共混物引入光伏器件时,町以得到具有较高转化率的太阳能电池。【4。1然而该类共混物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即C60容易发生结晶现象,会导致电子给体.受体体系发生不均一现象。如果将Cso以共价的方式和有机小分子或高分子相连接,则可能会在很大的程度对C60的相分离等现象做出改进。

二一.f一』

ⅡⅡ——』_儿——』.儿兰一

一L

一』

ⅡⅡ——硝——工Ⅱ

图1

通过给体激发态(a)和受体激发态(b)发生的电荷转移过程

Fig.1

ElectronTransferprocessesthroughexcitedstateofdonor(a)andacceptor(b)

.1.1

C60--PPV衍生物

1基于C∞的给体一受体型分子体系

近年来,富勒烯(c60,C。o)引起了科学界极大的关注。C60具有良好的电子接收能力,拥有较长的激子扩散长度及较低的分子重组能。人们发现,将共轭聚合物与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共混,可发生光诱导电荷转移,在电荷转移过程中,富勒烯最明

Fang等博1合成了一种新型的C60—PPV衍生物f图2),其中C60是以共价键的形式和PPV相连的。C60一PPV的吸收光谱和PPV前体存在很大的差异。在410nm处和330nm处存在两个吸收峰,前者对应于PPV共轭单元的7【.兀+跃迁,而后者则来自c60的吸收。在荧光光谱中,PPV单元的荧光被C60淬灭了,这说明从PPV的激发念到C60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

【收稿日期】2011-03—09

[作者简介】臼金瑞(1983一),男,辽宁黑山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及功能材料研究。

万方数据

广东化工

-34

WWW.gdchem.com

2011年第5期第38卷总第217期

Fig.2

StructureofC60—PPVderivative

Ramos等p1合成了一种新型C60衍生物(图3),在甲苯稀溶液中,与不含C60的聚合物相比,该共聚物的荧光强度被淬灭了两个数量级。这町能是由于在光激发下,共轭聚合物骨架与Ceo之间发生了了单重态一单莆态能硅转移。在薄膜中同样也出现了荧光淬灭现象,然而该淬火町能是由光诱导电荷转移导致的,这町以从光诱导吸收光谱得到验证。

图3

Ceo-PPE—PPV共聚物结构

Fig.3

Structure

ofC60・PPE—PPVcopolymer

将聚合物通过旋涂法涂覆在覆盖有PEDOT:PSS(PEDOT:聚(3,4一二氧乙基噻吩;PSS:聚对苯乙烯磺酸)的1TO前电极上,制备了太阳能电池。通过测得的暗电流和白光照射时的光电流/电压曲线得到开路电压Voc=0.83V,短路光电流Isc=0.42/nA/cm。。

1.2

C60一卟啉体系

卟啉分子是一种具有大面积兀电子共轭体系的平面分子,具有很高的给电子能力,并且在可见光区存在强烈的吸收,另外,卟啉的电子激发单重态和三重态寿命很长,在失活前足以和其他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该类分子常做为电子给体应用于给体一受体型的分子体系。

制备一个分子问电荷转移体系的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将电子给体(如卟啉、酞菁等)和电子受体(如富勒烯等)在适宜的有机溶剂中混合。1994年,Guldi等”叫将脉冲辐解技术应用到金属卟啉/富勒烯体系中,首次观察到了分子间电荷转移的证据。几种金属卟啉(如【『q苯基卟啉和四吡啶卟啉)的7c自由基阴离子还原C60的速率常数叮达(1~3)x109M。1S~。而在中心金属原子(Ni“,Cu”,Cr”)被还原的金属卟啉在与C60反应速度会慢一些。如表l所示。

表1

被还原的金属卟啉对Ceo还原的速率常数

Tab.1

RateConstantsforReductionof

£§Q!Z墨!i坚!!垒竺:!!!12P2卫!Z22:

ReducmgSpecies

Ⅳntn肌too!。。・s1Zn“TPP4720r2.6M.O)×10’

ZnIITPP。700f1.1士1.01×l矿InIllTPP‘700(2.6d:1.O)×1o,GeVlTPP‘700(2.2-4=1.O)×10’

A1IllTPP“720(2.0-M.O)×109

GallTPP。

720r2.o士I.O)×l矿

SnIV(Ph)3(Py)P.

700(3.2M.0)×10’

Sb’OEP‘700<10。

NilTPp-

500f1.3士1.O)×106

CulTPPl490f2.钍1.O)×105

Cr'1MSPa

490

f68±l01×10’

万方数据

1.3富勒烯一酞菁体系

酞菁和卟啉有着相似的结构,是一个具有187c电子结构的平面芳香环体系,具有许多线性和非线性的光学性质,非常适用于许多光能肇转换的系统。酞菁分子在700nm左右处有很高的消光系数和丰富的氧化还原性质,当分子之间通过兀呱堆叠而自组装时,还会具有半导体性质,某些类的酞菁fH2Pc或TiOPc)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激光打印机或静电复印机等设备中作为受光体材料。大多数酞菁具有无毒,廉价等优点,同时具有很大的吸光系数,因此在许多领域中都有极广泛的应用

[u-13]。

Morenzin等112]于1998年前后研究了将【60】富勒烯作为掺杂物引入酞菁薄膜时带来的影响。发现了从酞菁分子第一激发态判C60的电荷转移,并将无金属酞菁(H2Pc/和C60以不同的比例共混并制备具有不同C60含鲢的一系列酞菁薄膜。从荧光光谱中町以看出,H2Pc的荧光随着C60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弱。这证明H2Pc的激子态的直接复合被从Pc到C60的光诱导电倚转移淬灭了。当C60含最足够高(>15%)的时候,则观测不到任何荧光信号。通过对材料电学性质的测试,作者发现,掺杂C60的样品的光电导率比为掺杂的样品高出一个数疑级以上,而且光电导率与暗电导率之间的比率也有很大的提高(表2)。

~~

一一。:,m

一叫一一盯跎”弱

2以菲为电子受体的分子体系

花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吸收光和较高摩尔吸收系数的分子(在氯仿溶液中490nn3处,£=58,000M-1.cm。1)。j芭具有较长的荧光寿命,接近一个单元的荧光量子效率以及非常高的光稳定性。将花系的化合物作为电子受体引入分子型给体一受体系统,是设计和构建高效光伏器件的一个良好的选择。

图4

ZnTPP—PDI体系的结构

Fig.4

StructuresofZnTPP—PDisystems

Boom等¨刮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给体一受体型分子体系,其

中四个托二酰亚胺(PDI)单元迮接到一个四苯基锌卟啉(ZnTPP)的分子骨架上,其中花二酰亚胺单元作为电子受体,而卟啉分子作为电子给体(|冬14)。在溶液中及固态时,该分子均能通过自组装而形成有序排列的纳米粒子。用皮秒瞬态吸收光谱发现阴离子自由肇PDI“。在720nm处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光对ZnTPP的激发导致了自由基离子对ZnTPP"t.PDI‘的形成。这些纳米粒子的光激发而导致的超快电荷分离及接近一个单元的量子效率会导致电子在一些紧密耦合的电子受体单元中迁移。该过程更类似于一些通过染料敏化的对半导体的电荷注入,而不是逐步光化学合成过程中的电子传输。

2011年第5期第38卷总第217期

广东化工

www.gdchem.corn

3结束语

文章综述了有机/高分子电子给体一受体体系的电荷转移过程。从电子给体(卟啉、叶绿素、酞菁和萘酞菁及其衍牛物)到电子受体(C60和C,o)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叮以通过激光闪光分解技术加以研究,同时,这一转移过程也揭示出一些有趣的特征。在极性溶剂中,电子转移过程是通过受激发的受体或给体的激发三蚕态发生的,随之生成溶剂化的自由肇离子对。在这样的体系中后电子转移的速度通常较慢。从分子间相互作用角度研究结构一光化学反应活性,揭示了卟啉/酞菁的大环、处于其结构中心空穴的金属离子、大环周围的供电子基团以及溶剂介质的极性之间的本征依赖性。在卟啉和酞菁基础上建立新的超分子体系的方法正在以其町提供良好的供一受电子体系而备受关注,超分子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太阳能存储设备和光电器件。众所周知,酞菁、卟啉和富勒烯足构建超分子体系的最为优秀的分子材料,通过时间分辨超高速光谱技术可以更好的研究这类体系的光诱导电荷分离反应。未来叮以研究出更复杂的体系,为的是有更好的电荷稳定性和光驱动光化学反应的能力。

f51MartijnMWienk,JanMKroon.EfficientMethano[70]fullerene/MD—MO.PPVBulkHeterojunetionPhotovolmicCells[J1.AngewChemInt

Ed,2003.42:3371.3375.

【6]C

Brabec,FPadinger.Photovoltaicproperties

of

polymer/methano・fullerenecompositesembeddedinJournalofApplied

polystyrene

conjugatedmatrix[J】.

Physics,1999,85(9):6866—6872.

cells

with

hOVel

f7]1Riedel,NMartin.Polymersolar

acceptor[J1.111in

Solid

fullerene.based

Films,2004,45l-452:43.47.

【8]Hongjuan

Containing

Fang,ShuDi仃jrent

Wang.Synthesis

Percentages

andCharacterizationofNewDyads

C#0

and

PPV

Covalently

of

Linked[J1.Macro-molecularChemistryAndPhysics。2002,203:1931.1935.f9lRamos,Rispens,MT.PhotoinducedElec仃onTransferandPhotovoltaieDevicesofaConjugatedPolymerwithPendantFullerenes『J1.JAmChem

Soc,200l,123(27):6714—6715.

【10]DirkMGuldi,PedatsurNeta,KIaus—DieterAsmus,eta1.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sbetweenC60andRadicalIonsofPhys

Metalloporphyrins

and

Arenas[J]J.J

Chem,1994,98(17):4617.4621.

El-Khouly,Eui

Su

Kang.Silicon.Phthalocyanine—Cored

【11】Mohamed

FullereneDendrimers:synthesisandProlongedCharge.SeparatedStateswith

参考文献

[UKGeorgeThomas,MmmpmlthuVGeorgel.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ProcessesinFullerene-BasedDonor-AeceptorSystems[J].HelveticaChimicaActa,

2005,88(6):1291—1307.

DendrimerGenerations[J1.ChemEurJ。2007,13(10):2854—2863.

【12]JMorenzin.Phthalocyanine/C60compositesasimprovedphotosensitivematerials[J].PhysChemChemPhys,1999,l(8):1765一1767.

『13]AndreasGouloumis.PhotoindutcedElectronTransferinaNewBis(C60)・PhthalocyanineTriad[J】.OrganicLetters,2006,8(23):5187—5190.『14]TamarvanderBoom.ChargeTransportinPhotofunctionalNanoparticles

Self-Assembledfrom

Zinc

[2]NazarioMartin.C60—Based

1998,98(7):2527-2547.

Electroactive

Organofullerenes[J].Chem

Electrochemical

Eur

Rev,

5,lO,15,20-Tetrakis(perylenediimide)porphyrin

【3]Andreas

3600—3607.

Gouloumis.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BuildingBlocks[J】.JAmChemSoc。2004。124:9582—9590.

(本文文献格式:白金瑞。虞大红,王燕.有机/高分子光诱导电荷转移材料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5):33—35)

Phthalocyanine—Fullerene

Hybrids[J】.ChemJ,2000,6(19):

Plastic

【4lFranzPadinger,ThomasCells[J].Applied

Physics

Fromherz.2.5%EfficientOrganic

Solar

Letters,2001,78(6):841—843.

(上接第30页)

(2)停留时间:沙颖逊等考察了裂解产品分布与进料时空速的关系。结果发现,进料空速的增加会降低乙烯的产率,但会明显提高丙烯和丁烯的产率;而甲烷和焦炭,其产率则会略有下降。

(3)水油比:文献16J表明,水油比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乙烯和丙烯的产率。这说明,水油比增加导致了烃分压降低,从而使反应向生成烯烃的方向进行。但由于能耗问题,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某一合理的比值。

(4)剂油比:沙颖逊等【,J研究表明,剂油比的增加会使乙烯产率有一定的增加;而丙烯产率开始阶段增加较多,随着反应进行逐渐趋于平缓;甲烷和焦炭的产率则略有增加。

.,

沈阳化工集团50万t催化热裂解(cpp)制乙烯项目于2009年8月份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行,该装置以霞质渣油为原料,生产乙烯和丙烯,是世界首套将cpp催化热裂解工艺工业化的装置。

5结束语

当前部分催化裂解技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距离真正大规模工业应用尚为遥远。目前需要大量的研究实验工作,特别是在研发新型高效催化剂方面。

与热裂解相比,催化裂解技术能耗低、烯烃产率高、抗结焦能力强。其发展前景十分令人期待。

4催化裂解工业应用

4.1几种催化裂解工艺

日本化学协会等新开发的工艺,使用的催化剂为LA/ZSM・5,可使乙烯丙烯总收率提高10%。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催化热裂解工艺(CPP工艺)¨J,既町生产低碳烯烃及高辛烷值汽油,同时又大大降低了热裂解反应所需的苛刻条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验室研究开发,以霞油为原料的多产丙烯兼顾轻油生产的新技术,经过工业试验表明,丙烯收率和总液收可分别达到19.64%和81.57%,干气收率仪为4.68

%【91。

【1]JeongSanMun,Chase

74(3-4):257—264.

参考文献

JongHyn,KangJurrHart.Catalysi

Today,2002,

[2]PamKK,KunzruD.IndEngChemRes,1992,31(1):146—155.

[3]ColombokM,KomegoorM.VandenBrinkP[J].IndEngChemRes,

2000,39(2):285-291.

f41程义贵,茅文星,贺英侃.烃类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

2001。30(4):311-314.

【5]姚树君.催化裂解工艺的研究与发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23(2):

54.

4.2催化裂解工业概况

日本旭化成公司在其水岛工厂采用专有的Omega工艺催化裂解生产乙烯和丙烯,以工厂副产C4和C5抽余油为原料,采用专有的沸石催化剂,丙烯:乙烯产蕈比为4:l。

同时日本石油公司采用苛刻的高流化催化裂解HS-FCC工艺,建造了3万桶/d的加工装置增产丙烯,计划未来增加5万t/a丙烯生产能力,使总产能达到130万“a,从而成为亚洲主要的丙烯供应商。

中国蓝星石油大庆分公司投资7亿元建设的DCC催化裂解联合装置于2006年底投入运行,装置的生产能力为50万t/a,町生产液化气,丙烯,汽柴油等13个牌号的石化产品。

【6】谢朝钢,潘仁南.重油催化热裂解制取乙烯和丙烯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4,25(6):30—34.

【7】沙颖逊,崔中强,王明党,等.重质油裂解制烯烃的HCC工艺【J].石油化工,1999,28(9):618-621.

【8】李再婷,蒋福康,谢朝钢,等.催化裂解工艺技术及其工业应用[J】.当代石油石化,2001,9(10):31—35.

【91杨朝合,耿哑平,李春义,等.霞油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J1.石化技术与应用,2008,26(6):526—531.

(本文文献格式:董国辉,许凌子,王珠海,等.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的研究及工业应用【J】_广东化工。2011,38(5):30)

万方数据

有机/高分子光诱导电荷转移材料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白金瑞, 虞大红, 王燕, Bai Jinrui, Yu Dahong, Wang Yan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200237广东化工

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2011,38(5)1次

参考文献(14条)

1. K George Thomas;Manapurathu V Georgel Photoinduced Electron-Transfer Processes in Fullerene-BasedDonor-Acceptor Systems 2005(06)

2. Nazario Martin C《,60》-Based Electroactive Organofullerenes[外文期刊] 1998(07)

3. Andreas Gouloumis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hthalocyanine-Fullerene Hybrids2000(19)

4. Franz Padinger;Thomas Fromherz 2.5% Efficient Organic Plastic Solar Cells[外文期刊] 2001(06)5. Martijn M Wienk;Jan M Kroon Efficient Methano[70]fullerene/MD-MO-PPV Bulk HeterojunctionPhotovoltaic Cells 2003

6. C J Brabec;F Padinger Photovoltaie properties of conjugated polymer/methano-fullerene compositesembedded in a polystyrene matrix 1999(09)

7. I Riedel;N Martin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novel fullerene-based acceptor 2004

8. Hongjuan Fang;Shu Wa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Dyads Containing DifferentPercentages of C《,60》 and PPV Covaleotly Linked 2002

9. Ramos Rispens M T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and Photovoltaic Devices of a Conjugated Polymerwith Pendant Fullerenes[外文期刊] 2001(27)

10. Dirk M Guldi;Pedatsur Neta;Klaus-Dieter Asmus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s between C《,60》 andRadical Ions of Metalloporphyrins and Arenes 1994(17)

11. Mohamed E El-Khouly;Eui Su Kang Silicon-Phthalocyanine-Cored Fullerene Dendrimers:synthesis andProlonged Charge-Separated Stateswith Dendrimer Generations 2007(10)

12. J Morenzin Phthalocyanine/C《,60》 composites as improved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1999(08)13. Andreas Gouloumis Photoindutced Electron Transfer in a New Bis(C《,60》)-Phthalocyanine Triad2006(23)

14. Tamar van der Boom Charge Transport in Photo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Self-Assembled from Zinc5,10,15,20-Tetrakis(perylenediimide) porphyrin Building Blocks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 张敬波. 林原. 肖绪瑞. 方世璧. 翁羽翔. 李学萍. 周晓文 染料敏化纳晶电池高分子电解质界面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会议论文]-2004

2. 刘倩. 戴志晖. Liu Qian. Dai Zhihui 固定化蛋白质在沸石和介孔分子筛上的直接电子转移及生物传感[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2)

3. 高玲玲. 佟斌. 姚桂君. 董宇平. 张茂锋. LAM Jacky Wing Yip. 唐本忠. GAO Lingling. TONG Bin. YAO Guijun. DONG Yuping . ZHANG Maofeng. LAM Jacky Wing Yip. TANG Benzhong PbS纳米粒子与全共轭高分子的自组装膜原位复合及

其光电转换性质[期刊论文]-高分子学报2005(3)

4. 杨建东. 原慧卿. 李秀娟. 卢小泉. Yang Jian-Dong. Yuan Hui-Qing. Li Xiu-Juan. Lu Xiao-Quan 巯基卟啉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分析化学2007,35(11)

5. 姚桂君. 董宇平. 曹廷炳. 杨书明. Jacky Wing Yip Lam. 唐本忠 重氮树脂-聚(4-羧酸苯基)乙炔自组装膜与光电转换[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6)

6. 曹廷炳. 杨术明. 张茂峰. 黄春辉. 曹维孝 含磺化聚苯胺和重氮树脂自组装超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转换性能[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6)

7. 甘家安. 陈孔常. 田禾. GAN Jia-an. CHENG Kong-chang. TIAN He 荧光分子开关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0,18(3)

8. 吴世康 具有荧光发射能力有机化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5,17(1)

引证文献(1条)

1. 程振华. 蔡婷婷. 陈际海. 周文博. 刘咸尚. 夏道宏 酞菁金属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进展[期刊论文]-石油化工2012(9)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dhg201105017.aspx

2011年第5期第38卷总第217期

广东化工

www.gdchem.corn

有机/高分子光诱导电荷转移材料研究

白金瑞,虞大红,王燕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光诱导电子转移是光电转换体系中发生的一个简单而蘑要的过程,即:在受到光激发时,一个电子从电子给体(D)转移到电子受体(A)并形成给体自由肇阳离子rD.’)和受体自由基阴离子(A‘)的过程。与之榍伴的另一个过程是后电子转移过程,即电子霞新回到体系的最初状态的过程。为了使放热式电子转移过程顺利进行,最霞要的决定因索在于电子给体和受体的电化学和光物理性质必须匹配。用纳秒激光瞬态吸收光谱在可见一近红外区域能够检测分子间电子转移行为,其重要的标志是观察体系自由基离子的形成。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给俸一受体型分子材料的光诱导电荷转移过程研究进展。

【关键词]光诱导电倚转移;富勒烯;酞菁;卧啉;花【中图分类号]0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65(2011)05-0033.03

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ProcessesofOrganic/Polymeric

FunctionalMaterials

BaiJinrui,YuDahong。WangYan

ofChemistryandMolecularEngineering.EastChinaUniversityof

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237,China)

mimic

the

(School

Abstract:Studiesofdonor-acceptorsystemscapableofundergoing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to

center

primary

eventsofthephotosyntheticreaction

processinwhich

all

andalSOto

develop

molecularelectronicdeviceswereofcurrentinterest.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was

simple

electronwas

transferredfrom

an

electron-donating

oneof

species(D)tO

all

electron-acceptingspecies(A)'producing

can

theradicalcationofthedonor(D”)and

theradicalanion

state

oftheofthe

ace印tor(A1,whenthesespeciesiStheelectron

photoexcited.Anotherprocessthat

followelectrontrailsferiS

ofdonorand

backelectrontransferleadingwithsuitable

tOtheinitial

reactants.Aeriticalfactorin

transfer

processlies

inthesuccessful

matchingacceptorelectrochemicalandphotophysical

propertiesfortheoccurrenceofsuchanexothermicelectronspectrainthe

means

of

nanosecond

are

transientabsorption

transfer.TheintermolecularelectrontransfereventscanbemonitoredbyobservingtheradicaliOtisbyvisibleandnear-lRregions.Inthepaper,photoinducedelectrontrafisferprocessesofD・Atypefunctionalderivatives;porphyrin;phthalocyanine;perylene

materials

reviewedinbrief.

Keywords: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fullerene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在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多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面临l:t益枯竭的危机。对这些能源的不合理使用和处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到了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前景。因此,开发一种高产高效,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是人类目前呕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水能、风能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核能虽然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少,但对其控制和转化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和极为昂贵特殊的生产设备,再加上极为严格的安全措施,在普及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相对于上述能源,太阳能则具有“设备的使用安全、方便、受地理条件影响相对较少,能量转换过程中无消耗、无污染”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国际上着重发展的高效清洁能源之一。

无论是基于无机硅的太阳能电池,还是在基于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太阳能电池,体系中光诱导电子转移都是一个及其霞要的过程。该过程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其最开始的步骤即为光激发所产生的从电子给体到电子受体的电子转移(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J。为了模拟自然界的过程,科学家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电子给体.受体体系。在该体系中,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受到光的激发,导致给体与受体之问发生了电荷转移,从而形成了给体阳离子自由基(D”)和受体阴离子自由基(A”)(图1)。与这个过程相伴的另一个过程则是后电子转移过程(backelectrontransfer)。为了使放热式的电子转移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电子给体和受体的电化学和光物理性质必须向匹配。近年来人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电子给体.受体(D.A)型分子材料体系,系统研究了光诱导电子转移现象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J。

显的特征是能够引发超快速光诱导电荷分离,以及在暗处更加迟缓的电荷重组。拉。1将此共混物引入光伏器件时,町以得到具有较高转化率的太阳能电池。【4。1然而该类共混物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即C60容易发生结晶现象,会导致电子给体.受体体系发生不均一现象。如果将Cso以共价的方式和有机小分子或高分子相连接,则可能会在很大的程度对C60的相分离等现象做出改进。

二一.f一』

ⅡⅡ——』_儿——』.儿兰一

一L

一』

ⅡⅡ——硝——工Ⅱ

图1

通过给体激发态(a)和受体激发态(b)发生的电荷转移过程

Fig.1

ElectronTransferprocessesthroughexcitedstateofdonor(a)andacceptor(b)

.1.1

C60--PPV衍生物

1基于C∞的给体一受体型分子体系

近年来,富勒烯(c60,C。o)引起了科学界极大的关注。C60具有良好的电子接收能力,拥有较长的激子扩散长度及较低的分子重组能。人们发现,将共轭聚合物与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共混,可发生光诱导电荷转移,在电荷转移过程中,富勒烯最明

Fang等博1合成了一种新型的C60—PPV衍生物f图2),其中C60是以共价键的形式和PPV相连的。C60一PPV的吸收光谱和PPV前体存在很大的差异。在410nm处和330nm处存在两个吸收峰,前者对应于PPV共轭单元的7【.兀+跃迁,而后者则来自c60的吸收。在荧光光谱中,PPV单元的荧光被C60淬灭了,这说明从PPV的激发念到C60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

【收稿日期】2011-03—09

[作者简介】臼金瑞(1983一),男,辽宁黑山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实验室管理及功能材料研究。

万方数据

广东化工

-34

WWW.gdchem.com

2011年第5期第38卷总第217期

Fig.2

StructureofC60—PPVderivative

Ramos等p1合成了一种新型C60衍生物(图3),在甲苯稀溶液中,与不含C60的聚合物相比,该共聚物的荧光强度被淬灭了两个数量级。这町能是由于在光激发下,共轭聚合物骨架与Ceo之间发生了了单重态一单莆态能硅转移。在薄膜中同样也出现了荧光淬灭现象,然而该淬火町能是由光诱导电荷转移导致的,这町以从光诱导吸收光谱得到验证。

图3

Ceo-PPE—PPV共聚物结构

Fig.3

Structure

ofC60・PPE—PPVcopolymer

将聚合物通过旋涂法涂覆在覆盖有PEDOT:PSS(PEDOT:聚(3,4一二氧乙基噻吩;PSS:聚对苯乙烯磺酸)的1TO前电极上,制备了太阳能电池。通过测得的暗电流和白光照射时的光电流/电压曲线得到开路电压Voc=0.83V,短路光电流Isc=0.42/nA/cm。。

1.2

C60一卟啉体系

卟啉分子是一种具有大面积兀电子共轭体系的平面分子,具有很高的给电子能力,并且在可见光区存在强烈的吸收,另外,卟啉的电子激发单重态和三重态寿命很长,在失活前足以和其他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该类分子常做为电子给体应用于给体一受体型的分子体系。

制备一个分子问电荷转移体系的最简单的途径就是将电子给体(如卟啉、酞菁等)和电子受体(如富勒烯等)在适宜的有机溶剂中混合。1994年,Guldi等”叫将脉冲辐解技术应用到金属卟啉/富勒烯体系中,首次观察到了分子间电荷转移的证据。几种金属卟啉(如【『q苯基卟啉和四吡啶卟啉)的7c自由基阴离子还原C60的速率常数叮达(1~3)x109M。1S~。而在中心金属原子(Ni“,Cu”,Cr”)被还原的金属卟啉在与C60反应速度会慢一些。如表l所示。

表1

被还原的金属卟啉对Ceo还原的速率常数

Tab.1

RateConstantsforReductionof

£§Q!Z墨!i坚!!垒竺:!!!12P2卫!Z22:

ReducmgSpecies

Ⅳntn肌too!。。・s1Zn“TPP4720r2.6M.O)×10’

ZnIITPP。700f1.1士1.01×l矿InIllTPP‘700(2.6d:1.O)×1o,GeVlTPP‘700(2.2-4=1.O)×10’

A1IllTPP“720(2.0-M.O)×109

GallTPP。

720r2.o士I.O)×l矿

SnIV(Ph)3(Py)P.

700(3.2M.0)×10’

Sb’OEP‘700<10。

NilTPp-

500f1.3士1.O)×106

CulTPPl490f2.钍1.O)×105

Cr'1MSPa

490

f68±l01×10’

万方数据

1.3富勒烯一酞菁体系

酞菁和卟啉有着相似的结构,是一个具有187c电子结构的平面芳香环体系,具有许多线性和非线性的光学性质,非常适用于许多光能肇转换的系统。酞菁分子在700nm左右处有很高的消光系数和丰富的氧化还原性质,当分子之间通过兀呱堆叠而自组装时,还会具有半导体性质,某些类的酞菁fH2Pc或TiOPc)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激光打印机或静电复印机等设备中作为受光体材料。大多数酞菁具有无毒,廉价等优点,同时具有很大的吸光系数,因此在许多领域中都有极广泛的应用

[u-13]。

Morenzin等112]于1998年前后研究了将【60】富勒烯作为掺杂物引入酞菁薄膜时带来的影响。发现了从酞菁分子第一激发态判C60的电荷转移,并将无金属酞菁(H2Pc/和C60以不同的比例共混并制备具有不同C60含鲢的一系列酞菁薄膜。从荧光光谱中町以看出,H2Pc的荧光随着C60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弱。这证明H2Pc的激子态的直接复合被从Pc到C60的光诱导电倚转移淬灭了。当C60含最足够高(>15%)的时候,则观测不到任何荧光信号。通过对材料电学性质的测试,作者发现,掺杂C60的样品的光电导率比为掺杂的样品高出一个数疑级以上,而且光电导率与暗电导率之间的比率也有很大的提高(表2)。

~~

一一。:,m

一叫一一盯跎”弱

2以菲为电子受体的分子体系

花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吸收光和较高摩尔吸收系数的分子(在氯仿溶液中490nn3处,£=58,000M-1.cm。1)。j芭具有较长的荧光寿命,接近一个单元的荧光量子效率以及非常高的光稳定性。将花系的化合物作为电子受体引入分子型给体一受体系统,是设计和构建高效光伏器件的一个良好的选择。

图4

ZnTPP—PDI体系的结构

Fig.4

StructuresofZnTPP—PDisystems

Boom等¨刮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给体一受体型分子体系,其

中四个托二酰亚胺(PDI)单元迮接到一个四苯基锌卟啉(ZnTPP)的分子骨架上,其中花二酰亚胺单元作为电子受体,而卟啉分子作为电子给体(|冬14)。在溶液中及固态时,该分子均能通过自组装而形成有序排列的纳米粒子。用皮秒瞬态吸收光谱发现阴离子自由肇PDI“。在720nm处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光对ZnTPP的激发导致了自由基离子对ZnTPP"t.PDI‘的形成。这些纳米粒子的光激发而导致的超快电荷分离及接近一个单元的量子效率会导致电子在一些紧密耦合的电子受体单元中迁移。该过程更类似于一些通过染料敏化的对半导体的电荷注入,而不是逐步光化学合成过程中的电子传输。

2011年第5期第38卷总第217期

广东化工

www.gdchem.corn

3结束语

文章综述了有机/高分子电子给体一受体体系的电荷转移过程。从电子给体(卟啉、叶绿素、酞菁和萘酞菁及其衍牛物)到电子受体(C60和C,o)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叮以通过激光闪光分解技术加以研究,同时,这一转移过程也揭示出一些有趣的特征。在极性溶剂中,电子转移过程是通过受激发的受体或给体的激发三蚕态发生的,随之生成溶剂化的自由肇离子对。在这样的体系中后电子转移的速度通常较慢。从分子间相互作用角度研究结构一光化学反应活性,揭示了卟啉/酞菁的大环、处于其结构中心空穴的金属离子、大环周围的供电子基团以及溶剂介质的极性之间的本征依赖性。在卟啉和酞菁基础上建立新的超分子体系的方法正在以其町提供良好的供一受电子体系而备受关注,超分子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太阳能存储设备和光电器件。众所周知,酞菁、卟啉和富勒烯足构建超分子体系的最为优秀的分子材料,通过时间分辨超高速光谱技术可以更好的研究这类体系的光诱导电荷分离反应。未来叮以研究出更复杂的体系,为的是有更好的电荷稳定性和光驱动光化学反应的能力。

f51MartijnMWienk,JanMKroon.EfficientMethano[70]fullerene/MD—MO.PPVBulkHeterojunetionPhotovolmicCells[J1.AngewChemInt

Ed,2003.42:3371.3375.

【6]C

Brabec,FPadinger.Photovoltaicproperties

of

polymer/methano・fullerenecompositesembeddedinJournalofApplied

polystyrene

conjugatedmatrix[J】.

Physics,1999,85(9):6866—6872.

cells

with

hOVel

f7]1Riedel,NMartin.Polymersolar

acceptor[J1.111in

Solid

fullerene.based

Films,2004,45l-452:43.47.

【8]Hongjuan

Containing

Fang,ShuDi仃jrent

Wang.Synthesis

Percentages

andCharacterizationofNewDyads

C#0

and

PPV

Covalently

of

Linked[J1.Macro-molecularChemistryAndPhysics。2002,203:1931.1935.f9lRamos,Rispens,MT.PhotoinducedElec仃onTransferandPhotovoltaieDevicesofaConjugatedPolymerwithPendantFullerenes『J1.JAmChem

Soc,200l,123(27):6714—6715.

【10]DirkMGuldi,PedatsurNeta,KIaus—DieterAsmus,eta1.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sbetweenC60andRadicalIonsofPhys

Metalloporphyrins

and

Arenas[J]J.J

Chem,1994,98(17):4617.4621.

El-Khouly,Eui

Su

Kang.Silicon.Phthalocyanine—Cored

【11】Mohamed

FullereneDendrimers:synthesisandProlongedCharge.SeparatedStateswith

参考文献

[UKGeorgeThomas,MmmpmlthuVGeorgel.PhotoinducedElectron—TransferProcessesinFullerene-BasedDonor-AeceptorSystems[J].HelveticaChimicaActa,

2005,88(6):1291—1307.

DendrimerGenerations[J1.ChemEurJ。2007,13(10):2854—2863.

【12]JMorenzin.Phthalocyanine/C60compositesasimprovedphotosensitivematerials[J].PhysChemChemPhys,1999,l(8):1765一1767.

『13]AndreasGouloumis.PhotoindutcedElectronTransferinaNewBis(C60)・PhthalocyanineTriad[J】.OrganicLetters,2006,8(23):5187—5190.『14]TamarvanderBoom.ChargeTransportinPhotofunctionalNanoparticles

Self-Assembledfrom

Zinc

[2]NazarioMartin.C60—Based

1998,98(7):2527-2547.

Electroactive

Organofullerenes[J].Chem

Electrochemical

Eur

Rev,

5,lO,15,20-Tetrakis(perylenediimide)porphyrin

【3]Andreas

3600—3607.

Gouloumis.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BuildingBlocks[J】.JAmChemSoc。2004。124:9582—9590.

(本文文献格式:白金瑞。虞大红,王燕.有机/高分子光诱导电荷转移材料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5):33—35)

Phthalocyanine—Fullerene

Hybrids[J】.ChemJ,2000,6(19):

Plastic

【4lFranzPadinger,ThomasCells[J].Applied

Physics

Fromherz.2.5%EfficientOrganic

Solar

Letters,2001,78(6):841—843.

(上接第30页)

(2)停留时间:沙颖逊等考察了裂解产品分布与进料时空速的关系。结果发现,进料空速的增加会降低乙烯的产率,但会明显提高丙烯和丁烯的产率;而甲烷和焦炭,其产率则会略有下降。

(3)水油比:文献16J表明,水油比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乙烯和丙烯的产率。这说明,水油比增加导致了烃分压降低,从而使反应向生成烯烃的方向进行。但由于能耗问题,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某一合理的比值。

(4)剂油比:沙颖逊等【,J研究表明,剂油比的增加会使乙烯产率有一定的增加;而丙烯产率开始阶段增加较多,随着反应进行逐渐趋于平缓;甲烷和焦炭的产率则略有增加。

.,

沈阳化工集团50万t催化热裂解(cpp)制乙烯项目于2009年8月份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行,该装置以霞质渣油为原料,生产乙烯和丙烯,是世界首套将cpp催化热裂解工艺工业化的装置。

5结束语

当前部分催化裂解技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距离真正大规模工业应用尚为遥远。目前需要大量的研究实验工作,特别是在研发新型高效催化剂方面。

与热裂解相比,催化裂解技术能耗低、烯烃产率高、抗结焦能力强。其发展前景十分令人期待。

4催化裂解工业应用

4.1几种催化裂解工艺

日本化学协会等新开发的工艺,使用的催化剂为LA/ZSM・5,可使乙烯丙烯总收率提高10%。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催化热裂解工艺(CPP工艺)¨J,既町生产低碳烯烃及高辛烷值汽油,同时又大大降低了热裂解反应所需的苛刻条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验室研究开发,以霞油为原料的多产丙烯兼顾轻油生产的新技术,经过工业试验表明,丙烯收率和总液收可分别达到19.64%和81.57%,干气收率仪为4.68

%【91。

【1]JeongSanMun,Chase

74(3-4):257—264.

参考文献

JongHyn,KangJurrHart.Catalysi

Today,2002,

[2]PamKK,KunzruD.IndEngChemRes,1992,31(1):146—155.

[3]ColombokM,KomegoorM.VandenBrinkP[J].IndEngChemRes,

2000,39(2):285-291.

f41程义贵,茅文星,贺英侃.烃类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

2001。30(4):311-314.

【5]姚树君.催化裂解工艺的研究与发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23(2):

54.

4.2催化裂解工业概况

日本旭化成公司在其水岛工厂采用专有的Omega工艺催化裂解生产乙烯和丙烯,以工厂副产C4和C5抽余油为原料,采用专有的沸石催化剂,丙烯:乙烯产蕈比为4:l。

同时日本石油公司采用苛刻的高流化催化裂解HS-FCC工艺,建造了3万桶/d的加工装置增产丙烯,计划未来增加5万t/a丙烯生产能力,使总产能达到130万“a,从而成为亚洲主要的丙烯供应商。

中国蓝星石油大庆分公司投资7亿元建设的DCC催化裂解联合装置于2006年底投入运行,装置的生产能力为50万t/a,町生产液化气,丙烯,汽柴油等13个牌号的石化产品。

【6】谢朝钢,潘仁南.重油催化热裂解制取乙烯和丙烯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4,25(6):30—34.

【7】沙颖逊,崔中强,王明党,等.重质油裂解制烯烃的HCC工艺【J].石油化工,1999,28(9):618-621.

【8】李再婷,蒋福康,谢朝钢,等.催化裂解工艺技术及其工业应用[J】.当代石油石化,2001,9(10):31—35.

【91杨朝合,耿哑平,李春义,等.霞油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J1.石化技术与应用,2008,26(6):526—531.

(本文文献格式:董国辉,许凌子,王珠海,等.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的研究及工业应用【J】_广东化工。2011,38(5):30)

万方数据

有机/高分子光诱导电荷转移材料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白金瑞, 虞大红, 王燕, Bai Jinrui, Yu Dahong, Wang Yan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上海,200237广东化工

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2011,38(5)1次

参考文献(14条)

1. K George Thomas;Manapurathu V Georgel Photoinduced Electron-Transfer Processes in Fullerene-BasedDonor-Acceptor Systems 2005(06)

2. Nazario Martin C《,60》-Based Electroactive Organofullerenes[外文期刊] 1998(07)

3. Andreas Gouloumis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hthalocyanine-Fullerene Hybrids2000(19)

4. Franz Padinger;Thomas Fromherz 2.5% Efficient Organic Plastic Solar Cells[外文期刊] 2001(06)5. Martijn M Wienk;Jan M Kroon Efficient Methano[70]fullerene/MD-MO-PPV Bulk HeterojunctionPhotovoltaic Cells 2003

6. C J Brabec;F Padinger Photovoltaie properties of conjugated polymer/methano-fullerene compositesembedded in a polystyrene matrix 1999(09)

7. I Riedel;N Martin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novel fullerene-based acceptor 2004

8. Hongjuan Fang;Shu Wa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Dyads Containing DifferentPercentages of C《,60》 and PPV Covaleotly Linked 2002

9. Ramos Rispens M T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and Photovoltaic Devices of a Conjugated Polymerwith Pendant Fullerenes[外文期刊] 2001(27)

10. Dirk M Guldi;Pedatsur Neta;Klaus-Dieter Asmus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s between C《,60》 andRadical Ions of Metalloporphyrins and Arenes 1994(17)

11. Mohamed E El-Khouly;Eui Su Kang Silicon-Phthalocyanine-Cored Fullerene Dendrimers:synthesis andProlonged Charge-Separated Stateswith Dendrimer Generations 2007(10)

12. J Morenzin Phthalocyanine/C《,60》 composites as improved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1999(08)13. Andreas Gouloumis Photoindutced Electron Transfer in a New Bis(C《,60》)-Phthalocyanine Triad2006(23)

14. Tamar van der Boom Charge Transport in Photofunctional Nanoparticles Self-Assembled from Zinc5,10,15,20-Tetrakis(perylenediimide) porphyrin Building Blocks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 张敬波. 林原. 肖绪瑞. 方世璧. 翁羽翔. 李学萍. 周晓文 染料敏化纳晶电池高分子电解质界面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会议论文]-2004

2. 刘倩. 戴志晖. Liu Qian. Dai Zhihui 固定化蛋白质在沸石和介孔分子筛上的直接电子转移及生物传感[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2)

3. 高玲玲. 佟斌. 姚桂君. 董宇平. 张茂锋. LAM Jacky Wing Yip. 唐本忠. GAO Lingling. TONG Bin. YAO Guijun. DONG Yuping . ZHANG Maofeng. LAM Jacky Wing Yip. TANG Benzhong PbS纳米粒子与全共轭高分子的自组装膜原位复合及

其光电转换性质[期刊论文]-高分子学报2005(3)

4. 杨建东. 原慧卿. 李秀娟. 卢小泉. Yang Jian-Dong. Yuan Hui-Qing. Li Xiu-Juan. Lu Xiao-Quan 巯基卟啉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分析化学2007,35(11)

5. 姚桂君. 董宇平. 曹廷炳. 杨书明. Jacky Wing Yip Lam. 唐本忠 重氮树脂-聚(4-羧酸苯基)乙炔自组装膜与光电转换[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6)

6. 曹廷炳. 杨术明. 张茂峰. 黄春辉. 曹维孝 含磺化聚苯胺和重氮树脂自组装超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转换性能[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6)

7. 甘家安. 陈孔常. 田禾. GAN Jia-an. CHENG Kong-chang. TIAN He 荧光分子开关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0,18(3)

8. 吴世康 具有荧光发射能力有机化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化学进展2005,17(1)

引证文献(1条)

1. 程振华. 蔡婷婷. 陈际海. 周文博. 刘咸尚. 夏道宏 酞菁金属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进展[期刊论文]-石油化工2012(9)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dhg201105017.aspx


    相关文章

    光诱导电子转移理论及其在分子开关上的应用进展_彭必先

    光诱导电子转移理论及其在分子开关上的应用进展 The Theory on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of Intramolecules and Its Application Advancement i ...

    检测锌离子的荧光探针

    检测锌离子的荧光探针 姓名:徐英 学号:51007008 专业:应用化学 摘要: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锌的过量与不足都会导致人体代谢异常,产生疾病,因此,Zn2+含量的测定在临床.医药.食品 ...

    第二章 有机化学的电子理论[1]

    第二章 有机化学的电子理论 2.1 诱导效应 2.1.1 静态诱导效应I s 1. 共价键的极性 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使成键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该原子带上部分负电荷,而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带部分正电荷.这种共 ...

    纺织用荧光染料的研究

    第22卷第9期2005年9月 印染助剂 TEXTILEAUXILIARIES Vol.22No.9Sep.2005 综述 纺织用荧光染料的研究 秦传香, 秦志忠 (苏州大学材料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摘 染料. 要:介绍了用于纺织 ...

    有机化学笔记整理(网上找的)

    2011 姓名:庄守群 有机化学理论部分基础知识点 1. 保里不相容原理 原子轨道理论 2. 能量最低原理 (基态) 3. 洪特规则 1. 注:对称轴Cn 不能作为判别分子手性的判据 外消旋体(dl 体或+/-体) 基本概念 1. 绝对构型 ...

    29合成材料的大气老化

    24%%%&连 载%& 胡行俊 合成材料的大气老化 摘要:以高分子光化学原理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高分子材料气候老化的机理,包括老化特征.光老化历程---光激发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光诱导的氧老化过程:结合我们实际的研究工作论述了影 ...

    超分子化学

    超分子化学的分类.性质以及研究前景 一.超分子的概述 超分子化学由于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化学学科,它是基于冠醚与穴状配体等太环配体的发展以及分子自组装的研究和有机半导体.导体的研究进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Lehn 给超分子化学起 ...

    5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一.绪论 应用有机化学 在外界激发源的作用下,一种物质或一个体系 发生颜色明显变化的现象称为变色性. 有机光致变色 光致变色材料 第五章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光致变色(photochromism): 光致变色 分子能够可逆地在两种不同吸收光谱 ...

    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第38卷 第4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7月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文章编号:167224291(2010)0420065208 Vol ...